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科為何衰弱

歷史學科為何衰弱

發布時間:2021-03-06 02:57:36

㈠ 黃老之學為什麼興起,又為什麼衰落

黃老之學,因為它的內容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們所希望的,隨著歷史的發展你們又有了更好的思想理論知識。

㈡ 中國近代史為什麼會由興盛轉向衰弱

你有郵箱嗎?我有完整的資料發給你。分析這一歷史事實。

㈢ 為什麼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傳統科技日益衰弱

明清時期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特點及事實舉例

不同時期的科技文化發展各有不同特點。明清處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會允許的范圍內,科技文化發展的餘地很小了。所以當時科技文化發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創造,而是總結,即集大成。例如明朝大醫葯學家李時珍的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就是對傳統中葯學的總結,而在中葯學的基礎理論方面,李時珍本人並沒有突破性創造。在對封建文化進行系統總結方面,清朝的工作最突出。清朝前期,由官方組織的著名大型文化工程《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都是對秦漢以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做系統總結,即集大成。清朝前期的朴學則是用近代科學方法對歷代典籍做大規模系統整理。就性質類比,清朝的文化總結工作就相當於孔子認為的周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是對上古三代的集大成。清朝滿族統治者是中國古代華夏文明最卓越最傑出的整理者和總結者。我的一個觀點:如果從宏觀的中國歷史大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過程角度比較,清朝的地位相當於孔子推崇的周朝。周朝與清朝分別是中國歷史上兩個重要社會發展階段的末代王朝,都具有承前啟後的特徵。周朝是中國奴隸社會和上古三代的末代王朝,清朝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末代王朝。兩個王朝的典章制度分別是對上古三代和兩千年封建社會的集大成和總結。同時兩個王朝的後期,中國的社會形態都發生巨大變化,因此與一般的王朝末期不同。

清朝修《四庫全書》時禁毀了一些書籍,因此被有些人指責為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嚴重破壞。這個指責如果要成立,在邏輯上就必須假定這樣一個前提:即被當時清朝官方禁毀的書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但現在的問題就在這里:這些書真的有哪么大價值嗎?如果是些沒多大價值的書被清朝禁毀了,那你又怎麼能說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浩劫呢?

明清時期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總結性特點的具體表現舉例:

科技

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是對中國封建時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總結。
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是對傳統農學的總結。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是對傳統中葯學的總結。
清朝乾隆官修《醫宗金鑒》是中醫教科書,以其精簡而切於實用,兩百年來廣為流行。實際上也帶有總結性質。
20世紀80年代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國硅酸鹽學會編纂《中國陶瓷史》清朝部分認為:中國傳統制瓷技術,在清朝才真正達到最成熟的地步。
清雍正官修《工部工程做法》是對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技術的總結。上海古籍出版社20世紀90年代出版,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編纂的文博行業系列教材之一的《中國古建築》引用最多的兩部古人建築著作就是宋朝《營造法式》與清朝《工部工程做法》。

詩詞曲

中國古代詩歌的高峰是唐朝。清康熙官修《全唐詩》。
清康熙官修《詞譜》、《曲譜》分別是對詞曲的總結整理。

書法

中國傳統書學理論的兩部集大成著作都在清朝,分別是包世臣《藝舟雙輯》和康有為《廣藝舟雙輯》。
清朝乾隆官刻《三希堂法帖》是中國古代最後一部大型官刻從帖,收集廣泛刻工精良,也有集大成特徵。
清乾隆內府的書畫收藏是繼北宋宣和內府之後中國書畫的一次大集結,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編寫的文博行業系列教材之一的《中國書畫》。

古琴藝術

古琴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古代文人藝術。明清時期是古代古琴藝術的繁榮時期和集大成時期。現存絕大部分琴譜都出自明清兩朝,大部分是清朝。其中康熙朝廣陵派的《五知齋琴譜》最著名流傳最廣。

戲曲

清乾隆官修《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是對中國古代南北曲音樂的集大成。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古典戲曲和崑曲的同志應該很熟悉。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戲曲的繁榮時期。崑曲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現存大部分崑曲曲譜皆為清朝編纂刊刻。著名的有乾隆朝蘇州人葉堂的《枘書楹曲譜》。

宮廷音樂

清乾隆官修《律呂正義後編》完整收錄清朝宮廷音樂的樂譜,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宴享樂等。清朝宮廷音樂當然也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所改進。所以乾隆官修《律呂正義後編》也是對中國古代宮廷音樂的集大成。

典章制度

《清會典》是中國古代行政法典的集大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國法制史》認為《清會典》無論體例還是內容,都是中國古代典章匯編的集大成。
清乾隆官修《清律例》是中國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見上海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榮錚《論《大清律例》》,全文見天津古籍出版社20世紀90年代出版《大清律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國法制史》認為《明律》是中華法系的代表,其具體理由是《明律》在體例上與唐宋律有較大不同,對後世與周邊國家影響較大,並非指《明律》內容最完善。以常理推論,清律是在繼承明律的基礎上再加改進完善,所以內容應該比明律更完善。集大成當然不能理解為簡單的「大雜燴」。
《清通禮》是中國古代禮制的集大成。

目錄學

清乾隆官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中國古典目錄學的集大成,體例最完善,影響最大。

小學(文字訓詁)

清朝《康熙字典》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字典。
清朝乾嘉學派的輝煌成就,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是古代學者研究《說文解字》最重要的著作。
清乾隆官修《五體清文鑒》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多民族語言對照詞典。

學術史

清朝阮元等編纂的《疇人傳》是中國第一部純粹的科學史,見上海古籍出版社20世紀80年代出版《中國歷史要籍介紹》。
清朝黃宗羲《明儒學案》是中國第一部正規系統的學術思想史。
清朝全祖望《宋元學案》比黃宗羲《明儒學案》更有進步,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科學史和學術思想史都是對過去科學文化發展歷程的總結整理

㈣ 為什麼春秋時期官學會衰落,而私學卻迅速興起

要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在此之前,為什麼主要是官學,而沒有私學的存在。

一、春秋戰國之前為什麼沒有私學

這主要有兩個重要原因:

首先是奴隸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春秋戰國之前,我國社會還處在奴隸社會。奴隸社會只有統治階級,也就是奴隸主才有權利接受教育,奴隸是不允許學習文化的,否則會被砍頭的。所以,當時不可能存在面向普通人民(其實就是奴隸)的私學的存在的。

綜上,官學沒落和私學興起關鍵是社會制度變化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㈤ 史學的衰落是否代表一個時代的衰落

可以說是吧!

歷史學科在教育中邊緣化了為啥啊

我國還沒有能力去培養那麼多搞歷史的人,歷史學科的教育也只是最基本,最常識性的教育,這個還是國家支持力量不足的問題。國家養不起,當然就不會教育了。

㈦ 歷史這門學科為什麼有人說被邊緣化了

歷史這門學科是九年義務教育中初中階段才會接觸到的學科,而這門學科主要講的是歷史故事和人文故事,帶我們了解中國上下5000年知識,那些對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對這門學科自然是十分熱愛,則那些以考試為主而謀求高分的人,則是覺得這門學科並不很重要。而隨著數理化在人們的印象中占據主導地位,而歷史這門小科則是受到了邊緣化,我覺得主要原因是,第一當今教育發展不平衡,只注重主學科的教育,而對其它開設的婦科則以考試拿分為主。第二當今教育格局限制,因為歷史這門學科所佔分值甚少,而且主要靠背記為主,所以對它的重視程度並不大。第三則是老師都不重視的,帶起學生也不重視。

而歷史融入文綜之後,在初中階段所佔分值只不過50分,所以就更加不引起學生對它的重視程度。但主要原因還是老師的引導,如果老師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對每一門課都有正確的認識,那麼歷史決不會受到邊緣化。

㈧ 綜合史實,分析近代中國衰弱的原因。

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既有政治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也有文化上的原因。

外因的影響,具體的很多,不想一一贅述。但他們是真正的原因嗎?

元、清所以興起,並非是因為他們強大,而在於作為對立面的宋、明內部矛盾無法消融,統治層和社會大眾的利益錯位,統治者在面對挑戰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現實利益,那怕那是一種短期的利益。難道宋高宗不知道岳飛對抗金的重要性?並非如此,而在於他更擔心的是他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可以把岳飛殺了,那怕是自毀長城!而歷史是不會在乎趙構的一己之私的,所以才會產生有落後取代先進。不是必然的東西也就變成了必然。在這看似悖論的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歷史的真意:失敗者往往是被自己打敗的,所謂禍起於蕭牆是也!用哲學的觀點來說,那就是內因決定外因。

引申到近代中國的衰弱,同樣是一樣的論斷。

有朋友認為,盡管我們近代的落後是由內因所導致的,「造成中國近代衰敗的因素很多,有外因,也有內因。不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所以內因是關鍵。再說,外因不是中國人能改變的,內因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沒搞好,誰也不能怪,只能怨自己無能。現在我們主要討論內因。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制度,創造了輝煌,這是一個超穩定結構,如果沒有外力的推動是很難自己變革」。清末時中國這所這幢大廈的倒塌有很多因素,不能完全由滿清負責,但認為「滿清這個少數民族的中央政權正是促使這幢大廈倒塌的最後、最關鍵的因素」。這個論斷有些道理。其實,外因並非只是外部世界帶來的因素,對於漢文明而言,如元、清所帶來的影響,也可以歸於外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什麼是真正的內因呢?真正影響歷史進程的,是我們的文化、思想。因為文化、思想的強大,造就了我們在之前若干年的先進,即使亡國,而文明也保持領先。而歷史發展到清代,我們的文化早已保守。無庸諱言,清統治者的許多策略對於這一進程有推波逐浪的作用,但也僅僅如此而已。決定性的因素還是內因。在中國,但凡是強盛的時代,總是那些富於進取和開放活躍的時代;但凡是衰弱的時代,總是那些保守和不思進取的時代。這說明人們的思想觀念對國家的發展走向影響至關重要。再看看我國在科學技術有所建樹的,同樣是與時代脈搏相呼應的。因此說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衰,則文明衰。

自春秋以降,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新興文化,推動著我們古老的文明一步步走向興旺發達。但歷史就是這樣,有產生、發展、發達,就會有衰落。因為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東西需要揚棄,總會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需要改正,總會有一些弊病在滋生、積累。到明代中期,以程朱理學的確立為標志,宣告我們的文化已經走過了高峰,思想已經趨於保守,開始一步步走向衰弱。與之相伴的自然是文明的衰弱。清不過是歷史的延續,無論是推動和阻礙,都難以改變這樣的進程。

不少人已經意識到,歷史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從不少帖子來看,對這個問題都有很深的認識。除了思想守舊的原因,制度的影響是很大的。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前一制度的過於完善,可能恰恰是後一制度的桎枸和鎖鏈。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少。看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其水平達到令人驚嘆的地步。或許我們會理解,為什麼中國的鐵器時代會姍姍來遲。也可以想像,到處跑的都是燃油汽車的美國,要他換成電動汽車是何等的不易。因為中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的制度已經被極大地完善,所以資本主義萌芽無法使這個2000多年的封建制國家改變。發展到後期的中國,完善的舊制度嚴重阻礙了新制度的產生,他所編織的厚厚的繭殼,使稚嫩的資本主義萌芽根本就難以破殼而出。從這個意義上說,近代中國的落後難以避免。

綜上所述,可以下這樣的論斷:元、清的建立並不是中國衰弱的主要原因!

那麼,在清末衰弱的中國是否還有機會再次獲得新生呢?

這個問題並非本文必須討論的,但必須清楚一點,清的統治者,他們同樣也處在這樣的進程之中。或許我們會要求能有自覺的行為,超越歷史的局限。但這樣的要求或許太高。到了清末,中國早已是積重難返。作為一個文化起點並不高的少數民族,作為同樣被保守思想所影響的的統治者,要超越歷史,其難度實在太高。其實在清末算得上有影響的幾個人物,大多也是漢人,但並未能改變歷史,由此即可見一斑。舊的思想早已腐朽,因此只會造就一群同樣腐朽的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實在難出聖人!惟有血與火的歷史,才能洗刷沉積已久的污垢,新的文化才能破殼而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內因的問題,只有從內因上解決。制度是文化的外在體現,文化才是最核心的問題。中華文明的新生,需要新的文化的支撐!

而任何新文化新制度的產生,都需要血與火的磨煉,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才能取得真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新文化的產生,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和不同類型的文化因子。民族的進一步融合以及吸納更多的優秀文化,正是必須的前提。

當下正是春秋前夜。五十六個民族,組成了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的團結,才能托起新的文明——中華文明。我們不但要善於學習外來優秀文化,也需要善於挖掘內部的優秀文化。唯如此,才會有偉大文明的新生。

㈨ 復旦大學歷史系的衰落是否已是不爭的事實

(扯多抄了)世界中世紀史、英國史的話,從武大挖來的向榮老師當是學界一霸了,許明傑也是其門人;另外,夏洞奇的基督教史也是很火的課程,三北男的實力不可小覷哈!還有朱聯壁等高學歷的年輕老師。美國史由北大挖來的李劍鳴主持,顧雲深、談麗等老師;日本史,最大名鼎鼎的就是偉大的馮瑋老師,還有錢靜怡,這可不能忘了,哈哈哈~還有張翔老師,但張老師略低調;法國史較稀缺只有張智老師專攻?貌似。所以,世界史呈現出強勁地發展趨勢,但至於黃洋、李劍鳴、向榮所帶來的學術資源與力量能夠維持世界史學科復興多久,尚需要時間檢驗。

㈩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為什麼後來會出現衰敗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且創造了十分輝煌的歷史文明,而且在科技成就上也十分耀眼,有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極大的促進了世界歷史進程的發展。在國際范圍內,古代中國無論經濟還是軍事,都一直占據世界領先地位,用世界第一大國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即使是南宋,這種偏安一隅的政權,所創造的經濟和文化也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

因此,這種發明只是具有應用性,但是呢在理論研究上,沒能進一步挖掘。而且到了清朝時期,這種經驗積累也被徹底的斷絕。主要是清軍入關之後,感受到自己僅僅幾十萬人口,要想統治人口幾億的中華,那必須進行愚民政策。因此,尤其害怕華夏在出現先進的創造和文化,因為這樣就越不好控制,越可能快速的將滿清打回東北老家。

因此,文字獄,嚴格控制思想的八股文誕生。對於有可能發明創造的讀書人全面進行思想控制,不讓他們思考,一切都要以古代的所謂聖人之言為標准。稍微有一點創新,那就被扼殺,被滿門抄斬,被殺絕。就連開明的康熙帝果斷的殺了武器專家也就可以看出來了。

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嚴格的閉關鎖國,使得國外的先進科技文化無法傳進來。那麼幾億的人,其實就是被徹底的隔絕,成了不會思考,圈養的動物。這樣的情況下,不可能在科技領域有任何的建樹。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滿清對普通的百姓更是控制到了極點。

與歷史學科為何衰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