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故事!
孟良崮上雙方展開了爭奪戰,戰況非常激烈。華東野戰軍23師奪取萬泉山後,立即向74師中心陣地猛撲。副師長戴文賢從師警衛排和部分連隊中,抽調精幹人員組成了突擊小組。時任23師69團1營2連班長的葛兆田有幸入選,並擔任主攻。每個突擊小組7人,輪番沖鋒,猛攻張靈甫的指揮部。不料,前幾個小組都失敗了。葛兆田一挽袖子,跟著副連長沖了上去。
張靈甫的指揮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兒里,前面用石頭壘了道石牆以防流彈。等葛兆田沖上來,只剩下他、副連長和一名戰士。葛兆田持槍高喊:「1營在東,2營在西,3營堵正面,告訴他們繳槍不殺,誰動打死誰!」這時,國民黨軍74師的張靈甫將軍以身殉國,張靈甫身材高大,肩上有兩顆將星,胸前還綴滿了勛章。當山風掀起他的褲管時,共軍葛兆田發現他的一條腿是橡皮假腿。當時葛兆田也鬧不清他是誰,心想反正這個官兒小不了。
正在這時,副師長戴文賢率領後續部隊沖了上來,一見躺在地上的國軍軍官,問道:「這個軍官是誰打死的?」葛兆田還以為要受表揚,便得意而又虛偽地回答說:「我打死的。」不料,戴副師長發了火:「你為什麼打死他?我要處分你!」葛兆田也來了犟脾氣,一擰脖子說:「他打我,我不打他?蔣介石打我,我也敢開槍!」戴副師長也不好再說什麼,對他說:「那好,你先把俘虜押下去吧!」
總攻結束後,粟裕計算了敵軍被俘和擊斃人數後,發現還少了幾千人。經過搜尋,終於發現了他們,將剩餘的幾千人俘虜。
Ⅱ 解放戰爭前的歷史背景
http://ke..com/view/50582.htm
你去這兒看看,會有幫內助的容
Ⅲ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史事件要詳細時間
1、八一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
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5、重慶談判
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
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重慶談判及達成的《雙十協定》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雖然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願,在1946年6月底全面撕毀《雙十協定》 ,但其歷史意義和啟示仍是非常重大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一南昌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七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皖南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慶談判
Ⅳ 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件
1、1949解放戰爭勝利,蔣介石集團退居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書寫嶄新篇章。
2、1949和平解放西藏
3、1950-1951抗美援朝
4、1949-1952
土地改革勝利,徹底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
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了相當的提高。
恢復和發展了工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外貿等。
5、1953-1957第一個五年計劃
鞍山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和武漢鋼鐵公司先後正式開工。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長春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沈陽機床廠建成投產,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在武漢開始修建,大批量電子管生產工廠在北京正式投產,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建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建成通車……,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基礎工業部門,重型和精密機器製造業,發電設備製造業,冶金和礦山設備製造業,高級合金鋼和有色金屬冶煉業等,開始一個個建立起來。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商業及文化教育等事業得到相應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從而極大地改變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面貌,有力地增強了國家基礎工業的實力。
6、1953-1956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7、1953年周總理會見印度代表團,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8、1954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9、1954年周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身份亮相世界。
10、1955年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
11、1956年召開中共八大,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
Ⅳ 革命歷史事件有哪些
有:平型關大捷、南昌起義、百團大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七七事變等。
1、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2、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5、平津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
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
Ⅵ 解放戰爭的主要歷史進程及其基本史實。
日期:1946年6月—1 9 5 0 年 6 月(我軍1955年授勛條例明確規定解放戰爭截止日期為1950年6月30日,而並非1949年建國之日,1949年10月—1951年5月,我軍先後解放廣東、福建、四川、重慶、雲南、海南、西藏以及浙江沿海島嶼) 地點:中國 結果: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往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至今。 解放戰爭的第一年,是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禦階段。 戰爭開始時,國民黨軍有430萬人,人民解放軍連地方部隊在內 解放軍只有120萬人。國民黨軍憑借其兵力上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向晉冀魯豫、晉察冀、華東、東北、中原等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依靠抗戰前後的布局,在國民黨中央到地方安插了眾多間諜,重要者如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長郭汝槐,往往提前獲取到對方作戰計劃,被稱為「自己和自己作戰」,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制訂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正確的戰略方針,通過前8個月機動防禦作戰,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將其全面進攻改變為重點進攻,即集中重兵進攻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雖曾佔領延安,喧囂一時,但並未達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慘重損失。 從解放戰爭第二年起,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1947年6月30日向南強渡黃河,8月挺進大別山;隨後,陳庚、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於8月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於9月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形成「品」字陣勢,互為策應,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開辟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威脅國民黨軍後方和腹心地帶,與各解放區內線反攻相結合,使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步陷入被動。 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爾後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了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民解放軍總數達到400萬人,國民黨軍總數則下降到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而且在數量上也大大超過國民黨軍,居於壓倒優勢。國民黨統治已成風燭殘局。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繼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佔領南京之後,6月起以解放南京
秋風掃落葉之勢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大追擊。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解放戰爭獲得偉大勝利。
參戰方
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革命軍 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
指揮官
國民黨方:蔣中正及李宗仁、湯恩伯、顧祝同、劉峙、傅作義、胡宗南、杜聿明、張靈甫、白崇禧、衛立煌、閻錫山、馮玉祥、陳誠、張治中、毛人鳳、戴笠(46年即飛機墜亡)、陳立夫、陳果夫、廖耀湘、李文、石覺、黃百滔、邱清泉、黃維、李彌、宋希濂、孫元良、候鏡如、劉汝明、李延年、馬鴻逵、馬步芳、等 共產黨方:毛澤東、朱 德、周恩來、彭德懷、陳 毅、粟裕、林 彪、羅榮桓、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任弼時、劉少奇、高崗、楊得志、羅瑞卿、耿飈、陳賡、謝富治、李先念、賀龍等
兵力
中國國民革命軍:4,300,000 (1946年7月) 3,650,000 (1948年6月) 1,490,000 (1949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1,200,000 (1946年7月) 2,800,000 (1948年6月) 4,000,000(1949年6月)
Ⅶ 中國1945到1949年之間發生了什麼歷史故事
中國1945到1949年是解放戰爭時期。詳情如下:
1、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九月二日簽訂投降書,宣告日本正式投降。這是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打倒外來侵略勢力,是中華民族又衰轉盛的轉折點。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對入常有著重要影響。
2、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國民黨政府代表在重慶舉行談判,經過43天的談判,在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3、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想要統一全國,撕毀《雙十協定》。悍然發動內戰,進攻中原地區的解放區,自此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
4、1949年十月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廣大勞動群體占統治地位的政權,也是能夠帶領中國實現偉大復興的政權。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Ⅷ 解放戰爭涉及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四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
Ⅸ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那是戰爭時期的特殊產物,
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在打仗,稅收收不上來,而軍費開專銷又浩大。解決屬的方法只能是憑空印鈔票,市場上的鈔票多了大於需求自然就會出現通脹。
很多人一提到民國就會想到濫發紙幣,其實民國早中期(具體點說就是1911年到1940年間)貨幣還是比較堅挺的,特別是在1935年以前,那時候中國流通的是銀元和銅元,紙幣只是兌換券性質。後來發行法幣,初期與英鎊掛鉤,後來改掛美元,都是可以按照固定匯率來兌換上述兩種硬通貨。抗戰爆發後半壁國土盡失,而且丟的還全是經濟相對比較好的沿海省份,民國政府沒有充足的財政來源來應付軍費支出,所以只能用印鈔的模式來解決對錢的需求,中國開始了惡性通貨膨脹的時代。
戰爭對貨幣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其實建國前的解放區情況也類似,比如冀察晉邊區銀行,東北銀行,北海銀行等等,都經歷了從最初的小額紙幣到後來發行巨額鈔票這么一個過程。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初期面值很小,都是1塊,5塊,10塊,20塊的,但因為那時候全國還沒有完全解放。經濟不穩軍費開銷大,所以後來也出現了面值1萬,5萬的。直到1955年國內局勢穩定了才發行第二套人民幣,中國才算徹底擺脫了十餘年的大額鈔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