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發生在井岡山的歷史事件對中國革命有何影響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和鞏固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即版「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權政權的道路」。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這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的意義是無法估量的。如果沒有井岡山這塊革命根據地的接應,則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以及後來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部隊,都很難立足。而井岡山上有了朱德、彭德懷這兩位行伍出身、久經戰陣的優秀軍事指揮員指揮作戰,就猶如猛虎添翼,大大增強了紅軍的戰鬥力。井岡山上的紅旗不倒,極大地鼓舞了共產黨人進行武裝斗爭的鬥志,堅定了革命必勝的信念。在井岡山紅旗的指引下,各地被打散了的革命力量又紛紛聚集起來,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貳』 井岡山歷史事件
1928年初,井岡山根據地初步形成.
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
『叄』 急求北京的十大歷史事件和井岡山發生的十大歷史事件 !!!
你到Facebook去問,效果會很驚喜
『肆』 井岡山時期發生了什麼事情
井岡山時期發生了這幾件大事件:
1、在茅坪八角樓的燈光下,當毛主席寫下《中國的紅內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容》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巨著時。在寧岡新城,當毛主席與老一輩革命家一起打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來第一個大勝仗。
聽紅軍英雄袁文才的孫子講其爺爺蒙冤後家人的想法時,也許你我從他憨厚、朴實的語言中感悟到,當年井岡山人愛黨、愛紅軍的濃厚情結。
『伍』 井岡山除了朱毛會師還發生了什麼事件具體時間是那一年
井岡山會師是指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創建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分隊伍,來到了湘南地區。在中共湘南特委和當地農軍的組織領導和配合下,發動了湘南武裝起義。3月,在永興成立了湘南蘇維埃政府。3月底,由於湘、桂、粵軍的三路「協剿」,起義農軍難以在湘南立足。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裝繼續堅持斗爭外,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和農軍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轉移。3月下旬,毛澤東率領部隊在汝城一帶擊潰了尾追湘南起義的敵軍,4月在酃縣的十都與朱德見面。在毛澤東率部的掩護下,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於4月中旬抵達江西省寧岡縣的礱市,與毛澤東統率的井岡山部隊勝利會師,這就是有名的井岡山會師。
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為政治部主任。開始編兩個師,一個教導大隊,旋即取消師部,改為6個團由軍部直接領導。全軍萬餘人,槍兩千餘支。接著在寧岡召開了中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會上選舉產生了第四軍軍委,毛澤東任書記。5月4日,在礱市廣場舉行會師大會,正式宣布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建立(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陸』 井岡山的歷史
1、市名
基本概述
位於江西省西南部,處東經113°49』 到°23』,北緯26° 27』到26°49』。東臨泰和縣,南靠遂川縣,西南與湖南省的炎帝陵接壤,北面與永新毗鄰,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解放前,井岡山沒有獨立的縣級行政建制。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撤縣設市,2000年5月與原寧岡縣合並組建新的井岡山市,現轄21個鄉鎮場和街道辦事處,全市總人口14.97萬餘人,總面積為1308.58平方公里,山地面積佔87%,是一個山地面積為主的典型山區市。郵政編碼: 343600,電話區號: 0796。
氣候特點
井岡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2度,一月份為最冷月,平均溫度3.2度,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僅為23.9度,極端最高溫度也只有34.8度;年平均降雨量1856.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213天,年平均日照1511小時,平均霧日96天。茨坪因海拔高度和四面環山的地形影響,具有冬長、夏短、秋早、春來晚的特點。冬天雖冷但少嚴寒,盛夏雖熱而無酷暑。
旅遊資源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復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屏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同時還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十佳優秀社會教育基地。 2007年5月8日,吉安市井岡山風景旅遊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風景名勝景區總面積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黃洋界、龍潭、主峰、桐木嶺、湘洲、筆架山、仙口八大景區。八大景區目前只不同程度地開發建設了四大景區,開發潛力巨大。井岡山集革命人文景觀與旖旎的自然風光為一體,革命勝跡壯麗河山交相輝映光照千秋,風景名勝區有60多個景點,320多處景觀景物。景觀分為八大類:峰巒、山石、瀑布、氣象、溶洞、溫泉、珍稀動植物及高山田園風光,還較好地保存了井岡山斗爭時期革命舊址遺跡29處,其中10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巍峨群峰矗立,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有氣勢磅礴的雲海,瑰麗燦爛的日出,十里綿延的杜鵑長廊和蜚聲中外的井岡山主峰。
井岡山屬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景觀景點,匯雄。奇、險、峻。秀、幽的自然風光特點,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溫度為14.2℃。是從事愛國主義教育。學習革命傳統。旅遊風光。避暑療養回歸大自然的理想之地。當年郭沫若游覽井岡山時曾感慨萬千,揮毫留下了「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游」的贊美詩句。今天,井岡山正以嶄新獨特的面貌迎接國內外嘉賓的光臨。
主要景點
黃洋界
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黃洋界山頂海拔1343米,這里峰巒疊嶂,地勢險峻,氣象萬千,時常彌漫著茫茫的雲霧,好像汪洋大海一望無際,故又名:汪洋界。 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哨口工事、紅軍營房以及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寧岡挑糧走過的小路及路邊的荷樹。黃洋界,十里橫排,高山迭影,雄偉險峻,一望無際,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澤東在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在這里還可以觀看到:日出、峰巒、雲海、杜鵑等自然景觀。
毛澤東舊居
毛澤東舊居 原是一棟農民住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澤東同志常住在這棟民房的中廳和右後間。當時紅軍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毛澤東和紅軍戰士一樣,穿單衣,睡稻草,晚上點一根燈芯的油燈,寫下了《井岡山的斗爭》這篇光輝著作。
十里杜鵑天然長廊
提到井岡山就不能不說杜鵑花,井岡山有著著名的「十里杜鵑天然長廊」,每到春天,在陡峭的山脊上,盛開的杜鵑花密密匝匝地伸向藍天,映紅了五百里井岡山。 別處的杜鵑是灌木,而井岡山的杜鵑卻是喬木型的,它們每棵都高達十五米以上,干圍一米左右,開出的花朵呈五角形,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紐扣,有的一棵樹上竟開著幾種顏色的花。
五指峰
主峰景區包括:五指峰、水口、雙馬石和荊竹山。
五指峰,又名井岡山主峰,山峰並列如五指,因而得名。五指峰位距茨坪西南六公里,海拔1586米,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景區內山巒疊峰,溝壑縱橫,飛瀑展鏈,動植物物種特別豐富,是一個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鳥獸的原始深秀的旅遊景區。 水口在五指峰左側,距茨坪九公里。這里風光極美,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峰巒和杜鵑林為勝。主要景點有水口河谷、金牛戲水、百疊泉、彩虹瀑(飛龍瀑)、鎖龍潭、藏星岩、龍門等。當今,《人民文學》副主編崔道怡,1968年夏遊覽水口景區後,寫詩《井岡風光》贊美水口: 水口別開一片情,劍谷琴溪伴我行。 深山含笑迎遠客,石門壁立鎖飛龍。 藏星崖下接火種,將軍頂上沐雄風。 幽到心頭人慾醉,不忘昔日喊殺聲。
筆架山
筆架山景區包括:筆架山、硃砂沖、黃坳三個組成部分。
筆架山位距茨坪西南面三十五公里,海拔1357米。筆架山主要由中峰 (揚眉峰)、西峰(望指峰)、東峰(觀島峰)三大峰組成,一個「山」字形。遠望猶如古代的筆架,故名筆架山。整個筆架山景區也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但筆架山是自然最觀。筆架山雄偉壯麗,蔥蘢峻拔,逶迤奇險,風光秀麗。著名的景點景觀有七大山峰、五大奇觀,還有大小松島等十餘處景點。
硃砂沖哨口位於茨坪南面,海拔635米。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旁有一洞穴,常有硃砂水溢出。硃砂沖由此而得名。
黃坳,素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大門而著稱。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及紅軍常在這里開展革命活動。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坐落在當年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的茨坪。磚瓦結構、飛檐挑角,整個建築既有秀麗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風格。它建成於1959年,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博物館,1962年朱德同志題寫館名。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全面陳列和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歷史的綜合館。館內基本陳列共有七個展室,分為序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恢復、堅持井岡山的斗爭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等部分。在這里,您可以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翔實的歷史資料了解到那段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歷史: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中國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隨後朱德、陳毅和彭德懷等人先後率領隊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會剿」和經濟封鎖,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在井岡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的革命道路。井岡山的斗爭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它不朽的功績也永遠彪炳於中國革命的史冊。如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已成為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
為紀念偉大的井岡山革命斗爭,緬懷在井岡山斗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原遂川縣井岡山區人民政府於1950年在茨坪的東北邊山崗上建造一座純木質結構、正面書有「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的紀念塔;1951年將木質塔拆除改建成磚木結構的紀念塔,在塔頂立一泥塑紅軍戰士雕像,但外型比較粗糙;1956年,井岡山區人民政府又在遂川縣政府的支持下,將紀念塔的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塔頂重塑一個鋼筋混凝土結構、手持鋼槍的紅軍戰士雕像;塔頂的正面是原遂川中學王教導員手書的「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從五十年代開始,這座塔就成了向國內外宣傳井岡山的主要形象標志。
1972年,井岡山革命委員會組織井岡山建築隊工人拆除塔頂紅軍戰士雕像,並將塔底擴建為5.5米X5.5米的正方形,塔高11米,塔的四面均鑲刻有凹形「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整座塔基佔地103平方米,塔前與紅軍烈士墓相連,鋪有水泥地面和水泥台階,四周松柏常青、庄嚴肅穆。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為全國重點革命紀念建築保護單位,以供人們參觀、瞻仰。
歷史沿革
據1986年的拿山鄉古墓挖掘考證,早於公元前206~公元220的東漢,便有人開始在井岡山生活居住。三國時,井岡山屬吳國揚州文成郡;西晉時,井岡山為廬陵西昌縣管轄。南北朝屬江洲地域,廬陵郡泰和、遂興兩縣,現拿山為泰和縣,黃坳一帶為遂興縣。隋屬江洲地域廬陵郡和吉州。唐為吉州泰和縣屬。五代為吉州泰和、龍泉,現拿山、廈坪為泰和,黃坳屬甘泉縣。宋為吉州泰和、龍泉縣。元為吉安路泰和、龍泉縣。明為吉安府轄全境。清為吉安府,轄拿山地域,黃坳轄龍泉地域。
千年的歷史變遷,不變的青山秀水,積淀下來的是濃郁的地方文化。從1927年紅色的鐵流融匯在井岡山之後,井岡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煥發,「星星之火」不僅燃遍了神州,同時,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岡山革命精神。傳奇的石刻碑帖,淳樸的民間風俗,優美的民間傳說,豐富的文學作品……構成了井岡山的深厚人文背景。
2、山名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境內,處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綿亘500里,山勢高大,地形復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屏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
井岡山的主要地貌類型為構造侵蝕性中低山、構造剝蝕性丘陵、堆積河谷盆地和河成階地。其中,構造侵蝕性中低山,主要集中在井岡山市中部偏西南地區,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切割程度顯著,岩壁陡峭,山嶺重嶂,山勢雄險;構造剝蝕性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斜坡的基部地帶與盆谷接壤處,相對高度在50—80米,坡度在15°—30°之間,井岡山市西部的龍市、古城、新城、茅坪、葛田、睦村及東北部的拿山至廈坪、東南部的黃坳、下七等地多數屬於這類丘陵;堆積河谷盆地和河成階地分布在侵蝕性中低山和丘陵之間,其中的山間盆地主要分布在茨坪、草坪、白銀湖、大小五井、土嶺、下庄、行洲等地,河谷盆地則主要集中在黃坳、上七、下七、拿山、龍市、古城、新城、鵝嶺、葛田等地。一級階地高出河床約3—5米,二級階地高出河床約10—25米。一級階地的組成物質主要是河流沖積物,其上分布的近河灘的農田土壤質地輕,含沙量較高;二級階地的構成物質則主要是坡積物、洪積物,其上多發育粘性紅壤。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案堡,五大山坳五個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開"之勢。中間有高山小盆地,就是井岡山市所在地
距茨坪西南6公里處五指峰,是井岡山主峰之一,因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海拔1438米。五指峰峰巒由東南至西北走向,綿亘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險峻,至今杳無人跡,是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山中有峰、有水、有林、有洞、有鳥獸。五指峰已列為自然保護區范圍,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短尾猴、水鹿、白鷳、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其間。四周峰巒上長著紅豆杉、香花木等300多種植物。五指峰下的龍慶河盛產「井岡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整個保護區春季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夏末蛙蟬齊鳴,悅耳動聽;秋日紅葉映日,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冰晶似玉。
3、劇名
劇 名:井岡山
片 長:36集
總顧問:劉峰岩 吳昌德 李長才 劉上洋
出品人:趙化勇
總監制:胡恩 張西南 嵇紹瑩 李本剛 張海鴿 張華山
總策劃:朱彤 汪守德 范耀庚 朱永和 黃曄明
總製片人:汪國輝 邵鈞林
劇本策劃:黃允升
編 審:張志敏
編 劇:邵鈞林
導 演:金 韜
主 演: 王 霙 飾 毛澤東 王伍福 飾 朱德
潘雨辰 飾 賀子珍 黃 鵬 飾 陳 毅
宋佳倫 飾 王 佐 劉 鑒 飾 袁文才
聯合出品:中央電視台 總政治部宣傳部
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 南京軍區政治部
中央紀委宣教室
聯合攝制: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影視部
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
江西電視台
中央紀委監察部電教中心
故事梗概: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遭到失敗。面臨著生死存亡嚴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挽救危局,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七天後,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會後,毛澤東組織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打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武裝的第一面軍旗。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失利。
為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毛澤東當機立斷,放棄攻打長沙退守文家市,率部轉向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井岡山尋求立足。途經三灣時,毛澤東在與余灑度等人的斗爭中,將隊伍進行了改編,創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 推行「三大民主」和成立士兵委員會等重要的建軍原則,使部隊面貌煥然一新。在賀子珍等人的幫助下,毛澤東得到了井岡山「綠林」首領袁文才、王佐的支持,使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立住了腳。
在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毛澤東倡導實踐調查研究,先後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紀律和六項注意」、「三大任務」等人民軍隊等建軍原則;在通過「水口建黨」等措施加強軍隊內部黨的建設的同時,抓緊恢復和發展地方黨組織;建立了遂川等三個縣的紅色政權,實行土地革命……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取得蓬勃發展之時,陳浩的叛變使毛澤東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湖南省委特派員周魯貫徹中央「左」傾盲動政策,把毛澤東開除出黨,使之迫走湘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由此遭受巨大損失,史稱「三月失敗」。
南昌起義部隊在三河壩一戰中傷亡慘重,朱德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拔起殘破的軍旗,發誓一定要把這面軍旗扛下去。他的決心得到了陳毅的支持,兩人率領起義部隊余部始終堅持艱苦卓絕地斗爭,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湘南暴動,歷經周折和磨難,與毛澤東在井岡山礱市勝利會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後,在朱毛的領導下,採取靈活的「十六字訣」作戰方針,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打擊敵人,粉碎了敵人的數次「會剿」,接連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大捷,使根據地的建設擴大到了六個縣的區域,成立了湘贛邊界人民政府。
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生機勃勃地進入全盛時期時,湖南省委巡視員杜修經貫徹分兵向湘南進軍的盲動政策,使紅29團全軍覆沒,加之袁崇全的叛變,隊伍幾乎瀕臨絕境,根據地再次慘遭浩劫,史稱「八月失敗」。毛澤東臨危不亂、立持異議,日夜兼程,親自迎接朱德等上山。留守井岡山的何挺穎、朱雲卿等帶領軍民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彭德懷等率領在平江起義中創建的紅五軍也來到井岡山,使井岡山的武裝斗爭力量得以進一步加強。
對「朱毛紅軍」起初不以為然的蔣介石終於親自披掛上陣,接連不斷地調動重兵從「進剿」到「會剿」。面對強敵,朱毛決定留彭德懷守山,自領主力轉戰贛南,以求「圍魏救趙」。但終因敵強我寡,井岡山失守。在轉戰贛南閩西的過程中,部隊中對有些問題的認識出現了分歧,加之留蘇歸來的劉安恭大肆推行「城市中心論」,攻擊毛澤東,致使毛澤東在「七大」上落選,被迫離開紅四軍。
中央的「九月來信」糾正了紅四軍內部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陳毅親往閩西請毛澤東回到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上。紅四軍「九大」即古田會議上,毛澤東通過對中國紅軍兩年多來在井岡山斗爭中不斷探索的經驗總結,集中解決了如何建設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這一根本性問題。會後,針對林彪在新年賀信中提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問題,又洋洋灑灑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至此,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已初現雛形。
春天將至,毛澤東和賀子珍並肩登上井岡之巔,望著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滿懷豪情地朗誦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詞名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員杜修經命令紅二十八團和二十九團下井岡山開赴湘南。贛軍乘虛進攻井岡山。8月30日,四個團的敵軍攻打黃洋界。當時山上只有紅三十一團一營的兩個連。打到下午,紅軍子彈所剩無幾,靠石塊御敵。在此關鍵時刻,紅軍扛來一門壞的迫擊炮和僅有的三發炮彈。前二發都是啞炮,第三發炮彈瞄準敵人山下的指揮部,隨著一聲口令,只聽「轟」的一聲,炮彈不僅響了,而且正中敵人指揮部。剎時間,黃洋界上歡呼聲、號角聲、鑼鼓聲連成一片。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聲勢嚇壞了,竟誤以為主力紅軍殺上山來,於是連滾帶爬收兵下山。在這次漂亮的黃洋界保衛戰的關鍵時刻,我軍僅有的一門迫擊炮和一發炮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多天後,毛澤東率領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回到井岡山,當他聽了陳毅安營長的匯報後,得知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打退了敵人四個團的進攻,保衛了井岡山。十分高興,當夜便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詞以歌頌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西江月•井岡山
1928年秋
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柒』 為什麼說井岡山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因為井岡山會師後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會師匯集了湘贛邊界革命的武裝力量,井岡山業已成為中國革命武裝力量的匯合點、中國革命的立足點和中國勝利的出發點。
井岡山會師極大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保存了一大批堅定的紅軍政治幹部和軍事幹部,聚集了湘贛邊界武裝力量的精華,壯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堅定了邊界黨和群眾建立和發展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信心和決心,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極其深遠的偉大意義。
(7)和井岡山有關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929年,朱德、毛澤東率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紅四軍主力剛離開湘贛邊界時,開始只是考慮到贛南去,還沒有入閩的想法。後來部隊抵達吉安縣的東固時,得知井岡山已失守,返回那裡已失去意義,同時又了解到閩西的詳細情況,遂決定利用閩西的有利條件,到那裡開展游擊活動。之後擴大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
1929年1月以後,湘贛邊界特委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最高機關。宛希先是唯一的外籍幹部,為土、客籍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師袁、王在邊界特委內唯一的依靠。1929年5月,重新選舉的特委里,鄧乾元、朱昌偕先後任書記;副書記、常委、執行委員幾乎都是土籍人士。
毛澤東在1928年十月、十一月先後寫成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重要著作對中國共產黨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和政治斗爭經驗予以總結。
『捌』 井岡山故事
1、市名
基本概述
位於江西省西南部,處東經113°49』 到114°23』,北緯26° 27』到26°49』。東臨泰和縣,南靠遂川縣,西南與湖南省的炎帝陵接壤,北面與永新毗鄰,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解放前,井岡山沒有獨立的縣級行政建制。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撤縣設市,2000年5月與原寧岡縣合並組建新的井岡山市,現轄21個鄉鎮場和街道辦事處,全市總人口14.97萬餘人,總面積為1308.58平方公里,山地面積佔87%,是一個山地面積為主的典型山區市。郵政編碼: 343600,電話區號: 0796。
氣候特點
井岡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2度,一月份為最冷月,平均溫度3.2度,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僅為23.9度,極端最高溫度也只有34.8度;年平均降雨量1856.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213天,年平均日照1511小時,平均霧日96天。茨坪因海拔高度和四面環山的地形影響,具有冬長、夏短、秋早、春來晚的特點。冬天雖冷但少嚴寒,盛夏雖熱而無酷暑。
旅遊資源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復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屏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同時還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十佳優秀社會教育基地。 2007年5月8日,吉安市井岡山風景旅遊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風景名勝景區總面積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黃洋界、龍潭、主峰、桐木嶺、湘洲、筆架山、仙口八大景區。八大景區目前只不同程度地開發建設了四大景區,開發潛力巨大。井岡山集革命人文景觀與旖旎的自然風光為一體,革命勝跡壯麗河山交相輝映光照千秋,風景名勝區有60多個景點,320多處景觀景物。景觀分為八大類:峰巒、山石、瀑布、氣象、溶洞、溫泉、珍稀動植物及高山田園風光,還較好地保存了井岡山斗爭時期革命舊址遺跡29處,其中10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巍峨群峰矗立,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有氣勢磅礴的雲海,瑰麗燦爛的日出,十里綿延的杜鵑長廊和蜚聲中外的井岡山主峰。
井岡山屬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景觀景點,匯雄。奇、險、峻。秀、幽的自然風光特點,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溫度為14.2℃。是從事愛國主義教育。學習革命傳統。旅遊風光。避暑療養回歸大自然的理想之地。當年郭沫若游覽井岡山時曾感慨萬千,揮毫留下了「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游」的贊美詩句。今天,井岡山正以嶄新獨特的面貌迎接國內外嘉賓的光臨。
主要景點
黃洋界
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黃洋界山頂海拔1343米,這里峰巒疊嶂,地勢險峻,氣象萬千,時常彌漫著茫茫的雲霧,好像汪洋大海一望無際,故又名:汪洋界。 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哨口工事、紅軍營房以及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寧岡挑糧走過的小路及路邊的荷樹。黃洋界,十里橫排,高山迭影,雄偉險峻,一望無際,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澤東在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在這里還可以觀看到:日出、峰巒、雲海、杜鵑等自然景觀。
毛澤東舊居
毛澤東舊居 原是一棟農民住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澤東同志常住在這棟民房的中廳和右後間。當時紅軍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毛澤東和紅軍戰士一樣,穿單衣,睡稻草,晚上點一根燈芯的油燈,寫下了《井岡山的斗爭》這篇光輝著作。
十里杜鵑天然長廊
提到井岡山就不能不說杜鵑花,井岡山有著著名的「十里杜鵑天然長廊」,每到春天,在陡峭的山脊上,盛開的杜鵑花密密匝匝地伸向藍天,映紅了五百里井岡山。 別處的杜鵑是灌木,而井岡山的杜鵑卻是喬木型的,它們每棵都高達十五米以上,干圍一米左右,開出的花朵呈五角形,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紐扣,有的一棵樹上竟開著幾種顏色的花。
五指峰
主峰景區包括:五指峰、水口、雙馬石和荊竹山。
五指峰,又名井岡山主峰,山峰並列如五指,因而得名。五指峰位距茨坪西南六公里,海拔1586米,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景區內山巒疊峰,溝壑縱橫,飛瀑展鏈,動植物物種特別豐富,是一個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鳥獸的原始深秀的旅遊景區。 水口在五指峰左側,距茨坪九公里。這里風光極美,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峰巒和杜鵑林為勝。主要景點有水口河谷、金牛戲水、百疊泉、彩虹瀑(飛龍瀑)、鎖龍潭、藏星岩、龍門等。當今,《人民文學》副主編崔道怡,1968年夏遊覽水口景區後,寫詩《井岡風光》贊美水口: 水口別開一片情,劍谷琴溪伴我行。 深山含笑迎遠客,石門壁立鎖飛龍。 藏星崖下接火種,將軍頂上沐雄風。 幽到心頭人慾醉,不忘昔日喊殺聲。
筆架山
筆架山景區包括:筆架山、硃砂沖、黃坳三個組成部分。
筆架山位距茨坪西南面三十五公里,海拔1357米。筆架山主要由中峰 (揚眉峰)、西峰(望指峰)、東峰(觀島峰)三大峰組成,一個「山」字形。遠望猶如古代的筆架,故名筆架山。整個筆架山景區也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但筆架山是自然最觀。筆架山雄偉壯麗,蔥蘢峻拔,逶迤奇險,風光秀麗。著名的景點景觀有七大山峰、五大奇觀,還有大小松島等十餘處景點。
硃砂沖哨口位於茨坪南面,海拔635米。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旁有一洞穴,常有硃砂水溢出。硃砂沖由此而得名。
黃坳,素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大門而著稱。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及紅軍常在這里開展革命活動。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坐落在當年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的茨坪。磚瓦結構、飛檐挑角,整個建築既有秀麗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風格。它建成於1959年,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博物館,1962年朱德同志題寫館名。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全面陳列和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歷史的綜合館。館內基本陳列共有七個展室,分為序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恢復、堅持井岡山的斗爭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等部分。在這里,您可以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翔實的歷史資料了解到那段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歷史: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中國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隨後朱德、陳毅和彭德懷等人先後率領隊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會剿」和經濟封鎖,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在井岡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的革命道路。井岡山的斗爭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它不朽的功績也永遠彪炳於中國革命的史冊。如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已成為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
為紀念偉大的井岡山革命斗爭,緬懷在井岡山斗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原遂川縣井岡山區人民政府於1950年在茨坪的東北邊山崗上建造一座純木質結構、正面書有「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的紀念塔;1951年將木質塔拆除改建成磚木結構的紀念塔,在塔頂立一泥塑紅軍戰士雕像,但外型比較粗糙;1956年,井岡山區人民政府又在遂川縣政府的支持下,將紀念塔的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塔頂重塑一個鋼筋混凝土結構、手持鋼槍的紅軍戰士雕像;塔頂的正面是原遂川中學王教導員手書的「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從五十年代開始,這座塔就成了向國內外宣傳井岡山的主要形象標志。
1972年,井岡山革命委員會組織井岡山建築隊工人拆除塔頂紅軍戰士雕像,並將塔底擴建為5.5米X5.5米的正方形,塔高11米,塔的四面均鑲刻有凹形「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整座塔基佔地103平方米,塔前與紅軍烈士墓相連,鋪有水泥地面和水泥台階,四周松柏常青、庄嚴肅穆。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為全國重點革命紀念建築保護單位,以供人們參觀、瞻仰。
歷史沿革
據1986年的拿山鄉古墓挖掘考證,早於公元前206~公元220的東漢,便有人開始在井岡山生活居住。三國時,井岡山屬吳國揚州文成郡;西晉時,井岡山為廬陵西昌縣管轄。南北朝屬江洲地域,廬陵郡泰和、遂興兩縣,現拿山為泰和縣,黃坳一帶為遂興縣。隋屬江洲地域廬陵郡和吉州。唐為吉州泰和縣屬。五代為吉州泰和、龍泉,現拿山、廈坪為泰和,黃坳屬甘泉縣。宋為吉州泰和、龍泉縣。元為吉安路泰和、龍泉縣。明為吉安府轄全境。清為吉安府,轄拿山地域,黃坳轄龍泉地域。
千年的歷史變遷,不變的青山秀水,積淀下來的是濃郁的地方文化。從1927年紅色的鐵流融匯在井岡山之後,井岡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煥發,「星星之火」不僅燃遍了神州,同時,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岡山革命精神。傳奇的石刻碑帖,淳樸的民間風俗,優美的民間傳說,豐富的文學作品……構成了井岡山的深厚人文背景。
2、山名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境內,處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綿亘500里,山勢高大,地形復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屏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
井岡山的主要地貌類型為構造侵蝕性中低山、構造剝蝕性丘陵、堆積河谷盆地和河成階地。其中,構造侵蝕性中低山,主要集中在井岡山市中部偏西南地區,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切割程度顯著,岩壁陡峭,山嶺重嶂,山勢雄險;構造剝蝕性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斜坡的基部地帶與盆谷接壤處,相對高度在50—80米,坡度在15°—30°之間,井岡山市西部的龍市、古城、新城、茅坪、葛田、睦村及東北部的拿山至廈坪、東南部的黃坳、下七等地多數屬於這類丘陵;堆積河谷盆地和河成階地分布在侵蝕性中低山和丘陵之間,其中的山間盆地主要分布在茨坪、草坪、白銀湖、大小五井、土嶺、下庄、行洲等地,河谷盆地則主要集中在黃坳、上七、下七、拿山、龍市、古城、新城、鵝嶺、葛田等地。一級階地高出河床約3—5米,二級階地高出河床約10—25米。一級階地的組成物質主要是河流沖積物,其上分布的近河灘的農田土壤質地輕,含沙量較高;二級階地的構成物質則主要是坡積物、洪積物,其上多發育粘性紅壤。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案堡,五大山坳五個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開"之勢。中間有高山小盆地,就是井岡山市所在地
距茨坪西南6公里處五指峰,是井岡山主峰之一,因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海拔1438米。五指峰峰巒由東南至西北走向,綿亘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險峻,至今杳無人跡,是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山中有峰、有水、有林、有洞、有鳥獸。五指峰已列為自然保護區范圍,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短尾猴、水鹿、白鷳、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其間。四周峰巒上長著紅豆杉、香花木等300多種植物。五指峰下的龍慶河盛產「井岡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整個保護區春季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夏末蛙蟬齊鳴,悅耳動聽;秋日紅葉映日,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冰晶似玉。
3、劇名
劇 名:井岡山
片 長:36集
總顧問:劉峰岩 吳昌德 李長才 劉上洋
出品人:趙化勇
總監制:胡恩 張西南 嵇紹瑩 李本剛 張海鴿 張華山
總策劃:朱彤 汪守德 范耀庚 朱永和 黃曄明
總製片人:汪國輝 邵鈞林
劇本策劃:黃允升
編 審:張志敏
編 劇:邵鈞林
導 演:金 韜
主 演: 王 霙 飾 毛澤東 王伍福 飾 朱德
潘雨辰 飾 賀子珍 黃 鵬 飾 陳 毅
宋佳倫 飾 王 佐 劉 鑒 飾 袁文才
聯合出品:中央電視台 總政治部宣傳部
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 南京軍區政治部
中央紀委宣教室
聯合攝制: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影視部
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
江西電視台
中央紀委監察部電教中心
故事梗概: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遭到失敗。面臨著生死存亡嚴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挽救危局,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七天後,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會後,毛澤東組織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打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武裝的第一面軍旗。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失利。
為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毛澤東當機立斷,放棄攻打長沙退守文家市,率部轉向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井岡山尋求立足。途經三灣時,毛澤東在與余灑度等人的斗爭中,將隊伍進行了改編,創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 推行「三大民主」和成立士兵委員會等重要的建軍原則,使部隊面貌煥然一新。在賀子珍等人的幫助下,毛澤東得到了井岡山「綠林」首領袁文才、王佐的支持,使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立住了腳。
在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毛澤東倡導實踐調查研究,先後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紀律和六項注意」、「三大任務」等人民軍隊等建軍原則;在通過「水口建黨」等措施加強軍隊內部黨的建設的同時,抓緊恢復和發展地方黨組織;建立了遂川等三個縣的紅色政權,實行土地革命……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取得蓬勃發展之時,陳浩的叛變使毛澤東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湖南省委特派員周魯貫徹中央「左」傾盲動政策,把毛澤東開除出黨,使之迫走湘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由此遭受巨大損失,史稱「三月失敗」。
南昌起義部隊在三河壩一戰中傷亡慘重,朱德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拔起殘破的軍旗,發誓一定要把這面軍旗扛下去。他的決心得到了陳毅的支持,兩人率領起義部隊余部始終堅持艱苦卓絕地斗爭,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湘南暴動,歷經周折和磨難,與毛澤東在井岡山礱市勝利會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後,在朱毛的領導下,採取靈活的「十六字訣」作戰方針,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打擊敵人,粉碎了敵人的數次「會剿」,接連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大捷,使根據地的建設擴大到了六個縣的區域,成立了湘贛邊界人民政府。
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生機勃勃地進入全盛時期時,湖南省委巡視員杜修經貫徹分兵向湘南進軍的盲動政策,使紅29團全軍覆沒,加之袁崇全的叛變,隊伍幾乎瀕臨絕境,根據地再次慘遭浩劫,史稱「八月失敗」。毛澤東臨危不亂、立持異議,日夜兼程,親自迎接朱德等上山。留守井岡山的何挺穎、朱雲卿等帶領軍民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彭德懷等率領在平江起義中創建的紅五軍也來到井岡山,使井岡山的武裝斗爭力量得以進一步加強。
對「朱毛紅軍」起初不以為然的蔣介石終於親自披掛上陣,接連不斷地調動重兵從「進剿」到「會剿」。面對強敵,朱毛決定留彭德懷守山,自領主力轉戰贛南,以求「圍魏救趙」。但終因敵強我寡,井岡山失守。在轉戰贛南閩西的過程中,部隊中對有些問題的認識出現了分歧,加之留蘇歸來的劉安恭大肆推行「城市中心論」,攻擊毛澤東,致使毛澤東在「七大」上落選,被迫離開紅四軍。
中央的「九月來信」糾正了紅四軍內部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陳毅親往閩西請毛澤東回到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上。紅四軍「九大」即古田會議上,毛澤東通過對中國紅軍兩年多來在井岡山斗爭中不斷探索的經驗總結,集中解決了如何建設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這一根本性問題。會後,針對林彪在新年賀信中提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問題,又洋洋灑灑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至此,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已初現雛形。
春天將至,毛澤東和賀子珍並肩登上井岡之巔,望著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滿懷豪情地朗誦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詞名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員杜修經命令紅二十八團和二十九團下井岡山開赴湘南。贛軍乘虛進攻井岡山。8月30日,四個團的敵軍攻打黃洋界。當時山上只有紅三十一團一營的兩個連。打到下午,紅軍子彈所剩無幾,靠石塊御敵。在此關鍵時刻,紅軍扛來一門壞的迫擊炮和僅有的三發炮彈。前二發都是啞炮,第三發炮彈瞄準敵人山下的指揮部,隨著一聲口令,只聽「轟」的一聲,炮彈不僅響了,而且正中敵人指揮部。剎時間,黃洋界上歡呼聲、號角聲、鑼鼓聲連成一片。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聲勢嚇壞了,竟誤以為主力紅軍殺上山來,於是連滾帶爬收兵下山。在這次漂亮的黃洋界保衛戰的關鍵時刻,我軍僅有的一門迫擊炮和一發炮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多天後,毛澤東率領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回到井岡山,當他聽了陳毅安營長的匯報後,得知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打退了敵人四個團的進攻,保衛了井岡山。十分高興,當夜便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詞以歌頌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西江月•井岡山
1928年秋
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玖』 井岡山的革命故事
井岡山的革命故事:
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創建以寧岡縣為中心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此鮮為人知的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光榮史冊,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
井岡山的斗爭,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為止,共計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雖不長,但為中國開辟了一條成功之路,尤其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9)和井岡山有關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在共產黨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絕對值得大書特書,其中有一個人起到了軸心的作用,如果沒有他的話,可能毛主席、朱老總、彭老總都不會聚首井岡山。
這個重要的人物名為何長工。秋收起義的失利引發了毛主席新的思考,他將新的目標放在了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構想上,而此時最理想的地點就是井岡山。
但當時的井岡山並非是無主之地,袁文才和王佐的兩支武裝力量占據著這里,他們並不了解毛主席,害怕毛主席登上井岡山之後就會吞並自己。
如果有這樣的顧慮存在,毛主席登上井岡山無異於天方夜談,於是毛主席派出何長工,讓他承擔了說服袁文才和王佐的艱巨任務。
這無異於虎口奪食,何長工孤身犯險卻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他先是和王佐成為朋友,又合並了的王佐跟袁文才兩支部隊,等到毛主席抵達井岡山時,兩人都心甘情願的接受了毛主席的領導。
『拾』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背景
歷史
1927年10月23日,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實施「井岡山土地法」,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同時,經過團結、教育、改造工作,將袁文才、王佐兩支農民自衛軍編入工農革命軍。
至1928年2月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全縣,遂川西北部,永新、酃縣、茶陵等縣部分地區。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與湘南起義農民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這時,朱德四十二歲,毛澤東三十四歲。1928年5月以後,工農革命軍陸續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
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5軍主力到達井岡山,同紅4軍會師。此後,根據地不斷擴大。
1929年1月,由紅五軍改編的紅四軍第三十團和袁文才、王佐的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統歸彭德懷、滕代遠指揮;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第二十八團、第三十一團及軍直屬隊出擊贛南,以打破國軍的封鎖。
毛澤東在1928年十月、十一月先後寫成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重要著作對中國共產黨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和政治斗爭經驗予以總結。
「紅旗到底能打多久」這種思潮在井岡山歷史上有五次:
1、1927年冬,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1000餘人700條槍上井岡山,很多人對革命持悲觀情緒,他們在問「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有不少人逃跑、叛變,包括戰士、連排長、團長,還有師長余灑度。
2、1928年3月,「左」傾盲動主義排斥毛澤東的意見,讓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離開井岡山開赴湘南進行年關暴動,結果年關暴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同時遭受失敗,這時又有許多人對革命缺乏信心,提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3、1928年8月,因為中共湖南省委的錯誤指導,紅軍二十八、二十九團冒進湘南,敵人趁機進攻井岡山,導致井岡山的八月失敗,不少人又重提「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4、1928年冬,湘贛敵軍調動重兵圍攻井岡山,井岡山上糧食艱難,軍民以紅米、南瓜、野菜充飢,而且身穿茅草、稻草禦寒,軍長朱德都要帶頭下山挑糧,一些人又提「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5、1929年春,湘贛敵軍重兵第三次「會剿」井岡山,有人又提「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10)和井岡山有關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簡介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寧岡,先後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結局
1929年,朱德、毛澤東率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開辟贛南、閩西根據地,之後擴大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
1930年2月24日,湘贛邊界特委(剛剛改稱贛西南特委西路行委)聯合紅五軍,在永新縣城殺害了袁文才與王佐及其所部幹部40餘人,收編了其部隊。
3月初,袁文才的部下謝角銘、謝益謀、陳次謀、曾李生牽頭,聯名客籍黨員幹部劉克憂、朱開卷等16人,寫信給彭德懷並轉贛西南特委和贛西南軍委、贛西南各路行委各黨部,希望上級能主持公道,為袁王等人的妄殺作出嚴正處理。
認為特委「設此圈套」,將「袁、王等包圍處死」,「殊令人犀疑滿腹,切齒痛心」,是「不正確之執行」。
信中懇請地表示「舍共產而無他從」,「若得奉命,自當然加培(倍)工作」,「期待上級之明了我們苦衷也」。
袁王所部在井岡山上的余部,分別在袁的妻叔謝角銘和王的兄長王雲龍帶領下,於1930年3月底反水,「電告反赤」。4月上旬,寧(岡)遂(川)邊防保衛團在茅坪成立,謝角銘為團總,王雲龍副之。
保衛團以袁王舊部為主,又招收了200餘名團丁,加上國民黨吉安駐軍撥來的一批槍彈,使保衛團擴充到700多人槍,實力與以前的紅32團相差無幾。保衛團盤踞茅坪、茨坪、大小五井等山區,在客籍民眾中實行軍事化控制,掌控了井岡山區域的客籍民眾。此後,紅軍數次進攻井岡山都未能成功:
1、1930年4月,紅五軍第三縱隊在黨代表劉作述帶領下,率第四大隊李聚奎部進山清剿。
2、1930年3月18日,湘贛邊界紅色警衛連在新城成立。1930年5月底,紅色警衛連在石口擴編為紅軍獨立第八營,以小江山、棋子石為駐扎營地,不斷地出山打擊井岡山境內的敵人。
1931年11月6日,紅八營1連連長劉自成在陰陽山的一個小村莊伏擊,擊斃了謝角銘,全殲保衛團的1個排。保衛團由王雲龍繼任團總。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紅八營與保衛團戰斗交手幾十次。紅軍始終無法在茅坪、大隴及大小五井山區立足腳。
3、1933年農歷8月中旬,湘贛邊主力紅軍第十七師猛撲大隴,殲滅王東原部1個營。擊斃敵營長龍震、寧岡縣靖衛團團總林萃華,攻到了黃洋界的腳下。駐於礱市的敵十五師出動4個營救援,雙方在葛田展開激戰,各自死傷數百人。
是月下旬,紅十七師從新城再度向茅坪進擊,事先獲悉情報的敵第十五師在赤坑的山沖設伏以待,使紅十七師遭受較大的損失,只得回兵新城退到永新。
5、1934年8月,紅六軍團准備開始長征,派遣紅軍獨立四團在團長張通,政委劉亞球、政治部主任張平化帶領下偵察通過井岡山的道路。最後無功而返。
直至1949年8月,第四野戰軍第48軍南下江西解放了井岡山。
意義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從城市到農村的偉大戰略轉移,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開辟了新的道路。說明中國共產黨的力量還很弱小,敵人很強大,革命的道路還很長。
也說明中共開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證明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合理性與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