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人對秦始皇的評價
翦伯贊(1898~1968中國歷史學家)認為: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我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
李喬(1909~中國作家 )認為:還是少贊些為好。對秦始皇,除了要實事求是地說明他的功過之外,還應該特別認識到,秦始皇的那一套專制思想與我們所提倡和所要建設的「民主的文化」(張聞天、毛澤東都講過這個命題)和民主政治,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毛澤東)認為:治理中國需要馬克思加秦始皇,並且自稱「坑儒比秦始皇還多」。他也說過:「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後,喪失了進取方面,志得意滿,耽於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這也是完全正義的。」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並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⑵ 歷史學家是怎樣評價秦始皇和隋煬帝的。
毛澤東評始皇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他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4.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7.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毛澤東還認為秦始皇缺少文學才華。
歷代評說隋煬帝:
魏徵:「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於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後鍾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地廣三代,威振八紘,單於頓顙,越裳重譯。赤仄之泉,流溢於都內,紅腐之粟,委積於塞下。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征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騷然,無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姦宄乘釁,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不反。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於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並為麋鹿之場,忄棄忄棄黔黎,俱充蛇豕之餌。四方萬里,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於一夫之手。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隕,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徵矣!」
楊侗:「世祖明皇帝則天法地,混一華戎。東暨蟠木,西通細柳,前逾丹徼,後越幽都。日月之所臨,風雨之所至,圓首方足,稟氣食芼,莫不盡入提封,皆為臣妾。加以寶貺畢集,靈瑞咸臻,作樂制禮,移風易俗。智周寰海,萬物咸受其賜,道濟天下,百姓用而不知。世祖往因歷試,統臨南服,自居皇極,順茲望幸。所以往歲省方,展禮肆覲,停鑾駐蹕,按駕清道,八屯如昔,七萃不移。豈意釁起非常,逮於軒陛,災生不意,延及冕旒。奉諱之日,五情崩隕,攀號荼毒,不能自勝。」
李延壽:「初,上自以蕃王,次不當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陰有奪宗之計。時高祖雅重文獻皇後,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內多嬖倖,以此失愛。帝後庭有子皆不育之,示無私寵,取媚於後。大臣用事者,傾心與交。中使至第,無貴賤,皆曲承顏色,申以厚禮。婢僕往來者,無不稱其仁孝。又常私入宮掖,密謀於文獻後。楊素等因機構扇,遂成廢立。自高祖大漸暨諒闇之中,蒸淫無度。山陵始就,即事巡遊。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馬全盛。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乃盛理宮室,窮極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絕域。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盛興屯田於玉門、柳城之外。課天下富室分道市武馬,疋直十餘萬。富強坐是而凍餒者,十家而九。性多詭譎。所幸之處,不欲人知;每幸之所,輒數道置頓。四海珍羞殊味,水陸必備焉。求市者無遠不至。郡縣官人,競為獻食;豐厚者進擢,疏儉者獲罪。奸吏侵漁,內外虛竭;頭會箕斂,人不聊生。於時,軍國多務,日不暇給。帝方驕怠,惡聞政事;冤屈不理,奏請罕決。又猜忌臣下,無所專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構其罪而族滅之。高熲、賀若弼先皇心膂,參謀帷幄;張衡、李金才籓邸惟舊,績著經綸。惡其直道,忌其正義;求其無形之罪,加以丹頸之戮。其餘事君盡禮,謇謇匪躬;無辜無罪,橫受夷戮者,不可勝紀。政刑弛紊,賄貨公行,莫敢有言,道路以目。六軍不息,百役繁興;行者不歸,居者失業;人飢相食,邑落為墟,上弗之恤也。東西行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費不給,逆收數年之賦。所至,唯與後宮流連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媼,朝夕共肆醜言。又引少年,令與宮人穢亂。不軌不遜,以為娛樂。區宇之內,盜賊蜂起;劫掠從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皆隱賊數,不以實對。或有言賊多者,輒大被詰責。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師徒,敗亡相繼。戰士盡力,不加賞賜;百姓無辜,咸受屠戮。蒸庶積怨,天下土崩;至於就禽,而猶未之寤也。」
胡戟:「在中國從門閥貴族政治向科舉官僚政治轉化,從門閥社會向門閥後社會轉化的歷史關頭,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六人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煬帝和武則天。可後面這兩位在歷史上卻是臟水被潑得最多的。」
蒙曼:「隋煬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所以才會有「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的說法。換言之,他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系,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問題。」《劍橋中國隋唐史》:「對這個歷史上稱為隋煬帝的人的性格刻劃是非常困難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覺外,人們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說成是古典『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竄改的歷史和傳奇後面,對此人的實際情況有更多的了解。歷史文獻把文帝的謹慎節儉與煬帝的放盪揮霍進行對比,但從下面建設東都和完成運河體系這一節可以看出,這種鮮明的對比過分誇大了。民間文學把煬帝描繪成荒淫無度的人——以各種異想天開的方式沉迷於女色。但人們會發現,即使懷有敵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蓋這一事實,即他的正妻,一個聰慧和有教養的婦女,從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宮內其他寵妃代替,她始終被尊重,而且顯然受到寵愛。隋煬帝畢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鑒賞家、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和獨具風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點像政治美學家,這種人的特點可用以下的語言來表達:的確,自欺欺人也許是一個規律,因為帶有強烈的藝術成分的政治個性具有一種炫耀性的想像力,它能使其個人的歷史具有戲劇性,並使一切現實服從野心勃勃的計劃。」
「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觀眾的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個無節制地使用權力、有豪華宮殿和享有無限聲色之樂的世界中,只能產生這種感情上的共鳴。在中國的帝王中,他絕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並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適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確有此雄心。」
⑶ 歷史學家對兵馬俑的評價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
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歷史學家對秦朝的評價擴展閱讀: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
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
兵馬俑雕塑採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
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
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都經過精心彩繪。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
⑷ 秦始皇的歷史評價
關於秦始皇的評價大致有五種觀點:
1.認為秦始皇是個暴君。2.認為秦始皇過大與功。3.認為秦始皇功過各半。4.認為秦始皇功大與過。5.認為秦始皇沒有什麼過,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巨大而又有著深遠的影響。
為了搞清秦始皇的是是非非,我要求同學們把各自收集的資料都擺出來。對歷史人物的功過給予實事求是的 評價。下面是同學們找到的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的功:
他驅動百萬大軍,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實現了「四海一」的偉業;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又派軍隊南開靈渠,攻越族,在征服百越地區後,開發南疆,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建立中國歷史上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他採取一系列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他實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他以法家理論為治國指導思想,制訂頒布了秦律,並規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贏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五個半世紀,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大量田地荒蕪,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一。而秦始皇統一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一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秦始皇的過:
焚書坑儒;大規模征發徭役和兵役。 秦始皇很殘暴,秦朝的賦稅徭役繁重,農民要將收獲的三分之二上交給國家。秦始皇還大興土木,連年用兵,大量的農民長期脫離生產,去服役或打仗。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越來越痛苦。秦朝的刑法很嚴酷,還實行「族誅」和「連坐」法。人民動不動就要受到嚴酷的刑法的處治。人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幾乎無法生存,秦始皇還「焚書坑儒」,嚴重的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這些都有過於人民。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經過激烈的爭論同學的觀點逐漸取得一致。首先第一種和第五種觀點得到否認,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一分為二觀點看問題,這兩種觀點看問題太絕對化了。再經過討論最後意見比較一致的認為秦始皇是功大於過,他是一個傑出的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統一前,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義上在中國歷史上完成了統一,開創了一個新局面。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雖然也出現過分裂割據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他通過統一戰爭。秦始皇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 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其次,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再次,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最後,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
但是他又是十分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役使了70萬人,被他征發的徭役、兵役至少三百萬,而當時全國人口只有二千萬,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被折磨死,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正是由於他的暴政 「赫赫一時」的秦朝被農民戰爭推翻而迅速滅亡了,從統一到滅亡,只有短短的15年時間,想千世萬世,只有二世而亡了,這也是他愚弄人民對他的最好的諷刺。 現代對秦始皇的評價從新中國成立後,秦始皇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毛澤東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說:「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之後,喪失了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於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 不少歷史學家對秦始皇進行了研究。呂振羽等認為,秦始皇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但他的統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秦始皇既是一個有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⑸ 古人對秦始皇的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認為:「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西漢政論家主父偃認為:「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並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新朝王莽:「功越千世!」
東漢史學家班固雖然批駁秦始皇殘忍,但依然肯定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是「施於後王」的制度,認為「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後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據狼、狐,蹈參、伐,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 」
范曄在《後漢書》中提出:「漢承秦制」(《後漢書班彪傳》)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聖人意也,勢也.」
明朝著名改革家張居正認為:「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創制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聖人之威「周王道窮也,其勢必變而為秦,舉前代之文制,一切鏟除之,而獨持之以法.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除也.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姦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明代大思想家李贄在《藏書》中高度評價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清末又一位史學先驅夏曾佑認為:「有為漢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是也.」
⑹ 歷史上對秦朝的評價有哪些
歷史上對秦抄朝的評價還是襲比較多的。
以秦國的文化身份而論,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一直被中原和東方各諸侯國所小視。秦穆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其實有些擔待不起。因為當時秦國所霸,只是西戎地帶,也就是它周邊的少數部族。這些當時的小部族,文化落後,組織力量也不強。
秦國當年的情況,就跟美國現在的情形相差不多,所以它才能很快就處在領先的位置上。商鞅變法,完全是「效益主義」的,或者叫功利主義的。因為秦國據此強大起來,他們嘗到了甜頭,所以,直到李斯和秦始皇,還在繼續堅定地推行這種功利主義。
秦國君臣對於文化的瘋狂打壓,一方面出於文化是經濟和利益發展的「滯動力」。文化總是試圖要扶正方向,它要攙扶社會和人生,不要因為單純追逐技術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而滑向深淵,就像長者扶著孩子走路一樣。小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總想撒腿就跑,這樣容易摔倒,容易摔壞,甚至摔死。
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
⑺ 評價歷史人物秦始皇
1、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里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
2、呂思勉:「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秦人致敗之由,在嚴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諉為施政之誤,淫侈則不可恕矣。」
3、翦伯贊:「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我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
4、魯迅:德國的希特勒先生們一燒書,中國和日本的論者們都比之於秦始皇。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
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但是結果往往和英雄們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以前的這一類書,現卻偏偏一部也不剩。
5、梁啟超《戰國載記》:「秦始皇寧為中國之雄,求諸世界,見亦罕矣。其武功焜耀眾所共知不必論,其政治所設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並認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創建制度的規模上都不失為蓋世之雄主,而其失敗在於奢侈、專制、忌刻。漢代所撰成的史籍多敘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讀史者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不應被前人有所偏執的記載所左右,需要以客觀的態度作公允的評價。
盡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國人口歷史上一直佔世界人口的20%以上,對中國有重要影響就可視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而且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帝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遠大於對其他許多國家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⑻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 對秦始皇的評價是什麼
關於秦始皇的評價大致有五種觀點:
1.認為秦始皇是個暴君。2.認為秦始皇過大與功。3.認為秦始皇功過各半。4.認為秦始皇功大與過。5.認為秦始皇沒有什麼過,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巨大而又有著深遠的影響。
為了搞清秦始皇的是是非非,我要求同學們把各自收集的資料都擺出來。對歷史人物的功過給予實事求是的 評價。下面是同學們找到的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的功:
他驅動百萬大軍,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實現了「四海一」的偉業;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又派軍隊南開靈渠,攻越族,在征服百越地區後,開發南疆,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建立中國歷史上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他採取一系列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他實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他以法家理論為治國指導思想,制訂頒布了秦律,並規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贏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五個半世紀,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大量田地荒蕪,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一。而秦始皇統一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一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秦始皇的過:
焚書坑儒;大規模征發徭役和兵役。 秦始皇很殘暴,秦朝的賦稅徭役繁重,農民要將收獲的三分之二上交給國家。秦始皇還大興土木,連年用兵,大量的農民長期脫離生產,去服役或打仗。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越來越痛苦。秦朝的刑法很嚴酷,還實行「族誅」和「連坐」法。人民動不動就要受到嚴酷的刑法的處治。人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幾乎無法生存,秦始皇還「焚書坑儒」,嚴重的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這些都有過於人民。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經過激烈的爭論同學的觀點逐漸取得一致。首先第一種和第五種觀點得到否認,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一分為二觀點看問題,這兩種觀點看問題太絕對化了。再經過討論最後意見比較一致的認為秦始皇是功大於過,他是一個傑出的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統一前,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義上在中國歷史上完成了統一,開創了一個新局面。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雖然也出現過分裂割據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他通過統一戰爭。秦始皇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 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其次,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再次,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最後,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
但是他又是十分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役使了70萬人,被他征發的徭役、兵役至少三百萬,而當時全國人口只有二千萬,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被折磨死,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正是由於他的暴政 「赫赫一時」的秦朝被農民戰爭推翻而迅速滅亡了,從統一到滅亡,只有短短的15年時間,想千世萬世,只有二世而亡了,這也是他愚弄人民對他的最好的諷刺。 現代對秦始皇的評價從新中國成立後,秦始皇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毛澤東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說:「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之後,喪失了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於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 不少歷史學家對秦始皇進行了研究。呂振羽等認為,秦始皇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但他的統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秦始皇既是一個有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⑼ 歷史 對秦始皇的評價
[焚書坑儒抄]
焚書坑儒
秦始襲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倍受爭議的人物。
秦始皇性格暴戾,寡恩薄義,生性多疑。秦始皇性格的形成與他從小的經歷有關。他從小就生在趙國為人質,受盡屈辱不說,還時刻有生命危險。惡劣的環境,使他對誰都不信任,崇尚暴力和權勢。一旦當權,就會濫用。實際上,他也是個政治畸形兒。別人害了他,他又去報復別人。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尤其要注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一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
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後人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