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鼎市地名由來准確點!
福鼎,乾隆四年(1739年)從霞浦縣劃出勸儒鄉的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回縣,隸屬於福寧答府,縣治設在桐山,故稱桐城。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屬東路觀察使,民國六年(1917年)屬閩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福建省第二督察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第八行政督察區。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屬浙江省第五行政公署,1949年10月隸屬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1950年改稱福安專區,1970年行署遷址寧德,1971年改屬寧德地區。1995年10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福鼎縣設立福鼎市,仍屬寧德地區。2000年11月撤銷寧德地區設立寧德市,現隸屬寧德市。
Ⅱ 福建地名的來歷歷史文化典故在50字到500字 福建的地名來歷,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專福建。明朝設福建屬省,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故事一:「三山」由來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故事二:五次定都---無諸定冶城、閩國定都福州、南宋趙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臨時王都、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故事三:六次建城---無諸建冶城、嚴高建子城、唐建羅城、梁建夾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Ⅲ 福建省寧德歷史有多久
莆田學院在福建省省內二本高校中屬於中游院校,在地區幾所高校中算是資歷比較...寧德師范(10)、武夷(07)、江夏(10)等二本院校早。學校地緣沒有多大...
Ⅳ 有誰知道福鼎的歷史嗎
福鼎地域,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唐屬長溪縣,元屬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回福寧州改設福寧縣。成化答九年(1473年)復為福寧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升州為府,設霞浦縣,福鼎屬霞浦縣地。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縣勸儒鄉之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福鼎縣,屬福寧府。據《讀史方輿紀要》,因縣有福鼎山而得名。 民國元年(1912年),福鼎屬東路觀察使;民國3年,改東路觀察使置閩海道;民國14年,廢道,直屬省轄。民國23年,屬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區署駐福安);次年,第二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第一行政督察區改為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第八行政督察區復改為第一行政督察區,福鼎均屬其管轄。 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屬浙江省溫州地區。同年10月,福鼎改屬福建省福安專區。1970年7月,福安專區革委會機關遷址寧德,福鼎屬寧德地區。 1995年10月13日,民政部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福鼎撤縣設市(縣級)。同年12月27日,福鼎市正式掛牌成立。
Ⅳ 福建省風俗習慣,民間傳說,人物故事。
福建是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舍、回、蒙、滿、高山等31個少數民族。主要的節慶有:春節、元宵燈節、端午節、中秋節。另外,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最富特色的有:端午龍舟賽。惠安女服飾、舍族婚禮、崇蛇習俗和人魚同樂等。
烏龍茶的故鄉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大紅袍』是烏龍茶的伎伎者,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996年,安溪「鐵觀音茶王」在廈門、廣州拍賣,每500克茶葉,達16萬一18萬元人民幣。烏龍茶對日本、新加坡、馬來兩亞、印尼和菲律賓等遊客頗有吸引力,特別是日本遊客對安溪;「鐵觀音」簡直到了崇拜的地步。
吃雞蛋的風俗
吃禽蛋的習俗據傳說是圖騰崇拜的遺存,或者說是圖騰崇拜的傳承。自古以來,城鄉家家幾乎都養母雞,都有雞蛋,雞蛋又很富含營養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喪壽床,懷孕產兒,賀喜送禮,親友吃請,禮尚往來,都少不了用禽蛋作為禮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給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
還有一種常見的習俗,即孕婦和產婦要吃很多蛋。婦女懷孕三四個月時,其母要給她送蛋,俗叫瞧胎。瞧胎的蛋也有送一百多個的。產後其母還要送幾次蛋去。產前產後,共計送蛋幾百個。產婦吃的是油炒蛋或油煎蛋,並要放生薑末或生薑絲,取其暖性。舊時產婦坐月子期間,必須餐餐吃蛋,以加強營養,滋補身體。同時,小兒三朝時要給親友鄰居散紅蛋,帶殼煮蛋熟後染紅色,謂之紅蛋。散得多的要花幾百個蛋。小孩過生日,還要請親人吃生日蛋糕。
福建省中秋習俗
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甯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凶。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
泉州人喜在筍江盪舟。據說,中秋夜三更時分,筍江橋的每個橋孔都映出一輪皓月,清源、紫帽兩山映影江中,"筍江月色"由此得名。此外,還有"燒塔仔"、"放孔明燈"等活動。
泉州-民間風俗之七夕
與全國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稱「乞巧節」,訛音「七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 7 盤,點 7 支香,用 7 根針、 7 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漳州-布袋木偶戲
福建保留著不少古代傳統文化,其中戲居文化最為絢麗多彩。福建木偶戲頗負盛名,以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泉州「提線木偶戲」為最。福建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被海外同胞稱為「鄉音」。閩劇薌劇、梨園戲、高甲戲、莆仙戲是福建傳統戲劇。
漳州民間藝術的一雜奇葩,曾先後到亞、歐、美、大洋州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被譽為「世界第一流的藝術」。它由藝人以單手或雙手操縱造型高50釐米的木偶進行表演,所以也稱掌中戲。主要擅長表演兩人對打場面,及騎馬射箭、飛檐走壁、舞獅舞龍、轉碟頂碗等特技動作,尤其是「虎戲」、表演「虎威」、「虎趣」,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絕。《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是傳統劇目,如果到漳州旅遊,有機會觀看木偶劇團的演出。
Ⅵ 2016年福鼎山前砍人事件
具體什麼時來候???沒有在網路源上聽說!!這樣的案件或事情是否是真的,應當以當地派出所、公安局做出的警情通報為准,有些人是亂傳播,以訛傳訛。應該保持一個正常的心態!!如果真實的遇到這樣的事情,立即報警備案!!!有能力的可以配合公安機關偵查!!
Ⅶ 福建省福鼎市名字的來由
福鼎,乾隆四年(1739年)從霞浦縣劃出勸儒鄉的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回置福鼎縣,答隸屬於福寧府,縣治設在桐山,故稱桐城。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屬東路觀察使,民國六年(1917年)屬閩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福建省第二督察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第八行政督察區。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屬浙江省第五行政公署,1949年10月隸屬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1950年改稱福安專區,1970年行署遷址寧德,1971年改屬寧德地區。1995年10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福鼎縣設立福鼎市,仍屬寧德地區。2000年11月撤銷寧德地區設立寧德市,現隸屬寧德市。
Ⅷ 誰知道福鼎二中建校歷史
福鼎市第二中學創辦於1956年,前身是前岐初中,
1959年定名為「福鼎縣第二中版學」,1970年開權辦高中,
1995年更名為「福鼎市第二中學」,
2001年被確認為省「三級達標校」,並且在2013年申請二級達標校。
福建省教育廳已於2014年3月17日確認該校為「福建省二級達標高中」
Ⅸ 古代福鼎的名人(寧德的也可以)歷史上較出名的
陳普 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蕉城區虎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其鑄刻漏壺為世界最早鍾表之雛形。
陳普幼年勵志發奮苦讀,覽四書五經。長大後,陳普潛心探研朱熹理學。咸淳初,投蘇州大儒韓翼甫在浙東崇德書院就學,韓翼甫並將愛女玉蟬許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陳普遂隱居於石堂山,終日以窮經著述自娛。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陳普以宋遺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詔聘他為福建教授,均堅辭不就。他在石堂山仁豐寺里設館倡學,招徒課藝。四方學子負笈從游者歲數百。在教學上,陳普力倡理論聯系實際,治經"不貴文詞,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在其教導影響下韓信同、黃裳、楊碗、余載等人,皆為當時學以致用的理學名士。在精心教學,輔導學生成才的同時,陳普還精研數理。其間,他反復鑽研聚銅鑄刻漏壺,經無數次反復試驗,終於第三年製成。此壺"應時升降,纖毫無爽"。當時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鑄造,放在福建譙樓(即鼓樓)報時。
陳普怕元廷加罪'遂隱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帶山區十二年。嗣後,他在政和興辦德興初庵書院,又主講建陽雲庄書院、福州鰲峰書院、長樂鰲峰書院。所至之處,學者摳衣而來,不絕於途。其間,陳普應劉爍之請,為重修建陽考亭撰寫《修考亭記》,並編修黃榦、楊復二家《喪禮》及朱熹有關撰著,分十卷刊行於世。陳普博覽群書,精研諸子百家,博聞廣見,多才多藝。自六經外,他還熟諳律呂、天文、地理、歷數之學,精於陰陽璣衡之說。
延祐二年(1315年),陳普病逝於莆中,由其親屬扶樞歸里,葬於石堂山。邑人緬懷其興學育才之功績,祀之鄉賢祠。
陳普一生撰著甚豐,著有《四書句解鈴鍵》、《學庸指要》、《孟子纂圖》、《周易解》、《尚書補微》、《四書五經講義》、《渾天儀論》、《詠史詩斷》、《字義》凡數百卷,大多散失。傳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遺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陳普注)。
林聰 字季聰,號見庵,寧德七都浦源人。生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林聰幼承庭訓,智力過人,日記數千言,下筆立就"。曾官至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任上政績顯著,不畏權勢,彈劾群奸,史稱他"直聲聞天下",朝野"莫不望其風采"。
正統五年(1440年),林聰中進士。正統八年(1443年),拜刑科給事中上任伊始,林聰針對明初六大官辦銀礦之一的寧德寶豐銀礦勞動條件惡劣、勞役艱難、課銀額重等情況,上《請免寧德縣除辦銀課外別項差辦狀》。他建議"無圖銀課之利",應"將坑冶封閉,銀課免辦,與民休息"。但未被英宗採納。次年,該礦改由浙江青田小業主葉宗留等人經營。福建參政宋彰以"礦盜日熾"為由,宣布將礦收歸官辦,並定該礦歲課銀3090兩,比永樂元年(1403年)增加1000多兩。於是,葉宗留發動數千礦工投牒明廷,稱:"留寶豐場,聽我開采,不然殺人!"正統十二年(1447年),寶豐銀礦終於爆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小業主領導的礦工起義。起義礦工與當時沙縣鄧茂七領導的起義軍彼此呼應,聲勢很大。林聰急忙再次上疏乞速減免課銀。疏中指出所謂"礦賊"實則為本縣民人,因生活所迫才聚而偷礦煎銀。後來礦工起義雖被鎮壓下去,明政府也終於接受林聰建議,罷寧德、建寧銀稅,民困始得少蘇。
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聰糾察刑獄。他剛正不阿,執義敢言,為其所劾者上至尚書下及主事,不少佞臣因之下獄、貶官或外調,以至"諸司憚聰風裁,聰所言,無敢不奉行者"。由此,林聰招致群佞圍攻而罹罪。是年冬,御史黃溥等劾林聰挾制吏部,徇私舉福建參政許仁達為巡撫,並誣林聰為泄私怨動輒劾兵部主事吳誠。林聰因此坐"專擅選法",廷議大辟,打入死牢。禮部尚書胡熒敬佩林聰的節直,案示禮部時他不肯署名而稱病不出。代宗遣太監興安問疾,胡熒說:"老臣本無疾,聞欲殺林聰,殊驚悸耳。"代宗知林聰為人,遂詔釋林聰,但將他貶為國子學正。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擢拜林聰為左僉都御史,命他前往山東賑飢。林聰不辭勞苦,馳赴飢情嚴重的郡縣,開豪富糧倉以濟飢民,全活145萬人。回朝復命後,進右副都御史。天順二年(1458年),林聰看到在當時的苛刑峻法之下冤獄屢有發生,遂上《乞緩重獄疏》,專題提出"秋後決"的主張:實行春判冬決制度,以延緩死刑執行期來進行死刑復核,使案中屬以矜疑者得免死,以減少錯殺。英宗納其言,下詔曰:"每歲霜降後,三法司會同廷臣審錄重囚,謂之朝審,遂為永制。"林聰還極力反對株連,濫殺無辜。天順四年(1460年),曹欽謀反,朝廷鎮壓時一些冒幸祿者往往誣斬人,甚至割下乞丐首級報功,致使市人不敢出戶。進值林聰署院事,急令"必生擒訊鞫,不得妄殺",並為無辜者力辯,湔雪甚多,冤濫乃止,市人"相賀更生"。
成化二年(1466年),江淮發生特大飢荒。朝廷復命林聰往賑。陛辭時,他奏請"貸江南糧及支運糧數十萬給民,且與之種"被欽准,飢民沾其實惠。賑飢回京,擢升右都御史。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任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時林聰雖已年過六旬,但"夙夜靡懈",詳核案件,推情鞫問,任內為蒙冤死囚平反者不下六百人。林聰卒後,明廷誥授其榮祿大夫太子太保,溢"庄敏"。其靈柩歸鄉後葬於寧德八都銅鏡山。邑民推崇其高風亮節,祀之於鄉賢、庄敏祠。其生平事行載入《近代名臣錄》。
林聰立朝四十餘年,奏撰頗豐,閑居又喜為詩文,曾著《奏議》八卷,《見庵文集》十四卷今民間仍流傳其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