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太祖到永樂皇帝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幼時貧困,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起義軍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後改為應天府。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擊破各路起義軍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先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十三年(1380年),誅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擔丞相職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
朱元璋去世前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歿,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先削了那些力量較小的藩王。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1360-1424年)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建文帝以為准備停當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沒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戰爭持續四年後建文帝已無大將可用,只好起用倖存的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但建文帝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北平為根基,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應天(今江蘇南京)。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第二年,改元永樂。
朱棣五次親征蒙古,並派兵討伐安南。他平定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平定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原廟號太宗,後由明世宗改為成祖,葬於十三陵之長陵。
『貳』 永樂皇帝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評價他在位期間有什麼大事和哪些歷史名人同時代
明成祖朱棣,國號永樂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番北京,當時蒙元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它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輔佐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番。在先後削奪了五位番王後,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採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待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但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他的一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搗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次年改元永樂。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余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永樂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荊城,准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斗精神的作品盡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叄』 簡述永樂大帝朱棣的主要事跡
五次北征menggu,追擊menggu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beijin,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專定都京城的屬漢人皇帝,奠定了京城此後500餘年的帝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前六次在永樂年間進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年間進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希望被採納,謝謝
『肆』 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時的歷史事件
朱元璋:胡惟庸案
誅殺明朝開國功臣
朱棣:靖難之役
永樂遷都
鄭和下西洋
赫赫文治——永樂大典
弊政:誅十族、瓜蔓抄和廠衛特務
『伍』 明朝永樂皇帝肇建紫禁城的歷史原因
永樂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國南京。這座六朝古都自東漢時代起就被認為有王者之氣。明太祖朱元璋將都城定在這里,並集中國兩千年宮殿建築之精華,建造了皇家宮殿。今天這座宮殿僅留下了這些遺址,但仍不失當年的氣魄。
而此時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圖上,還是朝廷的一個布政司,叫做北平。這里人煙稀少。朱棣11歲時被封為燕王,他和他的舊部們熟悉這里,對這個地方充滿著感情。
永樂元年的農歷正月十三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宮。當君臣們相聚一堂時,一個叫李至剛的禮部尚書,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說,我以為北平這個地方,是皇上承運龍興之地。應該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設一個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為京都。永樂皇帝,當即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下來。在這之後的幾個小時里,將北平升為北京,成為王朝第二個京都的一道聖旨昭告了天
下。
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而一座偉大宮殿將由此誕生。
剛剛登基不久的永樂皇帝,用這樣一道聖旨昭示天下,表達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
從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處於一種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氣氛中。作為一個從侄兒手中奪取皇權,剛登大極的皇帝,他面臨太多棘手的問題。對反對他的建文帝舊臣的殺戮仍在繼續。
殺了很多人以後,朱棣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詢問身邊的一位大臣茹常,我這樣做會不會得罪了天地祖宗?
更讓他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時,他的侄兒建文帝就在一場大火中神秘失蹤,生死不明。盡管他按天子禮儀,給這位侄兒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但後世的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當時被下葬的並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經逃亡在外。這件事成為朱棣最大的一塊心病。
之後有一天上朝時,朱棣差點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殺。
此事之後,朱棣在南京城裡經常做惡夢。他或許更加強烈地開始懷念他的故地北京。
站在南京皇宮的遺跡中,我們不難想像,曾經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樂皇帝,可能越來越不喜歡住在南京。他開始謀劃將第一京都遷往北京的行動。
很快當年的5月份,在一次臨朝時,他對大臣們說,北京是我舊時的封國。有國社國稷,將實施國都的禮治。然而皇上的建議,卻遭到了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從那以後,朱棣謹慎了很多,他開始以迂迴而秘密的方式,為遷都進行系統而縝密的准備。
公元1403年,由北平剛剛改稱為北京的城市裡,突然多了很多來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們得到朝廷的應允,遷至北京,即可獲得五年免繳稅賦的優待條件。這些人普遍比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們以往在南方所經營的生意。同時在北京的郊區,也多了很多農民開始墾荒種地,大規模的移民工程開始了。
當浩浩盪盪的移民隊伍湧向北京時, 在距北京萬里之遙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兒大汗指揮的鐵騎大軍,已經向中原開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臨著威脅。
然而正當永樂皇帝,准備布防迎戰時,帖木兒卻突然在行軍途中病故。一場大戰消於無形。
公元1405年6月,東南風吹起的時候,鄭和受永樂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隊作遠洋航行。帶著永樂皇帝,向世界展現大明國威的使命駛向茫茫的海洋。據說這次航行,也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公元1406年8月,當鄭和的艦隊浩盪行進時,南京皇宮里發生了一件讓朱棣高興的事。我們已經無法考證,是出於永樂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還是大臣們自己揣摩上意的結果。總之在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為首的一群大臣,建議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宮殿,永樂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
於是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了序幕。
永樂皇帝開始派他的心腹親信們奔赴全國各地,為這項巨大工程做准備。他們中有工部尚書宋禮、吏部右侍郎師逵、戶部左侍郎古樸。
這些人即將去往的地方,是四川湖廣等地的群山峻嶺。他們這次要去開採的是楠木。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原始森林的險峻之處,那裡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沒。官員和百姓們冒著危險進山采木,很多人丟失了性命。後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的代價。
這里是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內景,當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來製作這些柱子的。那些永樂時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難見蹤影,這些巨大的柱子,是後來清朝由松木拼湊而成的。
這是公元2004年6月,故宮大修進行的一次運木工程。這些巨大的木材,通過現代的運輸工具運到故宮,也是一項龐雜而艱巨的工作。
那麼500年前,比這些木材巨大數倍的楠木,又是怎麼運到紫禁城裡的呢?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書宋禮,這樣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傳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發,一株大木順流而下。遇有巨石攔路,大木發出像雷鳴一樣的巨響,撞擊巨石。巨石裂開大木完好無缺。後來永樂皇帝將發生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為神木山。
這只是一個特殊的例子。更多的木材,從川貴湖北的崇山峻嶺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運河,輸送到北京。
永樂時期為建造新的宮殿,而進行的采木工作,據說持續了整整13年。然而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也很艱辛。我們在保和殿後,看到了這塊故宮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塊完整的石頭雕刻而成。而這樣巨大的石頭,是如何被運到這里來的呢?
據歷史記載,這些石頭都來自於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窩和門頭溝的青白口。這里從明清兩代跨越600年,直到現在還在生產漢白玉石頭。我們終於在明朝史料中,發現了保和殿後那塊石料的開采和運輸過程。這塊石料開采就動用了一萬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運往京城則更為艱巨。數萬名民工,在運送石料的道路兩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嚴寒滴水成冰的日子,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二萬民工一千多頭騾子,用了整整28天的時間,才運到京城。那些同樣被費盡心力,運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宮中軸線的御道上。
據現在的專家學者研究,這次宮殿建設的備料過程長達近十年。
在這十年中,北京逐漸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內,最熱鬧最龐大的建築工地。這是今天我們用三維動畫再現的,當年營建紫禁城時北京工地的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稱一直保存至今。
在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中,能被歷史記載下來的人,只有極少的幾個。那些當年為這座宮殿付出辛勞的工匠,據說超過百萬之多。他們中也不乏幸運者,有兩個來自山西的工匠王順、胡良。永樂皇帝視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他們的彩繪。皇帝扶著王順的肩膀,對他稱贊不已。
泰寧侯陳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為改造建設北京城及宮殿的總指揮。永樂皇帝在寫給陳珪的一封詔書里說:「要善待工地上的軍人和民工,飲食和作息要有規律,不要過於勞累。你們要體諒我愛惜百姓的想法」陳珪一直在北京監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沒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據歷史記載,在參與這項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時提升為營繕所丞。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像負責石料製作的陸祥、負責工藝的蔡信,也都被歷史記載了下來。
這里是現在北京的中南海。在600多年前,紫禁城尚未建成之時, 朱棣的燕王府和紫禁城完工前的臨時宮殿,就在這一區域的西北。
公元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義住在這里。從公元1409年至宮殿建成後的公元1421年,他在北京度過了5年又8個月。這使得大明朝的決策、軍事和行政系統逐漸北移。跟隨朱棣來到北京的一個叫王紱的畫家,在這一時期創作了《燕京八景圖》,用細膩的筆法描繪了那個時候北京的美景和風情。那個時期,北京逐漸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移民軍戶對郊區的屯田墾荒,使北京農業生產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北京對於這個王朝開始顯得越來越重要。
從公元1410年到公元1414年,朱棣以北京為根據地,兩次跨過長城御駕親征,擊敗了多年來威脅北京的蒙古部落。在一次勝利後,他檢閱了所帶領的龐大軍隊。
就在朱棣謀劃遷都北京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最親密的一個人去世了。這就是徐皇後,他們的婚事是朱元璋親自給說合的。怎樣安葬這個結發妻子呢?陵墓理應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卻悄悄派一個大臣和一個風水先生前往北京尋找吉壤建陵。兩年後,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為陵區禁地。
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借徐皇後之死而建陵,大臣們都意識到這是皇上向他們釋放的一個遷都信號。
這之後南京城裡的一些大臣開始上疏,直截了當反對永樂皇帝暗藏的遷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參議陳祚被朱棣謫貶到農村去當普通的農民,而其餘的人只好選擇了沉默。
公元1416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詔集文武群臣,和顏悅色地與大家談論起一個關於北京的敏感話題。皇上對北京宮殿的修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民主,而這一次群臣沒有再提出反對意見。不僅一致通過紫禁城盡快動工修建,還贊美起北京優越的地理位置,紛紛強烈要求將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們說:「北京北枕居庸關,西靠太行山,東連山海關,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壯麗,足以控制四方,統治天下,確實是可以綿延萬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處心積慮的遷都慾望,瞬間變成了君臣的合意。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次決定意味著中國政治中心開始北移,中國地緣政治從此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影響了中國數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這是公元2005年4月10日的清晨,在故宮博物院的宮牆內出現了這樣一群工人。他們來到這里,是為了完成一項工程,就是對這座宮殿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這次大修將持續19年。
在將近600年前,同樣在這塊地方,曾經一次性的匯集了十萬名工匠,開始修建這座宮殿。他們大多來自於河南、山東、山西、安徽等地。
今天我們無法知道,他們是怎樣建造這座宮殿的。也無法知道他們曾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關於這座宮殿建設的正式記載在《明實錄》上有這樣的幾句話「癸亥,初營建北京,凡廟社、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至是成。」在公元1419年,關於這座宮殿的建設只能用文字記錄。
而今天,我們卻有幸能用攝像機記錄這些影像。從這些大修的場景中,我們隱約可以捕捉到,當年修建這座宮殿的一些印記。
我們的故事講到這里,不得不對歷史的記載產生一些疑惑。我們同樣在《明實錄》上看到這樣的記載:「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在今天一些研究者以此為據認為,紫禁城是自永樂十五年,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建成。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如此浩大的工程8000多座房子,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用三年半的時間建成的。但是無論有怎樣的爭論,千百年來中國古典建築的工程
方法,卻一直未有大的變化。雖然距紫禁城建成已經將近六百年,但是今天工匠們使用的建築方法依然延續著那時的工藝。這些傳統的工藝,在清代被人們概括為八大作。 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糊裱作。我們今天在鏡頭中所展示的工藝是在這次大修中所運用的。它和約六百年前明朝工匠所運用的手法,幾乎是一樣的。
在公元1420年,這座宮殿終於建成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宮舊址上誕生的。那個元大都曾十分著名的延春閣被景山所取代,而整個宮殿建築群由北往南延伸座落在整個北京的中心地帶,成為這個王朝新的神聖之地。
這里的磚瓦木石,這里的色彩,這里的空間布局,都昭示著中國人曾經的文明意志和理念。從此這里開始歷經24位皇帝和眾多嬪妃皇子們的悲喜人生。開始上演中國歷史中許多精彩的瞬間。
公元1421年,在宮殿剛剛建成之後,百姓迎來了那一年的農歷元旦。這一天,朱棣在新落成的宮殿里,舉行了規模宏大的朝賀儀式。他登上了高敞壯闊的奉天殿,接受大臣們的跪拜。朱棣和大臣們都為這座輝煌無比的宮殿所振奮與鼓舞。
不久春天到來了。那些曾經終年在北京服役的工匠民夫和軍人們, 甚至還有那些大牢中的犯人們,皇帝減賦免役大赦天下的詔書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據說宮殿蓋好之後,意得志滿的永樂皇帝把一位會推算未來的姓胡的官員找來,讓他算一下以後會發生什麼事。胡回答說:「明年四月初八宮殿會發生火災」永樂帝大怒,把他關進監獄,並表示到時候若不著火就殺你人頭。誰都沒把這個人的話放在心上,大家都沉浸在新宮殿建成後的喜悅之中。也就是在這時,永樂帝派鄭和第六次率領船隊出使西洋。
公元1421年5月9日這一天,天氣驟變雷鳴電閃,三大殿大火突然升起真的被雷火擊中了。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官員測算新宮殿的未來,
在歷史上無法考證。那個胡姓官員預測的故事,基本可確立為是一種傳說。而在《明史》上關於這次火災的正確記載是這樣的:「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言簡意賅無更多筆墨。
永樂皇帝用近二十年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而建成的三大殿, 只存在了三個月,就毀於天火。這對朱棣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在痛惜宮殿的被毀之外,更令他痛苦的是對自身的懷疑。朱棣敕諭文武群臣說:「奉天等三殿災,我心惶懼,莫知所措。如果我的作為果真有不當之處,大家應該開誠布公地提出來,好讓我有改過的機會,以回天意。」 下詔求言引發了官員們的激烈反應。一部分人都抓住這個機會指責朱棣好大喜功,指陳他遷都北京是錯誤決策。接著,處於驚恐與憤怒矛盾中的永樂皇帝,讓大臣們跪在午門前相互辯論,還處死了一位指責他的官員。
不久之後,朱棣致力消除邊患發動第六次北征蒙古的行動。但是他的健康每況愈下,戎馬一生的他居然從馬上摔了下來,終於在北征蒙古的途中他在榆木川走向生命的盡頭。
毀於天火的大明宮殿三大殿,在永樂時代沒有再進行重修工作。 之後的二十年中,曾經輝煌如夢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帶,是一片焦黑的廢墟。
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正統元年也就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這位實際年齡只有7歲的孩子十分崇拜他的曾祖父朱棣,他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沒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
這一年的秋天,朱祁鎮下詔「命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率軍夫數萬人修建京師九門城樓。」又過了五年,他正式下詔重修三大殿和乾清、坤寧二宮。下詔當日工程就正式動工。
一年半之後,拖延了十幾年的重建工作完成了。
一切塵埃落定。紫禁城又完好如初,一道聖旨又昭告了天下。
北京紫禁城,最終成為中國明清兩代統治天下的最高政治中心;一座世界一座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經典之作,從此傲然於世;成為我們人類歷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最終成為我們全人類共同的歷史文化遺產。
『陸』 永樂皇帝朱棣與其皇後之間的故事
http://ke..com/view/310125.htm
徐皇後的名字
歷史上徐皇後未曾留下名字,徐儀華、徐妙雲、徐錦曦,皆為小說杜撰的人物。
徐皇後與朱棣的特殊關系
朱元璋唯一的親侄子朱文正之妻與徐達之妻是親姐妹,是謝再興的女兒,所以朱文正與徐達是連襟,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與徐達的女兒徐皇後是表兄妹,朱守謙又是朱棣的侄子,所以徐皇後未婚時又可以稱朱棣為四皇叔。
徐皇後與徐妙錦
據野史記載,徐皇後去世後朱棣曾想娶徐皇後之妹徐妙錦為後,可是徐妙錦嫌棄姐夫的人品毅然出家為尼。 事實上徐妙錦此人是否存在都不知定數,史書中徐達只有三女的記載,除徐皇後外,另兩位分別是代王妃和安王妃,朱棣完全不可能娶自己的弟媳,所以這段野史可信度極低。
徐皇後與其他妃嬪
史書中直到徐皇後去世後才開始記載朱棣的其他妃嬪,而最出名的也只有兩位,一位是蘇州的王貴妃,一位是朝鮮的權賢妃.。權氏在永樂7年冊為賢妃。王氏在永樂七年命為昭榮,王氏在《明太宗實錄》沒有被冊封為貴妃的記錄,她的貴妃之銜應該是死後追封的。王貴妃得寵的理由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妃有賢德,事仁孝皇後恭謹,為帝所重。很顯然朱棣看重她是因為她以皇後為楷模。權賢妃得寵的理由明史是這樣記載的:朝鮮貢女充掖庭,妃與焉。姿質穠粹,善吹玉簫。帝愛憐之。更直接是以姿色得寵,可權氏死後的待遇遠不如王貴妃,她死在河北葬在山東。而徐皇後去世後,朱棣沒有再立過皇後
『柒』 請問歷史上的明永樂皇帝是怎樣的一個人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元末群雄爭鋒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迎娶徐達長女,21歲帶著金成 祖像冊金寶就藩北平。40歲以「靖難」名義興兵,四年後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號為「永樂」,謚號「文皇帝」,故又稱「文皇」,廟號「太宗」, 世宗改「太宗」為「成祖」,死後葬於長陵。 朱棣的性格頗像其父朱元璋,同時也是繼朱元璋之後又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 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軍征討蒙古乃兒不花,大獲全勝,從此聲名大振 ,也為後來靖難之役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侄兒建文帝登基後銳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為強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標。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後,從 金川門入京師,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遷都北京,編修 《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說「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 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yuán)之廣,遠邁漢 、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可比漢、唐。然而他性情暴戾, 製造了幾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誅十族、後宮慘案等,「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 可掩哉」。 武功:馬上天子 朱棣是位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奪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於兵 ,最後也死於行軍的途中。 初戰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後直到南京稱帝,他在這里度過了23年 的時光。這段時間對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個年輕的藩王逐漸成熟起來,逐漸在眾藩王中嶄 露頭角,成為眾藩之首,並最終登臨大位。 靖難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後,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厲風行、銳 意削藩。當時的形勢對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奪五藩後,目標直指燕王,加強了對燕王 的防範。建文帝命心腹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命張■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 政權;並將燕王府護衛精銳調往開平,命宋忠帥兵3萬駐守開平。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領「靖難」之軍,歷時4年,大小百餘戰,最終兵臨南京,奪得大明江山。下面選擇幾個大的戰役加以介紹: 大破宋忠宋忠將兵3萬,駐軍開平,是防備燕王的重要軍事力量。燕王舉事後,宋忠未敢貿 然進軍,而是移軍懷來。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備通州的通州衛指揮僉事房勝,攻取薊 州。居庸關被朱棣攻破,守將率敗軍歸附宋忠。宋忠為調動士氣,謊稱原來燕王府守衛的家 屬被燕王殺害了。燕王知道這一情況後,特意讓那些士兵的親屬打前鋒。原燕王府守衛看長 陵神功聖德碑 到家人沒有死,惱怒宋忠欺騙他們,就臨陣倒戈。宋忠頓時陣腳大亂,燕王趁機麾軍過河, 直撲過來。宋忠由是大敗,逃回城內,結果城破被捉於廁所內。 懷來擊敗宋忠,是朱棣起兵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戰斗。這次戰斗,斬首數千人,繳獲戰馬八千 余匹和大量的軍械。更為重要的是,懷來之戰解除了北平周圍的軍事威脅,提高了軍威。不 久開平、龍門、上谷、雲中、永平等處守軍紛紛投降,壯大了朱棣的力量。 真定大戰八月,建文帝命老將耿炳文率兵13萬征討燕王。由於朱元璋幾次借故大殺功臣後, 朝廷中已經沒有幾個能征慣戰的武將了,所以盡管耿炳文當時已經65歲了,也只能披掛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樣,都是濠州人。當年他駐守長興10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大小數 十戰,戰無不勝」。朱元璋十分滿意,建國後封他為長興侯,為一等功臣。建文帝命其為主 帥,有一舉殲滅燕王之意。 耿炳文駐軍真定,派前鋒9000人據守雄縣。朱棣探知清楚後,於八月十五日悄然來到雄縣。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飲酒賞月,放鬆了警惕。當發現燕兵時,朱棣的軍隊已經攀上了城 牆,守軍倉促應戰。這支部隊是南軍的精銳,戰鬥力很強,直到第二天破曉之時,朱棣才攻 占縣城,南軍全部力戰而死。 離雄縣50里的莫州,潘忠、楊松率軍駐守。朱棣料定二人會來援救,命千餘勇士埋伏在 必經 之路的月漾橋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帶兵來援,見雄縣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從水 中冒出來,占據了月漾橋。這樣前後夾擊,南軍大敗,許多人掉進河裡淹死了,潘忠被俘。 朱棣乘勝追擊,招降了莫州留守的萬餘人。一天之內,南軍損失了3萬人馬。 永樂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軍中,有一個名叫張保的將領表示願意為朱棣效力,並將南軍虛實告訴了朱 棣。這時南軍尚有10萬人馬,駐兵真定,分為兩營,列於河兩岸,互相聲援。朱棣遂命張保 回到耿炳文營中,渲染燕軍馬上就要進攻了。很多將領不明所以,認為南軍勢大,不如突然 襲擊。現在將張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備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軍來 攻,擔心燕軍勢盛,必然會移營合兵一處,這正是攻擊的好時機。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營合兵。朱棣趁機率軍猛攻,南軍倉促應戰。戰斗十分慘烈,最終南軍不敵燕軍鐵騎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戰。耿炳文長於固守,而所率軍兵多步兵;燕軍多騎兵,擅長野戰。 朱棣認為耿炳文是富有作戰經驗的老將,不好對付,擔心時間一長,士氣低落,遂圍城三日 後退回北平。 真定一戰,南軍損失數萬人馬,但主力尚存。如果堅持固守策略,朱棣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 。然而建文帝對戰事甚不滿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圖從速殲滅燕王朱棣。臨陣換將, 本是兵法大忌,何況是以弱換強。當年秦趙長平之戰,趙王不理解老將廉頗的固守戰略,聽 信反間計,換了飽讀兵書而一無用處的趙括上去,結果40萬趙卒埋身長平,也為後世留下了 紙上談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換掉耿炳文,實為一大失策,給燕王提供了戰機。 鄭村壩之戰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萬。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長子,長得高大威猛、 儀表堂堂,喜讀兵書,然而缺乏作戰經驗,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建文帝將希望寄託 在他的身上,恩寵有加;而對於朱棣來說,他只是當年被秦軍坑殺40萬卒的趙括式人物。當 朱棣得知李景隆帶兵時,喜不自禁。朱棣認為李景隆「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志,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觸霜雪,手足皸瘃,甚有 墮指之患,況馬無宿稿,士無嬴糧,敗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敗三也;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敗四也;部曲喧嘩,金鼓無節,好諛 喜佞,專任小人,敗五也」。這個分析雖然有燕王鼓舞士氣的因素,但卻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點。 李景隆放棄了耿炳文穩健的策略,率軍直撲北平,分兵三處:一軍攻打北平九門;一軍攻打 永樂八年成祖敕諭通州;自己駐扎鄭村壩(北平東20里)。當時朱棣赴大寧尋求救兵,北平守備空虛。攻打北平的戰斗十分激烈,正陽門情勢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親率婦女登城,投 擲石塊,幫助守衛城門。主攻彰義門的瞿能父子驍勇善戰,率領精騎一度攻入城內,然而李 景隆卻命令等待大隊人馬,結果貽誤戰機,守軍以水潑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經難以攀爬 了。守軍並沒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裡不斷派遣小股部隊騷擾南軍,弄得南軍精疲力竭,人心不寧。 十一月,朱棣已經收編了寧王的部隊歸來,包括能征慣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實力大為增加。 李景隆派陳暉率一萬騎兵東行,尋找機會迎擊燕軍,不期兩隊人馬沒有走到一條路上,未曾 相遇。後陳暉發現了燕軍,從後面尾隨而來,准備前後夾擊。朱棣察覺後,命精騎回頭迎擊 ,將其一舉擊潰,陳暉隻身逃回軍中。燕軍士氣大振,燕王乘勢派朵顏三衛猛沖南軍。朵顏 騎兵銳不可當,疾風暴雨般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整頓軍馬,在鄭村壩與燕軍決一死戰。這場戰斗,數十萬軍馬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屍橫遍野,十分慘烈。朱棣趁著天黑,派奇兵左 右沖殺,攪亂了南軍的陣營,然後燕軍正面猛攻,占據了上風。當日未分勝負,雙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沒有經歷過這樣慘烈的戰斗,初戰不利,感到難以取勝,連夜拔營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沒有通知圍攻北平九門的將士。攻打九門的將士失去主力的掩護,僅兩天就被朱 棣擊敗,北平之圍始解。 這一戰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熾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殘兵堅守北平城,面對李景 隆數十萬大軍的攻擊而巋然不動,有力地牽制住了南軍,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據地。假設北 平被攻佔,朱棣將面對另一番景象,勝負的天平尚不知會傾向哪邊。同時,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麼無能,印證了朱棣對他的分析。 白溝河之戰鄭村壩大戰之後,原本銳意削藩的建文帝卻變得軟弱起來,罷齊泰、黃子澄職, 希望燕王息兵。這種做法無異於向朱棣示弱,是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 )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請求息兵。這一舉動,估計是朝廷的意圖,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 此做的。朱棣現在兵強馬壯,自然不會講和。雙方厲兵秣馬,積蓄力量,准備在春天再戰。 然而朱棣使用了一個小花招,戲弄李景隆於股掌之間。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軍救 援。朱棣卻不與之戰,由居庸關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場,勞而無功。當時天氣尚寒,南 軍衣衫單薄,不少士兵被凍傷,部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月一日,李景隆誓師於德州,號稱百萬(實則60萬),大舉北伐。雙方在白溝河擺開陣勢 ,大戰一觸即發。這場戰斗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南軍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驍勇異常,率軍 猛沖燕軍,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騎接連被射殺,他的寶劍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奮勇廝殺, 已經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見大勢不妙,撥馬跑到河堤上,南軍在後面緊追不放。朱棣立馬 站在堤上,假意用馬鞭招呼後面的部屬,使南軍相信燕軍就在堤下。南軍果然上當,沒敢繼 續追擊,不然朱棣即將被生擒活捉。雙方殺得難解難分,互有勝負。忽然一陣風將 南軍大旗 颳倒,南軍陣營產生了混亂。朱棣抓住這難得的時機,指揮部隊猛沖,一舉擊潰南軍。 白溝河之戰是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朱棣由此轉 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靈壁之戰朱棣准備取道山東,直撲南京。然而在濟南卻遭到了鐵鉉的堅決阻擊,又在東昌為 盛庸所敗。建文三年(1401),朱棣選擇了進軍防守較為薄弱的河北,轉戰河北各地。十二 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備空虛,可以乘虛而入,於是決定繞過山東,率軍直取南京。 制誥之寶(白石)燕軍孤軍南下,期間多有敗績。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氣候,很多人病倒了 ,許多將領也請求撤軍。朱棣很猶豫,一連數日擐(huàn)甲不離身,最後在大將朱能的 勸說下堅定了繼續南下的決心。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 這時南軍防禦的主要力量總兵何福駐軍靈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與之決戰 不得,就截斷了他的糧草供給,將其圍困起來。何福無奈,准備突圍,不想南軍把燕軍進攻 的信炮當成是突圍的信號,紛亂湧出,結果大敗。何福僅以身免,而南軍的主要將領平安被 俘獲。平安是朱元璋的養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韜武略,成為朱棣的主要對手,多次擊敗 過他,還斬殺過他的幾個得力戰將。俘虜平安,令朱棣興奮異常,燕軍上下都說這回可以平 安了。朱棣捨不得殺他,將其押送回北平。 鐵鞭靈壁之戰後,朱棣再也沒有遇到大的戰斗,於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開金川門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首先,永樂皇帝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篡奪皇位但是卻很有作為的皇帝 雖然電視劇裡面的東西不能當真,但是我很贊成電視劇《永樂英雄兒女》里對這件事情的評價,永樂皇帝雖然是登基的名不正,言不順,但是那卻是順應了天意,因為建文帝本來在朱棣未其兵前就有好幾次機會能置他死地,但是他都錯過了,而且建文帝年幼,有太仁慈(雖然皇帝仁慈是好事,但是太仁慈就會變成懦弱),不足以威鎮天下,手下又有一幫只會說不會做的迂腐大臣,所以天下需要永樂皇帝這樣有震懾力的人來統治 雖說永樂皇帝也算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了,他奠定了大明朝朝興盛的基礎。五次親征漠北擴大了明朝的疆域,清除了元朝的殘余勢力。在文化方面,朱棣在內政方面也有許多建樹。他知道民間疾苦.把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放在重要地位。剛即位時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免去山東、北平、河南被戰爭蹂躪的州縣三年賦役。他關心受戰火破壞最重的北京地區經濟的發展,興修蘇松水利,掀起軍屯的高潮。他完善內閣制度,整肅吏治,重用人才,組織編纂《永樂大典》等措施,促進了社會的安定、文化的發展他還派遣太監鄭和六下西洋,訪問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促進了當時的經濟文化交流。他還遷都北京,他是紫禁城的奠基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紫禁城可以說是他留下來的。 但是,他的過也是很多的,最深的,就是重用宦官,打破了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規矩,以至於明朝之後的宦官專權,這是很嚴重的,宦官得勢,造成了土木堡之變,魏忠賢專政,等等一些非常嚴重的後果,可以說,後來明朝的衰落至於滅亡,都是因為宦官專政造成的.還有的就是,永樂皇帝的性格跟朱元璋十分相似,他雖然採取了許多好的政策,但是也是十分暴虐的,他5次親征,雖然是擴大了明朝的疆土,但是,花費也是很大的,並且,在他的晚年,性格大變,變的非常的暴躁,殘暴,他因為愛妃的死而非常悲傷,但是同時又聽聞宮女和太監私通,因此,殺了3000多的宮女和太監,這是他的過 但是永樂皇帝戎馬一生,5次親征漠北,擴大明朝疆土,他的英勇無人能及,修纂《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建造了紫禁城,是中華民族永遠的財富...他的功績影響深遠,奠定了大明朝興盛的基礎,成為了永宣盛世開始
『捌』 歷史上永樂皇帝是誰
朱棣。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年)。 參考網路
『玖』 明永樂年間發生過什麼大事
永樂為中國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袓朱棣的年號,相對於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後共二十二年。
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永樂大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又是個頗有爭議的皇帝。他功勛卓著:他組織編修了內容浩繁規模宏大的《永樂大典》,開創了世界文化史上網路全書編纂的先河;他建造了當時世界文化史上最強大的海軍,七下西洋,使海上絲綢之路達於鼎盛;他五次親征漠北,維護祖國統一,病死征途……
在明朝諸帝中,其豐功偉績恐怕無人能與之匹敵,所作所為僅次於其父朱元璋,但是永樂大帝的兇殺成性、冷酷無情,特別是他殘殺建文遺臣時極盡酷刑之所能,也是歷史上無人能及的。
重要事件
●削藩以鞏固君權
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 爭。起於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創設內閣
大明永樂帝雖有洪武帝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大漠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想像一下從京師到漠北運送文書的荒謬),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制就應運而生。
內閣制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皇帝秘書性質的機構,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明萬曆朝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他的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
●信用宦官
代表人物: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鄭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項偉大事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識。
從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
『拾』 關於朱棣的歷史故事
明成祖朱棣在歷史上很有作為,但他又是一位性格固執、剛愎自用、猜忌多疑、殺人如麻的皇帝。永樂末年,他大肆屠殺宮女、宦官,在這次大慘案中,被殺的宮女有近三千人之多,為明代後宮最大的一次慘案。
永樂初年,國家逐漸恢復強大。朱棣追求享樂主義,後宮美女漸多。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皇後徐氏病死,皇後一直沒有再立,王貴妃和賢妃權氏是他最寵愛的妃子。權氏是一位選自朝鮮的美女,天姿國色,聰明過人,能歌善舞,尤其是善吹玉簫,明成祖十分憐愛她。水樂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率大軍出征,特地帶權賢妃作為隨侍嬪妃宮女,隨軍出塞。權賢妃在大軍凱旋迴宮時,死於臨城,葬在嶧縣,明成祖傷心欲絕。明成祖喪失寵妃權賢妃,心情不佳之時恰恰發生兩個姓呂的朝鮮女子與宦官相好,釀成宮內慘禍,誅殺呂氏及有關的數百宮女、宦官。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准備立為皇後的王貴妃也死去,明成祖再一次經歷喪失寵妃的傷痛。賈呂與宮人魚氏私下與小宦結好之事又在此時發生了。明成祖甚為惱火,雷霆大發。賈呂和魚氏懼禍,便上吊自殺。明成祖竟以此為由,親自刑審賈呂侍婢,不料卻查出這一班宮女要謀殺皇帝的口供。朱棣極為惱怒,親自下手對宮女們動用酷刑,其中受株連被誅殺的宮女近兩千八百名。而且明成祖每次親臨施刑,有宮人臨刑時當面斥罵明成祖:「你自己年老陽衰,宮人與小宦官相好,有什麼罪過!」朱棣讓畫工畫了一張賈呂與小宦官相抱的圖,羞辱宮人,同時更加大肆屠殺。據《李朝實錄》記載,當宮中宮人被慘殺之時,適有宮殿被雷電擊震,宮中的人都很高興,以為朱棣會因害怕報應而停止殺人,可是朱棣依舊如故,絲毫「不以為戒,恣行誅戮,無異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