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3知識點總結txt

歷史必修3知識點總結txt

發布時間:2021-03-05 13:56:21

A. 歷史必修3知識要點和復習重點

高中歷史必修三總復習重點知識點歸納(1、2、5、6單元)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列舉先秦時期的儒家代表及他們的思想主張。 孔子的思想 :
核心:① 「仁」 即「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政治思想: 「為政仁德」,
以德治民。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倫理觀: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倫理觀:「性善論」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義」「王道」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倫理觀: 「性惡論」
2、列舉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張。簡述宋明理學分別得到哪些新的發展。如何評價宋明理學?
1)代表及主張:
北宋二程(程顥、程頤): A、「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C、
主張「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A 「存天理,滅人慾」 B、深化「格物致知」 C、編著《四書章句集注》 南宋陸九淵: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內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陽明: A、王陽明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發展:
北宋時期,儒家學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理學。 明朝時王陽明吸取佛教禪宗的思想,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心學。 3)評價:
消極影響: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積極作用: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3、簡述明清進步思想產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張、影響。
背景: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學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
代表及主張:
「離經叛道」的李贄:A、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准 B、批判道學家的虛偽,強調人的正當私慾 黃宗羲:A、抨擊封建君主專制 B、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王夫之:具有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影響:
批判繼承傳統儒學,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4、前國家圖書館館長、研究世界宗教的學者任繼愈說:「儒學之所以能持續2000多年,主要是因為它不斷地吸取新的內容。」試聯系本單元所學知識進行闡述儒學的發展。 ①戰國時,孟子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戰國時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華,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成為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 2 -
②董仲舒揉合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家體系;被漢武帝所接受,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3分)
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3分
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的趨勢,儒學在三教融合中得到進一步發展;(3分)
④兩宋時期,儒學從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內容,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理學;成為封建統治的官方哲學(3分)
⑤明朝時王陽明吸取佛教禪宗的思想,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心學;(3分) ⑥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家批判繼承了傳統儒家思想,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深了巨大的影響。(3分)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簡述古希臘智者學派產生的背景,歸納古希臘人文主義代表及其主張。
背景:A、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繁榮B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發展(主要原因)C人的社會地位的提高 代表及主張: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肯定人的感覺,否定神的意志。
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思想核心); 教育對美德同樣重;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比較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異同 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

時間 14—15C
16C
17—18C
背景 資本主義萌芽 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性質
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 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以理性主義為武器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解放
運動。 核心 人文主義
/
理性主義 內容
提倡「人性」,反對天主教神學的束縛,強調追求現世的幸福
主張信仰上帝得救,否定羅馬教會的絕對權威,國家權力高於教權。
提倡「理性」,旨在反對專制、教權和封建特權,追求民主、平等、個人
自由和法治社會。
影響
把人從封建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
人們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
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作了思想准備。

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3、概述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簡要歷程。
(1)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先哲從實際出發,研究人及人類社會,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道德,他們的思想主張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2)中世紀(5—14世紀)的西歐,宗教神學控制了人們的思想,宣揚禁慾主義和來世觀念,人文主義思想幾近湮滅。

- 3 -
(3)文藝復興時期(14—17世紀),思想家們借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宣揚新的資產階級文化,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思想重新閃耀在西歐的上空。(4分) (4)16世紀興起的宗教改革,主張信仰上帝得救,否定了教皇的絕對權威,人文主義思想得到
進一步弘揚。 (5)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思想家高舉理性的旗幟,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現象,強調人的尊嚴,追求自由平等、主張人權神聖不可侵犯,人文主義思想達到新的高度。
4、義大利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哪些的成就? 文學三傑: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義之父」; 薄伽丘—《十日談》 藝術三傑:達芬奇—《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大衛》;拉斐爾—《聖母子》
5、歸納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及其主張。
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主張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著《論法的精神》 盧梭: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 《社會契約論》
康德:認為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人非工具,主權屬於人民;要自由也要自律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概括洋務派、維新派、新文化運動前期領袖們「向西方學習」的主要主張、社會實踐和各自特點,指出他們在目標追求上的共同之處,並分析這一追求過程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答: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自強」;實踐:開展洋務運動,創辦近代
軍用和民用企業,開設新式學堂等;特點是學習西方的器物技術。
維新派:主張: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制,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實踐:戊戌變法;特點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激進派):提倡民主和科學;實踐:開展新文化運動;特點是學西方的思想。 共同之處: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 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最初表現為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民報》發刊詞正式將其闡述為三民主義
它涉及民族革命(民族主義)、政治革命(民權主義)和社會革命(民生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它指導民族資產階級推翻了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有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內容
新三民主義的革命性和進步性在於蘊含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新三民主義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展和高漲。

- 4 -
歸納近代以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並指出這一學習歷程的主流及特點分別是什麼? 派別 時間 背景 代表 思想主張 實踐 目的 意義 地主階級抵抗派
19C四、五十年代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封建
統治危機嚴重
林則徐 魏源
師夷長技以
制夷

重新認識世界,尋找尋求強國禦侮之道。 啟迪思想解放
地主階級洋務派
19C60年代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面臨內憂外患
李鴻章 曾國藩 左宗棠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
自強 開展洋務運動
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有利於西學的傳播。 早期維新派
19C六七十年代
洋務運動的
展開;中國資本主義出現;西學的傳入等
王韜
鄭觀應 主張發展民
族工商業;
實行君主立憲制;學習西方

/
為後期維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 。
後期維新派
19C90年代
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等
康有為 梁啟超 嚴復
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要求發展資本主義
經濟
戊戌變法
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資產階級革命派
19世紀末
20世紀初 民族危機加
深;資本主義
得到進一步
發展。
孫中山
三民主義 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辛亥革命
挽救民族危機;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
推翻了封建帝制;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產階級激進派
20C初 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
陳獨秀 李大釗 魯迅等
提倡民主和科學。 新文化運動
宣傳民主思想,實行民主制
度;發展資本主義 徹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無產階級 20C初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十月
革命的勝利。 李大釗 陳獨秀 毛澤東
宣傳馬克思主義。
成立中共;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
爭取革命的勝利,走社會主義的道路。
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特點: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由學器物——學制度——學思想的漸進過程;由學資本主義到學社會主義。
共同之處(主流):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 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B. 高中歷史必修3的知識點整理,誰有呢越多越好

我有,如果你需要,把郵箱地址給我,我發給你。

C.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D. 高中歷史必修3 前四個單元的知識點整理。急求急求!!

第一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知道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
百家爭鳴:諸子各家,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歷經春秋--戰國--秦--至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結束。儒、墨、法諸家,側重於政治道德,老、庄則側重於對宇宙本體及其發展規律的探索。
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社會大動盪是根本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繁榮提供物質條件。
②社會大變革和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
③私學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識、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百家爭鳴意義:對後世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則(禮);
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道、辯證法);
法家思想:變革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思想武器;
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諸子百家代表及其思想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兵家:孫臏與《孫臏兵法》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以孔子為尊,經典六經等,政治上:仁禮,注重倫理道德的學派。
1.孔子學說: 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整理《詩》《書》《禮》《易》《樂》和《春秋》後稱為「六經」, 思想體現於其弟子著的《論語》。
Ⅰ孔子思想①政治學說( 「仁」、「禮」是其思想核心):A、「仁」:仁者愛人,遵循「忠恕」之道,構建和諧社會;B、「禮」:「克己復禮」,「正名」,恢復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體現其保守一面)C、「為政以德」: 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任意刑殺。
②天道觀(哲學觀點): 「敬鬼神而遠之」,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教育原則:「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法;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Ⅱ如何評價孔子的思想?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目的:調整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助於調解社會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穩定。在階級社會里是無法實現的.
Ⅲ孔子思想影響:
1)孔子學說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
2)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3)孔子心目中的聖人是堯舜禹,而他為中國思想文化(整理典籍,文化傳承)、政治、教育(開創私學,文化下移)、民族精神(中庸、和同、積極向上、樂觀)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使得後來的人們推崇他為聖人。
2.孟子戰國儒家思想大師,思想體現於其弟子著的《孟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Ⅰ孟子:①政治上,仁政思想(核心):以德服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②人性問題上,人性本善。
③倡導先義後利的浩然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荀子。戰國儒學大師。
Ⅰ荀子思想①天道觀上,主張「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即人能認識自然規律,並按自然規律辦事。②人性問題上,他主張性惡論。所以②政治上,禮法並用。
Ⅱ荀子思想的影響:荀子從儒家到法家的過渡,他的弟子韓非、李斯發展了他的政治思想,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
第二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變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時期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新儒學
3.宋明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4.明清儒學繼續與變異——李、黃、顧、王的思想
【二】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漢代
1、歷史背景:1)漢武帝時經濟得到恢復發展,黃老之學不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2)經過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2.董仲舒主張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發展儒家思想: ①.「天人感應」學說: 「君權神授」和仁政, 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 ②倫理道德,提出「三綱五常」
3.評價:儒學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從而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儒學的發展——程朱理學
1.概念解析: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儒學新體系,因此被稱為 「理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2.理學形成的歷史背景: 1)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得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信仰出現危機感。2)三教相互滲透,出現「三教合一」的潮流。3)為了振興儒教,唐宋儒家學者不斷探索,深受佛老思想影響,儒學不斷豐富。
3.程朱理學: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南宋的朱熹為集大成者。
①.世界觀:「理」,是世界的本源,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倫理道德;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
②方法論: 「格物致知」。
③ 「存天理,滅人慾」。 ————屬於客觀唯心主義哲學
4.陸王心學:代表南宋的陸九淵,明朝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陸九淵①世界觀: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心即理也」。 ②方法論進行內心的反省以求理。
陽明心學 :「致良知」,克服私慾, 回復良知。 ———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哲學
5.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
Ⅰ共同點:
1、內容: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核心思想都是都是「理」。
2.實質: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響: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Ⅱ不同點:1、對理的具體認識不同:
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程朱理學主張 「格物致知」;陸王心學提出,內心反省,克服私慾,回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宋明理學的影響
1、消極: 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2、積極: 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特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凸顯人性的庄嚴。
【四】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批判思想
1.批判思想產生的背景
1)政治——專制統治腐朽,農民起義風起雲涌;
2)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緩慢發展(根源);
3)社會風尚: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競相逐利;
4思想——八股取士,因循死板,。
2.李贄《藏書》《焚書》,思想內容:
1、否認孔孟之道,反對絕對思想權威,提倡思想自由。
2、痛斥程朱理學的虛偽,反對「存天理,滅人慾」,認可追求物質利益。
3.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禮教,倡男女平等。
4、提出「萬物皆生於兩」,從根本上否定「三綱五常」的「天理」,動搖「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基礎。
思想影響:具有鮮明的反封建色彩,沖擊迂腐的綱常名教,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有利於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
3.三大思想家
Ⅰ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學術思想,治學務實,學以致用,反對空談;政治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經濟上,經世致用。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學術思想,「天下為主,君為客」; 政治上,君主專制是天下大害;經濟上,工商皆本。
王夫之:《讀通鑒論》;學術思想,唯物主義;經濟上,振興工商業。
Ⅱ總結:黃宗羲、顧炎武、王夫子的進步思想:
(1)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限制君主,提倡「人民為主」。
(2)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商業發展,強調經世致用。
(3)思想學術上: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建時代特色新思想體系, 唯物思想。
Ⅲ對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評價
1.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專制主義,重視手工業、商業,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2. 局限性:資本主義萌芽力量弱小,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總結】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前秦儒家思想,儒學的勃興 第二階段:董仲舒的改造,成為正統思想
第三階段:程朱理學,新的儒學體系 第四階段:對儒學批判繼承,構建時代特色新思想

一、中國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
成就 時間 代表人物 著作或成就 地位
天文學成就 戰國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經 》 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東漢 張衡 水運渾象儀、地動儀 地球是圓的,早歐洲1000年
唐代 僧一行 黃道游儀、測量子午線、水運渾象儀 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化;第一次測子午線長度
元朝 郭守敬 簡儀、天體測量、《授時歷》 中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
數學成就 春秋 九九乘法表、度量衡、 算籌
元代 珠算
漢 《周髀算經》 勾股定理早歐洲500年
《九章算術》 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南朝 祖沖之 圓周率小數點後7位 領先世界1000年
農學 南北朝 賈思勰 《 齊民要術 》 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元代 王禎 《 農書 》 生產工具改革、重要影響
明代 徐光啟 《農政全書 》 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醫學成就 至西漢 《黃帝內經》 中醫理論基礎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醫聖
華佗 麻沸散、五禽戲 最早的麻醉葯和保健操
明代 李時珍 《本草綱目》 古代醫學最高成就
手工業 明代 宋應星 《天工開物》 17世紀工藝網路全書
四大發明 造紙術 西漢 植物纖維紙 12世紀傳入歐洲
東漢蔡倫 改進造紙術
印刷術 唐代 雕版印刷術
宋代畢生 泥活字印刷術 13世紀傳入歐洲
火葯 唐代 製成火葯、用於軍事 13、14世紀傳入歐洲
宋元 軍事上廣泛使用
指南針 戰國 司南
北宋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業 13世紀傳入歐洲
3、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的發展:文人畫興起
背景:漢末以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流離,文人覺醒,知識分子專業畫家也登上了歷史舞台,文人畫產生。
成就: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口號,注重人的精神氣質,使繪畫藝術從實踐到理論都得到了很大發展,他的名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張僧繇繪畫的水平,從成語畫龍點睛中可見一斑。
4、唐代的繪畫: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
背景: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興盛,文化全面輝煌,博大精深。
成就:人物畫,吳道子,閻立本。山水畫,吳道子,他用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動之勢,人稱「吳帶當風」。《天王送子圖》是他的代表作;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卷》,《步輦圖》。
5、宋代的繪畫:文人畫發展。背景:「重文輕武」的國策,理學對個人修養的注重,文人山水畫高度成熟,成為主流。
成就:北宋文人山水畫體現了國家統一之後的開闊心態;南宋文人山水畫表露對南宋偏安一隅的寫景照,代表有馬遠《山徑春行圖》,夏圭:《山水十二景》。
宋代風俗畫。背景:商業的興盛,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民間文化繁榮。成就:題材相當廣泛,市井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最有名的要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6、明清時期:文人畫追求個性,不拘成法。背景: 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盪: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傳統社會秩序的松動和價值觀念的變異,明清交際的社會動盪。成就:朱耷, 有八大山人別號,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鳥畫。 反映出八大山人孤傲、冷峻的性格特點。清代鄭板橋時常以梅蘭竹自比,表現他對現實的反抗心情。
明清小說木刻版畫,民間年畫、門畫,布貼畫、剪紙。
7、中國畫的特點
宮廷畫、民間畫注重寫實;文人畫不求形似,注重寫意,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
第三部分古代文學
中國文學的主要成就,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305篇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諸侯國的民歌,《關 雎》、《碩 鼠》是名篇,風的內容,有的揭露、諷刺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有的反映了人民反抗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反映生產勞動情況,有的是戀愛情歌;雅,是宮廷的宴飲歌;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四言為主,重章疊句結構,成熟的詩歌形式,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源頭。
二、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屈原(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出國方言,創造的新的詩歌體裁,不同於《詩經》的四言體,採用靈活的句式。《離騷》是屈原「楚辭」的代表作,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世人稱「楚辭」為「騷體詩」,並與《詩經》並稱「風騷」。
三. 漢賦
漢朝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廣築宮室,田獵巡遊之風盛行,一種專事鋪陳詞藻,文采華麗的韻體散文。代表作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漢賦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四、唐詩——詩歌的黃金時期。
1.詩歌在唐極盛原因?唐朝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詩歌繁榮。
2.成就:1)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2)盛唐:①邊塞戰爭頻繁,使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助功名的新出路。大漠風光,金戈鐵馬構成邊塞詩雄渾蒼涼的藝術境界。王昌齡,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性詩人。
②孟浩然、王維,田園派代表,將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融為一體,體現了超世俗的平和心境。
③詩仙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放盪不羈,蔑視權貴。 李白的非凡氣魄充分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④詩聖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記錄了人民的情感痕跡,所以又被被稱作詩史。
3)中唐白居易, 白居易以詩代言,為民請命,因此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在對黑暗現實的猛烈批判中寄託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抱負。
五、宋詞,詞的句子長短不齊,能配樂演唱,更便於抒發感情。是宋代文學的靈魂,與唐詩並稱「雙絕」。
1、宋詞繁榮的原因: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成就:1)婉約派:風格委婉含蓄,細膩感人。代表:北宋的柳永和兩宋之際的李清照。柳永《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如夢令》是名作。
2)豪放派:風格豪放激憤,氣勢雄偉。代表:北宋蘇軾、南宋的辛棄疾和陸游。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者,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代表作有《菩薩蠻.書 江西造口壁》,《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表達了渴望收復中原和壯志未酬的悲憤感情。陸游的詞思想內容與辛棄疾相似,表達了堅決抗金、反對議和、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
六、元散曲。元代時期,文人吸取了宋金民歌的營養而創造的新題詩。元雜劇與元散曲合稱為元曲。元散曲的內容,大多抒寫漢族知識分子在元蒙統治者重壓下的愁苦郁悶,更有把寫散曲作為逃避現實的工具者。深刻暴露統治者的罪惡和社會的極端黑暗。
四、明清小說
1、唐傳奇:唐朝出現了講唱故事,標志著中國小說逐漸成熟。
2、宋代話本,說書人所用的底本。1)興起的原因:宋代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城市市民階層對於文化娛樂的要求不斷提高,坊市制度的崩潰。2)內容:有佛經故事,歷史故事等,大部分以城市現實生活為題材,塑造了小市民形象,反映了他們的心聲。代表作《碾玉觀音》、《錯斬崔寧》。
3.明清小說。1)繁榮的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對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術的空前發達。
2)成就:明清小說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細節的描繪、語言的運用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前代。
3)意義:充分顯示小說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是古典文學瑰寶,對後世文學產生深遠影響。
第四部分、梨園春秋
1、中國古代戲曲的源——儺戲。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原始時代:流行的帶有巫術色彩的儀式活動,先秦時期:為國家禮儀吸取,漢唐興盛。
2、中國古代戲曲的形成——宋代南戲。產生背景:商業和城市的發展;坊市的限制廢弛,出現了許多集市和娛樂場所;各種通俗文化發展,流行區域:浙江溫州和福建泉州、福州一帶,由民間藝人或下層知識分子創作;在民間流行;貼近百姓生活;揭露社會黑暗、表達勞動人民願望和要求。
3、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元雜劇。繁榮的原因: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知識分子處於社會底層,他們對現實的不滿宣洩在戲劇中,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四大家」,即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和王實甫;《竇娥冤》《西廂記》
4、中國古代戲曲的繁盛——京劇。產生背景:北京是文化中心,四大徽班進京;博採眾長、兼容並蓄,融進了北京的語匯。同治、光緒年間出現第一個繁盛期。藝術特徵:綜合性;寫意性;有生、旦、凈、丑四大行當。
第五部分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不同階段的認識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或者如我們所說的一切文化都是以政治、經濟等為基礎的。每一時期的文學、藝術都是以當時現實生活為源泉的,是以那個時代經濟和政治為基礎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都在不斷的演變;反過來,文化成果無不體現著各個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徵。
1新石器時代 :結繩記事,倉頡造字傳說;契書;岩畫、陶畫;儺。
2夏商西周:甲骨文、金文、籀zhòu文;詩經(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儺成為了國家祭祀和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3春秋戰國: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發展,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學在官府被打破,士大夫階層崛起,思想活躍,由此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
各國有文字,文字混亂;帛畫;詩經(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楚辭。
4秦漢: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頻繁。秦始皇統一文字——小篆;秦印,篆為基礎;隸書;漢印,具有隸書風格。大一統氣象的漢賦;帛畫。
5魏晉南北朝:國家分裂,戰爭不斷,佛教盛行,統治黑暗。士人階層崛起,對社會危機反思,書法、繪畫成為他們表達意境,神韻的理想形式,而且書寫,繪畫的工具得到改進,便於技巧的創新。草書、行書、楷書逐步成熟,晉人書法崇尚瀟灑自然的風韻,文人畫興起,以形寫神,注重氣韻。
6隋唐: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興盛,文化全面輝煌,博大精深。特別是唐朝文化顯露盛唐氣象。楷書完善,規范法度;草書狂放不羈。繪畫雍容華貴。盛唐詩壇流派紛呈,達到詩歌的頂峰,然而唐後期的衰落和政治黑暗,產生了表達人民痛苦,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的詩作。商業發展和城市繁榮,市民階層數量不斷增加,唐傳奇出現。
7兩宋:「重文輕武」的國策,文人階層不斷壯大,理學對個人修養的注重,書法融入個人意境,追求個性,忽視法度。文人山水畫高度成熟,更為注重意境,兩宋矛盾尖銳,詞更便於表達感情,婉轉細膩的婉約派,氣勢宏偉的豪放派。北宋的文人文藝作品表達統一後開闊心態,而南宋多表達對祖國山河分裂悲痛。
商業城市發展,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風俗畫的題村相當廣泛,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坊市制度的崩潰,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 ,產生南戲;說書流行,形成話本。
8元:城市經濟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知識分子處於社會底層。知識分子們的愁苦,反抗,逃避現實通過元雜劇與元散曲(合稱為元曲)表達。
9明清: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對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術的空前發。明朝書法個性化創造;篆刻明代與書法、繪畫合為一體;繪畫風格奇特,不拘成法。明清小說繁榮,從而出現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贊揚商人聰明才智的小說;木刻版畫流行。

人文精神含義: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廣義則指公元前5世紀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本單元的主線是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西方奴隸制時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臘思想家們(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等)的思想;14至17世紀人文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所體現的思想;17至18世紀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弘揚——啟蒙運動;而科學理性的發展仍然是人文主義弘揚的結果。
一:古希臘奴隸制時代的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的產生
(一)自然哲學時期:希臘最早的哲學是自然哲學,即對於自然界本身的探討和解釋,與人生沒有關系(特點)。
(二)人本主義和系統哲學時期:討論的中心集中到人類社會政治倫理方面來,「人」成為研究的中心。代表是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1.智者學派——強調人的決定作用
1)背景①自然哲學的產生,是希臘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
②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 ③奴隸制經濟進一步繁榮;
2)主要觀點——普羅塔哥拉
①人是萬物的尺度。A正義、善德、真理等價值標准跟人的需要和興趣有關B世間沒有客觀的批判標准和永恆的真理C強調人作為認識事物的主體意義。
②重點是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3)評價「智者學派觀點」: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強調人的主體意識,樹立了人的尊嚴;但是過分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2.蘇格拉底——強調人的知識和道德修養
蘇格拉底西方文化史上的聖人,思想被保留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
1)主要觀點:
①認識你自己,認為哲學的追求要重點探討人自身;
②知識即美德,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人必須具有知識,才能達到善,無知是一切罪惡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識合二為一,認為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這個概念的認識。
2)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相比,在對人,特別是對知識的看法上有何進步?智者學派強調人的主體作用,認為人的主觀感受就是知識。蘇格拉底進一步強調人的道德,強調知識在人的道德中的作用,認為人必須有知識,才能達到善,人道德和知識是合二為一的,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的認識。
3.亞里斯多德——強調人對真理的不斷追求
1)主要觀點:
①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們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識 。
②強調獨立思考,強調對真理的不斷追求。
• 2)影響:使人文精神進一步發展,即強調獨立思考,強調對真理的不斷追求;他還是邏輯學的創始人, 他是古代世界最博學的網路全書式的學者,為現代眾多科學門類奠定了基礎,並且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把理性發展到頂峰。

E. 人教版歷史必修3總結

一、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區域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1).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2).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3).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4).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1).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3).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4).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1).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遙感

RS,主要是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 →感測器(最重要)→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統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地理信息系統

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1).信息量大,使用方便;(2).功能強大;(3).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我國西北地區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1).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2).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1).過度樵採 (2).過度放牧 (3).過度開墾

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緣,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 ——內蒙古東南部,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於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森林分布

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熱帶雨林的分布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相逢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

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2).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3).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亞馬孫開發計劃

(1).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2).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3).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移民亞馬孫平原 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雨林的保護

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三、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1).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2). 市場廣闊 (3). 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1). 擴大煤炭開采量 (2).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3).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2). 調整產業結構;(3). 「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2). 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3).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四、區域經濟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2).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1).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2). 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1).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3).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1).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2).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五、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 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2).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3). 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 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2).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3). 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並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2).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3).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4).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

F.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人民版…急用!!

開學前我有整理過一份…內…。容。
http://tieba..com/f?kz=877310454

G.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知識點總結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3知識點總結tx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