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美食歷史學者

美食歷史學者

發布時間:2021-02-05 13:45:14

⑴ 古代(歷史或文學方面)與飲食有關的名人

烹飪之祖彭祖,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孫子(黃帝的第八代孫)。
帝堯的時候,他因為進獻雉羹,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
蘇東坡,蘇東坡,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對烹飪和美食很有研究,既會吃,又會做,有不少美味佳餚以其名字「東坡」命名。

東坡肉

在不少飯店的菜譜上,都有這樣一道菜——東坡肉。這道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菜,最早便出自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之手。在《東坡續集》里,有一首《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詩中所寫,其實就是蘇東坡烹制「東坡肉」的經驗總結。
中國古代在烹飪方面的「祖師」是——易牙。
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為雍人,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後世人撰寫食經之類的作品,託名易牙也是常見的。例如:明代人韓奕,曾經以造、脯、蔬菜、籠造、爐造、糕餅、齋食、諸湯和諸葯八類內容編成一書,書名就托稱為《易牙遺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續易牙遺意》,也是託名的仿古食經之作。
清代文學家袁枚
)《隨園食單》是清朝才子袁枚的代表作,書中不僅蘊涵了這位大散文家對飲食的理解,也包含了他對生活品位的獨特評價和獨到見地,讀來風趣而有文采。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其他經典,諸如: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等,讀來別有一番滋味,而且頗有收藏價值。

一日,蘇東坡家裡來了客人,他就烹制自己喜歡吃的豬肉待客。豬肉下鍋,加入水和調料,以微火慢慢煨著。他便和客人下棋,兩人對弈,興趣甚濃,直至終局,蘇東坡才猛然想起鍋中之肉。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急忙進廚房,卻頓覺香氣撲鼻。揭鍋一看,塊塊豬肉色澤紅潤,形整不散,軟爛如豆腐。此菜端上餐桌,客人和他嘗罷,都覺得這菜汁濃味醇,糯而不膩,十分可口。蘇東坡由此受到啟發,便經常烹制這道菜,並以一首《豬肉頌》總結了烹制這道菜的經驗。

東坡餅

蘇東坡仕途不順,北宋元豐二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黃州現為湖北省管轄。正是由於蘇東坡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過,才給湖北留下了千年不衰的風味小吃——東坡餅。

當年,蘇東坡居住在黃州黃岡赤壁睡仙亭。在亭子的北邊,有一個安國寺,寺里有一位年長的和尚,常與蘇東坡弈棋賦詩,兩人結為至交。蘇東坡喜歡吃油酥食品,和尚就以精緻的千層油酥餅款待他。時間長了,出於對蘇東坡的敬仰,就把他喜歡吃的「千層油酥餅」,稱為「東坡餅」。

東坡豆腐

蘇東坡在飲食喜好上除了豬肉之外,就是豆腐了。他還曾為豆腐寫下「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詩句,以精練的語言把製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確的字眼道出豆腐「為乳」、「為酥」,為食品之精粹。

東坡豆腐的製作方法,曾被南宋錢塘人林洪記入《山家清供》一書。以黃州豆腐為主料,將豆腐放入麵粉、雞蛋、鹽等製成的糊中掛糊,再放入五成熱的油鍋里炸制後,撈出瀝油;鍋內放底油、筍片、香菇和調味料,最後放入瀝過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鍋即成

⑵ 在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上 有哪個歷史人物對中國飲食做出貢獻

伊尹:為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於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於齊桓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
詩歌。

劉娘子:為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制。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袁枚不僅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美食家,所著《隨園食單》一書,是我國清代一部系統論述烹飪技術、南北菜點茶酒的食物本草類重要文獻。經40年的積累,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刊刻出版。今國內存世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小倉山房刻本(藏湖南中醫學院圖書館)、清·乾隆嘉慶間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嘉慶元年丙辰(1796年)經綸堂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著易堂鉛印本(藏揚州市圖書館)、隨園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民國上海中華圖書館鉛印本(藏長春中醫學院圖書館)6種。

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性單、雜性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14個方面。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20個操作要求,包括食物的性味,作料的配伍,洗刷,調劑,搭配的方法,以及火候,色香的掌握和補救,乃至盛具的講究等。戒單中提出了14個注意事項,其中不少經驗值得借鑒。書中用大量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14世紀至18世紀中流行的南北菜餚飯點,以及當時的美酒名茶。分別列出海鮮單9種,江鮮單6種,特性單43種,雜性單16種,羽族單47種,水族單(又分有鱗、無鱗兩類)45種,雜素菜單47種,小菜單41種,點心單55種、飯粥單2種,菜酒單16種,共327種。)此外,《隨園食單》雖言菜點茶酒,但其中不乏食物療法內容。如記載食物的葯用功能的有:「黃芪蒸雞治瘵」,「馬蘭頭,油膩後食之醒脾」,「酸菜,醉飽之餘,醒脾解酒」。另外「煨麻雀」單中,記有「薛生白常勸人勿食人間豢養之物,以野禽味鮮,且易消化」等等,不勝枚舉。記載飲食清淡,有益健康時,說到「富貴之人嗜素,甚於嗜葷」,且介紹「豆芽配燕窩以賤陪極貴」,「大頭菜入葷菜中,最能發鮮」等食單。

窩窩頭和慈禧
窩窩頭是用玉米面或雜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間空,呈圓錐狀,本來是過去北京窮苦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為了使它蒸起來容易熟,底下留有個孔(北京俗語叫窩窩兒),又因為它是和饅頭一樣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稱這種食品為窩窩頭。
關於窩窩頭,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後帶著一千餘人倉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後感到飢餓難忍,疲乏不堪。太監們四處搜尋,好容易從一個沒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個涼窩窩頭,獻給了太後。慈禧拿起窩窩頭狼吞虎咽吃了下去,頓感渾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沒覺餓。後來她回味起來,覺得這個窩窩頭比御膳房的珍饈美味不知香甜多少倍。在御駕回鑾以後,便命令御膳房為她做窩窩頭吃。御膳房廚師仿照民間窩窩頭的樣子,用細玉米面、黃豆面、白糖、桂花加溫水攪拌,一斤面捏成一百個小窩頭,蒸熟以後金黃閃光,形似寶塔,吃在嘴裡甜香可口,別有風味,受到了慈禧的稱贊,小窩窩頭也隨之成了清宮中的有名小吃。
西施和炒西施舌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間傳說的佳話頗多。在烹飪史上與這位美女相關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眾說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歷史傳說中,有這么一段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其實「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個品種,屬瓣鰓軟體動物,雙殼貝類,肉質軟嫩,汆、炒、拌、燉,其鮮美的味道都令人難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楚霸王項羽和燒雜燴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此菜更作為眾菜之首被推上席間,讓眾食客大快朵頤。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並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餚一並相烹,調以各種佐料。
這燒雜燴是怎麼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吃飯每頓飯菜無二樣,這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制後,端到大王面前。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後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么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至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後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事跡,「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

⑶ 請問歷史上著名的美食家有幾位都叫什麼

綿長的中國歷史,出現過的美食家,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最著名的當屬以下八位:

第一位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的頭銜已經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老人家……是長長的一串,我認為,還應該再加上一個:美食家。孔子雖然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類的大話,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十分講究飲食的人。他的講究涉及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論語·鄉黨》有一節文字可以視為孔子的飲食文化思想綱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

不撤姜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言,寢不語。

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齋]如也。

講究之多,為常人所望塵莫及。孔子當然還在別的地方發表過自己的飲食見解,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徵引。單是這一節文字,已經足以證明一點: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美食家!

第二位是漢末的曹操。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見識稍微深入者,或譽之為能臣;讀過文學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詩人;由詩歌而得知,曹操對於酒文化頗有心得,寫出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類的名句。殊不知,曹操還曾經下功夫研究過烹飪藝術。根據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所言,《文選》注所引群書中有魏武《四時食制》。也就是說,曹操可能在烹飪方面作過專門的研究,撰寫過專門的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輯錄自《太平御覽》等文獻的《四時食制》,都是講魚的產地和食用方法的。一共講到了十四種魚,有些今天已經很難考證出是什麼魚了。這里略舉三條如下: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御覽》九三六)

疏齒魚,味如豬肉,出東海。(《御覽》九四〇)

鱣魚,大如五斗奩,長丈,口頷下。常三月中從河上,常於孟津捕之。黃肥,唯以作

酢。淮水亦有。(《初學記》三〇)

很顯然,曹操是一個特別愛吃魚的美食家。

第三個是唐朝的杜甫。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詩聖杜甫是個一生潦倒、憤世嫉俗的苦情派詩人,其實大謬不然!杜甫出身名門,從小生活無憂,青少年時代曾過著呼鷹逐獸、裘馬清狂的日子。中年以後雖然吃過不少苦,但他畢竟是生活在統治階級集團中的人,山珍海味、龍肝鳳膽,全都見識過。在他的詩歌里,宮廷大餐、王公宴會、農家小酌,都有生動的描寫。《閿鄉姜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一詩中關於吃生魚片情形的描寫;《病後過王倚飲,贈歌》一詩中朋友招待的一頓家常便飯,主人盡其所能弄出有肉有酒的一桌飯菜,亂世見真情;《贈衛八處士》詩中戰爭年代一頓簡單之極的宵夜,「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充滿人間溫馨……都是文學史上的珍饈佳餚。可以說,杜甫是用詩歌表現中華美食的第一人。不用說,杜甫是一位超級美食家。

第四個是宋朝的蘇軾。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除了豬肉,蘇軾喜歡過的菜餚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鮆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關於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其一雲: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軾的勇氣。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盧橘)、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的。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名句長留天地間。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於湯菜(羹)的研製。他先後發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兒)、薺菜,「新春階下筍芽生,廚里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蘇軾在田野間製作的,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就是蘿卜)。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東坡先生挺得意,自號「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名字叫「東坡玉糝羹」——其實是蘇軾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製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譜,只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第五位是明朝末年的張岱。張岱本人雖是白衣之身,既沒有中過科舉,也沒有做過官,但是他出生於官宦之家,家道殷實,加之他的家鄉又是物產豐富的江南,因此有條件追求各種生活的享受。他自稱好精舍,好養婢,好孌童,好鮮衣,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犁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笙簫弦管,蹴鞠彈棊,博陸鬥牌,使槍弄棍,射箭走馬,撾鼓唱曲,傅粉登場,說書諧謔,撥阮投壺……樣樣精通。自然,張岱對於各種飲食也都極盡講究之能事。這其中,他於螃蟹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張岱便與友人兄弟輩組成「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隻蟹,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輔食有肥臘鴨、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用鴨汁煮,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謝橘、風栗、風菱,蔬菜有兵坑筍,飲用玉壺冰,飯用新余的粳白米,漱口用蘭雪茶。所有這些,都記載在他的《食蟹》一文中。

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漁。李漁以戲劇家著稱,但實際上他跟張岱相似,也屬博學多才、興趣廣泛之輩,這可以從他的著作《閑情偶寄》中得到最好的證明。他的美食家修養,可以從《閑情偶寄》中的《飲饌部》看出來。《飲饌部》分三節,蔬食、穀食、肉食,也就是說,蔬菜、米面主食、水陸空禽鳥獸畜魚蝦,美食所需各種材料的製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第七位是清朝的金聖嘆。金聖嘆是清代傑出的文學批評家,他極力推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等著作,稱其為天下才子必讀書,並逐一加以評點。可惜的是,只有《水滸傳》和《西廂記》兩種評點本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他評點《水滸傳》時,見解新穎,才情四溢。金聖嘆生活清貧,狂放不羈,言行每每聳人聽聞,堪稱冷幽默的大師。江蘇吳縣任維初濫施刑罰,貪賄浮征,金聖嘆等十八人鼓動千餘學子,於順治死訊傳至蘇州之際,聚集在文廟哭鬧抗議。結果,惹惱朝廷,下令將包括金聖嘆在內的士子們凌遲處死。臨刑之際,金聖嘆飲酒自若,且飲且曰:「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另一種版本是「斷頭,至痛也,而聖嘆以無意得之,大奇!」(梁章鉅《歸田瑣記》)他給大兒子的臨終遺言也不是什麼重要事情,而是一味菜餚的配方。這又有不同的版本,一種版本是「…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滋味」;另一種版本是「…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死而無憾也。」就沖金聖嘆這種臨危之際仍然惦記著美食配方的精神,我們也得將其作為美食家供奉起來。謹以心香一瓣,獻於先哲靈前!

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間著名的詩人和詩評家,當時詩人倘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評,立即身價倍增。因此,包括一批達官貴人在內的許多詩歌愛好者,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詩歌作品送去請他點評——他的傳世名著《隨園詩話》即由此而來。袁枚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三十三歲上於父親亡故之時,即辭官回家,從此不再出仕,在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而居,在詩酒悠閑中度過一生。這期間,袁枚撰寫了日後被譽為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不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餚點心,還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涉及。袁枚雖然著有烹飪專書,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遠庖廚」的古訓,是不會下廚操刀的。因此,他不是烹飪大師,而是美食家。

⑷ 我想發起一項調查「歷史上的學者與美食(如東坡肉)」,請問如何操作

到你們村長那裡借一下大喇叭 通知全村人晚上掰完玉米到大隊做個調查

⑸ 說說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

到清朝時的"滿漢全席"使中國的飲食文化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程度.

⑹ 美食起源與歷史

相關圖書
簡介
作者:星尚傳媒,旅行者傳媒 編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0-1 字數: 版次:1 頁數:277
內容簡介
星尚書系以「引領時尚文化,倡導優質生活」為定位。 《人氣美食》以上海生活時尚頻道的平民時尚節目《人氣美食》為藍本,關註上海新鮮的民間美食,精選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弄堂美食餐廳和主題美食餐廳,結合記者的采訪手記以及精彩的店主訪談,既帶來實用信息,又講述奇妙的民間美食故事,分別呈現上海腔調、白領健康、隱市美食、節日歡聚和世界風味五大美食旅程。 該書由星尚傳媒和旅行者傳媒共同為讀者奉上,呈現一個最真實最地道的人氣美食之旅。
世界美食之都——中國成都
中國成都市於2010年2月獲批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並被授予「美食之都」稱號。 「美食之都」的標准有: 1、在城市中心地區有高度發達的美食行業; 2、擁有活動積極的美食機構、大量傳統餐廳和廚師; 3、擁有本國特有的傳統烹飪配料; 4、擁有在工業時代科技進步情況下依然留存的當地烹飪訣竅、方式和方法; 5、擁有傳統食品市場和食品產業; 6、舉辦過美食節、烹飪比賽、相關獎項等活動; 7、尊重當地傳統產品的生產氛圍,注重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8、注重提高公眾對傳統美食的關注程度,在烹飪學校推廣關於傳統烹飪和保護烹飪方式多樣性的課程。

編輯本段中國美食文化
前言
推薦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美食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⑺ 美食有什麼歷史

中國菜的源頭-家常菜

家常菜是家庭日常製作食用的菜餚。「一方水土養活專一方人」。家常菜因地理屬位置、物產、生活習慣和飲食愛好的不同,形成了東南西北中各自風味的不同基礎,經過發展,經過提升,蔚成了中菜的菜系。

家常菜,是中菜的源頭,也是地方風味菜系的組成基礎。找尋中菜的根源就以家常菜做開始。湘菜名廚黃清標師傅給我們敲響頭鑼為「論盡家常菜系列」掀開序幕。辣椒,驅風去濕湖南菜,偏重酸辣。這是地理因素形成的發展。湖南多山,氣候溫暖潮濕,自古就有「卑濕之地」的稱謂。所以人們喜食辣椒。辣椒,可以提熱開胃,去濕驅風。重辣,成為生活上的要求。家常菜,特別顯出這種風格。這是黃師傅開出來的菜單:麻辣子雞、金鉤魷魚、豆豉辣椒、酸辣絞絲湯、干貝芥菜膽。豆豉辣椒蒸魚,單尾是湘式銀絲卷。六款家常菜,幾乎把湘江流域的湖南風味搜羅齊備。

⑻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美食創造者

1.伊尹,商代人
2.易牙,伺候齊桓公
3.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
4.膳祖,唐代女廚師
5.梵正,為五代時版尼姑,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權為一體
6.劉娘子,南宋高宗宮中女廚,第一位宮中女廚
7.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魚羹很牛
8.董小宛,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制
9.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善制饅頭、糕點、餃子
10.王小余,清代乾隆時名廚

⑼ 美食的發展歷史

美食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美食,有了火美食就開始發展了,人民就知道做熟後越來越好吃,美食做的品種越來越好吃

閱讀全文

與美食歷史學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