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中國歷史博物館壯觀的建築已使它成為北京市重要的地標,而它悠久的建館歷史又和宏偉的建築相得益彰,它初建於1912年,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
1912年籌建。1912年,在蔡元培(時任教育總長)的關心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聘請京師大學堂教授胡玉縉為主任,以國子監為館址,開始收集各方文物。1918年遷入故宮前部端門至午門及其朝房,為救濟災民、失業工人及「為國傷亡」者,曾展出部分藏品,以門票收入賑災。
1926年10月正式開館。1926年,館藏漸臻豐富,各類藏品已達26類,二十餘萬件,於午門辟陳列室,精選藏品,依類陳列,於同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展出,當月觀眾即達45,020人,同時《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開始出版。
1929年8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3年4月改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歷史博物館工作主要以保護文物,避免遭受戰爭破壞為主,進行了少量的圖片、文物展覽。
1945年8月恢復中央博物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舊名。 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館更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博物館捐贈文物,總數達16962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為適應新的歷史形勢,博物館著手建立新的歷史陳列,使博物館真正成為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教育機構。
1950至1965年是歷史博物館的高速發展期,由裴文中、賈蘭坡指導的「原始社會陳列」於1951年正式展出,該展覽是我國博物館最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組織歷史陳列的嘗試。以此為起點,在黨和國家領導人、文化部、文物局領導的熱情關心下,以及全國各文博考古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通史陳列」各個歷史階段陳列逐步完成並進行了預展,包括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學者先後來館參觀、審查,不斷完善通史陳列。
中國通史陳列自原始社會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特點劃分歷史階段,其特徵是以考古發掘及傳世文物為基本展出材料,力求全面、系統地展現中國歷史,這不僅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中國文博事業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陳列。
1958年8月國家決定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
1959年10月,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新館大樓落成,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一起遷入新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1961年7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62年之後,通史陳列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修改,並陸續編印了《中國古代服飾資料》、《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彩釉陶俑選輯》、《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青銅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雕塑選輯》等書。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通史陳列」暫時關閉。
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並,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七十年代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修改。此次修改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示下進行,突出秦漢、隋唐、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的統一場面,同時將通史陳列下限延至「五·四」運動。1975年10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正式預展。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全館各項工作逐步恢復展開,成功舉辦了著名的《周恩來同志紀念展覽》,1978年1月,「中國通史陳列」對外開放。
自1978年始,中國歷史博物館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制定了全館八年發展規劃綱要,除繼續完善通史陳列和文物收藏工作外,還積極參加中外文物交流展出活動,相繼出版《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與文物資料》等刊物及《中國古代史常識》、《簡明中國歷史圖冊》、《明藍瑛花卉蘭石冊》、《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圖錄》、《中國歷史博物館》、《華夏之路》、《中國通史陳列》等圖書,組織和參加了多項考古發掘,舉辦了多項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展覽,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覽」、「山西應縣木塔遼代文物展覽」、「醫聖張仲景展覽」、「中國南海沉船文物展」、「絲綢之路與茶之路」、「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等展覽。
198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恢復獨立建制,將舊民主主義革命陳列劃歸中國革命博物館。1984年,「中國通史陳列」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歷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表現。1988年至1997年,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第三次修改,在各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從全國各地征調了近千件文物,絕大多數是近十年來新出土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同時,陳列形式也作了全新的設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原始社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於1990年第11屆亞運會開幕之日對外開放,「中國通史陳列」隋唐至明清時期也於1997年9月正式展出。
1987年考古部設立水下考古學研究室,開始水下考古的研究。1989年與日本合作,對廣東南海海域進行調查,並於1990年正式成立中日中國南海沉船調查學術委員會,先後對廣東、山東、遼寧等地水域進行調查。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同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簽訂了合作開展現代航空攝影考古意向書,開始進行洛陽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古代大型遺址的航空攝影考古勘察。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的發揮博物館教育大眾的作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群眾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先後舉辦了「湖南中學生『擁抱紅太陽』夏令營」、「我愛北京天安門」活動月,在北京市各中小學和部分邊遠郊縣舉辦了「中國近代史圖片展」、「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展」等圖片展覽。
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展示五十年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承辦的「中國文物事業50年特別展覽」於國慶節前在本館中央大廳展出。同年該館還成功舉辦了「盛世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並參加了「雪域名珠—西藏文化展」和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周」的展覽工作。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同時也是歡慶新的龍年的到來,中國歷史博物館特別推出「迎千禧,賀辰歲—龍的藝術精品展」和「龍文化特展」,於2000年1月分別在北京和台北展出。相信在新世紀的曙光到來的時候,匯聚著古代文明與現代化氣息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必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
2003年2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合並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正式掛牌成立。
Ⅱ 陝西歷史博物館員工的收入
只是館員的話是1500-2500
Ⅲ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專技崗工作待遇薪資多少,怎麼晉升
事業單位的基本工資分為: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其中崗位工資是由職稱或職級內決定的容,而薪級工資是由可計算工齡的在校時間和工作時間決定的。
可計算工齡的在校時間是指全日制專科以上學歷的,從入學的那一年起計算工齡。比如學歷是本科,工齡就從本科入學的那一年起算再加上工作時間計算。再者,晉升崗位的時間也決定了薪級工資的檔次,假如晉升職稱的時間比別人要晚的話,工資也會有很大差別的。工資不一樣,一是要看學歷和入學時間,二是看晉升職稱的時間。
薪級工資:主要體現工作人員的工作表現和資歷。薪級工資標准由相應的「薪級」確定,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設置65個薪級,對工人設置40個薪級,每個薪級對應一個工資標准,而「薪級」需要由「不同級別的崗位上的具體任職年限」和「套改年限」兩個信息確定。
Ⅳ 請在暑假期間選擇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紀念館或一處歷史文化遺址,講所了解的內容和感受寫下來。(500字)
在港期間,參觀了香港的歷史博物館,我的感受很多。
我了解了香港歷史上和南越國的關系,突然覺得越南,就是越以南,以前華南大部都稱越或百越。出土的文物里,按時間的先後,先是青銅的兵器和陶制的日用器皿,後來是青銅的禮器和日用品(包括編鍾)之類,我當時由衷地感覺到,一開始地域安全不能保證時,最先進的工藝將用於軍事意圖,隨著疆域的穩定,軍轉民,軍用工業開始為民用服務,可惜在南越國,還是為帝王們個人所享受與壟斷的。疆域的穩定不代表社會和人心的穩定,在看到隋唐時期的眾多的精美佛像時,我真能體會到宗教對於世道人心的撫慰和安定。
我了解了香港本地人,客家人,水上人家和福佬的分類,並且參觀他們的居住住所和服飾以後,我發覺其沿革可能是這樣的,本地人先來先得,佔有了最好的土地,而且很容易成為地主。客家人後來才到,只能佔用比較貧瘠的土地,並且容易為前者打工成為雇農。等水上人家過來一看,地都沒了,只好出海打漁過日子。福佬比較特殊,他們過來一看,有人在打漁了,自己正好也有點錢和老關系,那咱們就邊打漁邊做鹽販吧。
中國人,是不喜歡四處流動的,因為土地是死的,你擁有了土地的同時,意味著你可能終生就守在這里。商業是需要流動的,中國從古以來就重農輕商,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農業比流動的商業更容易被管理。中國比較容易形成穩定的格局,但要發展和前行則大不易耳。在古代中國可不怎麼講法制,大姓欺負小姓時有發生,而且一旦有大的沖突,小姓會有被滅族的風險。所以農業人口絕對認為多子多福,因為人多別人就不敢隨便欺負,農業人口都很注重生育。婚姻在於中國人的生活里可是一件大事。
在西方的國家,法律到哪裡都是一樣的。所以在西方,人才或人口的流動是很自然和風險很小的事情,收益對於個人或國家都可能會很大,但在中國則不然,從香港居民層面的分類就能看出些端倪了。
最後,發現在廣東,道教盛行,有個集會好象叫太平集會(名字可能記錯)。這反應當時民眾的價值觀就是求個太平,也印證了當時社會的不穩定。包括那個金田起義的太平天國國號太平,也正迎合了當時社會的普遍心態。只是,用暴力的殺戮手段獲得的「太平」,反而會鼓勵更多的人採用這種「成熟」手段(其實是易獲「成功」的不成熟手段),結果加劇了社會的動盪。
出來的時候,我由衷地感覺到,香港的文明,不能不說是西風東漸的成果啊。科學,把社會精力真正導入到和平的方向。
Ⅳ 參觀歷史博物館有感 500字
一、鵝頭桶
正月初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溫州博物館參觀。在博物館里最讓我留連忘返的是藝術品展廳。在展廳里各個年代各種造型的藝術品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特別是有一隻造型獨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隻什麼桶呀?一隻圓圓的桶上有一個長長的把,這個把的造型是一隻鵝頭,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為它代表著鵝的翅膀和尾巴,整個桶看起來就像一隻浮在水面、回頭展望的鵝,使我想起一首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爸爸告訴我說:這種桶是溫州最有特色的木桶,叫鵝頭桶,是古人用來裝洗衣服的,因為古人洗衣服是到河裡的,人們把洗好的衣服放到桶里,然後用手挎著鵝頭桶提回家,這樣既輕松又好看。我心想古人真聰明,我也要好好讀書,假如我也發明一些東西放到博物館,讓將來的觀看,那該多好啊!
二、蝴蝶盤
呀,博物館里怎麼會飛進蝴蝶來呢,哦,是我老眼花眼了,那不是蝴蝶,是蝴蝶造型的木盤子,它是用一塊木板刻出來的,上面有一圈圈的年輪,整個盤子漆成棕紅色的,可好看了。聽爸爸說,「這是古代人在過大年的時候裝水果,瓜子招待客人的,叫蝴蝶果盤。」我們家也有果盤,但那是玻璃做的,雖然看起來很洋氣,也很好看,可我還是喜歡這只蝴蝶盤。不知道現在還有這種盤子賣不?
三、活字印刷
在展廳里,我看到了木刻的和泥土燒制的活字印刷字盤,在爸爸的講解下,使我知道了印刷的基本發展史。
最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要印書,先在一塊磨平了的蠟石上將文章刻上去,然後一張紙一張紙地拓印出來,如果要印第二篇文章,就把原來刻好的文章磨掉再刻,這樣很費時,而且無法再版。後來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人們覺得方便多了,畢升把一個個字刻在特製的泥塊上。然後燒硬要排版時,就按文章將這些字排在一個特製的字盤里再去印刷,印完了放起來以後還可以再用。到了近代,人們發明了機械印刷,印刷的速度是快了但是排版還是要手工操作的,其實也沒多大進步,現在可好了,採用電腦激光排版了,不但印刷速度加快,質量也越來越好,不知道將來的印刷還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Ⅵ 陝西歷史博物館 事業單位招聘
事業單位,待遇中等。參觀人數是陝西省內博物館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應該是補充人手吧。再說事業單位主要是穩定一些,高新待遇不大現實。
Ⅶ 鹽業歷史博物館是在哪裡啊
自貢市來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自川省自貢市中心,建於1959年,是中國博物館發展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目前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2017年5月18日,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科技史專業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市中區龍鳳山下的釜溪河畔。1959年建。館址為修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會館。這是一座由陝籍鹽商集資修築的同鄉會館,融明清兩代宮廷和民間建築風格於一體。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鴉片戰爭前清代社會生活、經濟狀況、宗教藝術的實物標本。
Ⅷ 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時間有要求嗎
肯定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時間是早上9點鍾到下午17點鍾。周一閉館。
Ⅸ 沈從文為什麼始終不離開歷史博物館
我為什麼始終不離開歷史博物館》里說:「照當時情況說來,工作是比較困難的。首先專是我自己史部學底屬子極差,文物知識也皮毛零碎,圖書室又不像樣。」沈從文屬於研究人員,「研究員主要就是坐辦公室看書,或商討工作計劃,談天,學習文件。沒有人考慮到去陳列室,一面學,一面作說明員,從文物與觀眾兩方面研究學習,可望提高認識的」。沈從文與別的研究員不同:「本館一系列特別展覽,我總是主動去作說明員。一面學,一面講。工作當然比坐辦公室談天、看書為辛苦。可是,知識或基本常識,便越來越落實了。加上入庫房工作和圖書室整理材料工作,凡派到頭上的就干。常識一會通,不多久,情形自然就變化了。有了問題,我起始有了發言權。有些新問題,我慢慢的懂了。再結合文獻,對文獻中問題,也就懂得深了些,落實好些,基礎踏實些。」「記得當時冬天比較冷,午門樓上穿堂風吹動,經常是在零下十度以下,上面是不許烤火的。」「事實上,我就在午門樓上和兩廊轉了十年。一切常識就是那麼通過實踐學來的。有些問題比較專門,而且是國內過去研究中的空白點,也還是從實踐學來的。比如說,看了過十萬綢緞,又結合文獻,我當然懂的就比較落實了。
Ⅹ 參觀歷史博物館的意義
參觀歷史博物館可以深刻感悟歷史,了解各民族文化,加深對民族團結的認識,讓大家牢記中國的歷史,繼承民族團結精神,從自身做起,維護、傳承華夏文明,做民族團結的踐行者。
生活在今天,人們疲於奔走,游盪在眼花繚亂的物質世界,憧憬著應接不暇的繁華,這讓大家忘記了在城市中還有一處存儲記憶的地方,或許人們很少注意過它,但它一直在靜靜地守候著過去,守候著一份亘古未變的革命情懷。
餐館歷史博物館,可以讓人們見識了生活在中華這塊大地上勤勞的人民,風俗文化多彩的不同民族,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熱血奉獻的守國大將,奮斗不息的中華民族,從古代到今天,民族團結代代相傳,愛家愛國的精神傳播心間。
(10)職工歷史博物館可研擴展閱讀:
歷史文物存在的意義
所謂文物真正的存在價值不是用金錢衡量的數字,也不是多麼精美的雕花與材料。他們真正的寶貴之處在於它們本身的文化底蘊,他們不動,不說話,就作為一個旁觀者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變遷。
千百年來,法老的輝煌已經落幕,天子皇朝的統治已消亡,古希臘城邦戰爭的戰火硝煙已落定,角鬥士的廝殺吶喊已遠去,可金字塔、紫禁城、雅典衛城、羅馬角斗場、依然巍然屹立於世人面前,他們無聲地向世界證明,古建築遺址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記錄了古往今來那些時間軸上的興衰榮辱。
青銅鼎、唐三彩、山水畫、青花瓷……他們身上的痕跡、花紋代表了一個個朝代的審美,反映當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文物,就是我們和古人溝通的橋梁,是古人存在過的證明,是一種歷史印記。
網路-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