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科學與宗教沖突的歷史事件

科學與宗教沖突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5 10:23:06

A. 歷史上有哪些宗教被科學打臉的例子

如果信仰能夠使人高尚,那我們應該觀察到很多一直篤信宗教的民族內擁有一部完美的高尚歷容史,而事實並非如此。中國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教,這是由世俗政權的強大決定的,當一個宗教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統治者就會干預,或直接打擊壓制或扶持其他的宗教相抗衡。所以一個宗教要想長期流傳下去就必須吸收兼容其他教派的某些思想,這也就使它的宗教性削弱了,因為宗教的一大特性就是排他性。集權的國家只能存在兼容性的信仰,分權的國家才會有統一的宗教信仰。所以在中國寺廟、道觀、土地廟、家族宗祠可以相安無事的存在一條街上。

B. 歷史上因民族和宗教問題產生的沖突事件有哪些

法國的「胡格諾戰爭」。法國自古以來是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從德國開始的馬丁版·路德發起的宗權教改革運動,影響波及到很多國家,尤其是法國。在法王亨利二世·去世後,出現了繼承危機。身為胡格諾教徒之首的納瓦爾亨利,就是後來的亨利四世與瑪格麗特公主結婚。後來王太後瑪麗·德·美第奇策劃殺害了很多胡格諾教徒。亨利在瑪格麗特公主的幫助下逃脫了。這場戰爭持續了很多年。在亨利的努力下才慢慢恢復過來。

C. 宗教與科學的沖突

遲到的邂逅:讀《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史》

蔣勁松

這是一本早該翻譯引進的書。可以說,在科學與宗教關系領域中,《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史》是一本產生了廣泛影響的經典著作。作者安德魯·迪克森·懷特(1832-1918)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學者、外交家,康乃爾大學的創始人和第一任校長。他才華出眾,博學多識,榮獲了不同國家多種學科的博士學位。在很大程度上,本書的寫作,是在當時教會思想壟斷的局面下,懷特為康奈爾大學以及整個人文主義思想和科學發展爭取思想自由的可貴努力。所以,他的著眼點始終落在科學如何不斷沖破神學教條的束縛而發展方面。本書的寫作歷時20多年,徵引了多種學科的豐富資料,研究了大量的史實,論述翔實。因此,雖然出版多年,迄今為止仍然是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在我們對宗教文化相對隔膜的人看來,這樣一本堅持科學,反對神學教條主義的書,一定是位無神論者反對宗教的著作。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懷特本身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只是反對神學教條對科學發展的阻礙作用。他認為這種神學教條違背了基督教的實質精神,實際上是對基督教起到了破壞作用。
有必要說明的是,宗教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現象,其內容豐富,包括教會的組織建制、宗教儀式以及教義體系等等;而神學則是教義的理論化、抽象化和系統化。在歷史上,宗教與神學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一方面,為了澄清教義,回應異教的論戰,宗教需要神學的系統化整理。另一方面,系統化、理論化的神學,往往又會使得作為信仰生活的宗教僵化、教條化,給宗教的發展帶來沉重的理論包袱。因此,宗教發展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神學發展的歷史,也是一個不斷突破神學教條的歷史。本書就是從科學發展不斷突破神學教條,從而促進基督教與時俱進的角度撰寫的一部宗教思想史。
以往,我們只是簡單地認定科學與神學教條之間存在著沖突,但具體的史實了解不多,所以相關理解也顯得空洞抽象。本書翔實的資料可以使我們更充分地認識到思想壟斷的弊端,認識到思想自由對於科學發展的極端必要性,從而自覺地反對一切形式的思想壟斷和控制,對於我國的科學發展與科學精神的弘揚很有裨益。雖然中國宗教不夠發達,宗教神學的教條主義對於科學阻礙的現實性現在還不是很大,但是其它形式的教條主義,包括科學主義的教條主義,我們卻並不陌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與本書遲到的邂逅彌足珍貴。
但是另一方面,20世紀西方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突飛猛進,新見迭出。這本1896年出版的書,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不可否認在許多方面已經有所過時。例如,在史實的認定上面就存在非常嚴重的硬傷。本書中布魯諾因宣傳哥白尼日心說而被教會燒死的說法,在國內流傳很廣。而20世紀的研究者經過細致的研究認定,布魯諾之受到迫害,主要是因為他熱衷於赫爾墨斯神秘主義法術宗教的復興,期望以此替代敗壞了的基督教。這已經成為科學史上公認的事實。
作者的科學觀基本上還是非常樸素的經驗主義觀點。科學基本上被看作是經驗的歸納,被簡單地當作對世界的正確表象,是與宗教教義競爭和沖突的命題系統。科學知識被當作是真理或者至少是不斷接近的真理,被認為是僅僅與客觀的世界有關,與人類的文化、信念、實踐無關。20世紀科學哲學主要流派都對上述觀點提出質疑。例如,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與宗教教義的核心內容並無交集,分屬不同文化領域,功能不同,並不存在沖突。卡爾·波普爾的理性批判主義則認為,科學知識與神話、宗教一樣都是人類心靈的自由創作,大膽猜測,而非經驗的嚴格歸納,不是絕對可靠的真理。庫恩、費耶阿本德等人代表的歷史主義學派,則更是揭示了科學知識與人類文化的千絲萬縷聯系,否定了那種科學知識純粹客觀的假定。科學知識社會學通過社會學的案例研究,說明了科學知識和人類其他領域的文化現象一樣,也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總之,19世紀流行的科學中立客觀的形象已經完全褪色,宗教與科學之間存在截然區別的假定不再有效。書中所說的科學與神學教條之間的沖突,許多情況下實際上既可能是具有持有不同科學觀點的神學家之間的分歧,也可能是持有不同神學觀點的科學家之間的矛盾。神學和科學的分歧糾纏在一起,遠比書中所描繪得簡單圖景要復雜得多。
另一方面,作者的神學和宗教觀同樣也過於樸素。關於科學和宗教的關系,學界現在主流的觀點是,科學與宗教神學之間除了相互沖突之外,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學科和不同方面,還存在著一致關系以及互補關系。雖然由於當時特定的環境,懷特強調二者之間的沖突可以理解,但畢竟不夠全面。20世紀同樣也見證了基督教神學觀點的巨大突破。例如,卡爾·巴特為代表的新正統神學,就反對通過自然來證明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學,強調基督教對於世界的超越性,強調科學發展的獨立自主性與神學的超越性。這樣一來,神學與科學沖突的基礎就不存在了。從這種角度看,懷特這本講述科學與神學教條沖突故事的書,實際上是在講述一種當時處於邊緣化的基督教神學。(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大多數基督教徒仍然陷在這樣一種邊緣化神學的泥潭中)
因此,即使內容上有些過時,我們仍然認為本書的翻譯介紹是非常有益的。因為,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僅需要關心潮流動向,追蹤前沿發展;更需要踏實補課。雖然本書早已不能代表西方學界最新成果,也不能體現主流見解,但仍不失為有代表性的一家之言,可以折射近代西方歷史上科學與宗教關系值得關注的階段性思想。如果此書的翻譯介紹能喚起對科學與宗教、科學與神學關系的更深入的關注,能引發更多相關經典著作的翻譯介紹,乃至促進國內學術界關於宗教與科學關系的原創研究,那也許才是本書翻譯引進的真正意義所在。

《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史》,(美)安德魯·迪克森·懷特著,魯旭東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定價:99元(上、下卷)。
---------------------------------------------------------------------
科學與基督教信仰的本質區別

最近看到一本基督教護教性書籍(里程:《遊子吟———永恆在召喚》),被認為是「向知識分子傳福音的參考書」,該書很注意利用現代科學發展的新成果,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篇幅討論了科學與基督教信仰的關系,得出結論說:基督教信仰與科學是「和諧一致的,它不僅符合科學而且大大地超越科學。」果真如此嗎?科學與基督教信仰的本質不同

科學與基督教信仰的界限在哪裡?科學是對客觀世界規律性的認識,是從物質世界的各種實在形式和運動形式出發的,因而是可以接收實踐檢驗的(邏輯證明是第二位的),也只有在實踐檢驗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改善和發展;基督教信仰宣揚的則是超自然、超物質的力量,因而歸根結底是不可接受實踐檢驗的,所以該書中說,「心靈和誠實是認識神的唯一途徑」,「靈界存有的智慧遠遠高於人類的智慧」,「相對於靈界,人類既無量度標准可用,其智慧又遠所不及,科學只有望洋興嘆」(202頁)。

科學的精神是理性的批判精神,倡導獨立思考,倡導質疑和探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基督教信仰宣揚的則是虔誠的心理,這樣就不會懷疑神的存在。如該書中說:「有人堅持說,要弄清楚了才信,看見了才信。殊不知,在信仰問題上,邏輯恰恰相反:信了才能明白,信了才能看見!」(205頁)只要你堅信有一個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全知全能的上帝,那麼上帝就一定是無所不能的。這樣,你就可以輕而易舉地來「論證」你的論斷是正確的。

科學的精神所以是理性的,還因為領會科學的精神,不僅需要懂得一定的科學知識,還需要了解科學知識是從哪裡來的,即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否則你就弄不清哪些看法是科學的,哪些則是虛假的。但是,基督教信仰卻否定科學的方法。該書中說:「然而,如果把這種重實驗數據的研究方法,不恰當地由物質世界擴展到靈性世界、由研究被造的自然界擴展到探知造物主時,就成了謬誤」(200頁)。「如果沒有神的啟示,我們是無力認識宇宙的」(169頁)。

科學與基督教信仰能夠相安無事嗎

科學與基督教信仰在本質上不同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否發生實際沖突則是又一回事。二者既密切相關而又有區別。事實是,它們在歷史上確實曾經發生過嚴重的沖突,存在過勢不兩立的斗爭;然而也有相安無事、和平共處的時候。那麼,科學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這種種狀態應該如何來理解呢?

愛因斯坦對科學與宗教關系的看法是全社會尤其是宗教學界十分關注的一個話題,就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分析吧。他認為:對於科學,就我們的目的來說,不妨把它定義為「尋求我們感覺經驗之間規律性關系的有條理的思想」,科學直接產生知識,間接產生行動的手段。至於宗教,則相反,它所涉及的是目標和價值,並且一般地也涉及人類思想和行動的感情基礎。所以,盡管宗教的和科學的領域本身彼此是界線分明的,可是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牢固的相互關系和依存性。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嚮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同樣屬於這個源泉的是這樣一種信仰:相信那些對於現存世界有效的規律能夠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說可以由理性來理解的。我不能設想一位真正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參閱《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

基督教信仰主張「神借著他創造的大自然(包括人類本身)向人們啟示他自己,這是在任何時間、地點,人人均可領受的啟示」(《遊子吟》2頁)。「人可以憑藉由神賦予的理性去認識神所創造的宇宙萬物,進而認識神、榮耀神」(181頁)。在這樣的場合,基督教信仰與科學一般是可以相安無事的。

既然這樣,為什麼科學與宗教之間還會「引起殘酷的斗爭」呢?我們也來看看愛因斯坦的分析。他指出:宗教領域同科學領域之間的沖突的主要來源在於人格化了的上帝這個概念。比如,當宗教團體堅持《聖經》上所記載的一切話都是絕對真理的時候,就引起了沖突。這意味著宗教方面對科學領域的干涉;教會反對伽利略和達爾文學說的斗爭就是屬於這一類。

正是宗教傳統的這種神秘的內容,或者更確切些說,這種象徵性的內容,可能會同科學發生沖突。只要宗教的這套觀念包含著它對那些原來屬於科學領域的論題所作的一成不變的教條式陳述,這種沖突就一定會發生。因此,為了保存真正的宗教,宗教代表人物們應當有魄力放棄那個人格化的上帝的教義,也就是放棄過去曾把那麼大的權力交給教士手裡的那個恐懼和希望的源泉。在他們的勞動中,他們應當利用那些能夠在人類自己的身上培養出來的善、真和美的力量。在宗教代表人物們完成了上述的凈化過程以後,他們必定會高興地認識到: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學知識提高了境界,而且意義也更加深遠了。(參閱《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基督教信仰者對進化論態度說明了什麼《遊子吟》一書中專辟有一章討論「創造論與進化論」的,提出進化論只是一種尚未被證實的假說,挑出了不少「毛病」,羅列了各種理由,結論為:還是「創造論」高明,應當相信《聖經》的說法———「生物是神各從其類造的,不是進化來的。雖然微小的進化,如從野生到馴養所引起的變化,育種學家培育的動、植物新品種等,可能發生,但難以超過『種』或『屬』的水平,因而不可能導致進化的發生」(254頁)。

基督教信仰既然與科學是「和諧」的,那麼為什麼對進化論卻如此另眼看待呢?那是因為進化論對《聖經》的權威提出了置疑,觸動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造成了後者的「致命傷」,這是萬難容忍的。

達爾文的進化論,綜合了當時自然科學的成果,通過大量的觀察與實驗,盡可能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物種起源的科學假說,至今它已具有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等各方面的證據。不管新的科學發現還會如何難為進化論,不管進化論在一些內容上還需要作什麼樣的充實和改變,它已經是能夠對生物進化、人類起源等問題給出較好解答的科學理論了。隨著遺傳學的發展,現在又能從遺傳學的角度進行重要的補充和闡發,使生物進化的理論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基督教信仰者對進化論的態度說明了愛因斯坦所說的「宗教凈化過程」還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它將是一個艱難、長期的過程。即使在高彈「和諧」論調的時候,基督教的護教衛士也決不會放棄對進化論等擊中其信仰要害的科學理論發難。

基督教信仰利用和歪曲現代科學成果

由於科學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影響的日益強大,因此基督教信仰對科學更加「友善」,對現代科學的成果更加關心,更加強調:神的存在「一方面寫在《聖經》上,一方面寫在自然界,盡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卻絕對不能彼此發生沖突」;「我們需要做的是,堅信《聖經》,堅信科學與《聖經》決不會彼此相悖」(255頁)。於是,基督教護教衛士也很重視學習、研究現代科學,企圖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成果來為《聖經》辯護。為什麼說基督教信仰與科學「相符合」呢?因為《聖經》中充滿了「科學預見」,神創造了宇宙規律,科學家只是發現了而已,科學再發展,也脫離不開神的「掌心」;「神不僅是宇宙的創造者,也是宇宙的維護者」,「人即使可以認識宇宙,卻決無力維持宇宙。所以,無論科學怎樣發展,人類永遠需要神」(170頁)。就這樣,基督教信仰「大大地超越科學」了。

基督教信仰還抓住一切機會,歪曲地利用

現代科學成果。在說到如何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時,竟然能聯繫到:「我們讀《聖經》時,也同樣面對很多難解的地方,比如,道成肉身的耶穌,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既是人又是神。我們是否也可像科學家接受光的兩重性一樣,謙卑下來,憑信心接受耶穌的神、人兩重性呢?」(第164頁)這也算得上宣講《聖經》的一點兒「發展」吧。

D. 歷史上關於宗教和科學發生的事件或者人物,越多越好

布魯諾:喬爾來丹諾·布魯諾源.通常認為,布魯諾是因為捍衛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被羅馬教廷判為異端,用火燒死.
開普勒:能夠推翻日心說應該算是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三人戮力同心的結果.
第谷: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曾提出一種介於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宇宙結構體系:地球靜居中心,行星繞太陽運行,而太陽則帶領行星繞地球運轉.
達爾文: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
塞爾維特:西班牙醫生,文藝復興時代的自然科學家,肺循環的發現者.他亦是一位神學家.他的書,被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視為異端邪說,宗教裁判所對他進行緝捕並判處火刑.他拒絕放棄自己的觀點,於 1553年在日內瓦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伽利略、哥白尼

E. 科學與信仰發生沖突的歷史事例

基督教和現代科學
一直以來,流傳著「伽利略與教會對抗」的傳說,一向被援引為基督教長期與科學對立的首要例證,這種情況一直至19世紀末才達到頂點。科學和基督教的基本關系,被描述成一種敵對和無可避免的沖突。然而,這些描述忽略了一個事實,這種敵對的態度是源自18世紀和19世紀哲學的發展,而並非出自那幾位偉大科學先驅的見解。
基督教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夥伴而非敵人。
首先,科學是在基督教一神論為主導的哲學思想文化中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歷史事實。聖經啟示中的上帝,在個性上是一致的,在創造活動上則是有條不紊的。那麼,一切事實存在都有其固有的規律這個觀念,也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預言的,而這些都成為任何理性或科學活動的基礎。
第二,自然界具有偶然性這樣一個重要概念,乃是具有基督教根源的。存在於規律性中的整個宇宙,都是上帝所創造的,也是上帝所維持的——這個信念在牛頓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在他的著作中表述得明確而有力。根據聖經創世的教義,偶然的可理解性這一概念成為經驗科學的根基。換句話說,要理解自然界,不能靠那些固有的、不解自明的原則,而必須靠科學的觀察和實驗。萬物本身並不是透過我們的想像而存在;宇宙之存在,是上帝自由獨立創造的結果。它正是上帝所創造的那樣,有一個偶然的、結構開放的規律,已經超過我們有限的定理和方程式所能掌握和界定的范圍。宇宙因此而有意想不到的迂迴曲折。
科學是永遠前進又永無止境的。科學知識那怕只是關乎現實微小的一部分,也永不是完全和徹底的。不過,盡管科學家知道的只是某部分,但通過他們在宇宙中的持續漫遊,總可在「真理」里贏取某些領悟。我們研究過的幾位科學家就深信,他們的理論絕非為迎合數據而臆造的數學構想,而是對物質世界的真實描寫,正像上帝所創造的那樣。
四位科學革命的先驅者全是基督徒,其他許多的科學家如培根、玻義耳、帕斯卡、雷也都是基督徒。他們絕不以為他們的科學研究及其結果會跟他們的基督教信仰相抵觸,相反地,他們把探索自然一事看作是一個神聖的職責和殊榮。
最後,宗教改革對新科學做出了難以估計的貢獻,這一點與人民一般的觀念相反。歐洲大陸的改革家在神學的背景下對科學持守一個正面的觀點。加爾文寫道:「如果我們把上帝的靈看作是真理的唯一根源,我們便不可背棄真理,在任何情形下藐視它,否則,我們便使上帝的靈蒙羞了。」他又說:「天文學不僅有趣,且非常有用;無可否認,這門藝術揭示了上帝的驚人智慧。」不過,加爾文和路德都注意到,過分致力於科學,會將人們的注意從上帝移開,並給人們一種錯覺,認為自然界的進程並不受上帝的掌管。
17世紀的英國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與歷史學家常常假定的那種沖突不同,科學和宗教雙方都從肯定的方面互相影響。新派教徒漸漸接受新科學的看法,認為新科學是支持傳統基督教哲學的,因為當時的科學家們正在清除對自然界有物質傾向的力學觀點。清教徒在確立牛頓科學的活動中成為主導,並在許多大學中滲透。甚至在牛頓以前,哥白尼學說就廣被處於新舊英格蘭的清教徒思想家所接受。及至17世紀末,他們在皇家學院中佔了大多數。後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開始,也使英國成為19世紀最強盛的國家。
基督教神學和科學是密不可分的,從新教徒乘五月花號到達美洲開始,從1776年以基督教新教思想為基礎制定了《獨立宣言》並建立美國以來,經歷了不到200年,美國就成為最強大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這也成為基督教促進科學發展的見證。
—— 引自《自伽利略之後》——

F. 科學戰勝宗教謬誤的故事

神學對科學進攻的三部曲

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真理的活動,其根本目的當然不是沖著神學和上帝去的,但是科學的發現給基督教教義帶來的常常是毀滅性的沖擊。面對這種隨科學揭示真理而 來的根本性打擊,教會自然不會聽之任之。所以歷史上和現實中就上演了一幕幕神學進攻科學的活劇。

神學對科學的進攻一般來說分三個階段。

1.在一般意義上引用聖經的經文和陳述來反對科學的新發現。基督教神學的傲慢使得教會和神學家們對剛出爐的重大科學發現往往不屑一顧。也許是因為這些發現 還處在萌芽期,也許是因為這些發現表面上看來對教義無害,使得它們看起來似乎不值得神學界關注。即便撥冗發表一下看法,神學家們認為使用聖經的字句,即使 僅僅用字面上的意思,就完全可以駁倒這些科學小玩鬧了。可是教會往往低估了科學的能力和科學發現對教義的破壞力,所以第二階段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了。

2.使用神學中的重大學說和觀點來和科學爭斗。在這個階段,科學的新理論被越來越多的證據所支持,對神學的沖擊甚至對教義根基的動搖已經迫在眉睫,在普通 民眾里也漸漸獲得同情和贊許,呈現不可當的勢頭。教會這才發現沒有下重手把這科學的「異端」扼死在搖籃之中的失策,所以就出動權威的神學家們架起各種神學學說的喀秋莎火箭炮,向蒸蒸日上的科學新理論發動輪番猛攻。然而,科學真理在人類探索自然的原動力驅使下,頂著宗教和世俗的壓力,如鑽石般越琢越璀璨,真真切切地成熟起來了。這時候,什麼重大著名的神學學說和權威,在科學理論散發的純朴光輝前,只能無奈地昭示著自己的委瑣,不得不掙扎著進入第三階段。

3.試圖把經文和科學證實的事實用極其牽強附會的方式調和在一起。至此,教會和神學家們心知肚明也黔驢技窮,輕慢、謾罵、壓制、詛咒和爭斗都不管用了。成熟的科學理論已經在指導進一步的科學探索並深入人心。繼續用經文來詛咒無濟於事,接著用神學的那一套來辯駁也軟弱無力而且可笑。看來基督教會也深諳「和為貴」的我中華祖訓,只好拋出橄欖枝,向科學求和。可是教會畢竟放不下尊貴的神的架子,求和也要整出個「招安」的味道來。所以神學家們放下鵝毛筆,使出拉麵的絕頂神功,翻出發霉的經文來上下左右一陣子猛抻,得出結論說這科學的新發現不過是在聖經中早就預表了的,不信你看一、二、三,雲雲。教會和教皇則如獲至寶,抓住救命稻草後就傲慢地宣布,感謝科學家在神啟示下的做工,又一次彰顯了神的榮耀。

至此,神學的妥協和失敗,宣告了科學真理的勝利。

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問題 文章作者:劉立群
上帝論是基督教教義的核心,也是西方的科學與宗教之爭的焦點。按照基督教教義,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但是人們不能直接看見上帝,那麼怎樣認識上帝的存在及偉大呢?在基督教看來有兩個途徑,第一是通過上帝的啟示即聖經去認識上帝,由此獲得的真理叫「天啟真理」;第二是通過認識上帝的創造物即認識自然(包括人)去認識上帝,由此獲得的真理叫「自然真理」。這就是說,通過研究自然界也可以去認識上帝,這是認識上帝的途徑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基督教和科學研究似乎不矛盾,而且基督教還鼓勵自然科學研究。不過這只是事物的一面,而另一面則是二者必然發生矛盾和沖突。最著名的有兩大爭論,一是圍繞日心說與地心說的爭論,二是圍繞生物進化論的爭論。

日心說最初的萌芽在古希臘就出現了,同時也出現了地心說。形態比較完整的地心說是古希臘著名學者托勒密(約90-168年)提出的,這個模型比較好解釋了當時所觀測到的許多天文現象,比較有說服力。此外,地心說一方面符合人們的直觀體驗(人們通常無法想像是地球在轉動,因為一方面人們感知不到地球的轉動,另外也無法解釋如果地球在轉,那為什麼人不掉到天上去,因為當時人們並不知道有地球引力作用),另一方面也符合當時人們狹窄生活范圍的心態,習慣於從自我出發,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所以地心說得到廣泛的承認和流行。中世紀著名神學家托馬斯·阿奎納(1224-1274)接受了托勒密的地心說理論,把它納入到他的神學學說當中。

在基督教看來,人是上帝根據自己的形象而創造的,而日月星辰又是上帝為了人而創造的,所以人居住的地方理應是宇宙的中心。基督教思想與托勒密地心說相結合,就形成「地球在宇宙中心,上有天堂、下有地獄」這樣的構想或假想。托勒密的地心說成為基督教思想的佐證,反對它就等於反對基督教教義。不過在另一方面,依照托馬斯·阿奎納的學說,允許通過認識自然而去認識上帝,而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等通過觀察研究自然界,卻發現不是日動、而是地球在動,他們認為自己所發現的宇宙圖景才是上帝真正創造出來的,所以引起激烈的爭論。哥白尼寫作和出版《天體運行論》、提出日心說,其本意並不是想通過自己的天文學研究向基督教神學的統治地位提出挑戰,他本人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並且寫有一篇獻給教皇保羅三世的「序言」,說希望這本書「會對全體基督徒、對陛下所擁有的最高權力做出某些貢獻」。他認為托勒密的地心說由於採用十分復雜的所謂「本輪、均輪」體系(有79個),像一個「怪物」,認定這不符合上帝的旨意,說「造物主不造出累贅無用的東西」。他認為自己所創造出的體系(用今天的表達就是模型)「顯示出宇宙具有令人贊嘆的對稱性」,從而顯示出「神聖的造物主的庄嚴作品是何等的偉大」。即實際上他自認為是在基督教神學的范圍內來研究天文學、提出新的學說。這無疑表現出他的歷史局限性,也反映出西方當時濃厚的宗教有神論氛圍。

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1548-1600)則比哥白尼走的要遠得多,他認為太陽系在宇宙中不止一個,而是有無數個。這樣就剝奪了太陽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與基督教的宇宙結構畫面完全不同,激起天主教神甫們的惱怒,1600年被羅馬宗教裁判所判以火刑。捲入日心說和地心說之爭的第三個重要人物是伽利略(1564-1642),他起初贊同托勒密的地心說,後來通過自己製造的望遠鏡觀察到許多新的天文現象,對這些觀測結果進行分析之後,他認識到哥白尼體系比托勒密的體系要優越得多,並開始宣傳、論證哥白尼學說,被羅馬宗教法庭在1633年判為重大「異端」嫌疑,處以終身監禁。後來天文學的一系列進展都證明地心說是錯誤的。羅馬教廷於1882年被迫承認日心說正確;1979年開始重新審查伽利略案件,經過13年「復查」,認定伽利略學說不是異端,於1992年10月底正式平反。

從客觀上說,哥白尼雖然並沒有得出完全正確的結論,也並不想真正打破基督教神學的壟斷地位,但是他畢竟把自然科學研究向前推動了一大步,在解放思想方面的意義尤其重大,使人們開始逐步以事實為依據,而不是簡單地以過去的學說、教義、教條為依據,無論這些學說多麼權威、有多少人支持。

第二是關於生物進化論方面的爭論。聖經《舊約·創世紀》聲稱整個世界以及所有生物都是上帝創造的,這就是「神創論」,它是對「上帝論」的引申。17世紀愛爾蘭一位大主教甚至「推算」出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17日開始創造世界,經過6天到10月22日 完成。「神創論」還與「目的論」相結合成為神學「目的論」,例如《聖經》說:上帝創造女人是為了讓男人不至於孤獨無偶,上帝創造蔬菜和水果是為了賜給人做食物,上帝創造水是為了養育魚類,等等。

從16-18世紀,歐洲科學界逐步積累了許多現有生物以及生物化石的資料,法國博物學家布豐(1707-1788)通過大量觀察和分析,發現物種是可變的,在1749年《動物自然史》一書中提出物種可變論,認為現代的動物起源於少數原始類型,並且把物種變化的原因與地球的變遷聯系起來。但是由於受到基督教勢力的壓力,他後來在這本書再版時刪去了與聖經內容明顯矛盾的部分。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1809年在《動物哲學》一書提出生物進化學說,反對林奈的物種不變論,並且用「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來解釋物種變化的原因。

生物進化論的集大成者達爾文(1809-1882)1828年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准備將來做一名牧師。但是達爾文努力鑽研博物學和自然史,1831年大學畢業後以博物學家身份到英國海軍部的水文地理戰艦「貝格爾號」上進行環球科學考察,參加科學考察之前他是正統的基督徒,堅信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但是在5年的環球科學考察過程中,他發現了許多物種進化或變異的事實,使他在觀念上發生很大變化,並影響到他對基督教的信仰,他在《回憶錄》中說:「我逐漸意識到,《舊約全書》中有明顯的偽造世界歷史的事實……我逐漸不再相信基督教是神的啟示了」。他在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核心觀點是「自然選擇」學說,即「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物競天擇」, 認為生物進化是依照自然選擇機制進行的。生物進化論直接沖擊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上帝創世論」,由此出發的一系列教義例如「原罪說」、「贖罪說」等就都失去了依據和意義,所以引起基督教勢力的強烈誹謗和攻擊,其中包括許多沒有擺脫基督教思想束縛的自然科學家,例如,1864年有30名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40位醫學博士聯名發表聲明,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不過,逐漸有更多的科學家加入到贊成進化論的行列中,並且用更多的事實和研究結果證明進化論正確。

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至今仍是阻礙美國社會進步的一股力量,一百多年來他們想方設法阻撓作為現代生物學基礎的進化論的教學。在20世紀20年代,阿肯色、密西西比、田納西等州都通過立法禁止在公立學校講授進化論。1925年在田納西州一位中學教師因為教進化論而受審,震驚了世界,直到1967年,田納西州議會才撤銷了反進化論法。1968年,阿肯色州小石城一位高中生物教師挑戰該州的反進化論法,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國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判決這樣的法律違憲。此後,神創論者發起所謂「科學神創論」運動,聲稱神創論是和進化論一樣的「 科學理論」,應該在生物學課堂上同時教學。在80年代初,他們成功地游說阿肯色和路易斯安納州的議會通過法律,要求公立學校用「同等的時間」教進化論和神創論。1987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這樣的法律違憲,認為神創論是宗教,而不是科學,不能像進化論那樣做為一種科學理論來教。

此後,神創論者再次改變策略,為了不被視為宗教,他們避免使用「上帝」的字眼,不說生物是「神創」的,而改說生物是「智能設計」(intelligent design)的,要求把「 智能設計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來教。提出和論證「智能設計論」的主要是美國一個叫「發現研究所」的機構,《世界網路日報》在今年2月21日刊登該研究所514名科學家聯合簽署的聲明,稱「我們質疑達爾文宣稱的生物隨機變異能力和自然選擇論來解釋復雜的生命。謹慎的檢驗達爾文理論證據的行動應該被鼓勵」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達爾文進化論有沒有一定的缺陷,而在於任何形式的「神創論」都是完全錯誤、完全不科學的。可見科學與宗教的斗爭之復雜、艱難。科學研究有缺陷和不足是完全正常的,因為科學研究本身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是不斷完善和進步的過程,包括迄今各種自然科學理論學說,但是不應把有缺陷的學說給完全否定,而只能去進一步糾正和完善,更不能把諸如進化論有一定缺陷去反過來證明「神創論」的正確的。

在自然科學不斷取得長足進步、對基督教教義產生很大威脅之後,教會、尤其是天主教會也逐步順應時代潮流的變化,可以說也是在「與時俱進」,以保持自己的勢力和影響。例如1869年第一次梵蒂岡會議就強調信仰與理性的和諧,其理由是:上帝既是信仰的來源,也是理性的來源,因此上帝不會自己反對自己。1879年教皇利奧十三世發布《永恆之父》通諭,要求基督教要與自然科學的發展結合起來。進入20世紀後,天主教會進一步放棄與自然科學界對抗的路線,極力宣傳宗教與自然科學一致。1936年成立羅馬教皇科學院,聘請一大批著名科學家為院士。1979年在羅馬一家科學院舉行愛因斯坦誕生一百年紀念會,教皇保羅二世發表講話,說「承認科學在探索創世過程中由上帝的手指所寫下的真理的作用方面的自治性」。

20世紀在西方流行的主要是「宗教與科學沒有矛盾」的觀點,並且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此做出論證,主要是認為宗教和科學分別屬於人類不同的思想范疇。許多自然科學家也接受了這種觀點。例如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海森堡說:「科學是同客觀的物質世界打交道,……宗教是同世界的價值觀念打間道,它研究的是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或我們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科學所關心的是發現什麼是真理或謬誤。宗教所關心的卻是什麼是善良或邪惡」。他認為科學與宗教的沖突是出於誤解,認為這種「爭論的結果是毫無意義的」。

G. 宗教和科學到底有沒有矛盾

有矛盾,但二者關系最正確的評價應為對立與統一。
一、宗教阻礙科學發展的對立性
1、14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科學力量大增。17世紀以後的西歐,啟蒙運動中的唯物主義、自然主義和簡化論解釋徹底改變了中世紀普及於世的關於世俗世界和關於生前不可能到達永恆世界的觀念。
2、哥白尼
哥白尼主義的興起完整地發展了日心說理論, 他的作品因被教會視為異端直到臨死前才得以付諸印刷。追隨他的布魯諾則被教會處以火刑。
3、達爾文
1859 年「物種起源」的發表推翻了對上帝創造的生物保持原樣的看法。
4、牛頓
牛頓力學和數學體系的形成對宗教世界觀產生了巨大沖擊,物理世界至此變成一個充滿確定性和運行精確的沒有思維的機器, 沒有空間留給上帝自由發揮了。
5、無神論。
19世紀末,在進化論基礎上產生了無神論。羅素在1929年寫道: 「世間擁有創造普遍幸福的知識; 而宗教學說則是利用這一知識謀求幸福道路上的主要障礙。」
科學的沖擊,讓宗教在許多方面無法自圓其說:《聖經》的權威性質,創世敘述的真實性,亞當失落神恩的意義及基督的救贖使命的意義;上帝在世界中活動的性質和范圍,設計論的說服力,人類按神的形象被創造的意義;道德價值的最終基礎等。
上述的每一點,科學觀點和宗教觀點之間都存在著矛盾。

二、宗教對科學的促進
1、宗教吸引科家學對新事物的探索興趣
伽利略曾明確指出:「而對整個(天文)科學的禁止就等於是對一百多段的《聖經》進行責難。正是這部分的《聖 經》教導我們,我們能在全能上帝的所有工作中驚奇地發現他的榮耀, 我們能在打開著的宇宙書卷中庄嚴地讀到全能上帝的偉大。」
2、基督信仰客觀上促進近代西方自然科學興起
宇宙作為「上帝之書」,為世人提供了對上帝的間接、的可知性,因此,探索宇宙自然,發現宇宙的美與和諧,既是對上帝本身的間接感知和把握,也是對上帝的贊頌。這並不是宗教人士單方面的解釋,同樣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認同。
3、愛因斯坦就是資深宗教分子
「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最強有力、最高尚的動機。在科學上有偉大成就的人都浸染著真正的宗教的信念。唯有那些具有真摯宗教感情的人才是認真探索的人。」
4、宗教(基督)信仰奠定近代自然科學觀的基本信念
(1)事物是理性的,行為是有序的。
(2)物質世界是對人類思維開放的,人類思維可以理解世界。
按照宗教理論,人是按照上帝自身的形象創造出來的。同時上帝賦予人類自由意志以行事。這是奧古斯丁藉以開辟基督教哲學新紀元的基本觀點。因此在奧古斯丁以後的基督教觀念下, 遵循自由意志的探索是被允許的, 自然是向人類文明敞開的, 科學的發生可以說是去實踐理解自然的回報。如果說對自由意志的追問是對人的自由存在的覺醒, 那麼對自由的這種覺醒首先是哲學從宗教信仰開顯出來的。
對人的自由和全面自覺是近代啟蒙哲學和近代科學的核心精神。
以上兩點幾乎構成了實證哲學的雙重基礎: 世界是可以透過人類的思維來理解的, 世界又同時有另外一個展現方式-人類必須通過實踐來學習自然的法則。
(3)基督信仰推動科學向前沿問題和新領域發展
例1: H2+O2=H2O這是科學,問題是氫氣和氧氣從哪裡來的呢?
例2:人類是進化而來的這是科學,問題是,人類為什麼要進化?
例3:人的肉體是生物科學,那麼人的精神或靈魂又如何研究呢?
例4:霍金曾說過:「如果宇宙是答案,那麼,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根本無法從科學獲得解釋,只能從哲學和宗教得到解釋。
還有很多......
(4)宗教與科學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對立
普朗克說:「宗教與科學之間,絕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對立,因為二者之中一個是另一個的補充。」
開普勒說過:「我們天文學家是至高無上的神在大自然方面的代言人,大自然提供我們研究的機會,並非讓我們自命不凡,而是為了榮耀神。」
(5)哥白尼、牛頓、焦耳、巴斯德、愛因斯坦等都是基督教徒,有的甚至是虔誠的聖徒,他們都相信,揭示出宇宙的法則和秩序,顯示出宇宙巨大的和諧與美,正是對上帝最高的頌揚和贊美。若把科學喻為人體 ,則促進生長的維他命與荷爾蒙 ,乃是聖經的因素。
宗教在社會生活中被邊緣化, 面向現實作一系列變革(它既退卻, 也進攻; 既與科學沖突, 也與科學合作) 。
5、追求真理,宗教與科學相互相承
(1)結果
科學研究物質的真理,增進物質生活幸福,宗教研究靈性的真理,增進精神生活幸福
(2)研究內容
科學是研究物質的,是對外的部分,是形而下的。它的目的固然是研究真理,但偏於知識與理論,偏重於「世界是什麼?」宗教是維繫心靈的,是對內的部分,是形而上的,它的目的同樣是為研究真理,但側重生命與經驗,這屬於「世界為什麼?」。
(3)研究方法
量子力學發現:「不論用多麼精確的實驗儀器,測量物質的位置與速度的誤差,始終大於一個常數。也就是說,我們永遠無法同時了解物質的位置與速度,不是今天不可能,明天不可能,而是永遠不可能。」
伽利略曾說過:「實驗就可以證明一切嗎?」
科學是靠實驗,而信仰則靠體驗,世界上無法實驗的事物太多,但卻能靠體驗而去相信它。

總結:
1、宗教信仰要理性化
不能愚昧的相信教義而否定科學證明的真理和知識。馬克思:「宗教是欺騙人民的精神鴉片!」要謹記在心,並有效地將二者融合,在追求和運用科學中,辯證的運用宗教信仰,對宗教觀點的懷疑和促進科學發展,服務人類。
2、科學仍在發展,絕非完全的定論,科學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從宗教信仰中或許能夠得到靈感,柳暗花明。
3、人生需要科學知識,也需要精神與信仰。

H. 由宗教引發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主要事件有以下幾個:
十字軍東征
馬丁路德改革
加爾文改革
亨利八世改革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根本原因:15~世紀,德意志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神權統治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導火線: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經過
1、開始:「九十五條論綱」
時間:1517年
內容: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行的赦免
實行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慾念就會增加
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
意義:揭開了宗教改革開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
2、1520年馬丁·路德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提出其改革
主張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
2、人人在上帝與《聖經》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據是《聖經》
反映了正在興起的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願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並主張神甫可以娶妻
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5、俗權高於教權,並最終支配教權
6、建立本民族教會
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要求

加爾文改革

1、堅持《聖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
2、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3、核心: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
4、主張發財致富
5、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
6、制定嚴格的道德標准: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簡朴、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
7、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神職人員選舉產生)
8、建立政教合一政權(教會監督國家、社會和家庭)
使教會組織和國傢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

亨利八世改革
內容
1、1534年,頒布《至尊法案》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關系
2、規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召開教會、審查教規的權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階制度,教義和儀式
4、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

I. 在歐洲歷史上,科學與宗教是否有過沖突若有請列舉告知為盼!

一、科學與宗教是相互對立的。20世紀以前,是科學與宗教背道而馳,科學不專斷挑戰宗教;屬20世紀以來,則是宗教與科學背道而馳,宗教在不斷挑戰科學。科學是真理!宗教是謬論!
二、在歐洲歷史上,科學與宗教存在沖突是無疑的。小的沖突還有待細查歷史資料。就較大的沖突而言,歷史資料顯示「科學與宗教經歷了兩次較大的沖突」,其內容如下:
第一次,是中世紀末期。這時的歐洲,教會統治一切,具有絕對的權威。教會就是第二政府,控制著大量財產,掌管法庭、監獄和意識形態,科學只是為教會服務的恭順的婢女。教會對所有違背《聖經》的科學研究的人,一律加以打擊迫害。由於教會的強大和專橫,大量的科學家慘遭殘酷的迫害。近代科學的誕生,可以說是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甚至犧牲鮮血換來的。
第二次,是19世紀的下半葉。這時科學已經得到蓬勃發展,教會的力量已經削弱,盡管達爾文的進化論與聖經的創世紀的說法大相徑庭,但教會也只能採取舌戰和筆伐的方式進行攻擊、諷刺,再也沒有中世紀宗教裁判所那樣的酷刑。

J. 有關西方世界科學與宗教的矛盾問題

信教是西方人的一種宗教信仰,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就像中國信仰佛教一樣。信仰支撐他內們,失去了信容仰,內心深處就無所顧忌,這跟野獸也就沒區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就是自己內心深處神聖不可侵犯的。只是西方人表現的比較明顯,而我們較低調.

閱讀全文

與科學與宗教沖突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