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必修二專題四考試重點內容有哪些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生活的變遷
第一課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一.近代的服飾變化
1.近代男裝的變化
(1)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
(2) 在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成立後流行 。
(3)辛亥革命後, 成為中國男子的標准服飾。
2.近代女裝的變化
(1)清末旗袍:寬松肥大
(2)民國時期的 :體現女性曲線美
3.中山裝和改良旗袍體現出 特徵。
二.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
1.婚姻風俗:①古代:締結婚約憑借的是 。
②近代:開始反對 ;主張 。
③現代: 、 成為一種時尚。
2.廢除陋習:民國成立後,開展了 、 等活動。
3.原因:
①外因:西方新思潮的熏陶。
②內因: 、 、 、 、 等重大社會變革的影響。
第二課 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一.了解近代中國誕生的先進交通工具
①陸: (繼續靠人力)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②海: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③空: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二.了解近代中國電訊事業的發展。
1.郵政:1866年 開始試辦郵政;1896年 正式成立; 後,大清郵政改稱 。
2.電報: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灣架設 ,成為中國人自辦 的開端。
②1906年創設 。
3.電話:① 年電話傳入中國;
②1949年 成立,開創了 和 合一的新時代;
三.交通、通信工具進步的影響
促進了人員、商品的 和 的傳遞;加速了 進程;
改變了人們的 和 ;推動了 與社會的發展。
第三課 大眾傳媒的發展
一.中國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報刊
1.開始:1873年在漢口出版的《 》,開創了 的先例。
2.高潮:維新運動中,有《 》、《 》《 》等。
3.發展:辛亥革命中,有《 》等。
新文化運動中,有《 》等。
4.民國成立後, 報刊更加活躍,並按戲曲、電影等類別實現了 。
二.近代國人自辦報刊的原因
1.外因:西方 潮流的推動;
2.內因:①中國近代 產生與發展,為報業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 宣傳其政治主張的需要;
③ 的急劇變化,人們對各種信息的需求劇增,傳統的單一的官方報紙與落後的辦報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的時代需要;
三.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1.電影事業:
(1)歷程:從 到 ,從 到 ,從 到
(2)幾個第一:①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 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 」。
②中國第一部國產電影:1905年的《 》。
③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 》。
④中國第一部獲國際榮譽的電影:1935 《 》首次國際獲獎
(3)區分三個時期的電影:20世紀二三十年代: 抗戰結束後、改革開放後
2.電視事業:①1958年 電視台開始試播,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
② 年北京電視台更名為 電視台。
四.互聯網的興起
1.概況: 年,中國第一條 正式開通。
2.評價:(1)性質:是一種 媒體、 渠道和 平台。
(2)消極:存在著 與 較低、 情況等負面影響。
(3)積極:改變著人們的 、 、 與 方式,催生著當代中國 的新觀念和新模式。
㈡ 高二歷史必修三第二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知識體系
這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知識體系很全的哦: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
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㈢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㈣ 高中歷史必修三的全部知識點
一、鴉片戰爭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敗、國防廢弛、矛盾尖銳;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加緊對外擴張
2、鴉片走私:原因;閉關鎖國、英國入超、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影響:掠奪大量白銀,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3、禁煙運動;:原因:鴉片走私嚴重,危及清政府統治
措施: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1839、6)
4、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列強為了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年)
5、過程(理解即可):第一階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廣東
第二階段:(1841年——1842年),攻佔虎門炮台——強佔香港島——南京下關江面
軍民抗戰: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雲飛重炮犧牲
鴉片戰爭
6、結果:清政府戰備求和,先後簽訂了《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附件,中美《望廈條約》(1844)、中法《黃埔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
割香港島;(破壞領土主權完整)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
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附件:
攫取中國領事裁判權(司法主權受到破壞)、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等特權
7、影響;社會性質: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矛盾
革命任務: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過程:1856年廣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柏貴)→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燒圓明園)
第一階段(1856_——1860)簽訂《天津條約》(內容)、
第二階段(1859——1860)簽訂《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埠天津)、中俄《北京條約》
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至19世紀80年代,俄國侵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國運動
1、原因;根本原因鴉片戰爭使階級矛盾激化
思想基礎: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結合)
2、興起: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同清朝對峙
3、發展(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敗原因孤軍深入,供給困難;意義深入清朝統治中心,牽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鞏固天京):先是遇曾國藩湘軍失利,後石達開在鄱陽湖打敗湘軍
東征(斷絕清朝財源);攻破江北、江南大營
4、天京變亂: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5、防禦戰:攻破江北、江南大營,取得三河鎮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聯軍的襲擊,退守蘇州,安慶陷落
6、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區別與聯系(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紅字)
答:相同點:①都是以反封建為目的,
《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中國幾千年反封建斗爭的最高峰;《資政新篇》是洪仁玕為振興天國而寫,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更是對封建秩序猛烈沖擊。
②兩者都不能或沒有付諸實施。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絕對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具有空想性,同時發展小農經濟與當時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不適應的,具有一定的落後性。《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歷的經驗總結與農民戰爭沒有任何淵源,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產物,因此沒有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同時中國自然經濟雖然已經解體,但過程極其緩慢,還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市場、資金、勞動力等條件,緊張的軍事斗爭也是兩者未能實施的重要客觀原因。
不同點:①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建國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於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治國方案,經過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已處於衰落時期。
②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③群眾基礎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於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但《資政新篇》由於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⑤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後,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它為後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四、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背景:19世紀末資本主義強國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侵略的擴張野心膨脹,制定了「大陸政策」,(導火線:東學黨起義)
2、過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黃海大戰(鄧世昌)→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3、結果:失敗,原因是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政策,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割地: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領土和主權進一步嚴重破壞,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
賠款:2億兩白銀(清政府開始政治大借款)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內地)
日本在中國投資設廠(列強開始大規模資本輸出,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影響:反映了列強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中國人民的抗爭(反割台斗爭)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原因:民族危機加深,中國人民反帝斗爭高漲
2、導火線:義和團運動
性質: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口號:「扶清滅洋」結果:遭中外共同鎮壓而亡意義: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過分中國的狂妄企圖
3、八國聯軍侵華過程:天津→廊坊阻擊→天津→北京→建立聯軍司令部
4、結果:《辛丑條約》
賠款:4.5億兩白銀
設立「使館界」(破壞領土主權)
拆毀炮台,准許外國駐兵
懲辦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5、影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六、辛亥革命
(一)醞釀和暴發
1、背景: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的發展
2、條件: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組織上革命團體和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
政治上一系列武裝起義的發動
3、爆發:武昌起義(兩個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主體力量:湖北新軍)
(二)中華民國成立(1912、1、1)
1、標志:孫中山在南京就職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主權在民、國民的自由權力、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內閣制
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意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三)辛亥革命的結局
1、失敗表現: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得以成功的原因:玩弄兩面手法、立憲派支持、帝國主義的支持、革命黨人的妥協
中國社會性質未得到根本改變
2、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3、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功績: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打擊,(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最大功績),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給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以鼓舞和推動
(四)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繼承和發展):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進步性: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
⑴爆發的背景
①國際:一戰期間,美日加緊侵華——反帝情緒高漲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國內北洋軍閥統治黑暗,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根本原因)
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經濟、階級基礎
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思想基礎
③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⑵經過:
時間中心主力
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學生
第二階段6月初-6月底上海工人
⑶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⑷勝利關鍵:工人階級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⑸性質: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影響: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
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領導階級——工人階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革命前途——社會主義
群眾基礎——更廣泛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⑴歷史條件
①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思想基礎
②無產階級的隊伍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階級基礎
③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組織基礎
④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
⑵過程:
①中共「一大」:(1921、上海)——標志共產黨誕生
②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內容——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推翻……統一……
⑶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
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新」新的前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
群眾基礎更為廣泛——工人運動、農民運動
革命力量開始建立革命聯盟——國共合作
3、國民大革命(1924——1927)
⑴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①歷史條件:
a共產黨:工人運動受挫教訓
b國民黨:孫中山的轉變(原因)
c共產國際指導
②合作開始的標志:國民黨一大召開(1924)
③合作方式:黨內合作
⑵北伐戰爭——國民革命運動高潮
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⑶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①標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關系開始破裂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完全破裂
②原因:客觀: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
主觀: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⑷意義:性質、功績: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⑸教訓: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
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⑴探索:①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槍。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在起義中建立)
②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秘密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起義。
③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失敗)
教訓:走城市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①根據地的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1927.10毛澤東)
全國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
②土地革命
a范圍:在革命根據地內
b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③政權建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1931、11
④武裝斗爭:反「圍剿」,(前四次勝利、第五次失敗——被迫長征)
★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武裝起義、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相結合。
★紅軍的長征(1934.10——1936.10)
⑴原因:①直接: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②根本:「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
⑵重要事件:
遵義會議1935.1
背景:長征初期由於王明等人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紅軍損失慘重
意義:A、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實際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C、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⑶長征的意義: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幹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⑴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
⑵解放戰爭經過
①防禦階段(1946年夏—1947年6月)國民黨全面進攻
毛澤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解放區土地改革(1947年)
②全面反攻(1947年6月—1948年8月)
標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6月)
③戰略決戰: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④渡江戰役解放南京:(1949年4月)
⑶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新政協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⑷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和經驗總結
①歷史意義:國內、國際
②經驗總結
⑸新民主義革命為什麼最終獲得勝利?
①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理論指導」是靈魂)
②是走經新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革命「道路」是方向)
③有廣大群眾的支持(「群眾支持」是基礎)
④(有一支堅持武裝斗爭的人民軍隊(「革命軍隊」是中堅)
⑤組成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統一戰線」是保障)
第二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分權與制衡」
1、背景: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它既是一次獨立的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2、1787年憲法:1787年,來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習慣上稱為美國1787年憲法。
a理論來源:這部憲法吸收了英法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的精髓。
b原則: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C內容:①國家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只有國會擁有宣戰權。
②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在戰時可行使獨裁大權。美國的內閣只對總統負責。美國的總統權力使聯邦的行政權保持強有力的地位,成為美國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稱為總統制。
③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需經參議院同意。他們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D作用:
(1)進步性: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在美國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局限性:它承認了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三課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
1、法蘭西共和的歷程: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第二共和國(1848——1852);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第三共和國(1870——1940)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度
(1)、時間:1875年
(2)、內容:
a行政權: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b立法權: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選民實際上受財產資格和在法國居住時期的限制。
3、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各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一)德意志的統一
1條件: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普魯士強大的經濟實力;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2、王朝戰爭
3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
(二)君主立憲制的內容
德國為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制國家
1、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中央帝國政府控制各邦的軍事、外交、海關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權,各邦只保留教育、衛生、地方行政權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議會。(理解即可)
2、權利分配
①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作為國家元首,可以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的權力;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
②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議會選舉。因此,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而且任期長短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個人意願。
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兩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別
a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權力巨大。聯邦議會議長由帝國宰相擔任。
b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具有較小權力。憲法雖規定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但是任何法案都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帝國議會也不擁有任何行政監督權
(三)評價(見筆記)
1、代議制的確立標志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3、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色彩,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的深淵。
本章歸納
學習過的法律文獻英國《權利法案》(君主立憲)、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共和制)、法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785年)、德國《德意志帝國憲法》(1781年)(君主立憲制)
法國與德國的對比
政體法國民主共和制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及其產生方式總統;選舉皇帝;世襲
元首、政府與議會的關系
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任命內閣;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皇帝主宰議會和內閣;宰相對皇帝負責
行政機關控制立法機關
國家權力中心議會皇帝
相同點都具有和國內反民主實力妥協的因素
分給我吧 O(∩_∩)O
㈤ 高二必修三人教版專題四到專題八的知識點概括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㈥ 新課標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知識要點
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一、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
造紙術 發明:西漢。
改進:東漢的蔡倫造成「蔡侯紙」。 1、地位:在古代「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
2、作用:有利於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
指南針 發明:戰國——司南(四大發明中歷史最為久遠)。 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技術保證。
火葯 發明:與古人煉丹制葯的實踐有關。
使用:唐末用於戰爭。 改變人類作戰方式;成為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術 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二、中國的古代藝術
1、漢字的起源與書法的發展
起源: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漢字)。
發展: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字體)。
漢字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
2、東晉、唐、宋時期的書法名家
東晉:「書聖」王羲之,代表作有《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①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中的歐體、顏體、柳體;②懷素、張旭擅長狂草。
宋朝: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被稱為北宋四大書法家,都以行書名世。
3、繪畫
中國畫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科。
⑴山水畫是中國畫的精粹。
⑵文人畫是北宋以後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
三、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
1、《詩經》: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305首詩歌。以現實主義為其創作風格,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⑴《風》:是《詩經》的精粹,反映社會下層勞動群眾的生活。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詩歌,貴族宴飲時的樂歌。
⑶《頌》:是國王和諸侯用於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主要是對祖先和當權者功德的歌頌。
2、楚辭: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其特點為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代表:屈原的《離騷》。
3、漢賦:漢代的一種文體。
4、唐詩
「詩仙」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狂放熾烈,是盛唐氣象在文學上的體現。
「詩聖」杜甫:現實主義,詩風憂國憂民。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經歷了離亂和漂泊。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5、宋詞
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李清照。
6、元曲: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
7、明清四大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西遊記》(明代,吳承恩)、《紅樓夢》(清代,曹雪芹)
㈦ 歷史必修三第三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專題三、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順乎世界之潮流」(學習西方武器,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武器
睜眼看世界的背景
代表人物:林則徐、魏源、徐繼畲、姚瑩
代表作品:《四洲志》、《華事夷言》是林則徐主持下編寫的
《海國圖志》:作者魏源,是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的,
系統的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瀛環志略》:作者徐繼畲,介紹了世界各國歷史、地理、政治等,還介紹了美國的民主制度。
《康輶紀行》:作者姚瑩,介紹中國西南地區,尤其關注西藏。
維新變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以日本、英國為代表)
早期維新思想:背景洋務運動的展開和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代表人物鄭觀應等
維新思想的發展:康有為:著作《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
宣揚維新變法理論;借用進化論論證君主立憲制符合社會發展潮流。
梁啟超:主張變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順應潮流。
代表作有《變法通義》
譚嗣同:維新派中的激進派,他大膽批判君主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
嚴復:1898年嚴復翻譯《天演論》認為人類社會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支配。
戊戌變法的意義: (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2)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走向共和-----建立民主共和國(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以美國為代表)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民主共和國方案的設計師。
走向共和的過程:1894年11月在「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1905年成立「同盟會」明確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定為政治綱領。建立民國成為革命派的奮斗目標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期間的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論戰:主張:革命派主張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改良派則主張衛星改良。
內容:1、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建立共和政府
3、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
意義:1、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為革命爆發做好了輿論准備 。
2、建立共和國的主張,使許多的知識分子放棄君主立憲思想,投身革命,擴大了革命影響,壯大了革命的陣營。
二、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文化)
《新青年》的新覺醒
背景:反動政治妄圖復辟帝制同時思想文化上出現了尊孔復古的逆流;
但此時的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資產階級思想隊伍壯大,他們奮起反擊,在文化領域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開始:1915年陳獨秀上還創辦《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拉開序幕。第二期改為《新青年》,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成為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
高揚科學民主大旗
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在科學與民主黨旗幟下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1、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
2、提倡新道德,反對就道德;代表人物,魯迅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代表人物和他們的著作:胡適《文學改良謅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2、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
3、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評,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人民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梁啟超是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的人,稱他是社會主義的鼻祖。
2、1906年革命黨人朱執信《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的平生和學說
3、無政府主義者也有介紹馬克斯學說和思想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五四以後成為一股強大的思潮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
新思潮的競起
1、 原因:a、五四運動的洗禮
b、各種刊物介紹龐雜的社會主義思想
2、資產階級改良思潮的影響
主要思潮 代表或來源 主張 評述
無政府主義 劉師復 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一切強權和政府,建立沒有政府的社會 反映部分知識分子對現實不滿及希望擺脫壓迫的強烈。五四時期一度流行。
泛勞動主義 托爾斯泰 「勞工聖神」 改變知識分子輕視體力勞動態度。
新村主義 日本 共同勞動、相互協作、共同消費 當時吸引一批進步知識分子
實用主義 胡適 反對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主張社會改良和階級調和。 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
基爾特社會主義 英國 搞階級調和,勞資合作;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 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
3、實踐:工讀互助團,結果失敗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A、背景:五四期間通過與各種新思潮的競逐而進一步傳播
B、問題與主義之爭
1、爭論的內容與過程
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
2、標志:新文化運動陣營開始分裂
3、 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斗爭;是改良與革命的斗爭。
C、工讀互助團失敗
1、原因:直接:經濟困難、意見不合、熱情減退
根本: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
2、 影響:許多青年放棄改良道路,開始接受科學社會主義,謀求社 會的根本改造
D、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宣傳馬克思主義
1、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李大釗在北京)
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
2、作用: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E、馬克思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者論戰
1、原因:為與各種社會主義劃清界限
2、內容:
3、影響:對基爾特社會主義的批判,進一步擴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
註:本專題是按照學習西方從器物層面到制度,最後到理論層面的發展線索來貫穿的。
專題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2.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提出的背景:
1、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2、 鴉片戰爭以來,改良救國方案的失敗。
3、 孫中山等人學習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學說。
4、 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中國同盟會成立。
舊三民主義具體內容:民族主義(民族革命):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政治革命
民生主義(社會革命):平局地權
新三民主義的內容: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國民黨一大
重新解釋三民主義
評價:A、進步意義:1、新三民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孫中山實現了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
2、新三民主義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展和高漲。
B、局限性:新三民主義在理論上、綱領上仍未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
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毛澤東思想的誕生(井岡山時期):確立信仰:十月革命後毛澤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井岡山斗爭:1927年後的武裝起義:八一南昌起義、毛澤東的湘贛邊秋收起義,走上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重要論著:《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內容: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把立足點從城市轉入農村,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在農村建立根據地,展開以農民為主題的土地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最後佔領城市,奪取全國勝利。
意義:成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 ,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延安時期):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條件
新民主主義理論:重要論著及內容
中共七大及意義
探索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之路:毛澤東思想的發展:重要論著及內容
對毛澤東思想的歷史評價
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創建新理論的宣言書:鄧小平講話:197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意義: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扭轉了長期以來的「左」的思想的影響,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從此開辟,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鄧小平理論的發展:鄧小平南方談話
中共十四大:明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中共十五大:明確提出使用「鄧小平理論」這一概念,並寫入黨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原因:國內、國際。
內容: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 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義
㈧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總結
第二單元復習線索
本單元有兩大線索。一、藝術(包括書法、繪畫、戲劇);二、文學(包括詩歌、小說)。在引導學生復習時以表格形式體現。具體如下:
漢字的演變:
新石器時期的刻畫符號----------- 文字的雛形
商代的甲骨文---------------------- 最早成熟的文字
商、周的金文---------------------- 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秦代的小篆------------------------- 文字統一(先小篆,後推廣隸書)
書法藝術
朝代
藝術特色
時代風貌(成因)
書法名家
魏晉南北朝 虛玄靈動 社會分裂動盪
士人群體形成 王羲之「書聖」;
《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隋唐
草書狂放不羈 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文化開放
科舉制確立 張旭、懷素
楷書注重規范法度 顏真卿、柳公權
宋代
追求個性而
忽略法度;
有意無法 重文國策、市民階層興起
理學的影響(與文人畫背景一樣) 黃庭堅、米芾、
蔡襄、蘇軾;宋徽宗趙佶
明代 強調個性化 社會進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篆刻藝術 秦漢時代----------篆刻的標志性時期
宋元後,書畫家開始用印章來給書畫作品加印
明中葉以後--------------------篆刻成為真正的一門藝術
繪畫藝術
時代 畫種 繪畫風格 時代特徵 代表人物及其特點
新石器時代 岩畫 自然、生動、質朴、粗獷,又不失浪漫
前兩個時代不重要
戰國、漢代 帛畫 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魏晉 文人畫
人物畫 凸顯個性 社會分裂動盪
士人群體形成 顧愷之 「以形寫神」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唐代 畫種豐富 創製法度
表現雍容華貴盛唐 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科舉制 吳道子 「吳帶當風」
宋、元 文人山水畫
(獨立)
注重意境 重文國策
文人階層壯大
理學的興起 馬遠、夏圭
「殘山剩水」
風俗畫 描繪市井生活 商業興盛、城市發展
市民階層興起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明、清 文人花鳥畫 不拘成法
風格奇特
時代變化、社會動盪 八大山人
朱耷、鄭板橋
民間繪畫 木刻版畫、年畫、壁畫、布貼畫、剪紙畫
中國古代繪畫的特點
中國古代繪畫的獨特風格:存在寫實為主的宮廷畫和民間畫與寫意為主的文人畫的兩大風格;融詩書畫印為一體;
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自由靈活。
戲劇 (源頭----古代儺戲)
朝代 名稱 流行區域 成因 著名劇作家或演員 備注
宋 南戲
南方 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
娛樂場所---瓦捨出現
元 雜劇
北方 城市經濟繁榮發達、市民階層壯大、知識分子地位低下、科舉制廢除
元曲四大家
標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
清 京劇
北京 北京成為休閑文化一大中心;
徽班進京,與其它曲調融合
梅蘭芳
中國古代戲曲的鼎盛
詩歌與小說
朝代 形式 文體特點 時代特徵(成因) 代表人物
春秋 《詩經》 四言體 采詩制度
戰國 楚辭 自由靈活的句式 經濟發展、思想自由 屈原《離騷》
漢
賦 文采華麗、鋪陳辭藻的帶賦散文 政治統一、經濟發展、田獵、巡遊之風興盛 司馬相如
張衡、班固
唐
詩
四言、七言
絕句、律詩 政治統一
經濟繁榮
文化開放
科舉制確立、中唐戰亂 浪漫派:李白;
現實派:杜甫、白居易
田園派:孟浩然、王維
邊塞派:王昌齡
宋 詞 長短句 城市生活豐富、民族危機 李清照、蘇軾、辛棄疾
元
散曲
俗語 科舉制被廢除
漢族文人地位低下
馬致遠、張養浩
明清
小說
分章分回 商品經濟發達,市民階層崛起;拜金逐利的社會風氣;
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社會矛盾加深 三言
二拍
四大奇書
三大批判現實力作
匯總:魏晉時期、唐、宋、元、明清幾個時期文學藝術形成的時代背景可以作為共性來記憶
㈨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
因為字數的限制我沒法全放上了,如果你覺得這份資料是你要的,請聯系我(用網路Hi或者站內簡訊都行)
=================================================================
歷史必修三知識整理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
㈩ 高中歷史必修三的知識要點
歷史: 2011年高三歷史一輪復習必修二重點知識
必修二
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考點57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①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石器助耕;
②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春秋時期出現貴族個體佔有土地的現象,私田大量開墾;
②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國有向私有的轉變;
③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農經濟的含義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為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經濟形態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耕作方式上:鐵犁牛耕為,實行精耕細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
④經營方式上:小農個體經營為主。
★考點58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的特點:官府壟斷生產;工藝技術水平高;生產規模大;產品僅供貴族和官府使用;產品主要是武器等軍需品和奢侈品。
(2)紡織、冶金、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略(見課本)
(3)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
②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③手工業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④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⑤生產規模擴大,在明清出現手工工場;
⑥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分布呈相應的變化;
⑦長期領先於世界。
★考點59商業
(1)"市"的形成發展
市的發展特點由有時間和區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注意漢至唐前期、唐後期、北宋。
(2)主要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①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②唐代:長安、洛陽、揚州、益州(成都)、廣州
③宋代:開封、杭州
④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時期:晉商和徽商
(3)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存在;
②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③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國際貿易全面發展;
④長期處於封建政府的壓制和控制之下發展;
⑤在發展中出現了類似於銀行的櫃坊、類似於匯票的飛錢,紙幣也較早出現。
★考點60主要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重農抑商政策: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的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封建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
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目的:維護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的征派和賦稅的徵收,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②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A積極性:一定時期(封建社會前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保障社會穩定;
B消極性:在封建社會後期尤其是明清時期使,阻礙了社會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海禁政策
①海禁政策:明清時期實行的一種經濟政策,它禁止中國人民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正常貿易。
②海禁的影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一定時期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但阻礙了中外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中國日益封閉落後。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考點61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的解體
①背景:封建的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
②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入侵
③影響: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考點62洋務運動近代工業的創辦及影響
①背景:面臨內憂外患,出現洋務派和頑固派;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③時期:19世紀60-90年代
④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⑥歷程: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
後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
⑦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戰敗
⑧失敗根本原因:只引進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
⑨積極作用:
ⅰ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
ⅱ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製作用。
ⅲ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考點63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①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洋務企業的誘導作用;外商企業的刺激作用;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
③分布地區: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⑤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特點:民族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內地很少,絕大部分是輕工業,重工業很少。
⑥評價: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促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
但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同時又遭受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導致民族資產階級既革命又妥協的兩面性。
★考點64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
①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
A辛亥革命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和實業救國的影響
C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
②主要表現:
A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紛紛涌現,出現了興辦實業的浪潮。
B紡織業和麵粉業發展最快,重工業也有一定的增長
★考點65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抗戰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
①原因:南京國民政府採取了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②表現:民族工業發展較迅速。
★考點66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工業
(1)抗戰時期
①表現:遭到沉重打擊
②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官僚資本的壓榨
(2)解放戰爭時期
①表現:日益萎縮
②原因: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官僚資本的摧殘
通貨膨脹嚴重
★考點67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歷史地位:(1)產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2)是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歷史作用:
①經濟上:它是中國社會未曾有過的新的生產方式,它的產生和發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股新氣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動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君主立憲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運動等。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考點68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①"一五計劃"(1953-1957)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②1956年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種左傾思潮影響下,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1961新中國面臨有史以來最困難的經濟困難。
④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考點69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
(1)改革開放的政策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
(2)對內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策有:
①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②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④決定實施改革開放。
★考點70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①經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②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
③購銷體制:允許改革統購統銷制,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自由買賣。
④管理體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
⑤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⑦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①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②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③管理體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④所有制改革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⑤分配製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義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⑥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考點71對外開發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80年中國創辦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同年,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8年,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②1984年,我國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國務院決定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帶。
④從20世紀末起,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形勢,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我國實施對外開放"走出去"戰略。鼓勵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的出口。
⑤1990年中央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浦東新區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⑥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我國的對外開放從設立經濟特區、沿海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到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及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考點7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①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③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
④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和政府採取的措施有:全面放開糧價;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所得稅;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推進國企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考點73影響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因素:
①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
②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
★考點74物質生活
①近代:斷發易服、中山裝、西式食品。
②現代:從灰藍單調走向五彩繽紛,從單一的款式走向多樣化。到1987年,中國人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政府發動"菜籃子""工程。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
★考點75社會風俗
①近代:廢止纏足、婚喪嫁娶、社交禮儀變化。
②現代:1950年制定《婚姻法》,婦女解放。
★考點76交通
①水運: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強壟斷。
②鐵路: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③公路: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馮如製成了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1920年中國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拉開序幕。
★考點77通訊
①19世紀70年代,丹麥未經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電報機房。
②隨後,福建巡撫在台灣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
④現代互聯網得到發展
★考點78報刊
①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②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
③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
④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考點79影視
①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
②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
③《漁光曲》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④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考點80互聯網
①報紙、廣播、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網路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②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五、新航路開辟、殖民主義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考點81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1)開辟新航路的背景:
①經濟根源: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的渴求。
③宗教根源:傳播天主教。
④商業危機:商路不暢。
(2)過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②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
③1497年葡萄牙人達•伽馬到達印度
④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進行了環球航行。
(3)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
考點82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
(1)荷蘭:
①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國家;
②荷蘭的殖民地范圍:
非洲,從葡萄牙手裡奪取好望角;
亞洲,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一帶,占據中國的台灣;
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
③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帝國;17世紀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權。
(2)英國:
①英西戰爭: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國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
②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英屬東印度公司。
③英荷戰爭:與荷蘭進行三次戰爭,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改名為紐約。17世紀末,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④英法戰爭:與法國進行多次戰爭,其中通過七年戰爭奪得法國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紀中期,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3)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考點83兩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A英國最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因素:
①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確立了資本階級統治。
②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海外貿易進行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③勞動力:圈地運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④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經驗。
⑤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
B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新興的棉紡織業。
C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D結束標志:機器生產基本取代手工勞動(機器製造機器)。
E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提高了生產力,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②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變革,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③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
④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
⑤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表現:電力的廣泛應用。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化工技術的發展。
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①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②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③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④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
C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六、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考點84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銳,貧富分化加劇,股票投機過度,信貸消費過度。
(2)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極強。
(3)影響:
①造成經濟危機: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②造成社會危機:大量工人失業,社會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這場經濟危機走上了不同的政治發展軌道。
★考點85羅斯福新政
(1)主要內容: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復興、救濟、改革三個②調整農業政策。
③復興工業。
④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2)特點:在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3)影響: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考點86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美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及原因
①二戰後至70年代初
表現:快速增長。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
②70年代
表現:經濟滯脹
直接原因:石油危機
③80年代裡根
表現:復甦,低速持續增長
原因: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④90年代柯林頓
表現:空前持續增長。
原因:美國倡導介於自由放任和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
(2)西歐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及原因
①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大體恢復50、60年代,繁榮
原因:美國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國家干預經濟;
表現:60年代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3)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
①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②西方福利國家在戰後得到發展。
③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考點87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目的: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鞏固蘇維埃政權
(2)內容:①實行余糧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③取消自由貿易,實行配給制;
④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等
(3)影響:戰勝了敵人,鞏固了政權,但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考點88新經濟政策
(1)背景: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人民不滿。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變反映出蘇俄國內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2)內容:
①農業方面,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方面,一些中小企業,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③商業方面,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④分配方面,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製。
(3)特點: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作用:鞏固工農聯盟,迅速恢復發展經濟,有利於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考點89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以及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憲法的頒布
(2)主要表現:①政治上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幹部職務終身制;對領袖的個人崇拜。
②經濟上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忽視價值規律和市場作用。
★考點90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
(1)蘇聯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赫魯曉夫改革內容:
①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②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業開始:加大農業的投入,鼓勵墾荒;工業方面,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精簡機構
★考點91戈爾巴喬夫改革
(1)內容:
①經濟上1985年首先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
②政治上戈爾巴喬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以取代科學社會主義。在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放棄黨在政治,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等等。
(2)蘇聯解體
①標志:1991年底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簽署了阿拉木圖協議,標志著蘇聯解體。
②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
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八、當經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考點9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布雷頓森林體系
①建立標志:1944年,44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標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
②《布雷頓森林協定》包括:《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三個文件。《布雷頓森林協定》的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發展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布雷頓森林協定》的內容: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①形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於1947年在日內瓦簽字,1948年1月1日實施。
②性質:既是一項臨時適用的多邊協定,還是一個由各締約國組成的組織。
③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3)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組織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是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
(4)影響:①"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②通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起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考點93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趨勢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歐洲聯盟
方面:
①整頓銀行與金融業。
①歐盟建立的過程:
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簽訂;
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簽訂(即《羅馬條約》);
1967年,三各共同體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1992年歐共體12國正式簽署《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生效,歐盟正式建立。
②歐盟擴大:1995年曾至15個成員國;2004年25個。
③歐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歐盟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2000年批准希臘進入歐元區;2002年,歐元成為歐元區單一流通貨幣。
④歐盟建立的意義: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3)北美自由貿易區
①過程:
1988年《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簽訂;
1992年12月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正式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②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
(4)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①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地跨亞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②重要內容: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宗旨和目標: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的多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
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大阪宣言》使實現這一目標有了保障。
③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國台北和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
★考點94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
①世界貿易組織的形成:
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世貿組織的形成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它的目的(宗旨)是促進各國市場開放,調節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其決策採取"完全協商一致"方式作出。
②中國加入:
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
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考點95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與問題
①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在發達國家主導下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發達國家是最大受益者,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②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又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