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事件中犧牲的貴州革命者最多

歷史事件中犧牲的貴州革命者最多

發布時間:2021-03-05 09:49:37

A. 求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到1951年的所有歷史事件,最好有表格形式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初 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
1922年7月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4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4月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27年8月 湘贛邊秋收起義
1927年8月 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1927年底 廣州起義
1928年4月 井岡山會師
1928年 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變、十九陸軍抗戰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 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
1935年 一二.九運動
1936年10月 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寧等地,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1937年 八一三事變
1937年9月 凇滬會戰
1937年 平型關大捷
1937年秋 中國共產黨陝北洛川會議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 台兒庄戰役
1938年 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1940年3月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45年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談代表毛澤東等飛抵重慶,重慶談判開始
1945年 雙十協定簽字
1946年 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年9月 遼沈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戰役開始
1949年春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1949年4月21日 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展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0年 中蘇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B. 長征中的重大事件

1、遵義會復議

湘江血戰後,在毛澤制東、張聞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紅軍最終放棄了到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的計劃,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

2、湘江之戰

這是紅軍長征路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戰。

蔣介石憑借湘江天險設下第四道封鎖線,總數25個師超過3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在桂北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江兩岸布下絕殺之陣,等待著一個多月中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

3、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紅軍直逼貴陽,坐鎮貴陽督戰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而正當雲南孫渡縱隊急忙入黔救駕時,紅軍卻反向穿插,乘虛進軍雲。

4、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紅軍兩次上演長征路上最為精彩的經典之戰: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

5、突破臘子口

臘子口,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跨越的最後天險,周圍群山聳立,峽道寬僅8米。臘子河從峽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寬的木橋可通行。山後,敵人三個團縱深部署,企圖堵死紅軍北上之路。

6、直羅鎮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蔣介石企圖以3倍於紅軍的兵力,將中央紅軍、陝北紅軍以及先期到達的紅25軍一起消滅。

C. 歷史上在哪些事件中死亡的人數最多

1、秦末農民戰爭。

從公元前到公元前195年西漢建國初,共歷10年。

秦朝末年全國有2000多萬人口,到漢初,原來的萬戶大邑都只剩下兩三千戶,消滅了原來人口的70%,也就是說,大城市的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

2、漢武帝伐匈奴。

漢武帝在位50多年(前140-前 87),幾度*匈奴,海內虛耗,人口減半,50%的人死亡。

3、西漢末年混戰。

公元2年,全國人口5959萬。經過西漢末年的混戰,到東漢初的公元57年,人口只剩下2100萬,損失率達65%。

20年間,西安的人口從68萬減到28萬,大荔從91萬減到14萬,興平縣從83萬減到9萬,綏遠縣從69萬減到2萬。

4、三國鏖戰。

公元156年,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全國人口為140萬,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

詩人描述為 「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說漢末三國大動盪後活下來的人,只是原來人口的1%!

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國人口總計才767萬。

5、西晉八王之亂。

從公元 291年開始,先後有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長沙王、河間王、東海王越及成都王穎八王為爭奪皇位,

在洛陽相互攻殺,戰亂歷時16年之久,死亡人口達數十萬。

許多城鎮均被焚毀,史稱「八王之亂」。

6、第一次世界大戰。

死亡人數:約1500萬人。

戰爭地點:主要在歐洲。

時間:1914年—1918年。

7、第二次世界大戰。

死亡人數:5000萬—7200萬。

戰爭地點:世界性全面戰爭。

時間:1939年—1945年。

D. 革命烈士有哪些代表人物

1、孟起安

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9歲進私塾讀書。1939年冬結婚後,在蔣垛處館教書。1940年10月,參加減租減息斗爭,成為蔣垛農抗領導人之一,後任五抗會主任。

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蔣垛區委組織幹事、組織科長。1942年春,以塾師身份到江村發動抗日救亡工作,培養了一批青年幹部,建立了江村鄉黨支部。1943年夏,任姜南區區委書記,組織「二五」減租,開展懲奸運動。

1945年8月,調任蔣垛區委書記,組織發動了對地主的清算斗爭。1946年秋主力北撤,領導群眾開展游擊斗爭。由於關節炎發作,行動不便,組織上讓他暫時離職休養。1947年2月,在邱西鄉西後港,不幸被捕。

關押期間,敵人軟硬兼施,透過其親友誘他自首,他寧死不屈,堅持獄中斗爭。

2月21日,在姜堰東場上,他被綁在電線桿上,敵人用鐵絲穿過他的手心,鼻子和耳朵,敵人又把他押到南天寺廣場(現姜堰中學內),一個地主舉起菜刀,砍下他的耳朵,其它幾個傢伙一齊撲過去用刀亂戳,他昂首高呼:「共產黨萬歲!」倒在血泊中。

2、王璞

王璞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11歲時被選為兒童團長。他經常帶領小夥伴們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送信帶路,開展擁軍優屬活動。王璞工作認真,學習也很刻苦。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每學一篇新課文,都要做到會認、會寫、會講、會用。

為了對付鬼子掃盪,民兵大搞地雷戰,王璞不僅僅學會了佈雷,還學會了造雷。一次,他用自製的地雷炸死了一個漢奸,還協助民兵抓住了兩個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掃盪到王璞的家鄉,王璞和鄉親們躲進山裡。一天早上,鬼子包圍了王璞和鄉親們。鬼子拿著漢奸帶給的名單,讓村幹部、幹部家屬和軍烈屬站出來,王璞和他媽媽張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

鬼子把刀架在王璞的脖子上,威逼他說出八路軍兵工廠的槍和藏在哪裡。王璞勇敢地推開鬼子的刺刀,帶領在場的二十多名兒童團員高呼:"我們不能忘記五不誓約,我們至死不當漢奸"。

殘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場的群眾開了槍,製造了又一齊殺人慘案——野場慘案:118名無辜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歲的王璞、王璞的母親、弟弟和奶奶。

為了紀念犧牲群眾,晉察冀邊區政府召開了追悼大會,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榮稱號,並立了紀念碑。解放後他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十大少年英雄"的稱號。

王璞生前學習時用過的石板,站崗時用過的紅纓槍,以及犧牲時壓在身下,被鮮血染紅的石塊,陳列於中國革命博物館。

3、劉傳文

原名劉堅,羅浮徐東鄉笠石人。他為人勇敢剛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親劉觀英,母張氏,有兩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貧苦,難以度日。

他在小學讀至十三歲時,因家貧輟學,爾後,跟他叔父劉鏡淵(軍劉志陸部下當副官)在部隊當勤務員,經過三年的部隊生活,看出政治腐敗,軍心渙散,感到長此下去,沒什麼前途,便離開部隊,回家耕田。

農閑磨豆付,做付竹出賣。以後,又在徐田村謝自瑤手下當民團,因謝在徐田村設卡抽稅,苛捐繁重,傳文對重稅甚感不滿,對客商則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經抽稅的客商給予放行。後被謝自瑤發覺,即把他開除,於是他私帶駁殼一支,憤然離去。

當時,革命烈火已燃燒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蘇維埃政府。傳文與共村的劉王妹、劉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蘇區跟從劉光夏、劉靄環等參加革命工作。傳文參加革命隊伍後,英勇善戰,用心工作,經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門等地進行革命活動,後提升為駁殼隊排長。

1927年間,由於謝自瑤在徐田村設卡抽稅,勒索群眾,早已使傳文不滿,他看在眼裡,恨在心裡,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曉,他親自持槍到謝自瑤家,當場打死謝自瑤、謝泉芳、謝泉深三人。以後,他又到羅崗霞嵐把練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參」,解決當時革命活動經濟困難的問題。

1928年,他帶領紅軍、赤衛隊攻打岩前地主賴乾古的新屋和羅浮義興當。是年冬,又攻打嶺峰丹竹樓的民團,繳獲槍彈後,又率領赤衛隊攻打羅浮橋雲當。他以前帶領紅軍攻打羅浮有三四次之多。

他經常對戰士說:「打仗不要怕,俗話說:耕田吾怕屎,當兵吾怕死,我們為窮人翻身鬧革命,就不怕殺頭,萬一為革命而犧牲,也是光榮的。」因此,他屢建戰功,提升為連長。出征時,他經常騎馬或騾子,身先士卒,有個醫生王森雄也騎騾子跟隨同行。

自從傳文同志參加革命後,興寧的反動頭目,對他又怕又恨,如陳堯古兩次帶領部隊到笠石村,揚言放火燒屋,抓走他的鄰居,結果人將傳文老屋內的賞田三斗種賣掉,贖回被捉去的八人。傳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僅存兩間爛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蘇區紅軍由營長張國標率領,聯合赤衛隊共約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羅崗。劉傳文連長帶領赤衛隊從左翼鐮子寨進發,但當時陳堯古的部隊聯合由羅崗頑畲上的敵人,已趕到鐮子寨,阻擊我左中兩翼部隊

前進,由於敵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僅有粉槍、炮等,結果在無法取得勝利時,我軍下令撤退。當進,劉傳文同志為了掩護赤衛隊後撤,阻止敵軍追擊,他使用兩支駁殼槍靠在大松樹下與敵人激戰,結果,在敵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卻壯烈犧牲了,那時他年僅22歲。

4、周銀海

1947年1月18日清晨,對侯河地區進行「掃盪」。周銀海發現敵情後,立即通知鄉幹部,為了掩護這些鄉幹部撤退,周銀海挺身而出,將敵人引開,自己卻英勇被捕。敵人逼他供出誰是共產黨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堅定地說:「我不明白!」。

敵營長命令士兵把周銀海按倒跪在地上,一邊壓杠子,一邊要周銀海說出誰是共產黨,直至把周銀海壓昏過去。敵人又舀來一盆冷水潑向周銀海。周銀海透了口氣,一字一句地說:「你們這些狗東西,就是打死我,我還是不明白!」

敵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銀海綁在凳上,腳後跟下塞進一塊塊大磚,上到四塊,他又一次暈厥過去。從上午直到深夜,敵人還在對這個鋼鐵般的少年不斷用刑。

在敵人的酷刑下,周銀海一次次昏迷過去,但是始終沒有屈服。敵人將全村鄉親集合在曬場上,把周銀海帶到人群面前,要他當場指認誰是共產黨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環視四周,大聲喊:「鄉親們,解放軍必須會打敗反動派!」

敵人見無計可施,就放出狼犬,將周銀海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地咬下來周銀海始終沒有屈服。敵人一無所獲,就將周銀海拖到曬場槍殺。剛滿14周歲的周銀海壯烈犧牲!

5、江竹筠

江竹筠在她8歲時,性格剛強的母親與游手好閑的父親不能相處,便帶著江竹筠姐弟到重慶投奔兄弟。江竹筠10歲到重慶的織襪廠當了童工,因為人還沒有機器高,老闆就為她特製了一個高腳凳。11歲時,她又進了重慶的一所教會辦的孤兒院,邊做工邊讀書。

在苦難的生活經歷中,江竹筠對當時的社會制度充滿了憎恨,同時也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精神。她在上學時十分用功,記憶力超群。之後據同牢難友講,在獄中,她背誦和默寫下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和《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供難友們學習。江竹筠於1939年考入重慶的中國公學,秘密加入了共產黨。

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系,翌年轉入農藝系。1946年,她畢業後回到重慶,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1947年春,中共重慶市委創辦《挺進報》,江竹筠具體負責校對、整理、傳送電訊稿和發行工作,只幾個月的時間,報紙就發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敵人的極大恐慌。

1948年4月,《挺進報》的發行機關被偽裝進步的特務打入,以順藤摸瓜的方式破壞了重慶市委,6月間,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慶的碼頭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經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東地委書記塗孝文,立即機智地大聲呵斥叛徒,使得叛徒無法再偽裝害人。

江竹筠被送到重慶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渣滓洞」監獄後,慘遭手指釘竹簽等毒刑的殘酷折磨,仍堅貞不屈,並領導獄中的難友同敵人展開堅決的斗爭。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務秘密槍殺,然後被用鏹水毀屍滅跡,時年29歲。

E. 求一些貴州的歷史事跡`````

貴州歷史

在中國,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據考古發現,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差不多都是在貴州境內發現的。這說明貴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貴州遠古文化。

貴州建省雖然只有500多年,但是從文獻資料提供的情況來看,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ang
ke)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簡稱「黔」。今貴州的部分版圖,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屬於楚國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到榕江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秦王朝在此設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貴州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貴州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全省各族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轉戰貴州高原,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於貴州遵義召開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
參考資料:貴州旅遊港

紅飄帶上最絢麗的一段――紅軍長征在貴州

本刊記者 唐福敬
2006年12月21日08:19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留言】【論壇】【列印】【關閉】

編者的話:7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重要基礎。

貴州,是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勝地和福地。貴州有太多中國革命史上最鮮亮的記憶。遵義會議,工農紅軍得以從錯誤的政治、軍事路線上扭轉,開始自主而正確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四渡赤水、烏蒙山千里迴旋,紅軍以一連串的雄奇手筆,奇跡般跳出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

貴州的山山水水都留有紅軍的足跡,偉大的長征精神時時潤澤著後人。湍急奔騰的烏江,突轉盤旋的赤水河,都波光澹澹,閃著歷史的眼睛,看護我們前行;「萬夫難開」的婁山關,逶迤磅礴的千里烏蒙,亦雄風陣陣,響著時代的號角,催逼我們奮進;遵義會議,黎平會議,熠熠生輝的思想,指引我們開拓、創新。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在我省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貴州目前總體上仍比較落後、各方面條件比較差、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情況下,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回顧歷史,寄予未來。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本刊采編人員把這段散落於歷史長河中的粒粒「珍珠」,加以拾掇、歸納並成篇。這是本刊在對長征及長征精神進行詮釋時的一次嘗試。其間,也得益於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安勇同志、省委黨史研究室杜黔同志的指導和支持。值此,本刊謹向兩位同志致以謝意。(策 劃: 本刊編輯部 □ 執 行: 顧海凇 唐福敬 譚仕倫 張 波 劉開津 張 蓓 執筆:顧海凇)

如果將長征比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這條飄帶最誘人的皺褶在哪裡?答案顯而易見:貴州。

在這段最誘人的皺褶里,從黎平到遵義,從遵義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紅軍一路行來,每一轉,局勢為之一變;每一折,前景為之一新。

許多年來,循著紅軍的足跡,貴州的山道上走來一撥又一撥重訪長征路的旅者。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總是說得出奇的一致:貴州境內的長征路,是一段隱藏著答案的旅程。

這個答案是什麼?

70餘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艱難行進,突破四道封鎖線,西進貴州。

解放軍檔案館現存的一份《野戰軍人員武器彈葯供給統計表》表明,在長征出發時,中央紅軍8.6萬人共有槍支33244支,平均每支槍不到56發子彈。加上6101支梭鏢和882把馬刀。意味著踏上遠征的紅軍士兵中赤手空拳者超過一半。他們面對的是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

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中,中央紅軍只有3萬餘人突出重圍。有人甚至開始對紅軍的前途產生懷疑。多年以後,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一文中回憶道:「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

國民黨軍的40萬重兵,又已經在紅軍原定北上湘西的路上擺好架勢。巨大的犧牲並沒有讓中國革命走出危局,在處境最為艱難的時候,紅軍進入了貴州。

在黎平這個湘黔邊界的貴州小城,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開了長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否定了原定行軍計劃,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決定遠離敵方重兵屯積的湘西,進軍川黔邊界,避免了全軍覆沒。

緊接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再次否定了「不過烏江」和「回頭東進」的錯誤主張。中央紅軍在敵人力量薄弱的區域迅速機動,攻克九縣,突破天險烏江,佔領遵義。

遵義會議的召開,確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在最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在正確路線指引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三占遵義,婁山關戰役和遵義戰役取得長征以來兩次大捷;士氣空前高漲的紅軍又直逼貴陽,巧渡北盤江,威脅昆明,在金沙江畔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終於奠定勝局。

中國工農紅軍幾進幾出貴州,留下軍事史上驚心動魄的以弱勝強系列範例。長征,這一人類遠征史、軍事史上空前未有的壯舉,它的戰略轉折,是從進入貴州的那一步開始揭幕、到走出貴州的時候完成的。

美國著名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重走完長征路後,在他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道:「遵義會議結束了,長征繼續進行,毛澤東在掌舵。中國的道路――至少今後半個世紀的路――就這樣確定了。」

如果將長征比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這條飄帶最誘人的皺褶在哪裡?答案顯而易見:貴州。

這是紅飄帶上最絢麗的一段。

在這段最誘人的皺褶里,從黎平到遵義,從遵義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紅軍一路行來,每一轉,局勢為之一變;每一折,前景為之一新。

一路三城,轉折之地。個中歷史意蘊何其深長!因為轉折,黎平、茅台乃至整個貴州、整整一條長征路都與遵義一樣,具有了思考的價值和魅力。

70年過去了。重溫紅軍將領當年以質朴文字記載的遵義和貴州,字里行間,撲面而來的是豪情和難忘的眷念。陳雲回憶:「紅軍進入遵義城,遵義城之上民非但不逃,而且孤兒習藝所、學校學生及商民貧民等成群結隊,懸旗歡迎紅軍……」;「(在遵義)這十二天的休息,使赤軍在湘南之疲勞,完全恢復,精神一振;使以後之戰爭,不僅戰鬥力不減,反而生龍活虎。」「……進遵義城後第二日,被服廠、修械所、糧秣廠均已開辦。新兵之軍裝不久即發出,舊槍即修理完竣。」彭雪楓回憶:「長征以來遵義是最使戰士們想念的一個城:那比較繁華的街市,那相親相愛的群眾,那鮮紅的橘子,那油軟的蛋糕。……隨便喊一聲:『當紅軍來喲!』壯年們就會跟著走的。那個時候,每個團每天總要擴大百兒八十個新戰士來的。」

紅二、紅六軍團的開創黔東根據地、烏蒙山千里迴旋戰,同樣寫下輝煌篇章。揮師黔東,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轉戰烏蒙,創造了長征途中擺脫強敵、運動殲敵的又一成功戰例。困牛山上,百餘紅軍戰士彈盡糧絕,寧死不屈,最後齊齊跳下懸崖,壯舉驚天地泣鬼神。

長征期間,在貴州,有近萬名各族群眾參加紅軍;在貴州,長征途中黨中央批准建立了唯一一個省級地方黨組織;在貴州,紅軍事跡代代相傳,紅軍精神影響深遠。

一路三城裡,那些影響和改變了歷史的事實已經廣為人知;實地踏訪,也許你還會有意外的收獲。走出黎平縣城城東二郎坡52號的黎平會議會址,在老榕樹間的街道漫步,沒准兒會聽到當年的知情者講述留在黎平的百餘名紅軍傷員的人生故事。

在遵義古樸的街巷深處徜徉,從那些爽朗的笑聲和自然的笑容里,可能會忽然悟到這座當年僅有3萬人口的城市為何曾有3000子弟隨紅軍北上,稍後幾年又有數十學子克服重重困難奔赴延安。

在茅台鎮紅軍四渡赤水的第三渡渡口,四渡赤水紀念碑下,品一杯茅台酒,可以聽聽當地人講述茅台酒為紅軍戰士清洗傷口的佳話。

在困牛山麓,拜謁烈士墓,或許會驚嘆一戶農家幾十年間的義務守墓,更可能會心裡油然浮上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魂」。

在這里,歷史是生動的,鮮活的,在每一個人的記憶里。在這里,對人生的感受是極易有頓悟一般的收獲的。

所以,貴州的山道上,一撥又一撥的旅者來了,用他們的心靈走路,用他們的重訪,來尋找這片山水成為心中的聖地和福地的原因。

你看,眼前烏江湍急,紅軍欲渡卻苦無船隻,何等焦急!不要緊,這山水間蘊藏的答案已經出來:砍下江畔的竹子,紮成竹排,就是渡船;把十口八口的行軍鍋用繩、竹綁牢,就是渡船。

你看,傳承紅軍精神,息烽集中營黎明前的黑暗終究為革命者的壯烈散。

是啊,在善於思考的大腦、堅強的意念面前,困難何懼之有,挫折更並非只能郁積為一蹶不振。

尋訪貴州的紅色遺跡,正是這樣的心靈之旅。

有人說,看看貴州的山水,那答案早已沛然其間。

山有堅毅,才有了高入雲端的挺立;水有遇百折而不回的柔韌,才有了從高處跌落偏偏神采飛揚的千姿百態。這,不正是面對挫折時所應秉持的精神嗎?

這個答案是,面對挫折,如何能把握機會,選擇路徑,迎來轉折。這個答案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至關重要,對於個體的人而言,又何嘗不充滿啟迪?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70735/70737/5195519.html

F. 長征過程中一共犧牲了多少人

27萬多人

30萬紅軍經過長征,只倖存下了3萬,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但這用無數生命寫下的英雄史詩,已成為中國革命和人類歷史上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一段永不磨滅的鐵骨精魂的回憶。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6)歷史事件中犧牲的貴州革命者最多擴展閱讀:

(6)歷史事件中犧牲的貴州革命者最多擴展閱讀:

1934年5月初,紅四方面軍長征開始時,加上隨行的黨政機關、醫院和工廠職工等,總計約10萬人。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9月,紅軍總部為左、右兩路軍。一方面軍的五軍(原紅五軍團)、三十二軍(原九軍團)編人左路軍。後隨紅四方面軍行動。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紅四方面軍轄第四軍、第五軍、第九軍、三十軍、第三十一軍,共五個軍。

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張國燾給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電報中統計:紅四方面軍第四軍5700人,第五軍4600人,第九軍9000人,第三十軍8000人,第三十一軍5000人,方面軍直屬隊5000人,第三十、第三十一軍傷病員800人,總計是3.81萬人。

紅一方面軍主力(陝甘支隊)到達陝北時約7000餘人;紅二十五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時兵力約3400餘人;紅四方面軍除去犧牲的西路軍2萬餘人,保存下來約1.2萬人;紅二方面軍長征勝利時人數為1.1萬餘人。總計,紅軍長征勝利最後保留下來的兵力3萬多人。

G. 貴州歷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跡

1、趙旭:

(1812-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游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朴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汪承潮:

字小瀛,號祖龍坑外人,貴州貴陽人。畫家。工山水人物,能寫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為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繪黔中名勝。

3、王立中: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貴州水西人。奢香後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稟請為奢香立碑於墓前,又修奢香祠於墓側,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標志於路旁。

5、陳鈺:

(1814-1869),字二如,號一指山人,清朝貴州貴陽人。貴州籍指畫名家自幼不喜科舉,醉心水墨繪畫,未到中年畫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過度,40度後雙目失明,經數年治療,重見光明。擅長指畫,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最精。書畫造詣甚高,可惜局於黔疆,無緣與海內外名家交遊,難顯其名聲。陳鈺的人物畫,到民國年間仍有為其族人保存者。計有《一指山人行樂圖》、《十八羅漢冊》等。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其畫數種,有《鍾馗破扇圖軸》、《墨筆山水花卉散頁》(十頁)等。

6、何德勝:

(1814-1867),字安國,本姓劉,呼為劉二、何二,清朝貴州黃平木老坪人。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生性倔強,好打抱不平,對清政府濫征捐稅,強行"折征"的政策極為不滿。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甕安天文組織起義,用黃布扎頭,史稱黃號軍。建立有上大坪、轎頂山等根據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開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擬攻貴陽,已進占烏當,擊斃守備戴雨先,因提督田興增援,遂退至開州、平越、貴定等地與官軍進行爭奪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繼擊斃後補道趙國澍、守備袁學先、千總孫德勝、副將何顯士、知府戴鹿芝、知縣白婪蟾,游擊商肇淮、郭開貴等文武官員,攻佔修文,與另一農民起義軍潘名傑聯合擬再次攻貴陽,已進兵至小關、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長順、長寨、定番、其勢力達到安順、安平,擊斃守備王三錫、游擊田慶宜、黃德正、都司李洪林、唐萬全、千總蘇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鎮縣,入息峰,擊斃副將葉有貴、倪朝榮等。征戰黔境十三年,縱橫數百里,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使清政府為之震懾,視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於轎頂山軍中,其起義隊伍由其妻領導繼續堅持斗爭。由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清朝廷調集大軍前來鎮壓,黃號起義軍最後失敗。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間稱他舒裁縫,清朝貴州遵義人。幼讀私塾,成年隨父業鹽商。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保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咸豐同治年間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是年八月,與桐梓九壩場楊龍喜率千餘人起義,攻佔桐梓縣城,以"除暴安民"為宗旨,建立了以賽波府(九壩場)為中心,包括興州(桐梓)、新開(仁懷)、遵義城周圍的根據地,尊舒光富為江漢皇帝,楊龍喜為都督大元帥,改咸豐四年為江漢元年,開倉賑貧,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隊伍發展很快,壯大到兩萬多人。後率軍南下,攻婁山,戰板橋,占仁懷,並准備攻打遵義,並出擊黔西、綏陽、正安等。因朝廷派雲南總督羅繞典率雲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官兵圍剿。起義軍失利,南退歸化(紫雲)、羅斛(羅甸)、都勻、獨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甕安、余慶、石阡等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4月,楊龍喜舉家殉難於石阡的葛彰河邊。舒繼續率隊奔松桃,過思南,回桐梓,後在遵義土窯失敗被俘,壯烈就義。此次起義,對川楚震動極大,為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諶厚光:

清朝貴州織金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進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奮有為,玉河漲水時他組織修堤護城,平市商限息調劑,其盈虛緩急定為每年三限,商民稱信。至仕歸。

9、胡萬育:

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10、何開瀛:

字萊仙,清朝貴州清鎮人。書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曾為貢生,善書畫,尤精蘭竹。

11、趙鍾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貴州普定人。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為廩生,善畫蛺蝶魚蟲。

12、楊沂秀:

字魯川,貴州鎮遠人。為果勇侯楊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曾任陝西鄂縣知縣等。其女兒楊林貞工書畫。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貴州綏陽人。畫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貢生,工水墨山水畫,師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監生。《黔詩紀略後編》錄有其詩,並稱善畫。

15、史荻洲:

字勝書,清朝貴州黔西州(今黔西縣)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與黔西詩人、書法家張琚結"桐蔭詩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舉人。他與清鎮詩人戴粟珍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二人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同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後來荻洲客死遼寧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深至厚的情誼至今傳為美談。史、戴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史荻洲著有詩集《秋燈畫荻詩抄》。

16、任必達:

字裴然,清朝貴州清平縣(今凱里)人。生活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初參幕務,後杜門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縣志稿》四卷。又工詩文,書法亦重筆墨外間韻味,遠近識者,無不贊賞。

17、楊開秀:

字實田,號雲卿,貴州綏陽縣人。應鄉試久不中,直到五十歲才中舉人。一生以教書為業。道光末年到遵義禹門寺設私塾,各鄉學生多慕名來讀書,寺中房舍全住滿。黎庶燾、庶番、兆銓、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學生。黎庶昌為文,多得力於楊先生。此時的禹門寺私塾盛況足以與乾隆年間黎安理執教時相輝映。晚年力學古文奇字,撰有《古文異訓》,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終年67歲。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貴州清鎮人。幼時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很有文名,學者徐光文給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進士。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六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鴉片戰爭後,於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調廣東作官,歷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和廣州知府。他不畏強暴、不懼洋人,平息地方械鬥,擒殺海盜"天公大王",矯正考場弊端,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從而使當地的社會秩序得以安定。劉誾譽其為"名儒"、"名將"。只因廣東總督葉名琛忌才,被其壓抑,不能大展雄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終因積勞成疾,抑鬱早逝。死後,朝廷贈"太僕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別號青田山人,清朝貴州獨山縣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歷任永寧州學正、安順府學訓導、思南府學教授、貴州學古書院山長。一生執教四十年,為貴州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和黎汝謙還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三十三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壁之譽。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他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蒓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與同時書畫名家孫竹雅、吳茗香相知,故詩詞集中題畫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貴州都勻府人。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貧苦,飽受壓迫,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勻壩固領導苗族起義,進軍雞賈河,建立根據地,眾推柳天成為王。柳天成足智多謀,勇敢善戰,他領導的義軍活動於都勻、獨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貴定、平越、甕安和羅斛等地。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攻戰麻哈,擊斃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與貴州提督張文德激戰,殲敵近萬名,使總兵、副將當場斃命,使張文德負重傷,取得了自張秀眉義軍黃飄大捷之後的又一大捷。由於清廷調重兵圍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雞賈河根據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內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殺身亡,起義失敗。

21、周灝:

字子純,清朝貴州貴陽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舉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進士。以知縣分發直隸,先後任沙河、定興(保定)、正定知縣。後因遭彈劾落職講學,昭雪後復職,署甘肅故城。因罹瘟疫,卒於任所。灝性廉愛民,總督劉長佑疏聞,奉旨於正定建專祠。

22、吳寅邦:

字清臣,清朝貴州永寧州(今關嶺縣)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貢。歷任安順、清鎮、貞豐書院講席,參與纂修了《安順府志》。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親到貴州關嶺縣境內紅岩碑古跡岩下,將紅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別分送各處,紅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較容易與社會見面,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古跡紅岩碑的研究作過貢獻。

23、黃國賓:

號西樵,貴州銅仁人。書畫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貢。善書畫,喜作米家山水畫。

24、付壽彤:

(1818-1887),原名華賡、更昶,字青余,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舉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進士。入翰林院、歷任歸德、南陽、開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書法。著作有《孝經述》、《古音類表》、《孔庭學裔》、《淡勤室詩》、《湘漓別志》、《十六國年表》、《吳越游記》、《吳越歸程記》、《淡語》、《真錄篇》、《古文辭》等。善書法,幼年隨宦粵中,服膺許鄭之學,鄉試時為學使何紹基賞識,何書"實事求是"贈之。壽彤書法師何紹基,四體皆工,中年精研晉草運腕這之妙,尤得道州真傳。晚年居長沙,該地書家甚多,而傅氏書名特彰,求書者應接不暇。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於長沙,與妻劉氏合葬於瀏陽南鄉渡頭市淡庄。

25、傅有賡:

貴州貴陽人。學者。他於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寫了《三國志音證》。古代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編寫了一部《注三國志》,成為人們研讀《三國志》不可缺少的輔助與參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無缺。傅有賡的《三國志音證》,為其補綴音義之不及,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

26、蕭尚卿: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簡:

(1819-1869),清朝貴州荔波縣人。水族農民起義軍領袖。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發動水族農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號,他們吸取了太平軍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據地,號稱輔德王。他們支持戰斗十多年,義軍發展到四萬人,在太平軍別遺隊余誠義、黃金亮以及都勻柳天成,都江羅光明,張秀眉義軍部將高禾、九松等各路義軍的積極配合下,轉戰於黔桂邊區,控制了大半個荔波縣,曾五占荔波縣城,南窺思恩,北圖都勻、獨山,打死荔波守備更玉麟,千總王代龍等。義軍的強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廣西、貴州清軍圍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賣,潘新簡被俘,犧牲於桂林。

28、胡長新:

(1819-1885),字子和,貴州黎平縣人。幼受業於莫友芝、鄭珍,學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舉人,次年進士。以知縣分發江蘇。因受其父被降官職的影響,淡於榮進,棄知縣不就,改任貴陽、銅仁等府教授。學使以學異推薦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辭職還鄉,主講於黎平書院,終老不倦,為家鄉的文教事業作出了貢獻。著有《籀經堂詩鈔》、《籀經堂文鈔》等,校刊《三忠合編》,擅小篆,得秦漢古璽遺意。其《聞升京官》詩,描述了作者聞調升京官消息後思想感情的波動和變化,抒發了作者對升遷官職的淡漠,流露了對官場的厭倦,表現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別名吳蘭雪,清朝貴州清鎮縣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舉人。他與黔西舉人史荻洲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因而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後來史荻洲客死異鄉,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並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學至厚的情誼直今傳美談。戴、史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粟珍著作有《對床聽雨詩》、《詩鈔》、《補遺》、《南歸草》等。

30、楊元保:

(?-1854),清朝貴州獨山人。布依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初,楊元保之父帶眾抗捐被捕入獄,慘死獄中。楊元保懷著深仇大恨,在太平軍推動下,於二月份領導布依族、苗族、水族、漢族農民和手工業者數千人在上司起義,提出"順天成道,打富濟貧"的口號,連續擊敗八寨游擊和獨山州牧,攻克都勻平舟司,占據通往獨山、羅甸、大塘和廣西南丹的要道。聲震獨山、都勻和荔波三地。因貴州巡撫蔣蔚遠調集官軍圍攻,力量眾寡懸殊,不到三個月,起義失敗。楊元保在廣西南丹州屬昔里山被俘,在貴陽英勇就義。這次起義點燃了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的烈火。

H. 在貴州的歷史里出了那些名人,偉人

1、尹珍

尹珍(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今貴州獨山、荔波境內)人,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尹道真是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數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辦校的遺跡,祭祀廟宇香火綿延。

作為貴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種不甘落後、奮發自強、熱愛家鄉、回報故土的精神便成為了貴州學人的楷模。

2、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

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3、楊粲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

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4、孫應鰲

孫應鰲(1527年-1586年),字山甫,號淮海,謚文恭。貴州清平衛(今凱里)人。先祖孫華原籍江蘇如皋縣。孫應鰲生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歲能作文。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舉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出京為江西按察司僉事。

歷官陝西提學副使、四川右參政、僉都御史。隆慶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書院,吳國倫提學貴州時,親晤應鰲於山甫書院。官至工部尚書。

5、鄭珍

鄭珍(1806~1864)清代官員、學者。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

學宗許鄭,治經學、小學,亦工書善畫,還是晚清宋詩派作家,其詩風格奇崛,時傷艱澀,與獨山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所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鄭學錄》等。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事件中犧牲的貴州革命者最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