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1941年蘇聯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1941年蘇聯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5 09:19:21

Ⅰ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0到1942年一月期間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什麼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1940年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軍對法國發動總攻,義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企圖迫使英國屈服。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執行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6]1941年9月30日,德國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下午,英美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和南斯拉夫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戰敗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7]
1942年6月,日本軍部為了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進攻美軍駐守的中途島,美軍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從而使太平洋戰場的形式發生轉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從此,蘇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式,更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式的轉變,成為二戰轉折點。
1942年夏天,德意軍隊進逼阿拉曼,開羅告急,10月英軍在阿拉曼一帶發動反攻,德意軍隊損失慘重,倉皇西逃。北非戰場形勢發生轉折。1943年,北非的德意軍隊投降。

Ⅱ 列舉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0到1942年一月期間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1940年4月日攻佔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軍對法國發動總攻,義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企圖迫使英國屈服。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執行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6]1941年9月30日,德國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下午,英美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和南斯拉夫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戰敗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7]
1942年6月,日本軍部為了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進攻美軍駐守的中途島,美軍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從而使太平洋戰場的形式發生轉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從此,蘇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式,更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式的轉變,成為二戰轉折點。
1942年夏天,德意軍隊進逼阿拉曼,開羅告急,10月英軍在阿拉曼一帶發動反攻,德意軍隊損失慘重,倉皇西逃。北非戰場形勢發生轉折。1943年,北非的德意軍隊投降。

Ⅲ 1941年俄國發生什麼戰爭

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內大戰蘇德戰場,容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德國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投降,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歐洲主要戰事告終。

Ⅳ 二戰中1941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1、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1941年1~2月,中國軍隊在河南信陽以北地區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日軍為尋殲在豫南的中國軍隊湯恩伯集團軍,抽調第3、第17、第40師及特種兵一部,集中在信陽以北地區,由第11集團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指揮進攻豫南。

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3個集團軍共8個軍組織防禦。30日,日軍中央兵團兵分兩路,企圖協同兩翼兵團夾擊中國軍隊。31日,日軍攻佔舞陽、上蔡,形成包圍圈,但中國軍隊已先行轉移,致使日軍撲空。

此時,日軍側背受到中國軍隊攻擊,正陽已被皖西第84軍克復,後方交通受到威脅,遂於2月1日開始回撤。日軍第3師從舞陽撤出後,於4日攻佔南陽,6日放棄該城向唐河、泌陽方向撤退。

中國第13軍順勢收復舞陽後,即向南陽方向追擊日軍。與此同時,由舞陽南撤的日軍第17師及第15、第4師各一部,在象河關附近遭到中國軍隊猛烈打擊,傷亡慘重,向南潰退。至7日,各路日軍均撤回信陽附近。此役,共斃傷日軍9000餘人。

2、克里特島空降戰役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德語:Luftlandeschlacht um Kreta,希臘語:Μάχη της Κρήτη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臘戰役的一部分,爆發於希臘克里特島的戰事。

戰斗開始於1941年5月20日早上,德國發動代號「水星行動」(德語:Unternehmen Merkur)的軍事行動,空降入侵克里特島。防守該島的為希臘抵抗軍及盟軍。

經過首天的戰斗,以英軍為首的盟軍承受了極高的傷亡,卻無法有效阻斷德軍的進攻。第二天,由於盟軍方面的通訊出現問題,導致盟軍指揮官無法及時掌握戰況,致使島上西面的馬萊邁機場落入德軍手中,令德軍得以大量空運增援部隊,在數量上壓倒盟軍並最終完全控制克里特島。

克里特島戰役在三個方面都是空前的:它是歷史上首次的大規模空降作戰;它是盟軍首次利用被破譯的德軍恩尼格瑪密碼機獲取情報的作戰;它是德軍首次遭遇當地平民大規模抵抗的戰役。

受到這次軍事行動中空降部隊的巨大傷亡影響,希特勒禁止德軍今後任何大規模的空降作戰行動,盟軍卻對空降兵的潛力印象深刻並開始積極組建自己的空降部隊。

德軍計劃以空降突擊方式奪取島上3個機場,並從海上運送重武器和登陸部隊上岸。雖然德軍空降兵付出了沉重代價,希特勒甚至承認「克里特島已成為德國傘兵的墳墓」,但德軍最終實現了戰役目的,控制了愛琴海和地中海航道。

3、重慶隧道慘案

1941年仲夏,停歇了很久的日機夜襲又開始了。6月5日下午6時,空襲警報突然響起,日機20餘架分批夜襲重慶,空襲時間長達3小時以上。市民一向是在白天躲警報,傍晚才從近郊返回。

於是聞警報後,疏散不及的市民大都從三個洞口匆忙涌人隧道內。頓時,只能容納5000人的大隧道,這天卻湧入了近萬人。加之,天氣炎熱,隧道空氣極差。到下午7時,緊急警報響過,防護團在外面關上閘門,不準進出。

1941年6月5日晚上9時左右,日軍對重慶進行大規模的「地毯式」反復轟炸。市中區居民因准備不充分,接到警報後未及時疏散開,於是如潮水般地擁向公共防空大隧道中,洞內避難人數較往常激增一倍,達到萬餘人,幾近飽和。

管理隧道口的憲兵及防護人員視避難群眾如囚徒,緊鎖柵門,不準隧道內的市民在空襲期間出入隧道。

而隧道內,由於人多缺氧,氣溫越來越高,避難的人們感到渾身發熱,呼吸困難,部分油燈漸漸熄滅,嬰兒和兒童發出令人揪心的哭叫聲。洞內漸漸變黑,死亡威脅著洞內每一個人,此時,人們不顧一切地往洞門口擁擠。

由於隧道的閘門是由里向外關閉的,人們洶涌而來,把閘門擠得打不開,前邊的人群被擠壓著貼在閘門上,發出憤怒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隧道內的人們互相擁擠踐踏。有的被踩死、壓死,更多的是因為空氣中缺氧而窒息死亡。

在長達10小時的高溫和嚴重缺氧的情況下,除身處3個洞口較近的近百人得以出洞倖免於難外,其餘近萬名避難人員因窒息而死。大部分死者因窒息、擠壓,衣服被撕爛,皮膚變成藍黑色,面目全非。

慘案發生後,人們劈開木閘門,看到洞內屍體重疊擠壓洞口,你抓我扯,有的抱成一團不能分開,衣褲被撕爛,兩眼膨脹得很大,真是令人慘不忍睹。

4、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

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5、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灣攻撃)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南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里特島空降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慶隧道慘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德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偷襲珍珠港

Ⅳ 從材料三可看出1929年到1941年蘇聯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

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

Ⅵ 二戰前,蘇聯發生了什麼

當年著名的列寧遺囑中提到了6位蘇共領導人,最後除斯大林外,另外人--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科夫,全部在三次大審判中被處決(托洛茨基因流放海外缺席審判,但後被刺殺)。

此外,領導十月革命的第6屆中央委員會成員中有2/3被槍決;11大中央委員會的27人有20人被槍決;15大政治局的7人,除斯大林外,6人被槍決或暗殺;第1屆蘇維埃政府的15名成員中,除5人已去世外,除斯大林外的9人全部遭槍決。

1936-1938年間,蘇共一半的黨員--約120萬人被逮捕。有人總結,列寧創建的黨被斯大林消滅了。

斯大林對列寧時期的老布爾什維克的清洗,其實並非始自大清洗。早在1929~1931年的清黨運動中,就有25萬人被開除黨籍。

大清洗在蘇共塑造了一種恐怖文化,黨的幹部不敢多人共乘一輛汽車,因為容易被懷疑為陰謀聚會,他們不敢也不會有真正的私人友誼。除了斯大林,他們不敢邀請同事到自己家吃飯。--到斯大林家吃飯也令人膽戰心驚,雖然誰都渴望那個位置,但正如布爾加寧所說:「你永遠不知道從那座位離開後你會去哪裡?是回家還是監獄。」

大清洗完成了蘇共的政治大換血。列寧時代的蘇共黨員,相當多數是理想主義者,他們雖然對管理一個國家並無經驗,但對建設一個理想社會卻充滿熱情,他們有著老布爾什維克樸素的正義感和對黨的忠誠。

到了1939年,蘇共黨員幹部中,80%是列寧死後才加入蘇共,他們是通過斯大林修改過的歷史和各種宣傳物品教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他們的心目,除了列寧和斯大林,早期革命領袖幾乎全是叛徒。

換血前的蘇共,相信「黨的一切都是對的」,換血後的蘇共,相信「黨的領袖的一切都是對的」。蘇共換血後最可怕的質的變化是,黨的新成員們,已經習慣於告密和揭發的文化,習慣於看領導的眼色行事,習慣於通過出賣靈魂的方式,獲取物質和權力上的享受。

大清洗完成了斯大林絕對正確歷史地位的塑造。1938年,斯大林欽定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出版,大清洗中的一切政治謊言堂而皇之進入歷史,成為影響數十個國家幾代人的歷史教材。

Ⅶ 1941年俄國參加二戰的事件

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德國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投降,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歐洲主要戰事告終。

Ⅷ 1941年發生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1月6日——國民黨製造震驚世界的皖南事變。 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 3月 ——周恩來等向國民黨提出解決時局問題二十條,遭拒絕,中共因此拒絕出席第二屆國民參政會。 4月10日——軸心國扶植克羅埃西亞法西斯分子安特·帕維利奇脫離南斯拉夫建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4月13日——日蘇兩國簽署《日蘇互不侵犯條約》。 4月27日——納粹德軍攻入雅典。 5月24日——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北大西洋被德艦俾斯麥號擊沉,全艦千餘名官兵僅3人生還。 5月27日——德國軍艦俾斯麥號主力艦在法國附近被英國海軍擊沉,兩千六百人喪生。 6月6日——發生重慶隧道慘案,死亡數萬人。 6月19日——美軍游騎兵部隊正式成立。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 8月1日——國民黨空軍「飛虎隊」成立。 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秘密決定向美國開戰。 9月16日——敘利亞被宣布為獨立國家。 10月18日——東條英機任日本的大將和第四十任內閣首相。 11月26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確定每年11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11月26日——黎巴嫩獨立。 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日本皇家海軍偷襲珍珠港,美國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2月8日——馬來亞戰役:日本皇家陸軍開始從泰國進攻馬來半島。 12月8日——香港保衛戰:日本皇家陸軍開始從深圳進攻香港。 12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對日本國宣戰。 12月17日——嘉義縣中埔鄉發生強度7.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房屋毀損15086棟,死358人,傷733人。 12月25日——香港保衛戰:日本皇家陸軍佔領香港,香港淪陷,開始「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治時期。 此年底----------美國參加世界二次大戰

Ⅸ 蘇聯的重要歷史事件有哪些

斯大林時期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這就是「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錯誤地發動的大清洗運動(肅反運動)使得一大批無辜的幹部群眾受到錯誤的制裁,出現了大批冤假錯案,為蘇聯的建設事業及應對外部敵對勢力都帶來了重大損失。一部分人認為大清洗是斯大林故意發動的大屠殺,但另一部分觀點認為這是斯大林錯誤估計了國內形勢而導致的不幸的錯誤決策。無論原因為何,這都暴露了當時蘇聯黨政體制中缺乏對民主集中制的堅持和維護,領導人個人權力過大而缺乏制約的問題。導致錯誤未能及時制止。 1932年至1933年間,烏克蘭大飢荒爆發,使250萬到480萬人死亡,當時蘇聯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部分加劇了飢荒的蔓延。烏克蘭獨立後,許多政治家和學者認為1932年-1933年大飢荒是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 斯大林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並姑息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納粹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 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建立歐洲共同防禦體系而不果,英法卻相繼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與此相反,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系。此後,在1939年,蘇聯採取「禍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國結盟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范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出兵與德國瓜分波蘭,攻打芬蘭並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強行並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也使得蘇聯在二戰初期頗不得人心。(參考條目:冬季戰爭、卡廷慘案)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周蘇軍就損失了九百架飛機、幾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1943年初,蘇軍經過頑強抵抗,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到了1945年5月,蘇聯紅軍攻佔了納粹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全殲日本關東軍。 1941年秋天,德國大軍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當時蘇聯政府與各國使節轉到南方現在的薩馬拉市。11月7日當天,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抵達被圍困的莫斯科市並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所有校閱部隊在典禮後立即開赴戰場。此活動振奮人心。當年蘇聯政府將此悲壯儀式拍成記錄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戰時對團結國家民心發揮了極大效果,為蘇聯爭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4年10月,蘇聯強行吞並中國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地區。 1945年,蘇聯與中華民國代表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外蒙古獨立. 戰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丘吉爾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令蘇聯倍感威脅,相對地成立華沙公約組織。冷戰對峙局面最終形成。
赫魯曉夫時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斗爭,最後赫魯曉夫在打倒貝利亞、馬林科夫等政敵後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此後,蘇聯進入赫魯曉夫時期,也標志著美蘇爭霸開始。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中大肆批判斯大林,之後全面修正斯大林的政策。雖然他糾正 赫魯曉夫
了斯大林執政時期的許多錯誤,釋放了大量錯劃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取消了官僚幹部的一些不正常的特權以及「特殊津貼」。但是他不顧客觀實際,對斯大林時期的許多功績也進行全盤否定,造成了蘇聯乃至整個國際共運內部的思想動盪和混亂。另外,赫魯曉夫在對外問題上具有大國沙文主義的思想傾向,在對待兄弟黨兄弟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上,始終以「老子黨」的身份自居,干涉別國內政,這嚴重敗壞了蘇聯在國際上和國際共運內部的形象。(參考條目: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十月事件、波蘭十月事件) 赫魯曉夫主張東西方緩和,以避免核戰爭。對外主張「三和路線」,即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和平過渡。他多次訪問美國等西方國家,但他的對外政策仍然導致美蘇核對抗,曾策劃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等事件。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方面遠遠領先於美國。(參考條目:加加林、東方1號)
勃列日涅夫時期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為最高領導人,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 勃列日涅夫
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後,對赫魯曉夫的「改革」中不適當的部分進行了更改,否定了赫魯曉夫的「三和路線」,對外實行強硬路線,行「主權有限論」,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還派兵進駐蒙古,甚至在珍寶島與中國軍隊激戰。他聲稱當華沙條約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干涉,此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義。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於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聯的政策,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衰落和最終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勃列日涅夫糾正了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過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與政策過度僵化,導致矯枉過正,反而使蘇聯國家與社會喪失了改革與進步的活力。 勃列日列夫統治中期,即1975年,蘇聯國力達到巔峰,國民生產總值由美國的23%上升至53%,核力量也由美國的六分之一上升至超過美國,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但是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國民經濟因為蘇聯式福利政策和軍費開支巨大而滑坡,尤其是農業生產連年下降,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蘇聯變得外強中干,國庫空虛,國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帶關系,黨內腐敗愈演愈烈,高級幹部成了特權階層。他曾有句經典名言:「靠工資誰也活不了」,在其這種暗示的影響下,腐敗像癌細胞在蘇聯共產黨內擴散,埋下了蘇聯共產黨瓦解的種子。
安德羅波夫時期
安德羅波夫
1982年11月10日,長期統治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去世,由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繼任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安德羅波夫執政一年零三個月期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工作,大刀闊斧地進行人事調整,為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福利事業方面取得的進展作出了貢獻。在整頓勞動紀律和完善經濟機制的試驗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在這方面採取的措施獲得了蘇聯群眾的支持。但由於健康原因未允許他完成這一任務。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因長期腎病逝世,終年69歲。
契爾年科時期
契爾年科
安德羅波夫去世後,接替擔任蘇聯領導人的是73歲的契爾年科。 當時從契爾年科的年齡、健康狀況和威望來看,顯然具有過渡性質。他執政僅13個月,雖然未能改善蘇聯國內外面臨的困境,但保持了蘇聯政局的穩定,做了一些具體工作。在他執政期間強調政策的繼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羅波夫時期的對內對外政策,首先在經濟方面,主張對蘇聯的整個經濟體制進行認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經濟活動,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將國民經濟變成一種高效率的有條不紊的機制。指出,經濟試驗的實質在於給企業更多的權利,提高企業的責任感,擺脫中央過多的監督。
戈爾巴喬夫時期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後繼任的安德羅波夫及契爾年科皆在上任不到兩年便病逝。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 1988年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停止了武力干預),他的發言人將這個政策戲稱為「辛納屈主義」。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政治地震。 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國內實行經濟重建和開放性政策,對所謂「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所謂「開放性」的日益深入,蘇聯和蘇共的一些歷史錯誤被提出和糾正,但是更多遇到的是敵對勢力對蘇聯及蘇共歷史的故意抹黑。戈爾巴喬夫卻放任這種抹黑行為的擴大,最終導致了蘇共黨內和蘇聯社會的思想混亂。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布獨立。蘇聯開始走向解體。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聯同白俄羅斯及烏克 戈爾巴喬夫
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12月26日,最高蘇維埃自我解散,標志著蘇聯不再存在。而蘇聯的解體,標志著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瓦解。 對戈爾巴喬夫的評價存在巨大爭議。一部分西方政客、學者和部分俄羅斯右翼人士認為他是有膽略的改革者。但隨著蘇聯解體惡果逐漸顯現,很多前蘇聯地區人民將戈爾巴喬夫視作導致蘇聯解體和國家悲劇的罪人。 參見:蘇聯解體、八一九事件

Ⅹ 從二月革命到蘇聯解體,蘇聯發生的歷史大事

1917 年 3 月,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俄語意為「代表會議」)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左翼(布爾什維克)聯合其它極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於 1917 年 11 月 7 日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改國名為蘇維埃俄國。

蘇維埃俄國全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蘇聯成立後蘇維埃俄國成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十月革命獲得勝利,成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俄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包括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一起正式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蘇維埃俄國最高蘇維埃決定改國名為俄羅斯聯邦。

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成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1922 年 10 月 6 日俄共(布)中央全會上,列寧提出成立新國家的建議得到通過。於 1922 年 12 月 20 日以蘇維埃俄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 年 12 月 30 日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首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斯大林在會上作關於成立蘇聯的報告。列寧因病未出席大會,被推為大會的名譽主席。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宣言。大會通過的聯盟條約規定,聯盟蘇維埃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聯盟人民委員會為執行機關。條約還特別規定,每個加盟共和國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也是蘇聯解體的法律依據)。1924 年 1 月,列寧逝世,1925 年,斯大林獲得蘇聯最高權力。 列寧去世後,約瑟夫·斯大林當選聯共(布)中央總書記。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領導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使蘇聯一度成為 歐洲工業生產值最高的國家。蘇聯農業方面在斯大林大規模工業化中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農業實行了機械化但是集體農庄政策的失誤使得蘇聯農業產值嚴重下降,僅僅達到 1913 年水平。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

1932~1933 年間,烏克蘭大飢荒爆發,使 250~480 萬人死亡,當時蘇聯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部分加劇了飢荒的蔓延,並阻礙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烏克蘭獨立後,西方政治家和部分學者認為 1932~1933 年大飢荒是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

在上世紀 30 年代,斯大林發動大清洗(肅反)運動,期間至少有大約 150 萬人被殺害,被害人總數至今為止不明,蘇聯境內勞教所(古拉格)也大量增多,任何反動或者出現不當言論的官員,將軍都會被關進勞教所,甚至被槍決。因為斯大林的清洗運動主要針對蘇共中央,蘇聯軍隊高層,所以普通蘇聯人民依然對斯大林很愛戴。 20 世紀 30 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建立歐洲共同防禦體系而不果, 與此相反,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系。1939 年,蘇聯採取「禍水西推」的策略終於和德國結盟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范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出兵與德國瓜分波蘭,侵略芬蘭並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強行並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1939 年蘇聯發動蘇芬戰爭,在付出了巨大傷亡的情況下奪回了芬蘭佔領的土地。蘇芬戰爭充分體現蘇聯重工業的落後。

1941 年 6 月 22 日,納粹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二戰規模達到最大化。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周蘇軍就損失了 900 架飛機、幾千門火炮、1000 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

閱讀全文

與1941年蘇聯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