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長江歷史的知識點

長江歷史的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3-05 05:03:18

Ⅰ 關於長江的歷史

長江位於中國境內,全長6380公里注[1],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僅次於亞馬孫河和尼羅河)。長江古稱「江」、「大江」。一些學者認為「江」這個名字(上古漢語擬音為*kroong)來自南亞語系的少數民族語言,因為在這些語言當中,「河流」一詞的發音和漢語「江」字的上古音相同(例如:孟文:krung,越南語sông,參考羅傑瑞和梅祖麟的文章「古代江南的南亞民族」[[2]])。藏族把長江叫作vbri-chu འབྲི་ཆུ་(含義為「母氂牛的河流」)
長度 6,380 km
源頭海拔 6,621 m
平均流量 31,900 m³/s
流域面積 1,800,000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東海
流經國家 中國
流經地

長江下游南通段的寬闊江面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由西向東流,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及上海等11省(直轄市、自治區),最後進入東海;支流還流過甘肅、陝西、貴州、廣西、廣東、河南、浙江和福建等8個省(自治區)。
江段
長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在通稱長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稱。

[編輯]
源頭
長江源位於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當曲河和楚瑪爾河三支,其中沱沱河為長江正源。沱沱河全長358公里,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穿過雪山與谷地,出唐古拉山區後北流,切開祖爾肯烏拉山較低的山崗,至葫蘆湖附近再往東流,於囊極巴隴附近接納右岸支流當曲河後,之後便是通天河。通天河自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長813公里。
金沙江
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長2308公里,稱金沙江。

Ⅱ 關於長江的歷史問題,急需!!!!!!!

長江古老悠久,宏偉博大,氣勢磅礴,多姿多彩,力量無窮,水質優良,資源豐富,水面遼闊,沃野千里,雨水充沛,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交通方便,所以我們的祖祖輩輩一直生活在這里。她是一條億萬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條孕育了偉大民族的大江,一條蘊涵著豐厚歷史的大江,一條充滿了時代活力的大江。她養育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孕育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長江已經奔騰呼嘯了幾千萬年,幾千萬年是何等漫長而悠久的歷史啊!正是這有著悠久而漫長歷史的長江,與古老的黃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們文明的祖國。
長江,從青藏高原的涓涓細流,出千峽、納萬川,匯集成波濤滾滾的大江,橫貫中華大地,萬千姿態、雄偉壯觀。您滔滔東去的江水,澆灌著神州華夏;甘甜純美的乳汁,養育著炎黃子孫。赫赫功績,無比輝煌!
在您的兩岸,有著數不盡的奇麗風光,江山如畫!在您的兩岸,有講不完的歷史陳跡,傳說神話!
古往今來,有多少著名的詩人,為您的魅力,尋訪名勝、昂首歌唱啊!數千年間,有多少傑出的文豪,為您的風姿,寫出了優美的篇章!
長江,您碩大無比,既使是在遙遠的太空,也能清晰地見致電您雄偉矯健、跳躍奔騰、永往直前的身影。
啊!長江,您是東方的巨龍,您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您是中華民族的自豪,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長江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東雪山,在上海匯入東海,全長6380公里,是中國和亞洲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長江流域各區域文明總稱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等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為中華文明。長江文明區域之廣、文化遺址數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稱世界之最。長江文明,特別是長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給東亞及世界以很大影響。
長江,橫貫中華大地,日夜奔騰不息,迄今大約有兩億多歲了。它同黃河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早在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長江流域勞動生息,在雲南元謀發現的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屬於「猿人」階段的人類化石,距今已有170萬年左右的歷史,是長江流域人類活動悠久歷史的有力證明。考古學家在長江上下游,還發現不少地方仍留下中華民族童年的遺跡。如在長江上、中游地區,就有雲南「麗江人」、四川「資陽人」、湖北「長陽人」的化石和石器。這些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人類遺跡,距今亦有十幾萬年至一萬多年了。70年代發現的江西清江美城和湖北黃陂盤龍城兩處商代遺址,證實了這里至少在3000年以前已經發展了和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基本相同的文化。在距今4000至6000年間,長江中游地區的原始人已經過著以稻作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定居生活,創造出較高水平的原始社會文化。
中華曙猿4500萬年前生活在長江下游流域,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長江上游流域的三星堆古蜀國文明水平不亞於作為中華文明主要發源地的黃河流域同時代的古文明。自從東晉始,江東便取代中原成為中華經濟的重心地帶。
長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長江自江源至宜賓有獨立的名稱,其中江源至當曲河口稱沱沱河,來源於蒙古語托克托乃烏蘭本倫,意為「緩慢的紅河」,藏語稱瑪曲,即「紅河」;以下至玉樹巴塘河口稱通天河,藏語稱直曲,意為「母氂牛河」;玉樹至宜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是狹義的「長江」,幹流江段各有別稱,其中宜賓至宜昌又稱川江,枝江至城陵磯又稱荊江,安徽省內江段又稱皖江,長江下游至長江口又稱揚子江,因此一些歐洲語言以「揚子」作為整條長江的名稱。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條,主要有嘉陵江、漢水,岷江、雅礱江、湘江、沅江、烏江、贛江、資水和沱江;主要湖泊有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梁子湖、巢湖和洪湖等。中國大陸境內1平方公里以上的自然湖泊有77%分布在長江流域。整個長江水系的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的18.8%。
自古以來,人們對長江有許多叫法。起初,就叫江;後來叫大江。如今的規范叫法是這樣的:從源頭到楚瑪爾河口,叫沱沱河;從楚瑪爾河口到玉樹的巴塘河口,叫通天河;從巴塘河口到四川的宜賓,叫金沙江;從宜賓直到入海口,叫長江;長江的幹流又分成上游、中游、下游。從江源到湖北的宜昌,叫做上游;從宜昌到江西的湖口,叫做中游;從湖口到崇明島東面的入海口,叫做下游。長江擁有700多條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7條主要支流的年流水量都分別超過了黃河。
長江源位於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當曲和楚瑪爾河三支,其中沱沱河為長江正源。沱沱河全長358公里,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穿過雪山與谷地,出唐古拉山區後北流,切開祖爾肯烏拉山較低的山崗,至葫蘆湖附近再往東流,於囊極巴隴附近接納右岸支流當曲後,之後便是通天河。通天河自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長813公里。
長江文明史前文化:
浙江:
田螺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馬家浜文化。
環太湖(現浙江,江蘇,上海,安徽等區域):
良渚文化。
江西:
吳城文化。
湖南:
炭河裡遺址;
彭頭山文化;
玉蟾岩遺址。
湖北:
屈家嶺文化;
石家河文化。
四川:
大溪文化。
夏商周時期文化:
三星堆文明;
吳文化;
越文化;
楚文化。
其中三星堆文明有與中原文明交流的跡象。
吳越楚三地的文化與中原的商周文化皆有融合的跡象。
長江文化是以一個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為主體,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贛文化、閩文化、淮南文化、嶺南文化等亞文化層次而構成的龐大文化體系,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在相同的文化規則下聚合成一個共同的文化體——長江文化。

由於秦的統一中國,長江文明進一步和中國別的區域的文明相融合。中國各大區域文明相互融合逐漸產生了中華文明。

Ⅲ 長江的歷史

中國第一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的西南側。幹流自青藏高原蜿蜒東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10個省、區、市,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1/5。

河源 長江的源頭,自古以來有不同說法。近代在一些地理著作中有關長江河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江河同源於一山」,長江和黃河都發源於巴顏喀拉山,長江發源於南麓,黃河發源於北麓。另一種是長江發源於可可西里山。源流有兩支:南支木魯烏蘇河,北支楚瑪爾河。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先後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考察,查清了江源水系和源頭情況。長江上源位於昆侖山和唐古拉山之間,這里河流眾多,較大的有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曲3條。其中無論流域面積或水量都是當曲最大,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了沱沱河為正源。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江源地區,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氣溫低,四季如冬。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且以降雪為主。7月份的平均氣溫低於0℃,只有白天在太陽的強烈輻射之下,氣溫才能達到0℃以上,冰雪融水形成的涓涓細流就成為長江的最初水源。

幹流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里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川東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岳、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徑流資源和水力資源流 域處北緯24°27′~35°54′,東經90°33′~122°19′。位於東亞季風區內,除小部分屬高原寒冷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流域平均降水量達1057毫米。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區降雪較多外,大都以降雨為主,雨水成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補給源。徑流量主要來自上游和中游,分別占徑流量的47.1%和47.2%,下游僅佔5.7%。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9755億立方米。可能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約可裝機1.9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千瓦,佔全國可能開發水能資源的53.4%。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區,占流域的81.5%。

長江幹流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全年不凍,干支流通航里程7萬千米,約有3萬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機動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幹流可通行輪船,萬噸海輪可直達南京。同時,幹流與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內部與沿海各地的聯系,而且,也可以與國外進行經濟貿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黃金水道之稱。

Ⅳ 長江的歷史是什麼

古文化重要遺存
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古人類的發祥地,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7000多年以前,長江流域有些地區就已開始水稻種植。隋唐以來,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已是朝廷主要的斂賦地區。
【古人類文化遺址】大約距今200~3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就是早期人類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區之一。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發現。
近年來發現,約200萬年前,我國就已出現了在長江三峽一帶活動的古人類,被稱為「巫山人」。1965年在雲南元謀縣發現距今約170萬年左右的元謀人(亦稱元謀猿人)為早期猿人階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會用火。1988年元謀縣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頭骨化石,距今約300~400萬年。以上發現證明長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長江中下游繼1975、1976年在湖北鄖縣發現兩顆猿人門齒化石(距今約50~100萬年)之後,1989年該地區又發現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頭骨化石,距今約100萬年至200萬年,被認為系人類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屬,亦有稱為直立人。屬於上述的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還有長江下游安徽和縣境內「和縣人」頭蓋骨化石,介於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是我國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
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湖北長陽發現的距今約10多萬年前的「長陽人」,屬早期智人或古人。
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距今約1萬年至10萬年之間的四川「資陽人」,已屬於晚期智人。近些年來,雲南麗江亦有類似發現。
新石器時期開始於約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徵為磨製石器、制陶和紡織的出現。長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發現重要遺存。
長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東至三峽地區,西北至甘孜、阿壩境內,西南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均有遺址發現,初步統計約數十處,其中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經1959年和197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鏡、石鑿、網墜、魚鉤、箭鏈、紡輪等生產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還有耳墜、抉等裝飾品,代表了新石器時期從中期到晚期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江漢地區,尤以江漢平原分布為密,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多集中分布在漢江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交匯的江漢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該文化的影響范圍甚廣。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洙文化為代表。位於杭州灣附近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證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種稻技術;出土大量「骨耜」,證明已脫離「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欄式」木構建築。
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四川新繁水觀音遺址的出土文物說明「蜀」與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群。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遺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這些遺存對於了解至今仍較為模糊的長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西周以後至清代兩千多年間,在廣袤的長江流域留下了大量古建築、古墓葬、古造像石刻、古窯址等遺跡及遺址。在長江的上、中、下游,出現了各自孕育、發展、互相影響日趨鼎盛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
【古建築】馮煥闕為東漢幽帝時安州刺史馮煥墓前神道石闕,為四川現存最早的石闕,對研究漢建築、雕刻藝術及文物制度很有價值。平陽府君闕是現存漢闕中雕刻最精美的。
溪州銅柱(湖南永順),是五代後晉刻有盟約的銅柱;玉泉寺鐵塔(湖北當陽),是佛教建築;太和官金殿(雲南昆明),是古代道教官觀建築。
安徽黟縣西遞「中國古代民居博物館」,被稱為古代建築藝術的寶庫,傳統文化的縮影。
大屯土司庄園(貴州畢節),為清末彝族土司庄園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祥集弄民宅(江西景德鎮)、潛口民宅,是明民居;嶽麓書院。白鹿書院、西秦會館、杜甫草堂,都是名建築;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集居住、官署、防禦於一體的少數民族官寨建築(四川馬爾康);還有蘇州庭院等等。
【古墓葬】主要有湖北隨州擂鼓墩古墓群;荊州楚墓群;浙川楚墓群;樂山麻浩崖墓;棘人懸棺墓群;荊州秦漢墓;雲夢秦墓;長沙漢墓;王建墓;李自成墓;張衡墓;李時珍墓;明顯陵;南唐二陵;明孝陵等等。
【古石刻、碑刻、造像】主要有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摩崖造像;樂山大佛;白鶴梁題刻;麥積山石窟;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特別是袁滋題記摩崖石刻,歷史地反映雲南邊疆地區與中原的關系,同時又是民族友好的重要歷史文物。
雲南曲靖的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系宋大理國碑刻,又稱石城會盟碑,是研究大理國史及雲南民族關系的重要實物資料;大理南詔德化碑,是贊揚南詔與唐朝關系的重要碑刻;南京棲霞山石刻,是現存唐碑中最早的行書體碑之一。
【古窯址】湘陰兩晉至唐代的青瓷窯址,宜昌均山窯址,為吳晉時期南方青瓷窯群址,是我國南方早期青瓷重要產地之一;長沙銅官窯遺址,是唐五代瓷窯遺址,開彩色釉先河,陶瓷史上有重要意義。

Ⅳ 長江的歷史文化。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常綠闊葉林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地帶性植被,江西九連山自然保護區保存有較大面積的原生性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1981年在這里設立森林生態研究站。研究表明,常綠闊葉林具有極好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九連山常綠闊葉林下土壤年侵蝕量70kg-330kg/hm2,而與此對照的興國縣(馬尾松人工林)侵蝕荒山的年泥沙流量是17.66噸,二者相差53.5-252倍。
江西鄱陽湖水系是覆蓋全省94%國土的獨立而完整的水系,每年注入長江的年均水量1470×108m3,占長江每年平均徑流量15.6%,每年注入長江的泥沙約1210×104t。江西山區的水土保持成效直接影響長江下游水環境的質量。從20世紀80年代起,江西森林面積逐年遞增,森林覆蓋率從1977年的32.7%,到1999年達59.7%。然而江西水土流失仍然很嚴重,1996年水土流失總量僅比1988年減少2.43%。九連山常綠闊葉林研究數據表明,提高森林質量,恢復天然闊葉林植被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土保持與修復的根本性措施。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397公里(以沱沱河為源),一般稱6300公里。流域總面積一百八十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九千六百餘億立方米。以幹流長度和入海水量論,長江均居世界第三位。

Ⅵ 關於長江的歷史故事

我聽爺爺說是是孫悟空用金箍棒打出來,然後豬八戒在後面用耙子耙出來的額地方就是平原,到了南京管那裡天亮了,就沒有在耙了,所以一下是平原,以上是山

Ⅶ 長江歷史

長江位於中國境內,全長6380公里注,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僅次於亞馬孫河和尼羅河)。長江古稱「江」、「大江」。一些學者認為「江」這個名字(上古漢語擬音為*kroong)來自南亞語系的少數民族語言,因為在這些語言當中,「河流」一詞的發音和漢語「江」字的上古音相同(例如:孟文:krung,越南語sông,參考羅傑瑞和梅祖麟的文章「古代江南的南亞民族」)。藏族把長江叫作vbri-chu(含義為「母氂牛的河流」)
長度 6,380 km 源頭海拔 6,621 m 平均流量 31,900 m³/s
流域面積 1,800,000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東海
流經國家 中國流經地

長江下游南通段的寬闊江面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由西向東流,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及上海等11省(直轄市、自治區),最後進入東海;支流還流過甘肅、陝西、貴州、廣西、廣東、河南、浙江和福建等8個省(自治區)。
江段
長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在通稱長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稱。
有記載的
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古人類的發祥地,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7000多年以前,長江流域有些地區就已開始水稻種植。隋唐以來,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已是朝廷主要的斂賦地區。
【古人類文化遺址】大約距今200~3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就是早期人類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區之一。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發現。

歷史知識點的重點是什麼

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
1、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約70——20萬年前,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四肢),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頭部)。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使用打制石器(被稱 為「舊石器」)。食物來源於打獵和採集,住山洞,會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3、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已經掌握磨製、鑽孔技術,能人工取火,縫制獸皮衣服。
二、 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遺址:約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長江流域),使用磨製石器(新石器)、耒、耜,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種水稻,飼養水牛,定居(干欄式建築)。
2、半坡遺址:約6000年前,陝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黃河流域),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麻、蔬菜,紡麻織布,製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遺址,有隨葬物,出現貧富分化。
三、 遠古的傳說
1、黃河流域兩大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黃帝打敗炎帝,結成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它是漢族的前身,所以中華民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始祖。
2、禪讓制: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先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有堯、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導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奴隸制)。禹的兒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後一個夏王是桀(暴君)。
2、商: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成湯在鳴條打敗桀,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商東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長江流域,北達遼河。最後一個王商紂(暴君)。
五、 西周的興亡
1、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建都於鎬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建立封國(統治者叫國君,或諸侯),叫分封制。目的:鞏固周的統治。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財物,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
3、西周結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六、春秋爭霸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即洛陽)——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齊桓公稱霸的標志:葵丘會盟。
4、晉楚爭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敗,晉文公成為霸主。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5、吳越爭霸:吳王闔閭任用孫武打敗楚,成為霸主。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
勾踐「卧薪嘗膽」打敗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七、戰國爭雄
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韓趙魏由晉分裂而成。
2、戰國時著名戰役:圍魏救趙(齊國孫臏)、長平之戰(秦將白起)
3、合縱與連橫:合縱(合眾勢以攻一強)以蘇秦為代表,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以張儀為代表。
八、商鞅變法:
1、背景:①戰國時生產力發展,標志為鐵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廣。②秦國相對落後。③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
2、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農抑商。③獎勵軍功。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⑤嚴明法令。
3、性質:商鞅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影響:①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②秦國戰鬥力提高。③秦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4、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
九、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的原因:①秦國實力超過東方六國。②秦王贏政制定了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
2、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都咸陽。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②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內容:①確立皇帝的稱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貨幣(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銅錢)。②統一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統一文字(小篆,後來是隸書)。
十、秦末農民起義
1、原因:秦的暴政。表現在:①「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②殘酷地剝削。③嚴酷的刑罰。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殘暴。
2、開始: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曾攻到咸陽附近的戲。
3、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劉邦進入關中,逼近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十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都長安(西安)。漢武帝(劉徹)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術興太學。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政治方面: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③經濟方面: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④軍事方面:北方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管轄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南方控制海南島和「西南夷」。
十二、張騫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圍: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
2、 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聯絡烏孫國。意義:促進了內地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了基礎。
3、 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十三、兩漢時期的外交
1、「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另有「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鐵器製造技術傳到朝鮮,在平壤出土有漢朝蜀郡製造的漆器。公元57年,漢光武帝贈給日本倭奴國使者「漢委奴國王」 金印。
3、漢與歐洲的往來: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到達波斯灣。公元166年,大秦人從海路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國鼎立
1、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之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2、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之後,三分天下局面實際形成。
3、 三國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②221年,劉備建漢(蜀漢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孫權建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開發
1、 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工具、技術和種子。
2、 吳國的經濟: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臨海、番禺)。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夷洲(今台灣)。
3、 諸葛亮治蜀:堰官,錦官,平定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一帶)。
4、 西晉都洛陽,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南京)。江南經濟發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②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③社會相對安定。④自然條件優越。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內遷到黃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趨勢增強。②鮮卑貴族用落後方式統治人民。③北魏政權面臨危機。
內容:①借鑒漢族政治經濟制度。②遷都洛陽。③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改用漢姓、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推行漢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十七、青銅工藝
1、 青銅:是以銅為主要成分(銅、錫、鉛)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稱為青銅。青銅時代:是指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2、 主要青銅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銅器,商朝後期鑄造,特點是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朝殘品的典型風格。②四羊方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青銅人頭像和青銅樹: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於成都附近岷江上。特點: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2、 鄭國渠:戰國後期秦國建於咸陽附近,由鄭國主持修建,灌溉了關中平原。
3、 秦長城:秦朝為防禦匈奴,在秦、趙、燕三國北方防禦工程基礎上修築而成,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
4、 靈渠。秦朝修建,聯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世界最早),用麻造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產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2、 數學:①《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初期,書中關於負數的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以及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圓周率」:南朝時,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比歐洲早1100年。
3、 醫學:①「醫聖」張仲景,東漢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②華佗,東漢人,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麻沸散),編制了五禽戲。
4、 農學:賈思勰,北魏時期,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
5、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著有《水經注》。
二十、漢字的演變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時人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是由它發展而來。意義: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情況,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3、 金文:商朝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銘文和鍾鼎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4、 小篆和隸書: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流行於秦。後發展為隸書,漢時廣泛使用。
5、 草書、楷書和行書:出現於漢朝後期,三國兩晉時趨向成熟。
二十一、學術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統治者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②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編訂了《詩》、《書》、《春秋》作教材,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學中,善於啟發誘導,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記錄在《論語》里。
2、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①原因:戰國時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眾多的學派,歷史上稱為「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還有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和農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軻(鄒國,《孟子》)、荀況(趙國,《荀子》)。道家:莊周(宋國,《莊子》)。墨家:墨翟(魯國,《墨子》)。法家:韓非(韓國,《韓非子》)。兵家:孫臏(齊國,《孫臏兵法》)。
二十二、文學、史學與宗教
1、 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2、 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3、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對我國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尊老子為教主。
二十三、藝術
1、 戰國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製作於戰國時期,說明當時我國音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漢時期的美術中,雕塑的成就最為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型陳列館。
3、 王羲之:「書聖」王羲之,東晉,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Ⅸ 長江歷史故事

投鞭斷流
據北魏.崔鴻《前秦錄》載,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決內心調集百萬大軍,容乘勢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中國。苻堅召集群臣商議,但大臣們多不贊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屬勸阻說:「從星象來看,今年不適合南進。何況晉據著長江的險固,其君王又深獲人民擁戴。我們不如暫時固守國力,生產整軍,等晉內部松動,再伺機攻伐。」苻堅很不以為然地說:「星象之事,不盡可信。至於長江,春秋時的吳王夫差和三國時的吳主孫皓,他們都據有長江天險,最後仍不免滅亡。現在朕有近百萬大軍,光是把馬鞭投進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還怕甚麼天險?」苻堅不顧大臣們反對,執意出兵伐晉,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淝水,准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領八萬精兵抗敵。苻堅輕敵,想憑藉優勢快攻,卻遭到晉軍頑強抵抗,並在「淝水」被晉軍打敗,前秦從此一蹶不振。後來「投鞭斷流」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軍旅眾多,兵力強大

Ⅹ 長江的歷史文化

長江孕育的文明長江流域為 長江人類居住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在安徽省江北發現直回立人化石,數處包含人類遺答跡的遺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圍,也已被發現。雖然中國政治史多以華北和黃河流域為中心,長江地區卻以其農業潛力而對歷代王朝始終具有重大經濟意義。大運河就是建來用以從長江流域將糧食運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運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已得到利用,許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紀興建的。

閱讀全文

與長江歷史的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