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1122歷史事件

1122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5 04:25:49

A. 中國歷史進程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1122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5000多年:熔鑄與傳承中華文明精神基因

中華文明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國道路的獨特性,還在於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創造性地書寫中華文明的當代新形態。

以高度的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對於傳統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在改革開放中成功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注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氣神。

B. 歷史年表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

夏 約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16世紀
商 約公元16世紀-約公元前1066
周 西 周 約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東 周 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時代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戰國時代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漢 西 漢 公元前206-公元23
東 漢 25-220
三國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西 晉 265-316
東晉 十六國 東 晉 317-420
十六國 304-439
南北朝 南 朝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 朝 北 魏 386-534
東 魏 534-550
北 齊 550-577
西 魏 535-557
北 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國 後 梁 907-923
後 唐 923-936
後 晉 936-946
後 漢 947-950
後 周 951-960
十 國 902-979
宋 北 宋 960-1127
南 宋 1127-1279
遼 907-1125
西 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附 注

1、十六國: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

2、十國: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

3、資料來源於新華字典之附錄

先秦時期(公元前21世紀 ~公元前221年)

先 秦 是 指 原 始 社 會 到 戰 國 時 期 這 段 歷 史 。 原 始 社 會 經 過 原 始 的 群 居 生 活 到 氏 族 公 社 的 出 現 。 進 入 階 級 社 會 後 , 經 歷 了 夏 、 商 、 西 周 , 以 及 春 秋 、 戰 國 等 歷 史 階 段 。 先 秦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自 原 始 社 會 進 入 文 明 社 會 的 重 要 歷 史 階 段 。

在長達1800多 年 的 歷 史 中 ,中 國 的 祖 先 創 造 了 光 輝 燦 爛 的 歷 史 文 明 , 其 中 夏 商 時 期 的 甲 骨 文 , 殷 商 的 青 銅 器 , 都 是 人 類 文 明 的 歷 史 標 志 。 這 一 時 期 的 大 思 想 家 孔 子 和 其 他 諸 子 百 家 , 開 創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第 一 次 文 化 學 術 的 繁 榮 。 軍 事 家 孫 武 的 《 孫 子 兵 法 》 , 至 今 仍 被 廣 泛 應 用 於 軍 事 、 經 濟 等 領 域 。 屈 原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的 偉 大 詩 人 。 戰 國 時 期 的 《 甘 石 星 經 》 是 世 界 上 最 早 的 恆 星 表 。 在 這 個 歷 史 階 段 中 , 中 國 從 分 散 逐 步 走 向 統 一 。

-----------------------------------------------------------------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公 元 前 221 年 ,秦 始 皇 結 束 了 長 期 諸 侯 爭 戰 的 局 面 ,完 成 了 統 一 中 國 的 大 業 , 建 立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第 一 個 中 央 集 權 的 統 一 的 多 民 族 的 國 家 —— 秦 ( 公 元 前 221 ~ 前 206 ) 。

繼 秦 之 後 ,漢 高 祖 劉 邦 和 漢 光 武 帝 劉 秀 相 繼 建 立 西 漢 (公 元 前 206 ~ 公 元 前 25) 和 東 漢 (公 元 前 25 ~ 220) , 統 稱 漢 。

秦 漢 時 期 建 立 和 完 善 了 封 建 專 制 主 義 中 央 集 權 制 , 以 及 諸 如 建 立 郡 縣 制 等 一 系 列 有 利 於 統 一 的 措 施 , 一 直 為 後 世 帝 王 的 專 制 所 效 法 。 這 一 時 期 , 社 會 經 濟 有 較 大 發 展 , 西 漢 出 現 了 文 景 之 治 的 盛 世 。 漢 武 帝 後 , 在 與 西 域 及 相 鄰 的 中 亞 諸 國 的 交 往 中 , 開 通 了 舉 世 聞 名 的 絲 綢 之 路 。 秦 漢 時 期 也 是 中 國 文 化 藝 術 和 科 學 技 術 較 發 達 的 時 代 。 司 馬 遷 的 《 史 記 》 , 張 衡 的 候 風 地 動 儀 , 以 及 數 學 的 《 九 章 算 術 》 , 醫 學 方 面 的 《 黃 帝 內 經 》 等 , 均 對 後 世 有 重 大 影 響 。 蔡 倫 的 造 紙 術 , 則 被 譽 為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 之 一 。 這 個 階 段 , 佛 教 由 印 度 傳 入 中 國 , 道 教 則 從 本 土 源 起 。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東 漢 末 年 爆 發 了 黃 巾 起 義 , 豪 強 地 主 在 鎮 壓 黃 巾 起 義 的 過 程 中 , 加 強 了 自 身 的 力 量 , 釀 成 封 建 割 據 混 戰 的 局 面 。 此 後 歷 經 三 國 (220 ~ 280) 、西 晉 (265 ~ 316) 、 東 晉 (317 ~ 420) 南 北 朝 ( 386 ~ 589 ) 。 其 間 , 三 國 時 魏 、 蜀 、 吳 鼎 足 天 下 , 東 晉 時 十 六 國 紛 爭 不 已 , 南 北 朝 時 南 朝 與 北 朝 長 期 對 峙 。

這 一 時 期 , 中 國 南 方 經 濟 有 了 較 大 發 展 。 西 、 北 各 少 數 民 族 陸 續 內 遷 , 各 民 族 之 間 的 遷 徙 和 雜 處 促 進 了 融 合 。 對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至 林 邑 ( 越 南 中 部 ) 、 扶 南 ( 柬 埔 寨 境 內 ) 、 朝 鮮 半 島 、 日 本 、 中 亞 諸 國 、 大 秦 ( 羅 馬 帝 國 ) 等 地 。 文 化 方 面 , 玄 學 盛 行 , 佛 、 道 二 教 在 相 互 斗 爭 中 蔓 延 、發 展 ,但 統 治 者 一 般 都 保 護 佛 教 。 文 學 藝 術 方 面 , 建 安 七 子 、 陶 淵 明 等 人 的 詩 文 , 劉 勰 的 文 學 評 論 《 文 心 雕 龍 》 ,王 羲 之 等 人 的 書 法 ,顧 愷 之 等 人 的 繪 畫 , 敦 煌 石 窟 等 石 窟 寺 藝 術 ,皆 為 不 朽 之 作 。 科 學 技 術 方 面 , 祖 沖 之 第 一 個 將 圓 周 率 准 確 數 值 計 算 到 小 數 點 以 下 七 位 數 字 ,領 先 世 界 近 1000 年 ; 賈 思 勰 的 《 齊 民 要 術 》 則 是 世 界 農 學 史 上 的 巨 著 。

------------------------------------------------------------------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

581 年 , 北 周 外 戚 楊 堅 奪 取 政 權 , 建 立 隋 朝 。 589 年 , 隋 滅 陳 , 南 北 重 新 統 一 。 618 年 , 唐 高 祖 李 淵 在 其 子 李 世 民 支 持 下 建 立 唐 朝 ( 618 ~ 907 ) 。 907 年 , 朱 溫 篡 唐 為 梁 , 是 為 五 代 ( 907 ~ 960 ) 之 始 ; 約 在 同 一 時 期 , 南 方 出 現 了 或 並 列 或 相 續 的九 個 小 國 , 加 上 北 方 的 一 個 小 國 , 合 稱 十 國 ( 902 ~ 979 ) 。

隋 唐 時 ,典 章 制 度 方 面 多 有 建 樹 , 如 三 省 六 部 制 、科 舉 制 、 兩 稅 法 等 , 對 後 世 影 響 深 遠 。 隋 唐 對 外 采 取 較 為 開 放 的 政 策 , 中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頻 繁 。 文 學 以 唐 詩 成 就 最 大 。以 初 唐 陳 子 昂 ,盛 唐 李 白 、杜 甫 , 中 唐 白 居 易 、 元 稹 ,晚 唐 李 商 隱 、杜 牧 為 傑 出 代 表 。 韓 愈 、柳 宗 元 倡 導 的 古 文 運 動 ,對 後 世 影 響 甚 大 。顏 真 卿 的 書 法 ,閻 立 本 、吳 道 子 、李 思 訓 、王 維 的 繪 畫 ,《 霓 裳 羽 衣 舞 》等 音 樂 舞 蹈 , 以 及 眾 多 的 石 窟 藝 術 , 均 流 傳 後 世 。 科 學 技 術 方 面 , 中 國 四 大 發 明 中 的 印 刷 術 和 火 葯 兩 項 均 出 現 於 這 一 時 期 。

----------------------------------------------------------------
宋遼西夏金時期(947~1279)

960 年 ,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發 動 陳 橋 兵 變 , 代 後 周 立 宋 ( 960 ~ 1279 ) , 結 束 了 五 代 十 國 的 分 裂 局 面 。 同 一 時 期 , 契 丹 人 在 中 國 北 方 地 區 建 立 遼 ( 947 ~ 1125 ) ; 黨 項 人 在 宋 之 西 北 部 建 立 西 夏 國 ( 1038 ~ 1227 ) 。 宋 、 遼 、 西 夏 成 鼎 足 之 勢 。 1115 年 , 女 真 人 在 北 方 建 立 全 國 ( 1115 ~ 1234 ) 。 金 於 1125 年 滅 遼 , 1127 年 攻 入 宋 都 開 封 , 擄 走 徽 、 欽 二 帝 , 北 宋 滅 亡 。 宋 高 祖 趙 構 在 南 京 應 天 府 ( 今 河 南 商 丘 ) 即 位 , 後 逃 亡 臨 安 ( 今 杭 州 ) , 長 期 偏 安 江 南 , 是 為 南 宋 。

這 一 時 期 , 科 技 上 的 成 就 尤 為 顯 著 , 指 南 針 、 印 刷 術 、 火 葯 等 三 大 發 明 得 以 實 際 應 用 , 其 中 畢 升 發 明 的 活 字 印 刷 術 比 歐 洲 早 400 年 ; 蘇 頌 創 制 了 世 界 上 第 一 台 天 文 鍾 —— 水 運 儀 象 台 ; 沈 括 的 《 夢 溪 筆 談 》 , 在 科 技 史 上 享 有 崇 高 地 位 。 文 化 方 面 , 理 學 盛 行 , 道 教 、 佛 教 及 外 來 的 宗 教 均 頗 為 流 行 。 文 學 上 出 現 了 歐 陽 修 等 散 文 大 家 ; 宋 詞 是 這 一 時 期 的 文 學 高 峰 , 晏 殊 、 柳 永 、 蘇 軾 、 周 邦 彥 、 李 清 照 、 辛 棄 疾 等 均 為 一 代 詞 宗 ; 宋 、 金 時 話 本 、 戲 曲 也 較 盛 行 ; 繪 畫 則 以 山 水 花 鳥 著 稱 , 風 俗 人 物 畫 如 張 擇 端 的 《 清 明 上 河 圖 》 極 富 史 料 價 值 。

---------------------------------------------------------------
元朝(1271~1368)

1206 年 , 成 吉 思 汗 在 漠 北 建 大 蒙 古 國 , 隨 後 向 臨 境 發 動 掠 奪 性 戰 爭 。 蒙 古 軍 在 滅 西 夏 ( 1227 ) 、 滅 金 ( 1234 ) 之 後 , 先 後 三 次 西 征 , 兵 鋒 直 逼 撥 孛 烈 兒 ( 今 波 蘭 ) 和 馬 扎 兒 ( 今 匈 牙 利 ) , 以 及 巴 格 達 、 大 馬 士 革 城 等 地 。 蒙 古 成 為 橫 跨 歐 亞 的 大 汗 國 。 1260 年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即 位 , 崇 尚 漢 法 、 改 革 舊 制 , 以 開 平 ( 在 內 蒙 古 ) 為 上 都 , 燕 京 ( 今 北 京 ) 為 中 都 。 1271 年 改 國 號 大 元 。 1279 年 滅 南 宋 。 1368 年 明 軍 攻 入 元 都 , 元 惠 宗 退 出 中 原 , 回 漠 北 , 元 朝 結 束 。

在 元 朝 統 治 時 期 , 中 國 是 世 界 上 最 強 盛 的 國 家 , 聲 譽 遠 及 歐 亞 非 三 洲 。 中 國 的 印 刷 術 、 火 葯 、 指 南 針 等 三 大 發 明 也 於 元 代 經 阿 拉 伯 傳 入 歐 洲 。阿 拉 伯 國 家 的 天 文 學 、 醫 學 、 算 術 陸 續 傳 入 中 國 , 伊 斯 蘭 教 也 廣 泛 傳 布 。

文 藝 方 面 以 元 曲 成 就 較 高 , 代 表 人 物 有 關 漢 卿 、 王 實 甫 、 白 撲 、 馬 志 遠 等 , 代 表 作 有 《 竇 娥 冤 》 、 《 西 廂 記 》 等 。

----------------------------------------------------------------
明朝(1368~1644)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立 國 後 , 為 加 強 中 央 集 權 , 廢 丞 相 而 直 攬 軍 政 大 權 。明 朝 農 業 較 前 代 有 所 發 展 , 絲 織 業 、 制 瓷 業 發 達 , 采 鐵 、 鑄 銅 、 造 紙 、 造 船 等 行 業 也 有 大 的 發 展 。 對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發 達 。 航 海 家 鄭 和 先 後 七 下 西 洋 , 歷 亞 非 30 多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 但 明 中 葉 後 , 中 國 曾 歷 受 日 本 、 西 班 牙 、 葡 萄 牙 、 荷 蘭 等 國 侵 擾 。

明 朝 科 舉 考 試 通 行 八 股 文 , 束 縛 了 個 人 見 解 。 明 朝 在 文 化 科 技 上 的 成 就 , 小 說 有 《 水 滸 傳 》 、 《 三 國 演 義 》 、 《 西 游 記 》 、 《 金 瓶 梅 》 , 戲 曲 有 《 牡 丹 亭 》 , 地 理 學 有 《 徐 霞 客 游 記 》 , 醫 學 有 《 本 草 綱 目 》 , 農 學 有 《 農 政 全 書 》 , 工 藝 學 有 《 天 工 開 物 》 , 文 獻 類 書 有 《 永 樂 大 典 》 , 等 等 , 均 為 經 典 之 作 。

---------------------------------------------------------------
清朝(1636~1911)

1616 年 , 清 太 祖 努 爾 哈 赤 經 多 年 征 戰 , 建 立 後 金 。 1636 年 , 皇 太 極 改 國 號 為 清 。 1644 年 , 清 軍 入 關 滅 明 。 清 入 關 後 統 治 中 國 268 年 , 經 歷 順 治 、 康 熙 、 雍 正 、 乾 隆 、 嘉 慶 、 道 光 、 咸 豐 、 同 治 、 光 緒 、 宣 統 10 個 皇 帝 。

清 朝 前 期 社 會 穩 定 、 經 濟 發 展 , 在 康 、 雍 、 乾 、 三 朝 尤 達 到 鼎 盛 時 期 。 但 嘉 、 道 以 後 , 政 治 日 趨 腐 敗 , 社 會 矛 盾 開 始 激 化 , 國 力 日 衰 。 西 方 殖 民 主 義 者 在 19 世 紀 30 年 代 以 後 , 向 中 國 輸 入 大 量 鴉 片 。 1839 年 , 清 政 府 派 林 則 徐 到 廣 東 禁 煙 。 1840 年 , 英 國 殖 民 主 義 者 為 保 護 鴉 片 利 益 而 發 動 了 鴉 片 戰 爭 , 迫 使 清 政 府 簽 定 不 平 等 的 《 南 京 條 約 》 , 中 國 開 始 逐 步 淪 為 半 殖 民 地 社 會 。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 割 地 賠 款 , 加 重 了 人 民 的 負 擔 。 終 於 在 1851 年 爆 發 了 太 平 天 國 運 動 , 沉 重 地 打 擊 了 清 王 朝 。 1864 年 清 王 朝 和 外 國 侵 略 者 勾 結 起 來 鎮 壓 了 太 平 天 國 革 命 。 曾 國 藩 、 左 宗 棠 、 李 鴻 章 和 奕 訴 一 起 在 中 國 辦 起 洋 務 運 動 , 其 政 治 目 的 是 為 鎮 壓 人 民 的 反 抗 斗 爭 而 興 辦 軍 事 工 業 , 客 觀 上 卻 起 了 中 國 近 代 化 進 程 的 先 聲 作 用 。 隨 著 西 方 文 化 的 傳 入 和 影 響 , 知 識 分 子 中 出 現 了 資 產 階 級 改 良 派 , 並 逐 步 演 化 成 康 有 為 、 梁 啟 超 為 首 的 戊 戌 維 新 運 動 。 慈 禧 太 後 鎮 壓 了 維 新 運 動 之 後 , 又 鎮 壓 了 反 帝 愛 國 的 義 和 團 運 動 。1911 年 孫 中 山 領 導 的 辛 亥 革 命 爆 發 , 推 翻 了 清 王 朝 的 統 治 。

清 朝 出 現 了 一 大 批 思 想 家 和 學 者 , 代 表 人 物 有 黃 宗 羲 、 顧 炎 武 、 王 夫 之 、 魏 源 、 龔 自 珍 、 康 有 為 、 嚴 復 、 譚 嗣 同 、 梁 啟 超 、 張 炳 麟 、 蔡 元 培 等 。 這 一 時 期 , 出 現 了 《 聊 齋 志 異 》 、 《 儒 林 外 史 》 、 《 紅 樓 夢 》 等 優 秀 小 說 和 《 長 生 殿 》 、 《 桃 花 扇 》 等 優 秀 戲 曲 , 散 文 、 詩 歌 、 繪 畫 也 有 較 高 成 就 。

洋 務 運 動 中 , 出 現 了 一 大 批 自 然 科 學 譯 著 , 促 進 了 一 批 近 代 自 然 科 學 人 才 的 出 現 , 著 名 的 有 數 學 家 李 善 蘭 、 華 蘅 芳 , 化 學 家 徐 濤 , 工 程 師 詹 天 佑 等 。

清 朝 是 中 國 最 後 一 個 封 建 王 朝 , 它 的 突 出 貢 獻 是 統 一 全 國 , 鞏 固 和 加 強 了 多 民 族 國 家 的 團 結 , 最 後 奠 定 了 中 國 的 版 圖 。辛 亥 革 命 結 束 了 2000 多 年 的 封 建 統 治 , 但 沒 有 從 根 本 上 解 決 中 國 的 社 會 矛 盾 。

---------------------------------------------------------------
中華民國(1912~1949)

從 清 朝 滅 亡 到 1949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這 段 歷 史 稱 中 華 民 國 。 這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大 動 盪 大 變 革 的 時 代 。

辛 亥 革 命 勝 利 後 , 孫 中 山 締 造 中 華 民 國 , 但 是 , 革 命 果 實 很 快 被 袁 世 凱 等 北 洋 軍 閥 首 腦 篡 奪 。 此 後 , 北 洋 政 府 ( 1912 ~ 1928 ) 對 內 實 行 獨 裁 統 治 , 對 外 投 靠 帝 國 主 義 , 軍 閥 之 間 連 年 混 戰 , 人 民 處 於 水 深 火 熱 之 中 。

1921 年 , 中 國 共 產 黨 在 上 海 成 立 。 1924 年 國 、 共 兩 黨 合 作 。1926 年 6 月 , 國 民 政 府 任 命 蔣 介 石 為 國 民 革 命 軍 總 司 令 ,誓 師 北 伐 。1928 年 ,北 洋 政 府 的 統 治 宣 告 結 束。

中 國 共 產 黨 在 建 立 了 自 己 的 武 裝 後 , 領 導 中 國 人 民 經 歷 了 土 地 革 命 戰 爭 ( 1927 ~ 1937 ) 、 抗 日 戰 爭 ( 1937 ~ 1945 ) 和 解 放 戰 爭 ( 1945 ~ 1949 ) , 終 於 打 敗 了 日 本 侵 略 者 , 推 翻 了 以 蔣 介 石 為 首 的 國 民 黨 政 府 的 反 動 統 治 , 解 放 了 除 台 灣 省 和 若 干 海 上 島 嶼 以 外 的 全 部 國 土 。

這 一 時 期 , 文 化 上 的 變 化 亦 很 顯 著 。 以 陳 獨 秀 在 1915 年 創 辦 的 《 新 青 年 》 為 標 題 而 興 起 的 「 五 四 」 新 文 化 運 動 , 猛 烈 地 沖 擊 了 傳 統 的 封 建 文 化 。 此 後 , 民 主 與 科 學 的 口 號 深 入 人 心 , 白 話 文 獲 得 普 遍 推 廣 , 教 育 、 科 學 和 出 版 , 尤 其 是 社 會 科 學 和 文 學 藝 術 都 取 得 了 顯 著 成 就 。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

1949 年 10 月 1 日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 中 國 歷 史 從 此 進 入 了 社 會 主 義 革 命 和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時 期 。

C. 北京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

北京在歷史上地位的變遷

一 中國與世界各國定都的差別

金主亮貞元元年(1153),由上都遷燕京,北京始成為國都。但那時是宋、金、夏三國鼎立,宋都臨安,北京不是唯一的國都。

自此上溯至燕立國,戰亂頻繁。七國對峙,各有國都。秦滅六國,始有統一的京都。自秦以後,分合無常。多則一二百年,少則一二十年,又出現政治大動亂局面:由合而分,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各國對峙,又各有國都。分久必合,新出場的英雄好漢,打天下,統一江山,又從他們集團的利害考慮,往往另建新都,所以都城的變遷很頻繁。元以後約七百多年,北京長時間成為京都,但也出現南京和北京的易位。

這是中國國都變遷史的特點,要研究北京建都史,一定要結合這一特點,進行考察。

外國建都後很少遷移,如泰國的曼谷、埃及的開羅、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阿根延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美國的華盛頓、加拿大的渥太華。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國都沒有變遷,如英國的倫敦、瑞士的伯爾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西班牙的馬德里等,有些國家在二戰期間為法西斯德國所兼並或佔領,復國後仍以原國都為都,如奧地利的維也納、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丹麥的哥本哈根等,巴黎於二戰期間為法西斯德國佔領,以貝當為首的法國賣國分子在法國中南部維希組織傀儡政府,盟軍登陸後,法國解放,仍以巴黎為首都。二戰末期,羅馬尼亞人民起義,成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仍以布加勒斯特為首都。

有的國家國都變遷的也不過一次,如日本的都城原在西部的「京都」,明治維新後遷往江戶,改稱「東京都」。莫斯科原是莫斯科公國的都城,後來成為統一的俄羅斯的京都。十六世紀彼得大帝遷都彼得格勒, 10月革命後,都城又遷回莫斯科。柏林原是德國的首都,二戰結束後,德國分裂為二,東德的都城仍在柏林,西德的都城則在波恩,德國統一後,暫時,仍以波恩為國都,已決定遷回柏林。

中國情況很特殊,建國很早,建都也很早,而都城的變遷卻很頻繁。

二 燕國的建立及其發展

殷紂王父帝乙遷都朝歌,今豫北淇縣地區。武王伐紂滅殷,不以朝歌為國都,回關中,另建鎬京,稱宗周,在長安西南。周公東征後,又建洛邑(今洛陽),稱成周。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為吠戎等所殺,子平王東遷,以洛邑為都城,史稱東周,直到戰國末為秦所滅 。

洛邑雖是東周王朝的都城,由於周王窒衰落,沒有形成為政治中心,因其地居天下之中,商業發達,經濟較繁榮,為天下一都會。

各諸侯國及戰國時各王國也有其國都,如晉都曲沃(又遷絳)、齊都臨淄、楚都鄂、趙都邯鄲、秦都咸陽等。

今北京地區當時屬於燕國。周武王滅殷後,封召公爽長子於北燕,稱燕國。據《史記·索隱》載,唐時幽州薊縣,屬邊區,與山戎雜居,社會發展緩慢。西周時,最初八代無世系可考。從周厲王至春秋初,只列世系。春秋時期記載亦極簡略,不參與中原諸侯的盟會。戰國時期,特別自燕昭王(前311至279)進行改革,招賢納士,經濟、政治、文化都有很大發展,曾參加「合縱」以攻秦,又大敗齊國,攻佔70餘城。20年前,房山琉璃河出土周代墓葬,其中駟馬車葬不少,這標志畜牧業、煉鐵業等有較大發展,與中原地區相同,荊柯將去刺秦王,別時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格律和情調同項羽《亥下歌》、漢高祖《大風歌》相同,與中原先進文化並駕齊驅。

燕名將秦開曾襲擊東胡,迫其後卻干余里,築長城,從今懷來至遼東,置上谷(唐時稱北燕州,今懷來一帶)、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各郡,防禦東胡和匈奴,形勢地位很重要。

司馬遷評曰:「燕迫蠻貉(指東胡、匈奴),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凡滅者數矣。」然能維持八九百年,「在姬姓獨後亡」,至前222年,為秦所滅,燕人衛滿等則流亡遼東,經略開發。

出現了秦開、燕昭王、荊柯、衛滿等英雄人物,當時已傳揚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土,表現了燕人的氣質。

三 秦漢至隋唐時期東北部的政治軍事重鎮

秦始皇滅6國,一統天下,舍東周王朝的洛邑,而以咸陽為京都,因秦在關中已有幾百年的根基。

前202年10月(秦漢以農歷10月為歲首),項羽敗亡後,劉邦在諸侯將相擁戴下,即皇帝位,初以洛陽為都城。5月,他採納張良、劉敬等建議,入都關中長安,由丞相肖何營建宮殿,因為秦始皇在咸陽及其周圍曾建離宮三百,又另建阿房宜,被項羽一把火燒了三個月,所以要另建。不都洛陽,而都長安,一因關中形勢險要,一則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得到關中吏民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其政治基礎。

秦統一後,設40郡,今北京地區屬漁陽郡。西漢因之,屬幽州(13州之一)漁陽郡。

秦始皇築長城,防禦匈奴,漁陽郡是軍事重鎮。陳勝,吳廣等900戌卒,就是調赴漁陽去屯守,而中途起義。

秦漢之際,燕、齊、趙居民避亂流亡遼東的約幾萬人。漢初,燕人衛滿亡命遼東,成為流民的領袖,自立為王,並略地至朝鮮北部,漢武帝起兵滅衛滿後代右渠,水路由渤海,陸路出長城。幽州漁陽郡成為經略遼東的軍事重鎮。

王莽篡位,仍以長安為都,因他在長安掌權多年,有其政治基礎。

東漢光武帝以關中經過更始,赤眉與豪強的混戰,破壞不堪,遂以洛陽為京都,並以此為基地,陸續消滅割據勢力。

東漢設13州部,今北京地區屬幽州,州治在薊縣,仍然是東北邊方的政治軍事重鎮。

東漢末,東胡族烏桓興起,分三大部,居住於遼西、遼東、右北平,各稱王。中山太守張純叛漢,自稱「彌天安定王」,為烏桓三大部元帥,寇掠青、徐、幽、冀4州,殺略吏民。靈帝末期,委任劉虞為幽州牧,平定叛亂。

不久,中原大亂,軍閥混戰,爭奪地盤,冀州牧袁紹得到遼西烏桓部大人蹋頓的援助,打敗幽州牧公孫瓚,兼並幽州,矯制封烏桓三大部大人蹋頓、難樓、削王等為王,皆稱單於。

袁紹自官渡戰敗病死(202),曹操連年進攻袁家諸兄弟,袁尚敗走幽州,投奔烏桓蹋頓,蹋頓於206年寇邊,企圖助袁尚收復冀州,第二年,曹操親率大軍打敗烏桓兵,斬殺蹋頓,各部陸續歸降,徙居內地,幽州、並州均歸曹操統領,新興起的鮮卑部落也歸附曹操。

東北口外少數民族捲入爭奪幽州的斗爭,自此開始,以後時弛時緊,關系更復雜。三國時,曹魏都洛陽,今北京地區屬魏國幽州,仍治薊縣,轄范陽、燕郡、右北平各郡。

蜀漢都成都。孫權於229年稱帝,遷都建業,即金陵,今南京。後曾一度遷武昌,又還都建業。

司馬炎篡奪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仍都洛陽。統一後陸續設置21州,今北京地區仍稱幽州,治涿縣。

匈奴貴族顛覆西晉王朝,司馬睿南渡,重建晉王朝,稱東晉,都建康(今南京)。華北地區陷入各族各國混戰爭奪的局面,即所謂5族16國時期。

幽州先後為匈奴族前趙、羥族後趙、鮮卑族前燕、氐族前秦、鮮卑族後燕、南燕和漢族馮跋北燕所佔據,最後歸鮮卑族後魏所管轄。

魏文帝遷都洛陽。後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又分別為北齊、北周所篡奪,幽州先後歸 屬東魏、北齊。齊都鄴,周部長安。 577年,周滅齊,幽州又屬北周。

楊堅篡奪周政權,建立隋王朝,不久滅南朝的陳,又一統天下,分全國為9州,晉時幽、冀、並三州及司州河北的一部合並為冀州,今北京地區屬冀州的漁陽、北平各郡。

唐王朝繼續以長安為京都,分全國為10道(後增至15道),河北道轄25州,包括幽州。唐玄宗時,沿邊設10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是其中之一,治所在幽州,控制奚,契丹,不久分范陽節度使,置平盧節度使治所在營州,控制室韋、株羯(女真前身)。

安祿山即以范陽節度使的身分,以今北京地區為基地,起兵叛亂。白居易「漁陽毖鼓動地來」,即指此。

後來藩鎮割據期間,范陽節度使改名幽州節度使,又名盧龍節度使,治幽州,即今北京,領幽、薊、易、定、滄等9州,直至唐末,為李克用所兼並。

四 燕雲十六州的割讓與宋遼對峙

五代初期,幽州等州郡屬後梁、後唐管轄。 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塘起兵叛變,企圖篡位奪權,勾結契丹主耶律德光,取得他的軍事支持,拜他為父,並由德光冊立為帝,史稱「兒皇帝,建國稱後晉。交換的條件:割幽雲16州與契丹,計:幽州治薊,即今北京;薊州治漁陽,亦今北京;瀛州治河間;莫州治莫,今肅寧;涿州治范陽,即今涿縣;檀州治燕樂,即今密雲;順州今順義縣;新州治今涿鹿縣;她州治今懷來縣;儒州治今延慶縣;武州治今宣化;蔚州治今蔚縣;雲州治今大同;應州治今應縣;寰州治今朔縣東;朔州治今朔縣。

契丹得幽雲16州後,改稱幽州為燕京,改國號為大遼。

北宋都大梁,即開封,稱東京。自此以北至河間府,一片平原,無險可守。遼占燕雲16州,對宋是一大威脅。宋太宗兩次北伐,欲圖收復燕雲,均不幸戰敗無功。此後一直處守處,澶淵之盟後,每年向遼交納銀絹,稱「歲幣」,買得暫時和平。宋神宗急於變法,就是為了富國強兵,收復燕雲。可見幽州(燕京)歸那一方所有,關系重大。這就是燕京在當時所處的特殊地位。

遼國將其統治區設5京,分治5道。

遼太祖阿保機於9l6年稱帝,以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附近)為「皇都」即遼國的首都。太宗耶律德光於928年,升遼陽府為南京,後接收石敬塘所割燕雲16州,置南京析律府(今北京),又稱燕京,轄順、檀、涿、易、薊各州;改遼陽為東京。又置西京大同府,轄儒、武、蔚、應、朔各州。遼聖宗於1007年築遼西城,稱中京大定府。燕京與遼陽、大同、遼西一樣,雖稱為京,不是遼國的京都,只是政治軍事重鎮。猶如北宋稱洛陽為西京,宋州(商邱)為南京,大名府為北京,是同一性質。

1122年,遼天詐帝與金兵戰,屢敗,西奔,中京淪陷,鎮守南京的燕王耶律淳於是年3月在官僚的擁戴下,即位稱帝,5月病死,秦王耶律定繼位。12月,金兵攻佔燕京。在這期間,燕京可算是遼國的京都,但前後只有10個月。

遼太宗耶律德光於936年接收幽州,改稱燕京,又稱南京,作為遼南疆政治軍事重鎮,到了1122年為金兵攻佔,歸遼國營轄前後187年,作為遼京都不過10個月。若誇張地說,燕京是遼國的國都,讀者不察,以為是遼國一百幾十年的京都,與歷史事實不合。

五 金元的國都

金兵佔領燕京後,按照宋金盟約,於第二年將燕京和冀、景、檀、順、涿、易6州撥歸北來,宋則向金交納歲幣及「燕京代稅錢」一百萬貫。

兩年後,金人背盟,大舉南侵。第二年,開封淪陷,徽宗、欽宗被俘。高宗即位於商邱,後節節南逃,金兵直追至浙江海邊。來軍民展開轟轟烈烈的抗金斗爭,迫使金兵北撤。1140年,岳飛等收復河南諸郡,大敗金兀術於朱仙鎮,即將渡河,收復燕京,形勢大好。宋高宗在秦檜唆使下,強令岳飛班師,河南州郡盡失,第二年又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同金人簽訂割地賠款的賣國條約,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自此以後,宋金對峙93年,直至1234年金亡於蒙古,其間有金主亮的南侵(1161)。

金自太祖阿骨打於11l5年建國稱帝後,不斷向外擴張,亦建立5京:上京會寧府是初期的都城,東京遼陽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大興府,即燕京。除上京外,其他四京是政治軍事重鎮,不是國都。

金主亮貞元元年,遷都燕京、以燕是列國的名稱,不宜為京師的稱號,改名為中都。開封府原稱汴京,改稱南京。11 61年6月,他又遷都南京開封府,大肆搜括騾馬,9月起兵南侵至瓜州,為宋虞允文所指揮軍隊大敗於採石磯。金人立曹國公東京(遼陽)留守完顏烏祿(改名雍)為帝,即金世宗。10月,金主亮為部將所殺,金世宗又定都中都(燕京)。

十三世紀初,蒙古興起.1213年,蒙古兵一再圍金中都(燕京),金宣宗被迫於1214年5月遷都開封,燕京為蒙古所佔領。

金以燕京為首都前後共8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建都和林。1260 年,元世祖即位,以汗平為都,4年後,即1264年,遷都燕京,改稱大都,稱開平為上都,至1368年元順帝逃往塞外,明徐達克復燕京。

六 明代以後南京北京輪換建都

明太祖朱元璋以應天府為根據地,奪取天下,於1368年即皇帝位,建都應天府,稱南京,開封為北京,曾營建濠州,擬置中都,後罷。稱元大都為北平。

建文帝繼位,仍以南京為首都。

靖難之變後,明成祖篡位稱帝,最初也以南京為國都。永樂四年(1406)開始營建今北京宜殿,准備建為京城,永樂十九年正月,始遷都北京。未遷前,南京仍是京都,他若北巡或出塞打蒙古,太子留守南京,稱監國,中央朝廷各衙門也在南京,一般政令亦在南京發布。這就是作為首都的基本特徵。

明成祖遷都後,為尊重乃父,仍稱南京為京都,北京為陪都。但北京已是事實上的首都,因為皇帝和中央朝廷在此,政令也由此發布。宣宗後才不稱陪都。從明成祖遷都到李闖王進京,北京一直是明王朝的京都。

李自成曾在北京即皇帝位。北京又是大順政權的都城,雖然只短短幾天。

1644年5月,明福王朱由嵌在南京即皇帝位,仍以南京為京都,但只存在一年。

1644年3月,多爾袞率清兵入關,5月佔領北京,9月,清王朝定都北京,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

辛亥革命爆發後, 1911年12月29日, 17省代表在南京開會,依照《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元旦正式就職,以南京為首都,迫使清帝退位。依照南北和議,孫中山於2月13日辭職,另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但他必需

到南京首都就職,袁以種種藉口和手段,不到南京。4月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被迫通過決議,遷都北京,即通常所說的北洋軍閥政府及其都城。

1927年北伐勝利,推翻北洋軍閥政府,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又奠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在抗日戰爭期間,曾以重慶為陪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又定都北京,並載入憲法。

以上是北京在歷史上地位變遷的簡單過程,算不上什麼論文,僅僅為研究北京史的同志提供一些參考的線索。

從燕到清,考察北京歷史地位的變化時,抓住了錯綜和復雜的民族矛盾這一線索,便易於理解,同時也是北京同南京、洛陽、長安的不同之處。民族斗爭的結果,不斷出現了民族大融合,融合主要體現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面。這已不在本文探討的范圍之內。

D. 求中國歷史上的大屠殺事件,我只知道張獻忠,白起,和揚州嘉定三個,求更多的

冉閔《殺胡令》死亡平民:保守估計100萬
五胡亂華時期,原來居於中華大地周邊的各少數民族大舉侵入中華大地,大肆的對漢人進行著屠殺和奴役,出於報仇,冉閔以掃清中原為號召,揚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則將其統統殺絕。這就是有名的《殺胡令》。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白奴(匈奴分化為白奴和黃奴,黃奴自稱夏後依,白奴被冉閔和各路山西義軍殺絕)多達六十萬之多,其中四十萬被冉閔正規軍殺絕。兩次屠羯達三十二萬之眾,羯族從此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五胡亂華死亡平民:1000萬以上
五胡亂華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多個少數民族大規模南下而造成與漢族政權對峙的時期。又稱永嘉之亂或五胡十六國。入塞胡族中,羯、白匈奴、丁零、鐵弗、盧水胡、鮮卑、九大石胡等部落主體都是金發碧眼的白種人,這些來自蠻荒之域的野蠻胡族還保留著原始的食人獸性,其中以羯族,白種匈奴,鮮卑族三族最為凶惡。公元304年,慕容鮮卑大掠中原,搶劫了無數財富,還擄掠了數萬名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姦淫,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慕容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於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易水為之斷流。史書記載羯族軍隊行軍作戰從不攜帶糧草,專門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之為「雙腳羊」,意思是用兩只腳走路像綿羊一樣驅趕的**隸和牲畜,夜間供士兵姦淫,白天則宰殺烹食。在羯族建立的羯趙政權統治下,曾經建立了雄秦盛漢的漢民族已經到了滅族的邊緣。到冉閔滅羯趙的時候,中原漢人大概只剩下400萬(西晉人口2000萬),冉閔解放鄴都後一次解救被擄掠的漢族女子就達二十萬。

太平天國死亡平民:1000萬以上
估計直接死於屠殺的平民有1000-1500萬。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起義,義軍在起義後的六年中,不過犧牲4千餘人;然而內訌中的1856年,洪秀全利用韋昌輝殺害楊秀清及親信6千餘人,兩個月總共殺了文武官員2萬人。後來又利用石達開來天京靖難,凌遲處死韋昌輝,將其屍體寸磔,割成許多塊,每塊皆二寸,掛在各處醒目的柵欄處,標上「北奸肉,只准看不準取」的字樣,真是厲害之至。「洪楊之變」導致了十幾萬人被殺。1864年曾國藩率湘軍攻入「天京」後,殺害數十萬人的生命。太平天國強盛時,南京最多有100萬人,可曾國藩殺過10多年後,到光緒登基時,南京也還不到50萬!

滿清入關大屠殺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蘇州之屠、南昌之屠、贛州之屠、江陰之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海寧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廈門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涇縣之屠、大同之屠、汾州、太谷、泌州、澤州等等等。

蒙古帝國大屠殺死亡平民:2億。這次屠殺空前絕後,已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估計中國直接死於屠殺的有3000--4000萬。連同中亞西亞和東歐共死亡約2億人。 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萬。損失率高達91%。蒙古人滅花剌子模,屠尋思干(撒馬爾罕)城約百萬人口;滅西夏,屠八十餘萬。蒙古人數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數百城,包括屠殺了巴格達的數十萬人口,整個中亞一片廢墟。忽必烈屠殺了中國人1800萬人,中國北方90%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四川在蒙古帝國屠殺前,估計有1300-2000多萬人,屠殺後竟然不滿80萬人,幾乎成了無人區。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記錄放在《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1985年版。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殺蒙古人償命,殺回回罰銀八十兩,殺漢人罰交一餐頭毛驢價錢。漢人村裡新媳婦的頭一夜一定要給蒙古保長,中國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只能幾家合用一把菜刀。公元1215年,鐵木真攻陷金國都城中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對城中居民進行了長達一個月之久的大屠殺,超過100萬人為此殞命。公元1220?1221年,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時,對多思汗也就是撒馬爾罕(還有說是玉龍劫赤的)進行了瘋狂屠殺。當時共計5萬蒙古兵,平均每人手刃24個百姓之多。被屠殺者多達120萬。公元1227年,屠夫鐵木真發泄**時,被西夏婦女咬掉了小弟弟而最終惡貫滿盈於六盤山。其後它的繼承者實現了對西夏的征服。出於報復,將西夏境內的居民系數屠戮。僅西夏都城興慶府(今銀川)就有超過80萬的居民被屠殺,黨項民族也從此滅絕於中華大地。 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殺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無譙類,城中遺骸達到驚人的140萬! 1258年,旭列兀(拖累的兒子,忽必烈的兄弟)的蒙古鐵騎攻陷巴格達,大屠巴格達居民。據說120萬人死於屠刀下,以至於底格里斯河河水為之一片血紅! 直到公元1352年,蒙古統治者還對徐州、杭州居民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並計劃消滅張王劉李趙漢族五大姓。只是由於紅巾軍的奮起一擊,這項種族滅絕政策才沒有被最後執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什麼?是元初宋未,蒙古入侵者對北方中國人的大屠殺,死者六千-八千萬人。而個別地區屠殺最厲害是什麼地方,一個仍是蒙古對呼羅珊的大屠殺,死亡700萬,占當地人口的95%;另一個發生在中國四川,明未,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偉大現大作家郭沫若稱)對一千萬四川人的大屠殺。這場屠殺,令人煙密集的四川變成一個千里只有鬼唱歌的地區,直到順治中,才移湖廣實四川,多少恢復了一點生氣。這樣血腥的歷史是誰故意抹熬的?是誰為了party派利益故意彎曲的?歷史並不總是公正的!因為,歷史是御用文人編寫的。

貼吧里找的,非原創

E. 中國各省的歷史事件!急求 不用詳細

山東省
約公元前5400年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滕縣東南,為大汶口文化之淵源。
約公元前4000年
大汶口文化。以山東泰安縣大汶口命名,屬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
距今約4000年前
龍山文化。以濟南龍山命名,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父權制時代。是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
公元前11世紀
伯禽封於魯,建魯國,都曲阜。
公元前11世紀
姜尚建齊國,都營丘。
公元前685年
齊桓公即位,管仲相齊。
公元前684年
齊魯長勺之戰。魯勝。這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公元前678年
齊桓公建立霸權。
公元前594年
魯國實行「初稅畝」,表明井田制度已經瓦解。
公元前590年
魯國實行「作丘甲」,即按「丘」科派兵役和軍需品。
公元前481年
田氏代齊。田成子殺齊簡公和右相簡止,從此齊國由田氏專政。
公元前375年
田齊桓公田午繼位,為招納賢士,在臨淄城稷門外稷下建立學宮。以後,稷下學術活動空前繁榮,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354年
齊魏桂陵之戰。齊圍魏救趙,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伏襲擊,大敗魏軍,生擒魏將龐涓。
公元前342年
馬陵之戰。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殺,從此魏國國勢衰落。
公元前279年
田單火牛陣大敗燕軍。
公元前255年
楚考烈王占據魯國。
公元前249年
楚亡魯。
公元前221年
秦滅齊。
公元前219、218、210年
秦始皇三次巡遊山東,封泰山。
公元前219年
徐福從山東登州入海東渡。
公元前154年
西漢七國之亂,膠東、膠西、膠南、淄川為其中四國。
18—22年
赤眉軍起義,反抗王莽政權的統治,後為劉秀鎮壓,失敗。
184年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張角等犧牲後,青州成為各地黃巾軍及其他農民武裝的集結地,形成著名的青州黃巾軍。後大部分接受曹操誘降,改編為「青州兵」,在曹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398年
燕丞相慕容德稱王建南燕,定都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
611年
王薄領導山東農民起義,後與竇建德等部匯合,形成隋末農民大起義,為推翻隋朝統治起了重大作用。
874年
王仙芝、黃巢領導農民大起義,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從此唐王朝名存實亡。
1119—1122年
北宋末年宋江起義,後失敗。
1211年
金末,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紅襖軍進行抗金斗爭。
1420年
唐賽兒領導明初山東農民起義。
1544—1555年
戚繼光任登州都指揮僉事,備倭抗倭。
1640—1665年
山東榆園、滿家洞、東明等地抗清斗爭。
1861年
白蓮教、宋景詩起義抗清。
1874年
清廷開辦北洋水師學堂,建旅順、威海為軍港。
1876年9月13日
英國與清政府在煙台簽訂《煙台條約》。
1886年
兗州教案。
1894年
大刀會成立。
1897年
巨野教案,德國藉此強占膠州灣。
1898年3月
德國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
1898年7月1日
英強迫清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務》。
1898年11月8日
日照教案。後德出兵日照,強取津鎮(後改為津浦)鐵路修築權。
1896—1900年
初為大刀會、義和拳反對外國教會的斗爭,後義和拳改為義和團,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帝運動。
1905—1911年
山東展開收回權利運動。
1905年
同盟會山東支部成立,徐鏡心為主盟人。
1910年
萊陽人民開展抗捐抗稅斗爭。
1911年11月23—24日
辛亥革命中,山東響應,宣布獨立。
20年世紀初—20世紀20年代
煙台近代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河南洛陽
夏太康遷都斟尋:夏朝前期,太康遷都斟尋其地在今洛陽市偃師境內伊、洛二水匯流處上游的二里頭村一帶。是為洛陽建城之始。

F. 中國歷史表

中 國 歷 史 年 表
約170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棗7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棗7000年前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棗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西周 前1121~前 771
東周(春秋、戰國) 前 770~前 249
秦 前248~前 207
漢 前206~ 220
西 前206~ 8
新莽9~ 23
更始帝 23~ 25
東漢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號
三國 220~280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晉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十六國304~439
前趙 304~329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成漢/前蜀 304~347
後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後秦 384~417
後燕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386~589
北朝 386~581
南朝 420~589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907~960
後梁 907~923
後唐 923~936
後晉 936~946
後漢 947~950
後周 951~960
十國 902~979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24~960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後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遼 907~1125遼建國於公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 93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西夏 1038~1227
金 1115~1234
元 1206~1367鐵木真於公元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 1279年滅南宋
明 1368~1644公元1644年桂王被殺
清 1616~1911清建國於公元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 1644年入關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中國歷史重要大事年表

原始社會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奴隸社會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 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夏 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武王滅商 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共和元年 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 犬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始
封建社會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 秦始皇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改國號新
17 18年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 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晉滅吳
316年 匈奴兵攻佔長安 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開始
485年 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結束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南朝結束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戰爭開始 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 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期 南詔首領皮羅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780年 實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 唐亡 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晟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變法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 南宋開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1234年 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1351年 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佔大都 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農民軍攻佔北京 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軍入關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 1686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 昭莫多戰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 維吾爾貴族大和卓 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中國歷史年代簡表

朝 代
起止時間


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西周
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

東周(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漢
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東漢
公元25年-220年

三國(魏、蜀、吳)
公元220年-265年

西晉
公元265年-316年

東晉
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
公元420年-589年


公元581年-618年


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公元1271年-1368年


公元1368年-1644年


公元1644年-1911年

中華民國
公元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49年-

G. 求中國和外國歷史發生事件時間表!!!

歐亞歷史時間粗略對照表 時間不準只是大概...寫多了也沒用,大概對比下時間有個數,剩下的就都交給網路吧。。
古代埃及 前4500
1.前王朝時期(金石並用時期,約公元前4500—3100年)
2.早王朝時期(1—2王朝,約公元前3100—2680年)
3.古王國時期(3—6王朝,約公元前2686—2181年)
4.第一中間期(7—10王朝,約公元前2181—2040年)
5.中王國時期(11—12王朝,約公元前2040—1786年)
6.第二中間期(13—17王朝,約公元前1786—1567年)
7.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約公元前1567—1085年)
8.後王朝時期(21—31王朝,約公元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古巴比倫早期 前4000年
古希臘克里特文明 前3000年
蘇美爾人古巴比倫王朝 前2000年

黃帝時代 前2717—前2599年
夏朝 前2070—前1600年
商朝 前1600—前1046年

摩西出埃及 前1237
古希臘特洛伊戰爭 前1220-1210年
迦勒底人新巴比倫王朝 前1000年
古以色列國 大衛王 前1011-971年
古以色列國 所羅門王 前960- 930年
西周 前1100-771
東周春秋期 前770-476
統一的波斯帝國 前550
波斯佔領埃及 前525
東周戰國期 前475-221
波希戰爭(馬拉松與溫泉關) 前494-478年 大概是孫子那個時代 「吳越爭霸」時期
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 前356-323年
馬其頓王朝滅波斯 前334年
秦朝統一中國 前221-206
古羅馬滅馬其頓帝國 前215-168年
西漢統一中國 前202-公元8
斯巴達克起義爆發 前73—71年
凱撒大帝掌權 前60—44年
屋大維(奧古斯都大帝) 前43年-14年
王莽、東漢時期 公元8-220
耶穌受難 公元 33年
三國時期中國 公元220--280
西晉 公元265-316
東晉五胡十六國 公元304-439
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 公元330年
羅馬分裂東西羅馬 公元395
西哥特人佔領羅馬 公元410 年
中國南北兩朝時期 公元420-581
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 公元452
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 公元455 年
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滅亡 公元476 年

西羅馬滅亡後分裂的十個王國
1.西哥特王國(西班牙) (Visigoth)
2.蘇維王國(葡萄牙) (又作蘇維匯,Suebi或Suevi)
3.盎格魯撒克森王國(即英國)(Anglo-Saxon)
4.布根地王國(在今法國羅納河流域)(又作勃艮第,Bourgogne)
5.法蘭克王國(後來法國、德國、義大利的前身,該國於9世紀左右建立了查理曼帝國) (Franks)
6.倫巴地王國(北義大利) (Lombardy)
7.東哥特王國(義大利東北部) (Ostrogoth)
8.黑如萊王國(義大利本土)
9.汪達爾王國(北非,突尼西亞一帶) (Vandals)
10.阿勒曼尼王國(位於今瑞士和德國南部)(又作阿拉曼尼,Alamanni、Allemanni 或Alemanni)

亞瑟王統一不列顛島 公元500年左右 盎格魯撒克森王國
中國隋朝 公元581-618
中國唐朝 公元618-907
阿拉伯帝國興起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時期)
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 公元661年-750年
查理曼大帝成為法蘭克國王 公元742--814年
查理曼的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800年
北歐維京海盜 公元800年後(之後成為瑞典王國)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 公元750年—125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中國五代十國 公元907-960
中國北宋時期 公元960-1127
中國北方金朝 公元1115-1234
中國南方南宋 公元1127-1279
德國皇帝 腓特烈一世 巴巴羅薩 公元1122年—1190年
英國國王 獅心王理查 公元1157年—1199年
阿拉伯 薩拉丁 公元1138年—1193年
漢丁頓伯爵(羅賓漢) 公元1160年—?
蘇格蘭起義 威廉·華萊士 公元1270年—1305年
馬可·波羅「東游記」 公元1254年~1324年

八次十字軍東征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蒙古假意協助攻打耶路撒冷「蒙古十字軍」最終滅了阿拉伯帝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

蒙古帝國興起 公元1206~1635
1211年滅金朝
1219年滅花剌子模(波斯)
1222年佔領中亞細亞
1231年滅朝鮮
1235年佔領莫斯科
1240年拔都攻佔烏克蘭
1242年暫停西征奧地利
1257年進攻越南
1258年滅阿拉伯帝國 攻佔巴格達
1260年攻克大馬士革
1279年滅南宋
1274年,1281年 兩次東征日本未果
1287年 攻入緬甸
1292年 進攻爪哇未果

奧斯曼土耳其(突厥)帝國興起 1282年
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
聖女貞德 1412年-1431年
朱元璋滅了元朝 1368年 元政權退居漠北1402年改國號為「韃靼」
帖木兒帝國興起(蒙古突厥化) 1370年~1507年
帖木兒帝國東征西伐攻擊蒙古四大汗國 1370年~1393年
奧斯曼圍攻拜占庭大敗十字軍援軍 1389年
帖木兒帝國南征印度 1398年
帖木兒帝國大敗奧斯曼帝國 1402年(幾乎滅了奧斯曼帝國,間接救了拜占庭)
土木堡明軍大敗 1449年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年~1519年
尼古拉·哥白尼 1473年~1543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1451年--1506年
斐迪南·麥哲倫 1480年--1521年
馬丁·路德 1483年~1546年
利瑪竇(瑪提歐·利奇)在中國 1552年~1610年
伽利略·伽利雷 1564年~1642年

奧斯曼帝國恢復元氣繼續攻擊拜占庭 1453年 拜占庭滅亡,君士坦丁堡被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伊凡三世在位 1462年 接受了流亡的拜占庭貴族,逐漸擺脫蒙古統治
金帳汗國分裂 1502年
莫卧爾王朝 1526年 帖木兒帝國分裂後逃亡印度建立的蒙古帝國
伊凡四世(伊凡雷帝) 1530年~1584年恢復沙皇制,通過各種手段逐步吞噬蒙古殘余汗國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統一滿洲 1559年~1626
英西戰爭 1586年~1604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年
克倫威爾獨裁 1599年~1658
明朝滅亡 1644年
鄭成功退守台灣 1624年-1662年
英荷戰爭 1652年~1674年
彼得大帝 1682年—1725年 生於1672年10歲登基,1689親政
清康熙二十四年 雅克薩之戰 1685年—1688年
十次俄土戰爭:
第一次俄土戰爭(1676~1681)
第二次俄土戰爭(1686~1700)
第三次俄土戰爭(1710~1711)
第四次俄土戰爭(1735~1739)
葉卡捷琳娜二世 1762年—1796年在位
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
第六次俄土戰爭(1787~1792)
拿破崙·波拿巴 1769年—1821年
美國獨立戰爭 1775年–1783年
法國大革命 1789年
拿破崙戰爭 1799年—1815年
奧托·馮·俾斯麥 1815年—1898年
第七次俄土戰爭(1806~1812)
第八次俄土戰爭(1828~1829)
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 1840 英國海軍 割讓香港
太平天國 1851年—1864年
第九次俄土戰爭(1853~1856)
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 1860 英法聯軍 進京燒圓明園 逃到承德
美國南北戰爭 1861年—1865年
奕,李鴻章的洋務運動 1861年—1894年
日本明治維新 1868年—1889年
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
中法戰爭(光緒) 1883年—1885年 丟失越南
甲午海陸戰(光緒) 1894年—1895年 丟失台灣,朝鮮,賠款2億兩
百日維新 1898年
義和團,紅燈照 1899年
庚子年十一國聯軍入侵 1900年 逃到西安 辛丑條約賠款本息合計10億兩以上~約2千億¥

H. 在山東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

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斗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斗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2、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指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霸主的盟會。齊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3、墮三都

墮三都,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執政,墮毀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私邑事件。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派子路墮毀三都。三都即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

起初,季孫斯和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

費邑宰公山弗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弗擾,弗擾逃到齊國。

之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最終失敗,孔子不久之後,也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4、田單復國

中國戰國後期,齊將田單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由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首先是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借口替燕國平亂,派兵攻佔薊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噲。噲的兒子燕昭王即位,為了報仇雪恥,於是招賢養士,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聯軍攻伐齊國,由於齊愍王驕傲殘暴,失去人心,樂毅在短短的六個月內,竟然攻佔了齊國七十幾座城池。

齊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將所殺,整個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地方。眼看齊國就要滅亡了,在這最緊要的關頭,出現了一位反攻復國的英雄,他以這兩座城池為根據地,善用各種謀略與戰術,一舉打敗燕兵,光復了故土。

5、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跡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

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合諸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墮三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單復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江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勺之戰

閱讀全文

與1122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