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學科素養
1.知識要淵博:要具備足量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
首先,作為一個歷史教師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歷史通史知識,起碼要具備比中學教材更高深和廣博的知識,這也應當是成為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底線。
其次,在當前社會多元化影響下,學科的多元化趨勢日漸加強,這就要求中學歷史課教師,除了具備豐厚的專業知識外,還得具備相當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深與廣博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上述三個層面的知識相互支撐,相互滲透,有機整合,才能保證學科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有效性。另外,作為歷史教師,在當今時代,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於教材,還得不斷學習,能夠追蹤歷史發展的動態,不斷更新和發展自己的知識結構。
2.教學是能手:要具備嫻熟的專業教學技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課堂主渠道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有效備課、講解分析、啟發提問、組織學習活動、引導提升、電化教學等專業教學技能。
另外,傳統的歷史教學,重在「傳道、授業、解惑」,即繼承人類歷史過程中的知識客體。但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改變舊的歷史教育觀點,要把重點放在「積能」和育人上。歷史教育不僅要客觀地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理清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法國著名教育家弗雷內說過:「提供知識並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獲得探索方針,培養思維能力,具有創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質,才能制出精良的精神宴席,便飯也好,要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
3.理念要前沿: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素養
教學是一門科學,不能憑教師主觀意識或行政命令實施課堂教學。教師的備課、上課、教學設計等都應該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符合學科知識的特點,所以,要想教學科學、有效,教師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基礎教育理論、學科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讓教育理論成為教學改革的有效支撐,同時,教師也要結合理論反思實踐,結合實踐研究理論,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強對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讀能力和變革能力。
4.信息能整合: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將成為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一環。教師的信息素養也成為歷史教師整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的信息素養,應該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層,是教師的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觀念、信息覺悟、信息道德等。第二層,是教師的信息知識,主要是指教師的知識面及擁有信息的總量與質量的素質狀況。第三層,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教師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最佳篩選和利用信息以及創新信息等能力。
二、關於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水平確實不容樂觀,亟待提高。在教學中有以下幾個常見、普遍的現象能夠反映出這一點:
1.歷史教師專業知識積累不足。
雖然大部分歷史教師在高等學院受過歷史專業教育,滿足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專業方面的底線,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入門條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很多教師的專業知識沒有增加和更新,反而是在減退。有些歷史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或非專業教師,對所教內容了解熟悉的不夠足量。
2.重視教學技能的提高,忽視知識的提高和更新。
我覺得從課改開始實施後,幾年來,歷史教師的素質應該說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我認為在教學技能方面提高,可能要好於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提高。很長一段時間來,關於專業知識提高的問題沒有被提到一個必要的高度。很多教師熱衷於「術」的研究和實踐,看書學習也是首選提高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成績方面的書籍,聽報告也是希望聽到切實可操作的做法,「你就告訴我怎麼做」,不善於研究「道」,在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方面太過於功利了。
3.重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忽視對知識的把握和研究。
我們很多教師可能要教的內容還沒有搞懂,就先去設計教學過程了,先想什麼樣的教法、什麼模式,重視怎麼讓學生記住,怎麼考好。這實際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覺得如果先把這個教學內容在知識和認識上搞得圓融無礙了,然後再想怎麼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來,課堂教學也就真正有效了。
4.教教材而不是教歷史。
教師大多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教,努力達成眼前的功利性的目標,忽視課程本身的目標,目標中有的是知識,有的是效果,而忽視育人目標。忽視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這其實是反映出教師對歷史教育理解的偏頗。
三、關於提高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法和策略
1.讀書學習
我們歷史學科提高專業素養的途徑,讀書是最關鍵的,這也是學科特點所決定的。教師要讀歷史通史知識方面的書籍,也要讀一些歷史學術研究和動態方面的書,還要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假期開始,我計劃組織開展青年教師的讀書學習活動。向教師推薦書目,平時通過博客上傳和交流讀書摘要和學習心得,定期進行讀書報告會的交流研討,達到智慧共享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2.抓好集體備課
以後要通過落實全冊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等,幫助教師准確解讀課標,正確構建知識,全面掌握教材,夯實教學基本功。
3.活動推動
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備課活動、說課活動、研討課活動,推動教師自主提高學科專業素養。另外,還要重點開展對青年教師的培訓,為年輕教師的成長成才搭建平台,盡快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水平。
4.同伴互助
一方面,讓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分小組或結對進行教研和學習,進行共同實踐研究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請他們給歷史老師們開講座,上示範課,指導評點年輕教師,提高全體老師的專業素養。
② 如何提升歷史學科教育教學質量
提高歷史學???哈哈…不可能的事,除非教育局用實踐性教學生,日本是這樣教學生的,假設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題目……
③ 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除了閱讀文學書以外,還要適當閱讀一些歷史、地理和科學技術知識方面的書籍,以增長知識,擴大視野。讀書,還要養成認真的習慣,不要走馬觀花,不求甚解,應該努力做到讀一本書有一本書的收獲。
④ 如何提高歷史學科的概念把握能力
對於歷史長河中浩如煙海的史料、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來說,中學歷史教科書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點突出,觀點明確,以綱帶目,脈絡清晰。而歷史高考中,為了有效考查學生的能力,增強主觀性試題的效度,也為了減少評分誤差,無論是材料解析題還是問答題,其答案的組織都強調突出重點,簡潔精練、清楚明了。因此歷史概括的外部表現是對語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觀試題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考查。但語言文字的概括總是體現著人類思維的特徵。歷史概括的內部實質當為對人類歷史的概括性思維——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從近些年的高考試題看,概括的對象幾乎包括了所有歷史要素:原因、條件、表現、措施、過程、性質、特點、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義、經驗教訓、啟示、原理等等;從概括的信度看,有在題問中明確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確規定概括要求的——有一點是規律性的,那就是問題中要求答性質、特點、方式、結論、啟示、原理等內容的,不管題問中是否明確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概括能力是較高層次的學科能力,它總是包含再認、再現、閱讀理解、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抽象等學科能力,同時又離不開對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作指導、史論結合、文字表達等學科能力。
1.
歸納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過程,首先是歸納的過程。需要概括的知識往往呈現零散分布狀,這不利於概括。但歷史知識本身又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特徵,我們完全可以用系統化思維方式,從宏觀和整體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識,對歷史教材內容重新整合或類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視和加強歷史知識結構的教學。所謂加強歷史知識結構的學習,就是要善於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以及歷史結論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歷史事實和歷史概念之間的普遍性聯系,揭示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這與概括的第一種涵義以及歸納式概括、點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點是相符合的。因此加強歷史知識結構的教學,是快速提高學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過程,其次是抽象的過程。概括總是在人們的抽象過程中並在抽象的基礎上進行和完成的。因為概括的結果已不是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簡單再現或全部羅列,而是對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更高層次的認識,是形成一系列穩定的科學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這一結果的實現只能通過抽象思維來完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共性或本質屬性的歸結,歷史哲理、歷史規律、歷史基本結論的提煉升華,基本要點、核心內容的得出,無一不是抽象思維的結果。抽象的最初結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較穩定的、科學的歷史概念。歷史概念源於史實,又高於史實,是歷史事物的本質、全體及內部聯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歷史概念的這些特點與歷史概括的涵義、特點許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廣泛地准確地使用歷史概念為歷史概括服務;重視歷史概念的教學和運用是提高學生歷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論結合法是歷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謂「史」即客觀史實;所謂「論」則是從客觀歷史事物、歷史現象之中抽象出來的帶普遍性、規律性的認識。史論結合既是史學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歷史高考考查的學科能力之一,更是我們進行歷史概括的基本方法,還是歷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任何一道主觀性試題中有史、論兩部分組成,每一個要點(或每一句話)多數也有史、論兩部分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現為歷史概念的運用;「論」要具體不能空洞,「論」從史出。歷史學科主觀性試題的答案不會有生動的描寫、華麗的洞藻、濃厚的文學味;也不會整段都是深奧的理論說教,濃烈的政治味;而是具體而不繁瑣,朴實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奧。例如有些學生在解答「1941~1942年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戰勝困難鞏固抗日根據地的?」(「面」的概述)一題時不會概括作答。在回答「大生產運動」這個要點時寫道「在毛澤東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八路軍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領下雄糾糾、氣昂昂地開進雜草眾生的南泥灣。他們揮鋤如飛,汗流夾背;勞動號子傳遍山野,歡聲笑語不斷。經過他們辛勤開墾,南泥灣到處是莊稼,到處是牛羊,南泥灣成為陝北的好江南……」。上述文字就描寫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的情景來說語言已經較概括。但命題卻是「大生產運動」與「鞏固抗日根據地」的關系。南泥灣墾荒僅僅是「大生產運動」的一個「點」,不能以「點」蓋「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對南泥灣墾荒這個「點」作過細的描寫。「大生產運動」又是那麼多鞏固抗日根據地措施中的一個「點」,在此題中對「大生產運動」的情況也不可能也沒必要進行詳細的敘述。此要點可概括為「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史」的概括,實際上是歷史概念的運用),使抗日根據地渡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具體的
「論」,與「生產運動」相統一的「論」)。其餘要點的概括類同。
3.訓練是提高學生歷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徑。
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靠平時的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層次的概括能力的培養更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主要有:
①借鑒語文學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訓練。
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確地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歷史概括性思維成果需要具備相當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這離不開語文學科;另一方面,歷史概括性思維和語文概括性思維的特點、要求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完全可借鑒語文學科的一些概括方法為歷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語文課中抓關鍵字詞,劃分邏輯層次的知識、方法遷移到歷史概括中來,按題目要求劃分材料的意思層次,妥善地抽取出有關問題的答案要點來。對於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鑒語文課中撰寫故事梗概的方法。
②提高筆記能力是提高學生概括能力的最實用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課前試編單元或章節課堂教學提綱,課後記錄讀史札記、學史心得,試寫歷史小論文等形式的訓練,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③以歷年各地高考例題作示範,明確概括類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設例題,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獨立概括能力。
⑤ 怎樣提高歷史教學水平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課外閱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了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了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轉換問題情境,將問題進行類化。
這是實現知識遷移的關鍵。問題情境是問題的呈現方式。一個問題的呈現方式與構建的認知結構越接近,就越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問題情境的轉換。
1、對問題進行「變式」。「變式」是對問題的變換樣式,「變式」的目的是轉換問題的呈現情境和樣式,以使其與學生所構建的認知結構相接近,為知識的遷移和問題的解決做准備。如,2003
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長城題中的一問:「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繁榮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密切關系,請參照材料(略)和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的發展。」這裡面的「所學知識」即是在平時學習中的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在教科書中卻沒有關於魏晉時期經營河西地區的內容,也沒有關於漢長城促進河西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容,這樣,本題便無法納入所建立的知識結構中。因此,需要將本題的呈現情境進行轉換,以接近或適應所構建的知識結構的情境。如,根據材料所知修築長城是西漢開拓河西地區(西北地區)的一個舉措,代表了西漢經營西北地區的努力和活動,因此可以將此題變換為「分析西漢、東漢為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響」,便可將該題納入到所構建的知識結構中了,可以順利地遷移「西漢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入侵、設置西域都護、使者校尉」等內容進行分析和回答。
2、依據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將問題進行「類化」。「類化」是指將問題納入相應的同類知識結構中,並從這個結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過程。在轉換問題的情境後,根據轉換後的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和聯系,將問題與知識結構、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相「鏈接」,利用所構建的知識結構去「類化」這個新問題。如上題,問題的情境進行轉化後,便將該題「類化」
到學生已構建的關於「西漢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和意義」 的認知結構中,在這個結構中易於找到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准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總之,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⑥ 有什麼好的提高個人歷史學科素養的方法
1、歷史學習就是記憶和事例分析,其實分析題呢也是建立在記憶之上。專所以關鍵在於記屬憶。所以提高歷史成績,就是要記住課本的主要內容,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2、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做錯題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會,都要習慣性的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因此你既然錯過一次,保不準會錯第二次,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在同樣的問題上再次失分。
⑦ 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1、教師要積極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創設有利情境,引導學生以初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探究性學習,規范思維過程,並對不同形態的史料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在我們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於執行「從史實到結論」的教學程式,教學的中心放置在引導學生對現成史實和史論的機械性記憶與理解層面上,忽視了對學生歷史研究素養的培養。在面對上述試題時,往往顯得手足無措,只能簡單地抱怨命題偏離了「方向」,這是錯誤的觀念和做法。在執行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遵循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從「史料」到「史實」再到「史識」的過程。這里,就要求教師能夠開發出多樣化的史料,讓學生在提煉史料信息的過程中驗證教材中的結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並能夠從中逐漸感悟、反思這些不同形態、不同性質史料的使用價值及其相互間的關系。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如何獲取、甄別、判斷史料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研究方法和嚴謹思維能力的過程。
2、
要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標准對歷史評價本身進行反思和再評價,形成歷史思維的獨特視角和科學的價值傾向。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過於注重評價的結果,注重對歷史事件本身的評價,而忽視了從更高的層面上對該評價結果的再評價。如,對於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一般說來,我們僅停留在「影響」本身,即:「一方面開始瓦解東部沿海地區的自然經濟,掠奪中國資源,強佔中國市場,將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中;另一方面,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開啟提供了條件」等等。卻很少有人對該評價結果進行評價,即:該評價結論的產生依據和標準是什麼?堅持了怎樣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標准?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也是兩個不同的評價角度。我們能夠從中獲得的啟示是,評價問題的立場、角度和標准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自然不同。
3、要注意將各種「史觀」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以「史觀」統領我們的課堂教學。「史觀」是統領歷史思維的靈魂。要有意識地將諸如「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等等融入到平時的教學內容中,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素養。在分析「鴉片戰爭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這個問題時,我們就要將「全球史觀」和「近代化史觀」加以引入。隨著列強的不斷侵略,中國經濟被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世界市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被迫開放,開始被動地融入了世界經濟舞台,從這個角度分析,就運用了全球化的觀念。同時,也刺激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崛起和社會的全面轉型,中國經濟領域逐漸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從這個角度分析,就是近代化的史觀。
⑧ 提升歷史學科有效教學有哪些途徑
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在新課改形勢下,有效性作為一種價值觀已深入到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是課堂教學追求的永恆主題。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呢?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際,作些分析。
一、科學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首先要加強對歷史課程標準的理解和運用。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體現了國家對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要求,用「知道、了解、理解、說明、分析、比較」等描述性的語言分層次地對教學提出較為明確的目的和要求,課程標准對教學的順利進行無疑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教師要用心研讀課標及其相關解讀材料,進一步領悟課標精神,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特別是教師的備課,只有認真的鑽研課標,針對課標對每個專題的具體要求,才可能制定科學、可行的教學目標。從而做到有的放矢,為有效教學打好基礎。其次是備課過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課程標准》中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要明白教科書僅僅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一種資源,而不是惟一的資源,歷史教師只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學生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備教案同時也要備學案。在備課過程中,,認真貫徹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則,對教學內容恰當處理、精心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如何寫好板書、採用何種教學模式、使用什麼樣的教學語言等。只有認真考慮各班、各類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使歷史課堂充滿活力,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環節入手,創設和生成有價值的情境和問題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向學生提出挑戰性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展智慧。」巴爾扎克也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問題就能激發學生不同類型的思維,營造學生躍躍欲試的氛圍,體會解答後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的良好興趣,促使他們自覺投入到對有關歷史問題的探究中去,這樣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理解。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出示了「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福特汽車生產網」等一些圖片、數據和視頻,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分析,依據學生的基礎,採用有邏輯地連續提問方法解決它:①什麼是經濟全球化?②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歸納已經學過的知識幫助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理解,絕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踴躍回答。③為什麼20世紀90年代後經濟全球化得到迅速發展?④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有哪些?實質是什麼?⑤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等世界各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又如「新航路開辟」一課的教學,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14世紀中西方交流路線圖、指南針、造船技術的進步」圖片、奧斯曼土耳其的發展視頻等相關資料,把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中,然後設問:①什麼是新航路的開辟?②從新航路開辟對比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有何異同?③你如何看待哥倫布的探險活動?以上問題的設計都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探討,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大的活躍狀態。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有效提問「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觀點的入場券,並能支持教師在學生的心理建構和課程內容之間搭建必要的橋梁」。正是這一橋梁的搭建,最終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當然,教師設置問題時一定要聯系教學內容把握最恰當的切入口。設置的問題要考慮:問題所及的知識范圍和認知水平與學生實際是否相對應?怎樣才能激起學生積極的反應?學生感興趣嗎?問題是否能夠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內通過探究獲得圓滿的解決?解決問題後學生能否生成新的認識?能否更深入地學習歷史?一般而言,學生在課堂上對問題的積極反應,本身就說明問題引起了學生思維的興趣,教師把握好教學的節奏,使其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這樣學生不僅享受到思維的快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必要的練習和及時反饋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精髓
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離不開訓練,訓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我認為新課結束後一定要或多或少由教師根據課堂實際、學生易錯、考試實際等創造性地設計出一些練習題,它既可以讓教師及時的掌握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情況,也可以起到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深化作用。如學習「鴉片戰爭」一課的練習可設計一道「鴉片危害及青少年對毒品應持怎樣的態度」的材料題和「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及失敗的根本原因」選擇題。以這樣適當的練習設計來結束教學,既可鞏固當堂知識,又可培養學生能力,還可減輕學生課後負擔和方便教師查漏補缺以及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升華。真可謂一舉數得。可見必要的練習是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的「把脈」,所以訓練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練的內容和難易要適度。只有這樣,才能檢測出訓練目標達到的程度,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導,保障訓練目的的達到。
四、要及時的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徳·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美國學者波斯納把教師的成長歸納為經驗加反思。反思將會使更多的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於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和價值,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地回憶教學情況,而是教師針對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理性思考,尋找比自己教學中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隨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於優化,從而達到最佳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場所,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千錘百煉的結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教學進行反思,教學反思應成為歷史教師的職業習慣,只有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學,只有不斷反思課堂教學,才能更好地研究學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學規律,才能使教學更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只有在教學中多反思,才會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超越自己,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課堂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動,是教學中一種理想的追求。以上是我對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粗淺認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亟待我們去實踐,去創新,去積累。華東師大許紀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課堂。」使學生們獲得終身受用、系統全面的歷史知識、歷史觀念和歷史智能,使他們成為具有較高歷史素質的公民,是一位當代歷史教師的光榮使命與責任!
⑨ 如何提高歷史學科的有效記憶
一、動機的誘發——培養記憶能力的基礎
動機是驅使人們活動的一種動因和力量,要讓一個毫無知識需求的學生去持久地努力學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由此可見,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實在是太重要了。而學生學習歷史動機的產生決定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內部需要。因此,學生動機的誘發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明確學習任務及價值,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習任務有長期任務和短期任務之分,任務的價值也有總體和具體之分。無論何種任務,任務一定要明確,價值要具體。如指導2005年歷史中考復習,告訴學生中國近現代史中各子目錄占歷史中考比分的65%-70%,其中世界史和中國古代史考25%,毫無疑問中國近現代史是重點。中考的大比分成為學生掌握各子目錄的動機,學生會加強學習記憶,會盡最大的努力完成中國近現在史的學習任務。其次,注意歷史學習任務維度,鼓勵全體學生學習需要「給全體學生同樣的任務,同樣的標准,這樣的歷史學習我們稱之為單維度學習任務」。再次,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是多維度的。單維度任務目標可以橫向比較,但高水平的學生受機理獲益多;低水平學生很可能會起反作用。多維度歷史學習目標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可獲得收獲,產生成就感,從而使學生學習歷史記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興趣的培養——學生提高歷史記憶能力的前提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成才的起點,是學習的源動力。而歷史是多元的、五彩繽紛的、形象的、有血有肉的,是活生生的,是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科學殿堂,應是中學生喜愛的科目之一。怎樣使學生喜歡上歷史學科,筆者認為興趣培養是關鍵。良好的學習興趣對提高記憶水平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教學應該結合初中學生心理特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首先應在導入新課上下功夫。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導入新課環節非常重要,導入語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講述「鴉片戰爭」一節時,筆者給學生播放錄像《林則徐》,從聽覺和視覺上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觀,有力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錄像的播放又很簡短,避免了出現喧賓奪主之感。然後著重指出:「鴉片戰爭爆發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下的對外殖民侵略的必然結果,而林則徐的虎門硝煙僅起到了導火線的作用」。此時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採用與課文有關的傳聞、秘史,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也可以利用學生們對歷史小故事非常感興趣的特點用故事導入幫助學生找到興趣點。甚至也可讓學生提前預習,通過閱讀課本、同學相互交流、查找課外資料,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課本學習中來。此外,教師可以從基礎知識的實用方面入手。學生學習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了考試,我們不能迴避這個問題。在歷史教學中遇到一些重點課,在導入新課時,筆者就強調這一章節的重要性,在歷屆中考中常出現一些題,在上課時應該重點抓住的幾方面問題。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了解到學習這章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同哪些章節有聯系。學生只有認識到所學知識的重要,注意力才會集中,教師講述課本內容時,學生的興趣點自然就提高了,記憶力水平也能隨之相繼提高。
三、方法的指導——提高記憶能力的關鍵
中學歷史教材內容紛繁龐雜,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採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特別是初中歷史課本共六冊,所要記的,誇大點說浩如煙海。因此,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記憶方法是提高記憶力的關鍵。以下是幾種常用的記憶方法。
1.特徵記憶法
根據獨特之處來加深印象的記憶方法:
(1)一肩挑兩頭年代:中間一個數,挑左右兩個相同的數組成的年代。如: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26年,「宣武門之變」,唐高祖把帝位傳給李世民;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並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等等。
(2)重復年代:後兩位年代數是前兩位年代數的重復。如: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等等。
2.壓縮記憶法
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化簡為繁,把內容壓縮成少數幾個字的記憶方法(答題時應還原)。如,清代十個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前5帝為古代史的,後5帝為近代史的)。可壓縮成: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⑩ 開學以後怎麼計劃提升歷史學科成績
我覺得要想提升自己的歷史學科成績,首先需要了解時間線,這樣分析題目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資料的大背景,其次就是要背一些重要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