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我國的航海歷史事件

我國的航海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4 22:25:24

A. 明朝時重大的航海事件指什麼取得什麼成果

為抄你解答,請你襲參考:
一、明朝時期中國航海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
二、取得的成果是: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在沒有此類的壯舉。
4.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

B. 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人物,事件,國家,到過哪裡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約1451~1506),Christopher Columbus ( Cristóbal Colón)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 Valladolid。一生從事航海活動。先後4次出海遠航發現了美洲大陸,開辟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大陸與新大陸的聯系。

斐迪南·麥哲倫
麥哲倫(全名費迪南德·麥哲倫,葡萄牙語:Fernão de Magalhães;西班牙語:Fernando de Magallanes,1480年春天-1521年4月27日),葡萄牙人,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1519年-1521年率領船隊首次環航地球,死於菲律賓的部族沖突中。雖然他沒有親自環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後繼續向西航行,回到歐洲。

達·伽馬
葡萄牙航海家,從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線的開拓者。生於葡萄牙錫尼什,卒於印度科欽。青年時代參加過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戰爭 ,後到葡宮廷任職 。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國王派遣,率船從里斯本出發,尋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經加那利群島,繞好望角,經莫三比克等地,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 。同年秋離開印度,於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伽馬通航印度,促進了歐亞貿易的發展。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holmeu Dias,約1450—1500年5月24日),為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於1488年春天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為後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鄭和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亨利王子
亨利王子的全名是唐·阿方索·恩里克,葡萄牙親王。因設立航海學校、獎勵航海事業而被稱為「航海者」。他自幼沉靜踏實,喜好鑽研,專心致志於既定目標。他確信,地球上尚有許多未知的大陸等待人們去發現。於是,一個宏大的設想在他的腦海里初步形成。他認定,葡萄牙歷史上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自休達返國後,恩里克便一心一意地投身於航海事業。在他的支持下,葡萄牙船隊在非洲西海岸至幾內亞一帶。

詹姆斯·庫克
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1728年10月27日-1779年2月14日),英國著名探險家、航海家和制圖學家。他由於進行了三次探險航行而聞名於世。通過這些探險考察,他給人們關於大洋--特別是太平洋的地理學知識增添了新的內容。他還被認為在通過改善船員的飲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來預防長期航行中出現的壞血病方面也有所貢獻。

弗朗西斯·德雷克
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年出生於英國德文郡一個貧苦農民的家中,從學徒干到水手,最後成為商船船長。1567年德雷克第一次探險航行,從英國出發,橫越大西洋,到達加勒比海。1569年第二次探險航行,從加勒比海再往前,到達了中美洲。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軍艦追捕時,無意間發現了——德雷克海峽。

C. 歷史上有多少航海事件

BC202年-8年 由張騫受漢武帝之令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
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
通道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
起。幾個世紀後,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
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
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
1405~1433年 中國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歷經30多個國家和地
區,遠航至非洲東岸的現索馬里和肯亞一帶,成為中國
航海史上的創舉。
1487年 葡萄牙人迪亞士在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該地為好望角;1497
年伽馬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此後葡萄牙人又到
達中國、日本。
1492—1493年間 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發現了美洲大
陸,並建立殖民地,毀滅印第安文明但他到死仍堅信到
達的是印度
1499~1500年 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證實這片陸
地是一片新發現的陸地,而不是哥倫布當年認為的印度島
嶼,故命名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1497年 獲得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達·伽馬率領一支船隊從里斯本出
發,穿過大西洋,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1513年 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波亞從北向南穿越巴拿馬地峽,發現了太平洋
的水面,稱為「大南海」。
1519年 葡萄牙人麥哲倫得到西班牙王室支持,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
出發,橫渡西洋,沿南美洲東岸南下,通過大陸與火地島之間的
海峽(後稱麥哲倫海峽),進入「大南海」又將此水域命名
「太平洋」。1521年麥哲倫被菲律賓土人殺害,船隊於1522年9月
返回西班牙。

D. 明朝前期,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聯系的航海史壯舉是哪一歷史事件

鄭和下西洋是指來明成祖朱源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 太倉的劉家港起錨[1] (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1] 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 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 洲東部,紅海、麥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西亞、南亞等的聯系。

E. 大航海時代中各個國家正發生什麼歷史事件

首先跟題主明確一下所謂"大航海時代"的時間范圍,個人認為應該是指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君士旦丁堡前後的15世紀中葉到三十年戰爭結束以及查理一世掉腦袋的17世紀中葉,一共兩百年時間. 不管叫」地理大發現」也好,按照日本人」大航海時代」的稱呼也好,這個時代毋庸置疑是以西歐國家的遠洋航海作為主軸的。正因為有了歐洲人的航海,才使得原本互相孤立的各人類文明區域第一次完整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真正的」全球史」這個概念。依靠著大航海時代,歐洲的技術,最典型的包括火器被傳播到了世界的不同角落,影響了不同地方的文明進程,改變了很多區域文明的政治格局;而反過來,來自不同區域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又不斷地輸入歐洲,大大拓寬歐洲人的思想視野,給近代的思想文明提供養分;對於缺乏文字記錄的諸多土著社會來說,他們真正的歷史更應該算是從大航海時代才開始的,因為有了歐洲探險家的各種一手記錄和資料進行佐證,他們的歷史才真正被其他地方的人所准確了解。

應該說這個時代是一個融合與沖突激烈交織的變革時代。
在西歐,印刷術的發明以及人文主義的興起加快了知識傳播的效率,締造了各國文化繁榮的基礎,為後來歐洲在自然科學上的突飛猛進打下了基礎;專制王權的興起,宗教改革以及海外擴張帶來的物價革命,無不沖擊著舊有的中世紀傳統社會,使各國在組織架構和軍事技術也有新的突破。最後的三十年戰爭可是這些變革成果的一次檢閱場,結果是奠定了今天國際主權法理的基礎。
東歐主要是圍繞著莫斯科公國的興起,以及與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還有占據南俄受奧斯曼土耳其支持的克里米亞汗國之間的三方博弈為主線。對今天的俄羅斯、波蘭以及烏克蘭三國來說,這段時期的歷史仍然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俄羅斯在北亞的大擴張始於此時,波蘭度過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黃金時代,烏克蘭的民族意識也算是在這個時候誕生(赫梅爾尼茨基起義)
中近東地區則毫無疑問見證了奧斯曼帝國從崛起到走下坡路的整段歷史。從攻佔君士旦丁堡,統一安納托利亞,征服埃及·漢志,東侵波斯、橫掃東南歐的意氣風發,到後宮主朝,禁衛軍政變,地方貝伊反亂的每況愈下,奧斯曼帝國對今天土耳其以及巴爾干、中東的政治局勢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
印度則見證了另一個與奧斯曼帝國齊名的伊斯蘭火葯帝國「莫卧兒」的崛起。一個來自中亞的帖木兒後裔政權將伊斯蘭勢力和波斯文化推進到了除德干高原以南和東北阿薩姆以外的幾乎整個次大陸。直至今日,莫卧兒時期的藝術在印度的文化史上仍然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東南亞,中南半島上的大城王國與緬甸東吁王朝間的相愛相殺,至今是泰國王室影視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在海島東南亞上,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馬來西亞和印尼這兩個穆斯林國家,實際上也都是在16世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壓力下才完成與伊斯蘭教的整合。
中亞地區雖然在蒙古帝國瓦解以及新航路開辟的沖擊下步入衰落,但群雄割據的分裂狀態卻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中亞地區的民族成分基礎。今天的哈薩克、烏茲別克的基礎版圖,可以說都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的(賈尼別克和克烈汗的北遷,昔班尼汗對河中地區的入侵)。卡爾梅克人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大規模地遷徙至欽察地區。
對於日本,精彩紛呈的戰國時代如今是日本歷史文化對外輸出的絕佳招牌,也是日本從中世轉向近世的關鍵時期。在戰國時代之前,日本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一個地理性名詞,而在戰國時代之後,經過戰亂對社會架構的重新整合以及西方軍事技術和文化的傳入使這個東海島國第一次有了動員舉國之力渡海侵佔鄰國的能力。
在北美,印第安人與英國移民的早期交往至今仍被很多白左所津津樂道,阿爾岡琴公主波卡洪塔斯簡直成了白左眼中的聖母典範。至於「五月花號」公約是今天世界哪個超級大國的立國精神之本,想必是不需要多說了。
在中南美洲,阿茲特克和印加兩個原住民政權分別在西班牙入侵前的一個世紀時間完成了從小小城邦擴張為大帝國的過程。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這兩個美洲輝煌文明的代表,其實在大航海時代前都還只是眾多毫不起眼的小王國中的一個。他們在這個時期極速走向興盛,又在西班牙征服者的打擊下極速般地土崩瓦解。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蘇丹的桑海帝國和中南美的兩大土著帝國一樣,恰好在大航海時代經歷了從極盛到衰亡的過程。這個依靠強大的騎兵和河運艦隊控制幾乎整個尼日地區貿易中心的黑人帝國,卻在少數攜帶先進火器的摩洛哥遠征軍的面前原形畢露;東蘇丹的古基督教王國阿比西尼亞與非洲之角的穆斯林勢力的長期戰亂,導致奧羅莫人的大規模趁虛北遷,成了今天衣索比亞的第二大民族。
即使是在與歐洲航海者還只有零星接觸的大洋洲土著王國,也分別迎來各自歷史的關鍵時期,比如湯加王國的二元-三元政治體制的確立,建造著名人工島遺跡「南馬杜爾」的邵德雷爾王朝的覆滅,以及與塔希提間保持渡航的「Late Voyaging Era」結束之後致力發展本土文化的夏威夷王國。
最後當然要說一下我天朝。眾所周知這個時候中國正是在明王朝的統治之下,而明朝同樣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轉型期,主要包括城鎮手工業和商品經濟貨幣化的進一步大發展,出版印刷業的興盛帶來的世俗文化繁榮,以及與西方勢力的首次接觸而產生的「西學東漸」之風,都是明代歷史發展的重要標志。相比前代,明朝有著遠遠豐富得多的大量史料,能夠讓我們更加容易地去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從很多細節中品味樂趣。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對於「古代中國」這個名詞的大部分印象,其實最早都來源於明代。
要在一篇回答里說清這兩百年間各個國家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是很困難的,所以鄙人在這里只是簡單列舉了一下各不同文明區域的歷史脈絡大概因為大航海時代而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總之,相比前代,人類世界很多原本孤立而模糊的區域文明從此開始有了清晰的歷史輪廓;而相比後代,更多不同的區域文明正處在各自傳統歷史的轉折點或者巔峰。這是一個多元交匯,使「全球史」這個名詞開始真正有意義的時代。

F. 歷史上的航海大事件

我國明朝時的鄭和下西洋和歐洲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G. 新航海開辟與中國哪個朝代的什麼歷史事件相類似

絲綢之路 鄭和下西洋

H.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我們該如何看待我歷史事件(先進性,局限性)

一,宣示國威,為明朝帶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二刺回激造船業的發展答局限,不以盈利為目地,國家強大的初期可以組織這樣的活動。後期財政吃緊就沒有了。反觀後來的英,法,荷蘭等資本主義國家組織的船隊,就是以殖民,貿易為目地。所以越干越有勁。

I. 我國的著名歷史事件有哪些

******我記得的兩個版本,分別是「七大」和「十大」

《〈〈〈〈阻礙中國古代文明的七大事件〉〉〉〉》

當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被攻入敘拉古城的羅馬士兵殺死的時候,那個士兵並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了燦爛的古希臘文明。從此歐洲由於宗教迷信進入了愚昧黑暗的中世紀,知道一千多年後,科學文明才因為哥白尼,伽利略等人重新回到歐洲大陸,如果這個偶然因素被排除,那麼以古希臘的文明水準,穩定地發展,在之後幾前年裡,歐洲也完全可能成為封建時代的文明中心,而不是只有中國在幾千年裡孤獨地站立在世界文明的山巔。

無獨有偶,中國古代文明也遭遇過七次類似的重大打擊,如果不是這幾次巨大的打擊,中國古代燦爛的文明甚至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加速度,在歐洲的教士們還在幾千年前和古埃及法老一樣的方式在紙草和羊皮上記錄時,就突破到近代文明來。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來看一看,這八個事件究竟是如何阻擋了華夏文明發展的車輪,甚至於將文明的發展倒車回去的。說只有七次,是因為這幾次都影響重大,意義深遠,而類似陳勝吳廣起義這樣的事雖然是重大事件,但是對於中國整體的文明來說,只是農民起義罷了,特別是對於科學文明來說,並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不會進行討論。

***第一件秦始皇的焚書事件

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了中國,又作了廢分封,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有利於文明發展的措施,《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可是不久就發生了使文明倒退的「焚書」事件。歷史上說秦始皇焚書總是和坑儒一起說的。不過從現代眼光看,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坑儒事件只是封建社會中君王殘酷鎮壓政敵所常見的手法,而且被害的儒生,方士據說只有四百六十人,比起後來幾個朝代的文字獄來說還差的遠。但「焚書」事件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

據說在公元213年,當時有個儒家的學者在宴會上批評秦始皇設郡縣的做法,一些儒生也不斷議論對秦始皇的政策不滿。丞相李斯是恐怕這些反對他的人危害國家統治或者是自己的地位,提出了焚書的建議:

史書除《秦紀》以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督燒掉;醫葯、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禁列;

於是在全國各地都燃起了燒書簡的熊熊大火,過去東周時期幾百年逐步累積起來的諸子百家學說成果就這樣毀於一旦,很多就此失傳。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僅僅是這些學術成就的損失。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非常有利於各類學說的發展,是我國古代學術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正是在中國自行發展出現西方近代科學的前提,如果不是這次焚書事件,百家爭鳴能夠繼續,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時代里,在中國就能有人喊出:「知識就是力量」這樣的豪言,使中國出現培根這樣的哲學家,並出現現代實驗科學。

可惜的是從此幾千年,直到現在也再也沒有如此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了。因此此後的中國學術研究都只是在先賢的基礎上發展鞏固,很少出現什麼新的學術思想。

因此中國的科學和文明走上了一條獨特的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第二件事:獨尊儒術

由於秦朝的迅速崩壞,

取代的漢朝吸取了秦的教訓,要尋找一條不同於秦的道路。

漢武帝的時候,為了擺脫上前一代大臣以及太後的影響,尋找能集道德,政法,思想三位一體的治國之道,需要尋求一種哲學體系來支撐。

漢武帝因此到處舉賢納士來尋求治國之道,《漢書武帝紀第六》記載道: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這個丞相綰叫做衛綰,是漢武帝的老師,說使用韓非,商鞅的學說的人只能亂國,不能使用,因此漢武帝也不再使用法家的理論,事實上漢朝初期推廣的是蕭規曹隨的黃老之學。而法家理論對於治理國家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後來中國的朝代也還是不斷有人推崇以法治國。

可是緊接著發生的事情,使以法治國這樣的概念,再也沒有成為中國人思想中的主題,現在社會上,我們抱怨法律不健全,不斷有人以權蓋法,官本位等思想,就是從這件事種下的根。

《漢書·董仲舒傳》中的這段文字:「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就是說只發揚孔子的學說,廢除其他的學說。董仲舒這個名字應該是被永遠記住的名字,就是這個人以自己的智慧徹底謀殺了所有其他偉大的學說,使現代人評論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時,首先想到是是儒家思想,甚至只有儒家思想。這樣後世的知識分子只能學習儒家學說,先秦的百家爭鳴的學術自由自然是妄想,甚至於連學習其他學術思想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為只剩下儒學才是學習,並為國家錄取的正路。

這一點和歐洲中世紀只有學習神學才是唯一獲得知識的正式途徑沒有什麼區別。雖然漢武帝採用這個措施對漢朝的統治是有利的,但是對於中國的文明發展來說,在以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特別是封建後期,儒家思想成為制約文明發展的因素後,董仲舒獨尊儒術所造成的儒學在中國也造成了特別厚重的枷鎖,使的中國在向近代科學邁進時步履艱難。

於是中國後面幾千年的文明許多學者都概括為儒家文明,這聽上去便不覺的是很豐富的感覺。

但是由於中國文明這時候還是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期,之後還是創造出盛唐這樣的文明高潮。

***第三件事金元入侵

隨著歷史車輪到達宋代,

中國特色的封建文明達到了最高峰,宋朝的賦稅收入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也是最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當高,導致司馬光慨嘆: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有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宋代的科學文化也達到了高潮,理學家程頤的「格物致知」已經體現出科學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學家的成就達到了當時世界最領先的水準。而當時甚至已經出現了工廠生產等資本主義萌芽,就在這樣一個發展的最好時機,由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使這個時機被錯過,否則中國可能是最先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而這個時機的錯過,導致中國再也沒有在封建社會時期遇到這樣好的發展時機。

北方金元的連續入侵,導致中國北方的生產水平完全倒退。

由於金元都屬於游牧民族,在進入中原後都按游牧民族慣例大肆掠殺,使北方的人口大幅降低,其中部分則遷移到南方(其中唯一的好處是使南方特別是兩廣地區的文明大大的發展了),金元統治者還在中原實行原始的奴隸制度,在農業區實行放牧,以及民族歧視政策,這些都導致了當地文明的倒退。讓人感嘆的是,當金的後裔滿清又一次統治中原的時候,他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比如歧視漢人,滿人不從事生產,不讀書,甚至將杭州的西湖改成了馬場,不過由於明朝的經濟文化並不出眾,因此文化上的倒退並不象在宋朝的那次那樣明顯。

而中國封建文明也因此開始慢慢地走向下坡路。

當金元的游牧民族逐步被當地漢民族先進的文明同化時,已經過了幾百年,而再也沒有機會達到北宋那好的時期。這當然是因為其後的唯一的漢族政權明王朝,在科技文明等發展的方面實在是做的最糟糕的一個朝代。

可以說幾乎都是失敗的,倒退的。

因此阻礙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大事件里和明朝相關的是最多的。

***第四件事明朝的統治方針

這樣的段落標題似乎對明朝的統治者太過於苛刻了,但事實上一點也沒錯,明朝幾代君王里除了明成祖萬曆帝還算可以外,其他的君王都基本可算是昏君,整個國家在統治下,整個國家生產落後,毫無朝氣,到處是密探的恐怖統治,可說是最差的封建時期了。

自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後,為了將元朝強制實行的牧業恢復為農業,將大量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使得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不過這種開國時期的發展相當程度是在元朝長期的生產力壓制後的反彈,如果換成任何一個前朝政權來統治也都能達到開國時期的發展。由於對剛剛從蒙古統治壓抑下,明朝的統治者對於傳統特別著重,理學這時候發展成為用儒學中的倫理來管理國家,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的理論。而這樣的理論宣揚的不是發展,而是禁慾,只要維持原始的農業自然經濟就可以了,這樣才符合簡朴的道德風范。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產完全走回封建社會初期的形式去了,因此在後期,導致糧食供應趕不上人口的增長。

在這樣的治國方針下,雖然在中後期,又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即使沒有滿人的入侵,還是很難爆發出工業革命的。

與此理雪家們已經完全脫離了宋朝理學初創時尋求天地間真理的初衷,變成完全僵化,淪為統治階層工具的東西,在同時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而八股文的出現,使得知識分子階層整體被僵化,從而使得科學文明再一次停步了。

***第五件事明朝的八股文

朱元璋有一次臨朝聽奏,刑部主事茹太素寫了洋洋萬言陳說時務,朱讀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不由得大怒,將茹責打了一頓。後來又讓人繼續讀,讀到最後才涉及正題,所提幾條建議也還可行。他一面向茹道歉,一面下令糾正浮誇的文風。又欽定了奏言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八個部分組成,通稱「八股文」。又規定在科舉中,應試考生也要按八股文體做文章,後來連字數都有了限制。這種文體格式死板,內容空洞,束縛人們思路。可是讀書人為了考功名,都只好學習八股文,很多人連書都不讀了,只研究怎樣寫好八股文,於是這樣發展出來的知識分子,很多也是毫無思想,可見對文明的發展八股文起了多大的破壞作用。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曾說:「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當明清兩朝的讀書人開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鑽營時,整個國家的科技文化的發展便陷於停頓了。

但是由於一個人的存在,當時中國還是很可能成為近代史中領先的強國,那就是鄭和,這個人比哥倫布早九十二年開始了偉大的航海,甚至有證據表明,是鄭和的船隊(由他的副手率領)發現了美洲和澳洲。鄭和的功績我們都很知道了,可以這樣講,當時成為世界的霸主,建立日不落中華帝國的不二時機就在眼前。當時中國事實上也的確是稱霸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霸主,鄭和的寶船是1500噸的巨艦,百年後哥倫布使用的最大的船才100噸。只要鄭和所進行的偉大事業能繼續下去,現在在美洲,澳洲以及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建立龐大殖民帝國的將是中國人,可是由於明王朝的理學觀念和下文所說的事件,使我們錯過了在地球上拓展國土的最好時機。

***第六件事明清的海禁和劉大夏的極端愚蠢

鄭和七次下西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航海所得到的資料和航海技術,也使得當時中國是海上的絕對霸主。

可是前文已經說過明朝的治國方針是一種非常保守的,滿足於自給自足的思想,發展生產對於明朝來說不不對的,因為這違背了簡朴的美德。因此當時的永樂帝和大臣們沒有一個從鄭和的描述聯想到其中的巨大商業利益。當然由於當時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富足最強大國家,這些王孫大臣自然沒有動力去海外撈世界。於此相反,當時歐洲各國的君主無不夢想著能打開到東方的新航路,帶來大量財富,對航海都非常支持。不過我國東南沿海的居民一直都有出海的傳統,當時民間的海上貿易也相當繁榮,因此如果明能支持航海事業,中國人建立美洲殖民地完全是可能的。

可是由於日本的倭寇開始騷擾中國沿海,明朝便禁止了民間出海,明太祖屢頒海禁令。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宣布「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又宣布「林示瀕海民私通誨外諸國」。洪武十七年正月,「禁民入海捕魚」。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詔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甚至下令「禁民間用番香、番貨」。明太祖制訂律法,對於違禁者及私行放禁的濱海軍衛官兵,都要處以嚴刑。明太祖的海禁,使唐、宋、元以來的海外貿易遭到沉重打擊。至永樂時,明成祖宣布:「不許沿海軍民人等私自下番交通外國,遵洪武事例禁治。」小小的海盜竟然讓號稱最強大的明帝國,簽署這樣的命令,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從沒有過,從這點看出明朝的外強中干,以及極端保守。

就這樣由於國家的海禁,就此扼殺了我國當時還是最領先的航海事業,中華日不落帝國就此成為泡影。更主要的問題是,明清兩朝由於禁止民眾出海,而當時又不象漢唐一樣和西域各國通好,這樣在陸地和海洋上都把國門關閉起來,形成了閉關鎖國的狀態,由於那時侯歐洲的近代科學逐漸起步,中國的故步自封便失去了及時獲得最新的科技知識的機會,一直到被炮火打開國門,這個損失是非常大的。

鄭和死後,連國家進行的航海事業也停止下來,之後發生的事則是讓人發指的損害民族利益的事。

以兵部侍郎劉大夏為主的官員便停止了航海活動,理由是是航海太花錢,對百姓負擔太重。由於鄭和下西洋,並不象其他歐洲國家航海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向其他國家顯示中華的威儀,因此很花錢。但他們沒有看出航海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這點反而是南宋的趙構做的很好,他是歷史上最支持海上貿易的皇帝,原因是每年需要交給金國的歲幣太多了,只能想辦法多賺錢。話歸本文,劉大夏這樣做其實更深的含義是防止宦官的勢力變大,但是從鄭和這樣少有的有作為的宦官身上下手,也可見這些人的眼光短淺。劉大夏據說是一個很認真的官員,而且還十分關注百姓疾苦,不過這個人實在受八股文毒害太深,目光短淺,居然做了一件人神共憤的事情,他將鄭和幾十年積累的技術資料從宮里偷出來,全部付之一炬了。這個極端愚蠢的做法,可以堪比焚書坑儒的秦始皇,這樣使得明的航海技術倒退了幾十年,由於這是是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關鍵幾十年,劉大夏的做法可以說改變了歷史。可笑又可嘆的是,他做這件事的時候一定還以為是為百姓做了件好事。可以說把這個人弄個鐵像跪在鄭和像前放在中國航海博物館前也不為過。

請大家原諒我對這個人咬牙切齒說了這么多,公正地說把責任歸罪於他個人是不公平的,當時的明王朝的軍臣可以說都是一群沒有見識,只知道鑽營,謀私利的庸碌之輩,因此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這樣的說法。歸根結底,是理學的保守思想和八股文毒害了中國知識分子階層,即使是有見識的人也脫離不了這個局限。

讓人惋惜的是,之後滿清政府依然延續了「海禁」政策,甚至還在收復台灣後,曾經打算放棄掉,把百姓都牽到大陸,真是讓人嘆息。我們可以看出,在思想保守落後的社會里,是不可能有科技文明的大幅度進步的。

因此中國在古代成為海上霸主的夢想,終歸還只是夢想罷了。

中國古代的文明在遭受了以上那麼多次巨大的打擊後,已經到了清王朝中後期,這時候中國的科技文明已經逐漸落後於西方列強。可是清王朝為了維護自己少數民族的統治,採取了比前朝更保守更專制的統治。

雖然清朝有為的君王比明朝多的多,但是在思想領域的保守使進步和發展成為「不合祖制」的罪過,因此和不斷進取發展的西方列強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前,清帝國還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國家,因此雖然被西方國家船堅炮利打開了國門,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我們還是有可能奮起反追,從而再次領先的。因此在飽嘗國家落後的痛苦後,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開始了向西方列強學習的洋務運動

***第七件事洋務運動和百日維新的失敗

我們都知道洋務運動最後以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告終,但是洋務運動還是為中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西方近代科學思想的引入以及近代中國工業的初步建立。可是洋務運動還是失敗了,他並沒有能使中國擺脫被西方列強殖民化,而與此同時進行的日本的明智維新卻成功的使日本成為了一個強國。

因此我們必須檢討洋務運動為什麼沒有成功而明智維新卻成功了。

這個問題很多歷史學家都有過論述,蔣介石也曾經評論過,我很同意他的觀點,他認為關鍵是雙方領導人的認識不同。伊藤博文的著眼點,在與建國建軍久遠的規模有關聯的問題—政治、憲法、經濟、社會的組織,軍事的制度,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因為伊藤博文知道「先立乎其大者遠者」,所以日本的建國建軍,自始即著眼於基本精神,故其維新的基礎頗為深厚。』『相反的是,我國(清廷)李鴻章則是深受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念,只知道西方國家「大炮之精純、子彈之細巧、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以為「中國但有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即可斂手」。而對於立國建軍的大政方針,和科學文化的根本之圖,尤其科學的基本精神,則不聞不問。『因此,他主持洋務幾十年,亦僅止於聘請顧問、訓練洋槍、抽取關稅厘金、設立機器製造局、造船廠、招商局、礦務局,求其「船堅炮利」而已。『其結果,海軍毀於中日黃海之戰,陸軍敗於中日朝鮮之役,關稅主權旁落於外人之手,內憂外患,禍亂紛乘。『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優劣,即於此判若雲泥了!

其實這並不能完全怪李鴻章的見識短淺,他正是由於受到前文所說的僵化的中國八股文式的教育,思想怎能不僵化,而且中國是天朝大國的思想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當時的知識分子一直到普通百姓誰不是這樣想的。

當中國的確是最先進最文明的國家時,這樣想是自豪,而當國家已經落後時,繼續這樣想,就只是夜朗自大了。可惜由於前文所說的閉關鎖國,國家落後了也沒有人知道。因此直到洋務運動開始的時候,還有人在說這樣的昏話,「洋人以勢力勝,中國以禮義勝」,「所恃者,中國數千年禮義廉恥之維」,則實在是中國幾千年文化所造成的副作用了。而反觀日本由於過去從來沒有達到過文化的領先,從唐朝時期日本的大化改新開始,日本就開始在學習中國,在發現西方的先進後轉而學習西方列強,相對中國來說,文化的失落比較少,也比較習慣,因此能十分徹底地學習,並掌握到西方的基本精神,而中國幾千年的老大架子是很難取掉的,因此即使開始學習也能難作到虛心。

正是由於以上的原因,之後由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試圖實行的更徹底的改革時,只經過了短短的一百天,便遭受到保守派和洋務派的阻撓而夭折了,因此稱為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和洋務運動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失敗或許是必然的,但還是要說,如果,如果不是中國的封建歷史這樣長,而變的如此保守,這次的變革或許會成功,那麼中國或許徹底抹去近代史中太多的屈辱。如果這六次事件的前幾件沒有發生的話,後面的悲劇或許也不會發生。我們的歷史會更主動更積極地發展。

但是歷史畢竟沒有如果,而且是那麼多如果,中國的歷史遭受了那麼多次巨大的打擊,還能夠屹立不倒,本身就值得我們驕傲,畢竟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絕斷的文明。公元前18世紀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取代,公元前1600年赫梯人入侵,古巴比倫滅亡。元前6世紀,古埃及被波斯滅亡。而各類其他文明甚至整個族類被滅絕的也多不勝舉,惟有華夏文明以其巨大的生命力持續了下來,即使曾經被游牧民族統治,卻仍然以其強大的同化力量將之溶入了中華文明的整體中。

因此我們有理由為自己的文明和民族驕傲,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能吸取前代的教訓,將這類損害民族和文明的事件減少甚至不再發生並轉化為動力,中華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頂端是我們完全能實現的。

《〈〈〈中國歷史上「10黑」〉〉〉》

1 秦始皇焚書坑儒 哲人雲:消滅一個民族先從文化上消滅它,此言不虛。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才俊輩出,各種思想交相輝映,這是歷史上文化最燦爛的時刻。但是,隨著秦的大一統,消滅了其他諸侯國的文化不說,為了搞愚民政策(怕知識分子批判引導人民反抗),坑殺無數讀書人和文化典籍。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悲劇的時刻,基本上也是開了歷朝歷代文字獄的先河。但是,愚民政策最終被證明是愚蠢的,最後推翻秦的劉、項,都是讀書不多之人。
2 漢武帝獨尊儒術 隨著漢朝的建立,經濟和文化又開始發展起來。到了武帝時,為鞏固中央集權,統一知識界思想,重用儒學大師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打擊了其它思想流派的餓生存空間。開明的政治制度走向專制,活躍的思想被扼殺,發展中的初等級市場也遭破壞。《鹽鐵論》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關於鹽鐵是官營還是放開允許民營,是與民爭利還是讓利於民,是禁錮思想還是允許民間思想與朝廷對話,此事爭論劇烈,但最終武帝罷桑弘羊,對鹽鐵官營。中國錯過了一個走向政治開明/學術自由/市場繁榮的機會。實際上,武帝大興兵戎,國庫吃緊,漢朝的禍根也在此埋下。
3 漢黨禁之爭、黃巾之變及三國戰亂 先是,東漢黨禁之爭以宦官集團勝利告終,士大夫集團遭受空前打擊幾乎一蹶不振,而後宦官專權,中央權力旁落,黃巾之變加劇了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破壞,至三國時代破壞達到極點,中國歷史發展倒退了數百年。設想,如果赤壁之戰以曹魏集團勝利告終,中國可能早幾十年統一,結果又如何?但歷史無法假設。
4 宋朝理學的興起 以二程和朱熹為首,以儒家之名,理學興起並成宋代國學,這些大師的道德文章是好的,但是不能以一家標准要求天下。理學對中國人文思想是個巨大的打擊,其占據統治地位也預示人文啟蒙不能在中國快速興起。其後的元朝,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使中國的發展停滯不前。
5 明末張居正革新失敗和蘇州資本主義萌芽被扼殺,先是,明初鄭和下西洋目標不明,無功而返,而西洋的航海術此後卻藉助中國技術空前大發展,繼之張居正一條鞭法革新失敗,蘇州手工業資本化道路失敗,中國繼續走封建主義道路,而此時,西方處於大航海時代和文藝復興,將中國逐漸甩開。
6 清軍入關 清軍入關採用了血腥的手段,揚州十屠,嘉興三屠,幾乎每一處經濟發達地都被一掃而空落後文化對先進文化的征服,是個悲劇。
7 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之變 鴉片戰爭使中國的頭上壓上了一座資本主義大山,而太平天國之變更是雪上加霜,清王朝根本已無法將革新圖強提上日程。
8 戊戌維新失敗 洋務運動失敗,近鄰日本的明志維新以及甲午之戰刺激了中國知識分子和統治者,百日維新最終失敗,而如果再次假設又如何?但是,戊戌維新開啟了近代中國政治變革的先河。
9 七七事變 中日的這場戰爭導致了兩國的共同悲劇,至今兩國傷痕仍然無法抹平,互相不信任。更為關鍵的,勝利後的中國也未實現和平,試想,如果國共1945年和談成功,結果又會如何?歷史仍然無法假設。
10 文化大革命 政治浩劫,文化浩劫,經濟浩劫。使知識分子的思想變得懦弱,社會責任感下降,仗義執言的士大夫精神逐漸消失。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航海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