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南下伐金 西征花剌子模
太宗窩闊台:定都和林 滅金 宋蒙開戰 遠征欽察
定宗貴由:吐蕃內附
憲宗蒙哥:設立行省 遠征西亞
世祖忽必烈:建大都 滅宋 統一中國
⑵ 元朝的歷史大事。一定要進!!!!!!!
呵呵,我幫你整理了一下,希望有幫助。
公元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號成吉思內汗
公元1227年,消滅容西夏
公元1234年,消滅金朝
公元1253年,消滅大理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
公元1274年,元朝第一次攻打日本
公元1276年,元朝發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
公元1281年,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
公元1292年,元大都建成
公元129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
公元1323年,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
公元1343年,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公元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
公元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
公元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公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會寧)病逝,元朝全面消亡
呵呵,就是這么多了,找的還蠻辛苦,有一些東西一般網上沒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⑶ 元朝的重大事件明朝的重大事件清朝的重大事件
元朝:滅南宋,建立大元
重新開鑿京杭運河,開啟海上漕運
紅巾起義
明朝:版胡蘭案,空印案,廢權宰相,設內閣,設東廠,鄭和下西洋,靖難之役,土木之變,奪門之變,北京保衛戰,平倭寇,萬曆三大征,後金反叛,鄭成功復台,明末農民起義,崇禎上吊
清朝:雉發令,大屠殺,禁海令,征西蒙,白蓮教起義,修四庫全書,篡改中國文化,鴉片泛濫,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麥克馬洪線,外蒙脫離清朝,辛亥革命,維新變法,清末新政
⑷ 為什麼元朝,明朝歷史事件很少被翻拍成電視劇
現在是電視劇、網劇十分風靡的年代,大家也都有著不同的看劇的美好,喜歡看的劇型都不相同。有些人喜歡看偶像劇,而有些人喜歡看古裝劇,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元代和明代的電視劇。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歷史場面過於血腥,沒有人敢拍。雖然如此,但是歷史的真相永遠不會掩埋和塵封。
歸根結底,元朝因為歷史借鑒的資料比較少,並且當時蒙古人不僅欺壓漢人,還會使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漢人,不利於民族之間的團結;同時明朝的電視劇比較多,但是對於明朝的歷史太過於血腥,不適於翻拍成電視劇供大家欣賞。雖然我們不能從電視中看到這些歷史,但是可以從歷史的資料當中發現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而歷史也並不會因不劇情裡面不存在而消失不見的。
⑸ 請問一下明朝歷史上發生哪些重大事件
明朝來從朱元璋建立到崇禎皇帝滅亡經歷源了二百多年的歷史。其中的重大事件數不勝數,以下列舉幾個典型的事件:
一: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權,建立明朝,統一中國。
二: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因不滿朱允炆的消藩政策,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奪取帝位。以致朱允炆的生死下落不明,至今都是一個未解開的謎團。
三:鄭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為加強與外國的聯系,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訪問亞非30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四:16世紀中期,倭寇大舉侵犯我國東南沿海。以戚繼光為代表的抗倭英雄極大的挫敗了倭寇的銳氣,消滅了倭寇。
五:土木堡之變。為了制止邊境戰亂,明朝遠征大軍由明英宗親征大舉進攻蒙古也先的部隊,大敗。明英宗被俘!也可以說土木堡之役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六: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崇禎皇帝走投無路上吊自殺。宣告明朝政權滅亡!
⑹ 元朝、明朝、清朝的建立者、都城和重大歷史事件
⑺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
1、蒙古統一
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諸部領袖鐵木真通過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蒙古帝國成立,國號大蒙古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2、建立大元
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大元 。一年後,在劉秉忠規劃下,元帝國建都於金國中原的大都。
3、統一海內
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各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4、四向遠征
元朝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1274年,元軍侵日本遭遇颶風,日本稱「文永之役」,但元軍無功而還。
5、帝統轉系
6、漢化運動
1320年,元仁宗去世,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元英宗繼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國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帝國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7)元朝到明朝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在文化方面,期間出現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⑻ 明朝重大歷史事件及時間
1、元朝農民起義:元朝農民起義是指1276年至1367年,蒙元統治中國時期所發生的民變。其中最為知名的有紅巾軍劉福通起義、郭子興起義及張士誠起義等。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2、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3、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4、萬曆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5、廣州大屠殺:又稱庚寅之劫、殺人十八甫、填屍體六脈渠, 指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軍隊在廣州的屠城暴行。當年公歷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指揮的清軍在圍城近十個月後,經過慘烈的戰斗,包括築壘相逼,以樓車攻城,及動用荷蘭炮手,終於攻破廣州城,隨後對據城死守的廣州居民進行了長達十二天的大屠殺。
⑼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重大歷史事件:
1、崖山海戰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2、開創行省制度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
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元帝國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元代「行中書省」的性質,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早期是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帶中書省的職銜,在外行使「省」的職能。滅南宋之後,行省逐漸轉變成了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其首長也不再帶中書省的官銜。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基層行政設施。
3、海禁
元朝海禁時興時廢,從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結束,其間出現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起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暫禁兩浙、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開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詔有司勿拘海舶,聽其自便」結束。
第二次海禁於大德七年(1303下)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機構開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復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是由朱清、張瑄賄官事件引發的整頓吏治風潮導致的大德七年關閉市舶司暫行整頓。
最後一次海禁從元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以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番」開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元、廣東、三路。」
最後一次海禁時間最短,延祐七年四月,元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蕃」,然而兩年後便「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州、廣東三路」。第四次海禁結束。
此後至元滅亡,市舶機構沒有再發生變化。元朝海禁政策間斷地總計有11年時間。
(9)元朝到明朝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元朝國號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余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2、元朝戲曲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繁華,元廷不重視中國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升華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系密切。
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大德年間。根據《太和正音譜》中所記,大約有五百三十五本,創作十分巨大而輝煌。
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昆劇和粵劇。
當時散曲四大名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與喬吉,有名的《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樂觀和頑強精神;《憑闌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脫離散曲特有風格。
描寫景物的《水仙子·重觀瀑布》雅俗兼備,以出奇制勝;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凈沙·秋思》刻劃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被稱為「秋思之祖」。
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其中關、白、馬、鄭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
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⑽ 元末明初到明代中期有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明代中期對建州女真的五次種族滅絕性屠殺
當今對清朝不滿者,大多在指責之際提及清兵入關後的「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用以煽起滿漢兩族之間的仇恨,為自己的論點增加幾分貌似大義的名份。然則,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還埋藏著明朝中期失敗的少數民族政策所造成的多個血腥的往日,在拭去歲月的厚重塵埃之後,那種從悠遠處傳來的違和的味道依舊顯得分外刺鼻。
勿庸置疑的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明帝國對待少數民族有著近乎變態的敵視態度,無論是對曾經統治過中原地區並始終為其勁敵的蒙古族,還是一向不曾為過大害的西南少數民族,都無一例外地被列入攻擊或防禦的對象。
在北方,對待相對強大,難以戰勝的蒙古族,明人在永樂時代之後從主動進攻轉入被動防禦;而在西南,面對貧弱的諸少數民族,明朝則採取了「改土歸流」的強硬政策,以推行「王化」為名,進行強制同化的政策。這種破壞其他民族固有文化傳統的行為勢必激起反抗,對於敢於反抗者,明政府採取了無情鎮壓的政策,因而在西南地區引發了大小數百場戰爭,使得棘人等十幾個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少數民族被人為毀滅了。
相對於北方和西南方的刀光劍影和血腥殺戮,明代中期之前的東北方卻顯得較為安寧。永樂七年(紀元1409年),明朝在東北設置了奴爾干都司,其治所在今黑龍江下游俄羅斯境內的哈巴羅夫斯克邊區塔赫塔一代,並於永樂九年(紀元1411年)將庫葉島納入都司轄區,認命當地的女真、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貴族為衛、所官員。根據《明通鑒》和《明實錄》的記載,隸屬於奴兒干都司治下的各族土官在各自轄區內雖有較為寬松的自治許可權,但不能如漢唐時代那樣自建王號,亦無「國」之概念,所以都司制度較之漢唐的羈縻制度更為嚴密,是有助於東北各民族融合的行之有效而又較為溫和的明智措施,也有助於明朝從側翼夾擊當時尚爭戰不休的北元的軍事策略。而日後建立清朝的主體民族滿族也是在這一時期以建州女真之名首次登場於歷史舞台之上。
建州女真脫胎於元代建立於松花江流域黑龍江省依蘭縣一代的女真三萬戶,大約在元明交替之際開始南遷,其中一支叫做胡里改部的女真人在酋長納哈出的率領下遷至輝發河上游的鳳州(今吉林與黑龍江交界處,舊稱開元城的地方)。至其孫李滿住時又繼續南遷至渾河流域。另外,同樣出自三萬戶之中的另外一支吾都里部則在酋長猛哥貼木兒的帶領下展轉抵達圖們江下游,後又繼續遷移到今朝鮮國北境。根據《朝鮮太宗實錄》記載,他們曾經接受過李朝的建立者李成桂的管理,並以傭兵的身份參與過李成桂奪取高麗政權的戰爭。大約在永樂元年至九年之間,李成桂建立李朝後要求吾都里部完全歸順朝鮮,這個女真部落雖然僅有180戶,但也不願接受朝鮮的統治,於是再度遷移到渾江一帶,投奔已經居住在那裡的胡里改部。還有一種說法是,納哈出接受了明朝的建州衛官之後,自告奮勇派人往招猛哥貼木兒。總之,猛哥貼木兒是在永樂四年接受了明朝的建州衛都指揮使一職的,遷往鳳州的時間則系之於永樂九年。大約也是在這一年裡,建州衛被明朝析為兩部,猛哥貼木兒被改任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這就是日後建州女真的雛行,我們也知道猛哥貼木兒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直系祖先。
在鳳州這一段時間內,由於受到明朝武力的保護,使得朝鮮不敢再對建州女真施加壓力,建州兩部的經濟和民生也在和平的環境內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單建州左衛一部,至永樂二十一年時,人口已增加到1000餘戶,6250口(據《朝鮮世宗實錄》載)。永樂二十年,為了表示對明朝的感激,猛哥貼木兒還率領部眾參加了明成祖發起的對韃靼部阿魯台的遠征,並在戰爭中建樹了功勛,被明成祖召至北京加以接見。在這段時期內,明朝與建州的關系是友好的,猛哥貼木兒對明朝是恭順的。這種關系一直保持到宣德年間,猛哥本人還數次親自前往北京朝貢。
可惜,這樣的好景不常。在明成祖死後,宣德十年(紀元1435年),明朝的對北方政策從進攻轉入收縮防禦,其代表性事件即撤銷奴兒干都司。而在稍早的宣德八年(紀元1433年),猛哥貼木兒本人及其長子阿古死於與七姓兀狄哈人的戰斗之中,其部眾也因戰敗而從千戶銳減至500戶。建州女真之所以在這場戰斗遭到失敗,其主要原因在於明朝與朝鮮軍隊的介入,僅朝鮮軍就殺害了500餘名女真人,使得建州女真「流離四散,其餘存者無幾」(據《朝鮮世宗實錄》載)。又據《滿洲實錄》記載,兀狄哈人「盡殺其(吾都里部)闔族子孫,內有一幼兒名樊察,脫身走至曠野,後兵追之,會有一神鵲棲兒頭上。追兵謂人首無鵲棲之理,疑為苦木樁,遂回。於是,樊察得出,遂隱其身而終焉。滿洲後世子孫俱以鵲為神,故不加害。」其實,又被稱謂凡察的他並非一個神話人物,而是可以從朝鮮史料內得以求證其存在的真實歷史人物。其實,他當時野並非一幼兒,而是猛哥貼木兒的異母弟弟。在躲過追兵之後,他找到了猛哥貼木兒的次子董山,叔侄二人收拾了潰散的部眾。為了躲避兀狄哈人的侵攻,他們在正統五年(1440年)率300戶南遷,在渾河上游支流蘇子河畔與先期遷移至此的胡里改部重新匯合。發源於長白山麓的蘇子河在匯入渾河處形成了一片平坦富饒的沖擊平原,為建州部落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使得遭到失敗的吾都里部和另一支同樣經過長途跋涉的胡里改部得以休養生息,繁衍發展。在這一時期內,由於董山與叔父凡察之間發生了矛盾,經明朝遼東經略的調解,將建州重析為三衛,即建州衛、左衛和右衛,董山執左衛印,凡察領右衛,李滿住仍居建州衛。這樣的調解措施固然有建州內部斗爭的原因,但也不能不看到這是明朝為防止女真強大而採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這件事情發生在正統七年(紀元1442年)。
在建州三衛的首領之中,董山是一位文武全才,驍勇善戰的英雄人物。由於他的治理,至成化三年(紀元1467年),建州左衛的實力已居於三衛之冠,引起了明朝的猜忌,遂於當年趁其來邊市貢馬之機將其拘禁起來並加以殺害。同年9月,明軍聯絡朝鮮部隊在24日向建州左衛發動突然襲擊,包圍了女真的營地。經過歷時一個月的大規模搜捕和圍剿,殺死女真人千餘名,並將其多年積畜劫掠一空。在這場劫難之中,毗鄰的建州衛也未能倖免,李滿住及其長子古納哈亦遭殺害。
這是建州女真第三次遭到明朝與朝鮮聯軍的屠戮,前兩次發生在宣德八年(紀元1433年)與正統二年(紀元1467年)。其後,明朝與朝鮮又於成化十四年(紀元1478年)和十五年(紀元1479年)連續兩次圍剿建州女真,對該地區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當時,兩軍約定「可屠者屠之……盡滅乃矣」(出處同前)的方針,完全是意圖對建州女真採取種族滅絕的政策。明朝之所以會採取這樣的暴力政策,除了建州女真因自身生產力不能適應人口增長而對明與朝鮮邊境進行劫掠為其一部分原因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正如開篇所述的那樣,對弱小民族一以貫之的高壓政策,還有就是明朝邊臣們急欲立功而不惜用女真平民的鮮血來染自家紫袍的罪惡心態。眾所周知,邊臣必須通過軍功才能獲得升遷,在眼見西南同僚們通過對少數民族的征服而步步高升後,東北的明朝邊將也自然不甘寂寞,而密邇遼東的建州三衛就因此首當其沖地成為了他們的屠殺目標。從因成化三年之役而加封武靖伯的明將趙輔在《平夷賦自序》之中得意洋洋地誇耀武功為「強壯盡戮,老稚盡俘」(《明實錄·憲宗實錄》),可見其以殺人為功、為樂的殘忍面目。
以上這針對建州女真的五次屠戮,前後長達四十五年時間,對這個民族的破壞之嚴重達到了令人發止的程度。從嘉靖三十一年(紀元1552年)明朝官員在談論東北邊事的時候說,建州女真「至今五、六十年未反側」(《明世宗實錄》)一語中可見,經過這五次屠殺後,建州女真的實力直到明朝後期的嘉、隆年間後才得以逐漸恢復起來。從朝鮮史料給出的建州女真人口數字來看,三衛合計起來也不過萬餘人而已,其壯丁最多不過兩、三千人而已,即使對明邊有所騷擾,其規模也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通過政治上的策略加以調和,文化上的交流加以融合,而明朝政府恰恰沒有採取這樣的上策,而是自恃強大,不惜大動干戈,加以不分青紅皂白的「犁庭掃穴」,其暴虐不仁可見一斑。雖然五次屠殺從死亡人數而言和「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考慮到建州女真自身人口基數的渺小,則可說其性質完全達到了種族滅絕行為的程度,是更加嚴重的戰爭罪惡。
當然,本文的宗旨並非宣揚民族報復,更不贊成為了早已淡忘的陳年舊恨而製造新的民族仇恨。而是希望讀者們可以看到,殘忍的殺戮是人類潛藏於心底的共性,是必須通過理智和人文主義精神加以遏止的邪惡心魔,同時衷心祈禱在未來的時代之中,通過人類的共同努力,避免這種自相殘殺的悲劇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