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陝西歷史博物館畫展

陝西歷史博物館畫展

發布時間:2021-03-04 21:17:53

⑴ 陝西省博物館內的唐代書畫珍品展廳值得去嗎

西安最值得一去的地方-陝西歷史博物館感想

范老還童

要問西安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哪裡,我會說「陝西歷史博物館」。
四月一日,早餐小吃(油茶泡餅和熱甑糕)後,我們就乘車去大雁塔了。那裡已經是非常熟悉的地方。自大雁塔西走一站路,即到陝西歷史博物館。因我妻未進過該博物館,所以陪她專程而往。博物館前已排起長隊,原來門票35元,現在免了,老百姓都爭去參觀,真是大好事。但每天參觀人數受限,所以要早來排隊領票。本地人一隊,外地、外國人一隊,憑身份證領取。
這無疑是座一流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表現了盛唐時期的風格,宏偉、庄嚴,氣勢非凡。博物館佔地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眾多展廳,集中珍藏了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三十七萬余件,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數量多、品位高、種類全,多數為國寶重器,價值連城。
我們從先秦古韻展廳看起,接著參觀了大漢雄風展廳,大唐盛世展廳,告別帝都展廳,以及銅鏡專題展廳,古代書畫展廳,絲綢之路展廳,耀州瓷展廳等。數不勝數的國寶目不暇接,那精美絕倫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獨步全國的漢唐金銀器,精品薈萃,琳琅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博物館還珍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畫,並採取異地保存的現代化的壁畫觀摩庫形式,以妥善保護壁畫真跡。總藏量約1000平方米,居全國博物館之首。但這次沒能看到「唐墓壁畫真品展」,留下一些遺憾。這樣也好,下次再來!
西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豐富。以西安為中心的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陝西歷史博物館,匯集著三秦大地文物之精華,是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瑰麗殿堂,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實不為過。
我已經是第二次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了。感想是:外國人不到西安就不算到過中國;中國人不到西安則為人生一大缺憾;到西安不到歷史博物館,乃雙倍缺憾也。

⑵ 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彩繪跪射俑在第幾展廳

《帝國強抄兵——陝西國寶系列特展之秦跪射俑》展覽分為「稀世之俑」、「驍勇之兵」、「時空邂逅」三部分。陝歷博在國寶廳特製的低反射展櫃內特別展出秦兵馬俑中唯一發現的「綠臉」俑。展覽利用大量的輔展展板、多媒體演示、互動等手段,深層次地解讀跪射俑及秦代雕塑藝術、軍事等背後故事,讓觀眾近距離感受秦俑之美及秦文化之博大精深。

跪射俑作為兵馬俑中的精華,它的出土證實秦軍在冷兵器時代就擁有弩兵兵種,這種具有射程遠、命中率高、殺傷力強的兵種在秦的統一戰爭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跪射佣是古代步兵戰術動作的生動圖譜,對研究秦漢兵種具有深遠意義,是研究中國兵史的珍貴資料;「彩繪俑」的保存需要極高的文物保護技術,然而歷經兩千多年,絕大多數秦俑身上只殘留少許顏色痕跡,但這件跪射俑除頭發、胡須、瞳孔是黑色外,臉部顏色全是石綠顏料塗成的綠色,又稱「綠臉」俑,與人們熟悉的肉紅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完全不同,極為罕見~

⑶ 陝西歷史博物館推出什麼樣的文物修復特展

從陝西歷史博物館了解到,這個博物館在暑期推出「孰制匠之」文物修專復特展。此次展覽意在向公眾展屬示如何將文物「搬」到計算機中,展示文物三維信息採集、模型處理等內容,讓公眾能夠近距離了解三維技術,感受這一新興技術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的應用。

本次展覽以三維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為主題,取名「孰制匠之」,取自屈原《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陝西歷史博物館自2011年引入三維掃描與3D列印技術至今,一直在嘗試從文物實體修復到虛擬修復、從文物實體翻模到利用模型翻模等工作,致力於將三維掃描技術與傳統修復工藝結合起來。

本次展覽展期為7月3日至8月31日,每日開放時間為9時至11時、15時至17時。

⑷ 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品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中國「內AAAA」級旅遊景容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組),其中2件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居中國博物館前列。

陝西歷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

⑸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18件國寶都有哪些

分別是:鑲金獸首瑪瑙杯、旟鼎、五祀衛鼎、多友鼎、皇後之璽、鎏金銀竹節熏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客使圖、闕樓儀仗圖。

馬球圖、宮女圖、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梁壺、三彩載樂駝、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黑釉油滴碗、狩獵出行圖、鴛鴦蓮瓣紋金碗有兩件,所以共計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成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個特殊的種類,屬於結晶釉。這件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記載黑釉油滴碗「盛茶閃金光,盛水閃迄今所見銀光。映日透視,光彩奪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壺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這件造型獨特、構思巧妙的倒灌壺,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

象徵性的壺蓋為柿蒂形,提梁是一隻伏卧著、圓眼短嘴的鳳凰。壺嘴為一張口側卧的母獅,一隻幼獅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動,活潑可愛。

壺身一周飾有凸雕的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周仰蓮瓣,紋飾簡潔明快。因為鳳凰、獅子和牡丹分別為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這件壺也被稱作「三王壺」。

3、唐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兩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1克。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錘碟成形,鏨刻為紋,造型飽滿莊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

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墨書標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天平實測重量相同。

4、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綉衣服。

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

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5、唐獸首瑪瑙杯

唐獸首瑪瑙杯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畫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唐獸首瑪瑙杯上口近圓形,下部為獸首形,獸頭圓瞪著大眼,目視前方,似乎在尋找和窺探著什麼,獸頭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卻似牛,所以不能認為造型完全出自寫實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詳典雅,並無造作感。獸首的口鼻部有類似籠嘴狀的金冒,能夠卸下,突出了獸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⑹ 陝西歷史博物館有什麼好看的嗎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1],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組),其中2件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居中國博物館前列。[2][3]
陝西歷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4]
陝西歷史博物館前身為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1950年改稱西北歷史陳列館,1952年改稱西北歷史博物館,1955年6月改稱陝西省博物館。198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生前指示,開始在現址籌建新館,1986年夏破土動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開放,並定名現名[5][6]。2016年,陝西歷史博物館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評選入「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7]。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8]
2008年,陝西歷史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被確定為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館區佔地 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6萬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千平方米,展廳面積1.1萬平方米。館藏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

⑺ 陝西歷史博物館各展廳特色

1、第一展廳

第一單元——《人猿揖別》,以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先民遺存,再現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單元——《鳳鳴岐山》,以陝西作為西周王都擁有的豐富遺跡、遺物,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

第三單元——《東方帝國》,重點展示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徵,表現了秦帝國垂範後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取、一統河山的時代精神。

2、第二展館

第四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如漢金餅、西漢「皇後之璽」玉印、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西漢彩繪雁魚銅燈、西漢彩繪陶鍾、漢醬釉綠彩雲紋陶奩、西漢彩繪騎兵俑、西漢上林銅鑒等,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

第五單元——《沖突融合》,以陝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如漢金怪獸、晉「晉歸義羌王」金印、西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十六國靈華紫閣服乘金錯泥筩、北魏彩繪騎馬吹號角俑、南北朝彩繪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薩三尊銅像等,表現了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徵。

3、第三展館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並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4、唐代壁畫珍品館

唐墓壁畫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畫精品近600幅,達1000多平方米。

其中5件(組)18幅被國家定為國寶級,69件(組)82幅被定為一級品。

5、大唐遺寶展

何家村出土玉器、寶石等器物30餘件組,包括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

6、馬文化展

陝西歷史博物館每年還推出6—7個大型臨時展覽,如《驍騰萬里——中國古代馬文化展》。

展覽由陝西歷史博物館主辦,新疆博物館和甘肅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館等全國14家文博單位共同協辦,挑選了最具各地特色關於馬的文物精品。

7、文保修復展

《巧手良醫——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展》,是以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為主題的專題性展覽,主要展示多年來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方面的舉措,展示文物保護修復的理念、方法和技術。

(7)陝西歷史博物館畫展擴展閱讀:

部分館藏文物:

1、青銅器

已登錄注冊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戰國鳥蓋瓠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2、唐代壁畫

收藏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後從陝西關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建築、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

3、歷代陶俑

已注冊2000多件。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僕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種動物。

由於得天獨厚的優勢,陝西歷史博物館所藏古代陶俑種類多、數量大、等級高,而且產生演變的序列完整,在中國博物館極為少見,尤其是天真古拙的漢代陶俑和雍容大度的唐代陶俑最為著名。

⑻ 陝西歷史博物館第三展館的文物有哪些急,加介紹過程,重點!!!!謝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版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並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⑼ 陝西醫史博物館的展覽與藏品

珍貴展品有葯王孫思邈木雕像、宋代針炙銅人、李東垣家譜等。
為提高展出水平,突出醫葯科技特色,展出有大型研究機、碾葯船與手工機械傳動裝置,福建泉州宋代沉船打撈的葯物等。為了增加展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展線上還專門設置了館中館——按《清明上河圖》復原的北宋診所「趙太丞家」醫葯鋪,形象具體地反映出古代開展醫療工作的基本情形。還專門籌建了一個鐵盒展室,展出了不少大型衛生器具。陳列有陝西渭南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桃核和其他各地出土的歷代葯物,有《千金寶要》的早期拓本,同時收藏和展出反映延安時期醫葯活動的革命文物,藏品極為豐富。
醫史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古代醫方碑刻26通,保存了大量古代醫葯文獻的珍貴實物史料。如收藏有經驗備錄碑、海上方碑、集驗良方碑,以及武之望家祠碑等難得的歷代石刻藝術珍品。另外刻制有傅青主女科醫方手跡碑,以及復制的千金寶要碑、歷代名醫神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銅人俞穴針炙圖經殘石碑等,被譽為醫葯小碑林。 戰國時期醫療工具。國家二級文物(1998年由陝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1978年出土於內蒙古伊蒙達拉特旗樹林召,收藏於我校「陝西醫史博物館」。
針長4.6厘米,總重量1.7克。一端呈錐狀針尖,一端是半圓形利刃,腰部呈三棱狀。針端如針灸針,以刺穴療病;刃端如外科手術刀,以放血、排膿。古人巧妙的將針、刀合而為一,即表明了戰國時期針刺術與外科療法的共存與發展,也表明了當時青銅製造術的進步和精妙,讓人嘆為觀止。高等醫葯院校規劃教材《中國醫學史》(第六版)錄用了此文物研究成果(正文第九頁,第二自然段)。 誦芬堂扁瓷葯瓶:清代,瓷質,口徑1.5厘米,底徑2×1.6厘米,高6厘米。平口沿,扁圓腹,平底,腹上有「姑蘇閶門內天庫前」字樣,另一面有「誦芬堂雷」字樣。此葯瓶的製作方法是採用注漿造胎,人工後修,人工書寫的製造工藝,可批量生產。
蘇州雷允上葯店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允上在蘇州閶門內、天庫前開設的「誦芬堂」葯鋪。葯鋪銷售自製成葯,集醫葯於一處。雷允上也因醫德高尚、醫術高超,病人遂把醫名、店名連在一起,稱為「雷允上誦芬堂」、「誦芬堂雷」或直接稱「雷允上」。「雷允上」生產的六神丸保持傳統特色,享譽中外,對防疫、治病作出了突出貢獻。此葯瓶也提示早在清代中葯就可進行批量生產和銷售。 明代瓷器。口徑17.5厘米,通高40厘米,底徑22厘米。陝西涇陽萬靈堂葯店徵集。1983年入藏我校「陝西醫史博物館」。明青花松竹梅大葯罐,圓唇,直頸,直腹,圈足,腹部有松竹梅圖案,口沿微殘。
青花瓷起源於唐宋,成熟於元朝,而明代永宣(永樂、宣德時期)青花則登峰造極,如日中天,本館此品正是這一時期的珍貴之作。所用顏料是來自西域的「蘇麻離青」,因其含鐵高而含錳量低,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還會出現銀黑色結晶斑和暈散情況,厚重、美艷而又自然,是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涇陽萬靈堂由「黃萬靈」創建於明天啟三年(1624),社會上流行一句諺語「先有萬靈堂,後有涇陽城」,足見其歷史悠久。當年因西北風大,塵土飛沙、乾旱缺水致患眼病者多,黃萬靈精心鑽研出了「八寶推雲散」、「棕葉皮涼眼葯」等見效快、功效顯著的眼葯,深受客商歡迎,暢銷甘肅、青海、臨洮等地,後一直興盛不衰,直至解放後公私合營。此罐是萬靈堂盛放保存涼眼葯的重要器物。 杵臼是中葯傳統加工工具之一,流傳悠久,至今仍在中葯房沿用。它起源於何時,無從查考。漢代畫像磚圖案中葯臼時有出現,可見至遲在漢代就已經廣泛使用。本館此杵臼,為漢代物品,青銅質地。口徑11厘米,腹圍43厘米,底徑11厘米。杵長30.5厘米,直徑1-3.2厘米,高14.5厘米。斂口,鼓腹,平底,平口沿,腹部飾凸紋三道,杵中部亦飾有凸紋三道,是一件頗為珍貴的醫葯文物。
銅葯臼發出的聲音清朗透亮又厚重朴質,能傳很遠,似乎又從很遠的地方折回來,病人聽了心也跟著透亮起來,會覺得病已經好了一半。
此葯臼距今已2000餘年,造型古樸大方,有紋飾,和今天中葯房使用的粗陋鐵臼相比,古人在這項用具上的精巧鑄造工藝實在令人嘆服。

閱讀全文

與陝西歷史博物館畫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