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對中國近代史有何認識
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一部列強侵華的屈辱史,是一部人民堅決的抗爭史。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歷史中最跌宕起伏的一段,我們中國人民最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 「落後就要挨打。」
回顧過去, 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寇侵華,無一不在印證著:昔日的中國因為懦弱而受盡欺凌。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變得強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卻不能輕易忘記這些災難深重的屈辱史。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武裝侵略。歷次外敵入侵均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外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而另一個方面,中國近現代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各階級、各階層聚攏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為中華民族的命運、前途英勇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像林則徐、關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的涌現,正是他們領導廣大愛國士兵的拚死抗爭,使得帝國主義列強進攻中國的鋒芒屢屢受挫,在阻止中國殖民地化的斗爭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這是中國農民自發的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抗爭,顯示了農民階級反抗侵略,捍衛民族獨立的堅強決心和英雄氣概;太平天國運動則將舊式農民斗爭推到了最高峰。它不僅反封建,而且反對外敵入侵, 嚴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還有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它打亂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卻通過血的教訓,使中國人民認清了清政府已成了帝國主義走狗的事實。
在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過程中,使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國家若沒有強大的國力是不可能立足於世界的。知史可以明得失,歷史雖然已是過去,但歷史的精神和寶貴的經驗教訓是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並銘記於心的
2. 對中國近代史的看法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後,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和感想。
為什麼歷史上曾經非常強盛的中國,到了近代會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十分落後,使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極端困苦?為什麼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後,中國會發生翻天覆地
的變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為什麼有了黨的領導之後,我們的祖國會日益強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國主義的侵華史,是一部反動政府的投降賣國史,但同時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奮斗史!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清王朝實行閉關自守政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著絕對優勢,清朝封建統治日趨腐朽,無力抵抗外來侵略,為資本主義入侵提供了機會。
從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用武力迫使腐敗的清政府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通過《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侵奪中國主權和巨額財富,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財政、文教、國防等大權,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清政府封建落後,始則盲目自大、閉關自守,到外國資本主義打進來後只經過短暫對抗,當明白外國侵略者並不想推翻大清政權,而是要通商貿易和掠奪財富,便開始屈膝投降,出賣民族利益,把鎮壓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敵視人民的丑惡嘴臉。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取得鎮南關大捷的情況下,清政府竟與法國侵略者簽訂出賣主權的不平等條約。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實行妥協投降路線,壓制人民的反侵略斗爭,致使戰爭全面失敗。八國聯軍侵華,以慈禧為首的清朝權貴逃亡西安。戰爭結束後,慈禧竟然宣布"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恥為何物的一副丑惡奴才嘴臉。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各自在不同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割據一方,混戰不已,北洋軍閥政府走馬燈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見,腐敗無能、軟弱透頂、閉關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國飽受欺凌的根源。
雖然清政府極端愚昧腐朽,但是,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斗爭,從反帝到反封建,廣大人民群眾一直是主力軍。無數次大大小小抗擊外國侵略者英勇悲壯的斗爭,如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反對八國聯軍侵略的義和團運動、以救亡圖存為號召的戊戌維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對賣國獨裁的北洋軍閥的斗爭、要求民主與科學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日戰爭、反對北洋軍閥和蔣介石獨裁專制政府的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等等,構成了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雄偉畫卷。
在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之初,人民群眾就與反動統治者走著完全相反的道路。當封建統治者軟弱妥協時,人民群眾擔負起了保家衛國、捍衛民族利益的神聖任務。
中國各族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英勇頑強地斗爭,以數千萬先烈的犧牲為代價,挽救了民族的存亡,避免了淪為殖民地的厄運。歷史充分證明,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中國人民!中國人民是最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
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經驗,可以看到,近代史上每一次的農民起義都以失敗告終,說明農民階級不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和平改良的道路不能救中國;直至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帝制,但它的勝利果實最後卻被袁世凱所竊奪,中國依然沒有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處境。這些失敗昭示,農民階級和中國資產階級雖是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但他們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辛亥革命後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尤其是"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由於中國工人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沉重壓迫和剝削,具有革命的堅定性和徹底性,尤其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誕生後,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從此中國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直到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學習歷史知識尤其是中國近代史知識,既可以"知古鑒今"、"以史為鏡",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又可以全面掌握國情,正確理解並自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學習和研究近代史,不僅會令每個中國人倍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將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激發國人強大的凝聚力,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中,無私奉獻自己的全部聰明才智。
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並不太平,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肆無忌憚地恃強凌弱,妄圖"西化"、"分化"中國的頑固派仍然存在。因此,我們更要認真學習中國近代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讓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不敗!祖國必勝!
3. 中國近代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看一看鳳凰衛視的《騰飛中國》
4. 談談你對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認識,謝謝。
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是外爭獨立,內爭民主。是從無到有學習西方的過程。
近代中國的社會版性質是半殖民權地半封建社會。阻止近代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根源是西方列強的侵略和中國封建專制的統治。只有對外獨立,擺脫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對內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中國才能走向獨立富強之路。
民主革命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主題是反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的封建清王朝統治,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題是反帝國主義侵略、反封建主義和反資本主義壓迫,建立一個人民民主的共和國。
5. 對於歷史的認識 中國近代史
對於中國近代史的認識:
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1840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為止。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為實現現代化而斗爭的歷史。
基本簡概: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落後,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以扭轉中英貿易逆差。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強加給中華民族以深重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也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該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是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獲得經濟效益 。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參考圖片集(全套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清朝廷被迫於1858年先後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祈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奕忻為首(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創辦首個(陸續多批)近代企業。創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但因為政治上的軟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初英、法、美等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巴黎和會」。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也派代表出席「巴黎五四運動和會」。但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絕。消息傳至國內,群情激憤。5月4日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北京學生們喊著「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湧上街頭,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中華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6. 我對中國近代史綱要的認識
很多人認為,大學不需要學近現代史,因為我們中學已經學過了所有年代的歷史。但是,我想說的是,無論是作為一個合格的中國人,還是對自己人生道路,我們都應該學習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鑒,深刻領悟歷史發生的原因和自然規律,才能吸取教訓,為未來更好地發展。幸好,大二的這個學期我們迎來了中國近現代史這門課程,我一定會重溫歷史的畫面,加進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更好地做一個合格的中國人,為未來服務。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自從英國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以及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就漸漸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的簽,領土被不斷的瓜分,主權被不斷的侵犯,淪為帝國主義列強覬覦的獵物。但同時許多的仁人志士不斷地為中華民族的出路出計獻策,前仆後繼,為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使我們這些後輩們不得不被他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強而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的視死如歸的精神而感動。
不過,中國的百年屈辱史是必然的,中國落後的封建統治和領導人的愚昧無知深深地在自己的心臟上插了一刀。其中有幾個例子我感到非常憤慨,甲午中日戰爭,雖然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強大了很多,但是當時中國的海軍實力在日本之上,中國的軍艦噸位和航速都比日本的先進,但是慈禧太後竟然那國庫的銀子去修圓明園和頤和園,拿軍費去辦生日宴會,導致中國軍事演習連炮彈都沒有,甲午戰爭發生中國更是倉促應戰,武器裝備只是一個空殼。
1949年以後,直到2013年,中國獨立從貧窮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迂迴曲折,中共中央也犯了很多錯誤,不過總體上有改革開放和黨的指導思想,中國走向了繁榮昌盛。
我相信,還有很多歷史內幕,特別是統治內幕,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要盡力保證領導透明、民主,才能真正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對我們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又很大的影響,我認為在今天的和諧社會里,我們同樣要發揚革命仁人志士們的這種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居安思危,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訂立長遠的人生目標,用自己有限的知識為祖國出謀劃策,為我們更和諧的明天出一份力量,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更好地發展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
同樣,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對我們平時的知識的擴充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在如今的近現代史的學習中,老師補充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內容,學到了高中時沒有學到和了解的東西,大大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對中國的歷史發展背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好好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這門課,擴展自己的知識面,相信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會終身受益的!
7. 中國近代史的事件及歷史意義
中國在近代史來的第一次標志性事自件就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天朝上國被遠道而來的蠻夷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朝廷沒有任何一艘軍艦可以阻止幾千名英國士兵從南開始橫掃東南沿海。鴉片戰爭的意義在於讓我們認識到器物的不足,完全是代際差異,根本不是一個維度上的競爭。於是有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第二次標志性事件是甲午戰爭,帝國被東洋蕞爾小國打敗,帝王的乾坤獨斷落敗於集采眾議的立憲體制,證明了制度的失敗。於是有了公車上書以及後來的百日維新。甲午戰爭的結果證明了制度的力量,由此開始了從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直至今日的制度變革。
第三次標志性事件則是庚子事變,繼承義和團基因的褒揚為偉大的革命運動,反之則稱為拳匪作亂,莫衷一是。但在這場事變中國人表現出來的文明素養之底下,證明了文化的失敗。就不說普通拳民燒殺教堂信眾,就連精英階級的山西巡撫毓賢,也可以做出覺得殺光境內所有洋人,無分男女老幼!這是文化的失敗,與極端組織公開直播砍頭毫無差異。
8. 中國近代歷史事件 論文
中國現代化與九一八事變後的遲滯
今天,當我們回首省視20 世紀中國的時候,發現在痛苦轉型過程中,中國現代化是伴隨著列強的入侵而發生發展,同時也因受外力的干擾和破壞,而不能正常發展。九一八中日戰爭,對20 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重。一方面它激發了民族覺醒和民族凝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遲滯。
一
從19 世紀下半葉到20 世紀初,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帝制走向急劇衰敗的階段,也是中國人探求新的生存發展模式的急迫時期,更是世界列強瘋狂刮分中國的危險期。以1839 —1842 年英國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為肇端,接連有1855 —1860 年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83 —1885 年中法之戰、1894 —1895 年中日戰爭、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一系列以徹底征服大清帝國為目的的侵華戰爭,雖然都以獲勝而告終,並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取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但處於急劇衰敗過程中的清朝政權仍能「殘存」下來。
在分析這一現象時,發動侵略戰爭的侵略者也包括一些西方學者,總是簡單地把定性為先進與落後、開放與閉守之爭。瑪麗·B·蘭在中國現代史透視中說:「滿清政權之下的中國古老秩序是如何的堅固,又如何善於自我保存,它竟在多次的人民起義及外部打擊下又殘存了一世紀之久。然而也正是這種力量敗壞了自己,它如此緩慢地主動接受現代工業化運動以及民族主義、科學和民主,以致註定了自己的最終滅亡」〔1〕(P3) 。從一般意義上講這種結論是對的。然而,不揭示殖民主義者掠奪本質和破壞性的一面,就無法解釋中國現代化進程從1840 年以來遲滯與頓挫的原因。中國現代化遲滯與頓挫,既有自身各種反現代化與非現代化勢力的頑固抗拒〔2〕(P7) ,也遭到了外部勢力的干擾與破壞。因為,現代化「後發式」和「新發式」的國家,既需要有外力沖擊和引導,更需要和平的發展環境。列強入侵既刺激了中國現代化的發生,同時也阻礙和破了它的正常發展。
考察所有國家或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其演進方式,都是沿著器物技術層面的現代化、制度層面的現代化及思想觀念行為層面的現代化這樣三個層次來展開。無論哪一層面的推進,它都需要和平環境和制度推動。沒有和平環境和制度推動的現代化進程必然是無序和緩慢的。
在列強不斷入侵形勢下,中國全面的社會危機隨著甲午戰敗而凸顯出來,這種由列強「瓜分狂潮」引發的
民族生存危機和國家發展危機,也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危機。當時「從何處獲得可以與列強抗衡的能量和意識形態,便成為20 世紀中國政治家最關注的問題」〔3〕。因此,中央政府不可能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建立一個包含法律、商業和教育制度的新社會體制,以適應現代化順利快速發展。因此,中國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進程,只依靠一些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的個人力量推動,通過各通商口岸中的洋務派官員、中外企業家的努力緩慢開展。這種現代化的進程,既不同於以英、美、法為代表的「原發式」現代化進程,一切都憑社會自然地演進,人們並不清楚演進的最終結局。也不同於那些不受外力干擾並有強有力政府行為的「後發式」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他們既看到了樣板,也看到了結局,又能吸取「原發式」的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通過政府以適應現代化進程的制度體制,包括思想、法律、教育制度等來推進。處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中國看
到了現代化是必由之路,但沒有「原發式」國家的環境,更沒有像日本那樣「後發式」國家的條件。所以,19 世
紀末20 世紀初的中國現代化,只能在外力刺激和干擾下緩慢、畸形地發展。
二
中國現代化進程雖然緩慢和畸形,但直到九一八中日戰爭之前,它都一直堅忍不拔地向前發展。甲午中
日戰爭的結局,使許多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物質器物層面上的現代化進程,已完全不可能應付中國社會的全
面危機。戊戌變法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動的,它的重要意義是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理論結構,開始突
破物質與精神分離的「中體西用」的思維模式,提出既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又要學習民主制度。應當說,這
是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機和堅持現代化進程的一次認識上的飛躍。
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華民族遭受了空前的損害和屈辱,它對中國現代化進程
環境、制度逐步完善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但它也使清朝統治者們從「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醒來,清朝統治者
為挽救中華民族,確切地說是為了挽救他們風雨飄搖中的封建統治,而開始主動改革。1901 年4 月21 日,
「督辦政務處」這一推行「新政」的中樞機構的設立,標志清末「新政」的正式開始,也是中國現代化由政府行為
推進的開始。因此,它是20 世紀中國的一次全方位、多層面的社會變革,其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其廣泛性與深刻性都是空前的。如在教育上廢止歷時1300 年的科舉制:在政治上預備立憲運動的推進等等。這是清王朝以其傳統的政治權威發動的一場運動,它具有改革的性質。試圖在保存現有秩序的基礎上,漸進地完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它最終不能全部實施「新政」目標而被辛亥革命所打斷,其原因:一是從時間上講,已經失去發動這樣一場全面深刻的改革時機(第一次機會是1793 年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時;第二次是洋務運動興起時;第三次是戊戌維新時) ;二是從空間上講,內憂外患的現實沒有發動這樣一場改革的環境;三是從社會基礎上講,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基礎的各階層人民對清政權的信任度已降到極點;四是從統治者自身的條件上講,與要達到的目標應具備的眼光、素質、能力相差甚遠。因此,在不能對現實社會進行有效整合的情勢下,發動全面社會變革,最終被一場社會革命所打斷是必然的。
1911 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創立民主共和政體的兩大任務,這對
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進行過程中,是以推翻清
朝統治為直接目標,也由於他們的活動始終處在一個「有綱領而無計劃、有組織而無調度、有目標而無角色分
工、有理想而無現實感」的層次上進行的。因此出現「建設不足」的嚴重缺陷〔4〕(P22 —25) 。盡管如此,辛亥革命
兩大任務的完成,使中國現代化進程由被動型轉為主動型的意義是巨大的。特別是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革
命綱領,它既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第一個比較完備的現代化發展戰略藍圖,它對後來的現代化進
程影響深遠。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不斷改朝換代的歷史循環怪圈,確立了一種全新的社會政治制
度。革命黨人沒能將其繪制的藍圖和全新的制度付諸實施和不斷完善,既有自身局限的原因,也有社會制約
問題。
1919 年爆發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從思想革命和文化變遷的角度看,是對辛亥革命的延伸和補課。科學與民主兩大命題的提出,表明中國現代化進程開始在思想文化層面尋求現代化發展範式。這種深層次的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社會革命的指導思想而開始廣泛傳播,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做了准備。此後,科學、民主這兩面旗幟在引導中國現代化進程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直至今天,這兩面旗幟仍是我們認真思考和解決的深刻命題。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為20 世紀初的中國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雖然出現1916 年至1928 年的軍閥混戰時期,但現代化進程卻呈快速發展態勢。1911 年末,中國本國銀行只有16家,資本總額共約2155 萬元。1912 年至1927 年,新創辦銀行達311 家,資本總額2 億元。本國銀行在與外資和中外合辦銀行競爭中,1925 年佔到4018 %的份額〔5〕。改變了中國金融業「完全操於外國銀行及錢庄手中」的局面〔6〕(P56) 。在這期間,中國的棉紡業、麵粉業以及製造、化工、電力、礦業和交通運輸業,都有程度不同的發展,以棉紡和麵粉業發展最快。1912 年,本國僅有紗廠22 家,紗綻51 枚,1927 年增為72 家,紗綻202 萬多枚〔7〕(P182 —187) 。這一時期,促成中國現代化出現較快發展勢頭,除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在政治、文化方面的推動作用外,還有國際市場競爭需求因素和國內社會權威真空後自由度提高等諸因素。
從1927 年直到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這10 年間,國民黨實行「以黨治國」的政治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沒=能從根本上整合中國社會,並還最終走向反面演化成現代化進程的阻礙因素而被拋棄。但主觀上推動現代化的意願是明顯的,以強力推進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適應後發展國家的中國國情,客觀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和
不同層面上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在這10 年裡,國民黨在經濟特別是在財政金融方面採取一系列變革措施,這些措施雖然潛伏著發展的危機,但也促進了經濟發展。以1928 —1931 年和1914 —1919 年兩個時間段的民間工業發展相比較,後4 年平均每年新設企業165 家,新投資本6360 萬元,而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前6年中,平均每年只設63 家,新投資本1430 萬元〔8〕(P435) 。這期間公路通車里程從312 萬公里增長到1116 萬公里,新建成鐵路7895 公里。1933 到1935 年的幣制改革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使1935至1937 年的國內工商業增長高達20 %左右。揚格評論說:「現代化的內在力量和外在力量,在1935年的幣制改革之後,都取得向前推動的巨大勢頭」。這說明在現代化各階段特別是啟動階段,在各種非經濟因素中,政治因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1927 到1937 年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在國民黨的強力推動下是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於過於依賴權力,缺乏創新和活力,特別是「政府不與人民打成一片,而是寧願站在人民之上」所以,在推進現代化的同時,也帶來很深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危機。與國民黨依賴強力、放棄廣大鄉村、站在人民之上不同的另一現代化模式,在這一時期正在逐步形成。中國共產黨將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結合起來,確定了新的奮斗方向,從而整合了全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個人的奮斗目標,給中國現代化進程帶來希望。但由於共產黨只在根據地或解放區里實行,還不能影響中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
三
從九一八事變到1937 年全面戰爭爆發,艱難曲折的中國現代化進程雖然也受到影響,但還不是整體的。1937 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使中國現代化進程趨於停滯。在考察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當然要涉及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但工業文明是核心因素。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對中國工業文明的
打擊是深重的。
當時中國極其薄弱的工業,主要是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等東部地區。全面戰爭爆發後,只有少數工廠倉促內遷,上海5000 多家工廠只有152 家內遷。到1940 年,各地共內遷工廠才448 家〔14〕(P87 —88) 。在搬遷過程中由於運輸困難和敵機的轟炸,很多機器沉沒失落。這是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工業的有形破壞。當時蔣介石明確指示,在「平漢、粵漢線以西的地帶建立新的工業中心,以中國西部作為抗戰建國的大後方」〔8〕(P540) 。內遷工廠以四川、雲南、貴州、湘西等地為主。全面戰爭前,西部川、湘、桂、陝、甘、滇、黔七省的近代工業只佔全國工廠數的6102 % ,資本數的4121 % ,工人數的0179 %〔15〕(P165) ,而到抗戰後期的1944 年底,上述七省工業已佔國統區工廠數的88163 % ,資本數的93152 % ,工人數的85161 %〔14〕(P102) 。表面上看,東部工廠內遷給上述七省的工業發展帶來機會。但我們換位思考,恰恰是這七省的顯著變化說明對我們工業的破壞是深重的。
因為七省工業指數的變化並沒能帶動全國的發展,相反卻造成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停滯。戰時「主要工業品的產出從未超過戰前水平的12 %。棉紗、棉布和麵粉的產量分別僅占戰前的513 %、818 % 和513 %」〔16〕(P647 —648) 。日本侵華對中國工業的有形破壞,還體現在它迫使中國工業喪失了通商口岸這賴以發展的基地,使其中斷與世界市場的聯系。這對處於非常時期的中國工業影響是深重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更嚴重的是對已形成的有利於現代化發展的社會環境的破壞。在嚴重民族危機的形勢下,給國民黨集權帶來了客觀需要和無可爭議的合法性。在「國家至上」、「軍事第一」、「力量集中」的口號下,使軍事組織成為強大的政治力量,由此「鞏固了國家政權機構中的官僚主義結構,使它能夠利用政治強制,超經濟干預的方法,加強對國民經濟的控制。」超經濟干預的方法集中體現是利用權力資本干預經濟活動〔8〕(P529 —530) 。這種戰時統制經濟體制對於調動人力資源、經濟資源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作用。但它是以遲滯中國現代化進程為代價的。
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 年抗戰勝利,日本在14 年戰爭中給中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和破壞在人類發展史上是罕見的。據韓啟桐對抗戰6 年來(1937 —1943 年) 損失的調研,「六年來,敵軍陷我城市總達751 座。陷區戰前原轄戶口4499 萬戶,政區面積57811 萬平方市裡,耕地面積388847 萬公畝。陷區半數以上地域作過戰場,受災面積約在上述面積的70 %以上。敵機空襲省區達23 省區。在上述災區,我國所受損失,總計國幣44967571000 元,約合美金13359416000 元。」對上述統計結果,韓啟桐認為是「最低的數字,因為其中有許多有意無意的缺漏,致有多項損失都未計入。這組統計數字深刻地說明九一八事變後的14 年,是一部血與火的歷史,是日本軍國主義對華掠奪、破壞、殺戮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的血淚史和屈辱史。這段歷史對中國現代化遲滯的影響是深遠的。
中國現代化進程體現了全民族的意志和利益,它具有強大的生機與活力,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扼殺的,更不能將其長期遲滯。相反卻激發了中國人現代化進程的強烈渴望和創造性潛力,促使人們對現有現代化模式的懷疑和否定。這種心理機制,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勝利,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範式轉換,造成了關鍵性的契機。
9. 大學生應該對近現代史的歷史事件的有哪些認識
國際國內的軍事政治經濟形勢,如果有空還可以看點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地緣軍事版。還有空餘時間權再看看中國重大問題形成的根源。還用多餘時間,看看中國未來實現突破應該怎樣進行,方位、重心在哪裡,未來的出路在哪裡?還有空的話,再看看中國經濟應該如何轉型,是工業化的更新換代放在前,還是城市建設放在首位,未來應該怎樣定位,是自主發展高科技產業,還是與國外聯營搞高科技,以此帶動中國經濟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