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歐洲在中國的貿易優惠

歷史學歐洲在中國的貿易優惠

發布時間:2021-03-04 18:54:47

Ⅰ 有沒有什麼書介紹歷史上不同時期歐洲到中國的海上貿易航線所需時間的書

你可以到網上,實體新華書店去查閱,了解,到實際行動中去運用。

Ⅱ 近年中國與歐洲洲,北美洲的貿易情況

希望對你有幫助
東西方貿易的發展14—16世紀,亞洲的東西方貿易十分興旺。東西方貿易發展的標志:一是改變了進出口商品結構。15世紀中葉以前,東西方在貿易中主要是供應貴族所需的奢侈品和特產。自15世紀末以後,西方國家除從東方進口奢侈品外,還進口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印度的紡織品、地毯、葯材、藍靛、珠寶,東南亞的香料、胡椒、丁香、肉桂等商品。西方國家向東方國家輸出的商品有羊毛、呢絨、金屬製品等。亞洲各國的外貿都處於順差地位,取得了大量的金銀。二是開辟了新商路。地理大發現前,東西方貿易的商路有三條:一條是古「絲綢之路」;另一條是地中海商路;再一條是印度航線。這三條貿易商路跨越亞、非、歐三大洲,將東西方貿易聯系起來。地理大發現後,歐洲殖民者開辟了從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從而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外貿易額成倍的增長。印度莫卧兒王朝初期,計有30種棉織品、23種絲織品、10種織棉、毛毯等產品遠銷各國。
進入20世紀後,歐洲在世界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中國與之關系更加復雜,回顧中國與歐洲的交往史,總結經驗教訓,成為中國史學界面臨的任務之一;加上這時中歐人士之間來往互訪比以前增加,存於歐洲的有關歷史資料被中國史學家發現者越來越多,為研究中歐交往史提供了便利。因此,明代的中歐關系也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的一個熱點。一方面研究明朝與歐洲國家間的各種交往,另一方面特別著重研究天主教的傳入和耶穌會士來華的問題。關於前者,出版有張維華《明史佛郎機呂宋和蘭意大里亞四傳注釋》(哈佛燕京學社,1934年)等論著。關於後者,出版的成果可分五類:其一為天主教傳入研究。包括陳垣《從教外典籍見明末清初之天主教》(《北平圖書館館刊》8卷2期,1934年)、徐宗澤《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聖教雜志社,1938年)、方豪《中國天主教史論叢(甲集)》(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年)、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青年協會書局,1940年)等論文和專書。其二為來華耶穌會士生平研究。包括國安《利瑪竇東來之前後》(《清華周刊》32卷1期,1929年)等論文。其三為來華耶穌會士著述研究。 包括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華書局,1949年)等論著。其四為以耶穌會士為主的來華歐洲人傳入歐洲文化成果研究。包括翁幕《明清之交西學東漸考》(《學燈》,1924年8月)、 方豪《明季西書七千部流入中國考》(《文史雜志》3卷1、2期,1944年)以及張蔭麟、李儼、 陳垣、向達、鄭鶴聲等所寫的有關論文,這類論文數量極多,而且對耶穌會士在這一方面的貢獻,基本上給予肯定的評價。

Ⅲ 近代歐洲與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不同方式

近代歐洲:殖民貿易,商品輸出,資本輸出,資本貿易
中國古代:朝貢,以物易物,各取所需

Ⅳ 歷史;中國與歐盟貿易在中國在外貿易處於怎樣的地位

據新華社4月11日消息,據海關總署11日發布的最新統計,今年一季度歐盟繼續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雙邊貿易總值為939.2億美元,增長24.7%。
美國為第二大貿易夥伴,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736.7億美元,增長10.5%。受美國次貸危機和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步伐加快的影響,近期我國對美出口步伐明顯放緩,進口動力進一步增強。日本為第三大貿易夥伴,一季度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604.9億美元,增長14.4%。此外,一季度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為544億美元,增長26.2%,東盟為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印雙邊貿易總值為132.3億美元,增長61%,發展速度位於前10大貿易夥伴之首。
海關統計顯示,一季度廣東省進出口總值1499.3億美元,增長14.3%,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26.3%,繼續領先於其他省區市。同期,江蘇、上海進出口總值在全國各省市(區)分別位列第二、三位,進出口總值分別為905.7億美元和749億美元,分別增長18.1%和20.2%。
中歐雙邊貿易和投資關系
經濟及貿易關系
過去20年裡,中國的快速經濟發展對中歐貿易和經濟關系產生重大影響。自從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雙方的往來貿易增長40倍以上,2003年的往來貿易額達到1350億歐元。2004年前10個月,往來貿易增長將近22%。20世紀80年代初歐盟處於順差,2003年出現了550億歐元的逆差,這是與任何一個貿易夥伴的最大貿易逆差。總的來說,中國現在是歐盟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擴大為25個成員國的歐盟現在是中國的最大出口市場。最近幾年,歐洲公司對中國大量投資(過去5年裡,每年平均利用的外國直接投資為USD 4.2美元),使歐盟的直接投資超過1180億歐元(2004年7月公布的數字)。
最新貿易統計數字
歐盟的貿易逆差首先反映了中國市場准入障礙的影響。這個領域的歐盟政策旨在放寬貿易和投資流量的限制。主要目標包括消除進口特定貨物的壁壘(價格控制、歧視性登記要求、任意性衛生標准);消除投資障礙(地理限制、合資要求、簽署性特許程序、某些部門完全不準外國人投資、限制性外匯管制);以及商業環境的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等)。
經過歷時15年的艱難談判,中國於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對中國的入世表示歡迎。對世界貿易組織來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展,它的范圍一步擴大了13億人口,使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全球性組織。入世將給中國及其貿易夥伴帶來更多利益,提供更多保障,鞏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要使這些利益全部實現,中國必須及時並全面地實施它的入世條件。因此,監督中國履行入世的承諾將是歐盟今後幾年的主要重點工作。與此同時,歐盟想通過發展在關鍵經濟領域的對話以及通過中歐合作計劃來支持中國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中歐合作計劃的目的是向中國提供技術援助,幫助他們履行其義務。
歐盟已經實施幾個項目,目的是幫助中國履行它的入世承諾,包括2060萬歐元的中歐計劃,支持中國與世界貿易體系的接軌。
據中歐紡織品協議,歐盟自2006年01月01日起對我11個類別紡織品實施數量限制。據歐盟海關統計,詳見下表:
中歐協議類別清關情況統計表(截至2006年9月1日)
類別
商品名稱
數量單位 01月01日~12月31日設限數量 01月01日~09月01日清關數量
清關率%
2類 梭織棉布 公斤 61,948,000 25,774,256 41.61
4類 T恤衫 件 540,204,000 195,425,872 36.18
4C類 童衫 件 45,017,000 19,685,077 43.73
5類 毛衫 件 189,719,000 83,356,873 43.94
6類 梭織褲子 條 338,923,000 134,357,279 39.64
7類 女式襯衫 件 80,493,000 38,585,781 47.94
20類 床單 公斤 15,795,000 5,730,044 36.28
26類 連衣裙 條 27,001,000 10,318,221 38.21
31類 胸衣 件 219,882,000 91,799,019 41.75
39類 桌布 公斤 12,349,000 3,062,269 24.80
115類 亞麻或薴麻紗 公斤 4,740,000 3,261,092 68.80

Ⅳ 歷史上中國與外國文化交流貿易經商有哪些商道

絲綢之路。來
「絲綢之源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 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有著悠久的歷史。
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Ⅵ 我們世界歷史上學的歐洲在1650年左右開始資本主義,倘若中國在那時也開始資本主義,那中國現在是不是

中國國情未必適合資本主義

Ⅶ 打算學個小語種,請問歐洲哪個國家跟中國的貿易往來比較好

目前中國和歐洲的國家貿易都比較頻繁且不斷擴大,個人覺得匈牙利內還是比較不錯的,留學容匈牙利者憑借國際化的教育背景、精湛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語言條件,還是回國發展擁有很多機會。給你推薦兩所匈牙利不錯的大學,匈牙利西部大學、塞梅維什醫科大學,這兩所學校的性價比都是非常高的,對學習匈語也非常有利的。

Ⅷ 在古代,歐洲運送什麼東西給中國

歐洲與亞洲之間已經證實的第一次重要接觸發生在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也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希臘軍隊入侵印度時期。歐洲的這次遠征雖然未予東亞地區發生直接的接觸,但是這次亞歐文明相碰撞的產物,受希臘-羅馬的影響的、具有干達拉風格的佛教諸神的「雕像」,卻隨著佛教的東傳進入東亞中國。

在羅馬戰勝帕迪亞人之後,公元166年,羅馬皇帝馬可·奧勒利烏斯派出使團到達中國,標志著歐洲與中國也是與東亞的第一次接觸。但我們必須指出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屢見於媒體報道的「中國境內發現羅馬戰俘城」,認為有一支羅馬軍團曾活動在甘肅永昌的說法,雖然有外國很多的學者支持,卻是沒有任何史事依據的。

東亞中國與歐洲在古代亞歐大陸是貿易與交流的兩大終端,任何一方的變革都會間接的影響到另一方的發展。9世紀以前東亞中國與歐洲的關系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漢帝國與羅馬時期;二、匈奴民族西向運動時期;三、突厥帝國與拜占庭帝國時期。
公元前3世紀前後,東亞與歐洲都形成了統一強大的農耕帝國-東亞的漢帝國與歐洲的羅馬帝國。兩漢帝國基本維持了東段絲路的暢通與穩定,而位於西端的羅馬帝國對於絲綢等東方奢飾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雙方通過中間商人都彼此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這種了解非常有限。中國史學家對於歐洲最早記載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在司馬遷的時代,人們已經了解到世界的最西方有個大秦國(羅馬帝國)的存在。
晉代范曄所著《後漢書·西域傳》中,則詳細記載了中國對當時羅馬的了解。長達六百餘言的記載中,大秦國的形象是一個大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期王日游一宮,聽事五日而後遍。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至宮發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可見,此時的漢人對羅馬式的共和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段記載中最為詳盡的是對羅馬物產與貿易的記述。「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琥魄、琉璃····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穀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
在這段記述中,東亞漢人認識到了其在遠方的貿易夥伴是一個物產豐富、強盛富裕的大國,而我們從側面也可以看到:中國人已經意識到一個自中國至歐洲貿易鏈條的存在,在他們看來,大秦國的商品以夜光璧之類的玻璃珠為主,但常以金銀幣為支付手段。更令人玩味的是,當時漢人已經知道「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以漢增彩與之交市故遮不得自達。」作為中介的安息力阻兩者的接觸,以壟斷貿易。兩漢時期,人們對於歐洲(大秦)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這種了解從內容上看是從商貿往來中得知的。漢王朝雖然也曾派出使節希望通使大秦,但由於多種原因未能達到目的。
在亞歐大陸另一端的羅馬帝國,對於東亞中國的了解是從引進的最主要的商品絲綢開始的。羅馬作家筆下多次提到「塞里斯國「(中國),意為絲國或絲國人。絲綢在羅馬是十分昂貴的奢侈品,但羅馬人並不知道絲綢及塞里斯國(中國)的真正面目。維吉爾《田園詩》:「叫我怎麼說呢?塞里斯人從他們那裡的樹葉上採集下了非常纖細的線。」對於這一問題羅馬人似乎有自己的解釋:「人們在那裡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塞里斯人,這一民族以他們森林裡所產的羊毛而名聞遐邇。他們向樹林噴水而沖刷下樹葉上的白色絨毛,然後再由他們的妻室來完成紡線和織布這兩道工序。由於在遙遠的地區有人完成了如此復雜的勞動,羅馬的貴婦人們才能夠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現於大庭廣眾之中。」這對絲綢的贊美與欣賞的背後,人們開始了想像塞里斯人的形象和生活。
羅馬人十分注重對中國人貿易方式的認知。「塞里斯人是一個充滿正義的民族由於其貿易方式奇特而十分出名。這種方式就是將商品放在一個偏僻的地方,買客於他們不在場時才來取貨」。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也寫到:「塞里斯人歡迎旅客們,他們的身體超過了一般常人,長著紅頭發····另外,由他們所提供的資料與我們西方商人們的所說也相差無幾,即商品只堆放在塞里斯人一側的江岸上,如果商人們感到價格物品合適的話,就攜走貨物而留下貨款。」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漢與羅馬帝國時期,是東亞與歐洲關系開始的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將兩者聯繫到一起,雙方在遙遠的絲路兩端都彼此有所了解,同時也充滿了直接溝通的願望。但產生這種願望的原因卻有所不同。羅馬主要是要打破波斯的貿易壟斷地位,奪取絲綢貿易帶來的暴利。而漢代中國是以政治目的為主,希望擴大漢王朝的政治優勢。漢與羅馬在國勢強盛時,都做出了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努力。東**帝永元九年(97年),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鄰大海欲渡,安息人告訴甘英:「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即得渡。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備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甘英使大秦是見於史書記載的中國唯一一次遣使大秦,由於安息人的阻止,這次聯系未能成功。
羅馬帝國方面的努力則主要是從海上進行。自公元前以來,一直存在著由埃及紅海至亞丁灣到印度的航線。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控制了紅海航線的制海權,開始了大規模的遠航,探知從印度、斯里蘭卡至東亞沿海也有海路可連。公元2世紀前半葉,羅馬人亞歷山大從孟加拉灣過馬來半島到達一個叫卡蒂加拉的地方,並將旅行經歷寫成報告帶回羅馬。當時的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總結前人的記載,詳細描述了卡蒂加拉這個地方,這也就是位於紅河入海口的河內。
在漢文文獻中,也有很多羅馬人在東南亞活動的記載,《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載:「永元九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還有在敘利亞的羅馬商人冒充使者尋求與漢通商。《梁書·諸夷傳》記載:「孫權黃武五年(226年),有大秦賈人字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方土謠俗,論具以事對···權以男女各十人,差吏會稽劉咸送論,咸於道物故,論乃盡還本國。」可以看出羅馬商人在東南亞的主要活動區域是在馬來半島一帶,今人在越南南部古海港的遺址中多次發現羅馬金幣及仿羅馬式金銀裝飾品、羅馬的玻璃器殘片,也可以證明前引文獻的正確性。羅馬與東亞中國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而這種往來一直持續到羅馬帝國滅亡。
在此時期,歐洲與中國的接觸雖然不多,但由於雙方之間的游牧民族的關系,兩處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已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美國學者弗雷德里克認為:即使只有一些極簡略的縮影,也完全可以指出,在羅馬東境發生的戰爭中,18次是以中國突厥部的戰爭為先導,而且,在歐洲的40次暴亂中,27次與漢朝的政策有關系,或者說至少與漢朝政策所引起的局勢變化有關系。這些事件充分的顯示出處於亞歐大陸兩端的中國與歐洲,已經存在較密切的互動關系。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中國與歐洲的農耕帝國雖然並沒有實現直接的接觸,只是作為亞歐發展關系的兩大中心與動力而存在。與此同時,活動與亞歐大陸北部地區的游牧民族,卻使中國與歐洲建立起某種特殊的聯系,中國北部游牧民族的西向運動將東亞中國與歐洲的歷史連接到一起,促進了亞歐大陸整體史的形成。
在亞歐大陸的歷史上,中國北部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曾經有過三次大規模的西遷。第一次大致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參與者有月氏、烏孫、羌族和匈奴;第二次大致出現在5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參與者有柔然、突厥和回鶻;第三次大致是從12世紀至16世紀,參與者有契丹和蒙古。其遷徙的最西方都已經進入了歐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以後,南匈奴南遷進入中原漢王朝的控制區,臣屬於東漢王朝。活動在漠北草原的北匈奴不斷受到東漢王朝以及鮮卑、烏桓等新興起的少數民族的侵襲,再加上漠北草原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北匈奴很難繼續在此立足,於公元91年北匈奴主體部分開始西遷。這部分匈奴人於公元290年前後在頓河以東出現。此後,匈奴帝國在歐洲引發了日耳曼民族的遷徙運動。
匈奴人於公元91年開始西遷,第一站是烏孫游牧地區,即今天的伊犁河上游一帶,在此留居一個時期以後,其精壯部分向西北方遷徙至位於錫爾河下游及其以北一帶的康居,這是其西遷的第二站。第三站是阿蘭聊,即今天的南俄草原以東。公元4世紀中葉,匈奴人擊滅了位於今頓河以東的阿蘭聊國,震動西方。匈奴人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草原上休養生息大約200年左右,大約在374年開始了對歐洲的入侵。在公元422至468年這段時期內,在阿提拉的率領下,匈奴曾進入羅馬帝國治下的法國和義大利。
匈奴人在匈牙利平原建立的帝國維持了80多年。公元455年,吉皮特國王阿達里克聯合東哥特人、西利安人、魯吉安人和郝魯人,大敗匈奴人於匈牙利的諾都河,匈奴帝國瓦解。匈奴國王阿提拉的一個兒子率領殘部逃到多瑙河下游,在匈牙利定居下來,另一批匈奴人逃到伏爾加河流域。前者與許多歐洲民族融合、後來又於896年從烏拉爾山東移居來的馬扎爾人進一步融合,形成了現代的匈牙利族;後者在伏爾加河流域組成了突厥氏族聯盟和各自獨立的汗國。匈奴人的西遷對於游牧文化的傳播,對於東亞與歐洲的交通,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所引發的歐洲日耳曼人大遷徙的浪潮最終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源於柔然的阿爾瓦人,在第二次蒙古草原游牧民族西遷的浪潮中遷往喀爾巴阡盆地地區(今外多瑙河地區、匈牙利中部、特蘭西瓦尼亞),「在査士丁尼統治的末年即565年,有阿爾瓦人遷徙到了歐洲,」「統治著從伏爾加河到奧地利的地方」。在將近250年的時間里,他們掌握著這里的政治大權。公元9世紀時,他們融入其他民族之中,從此退出歷史舞台。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西歐陷入不斷的蠻族混戰之中,東歐則由原來的東羅馬帝國發展成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從4世紀至15世紀存在1000多年,7世紀以前的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國力強盛,與東亞中國保持著一定的聯系。
在中國的古籍中,拜占庭帝國被稱為拂棘或大秦。拜占庭帝國與中國聯系的紐帶仍是絲綢貿易。4世紀以後,拜占庭帝國成為絲綢的主要消費地,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成為西方的貿易中心。所以拜占庭帝國積極推動同中國的絲綢貿易,但西亞波斯薩珊王朝對東西方絲綢的貿易壟斷權成為拜占庭帝國與中國直接貿易的障礙。拜占庭帝國曾試圖通過海路通往中國,但也受阻於波斯。6世紀以後,突厥勢力進入中亞,成為聯系中國與歐洲的中介。7世紀興起的唐帝國積極向中亞擴張,進入了馬可波羅以前中國與歐洲交往的最頻繁時期。
6世紀中葉興起的突厥,利用中國中原地區多國並立的局面,干預中原地區事務,並利用與諸國的朝貢貿易獲得大量絲綢寶物。北周與突厥和親,「歲給繒綿彩十萬段」,北齊也是「傾其府庫以給之」。突厥佗缽可汗甚至對其手下說:「但是我在南兩兒常孝,何憂於貧。」突厥人對於中原地區的政治優勢,使其保有了穩定的絲綢來源。另一方面,突厥人向中亞西部擴張,在阿姆河流域與波斯帝國直接相連,這就完全控制了陸上絲路的貿易權。

但是突厥人與拜占庭人一樣,面臨著波斯暴利性的壟斷,他們希望能夠擺脫這種盤剝。首先,突厥可汗室點密遣栗特人馬尼亞浩特使團前往波斯,請求允許直接入境販運絲綢。但波斯人將商團全部商品焚毀,突厥人第二次派出的使團也被波斯人全部毒死。突厥人最後選中了最為理想的貿易夥伴--羅馬人也就是當時的拜占庭人,即最大的絲綢消費者。室點密遣馬尼亞浩特使團於568年末到達君士坦丁堡,敦促査士丁尼促成羅馬-突厥聯盟。査士丁尼二世迅速做出反應,派來馬庫斯於569年8月隨突厥使團回訪,兩年後回國。這樣,雙方形成了針對波斯的帶有政治色彩的貿易聯盟。雙方以後10年中多有使團互訪,雖然政治關系後來比較冷談,但雙方一直維持著頻繁的貿易關系。
7世紀初,隋朝統一中國,東亞絲綢產地開始穩定,由中國直到拜占庭,形成了穩定的貿易關系。隋裴矩所著《西域圖記》中記載了三條通往拜占庭的陸上道路。而拜占庭人科斯馬斯的《***世界風土志》也詳盡的記載了通往中國的路線及風土。由於與歐洲的聯系日益密切,唐朝人對歐洲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見於唐人記載的東羅馬帝國出產的礦石及動植物等物品至少已達31種。***的聶斯脫里派也在這時期傳入中國,以景教之稱聞名。近年的考古發現證明,景教在唐朝頗有影響力。
近年來,在北高加索發掘出大量八九世紀產於唐的絲綢、漢字文書和唐人題材絹畫等文物,在中國的新疆、內蒙、寧夏、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都發現了東羅馬金幣。這也證明了「河西諸郡,或以金銀之錢,而官不禁」的文獻記載。在中國發現的東羅馬金幣集中於新疆、陝西、甘肅等地絲綢之路的沿線,正可以證明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歐洲貿易的繁盛。在中國發現的金幣最晚的是赫拉克留斯金幣,其首批打制的年代距埋藏的時間僅有10年,由此可以看出拜占庭與隋唐中國的往來關系是長久和密切的。拜占庭與中國的貿易高峰期主要是在8世紀以前,其後阿拉伯帝國興起,阻斷了雙方的經常性貿易,但由於絲綢的巨大暴利,絲路貿易一直持續到元代。

Ⅸ 指出與18世紀相比,19世紀歐洲和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相對地位發生了怎樣的

27分) 有學者在研究世界經濟貿易關系時提出了以下論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早在13,
14世紀,連接歐亞非地區的世界貿易網已經形成,歐洲在其中一直處於邊緣地位。這不僅因為歐洲的經濟總量遠遠無法與亞洲的中國、印度相比,還猶豫歐洲人在從亞洲輸入香料、絲綢、瓷器、棉製品等商品時,能向亞洲銷售的產品極少,多數情況下只能以金、銀等貴金屬交易,歐洲的貴金屬貨幣日益緊缺。16實際歐洲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這種處境開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紀,原有的世界經濟貿易格局仍沒有改變。隨著歐洲人越來越廣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經濟貿易體系,並在其中發揮日益增大的影響力,到19世紀歐洲終於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
——據《白銀資本》等
(1)根據材料,13到18世紀,在世界經濟貿易中居優勢地位的是哪個地區?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世紀歐洲在世界經濟貿易中處境開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與18世紀相比,19世紀歐洲和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相對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並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政治、經濟原因。(12分)
(3)結合史實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9分)
=========================
答案:

(1)亞洲:開辟新航路,殖民擴張,得到大量的貴金屬,並在國家貿易中獲得豐厚利潤。(6分)
(2)歐洲上升;中國下降。(2分)
原因:歐洲建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2分)進行工業革命;對外殖民擴張;充分利用既有的經濟貿易體系;(3分)中國仍堅持封建專制統治;(2分)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3)二戰後初期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基礎上,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歐盟等,區域集團化趨勢不斷加強;(3分)冷戰結束、世界貿易組織建立,越來越多國家融入世界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3分)

Ⅹ 明朝中國與歐洲貿易

http://forum.xilu.com/msg/wqh550816/m/8638.html
東西方貿易的發展14—16世紀,亞洲的東西方貿易十分興旺。東西方貿易發展的標志:一是改變了進出口商品結構。15世紀中葉以前,東西方在貿易中主要是供應貴族所需的奢侈品和特產。自15世紀末以後,西方國家除從東方進口奢侈品外,還進口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印度的紡織品、地毯、葯材、藍靛、珠寶,東南亞的香料、胡椒、丁香、肉桂等商品。西方國家向東方國家輸出的商品有羊毛、呢絨、金屬製品等。亞洲各國的外貿都處於順差地位,取得了大量的金銀。二是開辟了新商路。地理大發現前,東西方貿易的商路有三條:一條是古「絲綢之路」;另一條是地中海商路;再一條是印度航線。這三條貿易商路跨越亞、非、歐三大洲,將東西方貿易聯系起來。地理大發現後,歐洲殖民者開辟了從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從而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外貿易額成倍的增長。印度莫卧兒王朝初期,計有30種棉織品、23種絲織品、10種織棉、毛毯等產品遠銷各國。
進入20世紀後,歐洲在世界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中國與之關系更加復雜,回顧中國與歐洲的交往史,總結經驗教訓,成為中國史學界面臨的任務之一;加上這時中歐人士之間來往互訪比以前增加,存於歐洲的有關歷史資料被中國史學家發現者越來越多,為研究中歐交往史提供了便利。因此,明代的中歐關系也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的一個熱點。一方面研究明朝與歐洲國家間的各種交往,另一方面特別著重研究天主教的傳入和耶穌會士來華的問題。關於前者,出版有張維華《明史佛郎機呂宋和蘭意大里亞四傳注釋》(哈佛燕京學社,1934年)等論著。關於後者,出版的成果可分五類:其一為天主教傳入研究。包括陳垣《從教外典籍見明末清初之天主教》(《北平圖書館館刊》8卷2期,1934年)、徐宗澤《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聖教雜志社,1938年)、方豪《中國天主教史論叢(甲集)》(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年)、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青年協會書局,1940年)等論文和專書。其二為來華耶穌會士生平研究。包括國安《利瑪竇東來之前後》(《清華周刊》32卷1期,1929年)等論文。其三為來華耶穌會士著述研究。 包括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華書局,1949年)等論著。其四為以耶穌會士為主的來華歐洲人傳入歐洲文化成果研究。包括翁幕《明清之交西學東漸考》(《學燈》,1924年8月)、 方豪《明季西書七千部流入中國考》(《文史雜志》3卷1、2期,1944年)以及張蔭麟、李儼、 陳垣、向達、鄭鶴聲等所寫的有關論文,這類論文數量極多,而且對耶穌會士在這一方面的貢獻,基本上給予肯定的評價。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歐洲在中國的貿易優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