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9.18 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中國背景
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
張作霖
日軍與東北軍閥張作霖曾有合作關系,但漸漸的,日本開始將張作霖視為障礙。1928年6月,日本關東軍發起皇姑屯事件,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日本希望藉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借機佔領東北。[1]
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張學良等沖破日本帝國主義的阻撓,聯名通電全國稱:「仰承先大元帥遺志,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是日起,東三省一律改懸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是為東北易幟。至此,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歷史宣告結束。國民黨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2]
張學良進一步對日本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並開始在南滿洲鐵路附近建設新的鐵路設施,通過低廉的價格與之競爭,導致南滿洲鐵路陷入了經營危機。感到危機感的關東軍不斷提出抗議,但張學良並不願意妥協。因此日軍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等人決定發動戰爭來奪得主導權。[3]
中東路事件
張學良(圖1)
張學良(圖1)
1929年6月15日至20日,遼、吉、黑、熱四省及哈爾濱特區軍政大員齊集沈陽,參加張作霖逝世一周年紀念會,並討論中東路等有關問題。7月7日,張學良赴北平與蔣介石晤談;10日,南京政府外長王正廷亦被召至北平;同日,張學良貿然派軍佔領「中東路」,並將蘇聯的商船貿易公司、國家貿易公司等駐華機構同時查封,搜查蘇聯職員·,逮捕200餘人,此為「中東路事件」[4]
7月13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並限期答復舉行和談的建議;7月16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復照蘇聯外交部;蘇方認為不能滿意,於7月17日向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斷絕外交關系;7月19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就中蘇絕交問題發表對外宣言;7月20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蘇聯事發表《告全國將士》電和《告東北將士》書;7月23日,國民政府關閉駐蘇使館。[4]
至此,中蘇邦交完全斷絕。蘇聯在中國的權益暫時委託德國代辦負責。
國共對峙
1927年國共關系破裂後,國民黨雖然逐步統一於南京國民政府的旗幟下,但是其內部派系林立,紛爭不斷,國民政府對南方各省的統治力度薄弱。自1927年秋至1930年夏,中共先後組織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年關暴動、平江起義、百色起義等上百次起義和暴動,先後創建井岡山、贛南閩西、湘鄂西、鄂豫皖邊、湘鄂贛邊等十多塊革命根據地,發展武裝十多個軍、7萬多人,並多次擊敗國軍一省或多省聯合的進剿和會剿。[5]
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於1930年10月、1931年4月,先後兩次對中共領導的中央蘇區進行兩次大規模圍剿(使用均為雜牌部隊),均告失敗。
1931年7月,蔣介石再次集中包括部分嫡系在內的30萬軍隊,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進剿初期,國軍進展順利;8月上旬,紅軍抓住戰機,接連在蓮塘、良村和黃陂重創上官雲相第47師和郝夢齡第54師,一度取得主動地位,但旋即紅軍主力即於1931年8月16日陷入國軍重圍;隨後因國民黨內部寧粵沖突,國軍圍剿部隊被迫做戰略收縮;紅軍抓住時機,於1931年9月7日—15日間,重創蔣鼎文第9師、韓德勤第52師於白石、張家背一帶。第三次圍剿,國軍基本上能控制戰場局面,雖有損失,也不足以影響全局。而紅軍在國民黨大軍的「圍追堵截」下,卻顯得極為被動,甚至接連受到挫折。[6]
國內混戰
1930年3月,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
「九一八」事變後上海街頭的反日標語
「九一八」事變後上海街頭的反日標語
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發起挑戰蔣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內戰,5月蔣介石宣布「平叛」,雙方激戰近半年、傷亡30萬人,史稱「中原大戰」。[7]
1931年5月底,廣州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秘密出訪日本,三次會見日本外相幣原喜重郎,「表示願以東北權益博取日本軍火」,但未得到響應;[8] 陳友仁在日期間,還會見蘇聯駐日大使尋求支持,也被拒絕。[9]
1931年9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進行總動員,出師討蔣,並在天津設立「北方軍事政務委員會」,任命閻錫山、馮玉祥、韓復榘、鄒魯等人為委員,統一北方反蔣武裝。[10]
蔣介石迅速調兵「討逆」並親自從南京往南昌督戰,至此,國民政府主要軍事力量都被吸引在了南方。
日軍挑釁
1931年,中國人郝永德未經政府批准,騙取萬寶山村附近12戶農民的土地,並違法轉租給188名朝鮮人耕種水稻。這些朝鮮人開掘水渠,截流築壩,侵害了當地農戶的利益,馬家哨口200餘農民上告。吉林省政府批示:「令朝僑出境」。然而日本駐長春領事田代重德,派遣日本警察制止朝鮮人撤走,且限令於1931年7月5日前完成築渠。7月1日中國農民憤而填渠毀壩,日本警察以護僑為名開槍打死打傷中國農民數十人,一手製造流血事件。事後,日本歪曲事實真相,在朝鮮各地煽動反華風潮,致使旅朝華僑死傷數百人,財產損失尢數。同時日本借機增兵滿洲,為武裝侵略東北大造輿論。[11]
柳條湖事件
柳條湖事件
1931年6月,日本關東軍中村震太郎大尉和曹井杉延太郎在興安嶺索倫一帶作軍事調查,被中國東北軍興安屯墾公署第三團團副董昆吾發現並扣留,在證據確鑿情況下,團長關玉衡下令秘密處決中村震太郎。日本借機宣稱東北軍士兵因謀財害命而殺死中村,威逼中國交出關玉衡,並在日本民眾中煽風點火,用「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誣陷中國「損害日韓移民」。[12]
盡管日本在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釁,張學良仍於1931年9月6日致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及東北三省政務委員會:「現在日方對我外交漸趨積極,應付一切,極宜力求穩慎,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這就是所謂的「魚電」。[13]
江淮水災
1931年7月28日,長江中下游豪雨成災,大水席捲江淮流域8省2市,漢口堤防潰堤,直接沖擊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和賦稅重心,使本已捉襟見肘的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雪上加霜。大水造成的災民佔全國四分之一人口,損失達20多億元。國民政府緊急組織「救濟水災委員會」,作為代表政府的最高賑濟機構,制定各種應急救災對策。
國民政府戰爭頻繁,再加上各項建設事業需費甚多,國庫空虛, 嚴重財政赤字,但仍將全國預算七分之一用於賑災,使國家赤字愈加增多。國民政府還通過賑災公債、美麥借款、加征稅收、攤派捐款和社會募捐等籌集錢款賑災,至1931年底共籌集6000餘萬救災款。但湖北、安徽、江蘇仍爆發騷亂。[14]
國民黨政府的外交
萬寶山事件發生後,蔣介石當即指派宋子文與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秘密商議。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圖片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圖片 (4張)
隨後,他又抽調具有對日工作經驗的駐日內瓦國際聯盟代表蔣作賓出任駐日公使,想要以外交途徑來消弭東北的危機。
東北地方當局和國民政府依據蔣介石的對日消極態度錯誤地採取了不抵抗政策,但蔣本人在事變當天並不知情,因此張學良對失土喪師應負一定的責任。據《顧維鈞回憶錄》425(也有438頁)頁記載:「委員長原已發現他的處境非常困難,早在沈陽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廬山舉行擴大會議,討論當時提出的提別是少帥在東北的集團提出的對日採取強硬態度,和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略政策等要求,委員長是個現實主義的政治家,他覺得必須對日談判。」[15]
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近十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張學良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自發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1931年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佔領,東北軍撤向錦州。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或宣布「獨立」,或繼續執行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大部分地區。雖有一部分東北軍加入了風起雲涌的抗日義勇軍,但東北寒冷的氣候和稀少的村落,抵抗運動很難取得明顯效果。[16]
日本方面
控制東北線路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通過日俄講和條約,將中國旅順、大連等地的租借權和「長春-旅順」一段鐵路及附屬設施的財產權利占為己有。此後,日本創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並由關東軍負責鐵路沿線的警備。[17]
日本國內情況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奉行軍事優先的原則,培養了大批職業軍人;而1921年華盛頓會議後,日本開始大規模裁軍,1921年至1930年日本的軍費由七億三千萬日元裁減到五億日元以下,裁減額達40%。大規模裁軍引起了軍人們的強烈不滿,不滿的軍人開始秘密集會,天劍黨、櫻會、一夕會等以東條英機、岡村寧次、石原莞爾為首的軍人秘密組織紛紛成立。[17]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確立了「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來,自成一區,置日本勢力之下」的侵略方針;兩年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日本政府急於發動一場對中國的戰爭,藉以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緩和階級矛盾。[17]
田中奏摺
1927年6-7月,日本政府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討論並確定了侵略中國的具體方案,並由田中義一起草了一份秘密奏摺給天皇,制定《對華政策綱要》(即田中奏摺)。奏摺內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
事件經過
戰爭開始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台獨立守備隊第2營
1931年7月攘外必先安內手令
1931年7月攘外必先安內手令
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台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沈陽)北面約7.5公里處,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葯,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各隊,此事件由稱「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18]
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率兵南下,開始襲擊北大營;爆炸後,駐扎中方北大營和沈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
潰不成軍
1931年9月18日事變發生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之命,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再度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8000名守軍被只有300左右的日軍擊潰。[19]
日軍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至9月19目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1931年9月21日,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1931年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931年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第29團佔領四洮鐵路沿線主要城鎮。1931年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1931年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20]
錦州撤離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軍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於受到中國軍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採取自衛行動」,此後關東軍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盡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此後,幣原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外交政策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日本越來越強硬。[21]
黑省淪陷後,南京政府覺察日軍將進犯錦州,急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於1931年11月25日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提議。12月2日,國民黨政府就通知英、法、美三國的公使說:它同意把自己的軍隊撤出錦州和山海關,但是有一個條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國滿意的保證,即要求三國保證中立區的安全。有了南京政府的表態,張學良急不可待地直接與北平日本公使館參事就此事進行具體交涉。但這種交涉不僅受到南京方面的反對,而且也無法從日本方面獲得妥協的條件,日方堅持東北軍必須全數撤出錦州。[22]
錦州中立案曝光後,遭到各界人士和學生群起反對,國民政府外交部於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電施肇基聲明放棄中立案,[23] 同時還表示:日軍如進攻錦州,中方將實行自衛。國民黨中央政治會
31年9月6日張學良致榮臻不抵抗「魚電」
31年9月6日張學良致榮臻不抵抗「魚電」
議也已就此作出決議,強調「如日軍進攻,應積極抵抗」。[24]
可對於是否抵抗問題,南京政府與張學良之間明顯發生分歧。張明顯地傾向於和平方法解決,鍾情於「錦州中立化」方案。1931年11月29日,張學良致蔣介石密電,稱「惟個人對此(指中立案)亦頗贊成」,並在與日方代表談判之同時,開始秘密安排從錦州一線自動撤軍。此舉引起了南京政府的嚴重不安。顧維鈞於1931年12月3日電文中極力勸阻道:「兄(指張學良)擬將錦州駐軍自動撤退,請暫從緩」;後1931年12月5日顧維鈞又與宋子文聯名致電張學良:「現在如日人進兵錦州,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防禦。」蔣介石亦於1931年12月8日致電張學良:「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25] 但張學良12月21日致電第二軍司令部:「當最近日本進攻錦州之時,我軍駐關外部隊理應防範,但若現政府方針未定時,自然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因而撤至關內」,「部隊駐地為遷安、永平、灤河、昌黎」。1931年12月25日、26日,張學良又致電國民政府,稱「錦戰一開,華北全局必將同時牽動」,屆時日本「以海軍威脅我後方,並擾亂平津,使我首尾難顧」,非但錦州不可守,連華北地盤亦不保。因此張學良不顧勸告,一意孤行將軍隊從錦州撤退。
戰火蔓延
而與此同時,1931年12月15日,關東軍已經開始進攻錦州。12月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並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今大虎山)。[21]
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不遵令;張學良部隊開始從錦州撤退後,12月30日國民政府還急電令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26] ,但已經無濟於事。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佔領錦州。而此時駐錦州的東北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早已奉張學良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在張學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軍兵不血刃佔領錦州。
1932年1月28日關東軍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軍,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當時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關注,日本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發了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軍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撤往賓縣。1932年2月5日日軍佔領哈爾濱。[27]
戰爭結果
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一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在全國許多城市和村鎮興起。
B.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字怎麼寫
銘:撇、橫、橫、橫、豎提、撇、橫撇/橫鉤、點、豎、橫折、橫
記:點、橫內折提、橫折、橫、豎彎鉤容
歷:橫、撇、橫折鉤、撇
史:豎、橫折、橫、撇、捺
(2)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記組詞:
1、忘記[wàng jì]
經歷的事物不再存留在記憶中;不記得:我們不會~,今天的勝利是經過艱苦的斗爭得來的。
2、記住[jì zhù]
留在記憶中。
3、日記[rì jì]
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記錄,有的兼記對這些事情的感受:~本。工作~。記~。
4、記號[jì hao]
為引起注意,幫助識別、記憶而做成的標記:聯絡~。有錯別字的地方,請你做個~。
5、牢記[láo jì]
牢牢地記住:~在心。~老師的教導。
6、切記[qiè jì]
牢牢記住:遇事~要冷靜。
C. 關於勿忘國恥的事例
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使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讓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建築頃刻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帝國主義。
滄海桑田,風雨坎坷,偉大的祖國歷盡磨難。我們肩負著跨世紀的歷史使命,我們不甘心落後於前人,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先行者留給我們不怕困難,開括前進的大無畏精神。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與未來,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領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
歷史的書面仍在不倦地翻動,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呼籲在古老版圖上回盪不息,那雄渾的聲音使每顆灼熱的心為之震撼。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出前不負於古人,後無愧於千秋萬代的歷史新篇章!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就有拚命硬乾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一切探索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中國的脊樑,偉大的抗戰英雄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就是因為有這么多的脊樑,中國才會有振興的一日!
D.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的作文要求200字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一天,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結束。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60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而散,歷史彷彿已經遠去。但是,從盧溝橋頭捲起的那場戰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的。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恥,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復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願。
落後就要挨打
血色黃昏:偶然背後的必然。
68年前,一個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槍炮聲震驚了盧溝橋。日軍以士兵失蹤為借口,要強行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後即槍炮相加,全面發動侵華戰爭。英勇不屈的中華民族也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
「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在此之前,日本已經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相視已久。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就制定了以鯨吞中國為核心的所謂「大陸政策」,在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曾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10年後又在我國東北土地上發動日俄戰爭,強迫清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勢力范圍。「進入大陸」的迷夢、畸形膨脹的野心,使得這個受中國傳統文化恩惠最重的國家成為近代以來禍害中國最深的國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拋出了對華侵略總戰略: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趾高氣揚的日本,已掩飾不住要徹底征服中國的野心。
「9.18」這個國恥的日子也同時提醒我們,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對於國家和民族振興是何等的重要。我們曾經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自1840年以來的屢次屈辱之後,無數仁人志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這一目標。但是,每當外敵入侵之時,也是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最脆弱之時,各自稱王,各霸一方,內部矛盾重重,這也給別人入侵創造了條件。由此觀之,實現民族復興,如果國家不統一,民族不團結,實現這一目標肯定是一句空話。「9.18」是一個歷史的教訓,如果你是一個中國人,這個日子你記住了嗎?可是,記住了又能怎麼樣?筆者以為,不僅僅是記住,每一個中國人要的是從自己做起,你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做了些什麼?還打算怎麼做?你最起碼是一個愛國者,然後,你是一個建設者。愛你的國家,愛你的民族,為她添磚加瓦。國家統一強大,民族團結興旺,看天下誰能敵?
國恥象大山一樣壓在中華民族的頭上,壓得幾億人民透不過氣來,也在我們這些少年人心靈里灌注了鉛一樣沉重的憂愁和哀傷,中國,我們古老的中國,生我養我的中國,地大物博卻遭人欺凌宰割的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掙斷身上的屈辱鎖鏈,鐵骨錚錚地站起來啊!
整個八年抗戰期間,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蹂躪祖國的胸脯,其中有幾年在上海這個「國中之國」中,也看到英國,美國士兵耀武揚威地走在馬路上,外國軍艦在黃浦江上任意來去……只有嘗盡失去自由和被壓迫的滋味,才能深切地懂得「勿忘國恥」這四個字的含義。現在,每當唱起「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時就會聯想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句古訓。
多少年風雨滄桑,河山巨變,我們的祖國早已擺脫了屈辱和苦難。然而,我們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許多發面還處在落後地位,落後是現實,安於落後就是可恥了神州大地的一些角落裡,權欲觀念,愚昧思想,腐敗墮落作風,惟利是圖,崇洋媚外……種種可鄙的現象,更使正直的人感到可恥。也許這些可以算作新的「國恥」吧,這些有損國格,有損中華民族形象的「國恥」,我們一天也不能容忍!
回顧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歷史,我們除了對血肉拼搏的感動,更有對實力不濟的無奈。在強大的物質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貴,但總呈現出一種蒼白無力的悲壯。周總理曾對那場戰爭感慨: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實力政策,對付帝國主義卻不能不講實力。只有在國家總體實力包括軍事實力方面能追趕上世界水平,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落後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強,發展需要安定。這,就是那段屈辱與悲壯同行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最為深刻的啟示。
日照第二實驗中學初三:臧璐衡
第2篇 牢記歷史勿忘國恥500字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車南站和往常一樣,許多乘客在候車室等候列車。這時,日本侵略軍向車站投下了無數顆炸彈,頓時,火車站變成了廢虛,天橋斷裂了,鐵軌扭曲了,殘破的房屋,滿地的磚瓦碎片,一片狼籍。這時,傳來一個小男孩的哭喊聲,他的父母和親人都在「轟隆」的一聲中,被炸彈奪去了生命。現在他已成了孤兒,今後的命運和生活不可想像。也許在那戰亂年代,不會有人理他,他將流浪街頭,甚至瀕臨死亡,再沒有機會為死去的父母報仇雪恨。也許他會遇到好心人,把他抱回家,養育他長大。無論他的生活怎樣,對於他來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整個中國人民都是無辜的受害者。
日本侵略者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殺害我同胞3500多萬人。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罄竹難書,罪惡滔天,像這樣的畫面不計其數。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侵華日軍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和在大屠殺中奮起抗爭的我們民族的脊樑。
一位女作家說得好:「忘記大屠殺,就是第二次大屠殺。」
列寧告誡我們:「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判。」
讓我們把警世的大鍾撞得更響更響吧,讓鍾聲時時喚起我們的民族精神,激勵著青少年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一代,讓鍾聲飄洋過海,振聾發耳,以史為鑒,呼喚和平,邪惡必敗,正義必勝。中國人民,亞洲人民和世界人民決不允許被侵略、被殺戮的悲劇重演!
第3篇 勿忘歷史!勿忘國恥!350字
朋友們!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73周年紀念日!
73年過去了,斯人相繼遠去,南京大屠殺的人和事會否變得模糊不清?
歷史不能消逝,讓我們用互聯網的力量築起、留存一座最鮮活的記憶之城。
朋友們,無論你是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還是從教科書、父輩口述、網上文章等認知南京大屠殺的後來者,請上傳你的「記憶」,為我們建造的「記憶之城」灌注鋼筋水泥。
請大家不要忘記歷史,喚醒我們的記憶,勿忘歷史!勿忘國恥!
雖然那場慘劇已過去了七十年,但我們心靈深處的那道傷卻是如此的難以癒合。
我們應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訓,堅持不懈的奮發努力,讓我們的祖國一天比一天強大,讓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勢力對我們望而生畏,讓我們成為扞衛世界和平的堅定的有力的力量!!
願我們的生活能永遠祥和、美滿、幸福,願我們能永遠遠離災難與不幸!!
第4篇 不忘歷史牢記國恥800字
隨著21世紀全人類的進步,我們的祖國也在迅速的走向繁榮昌盛。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祖國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所經受的恥辱。
1937年7月7日,隨著在北平城外盧溝橋上的一聲炮響,全面抗戰拉開了帷幕。全國人民在朱德司令和彭德懷副司令的帶領下經過艱苦的八年抗戰,經歷了戰略防守、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擊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今天我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裡,我們不能忘記日本帝國主義的殘忍,更不能忘記為了抗日而作出偉大犧牲的人。在抗戰期間,有大快人心的平型關戰役、松滬會戰以及武漢會戰,也有讓人悲痛欲絕的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中國以來所犯下的巨大罪惡。日本的兩個司令官進入南京城竟然開始了殺人比賽!在這場屠殺中,我國20多萬同胞葬身在魔鬼的手中,日本鬼子真是連畜生都不如。還有令人可歌可泣的血戰台兒庄。這次戰斗發生在1938年4月,雖說是贏了,但是那慘不忍睹的場面至今還在我眼前浮現:屍體從地上一直堆上了城牆,被鬼子砍過的頭顱懸掛在樹桿上。從戰斗中存活下來的,不是被炸掉了胳膊,就是被炸斷了腿。有的戰士斷了手指頭,有的戰士被炸傷了腦袋成了植物人,有的戰士竟然身綁炸葯跟敵人的步兵車同歸於盡。在這場戰斗中,我軍共死亡兩萬多人,但那些維護民族尊嚴的戰士的英勇氣概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也成了中國人民難以忘懷的一幕。
我們可愛的祖國為什麼會遭受到這巨大的恥辱呢?原因就是我們的國家當時不強盛。自清末以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燒毀圓明園、「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略中國,都說明當時的中國很弱小。今天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神六成功上天,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再也不會受到凌辱。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我們一定要不忘歷史,牢記國恥,要牢記在八年抗戰中體現出的民族自強不息精神,英勇到底頑強拼搏的精神,並把這種精神運用到我們的學習當中,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把祖國建設得更強盛,讓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5篇 勿忘歷史,勿忘責任—慶十一國慶演講稿650字
勿忘歷史,勿忘責任—慶十一國慶演講稿
勿忘歷史,勿忘責任——慶十一國慶演講稿
忘不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忘不了明天我們肩上的重任.
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著旖旎奇妙的自然風光.白雪皚皚,高插雲霄的珠穆朗瑪峰;碧波盪漾,神奇秀麗的灕江山水;駝鈴叮當,黃沙似海的漠北塞外;河網縱橫,青翠如染的江南平原……這些有哪一個國家能比得上
但是,歷史是無情的.不幸和災難都降臨到了她的頭上.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著錦綉河山."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竟掛在中國的土地上.解放後,"左傾"錯誤,十年浩劫等又嚴重的阻礙了祖國的發展,然而,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失去信心.我們的胸膛里跳動著一顆火熱的中國心,我們的血管里,澎湃的是一腔沸騰的華夏血,我們懷著對祖國深沉的愛,英勇奮斗.今天,在廣闊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處演繹著一幅幅動人心魄的輝煌畫卷.
我們年輕的一代,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而自豪,為祖國的絢麗前景而興奮,我們不會沉緬於過去,不會迷醉於幻想.我們熱愛今天.今天,我們努力奮斗,我們堅信,祖國的明天會更好!
是的,我的祖國還不甚富強
還缺少一些寧靜
還缺少一些鮮花
但,明天屬於她
希望屬於她
幸福和勝利更屬於她
——這是詩人的語言,也是我們的心聲,是每一個跳動著火熱的中國心的人對祖國的理解和信心,我們懂得了昨天,就會無比的珍惜今天,我們把握住了今天,就能夠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這是時代的使命,這是中華兒女神聖的職責!
勿忘歷史,勿忘責任
-
E.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小故事100字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一天,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結束。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60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而散,歷史彷彿已經遠去。但是,從盧溝橋頭捲起的那場戰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的。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恥,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復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願。
落後就要挨打
血色黃昏:偶然背後的必然。
68年前,一個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槍炮聲震驚了盧溝橋。日軍以士兵失蹤為借口,要強行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後即槍炮相加,全面發動侵華戰爭。英勇不屈的中華民族也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
「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在此之前,日本已經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相視已久。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就制定了以鯨吞中國為核心的所謂「大陸政策」,在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曾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10年後又在我國東北土地上發動日俄戰爭,強迫清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勢力范圍。「進入大陸」的迷夢、畸形膨脹的野心,使得這個受中國傳統文化恩惠最重的國家成為近代以來禍害中國最深的國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拋出了對華侵略總戰略: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趾高氣揚的日本,已掩飾不住要徹底征服中國的野心。
「9.18」這個國恥的日子也同時提醒我們,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對於國家和民族振興是何等的重要。我們曾經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自1840年以來的屢次屈辱之後,無數仁人志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這一目標。但是,每當外敵入侵之時,也是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最脆弱之時,各自稱王,各霸一方,內部矛盾重重,這也給別人入侵創造了條件。由此觀之,實現民族復興,如果國家不統一,民族不團結,實現這一目標肯定是一句空話。「9.18」是一個歷史的教訓,如果你是一個中國人,這個日子你記住了嗎?可是,記住了又能怎麼樣?筆者以為,不僅僅是記住,每一個中國人要的是從自己做起,你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做了些什麼?還打算怎麼做?你最起碼是一個愛國者,然後,你是一個建設者。愛你的國家,愛你的民族,為她添磚加瓦。國家統一強大,民族團結興旺,看天下誰能敵?
國恥象大山一樣壓在中華民族的頭上,壓得幾億人民透不過氣來,也在我們這些少年人心靈里灌注了鉛一樣沉重的憂愁和哀傷,中國,我們古老的中國,生我養我的中國,地大物博卻遭人欺凌宰割的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掙斷身上的屈辱鎖鏈,鐵骨錚錚地站起來啊!
整個八年抗戰期間,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蹂躪祖國的胸脯,其中有幾年在上海這個「國中之國」中,也看到英國,美國士兵耀武揚威地走在馬路上,外國軍艦在黃浦江上任意來去……只有嘗盡失去自由和被壓迫的滋味,才能深切地懂得「勿忘國恥」這四個字的含義。現在,每當唱起「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時就會聯想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句古訓。
多少年風雨滄桑,河山巨變,我們的祖國早已擺脫了屈辱和苦難。然而,我們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許多發面還處在落後地位,落後是現實,安於落後就是可恥了神州大地的一些角落裡,權欲觀念,愚昧思想,腐敗墮落作風,惟利是圖,崇洋媚外……種種可鄙的現象,更使正直的人感到可恥。也許這些可以算作新的「國恥」吧,這些有損國格,有損中華民族形象的「國恥」,我們一天也不能容忍!
回顧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歷史,我們除了對血肉拼搏的感動,更有對實力不濟的無奈。在強大的物質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貴,但總呈現出一種蒼白無力的悲壯。周總理曾對那場戰爭感慨: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實力政策,對付帝國主義卻不能不講實力。只有在國家總體實力包括軍事實力方面能追趕上世界水平,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落後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強,發展需要安定。這,就是那段屈辱與悲壯同行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最為深刻的啟示。
F. 以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為主題的500字議論文
918觀後感
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創造了柳條湖事件,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
據我所知,內柳條湖事容件的起因是因為日本人想侵略中國,想出了一個詭計,日本人准備了好多的炸葯,放到南滿鐵路一段路軌上,等到時機一來,立即引爆。然後日本人還擺放了三具穿中國士兵服的屍體反誣給中國軍隊,由此為借口來進攻。戰斗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918事變。
日本人的可惡,沒有人性的強奸,讓我的眼淚從我的眼角落了下來,心裡充滿了恨和悲傷,我的心情久久平靜不下來。我在想:要不是那時的中國不算富強,才被日本人欺負,他們慘無人道,連婦女小孩子都不放過,更別提剛出生的嬰兒了。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我們苦難的歷史。但並不是要我們去復仇,我們應以史為鑒,不要再重蹈覆轍。以歷史為自己的激勵,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擔負起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這就是最好的。勿忘國恥,我們不要把時間與力量消耗到仇恨上。
「祖國,我永遠忠於你,為你獻身,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和戰斗"
求點贊哇!!!!!
作者:陶有成
G. 勿忘國恥,銘記歷史心得。150字
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向前方延伸,支離斑駁的歷史在故事中還原了慘絕人寰的殺戮、罪惡的侵略。
78年前的今天,日軍借口轟炸宛平縣二七的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了血腥的屠戮,殘害手無寸鐵毫無反擊之力的中國人民。歷史長河中,非正義的戰爭帶給無辜人民無法磨滅的苦難,人民是最大的受害,扛槍而起的戰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人民的家園。我們紅色小分隊在采訪丁柏耀爺爺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屬於士兵保家衛國的責任與無懼無畏的精神。
歷史不會褪色,會隨著時間的蘊含在某個時刻留給我們深思。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恥辱的歷史更讓我們明白美好來之不易,和平不易。世界上很多依然是貧困之窟,戰火之地。而我們處在最美好的時代,和平的環境、發達的科技、民主的社會,以及源遠流長的民族歷史,給我們留下的璀璨的文化,自強不息的精神,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如今,我們的國家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的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我們的科技也在世界的前端,國家在逐漸強大。少年強則國強,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在自己最美好的年代裡奮發向上,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不辜負自己,不負青春。
時光會流逝,歷史會遠去,但記憶應該長留,勿忘國恥,銘記歷史!
H. 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一九一一等武昌起義推翻了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一九三一年輕的九一八事件。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全方面抗日開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九五O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歷時三年多打敗了十六國聯軍。一九六五年的原子彈試驗成功,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一九七八年恢復高考,結束階級斗爭為鋼,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一九九九年北約誤炸我住南斯拉夫大使館。
第三個比較重要的時刻就是凡爾賽條約。這個重要時刻代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第一次一夜大戰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摧殘,尤其是對於歐洲大陸。因此,在《凡爾賽條約》中德國的軍隊以及國土被受到了大量的限制,我認為這次條約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他是德國人,民心中出現了復仇以及暴富的慾望,也代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會被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