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六年級上冊英語活動手冊第34-35頁答案
I'm a (good)jumper.
T'm a (better )jumper than you.
I won ( more ) medals than you.
I』m the(best )jumper.
T won the (most )medals.
二、(-代表填空)
(1)比賽跑步成績:Ann:10.54 Mary:10.21 Betty:10.36
Ann is a good 60m runner.Betty is a better runner than Ann.Mary is the best runner .
(2)短跑成績:Ann:2:11.3 Mary: 3:09.7 Betty:2.06.2
Ann is a good 800m runner.Mary is a better runner than Ann .Betty is the best runner .
(3)跨欄成績:Ann:15.03 Mary:14.14 Betty:14.66
Ann is a good hurdler.Betty is a better runner than Ann .Mary is the best runner .
請採納!
⑵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活動手冊》第1面怎麼做
常用工具,剪刀來、螺絲刀、開源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製作一個滑輪或者杠桿就可以了。
《杠桿的科學》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中的第二課時。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是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中的一部分。它分為兩部分:1、認識杠桿;2、研究杠桿的秘密。其中第二個活動是重點,活動選擇了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採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經歷運用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通過觀察、實驗、記錄,以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來認識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並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學生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本課教材的安排正體現「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教科書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工作規律,而是要求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分析等,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於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得以提高。
⑶ 教師對幼兒觀察與記錄的指導策略有哪些
《標准》並未列舉科學教師對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具體指導策略,但是在其第4部分實施建議之教學建議的(六)中指出:「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科學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照本宣讀教科書和刻板地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學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層開,學生會提出許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情況。這對科學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活動中實際發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創造性地駕馭課堂。」毫無疑問,科學課教師為滿足這種新的更高的要求,應該具備更多的學習指導策略,以便有針對性、有變通性、及時地解決問題。這里列舉一些學習指導策略,供科學課教師參考。 (1)課堂講授。這是一種最普遍使用的學習指導策略,也是學生們最熟悉最習慣的模式。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教科書的進度安排,備課、講課,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學生則循規蹈矩地跟隨教師『進行學習。這種做法在大班授課情況下能夠有效地傳遞知識。 (2)實地教學。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工廠、農村、社區、科技場所等地,往往是學生、教師以及具有相關實踐經驗的人員一起參觀、探究、質疑、索解。這種模式需要額外動用課程資源和一定的經費,對學生開闊眼界、通過親身經歷的活動來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有好處。 (3)情境設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特定的情境,引發學生的相關學習。例如,在講「科學是什麼」這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先給8個小組每組一個兩端封閉的紙筒,從封閉的紙筒裡面分別穿出4根線帶,只要牽拉任何一根線帶,都會引起其他3根線帶的活動。學生們感到很有趣,很好奇。於是教師就讓學生嘗試著猜測紙筒裡面的情形並且畫出紙筒裡面線帶連接的示意圖。接著教師允許學生拆開紙筒觀察裡面線帶連接的真實情況,看看學生們的預測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最後教師就以學生探究紙筒這個過程為例,生動形象地闡明:人類遇到某種未知的事物和現象,就會做出預測或假設,然後通過一定的方法去搜集證據得出結論來證明或推翻原先的預測或假設,這些結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原先未知的事物和現象。這就是科學的本質。 不難看出,情境設計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對教材內容以及學生水平的洞察力。好的情境設計可以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增強其領悟力,鍛煉其能力。 (4)積極暗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面部表情、手勢身姿、語言語調、尤其是說話的具體內容來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思想的火花、創新的靈感。例如:「這點子真妙!」「你幹得好極了!」「試試看,也許我們能成功!」等等。積極暗示有利於促進師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有利於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有利於強化學生原有的學習行為並引出新的學習目標。 (5)問題啟發。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過程的開端,總是先請學生快速回答:關於這個事物(或現象)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還想知道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知道我們想要知道的?運用這些問題導入的方法,教師可以快速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了解學生對該事物(或現象)的興趣所在,了解學生下一步的行動意向和大致做法,從而有效地給予學生學習指導。 (6)鼓勵發現。教師鼓勵學生觀察、研究自身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從中發現問題,發現研究方法,發現解決問題的結論,同時也發現學習的樂趣。這種學習指導策略需要教師付出較多的關注和較長的時間,對於小班教學和個別指導比較適宜;如果應用於大班教學,則可對學生進行分組,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齊心協力一起來發現。 (7)動手動腦。這種學習指導策略的英文原文是hands on & minds on science,直譯是「把手和腦都放在科學上面」,意譯為實踐科學,領悟科學。這種學習指導策略,吸取了當代認知科學的最新成果,注意到人的學習具有本質不同的兩種模式,一是有意識、可自我覺察的外顯學習(explicit learning),二是無意識、不能自我覺察的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兒童的腦神經系統正在發育完善之中,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尚未占據優勢地位。所以兒童的學習事實上大量地依賴於無意識、不能自我覺察的內隱學習。動手動腦的活動特別強調的是讓兒童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用腦子去領悟科學,因而也極力主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材、學具、參考書、活動手冊以及時空資源。 (8)探究中心。這種學習指導策略以學生掌握科學探究過程技能並且發生正向遷移為宗旨,體現了凹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教育的新思路:①當今信息與知識的飛速增長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可以用「信息爆炸」或「知識爆炸」來形容;②知識急劇增長使得教育無法將其內容涵蓋,因此對於現代人而言,自發的(而不僅僅是引發的)學習、終身的(而不僅僅是學校階段的)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③只是在當今的含義從能夠記憶和復述信息轉變為能夠找到和運用信息,這就要求現代入學會科學地學習,關鍵的一點是學會探究,學會研究性學習。以探究為中心的學習指導策略不太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而是關注學生是否通過一次次學習過程逐步地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形成了探究的能力,這些探究的方法能否在新的時空條件下推陳出新,這些探究的能力是否能夠遷移到對新問題的解決之中去。因此,應用探究為中心的學習指導策略的教師,往往給學生創設一些情境,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做出預測或假設,然後想方設法搜集證據,得出探究結論,而且還要把各自的探究結論用文字、圖表、實物模型等各種形式公諸於眾,一方面接受檢驗和質疑,一方面推進新一輪的探究。 我們提倡科學教學過程以探究活動為中心,就是主張大力推廣以探究為中心的學習指導策略。但是作為一位科學教師,博採眾長,善於隨機應變地運用各種學習指導策略,可以使自己在科學教育中更加勝任、更加愉快。
⑷ 水文地質的歷史發展
初期:地下水開發地點分散且數量較少階段,主要進行地下水水源地的勘查,通過勘查論證地下水的開發方案。
中期:地下水處於連片開發,且水源地相互干擾明顯增大的階段,將區域性大面積地下水資源評價列為論證地下水合理開發的重要工作。
後期:地下水需求量與其多年平均補給量相接近,且需求量還在不斷增長的階段,將包括技術管理、政策和法規制定的地下水管理列為支持地下水合理開發的重點工作。同時,還將研究人工回灌補給地下水及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等問題,注意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實施地下水系統管理。3.水文學發展簡史
人類探索除水害、興水利的歷史,猶如人類的文明史那樣悠久。在生產實踐中,特別在與水旱災害的斗爭中,人類不斷觀測各種水文現象,思考和研究它們的規律,積累起關於水的豐富知識,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了水文科學。
水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漫長的醞釀時期,而它的飛躍發展則是一個世紀的事。同自然科學的許多學科相似,人們還難以找出公認的里程碑,把水文科學的歷史進程劃分成若干明確的階段。我們只是順著它前進的足跡,大體劃分為: (遠古至約公元1400年)
在尼羅河、幼發拉底河、恆河和黃河這些古老文化發祥地的遺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已經開始了原始的水文觀測,最早的水位觀測是在中國和埃及開始的。
約公元前22世紀,中國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已「隨山刊木」(立木於河中),觀測河水漲落。此後,戰國時李冰設於都江堰的「石人」,隋代的石刻水則,宋代的水則碑等,表明水位觀測不斷進步。
最早的雨量觀測於公元前四世紀首先在印度出現,中國於公元前三世紀的秦代已開始有呈報雨量的制度,到了公元1247年,已有了較科學的雨量器和雨深計算方法,並開始用「竹籠驗雪」以計算平均降雪深度。明代劉天和在治理黃河工作中,已採用手制「乘沙量水器」測定河水中泥沙的數量。
中國古籍《呂氏春秋》中寫道:「雲氣西行雲雲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國道也。」提出了樸素的水文循環概念。成書於公元約六世紀初的《水經注》中,記述了當時中國境內1252條河流的概況,成為水文地理考察的先驅。誠然,這些原始的水文觀測和水文知識是膚淺零星的,但已為當時生活和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水文資料。例如,根據雨量多少決定稅收的多少,根據上游的水位向下游傳遞水情等,標志著水文科學的萌芽。 (約公元1400~1900年)
歐洲文藝復興帶來的科學思想的解放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水文科學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水文儀器的發明使水文觀測進入了科學的定量觀測階段。
1663年雷恩和胡克創制了翻斗式自記雨量計,1687年哈雷創制測量水面蒸發量的蒸發器,1870年埃利斯發明旋槳式流速儀,1885年普賴斯發明旋杯式流速儀。這些近代水文儀器使流量、流速、蒸發、降水的觀測達到了相當的精度,利用這些近代水文儀器進行水文觀測的各種水文站陸續出現。
1746年,中國在黃河老壩口設立了全國第一個正規水位站,開始系統觀測水位,並進行報汛。這些成就使水文現象的觀測視野在深度和廣度上空前擴大,為水文科學在理論上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這一時期,近代水文科學理論開始逐漸形成。1674年佩羅提出了水量平衡的概念,成為水文科學最基本的原理之一;1738年伯努利父子發表水流能量方程,1775年謝才發表明渠均勻流公式;1802年道爾頓建立了研究水面蒸發的道爾頓公式;1856年,達西發表了描述孔隙介質中地下水運動的達西定律;1851年莫萬尼提出了匯流和徑流系數的概念,並發表了計算最大流量的著名推理公式。
這些科學理論的創立,為水文科學在河道水流、蒸發、地下水運動、徑流形成和水文循環等領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它表明人類對水文現象的認識已由萌芽時期那種膚淺零星的知識,發展到了比較深刻系統的知識。同時也表明,人類對地球上水的運動、變化規律的探索,已發展到以大量觀測事實為基礎,進行假說、演繹和推理,進而建立各理論體系的近代科學方法論。19世紀末,專門水文研究機構開始出現,一些國家開始出版水文年鑒。弗里西著的《河流水文測驗方法》、福雷爾著的《日內瓦湖湖泊志》、馬略特著的《水的運動》等水文學專著陸續出版。這些著作總結了當時水文觀測和理論研究的成就,標志著水文科學作為一門近代科學已奠定基礎。 (約公元1900~1950年)
這一時期,水文科學在觀測方法、理論體系和研究領域等方面繼續取得新成就,但它最重要的進展是應用水文學的興起。
進入20世紀,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大量興起的防洪、灌溉、交通工程和農業、林業乃至城市建設向水文科學提出越來越多的新課題,解決這些課題的方法也由經驗的、零碎的逐漸理論化和系統化,水文科學的應用特色逐漸表現出來。
首先,從1914年到1924年,經過黑曾、福斯特等人的工作,把概率論、數理統計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地引入了水文科學,使水文變數(如洪峰和洪量)和它出現的機率聯系起來,為預估工程未來運行時期內可能出現的水文情勢開辟了道路。
接著,從1932年到1938年,謝爾曼、霍頓、麥卡錫、斯奈德等人在產流和匯流計算方面取得開拓性進展,為根據降雨推算洪水開辟了道路。隨後,克拉克、林斯雷等人在單位線、多個水文變數聯合分析和徑流調節的理論、方法等方面發展並豐富了上述內容。
在此期間,水文站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規模宏大的水文站網系統,這些成就為應用水文學的興起在理論上、方法上和資料條件方面奠定了基礎,並率先形成了它最重要的分支學科——工程水文學。接著,農業水文學、森林水文學、都市水文學也相繼興起。1949年,林斯雷和柯勒、保羅赫斯合著《應用水文學》;同年,姜斯敦和克樂斯合著的《應用水文學原理》、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編著的《水文學手冊》等應用水文學專著陸續問世,總結了這一時期的成就,標志著應用水文學的誕生。應用水文學,以它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方面服務這一鮮明特徵,獲得迅速發展,成為近代水文科學體系中最富有生氣的分支學科。 (1950~今)
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生產規模空前擴大,科學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並正在出現新的技術革命,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人與水的關系已經由古代的趨利避害,和近代較低水平的興利除害,發展到了現代較高水平的興利除害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賦予水文科學以新的動力和新的特色。
首先,由於人類對水資源的突出需求,水文科學的研究領域正在向著為水資源最優開發利用的方向發展,以期為客觀評價、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其次,大規模的人類活動對自然水體,進而對自然環境正在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研究和評價人類活動的水文效應和這種效應的環境意義,揭示人類活動影響下水文現象的規律,進而探討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防止人類活動對水文循環的影響朝著不利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方向發展,這一切正在成為水文科學面臨的新課題。
另外,現代科學技術使獲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同時觀測大范圍內的宏觀水文現象成為可能;核技術的應用使人們能夠獲得微觀水文信息;水文模擬方法、水文隨機分析方法、水文系統分析方法,使人們研究水文現象的能力發展到新的水平;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水文科學從水文觀測到基本規律的研究,由人力和機械操作,發展到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
水文科學和其他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正在不斷興起,學科間的空隙逐漸得到填補。同時,人們開始看到,水已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現它的自然屬性的同時,它的社會屬性也日益表現出來,並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因此,水文科學將有可能發展成為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一門綜合性科學。
總的來講,水文學從它所隸屬的學科領域看,作為地球物理科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系統中水的存在、分布、運動和循環變化規律,水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水圈與大氣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關系;作為水利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水資源的形成、時空分布、開發利用和保護,水旱災害的形成、預測預報與防治,以及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中的水文水利計算技術。
⑸ 三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手冊第七頁我的收獲和反思怎麼做
本學期,我以「創新、實踐、發展」為主線,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目標構建知識模塊,使學生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實踐活動,獲得健全的、創造的人格發展。
一、根據實際選擇主題。
確定研究專題是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起點。專題可以是教師提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也可以由學生選定,其來源可以在生活中提煉,在學習中發現,在興趣中選擇。我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主要引導學生在以下幾方面確定研究專題。
1、在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社會生活是個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為我的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現實,也為學生的活動貢獻出了比教科書更詳盡、更感性、更生動、更富有人情味的環境。因此,我讓學生從社會中選定感興趣的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並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有創意地生活。
2、在學科整合中選定主題。學科的綜合性,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課本中的一些知識點明確其來龍去脈。引導學生梳理差不多時間段的各學科之間的知識點、能力點,整合出結合點、交叉點。
二、運用各種方法開展活動
學生的學習方式各不相同,綜合實踐活動也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採用多樣的探究方式和活動手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我主要採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採用各種形式展示成果。
在活動總結階段,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學習收獲進行篩選、歸納、整理,得出結論,形成活動報告,並進行不同方式的表達、與交流。
學生通過實踐,必然會產生許多作品:小製作、小發明;金點子、幻想畫;倡議書、廣告語等等。我們在活動一個階段或結束以後,就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交流,組織大家對作品進行評點、改進。
四:實踐中的一些困惑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也存在著許多的困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我們覺得,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努力創設活動條件。在開展綜合實踐的過程中,在軟硬體的建設、師資水平、管理水平、評估水平等方面受到了或多或少的牽制。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本身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確實需要信息技術。我在活動過程中發現,學生信息技術水平不高,在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出現了困難。我們學校要努力添置電腦,盡快提高學生的現代技術應用水平。
我將不斷挖掘、開發、利用無限的課程資源,給學生創造廣闊的令生命自由生長的空間,讓綜合實踐活動展現其獨特魅力,創生出一片片更為耀眼的風景。
⑹ 通用技術必修2學生活動手冊答案
我是一名高三學生,所謂的必修選修學校統一就是選課本啦,這個你不用擔心。版老師一般都是把必修學完權了才學選修的書本,但有的學科就交叉著學,比如語文,我忘了,好像是吧,當時學必修5的時候還一塊學著什麼的那本選修的我忘了,反正老師自己都會安排的,不用操心。有的選修的課本根本就沒學,到現在還嶄新嶄新的,學選修的時候老師不是按順序學的,不是先學選修一,再學選修二,順序是不一定的,就像生物,我們是先學的選修一再學的選修三。明白了嗎??不明白在跟你說詳細點。祝你有個好成績!!
⑺ 數學的歷史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亦被古希臘學者視為哲學之起點。數學的希臘語μαθηματικ??(mathematikós)意思是「學問的基礎」,源於μ?θημα(máthema)(「科學,知識,學問」)。
數學的演進大約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續發展,或是題材的延展。第一個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數字,其對兩個蘋果及兩個橘子之間有某樣相同事物的認知是人類思想的一大突破。
除了認知到如何去數實際物質的數量,史前的人類亦了解了如何去數抽象物質的數量,如時間-日、季節和年。算術(加減乘除)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證實了當時已有幾何的知識。
更進一步則需要寫作或其他可記錄數字的系統,如符木或於印加帝國內用來儲存數據的奇普。歷史上曾有過許多且分歧的記數系統。
從歷史時代的一開始,數學內的主要原理是為了做稅務和貿易等相關計算,為了了解數字間的關系,為了測量土地,以及為了預測天文事件而形成的。這些需要可以簡單地被概括為數學對數量、結構、空間及時間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紀,算術、初等代數、以及三角學等初等數學已大體完備。17世紀變數概念的產生使人們開始研究變化中的量與量的互相關系和圖形間的互相變換。在研究經典力學的過程中,微積分的方法被發明。隨著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研究數學基礎而產生的集合論和數理邏輯等也開始慢慢發展。
數學從古至今便一直不斷地延展,且與科學有豐富的相互作用,並使兩者都得到好處。數學在歷史上有著許多的發現,並且直至今日都還不斷地發現中。依據Mikhail
B.
Sevryuk於美國數學會通報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說,「存在於數學評論資料庫中論文和書籍的數量自1940年(數學評論的創刊年份)現已超過了一百九十萬份,而且每年還增加超過七萬五千份的細目。此一學海的絕大部份為新的數學定理及其證明。」
⑻ 跪求五年級科學活動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和第四單元答案,急!!答得好有加分!
一、填空題(共40分)
1、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 太陽鍾 )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
2、(日晷)是根據太陽與(影子)的關系製成的古老(計時器)。
3、古代的人們利用流水來計時,通常水鍾有(受水型)和(泄水型)兩類。
4、通過我的反復實驗發現,擺在每分鍾來回擺動的次數與(擺長)有關,
與( 擺幅)無關,與(擺重)無關。
5、(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6、在時鍾發明之前,古人是用(太陽)、(光影)來計量時間。
7、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是(天)。
8、古埃及人把天空劃分為(36)個星座,利用星座來計算時間。
9、在太陽下,隨著時間的變化,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
10、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出(水鍾)用來計時。
11、在滴漏實驗中我們發現水位越高,滴漏的速度(越快)一些。
12、「泄水型」水鍾的計時原理是:容器內的水面隨著水的流出而(下降),從而測出過去了多少時間。
13、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
14、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15、擺是由(擺繩)和(擺錘)兩部分組成。
16、實驗發現,機械擺鍾的鍾擺每分鍾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
17、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 短 )擺動越(快)。
18、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擺的快慢與木條的(長短)有關系,木條越(長)擺動得越慢。
19、垂體時鍾是利用下垂物的(重力)來轉動齒輪。
20、擺鍾的主要部件是:(齒輪操縱器)、(齒輪)、(擺錘)和(垂體)。
二、判斷題(共20分)
1、( × )鍾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一秒鍾,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一小時。
2、( √ )雖然一分鍾很快就過去了,但我們在這一分鍾里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3、( √ )擺長越長擺的速度就越慢,擺長越短擺的速度就越快。
4、( √ )古埃及人把天空劃分為36個星座,並利用星座來計算時間。
5、( √ )鍾擺每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是相等的。
6、( × )擺錘的重量越大,每分鍾擺動回來次數越多。
7、( √ )垂體時鍾是利用下垂物的重力來轉動齒輪的。
8、( × )時間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9、( √ )日晷是古代人們利用光影來計時的一種工具。
10、( × )在我們做300毫升水的滴漏實驗中,我們發現前10毫升水和最後10毫升水滴的速度一樣快。
11、( × )時間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12、( √ )機械擺鍾中,擺錘與齒輪操縱器是聯合工作的。
13、( √ )擺鍾齒輪操縱器兩端各有倒鉤,可以控制齒輪轉動。
14、( × )日晷是可以用於夜間計時又可以用於日間計時的古代計時器。
15、( × )同一個擺,擺錘的重量越大,每分鍾來回擺動次數越多。
16、( × )擺繩長短完全相同的兩個擺的擺動快慢不一定完全相同。
17、( × )不同的單擺在相同的計時內擺動的次數都是相同的。
18、( × )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是小時。
19、( × )根據自身的感覺來估計時間是非常准確的。
20、( √ )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三、選擇題(共20分)
1、你估計現在接近( ② )點鍾。
① 8 ② 10 ③12
2、我們科學課一節課的時間是(②)。
① 30分鍾 ② 40分鍾 ③ 50分鍾
3、可以用於夜間計時又可以照亮的古代計時器是( A )。
① 蠟燭 ② 日晷 ③ 滴漏
4、影響單擺擺動快慢因素是擺繩長短,(③ )證實了這一點。
① 傅科 ② 牛頓 ③ 伽利略
5、經過實驗研究,我們認為滴漏的滴水速度是與(③)無關的。
① 滴漏中的水位② 漏水孔的大小 ③ 容器的顏色
6、日晷是測量( ② )的工具。
① 體積 ② 時間 ③ 長度
7、出現比較早的計時工具是( ③ )。
① 機械鍾 ② 原子鍾 ③ 日晷
8、一天中最短的影子是在( ② )。
① 早晨 ② 中午 ③ 傍晚
9、下面三種計時工具中,最早出現並被廣泛應用的是( ③ )。
① 機械鍾 ② 原子鍾 ③ 日晷
10、 用流水來計時主要解決( ① )。
① 水流速度 ② 水流量 ③ 水質的處理
11、不同的單擺在相同的計時內擺動的次數都是( ② )的。
① 相同 ② 不同 ③ 先相同後不相同
12、影響擺快慢的因素是( ② )。
① 擺錘的重量 ② 擺繩的長度 ③ 擺動的幅度
13、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錘重量( ③ )。
① 有時有關系,有時沒有關系,要看具體情況 ② 有關系 ③ 沒有關系
14、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是( ① )的。
① 有影響 ② 沒有影響 ③ 不知道
15、擺的快慢與木條的長短有關系,木條越長擺動得( ① )。
① 越慢 ② 越快 ③ 先快後慢
16、古代人們製作的利用太陽來計量時間的儀器是( ① )。
① 日晷 ② 燃油鍾 ③ 滴漏
17、影響單擺擺動快慢因素是擺繩長短,(③ )證實了這一點。
① 傅科 ② 牛頓 ③ 伽利略
18、我們一般可以通過觀察樹的( ② )來估計樹齡。
① 粗細 ② 年輪 ③ 方向
19、當我們的手錶或者時鍾出現計時不準時,最好的校時方法是( ② )。
① 與同學對表 ② 聽廣播報時 ③ 自己估測
20、下面( ③ )圖所示的擺在一分鍾時間里擺的次數最多。
①
②
③
四、探究題(共20分)
1、製作一個水鍾:
(1)我准備做一個受水型水鍾
(2)材料及作用:飲料瓶:用來裝水 水:用來計時 剪刀:剪開飲料瓶 錐子:用來鑽孔。
(3)製作步驟:①把兩個飲料瓶分別剪開,
②在瓶蓋上鑽一個孔,
③把飲料瓶組裝起來標上刻度,並裝上水。
④再用輸液裝置控制滴漏速度。
(4)設計簡圖:(見教材56頁)
2、「擺每分鍾擺動的次數與什麼因素有關」的研究計劃:
(1)研究的問題:擺每分鍾擺動的次數與(擺繩長短)有關嗎?
(2)我的假設:擺的快慢與擺繩長短有關
(3)材料及作用:鐵架台:支撐作用 鉤碼:作擺錘 細繩:作擺繩
(4)不改變的條件是:擺錘重量 擺幅大小
(5)要改變的條件是:擺繩長短
(6)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①、把一根長20厘米的細繩固定在鐵架台上,下端掛一個鉤碼,讓擺自由擺動,測出擺在15秒的時間里擺動的次數。
②、接著把擺長增加原來的兩倍、三倍,讓擺自由擺動,測出擺在15秒的時間里擺動的次數。
③、作好實驗記錄
(7)實驗設計與記錄:
擺的
長度(厘米)
實 驗 結 果(次/15秒)
最 後 結 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60
8
8
9
8
8
8
40
9
9
9
9
9
9
20
10
10
10
10
11
10
(8)研究結論:同一個擺,擺的快慢與擺的長度有關,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9)設計簡圖:(見教材61頁)
3、做一個每分鍾正好擺30次得鍾擺。
要准備的材料
鐵架台 木條 金屬圓片 棉線
相同條件
木條的長短 金屬圓片的大小、重量
不同條件
金屬圓片定位在( 10 )厘米處
金屬圓片定位在( 20 )厘米處
金屬圓片定位在( 30 )厘米處
第一次擺動的次數
32
29
28
第二次擺動的次數
34
31
26
第三次擺動的次數
33
30
27
比較與發現
通過比較,我發現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