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探索月球的過程中的重要時刻 和歷史事件有哪些
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
1)1959年9月12日,前蘇聯的"月球2號"探測器升空,兩日後在月球的靜海著陸,第一次實現人類從一個天體到另一個天體的飛行。
2)同年10月7日,前蘇聯"月球3號"探測器,成功的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
3)1966年1月31日,前蘇聯"月球9號"探測器,在飛行了39個小時以後,在月球的風暴洋附近人類第一次實現軟著陸。
4)1970年9月20日,前蘇聯"月球16號"探測器,在月面豐富海軟著陸,第一次使用鑽頭採集了120克月岩樣品,帶回地球。
5)60年代,美國根據它龐大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先後發送了9個"徘徊號"和7個"勘測號"月球探測器,拍回了數以萬計的月面照片,以後又為阿波羅載人飛船著陸,發射了5個月球軌道環行器,為它登月地點提供探測數據。與此同時,10次阿波羅載人登月試驗,從不帶人到近地軌道飛行、帶人模擬登月飛行、到最後帶人登月預演。至此美國完成了登月的一切准備。
6)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三人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航天中心升天,這次飛行的目標是月球,這是人類的首航。他們經過75小時的飛行到達了月球軌道。於是由科林斯駕駛指令艙繞月球軌道飛行,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駕駛登月艙於7月20日在月面近海一角降落。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奧爾德林緊隨其後。他們在月面上進行實地科學考察,並把一塊金屬紀念牌插上月球,上面鐫刻著"公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首次登上月球。我們是全人類的代表,我們為和平而來。"他們在月球上兜留了二日,在完成月面考察任務以後,進入登月艙,離開月球回到月球軌道上的指令艙中,與科林斯匯合以後開始返回地球。24日安全返回地面,完成了這一次史無前例航天飛行。
7)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工程,即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工程,也是我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目前已經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產品研製和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系統的建設。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並具高風險的工程,到目前為止,人類共發射月球探測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為48%。中國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成功率為100%。
㈡ 你知道我國二十一世紀以來探索太空還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嗎請舉幾例
有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等。
1、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
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4、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於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在軌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其返回艙於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內蒙古主著陸場,其軌道艙留軌運行半年。
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21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5、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於2005年10月12日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於2005年10月17日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完成了「多人多天」航天飛行的任務。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工程第二步任務實現順利開局,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繼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之後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果。
㈢ 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
人類探索太空歷史記錄太多了,我只簡要的幫你歸納:
1957年10月4日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乘坐這艘飛船的航天員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員是蘇聯的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號進入太空,在軌道上運行了70小時50分鍾,繞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 蘇聯發射了「上升2號」飛船,該飛船有兩名航天員,別列亞耶夫空軍上校和列昂諾夫空軍中校。列昂諾夫在艙外空間環境中行走了12分鍾,成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蘇聯航天員科馬羅夫(Komarov)因飛船在再入過程中降落傘失靈,飛船墜毀而身亡,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執行太空飛行任務時獻身的航天員。
1968年12月21日,美國的土星5號火箭發射升空,它攜帶的阿波羅8號飛船乘坐著3名航天員。在12月24日上午,機組抵達了月球軌道並進入環繞月球的軌道運動。這是人類第一次環繞月球飛行。
1969年1月14日,蘇聯發射載人飛船聯盟4號,1月16日與聯盟5號對接成功,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兩艘飛船在太空對接飛行。
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離開地球,飛往月球。7月20日,美國東部時間晚上10點56分,在著陸約6小時後,航天員阿姆斯特朗鑽出登月艙,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 阿波羅13號機組到達月球的遠邊,距離月球表面254公里,距離地球400171公里,創下了航天員太空飛行最遠的紀錄。
1970年6月1日,蘇聯發射了聯盟9號飛船,機組人員2名,目的是研究長期無重力飛行對機組的效應。該飛船在太空飛行17天16小時58分55秒,於6月19日返回地面,成為在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飛船。
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開辟了載人航天的新領域。「禮炮」1號重18425公斤,運行到1971年10月11日。 運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1984年7月25日,蘇聯女航天員薩維茨卡婭走「禮炮」7號空間站的艙門,進行了3小時35分鍾的太空行走,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升天後,在太空飛行了21小時23分,順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國第一個載人進入太空,圓了中國人的願望,還圓了400多年前明朝人萬戶想乘上火箭升空的夢想
2004年10月24日,蘇聯/俄羅斯的航天員在太空共飛行了16858.71人/天。是世界上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國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擊號將要發射出一個重372公斤(820-lbs)的0銅質撞擊艙,以每小時37,015公里(23,000 mph)的速度,撞擊進入坦普爾1號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撞擊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謎,二是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擊地球而做試驗。
2006年07月17日 21:15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著陸。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衛星「月亮女神」號發射升空,主要任務是觀測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員稱,這是日本2025年建立載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計劃探測火星
2010年發現號太空梭將廢止,之後太空梭將不再造,升級為空天飛機,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國際空間站將建成,總重量423噸,長108米,寬88米。有6個實驗室,33個標准有效載荷櫃,可載6至7人。這將是最大的空間站。
2012年人類計劃在月球擬建基地。
2026年美國計劃把人類送入火星。
㈣ 中國探索宇宙大事記
中國人最先用火箭飛行
人類飛向太空的夢想,有文字記載的至少有數千年。古代中國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飛天」圖案等美麗的傳說。西方航天學界認為,中國明朝人萬戶為人類第一個嘗試用火箭飛天的人,並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以表紀念。
19世紀中葉,法國人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幾乎啟發了所有的現代航天先驅們,但人類對太空無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說層面。進入20世紀,人們觀念中關於宇宙空間的科學概念已逐漸形成,世界各國活躍著一大批航天先驅。
1921年12月,「現代火箭之父」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研製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但是,戈達德的研究遇到了許多困難:缺少科研經費,挑剔的輿論界譏笑他連高中物理常識都不懂,還嘲笑他整天幻想作「月亮人」。但戈達德沒有為這些困難所動搖,經過20年默默無聞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回報。1941年1月,新發動機火箭可達到2000多米的高度,載重447千克,呈現現代火箭的雛形。
載人航天最初成功率僅50%
二戰結束後,美蘇在航天領域開始展開了激烈競爭。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攜帶著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l號」在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標志著人類航天時代的真正到來。
但是,當時的載人航天非常危險,安全指數只有50%———在蘇聯首次載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裡,載人飛船的6次試發有3次以悲劇告終:一次因為定位系統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發射時發生爆炸;另一次則是完成飛行任務返回時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導致飛船失火。
正是這些不成功的事例,蘇聯首次太空之旅遲遲未能定下日期。最初,被確定為蘇聯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員是邦達連科。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達連科在緊張訓練中,艙內燃起大火,他因嚴重燒傷而死亡,成為航天史上第一個遇難的宇航員。
1961年4月12日,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即將開始。當時,誰也沒有把握這次能成功。蘇聯曾有人建議讓尚未生兒育女的宇航員戈爾德·季托夫來執行這次任務。當時負責載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蘇聯宇航專家謝爾蓋·科羅列夫卻堅持選用經驗更為老道的尤里·加加林,盡管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臨飛前,科羅列夫安慰加加林說:「尤拉,你不要緊張。
不論你著陸到哪個角落,我們都能找到你。」
這話絲毫沒能減少加加林108分鍾太空之旅的險情:飛船氣密感測器發生故障,發射前數分鍾內不得不重新擰緊艙蓋上的32個螺栓;通信線路一度中斷,跳出個表示飛船失事的數字「3」;第三級火箭脫離後飛船急劇旋轉;返回時,飛船胡亂翻滾……然而,加加林絕處逢生,奇跡般地完成人類首次太空之旅。
近千萬人參與了登月計劃
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國受到強烈刺激。為了打破蘇聯的航天優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並在國會上表示美國將在十年之內將人送上月球。
這對於當時還沒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國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為了解決技術上諸多困難,美國幾乎動用它的所有資源。超過2萬家來自美國與其它80個國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學參與了「阿波羅計劃」。有人估計,將近1000萬人直接或間接參與了登月計劃。
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載人登月飛行的技術還是相對落後的:通訊導航系統比現在的手機還遲鈍,在緊急時候,宇航員根本無法與地面聯系,只能自己來解決;人們只能吃「牙膏飯」;飛船防震系統和防輻射系統也不夠完善,宇航員極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種射線的毒害;微重力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宇航員極有可能肌肉萎縮、骨骼硬化,等等。
通過不斷總結經驗,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12時56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終於在月球上印下人類第一個腳印,邁出了「人類巨大的一步」。至此,人類探索太空的旅程翻開了新的一頁。
由於載人航天工程的復雜性,決定這必然是一項充滿著風險與挑戰的事業。從邦達連科算起,至今已經有22名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人類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決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將是光輝的未來。
㈤ 中國太空探索歷程
我國航天事業起步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1958年4月,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64年7月19日,我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我國的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目前我國已形成先進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由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4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以及連接它們的通信網組成,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5年,我國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一號」衛星。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2003年10月15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准確進入預定軌道,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被順利送上太空。這是楊利偉在「神舟」
五號飛船上與家人通話。
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由「神舟」號載人飛船系統、「長征」運載火箭系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船發射場系統、飛船測控與通信系統、航天員系統、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系統等組成,是我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2002年12月,"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飛行試驗,第一次是在1999年11月,第二次在2001年1月,第三次在2002年3月。第四次在2002年12月。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
2003年12月30日凌晨3時6分18秒,「長征」二號丙/SM型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中國與歐洲空間局合作項目「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衛星——「探測一號」赤道星送上太空。這是中國第一次發射高軌道衛星。這次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高水平的空間物理與環境探測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2004年北京時間4月18日23時5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 「試驗衛星一號」和搭載的「納星一號」科學實驗小衛星送入太空,這標志著我國小衛星研製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
2004年7月25日15時05分,「探測二號」衛星成功地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30分鍾後准確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科學家於1997年提出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得以真正實現。這一計劃與歐洲空間局「星簇計劃」組成的聯合觀測項目,將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地球空間進行六點立體探測。>>
2004年8月11日,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說,中國計劃2005年發射「神舟」六號飛船,航天員將在太空中操作儀器,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但目前還沒有確定搭乘航天員的人數。>>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第一次將我國兩名航天員同時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載有三位中國航天員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月27日16時41分00秒,航天員翟志剛首度實施空間出艙活動,中國也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㈥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大事記!急!!急!!在線等!!
從第一個人上天到現在已經有40多年了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1號衛星月 1957年回11月3舊,蘇聯發射人造衛答星2號 ,但是是用動物的 58年12月13日美國用探空火火箭將一隻猴子發射到了高空1961年1月31日,美國的水星號飛船進行了首次亞軌道飛行。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7分蘇聯的東方一號載人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升空,這次的是人上去的,也就是加加林。。。。。。。請去買一本登天歷程
㈦ 人類探索太空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第一次嘗試航天的是中國宋朝時候的萬戶
第二是哥白尼的日心說
第三是蘇聯航天員加加林第一次登上太空
第四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
第五美國火星車登陸火星
第六中國人也能上天了!
㈧ 人類探索宇宙的大事件
太空探測器(宇宙飛船)的發展歷程;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1月2日,月球1號在蘇聯升空
1959年12月6日,美國也成功有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表面硬著陸的航天器。
1962年11月1日,前蘇聯火星1號探測器飛越火星,以嘗試失敗告終。
1965年11月28日,美國水手4號行星際探測器飛越火星。
1969年3月27日,美國水手7號探測器發回126張照片。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1971年前蘇聯火星2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
1971年5月28日,前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並發回照片。
1972年5月30日,美國水手9號探測器沿著火星軌道飛行,發回7329張照片。
1973年7月25日,前蘇聯火星5號探測器沿著火星軌道飛行了數天。
1974年2月24日,前蘇聯火星6號和火星7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探測結果沒有公布。
1975年, 美國海盜1號和海盜2號探測器於8月20日和9月9日在火星著陸,發回了5萬多張照片和大量的數據。
1977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於9月5日和8月20日發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
1989 前蘇聯福波斯1號和福波斯2號探測器於7月7日和7月20日在前往火星的途中失蹤。
1993 美國火星觀察者在預定即將到達火星軌道之前失蹤。
1996 俄羅斯「火星—96"航天器發射失敗。
1996 火星環球勘探者發射升空,
1997年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
1998 美國發射火星氣候探測器。
1999年9月23日,探測器與地面失去聯系。
1999 美國發射火星極地著陸者探測器。
2003年6-2 歐洲宇航局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
2003年6-8 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火星探測漫步者-A」探測器。同年6-25 發射了「火星探測漫步者-B」探測器。
太空梭發展歷程: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實用太空梭「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兩天的飛行主要驗證其安全發射和降落的能力,這開創了人類航天的一個新時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太空梭首次實現黑夜發射,6天後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員隊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戰者」號再次發射,在7天的飛行任務中宇航員首次進行了不系帶的太空行走,此後宇航員「太空漫步」成為太空梭任務中經常出現的畫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戰者」號,首次搭載了7名宇航員升空,其中女宇航員凱瑟琳·蘇利文成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國女性,從此太空梭經常運送7名宇航員。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此後美宇航局暫停了太空梭發射任務。
1988年9月28日,「發現」號在太空梭任務中止32個月後升空,5名宇航員釋放了一顆衛星,並完成了幾項科學實驗,這標志著太空梭項目再次走上正軌。
1990年4月24日,「發現」號太空梭將「哈勃」太空望遠鏡送上軌道,人類有了觀察遙遠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奮進」號升空,這架太空梭成為宇航員馬克·李和簡·戴維斯的「婚禮特快」,這兩位宇航員是第一對在太空締結良緣的夫婦。
1995年6月27日,「亞特蘭蒂斯」號發射,它實現了太空梭和俄羅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首次對接,美國和俄羅斯宇航員在外太空互相「串門」,新聞評論說「冷戰」已在地球之外結束。
1996年11月19日,「哥倫比亞」號發射,共飛423小時53分鍾,創造了太空梭停留外太空時間最長的記錄。
1998年10月29日,「發現」號搭載著77歲的參議員約翰·格倫起飛。格倫是曾搭乘「水星」飛船升空的美國首名宇航員,這次他又成為最高齡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倫比亞」號發射,這次指揮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標志著女性首次成為太空梭的機長。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面過程中於空中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2005年8月9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安全降落,結束了長達14天的太空之旅。這是自「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後,美國太空梭首次順利地重返太空,並且平安回家。
2006年17日,發現號太空梭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著陸。此次發現號順利完成國際空間站維修和建設任務,並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一名宇航員。
2009年,美國東部時間5月11日下午2時左右,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機上7名宇航員將對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最後一次維護。美國西部時間24日8時39分,「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著7名宇航員安全降落在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圓滿完成了對哈勃太空望遠鏡最後一次維護的飛行任務。
2009年7月15日(北京時間16日6時3分),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啟程前往國際空間站日本艙安裝最後一個組件。
2009年8月,美國東部時間28日23時59分(北京時間29日11時59分),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發現」號搭載7名宇航員,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運送數噸的補給和設備。此前,「發現」號的發射已三次被延遲。25日因為天氣狀況推遲,隨後於26和28日兩度推遲,主要原因是裝有液體氫的燃料箱閥門出現問題。 2009年9月美國東部時間11日晚間7時47分(北京時間12日上午7時47分)發現號開始點火進行變軌,於當天晚間8時53分(北京時間12日上午8時53分)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安全著陸。
2010年美國東部時間4月5日早上6點21分(北京時間18時21分),美國「發現號」宇宙飛船順利發射升空,攜帶7名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此次「發現號」除載有4名男性宇航員外,還攜帶有3名女性宇航員,將在國際空間站與1名女性宇航員會合,創造史上上太空的女性宇航員人數最多的紀錄,達到4人。
2011年2月24日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服役近27年的「發現」號將最後一次執行飛行任務。
人類上了太空: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尤里·加加林少校乘「東方」1號飛船用了108分鍾繞地球運行一圈後,在薩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
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進行亞軌道飛行的航天員艾倫·B·謝潑德駕駛美國「水星」MR3飛船進行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美國因此成為繼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1962年2月20日,美國發射載人飛船「水星」6號,航天員歐約翰·H·格倫中校駕駛「水星」6號飛船繞地球飛行3圈,歷時4小時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
1962年8月11日,蘇聯發射載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東方」3號飛船上天。8月12日,蘇聯發射載有波波維奇中校的「東方」4號飛船上天。「東方」4號與「東方」3號首次在太空實現載人飛船的交會飛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從太空傳回電視。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中尉駕駛蘇聯「東方」6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船繞地球飛行48圈,歷時70小時50分,19日返回。
1964年10月12日,蘇聯成功發射載3人的第二代載人飛船「上升」1號。航天員科馬羅夫、耶戈洛夫和費捷斯托夫駕駛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4小時17分,返回於庫斯塔奈地區。這是蘇聯、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載3人飛行。
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載有別列亞耶夫、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飛行中,列昂諾夫進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離飛船5米處活動了12分鍾,完成了目視觀測、拆卸工作及其他實驗。
1965年3月23日,美國成功發射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座」3號。飛船乘載著美國航天員格里索姆中校和約翰·楊少校,繞地球飛行5圈,歷時4小時53分鍾。這是美國首次載2人飛行。
1965年6月3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麥克迪維特上尉和懷特上尉的「雙子星座」4號飛船,繞地球飛行62圈。懷特到艙外行走21分鍾,用噴氣裝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機動飛行。這是美國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12月15日,美國發射「雙子星座」6號飛船,飛船載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爾德上尉。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5小時51分鍾。此次飛行是與12月4日發射的「雙子星座」7號交會,並保持近距離編隊飛行,最近時約0.3米。這是美國載人飛船第一次空間交會飛行。
1966年3月16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雙子星座」8號,繞地球飛行6.5圈,歷時10小時41分。飛行中首次實現載人飛船與一個名叫「阿金納」的對接艙體對接。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間對接。
1967年1月27日,美國「阿波羅」4A飛船在發射台上進行登月飛船的地面試驗。飛船內坐著曾參加過「水星」號、「雙子星座」飛船飛行的格里索姆上校、美國第一個完成艙外活動的懷特中校和第一次准備參加太空飛行的查菲少校。突然,充滿純氧的座艙起火爆炸,3名航天員當即燒死。
1967年4月23日,蘇聯用「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三代飛船「聯盟」1號。4月24日飛船返回時,因降落傘故障,飛船墜毀於烏拉爾奧倫波克附近,航天員科馬羅夫不幸遇難。
1968年4月14日,蘇聯發射宇宙212號無人飛船。飛船在軌運行中與後來發射的宇宙213號無人飛船自動對接。這是蘇聯完成的第一次空間對接。
1968年10月11日,美國發射「阿波羅」7號飛船。航天員希拉、艾西爾和坎寧哈姆繞地球飛行163圈,歷時260小時9分鍾,22日返回。這是「阿波羅」飛船的第一次載人地球軌道飛行。
1968年12月21日,美國發射載有波爾曼、洛弗爾和安德斯的「阿波羅」8號飛船。飛船進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軌道上飛行了10圈,時間20小時6分鍾,並向地球發回電視。27日返回。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繞月飛行的載人飛船。
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飛船上載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3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50分鍾的飛行後,進入環月軌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2時56分,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將左腳踏到月球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並說出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19分鍾後,奧爾德林跟著也踏上了月球。他們在月面插上美國國旗,放置科學儀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共活動了2小時31分40秒。
1970年6月1日,蘇聯發射載有航天員尼古拉耶夫和謝瓦斯基揚諾夫的「聯盟」9號飛船。飛船繞地球飛行268圈,歷時424小時59分,創造了載人飛行史上的新記錄。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禮炮」1號空間站於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共飛行了175天。運行期間對接了兩艘「聯盟」號飛船,其中「聯盟」11號的航天員進站工作了3星期。此後一直到1982年,蘇聯又連續發射了「禮炮」2~5號空間站和第二代「禮炮」6號、7號空間站。
1971年6月6日,蘇聯發射載有航天員多勃羅沃爾斯基、帕查耶夫和沃爾科夫和「聯盟」11號飛船。飛船成功地實現了和「禮炮」1號空間站的對接、在軌運行24天後,在返回途中,返回艙空氣泄露,返回地面時,人們發現未穿航天服的3 名航天員全部遇難。
1971年12月7日,美國發射載有塞爾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羅」17號飛船。11日到達月球,兩名航天員在月面逗留75小時,在月球軌道上釋放了一顆衛星。飛船19日返回。這是人類迄今最後一次載人登月飛行,也是「阿波羅」飛船第7次登月飛行。
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V火箭發射名為「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後與多艘「阿波羅」飛船對接,先後有3批9名航天員到其上工作。原預計「天空實驗室」能運行到1982年,但終因空間站故障嚴重,無法正常使用,其運行軌道急劇下降,於1979年7月12日墜落於南印度洋澳大利亞西南水域。這是美國發射的第一個載人空間站。
1975年4月5日,蘇聯發射載有拉扎列夫和馬卡羅夫的聯盟18A飛船,准備與禮炮4號對接。火箭第3級點火不久,正值火箭上升到144公里的高空時,因制導系統發生故障,飛船在空中翻滾,並偏離預定軌道。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發出應急救生指令,使火箭緊急關機,返回艙與飛船分離,航天員按應急方案返回,在西伯利亞西部山區安全著陸。飛行只進行了22分鍾。這是載人航天以來,第一次因火箭飛行不正常而成功地採取的應急救生措施。
1975年7月15日,蘇、美發射飛船進行聯合對接飛行。首先發射的是載有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和庫巴索夫的「聯盟」19號飛船。發射後7.5小時,美國「阿波羅」18號飛船載著美國航天員斯坦福爾德、斯萊頓和布蘭德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羅」18號飛船和「聯盟」19號飛船成功地對接。飛船對接狀態保持了兩天,美蘇航天員實現了飛船間的互訪。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個競爭對手難得的「太空握手」。
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此後又陸續建造了「挑戰者」號、「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太空梭。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升空僅73秒後即爆炸,機上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航途中解體,機上7名航天員再次遇難。盡管如此,美國太空梭投入運營22年來,已成功飛行111次,在太空部署過衛星、維修過「哈勃」、完成了無數科學試驗,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運送工具。
1984年7月17日,蘇聯發射「聯盟」T12號飛船升空。船上載有扎尼拜科夫、沃爾克和女航天員薩維卡婭,與「禮炮」7號空間站-「聯盟」T10號飛船聯合體對接。25日,薩維茨卡婭和扎尼拜科夫一起進行了3小時35分鍾的艙外活動。薩維茨卡婭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第三代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此後歷時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蘇聯(俄羅斯)才建成由核心艙、「量子」1號艙、「量子」2號艙、「晶體」艙、「光譜」艙和「自然」艙組成的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2003年3月23日,「和平」號在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行程約35億公里、超期服役近10年後,墜毀在太平洋預定海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是20世紀質量最大、載人最多和壽命最長的航天器,堪稱「一代天驕」!在「和平」號天馬行空近15載中,共接待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航天員100多人次。其中俄羅斯航天員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兩項太空飛行紀錄:一項是由玻利亞科夫創造的、人在太空連續生活和工作438天的世界紀錄,另一項是由阿夫傑耶夫創造的、在太空飛行累計時間達748天的世界紀錄。科學家們利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包括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與應用、空間科學、對地觀測等眾多領域的成千上萬項科學實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
1995年6月27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著5名美國航天員和2名俄羅斯航天員升空,首次實現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飛行。此後一直到1998年,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8次對接飛行,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降低了目前正在組裝的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
1996年9月26日,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美國女航天員露西德乘「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航天員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紀錄。
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用「質子」K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多功能艙送入太空,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高度為397公里的軌道上,可供6~7名航天員在軌工作,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首位太空遊客、美國富翁蒂托搭乘「聯盟」TM32號飛船從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出發,到國際空間站上旅遊觀光8天,5月6日返回地面。蒂托此行耗資2000萬美元,除了太空觀光外,他還負責飛船的一部分無線電通信、導航和供電任務,並與俄宇航員一起執行了對地觀測任務。蒂托的太空之旅開創了太空旅遊的新時代。2002年4月25日~5月5日,世界上第二位太空遊客、南非億萬富翁馬克·沙特沃斯也在太空度過了10天的時光,其中8天生活和工作在國際空間站上。
㈨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
二戰後,美國和前蘇聯在德國的研究基礎上繼續從事火箭及其他航天技術的研究工作。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研製的各種類型導彈武器相繼問世,形成了導彈武器系統,同時也積累了研製運載火箭的經驗,建立了與之配套且初具規模的工業設施。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採用改裝的P-7洲際導彈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 人類要實現上天的願望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要有強大的運載工具,第二要有乘坐宇航員的先進的航天器,第三必須弄清高空環境和飛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並找到防護措施。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在這幾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載人航天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首先將載有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送入離地面181~327千米的空間軌道。尤里·加加林的航天飛行,實現了人類夢寐以求的飛天願望,開創了載人航天的新時代。
美國也緊隨其後,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Ⅱ號」登月艙在月球「靜海」區安全著陸,美國宇航員N·A·阿姆斯特朗和E·E·奧爾德林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幾千年的夢想,使嫦娥奔月的神話變成了現實,人類探索太空的成就達到了新的高峰。
自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後,在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已取得了飛速發展。從人造衛星的應用到星際探索,從月球探險到火星、土星勘探計劃再到彗星「深度撞擊」。截至2004年底,世界各國共進行了航天發射4000多次,把5500多個各類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仍在軌道上或宇宙中運行的航天器大約有1300多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研製成功了載人飛船、空間站、太空梭等三種不同的載人航天器,將500多人送入太空,有12人登上月球,並已開始建造永久性載人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