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讀後感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3-04 17:37:12

⑴ 誰能給我一篇歷史名人傳記的讀後感,麻煩傳記的名字也告訴我,有點急,回答要盡快。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里,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差了點,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傳》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琪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裡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最後,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夠記住貝多芬,並像貝多芬那樣活著。

《拿破崙傳》讀後感
在閱讀《拿破崙傳》時,我為之深深地震撼。不僅是因為這位偉人一生輝煌的功業,同時,也出於對作者那細膩文筆的崇敬。
艾米爾*路德維希,不愧為一代傳記大師。拜讀其作品,猶如與其本人促膝而席,共同探究傳主一生曲折的心路歷程!
不難看出路德維希對於拿破崙情有獨鍾,對這位偉大的天才傾注了滿腔同情,他幾乎是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下了這長達600多頁的巨著。不僅文采斐然,對於拿破崙的性格與心理活動分析的細致入微,引人入勝。令每一個閱讀者,都不經然隨著傳主一生之浮沉而或喜或悲。被作者在字里行間所傾注的情感所深深感染!
誠然,拿破崙的一生,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都有著輝煌的成就。在軍事上,拿破崙被人們稱為「一代軍事偉人」他戎馬一生,親自指揮的戰役,多達60餘次,比西方歷史上著名的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的總和還要多,其中有許多戰役在戰爭史上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崙的軍事言論和戰爭戰例仍被作為教材在一些國家的軍事院校廣為傳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並非建立在四十次勝利的戰役上,也不是由於我使得萬邦臣服,滑鐵盧戰役就足以抹煞對那麼多勝利的回憶,最後的一幕 往往令人忘卻第一幕呀。永不湮沒的是我的法典和參政院的會議紀錄,我與大臣 們的通訊……由於條文簡明扼要,我的法典遠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 我所設立的學校,我所採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著新一代的人才,在我執政期間,犯罪率減少;而英國的犯罪卻很猖獗……」
而這些,都不是我所最關心的,因為,最觸動於我的卻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種特質,或是他那積極進取的心態;還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像力,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定的自信心……總而言之,他那極具魅力的精神內涵猶如一顆熾熱的恆星,而他所締造的功勛和所取得的榮耀就恰恰如恆星所散發出來的光芒,絢麗而華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於聖赫勒拿島乃至死亡,這種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懸於蒼穹。
一個人憑借自信和勇氣,憑借激情和幻想,憑借勤奮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崙全都得到了,而今天,在著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錦綉前程又一次展現在才能卓越者面前,熱血青年難道可以找到比拿破崙更偉大的榜樣和更可參鑒之鏡么?
踏著偉人的足跡,我們堅信,我們的人生也必將輝煌!

讀《米開朗基羅傳》有感
陰沉的宮殿,矗立著崇高的塔尖如長矛一般,柔和而又苦索的山崗細膩地映在天際,崗上搖曳著杉樹的圓蓋形的峰巔,和閃閃作色、波動如水浪似的橄欖林;
熱狂、驕傲、神經質的氣息,易於沉溺在一切盲目的信仰中,守著一切宗教和社會的狂潮聳動,人人是自由的,人人是專制的,生活是那麼舒適,可是這里的人生無疑是地獄。
就在這個天堂般又魔鬼般的地方,升起過一輪紅熱的太陽,明媚,刺眼。他從沒有落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懸掛在我們頭頂,發光發熱,直至永恆。
他,就是米開朗基羅。
他狂野,他不羈,他高貴。他欣賞自己,贊賞自己,他不答應別人把他當藝術家來看到,他認為,天才這個詞都不配於他。
天才,總有過人的品性。他的意志簡直是一無所能;甚至可說他的精神與他的心也是一無所能。這是一種狂亂的爆發,一種駭人的生命,為他太弱的肉體與靈魂所不能勝任的。「他在繼續不斷的興奮中生活。它的過分的力量使他感到痛苦,這痛苦逼迫他行動,不息地行動,以小時也不得休息。」他寫道;「我為了工作而筋疲力盡,從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地工作,我除了夜以繼日地工作之外,什麼都不想。」這種病態的需要活動不特使他的業務天天積累起來,不特使他接受他所不能實現的工作,而且也是他墮入偏執的癖性中去。他要雕琢整個的山頭。當他要建造什麼紀念物時,他會費掉幾年的光陰到石廠中去挑選石塊,建築搬運石塊的大路;他要成為一切:工程師、手工人……他要獨個子幹完一切;建造宮殿、教堂,由他一個人來。這是一種判罰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願分出時間去飲食睡眠。
他的父親也勸告他不要勞作過度,但是勸告業不起影響。他從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他只以極少的麵包與酒來支持他的生命。自然,他的健康狀況每日愈下,他的精神因他苦難的生活也極度悲觀起來。他猜疑,他不安,他孤獨。他甚至說過:「我的快樂是悲哀。」沒有一個人比他更不接近快樂而更傾向於痛苦的了。他在無垠的宇宙中所見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世界上全部的悲觀主義都包含在這絕望的呼聲,這極端悲傷的語句中。
他也是孤苦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愛人;他不被人愛。人們對他又是欽佩,又是畏懼。他孤獨地生活著,他孤獨地思考著,他孤獨地工作著,他孤獨地看著這個世界,他孤獨地看著自己。死對於他來說是一種解脫,一種快樂,但更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因為他還有意志,又思想,有追求。

有時候,是歷史創造了人,而非人創造了歷史;如同,我們經常的以為「時勢造英雄」。
我甚至這樣想:人,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早已被歷史設置好了一個樣子——你本說會成為的樣子。請不要掙扎,因為你一個人,改變不了歷史——即使,你可以奮斗,從而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歷史要塑造一個羅斯福,不會讓你成為丘吉爾首相;歷史要給予一個矛盾而又傳奇的將軍形象,就不再會給他一個到朝鮮戰場指揮聯合國軍從而成為麥克阿瑟的機會......(註:巴頓1945年遇車禍身亡)
我倒更覺的,唯物地講,巴頓「英年早逝」是歷史對他這個幸運兒的一種格外恩賜——因為他只為戰爭,確切說是為二戰中美國的「正義戰爭」而生,而戰爭又遠非歷史的全部!他的幸運就在於,歷史保留了他的傳奇,尤其是那閃耀般疆場馳騁者的經歷,卻又無情地沒有了去指揮幾位狂妄自大到自以為可以創造或者改變歷史的政治家家們發動的「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的錯誤的戰爭」的機會。
現在看來,至少我們這些市儈般清高虛偽的研讀批鑒歷史的品味者看來,巴頓遠比麥克阿瑟留有更多的「英名」。而真正的理由卻是歷史偶然性的「不公正」地對待了不同的「英雄」們:麥克阿瑟沒有英年早逝,進而留下了更多的所謂的「敗名」——是他所並不想被歷史所記憶的。
其實,每個人都不過是歷史的小丑而已,即使,他可能曾經被認為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的偉人。只不過,有些小丑,演出了更多更大的「鬧劇」,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哦,原來有那麼個人」而已罷。歷史的軌跡,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某些人,甚至某個群的「折騰」而改變了它必然的軌跡——當然,那些撲來跳去的「折騰」,真的也就影響了那麼些人,但最多也不過如此啊。宇宙般廣闊和長遠的歷史,只有取到它極限小的邊際量,才唯一有可能地等同於在某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一些看似偶然或者必然我們所熟知或者淡忘的歷史吧。可事實是,只有再做一個無窮區間內的積分,才可以成為那個取到了極限小的邊際的歷史!
這樣以來,似乎每個具有意識的高級動物都很可悲——是,而且,也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實際上,大部分的我們,都不會想的太多或者太深。中國人古諺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有太多的近憂,俗人在憂慮著生活,工作,事業,追求還有感覺;而所謂的偉人們,也會被歷史蒙蔽了已經很有遠見的戰略眼光,憂慮著民族,國家,地區,戰爭,協商......如此的多,如此的復雜,如此的冗亂,怎麼還有我在這里又「瘋」又「傻」而且還「無聊」的「遠慮」呢?這,只會被似乎克服了某些「近憂」而成為了所謂的「成功人士」們不屑一顧的扯淡閑諮罷——而且,真的懷疑,不要多久,自己也成了那樣的一個成功者!至少現在,自己仍然有很強的慾望去做那麼一種追求。
而且,似乎更明顯的是:只要不去思考,就無所謂了。是啊,不去想什麼自己是個小丑,壓根兒就不去想,聲國,不又是過日子,工作,追求,情感,並享受這一切這么簡單了嗎?
應該是吧——可是,人類的可悲,又何不是正因如此呢?

«世界名人傳記-陳景潤»讀後感
暑假期間,我讀了«世界名人傳記-陳景潤»這本書,感觸很深.他冒著政治風險,頂著壓力,面壁10年研究出的 「歌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給迷茫的一代青年樹立了榜樣,指明了人生的方向.陳景潤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以及他廣泛久遠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學術領域.他影響了一代人乃至一個時代.
陳景潤小時侯學習很刻苦.他平時不愛講話,但在課堂上總是積極舉手搶著回答問題,討論數學的時候,臉上充滿靈氣.我以前卻不愛舉手回答問題,認為會了就行了,有時認為舉了手老師也不一定叫我,所以練習發言的機會就少了.老師給我指出這個問題後,我也認識到自己表達能力確實退步了,因此在上學期我也積極舉手,但和陳景潤比起來還差得很遠
我也愛看書,比如:«三十六計»就看了好幾遍,但我看書的時間每天不固定,有時多,有時少,有時還不讀.所選書的種類也比較少.為了練習口語表達,老師建議我在家讀書時要大聲,但我總是不好意思讀出聲.媽媽跟我說: 「為了提高能力,要戰勝自己.」以後,我要多多讀好書,多多積累知識,多多鍛煉能力.
我現在年齡雖然很小,但我的生活條件比陳景潤小時侯好多了,因此,我要刻苦學習,將來也做個想他那樣為國家爭光的中國人

⑵ 求一篇2000字左右中國近現代史人物傳記讀後感,目的你們懂得...為了避免重復所以自己提問了...麻煩速度些

讀《蘇東坡傳》有感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葯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蘇東坡在中國歷史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是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們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章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孝宗賜予《蘇東坡集》的序言就是盛贊他浩然正氣的偉大,這種正氣就使他的作品不同於那些華麗柔靡之作,並且使他的名氣屹立如山,不可動搖。
但是,現在我們不要忘記蘇東坡主要是個詩人作家。他當然是以此得名的。他的詩文中有一種特質,實在難以言喻,經過翻譯成另一種文字後,當然更難以琢磨,傑作之所以成為傑作,就是因為歷代的讀者都認為「好作品」就是那個樣子。歸根結底來說,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於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但誰又能說究竟怎樣才可以取悅讀者呢?使文學作品有別於一般作品,就在於精神上取悅於人的聲韻、感情、風格而已。傑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所淹沒,甚至歷久彌新,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就猶如寶石直不怕試驗,真金不怕火煉。蘇東坡寫信給謝氏師時說:「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論貴賤也」。
可是,使作品經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純」又為何物?蘇東坡對寫作與風格所表示的意見,最為清楚。他說作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又曰:詞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擊風捕影,能使事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乎?是之謂詞達。詞達於能達則文不可盛用矣。楊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在此為風格做解釋,蘇東坡很巧妙地描寫了他自己的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雲流水」,他是把修辭作文的秘訣棄之而不顧的。何時行,何時是無規矩法則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實精確地表達出來,表達得夠好,過人之處與獨特之美便自然而生,並不是在文外附著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現精妙而能得心應手,則文章的簡介、自然、輕靈、飄逸,也就是上好風格的秘訣。文章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至於索然無味,而我們也就不怕沒有好文章讀了。
不管怎麼說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蘇東坡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中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坡的文章使當代人的感受亦復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寫的一篇文章,他就歡樂終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者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正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位大臣之面感嘆贊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放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蘇東坡寫文章力辯文章使人感到快樂的力量,就是文學本身的報酬。在世的最後一年,他有時曾想拋棄筆墨根本不再寫作,因為他一輩子都是以筆買禍。他在給劉沔的回信中說:「軾窮困,本坐文字。蓋願刳形去皮而不得者。然幼子過文更奇。在海外孤寂無聊,過時出一篇見娛,則為數日喜,寢食百味。如此知文章如金玉珠具,未易鄙棄也。」作者自由創作時,能自得其樂,讀者閱讀時,也覺愉悅歡喜,文學存在人間,也就太有道理了。蘇東坡天生聰慧,對佛理一觸即通,因此常與僧人往來,他也是第一個將佛理入詩的。他曾猜測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陰影。他在中國繪畫上創出了新門派,那就是文人畫,而使中國藝術增加了獨特的優點。他也曾開鑿湖泊河道,治水築堤。他自己尋找草葯,在中國醫學上他也是公認的權威。他也涉獵煉丹,直到臨去世之前,他還對尋求長生不死之葯極感興趣。他曾對神懇求,與妖魔爭辯,而且有時他居然獲勝。他想攝取宇宙的奧秘。不幸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半,乃一笑而逝。
倘若不嫌「民主」一詞今日用得太俗濫的話,我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極講民主精神的人,因為他與各行各業都有來往,帝王、詩人、公卿、隱士、葯師、酒館主人、不識字的農婦。他的至交是詩僧、無名的道士,還有比他更窮困的人。他也喜歡官宦的榮耀,可是每當他混跡人群之中沒人認識他時,他卻最為快樂。他為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師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新法的社會改革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之中他只手全力從事救濟飢荒,不惜與掣時刁難的官場抗爭。當時似乎是只有他一個人關心那千里荒旱、流離餓殍。他一直為百姓而抗拒朝廷,為寬免貧民的欠債而向朝廷懇求,必至成功而後已。他只求獨行其是一切付之悠然。今天我們確實可以說,他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牌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蘇東坡是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世間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⑶ 人人都是改革者讀後感

人人都能成功讀後感
1. 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策劃者一個信念,成功是小數人的事情,我們也是其中之列,只是我們敢不敢想而已,如果你認為成功只是少數人的事情,你的潛意識中,就把自己歸列在「大多數人」當中。如果你認為成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可能表面上去努力的爭取一番,但內心深處對「成功」的恐懼會使你不敢全力以赴,不敢奢望,到最後就可能乾脆放棄。如果你堅持一個信念,人人都能成功,表明你進入了「少數人」的隊列當中。
在書的表明寫著「成功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那些成功的人很多都是從默默無聞、不名一錢、甚至灰心喪氣,彌漫無助中走出來,即便到現在,那些人的身上還留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可是他們依然成功了。成功不是完美人的專利,只要你想成功,只要處理好每個細節,那麼,你也可以成功。
曾經我靜下心來回憶了一段時間的表現,並認真的審視自己走過的每一步,有過放棄,有過認輸,但更多的是不懈的努力與堅持。當我有一些消極的情緒時,我會及時的去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告訴自己不是我一個人面對這個問題,別人也經歷過,他們能堅持下來,我相信自己也能做的。撕破自己心理的蜘蛛網,這也一種成功。
其實成功的定義真的很多,只要你能戰勝自己的消極情緒,
2.《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對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所謂天生的「學業殘疾人」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該書的出版震驚了西方的教育界,因為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
即使是那些有特定學習殘疾、閱讀困難症、好動症、功能紊亂性讀書困難症、數學滯塞症等學習有障礙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http://www.oh100.com/a/201203/62943.html
托馬斯先生發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兒跟你不一樣。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有七種不同類型的智力。托馬斯先生在書中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很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的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學習上的殘疾人」,當這些標簽被無情地貼到孩子的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為了學業殘疾人了。
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著大量的「學習殘疾人」,只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的標簽不太一樣----「差生」。他們帶著這個標簽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冗長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歷史故事或人物的讀後感!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⑸ 宋石男人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學家怎麼樣

風格確實來恣意灑脫,僅僅自一個「歷史觀」的「前言」部分就看的我瞠目結舌,但往後面看發現風格收斂不少,也冷靜起來。歷史這個東西,對於我這種常人也就是看看而已,說實話,這本書似乎也不能太深刻的去細細思量或有價值到值得引用探究,不過僅從提起興趣來看,卻也足夠了。若真喜歡細細揣摩,倒也可從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開始。
盡管「史」不能為當前提供現實的依據,但至少讀史可正衣冠。

⑹ 一篇關於歷史書籍的讀後感!!!力求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很多,並加入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被稱為「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
歷史本身是很精彩的,但能把歷史寫的很好看的人卻很少,大多都是學術研究論,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學者,而愛好歷史的人讀起來枯燥乏味~在「那些事兒」之前,我看過易中天寫的《品三國》他之所以受歡迎或許不在於他有多高深莫測,而是因為他能把歷史講的輕松幽默,原來講歷史不一定要很嚴肅,這就讓很多愛好歷史而不是搞歷史研究的人找到了一個平台,而他提出的有些觀點又極具顛覆性,顛覆以往老百姓認為的「正史」地球人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七分實三分虛,可有多人知道那三分虛的又是什麼呢?平常人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翻閱歷史文獻的,就算翻閱了,面對那些詰屈聱牙的文字時,又不知要從何下手,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當他們用輕松幽默又易懂的講解歷史時,大多數人是接受的,並且很受歡迎,所以,他們紅了!我並不是拿他們兩個做比較,也沒有什麼可比性,我認為當年明月寫的更好!他所傳達的歷史意義也更為突出。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他在歷史中,看到的是人性,而我在他的書中,同樣也看到了人性,不管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還是被隱藏在歷史之下的小人物,我看到的,都是鮮活的,富有生命的,在讀的過程中,想像明太祖朱元璋的金戈鐵馬、成祖朱棣的浩瀚輝煌、不再是那些只依附在文字上平面的,而是更加立體了。-絮叨了這么半天,其實我想說,這本書真的很好看!明朝的皇帝中,很多人都比較喜歡朱元璋,不過我比較傾向於朱棣,他是唯一一個繼承了老朱同志基因的人!他開創了續洪武之後的又一個盛世——永樂盛世!七下西洋、永樂大典、建都北京、五伐蒙古(親征)不過最主要的一點是,他做了別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才締造了這一盛世!唉~不過很惋惜的是,他的子孫沒能繼承他這雄材大略,一個比一個窩囊!尤其是英宗朱祁鎮,他幹了件明朝歷史中最為恥辱的一件事兒,堪比「靖康之恥」他聽信宦官王振讒言,親率明軍二十萬大軍北上伐蒙,在土木堡開戰,結果慘敗,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殺自己還被也先俘獲!這二十萬大軍是明軍的精銳,就這么被白白的犧牲掉了,就因為他的天真愚鈍!我每每看到這里的時候就氣不打一處來!這老朱同志要是地下有知他有這么個蠢貨的子孫,非氣活不可!土木堡的慘敗導致大明王朝有可能會被覆滅,要不是關鍵時刻於謙站了出來,挽救了大明王朝,或許歷史就會被改寫了!但我每次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情都比較復雜,於謙要想挽救大明,就先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當代理皇帝,要不然沒有領導的號召,大家怎麼能團結呢?就在北京保衛戰結束以後,這個本來不想當皇帝的朱祁鈺卻變了,皇權的慾望讓他愛上了這項職業,可憐的朱祁鎮就只能在蒙古呆著了~過了一年之後,朱祁鎮在弟弟朱祁鈺及其不情願下還是回到了大明,被朱祁鈺囚禁了七年之後,成功奪門,復辟了!擱我說,要不是當時朱祁鈺病的奄奄一息,那恐怕就沒那麼簡單了。
-其實,不管是朱祁鎮也好朱祁鈺也罷,他們同是可憐人而已看「那點事兒」還讓我明白了件事情,那就是,自古那些悲劇的忠良之士,所有的結局,大都相同,無不例外,「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真正明白這些道理的,又有幾人呢?,有些人的悲劇,其實他們自己也是有責任的。這便是歷史的悲哀,更是魅力。
-而像范蠡、張良、諸葛亮、姚廣孝這些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聰明,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新政權的締造者!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善終。想想都替他們悲哀!處心積慮的為自己的主子們建立江山,最後江山建成了自己弄不好還得死於非命!他們要的可能只是得以施展其抱負而已,完成夢想,比那些人有抱負,而又懷才不遇的人(比如:蘇東坡、辛棄疾)不是強太多了嘛。
-本人的夢想便是走遍全中國的名勝古跡!-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雖沒讀過萬卷書,但行萬里路還是可以的吧!- 以上就是我的讀後感其實歷史並不僅限於過去的才叫歷史,歷史每天都在發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⑺ 歷史,種學,人物,勵志的一篇讀後感作文(450個字)

46億年前,一個新的星球——地球在茫茫宇宙中誕生了。地球經過了前寒武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早期、石炭紀晚期、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侏羅紀晚期、白堊紀、第三紀、始新世、中新世、冰川時代晚期,最後到了今天的現代世界。在現代世界中擁有大腦,擁有智慧,擁有改造自然能力的人類開始出現了。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黃河流域最先出現了華夏人類以及我們的歷史文明。就這樣,我國有記載的5000多年的歷史由此開始了。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世界上文明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讀了這本書,我了解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看到了這段歷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正義凜然的岳飛、文天祥;有聰明一世、神機妙算的周瑜、諸葛亮;有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漢武帝劉徹;有民族英雄鄭成功;名醫扁雀、華佗、張仲景;古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蘇軾;女中強人李清照、黃道婆;歷代著名的丞相狄仁傑、房玄齡……從中還清楚了不少卑鄙小人的真面目如:賣國求榮的秦檜、為博得美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殘暴昏庸的周幽王等。歷史上曾涌現出許多許多叱吒的風雲人物,多少英雄豪傑、仁人志士被歷史所褒揚,他們的名字永遠被載入史冊;而那些卑鄙無恥的小人、暴君昏王、亂臣逆黨有的被人們遺忘,有的仍然被人們記在心中,但那是因為恨才不能忘懷,他們世世代代被我們後來人唾棄。
書中的人物讓人銘記在心,歷史上的一個個精彩瞬間更讓我驚心動魄。其中有久傳不衰、膾炙人口的伍子胥過昭關、信陵君竊符、楚漢鴻門宴、昭君出塞和親、蘇武持節牧羊、班超投筆從戎、祖逖聞雞起舞……也有扣人心弦、鮮為人知的陳德刺嘉慶、「間島懸案」、林清血戰紫禁城……既有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也有文人秀士的詩劍風流;既有將軍沙場揮戈躍馬,也有兄弟鬩牆爭權奪位;既有儒道釋三教,也有匠工百作九流……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不少歷史知識,知道了中國千年的文明和深遠的文化,我也得到了許多人物身上精神的鼓舞,更有信心和力量去認真努力地做一個優秀的中國人,做一個懂得國家歷史的愛國者。
《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講述的歷史故事內容翔實可靠,豐富生動,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風貌,展現了一幅驚心動魄、翻天覆地的歷史長卷。作為中國人就更應該去閱讀一下,曾經的中華走上一圈,和那時的人物共享其中的喜怒哀了,在這個暑假中增長一下自己的歷史知識,這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成績,也可以讓我們置身於一個學習的環境中,享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去買一本來閱讀一下吧,你一定會被深深地吸引的!

⑻ 歷史的選擇讀後感,和兩篇讀書筆記,千萬不要抄襲,非常急,望有高手幫助我解決!!

人類之偉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 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歷史的選擇。 ——題記
鳥兒選擇了天空,因為它有一雙能夠凌空飛翔的翅膀;魚兒選擇了海洋,因為它有一條能夠游水的尾巴;駿馬選擇了馳聘千里,因為它有矯健的身姿;歷史選擇了中國,因為它的民族有團結的力量。
一個曾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家,一個曾被列強侵略的國家,一個曾飽經風霜的國家,但它並不懦弱,它選擇了「千錘萬鑿出深山」,選擇了「千磨萬韌還堅勁」,正是這種精神,讓歷史選擇了它——東方一隻永恆的雄雞。
人民的勞動,自然的結晶。氣勢浩然,被稱為歷史長龍的萬里長城;古樸雄風,精緻優美如畫的蘇州園林;銀裝素裹,雲氣繚繞的巍峨泰山。它們讓我知道,它們能成為世界歷史文化的遺產,卻絕不僅僅是因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卻應該是歲月流逝後,歷史在那裡留下的頗有獨特韻味的沉澱,因為我知道是歷史選擇了中國。中國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汩羅江上的一圈漣漪,讓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個憤世嫉俗,報國無門的臣子,用孤憤的詩行代替了富貴,用楚辭《離騷》洗去了歷史的鉛華,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壯語成為後人追求理想的動力,錚錚鐵骨的他被後人所景仰。夜深人靜,長明燈旁,一個虛弱的身影正記錄著歷史的滄桑,他,司馬遷,飽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筆著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臣著——《史記》,史學的天空因為有了你這顆星而更加煜煜閃光,文學的園地也因為有你這顆星而更加燦爛輝煌,我想這些是偉大人物積累而成的文化。正是這些在漫漫歲月里歷史堆疊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國擁有了如此深遠的文化。
其實,不是每道風景都是珍貴的文化,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文化,一種有著生命力的文化,是歷史粹取的結晶,是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頑強的精神的結晶,無窮的力量感動著歷史,讓歷史的選擇成為悠久。 漫長的文化歷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跡被中國所創造,甚至成為絕響,但也有太多本不該被散化的而被散化為煙塵,我們文明的精髓,我們人民的勞動成果,卻被英法聯軍一把火毀去,我們的「萬園之園」就這樣隨風而去,它是被歷史所淘汰了嗎?中國文明猶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風雨中永葆生機。滄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陽光下無言的石柱,而中國,這座沉穩的大山,卻又一次給世界帶來了噴涌而出的生機與綠意。
歷史選擇了中國,人類並不驚訝,因為今日的中國仍是那座山,一座永遠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澱都是千年傳統的精華,林間的長嘯仍是當初的瀟灑,山林間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變的,是生機,是百折不回呈現出綠色的能力。千載興衰風雨,你,靜靜地佇立於萬千蒼生之上,仰天長望,你如此浩瀚。歷史選擇了你,我的中國,永遠的中國。

《祝福》讀後感: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著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里,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制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里,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彷徨》讀後感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復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郁、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裡面有一個我們眾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著,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麵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盪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才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喂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著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借著「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凄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⑼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主要講了什麼

卡爾·貝克爾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1931年就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發表著名演講專「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屬學家」,生動闡釋了相對主義的歷史觀念 。本書是卡爾·貝克爾的論文選集,收錄有關歷史與與政治學的論文十七篇,討論亨利·亞當斯、韋爾斯、馬克思、特納等人的史學思想。本書集中體現 了貝克爾的治史理念,也顯示出其老辣而精巧的文字特點。

⑽ 人人都是管理者讀後感

人人都是管理者,這是世界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的一個管理觀點內。
德魯克認為,容一個有能力管理好別人的人並不能算是一個好的管理者,好的管理者要先有效管理好自己。
對這個觀點的解釋,德魯克舉了越戰中一位上尉的發言為例。當記者問及上尉如何在戰場上指揮其下屬時,他回答道:自己雖然是戰場上唯一的負責人,但行動的決策權卻由戰場上的每一個人決定。因此,在德魯克看來,和「游擊戰」類似,企業中每個人也都是「管理者」。
對於企業來說,企業中的每個成員不僅僅是一名普通的員工,企業中發生的每件事、每一份工作都是和每個人有著緊密聯系的。要讓工作有效率,有良好的結果,就要保證與此相關的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在管理好自己的前提下,還能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幫助管理者一起糾正工作中不斷出現的問題,預防尚未發生的問題等。

閱讀全文

與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