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鴻門宴前後的歷史
此故事發生在秦朝末年,楚漢爭霸這樣的大歷史背景下,當時項羽和劉邦奉命推翻暴秦,並且約定誰先入關誰先為「關中王」,結果是項羽遇到勁敵打的時間較長耽誤了,結果劉邦提前入關,按約定理應是「劉邦」為關中王,可那時一方面是劉邦和下面的人如蕭何、張良等的目標是整個天下,另一方面自己的兵力還遠不及項羽,那是劉邦只有十萬大軍且並不是全部自己的嫡系,項羽號稱六十萬大軍,雖然怕秦兵不忠而殺了投降來的二十萬大軍也還有四十萬,所以雙方實力的差距決定劉邦盡管想奪取天下恐怕那時候一個該得的「關中王」都是朝不保夕,而且他入關後在張良蕭何的建議下安撫民心,不做壞事,一返他平時的「潑皮好色」的本性,所以范增料定他的野心是天下,必除之。正好這個時候有一場諜戰發生: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用白話說就是劉邦那邊有個人來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如何如何稱霸。項羽本就因剛來時劉邦不開城門而惱怒,現在有得到這樣的消息,很是氣憤,於是范增建議除之。但這里有個問題,范增建議把劉邦除掉的方法並非是設鴻門宴,而是約定第二天早上7點鍾的時候殺將過去,把劉邦軍隊一舉搞掉。就在這個消息確定後的深夜裡,一個人改變了歷史,他就是項羽的伯父:項伯,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此人因考慮到張良在劉邦軍中,而他之前和張良的關系又好而且受過張良的恩惠,所以他想偷偷告訴張良把張良救出來,其結果可想而知,盡管他的本意是不想告訴劉邦,可在張良的三寸不爛之舌下自己把天大的軍事機秘說了出來,然後張良又告訴劉邦,並做好了安排劉邦與項伯見面並且劉邦要與項伯攀兒女親家,並向他一再說明他是如何害怕和尊重項羽,更無稱霸之意,總之是極盡忽悠之能事,盡量示弱,韜光養晦,並且還臨時說「我明日一定於天亮前,前往鴻門參加宴席,向項羽說明一切,項伯又連夜趕回把事情如此這般告訴了項羽,項羽聽到項伯帶回來的話也就取消了天亮攻打他的計劃。這大概是鴻門宴的由來,其實鴻門宴是劉邦自己給自己設的。 接下來就是眾所周知的鴻門宴了,宴席上范增設計殺死劉邦,可一方面項羽遲遲不願動手,另一方面又是因為項伯從中周旋,要和項庄一起舞劍,從而保護了劉邦。最後劉邦假裝喝多了,借著上廁所為名倉惶逃掉,躲過這一劫,從而開創了此後的大漢王朝。
❷ 鴻門宴 歷史事件概括
鴻門宴上,波詭雲譎,風浪迭起。范增亡劉心切,先「數目項王」,繼而「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敦促項王清除心腹大患。然而剛愎自用而又優柔寡斷的西楚霸王「默然不應」。無奈之下,范增只得授計項庄,假以舞劍助酒興,伺機擊沛公於座。一時間,刀光劍影.風雲突變,沛公性命情同一發系千鈞,雛漢根基勢比擊石之卵危。於是,一個身系劉漢集團的禍福安危、生死存亡的小人物卓立而出——樊噲闖帳。
劉邦危在旦夕,張良趨出告急。然而張良話未及出口,樊噲便從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覺鴻門宴上早已是劍拔弩張、殺機四伏,焦慮關切之情不由沖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沒有寒暄,沒有客套,有的是一種機警、一份責任、一顆赤膽忠心。
當得知「項庄舞劍.其意常在沛公」,樊噲迫不及待請命:「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寥寥十字,說得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躍然字里行間,充分顯示了樊噲與劉邦生死與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誼。人物出場兩句話起勢平淡,細嚼之下就能體味太史公謀篇之匠心:原來這里先寫樊噲之「忠」,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智勇雙全」的性格展示鋪墊基礎。
繼之,文段從不同的角度、多個側面立體地展現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勇士形象。
心急如焚闖軍門,奮不顧身救主人,足見其耿耿忠心;側盾撞衛士,孤身入刀林,又見其驍勇。此處用筆經濟,惜墨如金。至於樊噲單槍匹馬獨闖龍潭虎穴、刀山火海,一路所遇,文中竟未著一字,然而仔細揣摩一下那「衛士仆地」之狀,我們就不難悟出簡練出豐富、精緻見神韻的大家筆法。
如果說樊噲獨闖軍帳是直敘其勇的話,那下文瞠目啖肉則是以其威壯而示其英勇。
「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作者以誇張的語氣,漫畫的筆觸,勾勒了一個霸氣逼人的怒目金剛。這種狀其怒則是顯其威;顯其威則是現其勇。一向以「力拔山兮氣蓋世」而洋洋自詡的西楚霸王,乍見樊噲剛烈威猛之勢也不禁「按劍而跽」,這一微妙的動作,泄露出項羽內心惶恐而驚慌的震動,同時也有力地反襯、濃重地烘託了樊噲神勇的一個側面——威。這里一問一答,貌似水波不興,實則烘雲托月。聲東擊西、借物發力,乃司馬遷慣用之技法。
賜卮酒,賞彘肩,贊其壯舉,文段再一次渲染烘托,樊噲糾糾武夫的勇士形象漸趨豐滿。行文至此,似已風平浪靜。作者筆法雖簡尤繁,從正面、從側面,寫言行、描神態,示其忠、敘其勇,狀其威、言其壯,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但在司馬遷的筆下,樊噲絕不僅是一個其忠可嘉、其勇可賈的勇士,而且是一個機警干練、能言善辯的智者。
樊噲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言行竟讓生性率直坦盪而又胸無城府的西楚霸王無端喜愛,再賜卮酒。樊噲瞅准機會,借酒發揮,慷慨陳辭,替劉邦說出了想說而又不便說抑或不敢說的話。他先數暴秦之死,「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意謂天人共憤;接誇劉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陽」,暗指項羽無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閉宮室,還軍灞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後假以推心置腹之語,前硬後軟,引君入瓮。最終滿足了項羽沽名釣譽之心、剛愎自用之志,徹底推毀了他「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那份怒火和霸氣。
一番煌煌大論,幾度欲擒故縱;寓假於真,藏虛於實,貌似理直氣壯、推心置腹,實則一派謊言、混淆視聽。說者信口雌黃卻能滴水不漏,以假亂真卻能瞞天過海;攻心戰術,旁敲側擊,句句中的。真是說者見智不見仁,聽者沽名且釣譽。侃侃而談之中有隱喻,有引用,有偽飾,有托辭,邏輯縝密,論辯有力,足見樊噲反應之敏捷、胸懷之韜略、頭腦之機巧、語言之精采。
最後,拙於言辭的項羽「未有以應」。一場跌宕起伏、潮漲潮落的白熱化斗爭,至此已是意興闌珊、酣暢漓淋了。項王放虎歸山、養癰遺患,而劉邦則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這一切都因為樊噲捨生忘死的斗爭,機智巧妙的應變。
綜上評析,我們可以看到《鴻門宴》用少而又少的篇幅敘寫「樊噲闖帳」這一片斷,用精而又精的筆墨敘其言行舉止。然而,在這少而精的筆光墨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血肉豐滿的樊噲,他竭忠盡智,能言善辯,勇而有謀。司馬遷在這里遣詞用意可是字字如金、句句刻意。精讀此段文字,反復揣摩,仍有言猶末盡之意。
❸ 急求:和【鴻門宴】有關的故事(重賞!!)
餞行酒古代又稱祖席、祖筵等。據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說,祖席、祖筵本是古代人祭祀祖神的儀式。由於祖神喜歡旅遊,對水路旱路都非常熟悉。所以人們出遠門時總要設酒宴祭祀他,以祈求一路平安。後來,此習逐漸演變發展,形成了餞行飲酒的習俗。
關於餞行之俗,古文獻上有很多記載。《詩經·大雅·韓奕》上說:「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這是遠在周朝時代人們就用酒餞行的例證;戰國時期,燕國的壯士荊軻自告奮勇,要求到秦國去刺殺秦王政,成語「圖窮而匕首見」說的就是這個典故。當荊軻到秦國行刺時,燕太子丹在易水之上為他餞行,荊何在酒宴上飲酒豪歌,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句。雖然刺殺秦王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成功,但荊軻那種愛國的義舉,及燕國君臣在易水河邊相互祝福,預祝荊軻一路平安、馬到成功的那種悲壯情景,不僅栩栩如生,而且至今讓人感慨萬千。設酒餞行,祝朋友平安地到達目的地的事在歷史中確實不少,如《漢書·疏廣傳》記載,西漢的疏廣、疏受告老還鄉時,公9即故舊數百人設酒宴為他們餞行;《鄭玄別傳》載,鄭玄跟隨馬融學習7年,當他辭別馬融准備歸家養母時,300餘人為他餞行,且「皆離席奉觴」,向他敬酒,無奈,他只好連飲300餘杯。
由這些事例可以看出,我們的古人是十分重感情、重友誼的,他們從不妄交朋友,而一旦相知、相交建立了友情,則倍加珍惜,不會輕易舍棄。這種真摯的情誼平日往往深藏心底,不易顯露,而在離別餞行之時卻因酒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美好的回憶、未來的憧憬、綿綿的離愁、真誠的祝願……統統在餞行的飲酒中得到了加深,得到了寄託,得到了解脫,得到了慰藉。臨別餞酒,實際上意不在酒,而在於這種浩渺無際、深沉無底的情意的交流與貯存。這便是古人把酒餞行的真諦。這種以酒餞別,在唐代達到了高潮,許多詩人都曾吟誦、甚至親身體驗過這一令人感懷的主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晴煙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愁酒半酣」。(韋庄《古離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杜牧《贈別》這些詩句中娃露的綿綿的離愁,反映了友情的深厚;「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金陵酒肆留別》)「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看君穎上去,新月到應圓」。(李白《送別》這些詩句流露出朋友問離別的愁酒固然難飲,然而它卻又表達了送行者的深厚情意,遠行者將永遠將其珍藏的心情;「渭城朝雨澠(yi異)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可謂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古人送別摯友時的情感。
5.酒可以謀事
無論是在嚴酷的政治斗爭旋渦中,還是在炎涼多變的世道中。有的人飲酒之意不在酒,而是借酒達到其他目的,卻往往能收到奇效。這方面的事例頗多,下面略舉一些較為著名的事例。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這是《史記》中「鴻門宴」中的故事, 「鴻門宴」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典型事例之一。楚漢相爭之時,劉邦首先攻人秦都咸陽,封關不許其他的反秦部隊進入,這一下可激怒了項羽。本來劉邦率先攻下咸陽,奪取頭功,他就老大不高興。如今又見他人關後收買人心,大有稱王的雄心,對他項羽造成極大的威脅。於是率領大軍進駐鴻門。幸虧張良和項羽的叔父項伯有交情,連夜通報,經他說項,才不以刀兵相見。次日劉邦帶領隨從,從鴻門會晤。項羽的謀士范增又定計借席間飲酒之際捉住劉邦。宴會期間,項羽的謀士范增命項庄舞劍為樂,意在刺殺劉邦。張良見勢不妙,趕緊出來通知劉邦的將軍樊噲進入,怒陳理由,說服項羽,才算解了此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古人常說「宴無好宴,會無好會」,就是指這類借酒宴挾持或殺害對方的。它算是把酒引入政治斗爭的典型範例。
❹ 霸王別姬和鴻門宴所代表的歷史事件之間有什麼關系
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掉劉邦。後來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最終包圍了項羽。項羽深陷十面埋伏之中,與虞姬告別,即霸王別姬。
❺ 與鴻門宴有直接關系的史實是哪個戰役
鴻門宴前,劉抄邦跟項羽關系不錯襲,兩人共抗擊暴秦,項羽北上救趙,而在巨鹿背水一戰擊敗秦軍主力。而因為項羽的原因,劉邦西進的道路遇到的抵抗不多,使他比項羽更快到了咸陽,接受了秦王子櫻的投降,入主咸陽。因為楚王跟各諸侯約定「先入咸陽為王」,雖然劉邦沒有稱王,但項羽還是不爽,想殺掉劉邦。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鴻門宴。
鴻門宴後,在張良跟項伯的幫助下,項羽沒有殺掉劉邦,而把劉邦封為漢王,發配去西蜀地區。而項羽沒有定都咸陽而是定都彭城,使得關中地區防禦不夠,雖然有三秦,但等到劉邦出關,三秦很快的被韓信暗度陳倉給擊敗。楚漢戰爭了4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❻ 與鴻門宴有關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劉邦先入咸陽成,楚王有約,先入咸陽為王。按道理劉邦要成王了。
項羽謀士范增,讓項羽擺鴻門宴,宴回請劉邦,想在席間殺了他。項答羽婦人之仁,不肯下殺手。席間張良、樊噲各種計謀保護劉邦,最終劉邦借口不勝酒力要小便,然後逃脫。
逃回去後還軍灞上,逃命了
❼ 與鴻門宴相似的歷史事件
毛澤東重慶談判:
這一事件意義非凡,毛澤東等識破了將介石的陰謀,當時抗戰剛剛勝利,蔣介石為了為打內戰做好准備並迷惑全國人民。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國共和平之事,而如果毛不去,將介石就可以把內戰的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而如果去了,一來是他有時間准備內戰,二來是毛澤東會很危險。毛澤東等為了揭穿將的內戰陰謀,赴重慶談判。毛的行為被稱為禰天大勇。所以毛澤東是赴「鴻門宴」。
具體經過:
1945年8月14日,蔣介石出人意料地向延安發來電報,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共商國是」。
為了弄清蔣介石的意圖,毛澤東找來李克農。李克農是中共的情報專家,他提出把注意力放在國民黨派駐延安的兩個聯絡參謀周勵武、羅伯倫身上。他相信,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一定會密令周勵武、羅伯倫加緊活動,收集延安方面的情況,從他們的來往密電中,可以洞悉蔣介石此舉的心態和目的。
8月15日晚,李克農指揮的情報系統獲悉:重慶各報已被告知,第二天一早要全文公布蔣介石致毛澤東的電報。李克農將情況向毛澤東匯報。次日,毛澤東發出給蔣介石的回電。電文很短,迴避了是否要去重慶參加談判的問題。
電文發出後,毛澤東接見周勵武、羅伯倫,說不準備去重慶,等蔣委員長答復電報後,再作考慮。
周勵武急匆匆地向重慶匯報:「毛澤東絕不會去重慶。」蔣介石收到毛澤東的回電和周勵武的「第一手情報」,忍不住說道:「果然不出所料,毛澤東不敢來重慶。」
這份所謂的「情報」,也放在了毛澤東的辦公桌上。
8月20日,蔣介石又發一封電報,再次邀請毛澤東赴渝談判。電文很長,口氣強硬。李克農斷定蔣介石是假戲真唱,並不希望毛澤東去重慶,估計他不敢去,才故意逞強,以此獲得輿論優勢,把拒絕和平的責任推到共產黨頭上。
李克農匯報了自己的分析,毛澤東決定再給蔣介石吃一顆「定心丸」,增強他的錯誤判斷。8月22日,毛澤東給蔣介石發了第二封電報,並再次接見周勵武、羅伯倫,毛澤東「開誠布公」 地說:「蔣委員長的電報已收到,我已復蔣委員長,因工作繁忙,無法脫身,為團結大計,先派周副主席前去重慶會晤。待恰當時機再相機赴渝。」
蔣介石收到毛澤東的第二封回電,心中暗喜;果然不出所料,毛澤東被逼無奈,派周恩來到重慶與我周旋,自己則躲在延安不敢露面。蔣介石決心把這場假戲唱到底,要把毛澤東、共產黨推上承擔內戰罪責的被告席。
8月23日,蔣介石給毛澤東發去第三封電報,再次相請。毛澤東收到電報,大笑不止: 「蔣介石要把假戲唱到底嘍,果真以為我不敢去重慶。」
8月26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
毛澤東分析抗戰勝利後的國內外形勢,毅然決定親自率周恩來、王若飛等人赴重慶,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把戲。
李克農感到責任重大。毛澤東決定親自去重慶談判,主要依據自己提供的情報和分析,稍有偏差,可能威脅到毛澤東的安全,使黨和人民利益遭受巨大損失。
為此,他反復核對收集的情報,再度進行分析,認為這場情報戰已到收網的時候。他還下令封鎖消息,不讓國民黨得知任何關於毛澤東是否去重慶的消息。
毛澤東親赴重慶談判的准備工作,在高度保密下進行著,國民黨特務周勵武、羅伯倫懵然不知,在重慶的蔣介石更是兩眼如盲。
8月26日,蔣介石得到周勵武密電,得意地使出「殺手鐧」:派一「大員」乘飛機去延安接周恩來,同時當面邀請毛澤東來渝。
8月28日上午,周勵武、羅伯倫提出會見毛澤東的要求,中共方面婉言回絕:毛澤東正與來延安的美國大使赫爾利等人談話,周恩來下午將乘飛機與赫爾利等同去重慶。
得此「情報」,周勵武、羅伯倫又一次向重慶發出密電,稱毛澤東無意去重慶。
他們做夢也沒想到,這封電報送到蔣介石手中時,毛澤東已在赴重慶的飛機上。李克農看到破譯的周勵武發給重慶的密電,不由得開懷大笑。
毛澤東與赫爾利等同機來重慶的消息傳到重慶,蔣介石如同遭雷擊似的驚呆了,半晌才醒悟上了共產黨、毛澤東的當。他把一肚子的氣發泄在那封密電上:「廢物,一群廢物。毛澤東都快到重慶了,他們還密報毛澤東不可能來重慶。」
❽ 鴻門宴反應的歷史事件有什麼關系
你這問的就有問題 反應的歷史事件和什麼有關系?
❾ 鴻門宴的典故出自哪一歷史事件
「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雲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羋心的人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
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於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竟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凶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羅地網,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項庄舞劍,志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於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
❿ 鴻門宴的故事
我覺得還是當不上。
就算僥幸當上了,但做皇帝也是做不長,即便是做長了也是個傀儡皇帝,因為項羽只是個武將,而且只有蠻力,沒有腦力,打仗行,但是治理國家不行。
所以劉邦之後肯定是某一個不甘沒落的,又有能力胸襟的人來收拾天下。劉邦如果在鴻門宴被害,還會有李邦、肖邦,但就是項羽當不了幾天皇帝!1、項羽剛愎自用,那麼多人才,一個都用不好,如何治國,靠他一個人?2、殘暴,屠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當時社會大勢與潮流就是需要一個仁的人治理天下,老百姓實在是太苦了!劉邦不在了有機會當皇帝的就蕭何、王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