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有關於改革開放的博物館嗎
北京沒有此類博物館
你去首博看看 也許有
『貳』 它是全國主要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首家歷史博物館。 語句怎麼修改
它是全國首家主要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歷史博物館
『叄』 國家博物館的詳細介紹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豐富、類型多樣、精彩絕倫,擁有近6000件國家一級文物,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從紅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華第一龍,殷商晚期形制雄偉的後母戊鼎,鑄有武王征商銘文的利簋,到詼諧傳神的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體現盛唐氣象的三彩駱駝載樂俑,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紛呈的瓷器書畫、古籍善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里綿延不斷、薪火相傳。
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的上下求索,《新青年》發出的時代呼喚,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事變,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拯救民族危亡的連天烽火。
《開國大典》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萬丈豪情,再到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生動反映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見證在這里逐一呈現。5000年的血脈綿延,170多年的不懈奮斗,建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艱難探索。
十八大以來的砥礪奮進,我們在這里感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勇前進的脈動和魂魄,傳承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壯志,堅定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的根基和毅志,養成堅持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風范和氣度。與此同時,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的文化客廳,肩負著促進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職責,在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展示中華文明魅力、傳播世界文明成果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窗口作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豐富、類型多樣、精彩絕倫,擁有近6000件國家一級文物,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從紅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華第一龍,殷商晚期形制雄偉的後母戊鼎,鑄有武王征商銘文的利簋,到詼諧傳神的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體現盛唐氣象的三彩駱駝載樂俑,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紛呈的瓷器書畫、古籍善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里綿延不斷、薪火相傳。
『肆』 廣東省博物館的歷史沿革
廣東省博物館於1957年開始籌建。
1959年10月1日,廣東省博物館及其所轄的廣州魯迅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後,廣東省博物館在原址上開始建設新的陳列大樓。
1992年10月新陳列大樓落成,總建築面積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陳列大樓12300平方米,陳列面積達6000平方米,為原樓1500平方米的4倍。
200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投資8.842億元興建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同年,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建築方案設計國際邀請競賽舉行,邀請了來自8個國家共10家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單位參加。後經過專家技術審查、公眾展示、網上投票、評委會評審,最終確定設計方案「珍寶容器」為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建築設計方案。
2004年12月12日,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在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珠江新城中心區南部的文化藝術廣場奠基,規劃總用地面積4.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7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五層,主要配置有展館、藏品保藏系統、教育服務設施、業務科研設施以及安防、公共服務、綜合管理系統等。
2008年5月,廣東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0年5月18日,運用「寶盒」設計理念,採用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載巨型鋼桁架懸吊結構體系的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
『伍』 國家博物館中國近代展廳簡介
《復興之路》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後推出的第一個基本陳列於2011年3月1日開幕。陳列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和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部、財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的指導,曾於中共十七大召開前後和國慶60周年前夕數次修改完善,向公眾開放。這期間,國博堅持精心設計,精心製作,精心施工,並在材料、工藝、技術、設備等各個方面精益求精,打造精品,使陳列形成了十分鮮明的特點。
一、主題宏大
陳列通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這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陳列展覽。
二、內容豐富
陳列展示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2011年初170年間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主線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英勇抗爭,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並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終於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一歷史的主線也是《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的主線。但是,不同於一般的中國近現代、當代史陳列,《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既把握歷史主線,又立足於中華民族復興的歷程,有所側重,有所取捨。因此,在內容體系方面,按照復興之路的主題將陳列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展示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入侵,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中國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覺醒、奮起。
第二部分——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主要展示仁人志士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但理想總不能實現,包括辛亥革命在內的種種努力都沒有成功。十月革命後,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斗爭才走上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勝利發展道路。
第三部分——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主要展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第四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主要展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第五部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主要展示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創立鄧小平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全面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求真務實,抓住機遇,開拓進取,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開創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篇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
陳列的五個部分立足主題,高屋建瓴,層層推進,以豐富的內容再現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轉變,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變,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昭示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陸』 參觀歷史博物館有感 300字
今天,我們小記者要去歷史博物館,不妨你也跟著我一起去吧!
我們一走進博物館,一幅迷人的景象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一塊紗布裡面站著一個巨人——他就是銅立人像。它形態各異,而且還有兩只長長的手臂,好像要抱你一樣。可見,它具有濃濃的民俗文化啊!接下來,我看到一個文物好像在金雞獨立,結果,我上前一看原來是銅人首鳥身像啊。它像奧運雲一樣,一動不動地立在那裡。然後,我又看到了一顆巨大的牙齒,它會是誰的牙齒呢?原來,它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象的牙齒。它巨大無比,呈土咖啡色。
突然,我的眼睛被一幅幅山水畫吸引住了,然後,我就不知不覺地來到「畫廊」,那裡到處都是畫,有的刻在木頭上,還有的乾脆把人的造型捏出來。第一幅畫是在木頭上刻的,它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很精緻。可是,我感覺它非常像《清明上河圖》。你看,民俗文化又特別,又相像。
然後,我們又去了三樓,那裡有鄧小平爺爺所開過的車、用過的公文包等等。在這里,我大開眼界,看到了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的電話,還看到以前竟然有兩個鏡頭的照相機,真是應有盡有!可是,一個大大的傢伙擋住了我的視線,我心想,這傢伙,這么大,還有一個自行車一樣的圓圈,真奇怪!原來,它是古代的電影設備啊!你看,古代的東西也很新奇哦!
但是,時間過得飛快,我們該回去了。我戀戀不舍地告別了歷史博物館,心思還在那有趣的博物館。
『柒』 國家博物館的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由幾部分組成
國家博物館的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由六部分(六大展區)組成:《偉大的變革版》、《壯美權篇章》、《關鍵抉擇——黨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擘畫》、《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
國家博物館的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有六大展區,展出1600多張照片、將近100個螢幕、70多件大模型等,還設計了近80個可以互動的項目。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營造「懷舊感」,有個展區還布置了雜貨店,帶領觀展人「穿越歷史」。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共分為六大展區,分別為《偉大的變革》、《壯美篇章》、《關鍵抉擇——黨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擘畫》、《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共有27個單元,展線1865米。
整個展覽估計展出照片1600多張、文摘30多幅、圖表160多個、螢幕近100個,規劃展示較大模型70餘件、大型沙盤15件、重點實物近700件,設計互動項目近80個,各類展覽要素總計超過10000項。
『捌』 北京歷史博物館復興之路主要介紹了什麼
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展覽的時間跨度從1840年至今,將這段歷史劃分了5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184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結束,用圖形、照片和數據揭示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和落後就要挨打的殘酷歷史現實。活生生的一部中國近代史,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還有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和保路運動等歷史重要戰爭和運動都有非常形象的描述,特別是戰爭或運動中留下的真槍真炮讓遊客感到非常新奇,看到那些歷史的證據也更能真切的體會那段歷史,真的挺震撼的!
第二段是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1921年到1935年,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國共第一次合作所取得各種成就。
第三段是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第四段是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完成。其中展出了我國建國後頒布的第一部憲法和婚姻法,還有當年的結婚證,對於學法律的我來說,看到這些如此重大意義的文本真的特別興奮。
第五段是從改革開放至今。其中鄧小平同志的1992年南巡談話,以及楊利偉當年穿過的宇航服特別引起遊客的關注。這段歷史是最貼切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最能引發我們的共鳴,所以大家逗留的時間也會相對久一些。
由於去過有段時間了,僅憑記憶給你解答了一下,希望能有所幫助。
『玖』 深圳歷史博物館有什麼
走進深圳歷史博物館
一直以為,深圳是從一個邊陲小漁村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沒有多少可以追溯的歷史。然而,當我今天走進深圳歷史博物館,參觀了古代深圳展廳、近代深圳展廳、深圳民俗文化展廳以及深圳改革開放史展廳以後,改變了原先的想法。
大量的文物和史料告訴我們,深圳有著7000年的人類發展史、1700年的城市史和600年的海防史。其前身是新安縣,順治年間,清政府為防止沿海平民支援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反清復明,曾讓沿海居民內遷50里,新安縣一度並入東莞縣,三年後才得以恢復建制;民國三年更名為寶安。1979年被中央政府批准成立深圳市,1980年全國人大批准建立深圳經濟特區,1981年深圳升格為副省級市。
近代中國,深圳和內地省份一樣,飽受英帝國主義的欺凌,面臨被割讓的危險;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也曾踐踏過這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圳人民組織起來,奮力反抗侵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1941年,日本即將佔領香港,中國共產黨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對陷在香港的包括矛盾、何香凝在內的300多名知名人士展開大營救,最終通過秘密通道,將這批人成功營救出來,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勝利及新中國的建設奠定了人文基礎。我們還有所不知的是,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是在深圳升起的,那是在1949年10月1日早上6點,比天安門廣場升旗時間早了整整9個小時。15天後,當時的寶安才得以解放。
深圳的民俗文化,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性,同時也頗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從展出的許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見一斑。我繞有興趣地看了一段錄像資料,這是一個黃姓大家族祭祖的場面,清明重陽,一年兩次,一個程序,一絲不苟,一傳幾十代,成為傳承歷史文化,凝聚海內外子孫的典範。客家習俗、客家方言,客家的世家圍屋,在展廳里通過模型、影像資料向我們一一呈現,讓我們感受濃郁的風土人情。
深圳改革開放歷史,是深圳人最引以自豪的歷史。在中央政府的親切關懷,特別是鄧小平總設計師的親手描繪中,深圳人發揚墾荒牛的精神,秉承「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敢為人先,大膽實踐,經過30年的奮斗,把特區建設成美麗富饒文明的城市。深圳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很好的窗口和實驗田的作用,用驕人的業績回答了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深圳在高新技術、金融、旅遊、港口運輸等行業位居全國領先的地位,城市綜合實力也名列前茅。展出的一組數據告訴人們,1979年深圳的人均GDP僅為606元人民幣,而2007年已達10628美元;上繳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從當初的幾十億增加到現在的上千億。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鄧小平的著名論斷:「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近幾年來,深圳加強同香港的合作,加強珠三角地區城市之間的聯系和交流,相互輻射,相互協作。溫總理的「用創新贏得尊嚴」題詞,激勵深圳人不斷開拓創新,為建立和諧深圳、效益深圳的發展目標而奮進。
深圳博物館新館於2008年12月剛剛落成開放。目前,它的一個極好的看點是國家寶藏巡迴展。在這里我有幸看到了許多國寶。有遠古時代的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形狀各異的寶鼎;有被張藝謀搬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戰國時代的缶的原形;還有著名的金縷玉衣,大型編鍾。甚至還有1958年在我們南京北京路出土的三國時期吳國的「青瓷羊燭台」。一把白瓷龍柄雞首壺,其逼真的造型,精細的瓷藝術,使我們嘆為觀止。一件件珍貴的寶藏,不僅使我們大飽眼福,更猶如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地理課,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激起了作為華夏子孫的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拾』 河南鄭州歷史博物館簡介
一、從河南博物館到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歷史上創建較早的博物館之一。早在1927年6月,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馮玉祥將軍在治豫政綱中就提出了「教育為立國根本要政」的主張,並身體力行,極力扶持文化教育事業。同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親切關懷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須靜、徐金泉 、何日章三人為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隸屬省教育廳,指定開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學校校舍為館址(即今開封市三聖廟街),是為河南博物院發韌之始。
然而,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館,從其誕生之日起,便隨著時局的動盪,走上了一條坎坷之路。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為表現各民族的歷史和現狀,宣傳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將河南博物館改名為「民族博物院」,並改由省政府直接領導,同時劃撥 劉師古堂充公遺產的一部分為專款,限期開放。民族博物院以「啟發民眾知識文明、激增命思想、促進社會文明」為辦院宗旨,廣泛徵集歷史、自然科學、農業、藝術、生理衛生等方面的實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況下,大量運用模型等手段,成功舉辦了第一次陳列展覽。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將「民族博物院」恢復為「河南博物館」,並確定為社會教育機關,直屬省教育廳領導。12月23日教育廳委任關百益為館長,並收回民眾師范房舍為古物陳列室。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又頒布了《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其中明確博物館的宗旨為:「一、發揚固有文化;二、提倡學術研究;三、增長民眾知識;四、促進社會文明」。同時設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兩個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廳廳長、教育廳廳長、河南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等組成的7人理事會,將原民族博物院的19個陳列室調整為7個,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飾和模型,充實了歷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間,是河南博物館空前發展的時期,藏品中的歷史文物最為豐富、精緻,具有河南地方特點,而且涌現出以關百益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從此,河南博物館名聲鵲起,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贊譽。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大肆侵入。為避免文物被毀,館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運重慶,工作處於停滯狀態。1940年日偽期間,河南博物館被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下設事務部、保館部、研究部等。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派謝孟剛為接收委員,接收了日偽當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館,但終因解放戰爭的爆發,國民黨政府忙於內戰,經濟嚴重匱乏,經費拮據,博物館步履維艱。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一舉解放了古都開封。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和文博事業,立即成立了以趙干亭為主的三人管理小組,進駐博物館,整飭館務。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廳廳長曲乃生兼任館長,開始組織人員,整理文物、展室,修繕房舍、設施,進行業務活動,博物館再次出現生機,蓬勃發展。
1953年,根據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展方向的意見》,河南省博物館被確定為地誌性博物館。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由開封遷至省會鄭州,有了較好的陳列展覽場地。然而,正當博物館有計劃、有秩序地全面開展各項業務活動的時候,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文革10年中,博物館組織癱瘓,業務荒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河南省博物館漸入佳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尤其是進入80年代,博物館力量不斷壯大,機構設置趨於合理,設立了陳列部、保管部、社會教育 部、圖書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編輯部、辦公室、行管科、保衛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崗位責任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博物館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日月交替,滄桑更迭。歷史的車輪駛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間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進帶動了全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由於河南省博物館建築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突擊在鄭州興建的,它無論在建築形式、建築規模、還是在內部設施上,都很難適應今天博物館日益發展的需要。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領導高瞻遠矚,決定「八五」期間在省會鄭州建設一座具有當今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博物館。1991年秋,根據李瑞環同志的有關指示,經原省委書記侯宗賓、原省長李長春等領導同志的積極爭取,國務院決定由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籌建新館舍。
新館位於鄭州市農業路中段,佔地10 余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累計投資近3億元人民幣,歷時5年建成。主體展館位於院區中央,呈金字塔形,後為文物庫房,四隅分布有電教樓、綜合服務樓、辦公樓、培訓樓等。整體建築結構嚴謹、氣勢宏偉,造型古樸典 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也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點。
按照國家級現代化博物館的要求,新館內部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內有自動消防系統、安防監控系統、辦公自動化管理系統、文物保護系統、電教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等設施。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決定,將中原石刻藝術館與河南省博物館合並,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的一樁盛事。
二、從白手起家到文物收藏大館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物豐富,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片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古代文化,這就為河南博物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河南博物院創建之初,就十分重視文物的徵集工作,但由於當時缺泛經驗,博物館工作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徵集藏品往往是單純的"網羅珍奇",藏品頗為復雜,而且良莠不齊。
1930年至1936年間,是舊河南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的繁榮時期,無論是在藏品的徵集、整理或在對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關百益先生的帶領下,先後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員會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1923年新鄭出土的春秋銅器,1925年11月鄢陵城關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陽等地的歷代石刻等。1934年、1935年又先後徵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書畫及現代藝術品,從而大大豐富和提高了博物館藏品的數量和質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還主動進行了幾次田野發掘,獲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這個時期擁有的藏品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精,彌足珍貴。如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大型列鼎、王子嬰次爐、編鍾等;登封縣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劉根造像碑、魏志8種、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銘、唐代泉男生墓誌、宋代二體石經、金代進士題名碑等。正因為擁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全國博物館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國外也深受贊揚。當時曾有這樣的評論:「統中國博物館所藏物品,除故宮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館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確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館工作人員以滿腔的愛國熱忱和高度的責任心,精心挑選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分裝68箱運漢口,存放於法國租界。1938年9月,隨著國內形勢日趨危急,存放於漢口的文物又輾轉運至重慶,從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壞。而存留於開封的文物,在開封淪陷後,大部分銅器、鐵器下落不明。存放於重慶的68箱文物,於1949年11月,由國民黨政府挑選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運往台灣。至此,河南博物館元氣大傷,苦心經營20餘年的文物大館,已無精品可言,博物館名存實亡。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得天時,佔地利,重整旗鼓,大力開展文物徵集工作,通過調查、收購、接受捐贈、發掘、揀選、調撥等,很快恢復了元氣。而且,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質量已非昔日可比。迄今為止,館藏文物達十萬件,特別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和歷代陶瓷器,享譽世界,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如鄭州的大河村遺址出的新石器彩陶、臨汝出土的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鄭州窯藏青銅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國青銅器、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銅器、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銅器、扶溝出土的楚國金銀幣、洛陽唐三彩、汝瓷、鈞瓷等。另外,從1954年開始,博物院還曾多次派出徵集人員,分赴革命老區,進行調查訪問,徵集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同時,還接收了省軍區、省民政廳等單位撥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關資料,其中有許多珍品,如太平天國的布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周報、《新青年》雜志、《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
近十年,隨著文物工作的不斷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終於重見天日,再現風采。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設,發揮河南文物大省的優勢,從不同側面再現燦爛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廳、文物局大力支持和關懷下,又陸續從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單位征調一大批文物精品。這些文物精品,猶如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顆顆明珠,放射出斑斕璀燦的光華,它必將以無窮的魅力,吸引無數海內外的觀光客。
三、從《民族模型陳列》到《河南古代文化之光》
陳列展覽是各項業務工作的中心環節。河南博物院創建伊始,就圍繞這個中心開展工作。"民族博物館"時期的《民族模型展覽》,是河南博物院歷史上舉辦的第一次陳列展覽。陳列以塑像為主,配合照片,展出古今中外各民族模型。展出後,引起了當時開封各階層和市民的轟動,"參觀者為之途塞"。
1930年至1937的"河南博物館"時期,在廣泛收集歷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類自然標本的基礎上,先後開放的陳列室有13個。如安陽殷墟出土器物陳列室、新鄭古器物陳列室、洛陽古物陳列室、岩石陳列室、民族模型陳列室、開封相國寺舊藏文物陳列室、石刻室、藏經陳列室、植物、礦物標本陳列室、書畫陳列室等。由於當時的陳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論"的思想指導下,採取器物堆砌的辦法,陳列質量較差,但仍能看出當時的"河南博物館"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博物院中的皎皎者。
1937年,在館藏文物精品運抵重慶後,開封本館所屬藏品仍繼續陳列開放,但數量和質量均大為遜色。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博物館被迫停止活動,直到1940年日偽統治下,把博物館改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才將原陳列開放。
解放後,河南博物院獲得了新生。1949--1961年間,除舉辦《河南自然環境與資源》、《河南歷史》、《河南革命文物》三個基本陳列外,還舉辦展覽數十個,內容多數與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和政治運動有關。如《從猿到人展覽》(1950年)、《鎮壓反革命展覽》(1951年)、《偉大祖國展覽》(1952年)、《青銅器展覽》(1952年)、《歷代服飾展覽》(1954年)、《肅反展覽》(1956年)等。
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間,是河南博物院穩步發展的時期,也是舉辦展覽較多的一個時期。遷鄭之初,立即與省文物隊聯合舉辦了《河南省歷史文物展覽》,展出文物2000餘件,每天觀眾如潮,川流不息,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1963年舉辦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覽》、以實物、圖片、繪畫、文字等較為系統地再現了河南革命斗爭史。1964年,在原有《歷史文物展覽》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的研究、設計、製作,舉辦了遷鄭後的第一個基本陳列--《河南歷史陳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歷史概況。
"文化大革命"時期,陳列展覽工作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展覽被污為"黑展覽"而被查封。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博物院職工還是以高度的責任心舉辦了幾次富有教育意義的展覽。如《抗大校史展覽》、《焦裕祿事跡展》、《林縣紅旗渠展覽》、《洛陽煤礦史展覽》等。
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可以說是河南博物院大發展的20年,陳列展覽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並逐步確立了全國文物大館的地位。首先於1980年重新恢復了《河南歷史陳列》。該陳列在"文革"前陳列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採用了新的陳列設備和手段,使之更趨於科學化和大眾化,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園地。1981年以來,又先後舉辦了《河南革命文物陳列》、《古代雕塑藝術陳列》、《古代建築藝術陳列》、《館藏明清書畫展》、《館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國青銅器展》等幾十個展覽,觀眾人數逐年遞增,年平均觀眾達30餘萬人次。
尤為引人注目是,通過六年多的醞釀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體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級領導和兄弟單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風雲》、《河南古代石刻藝術》、《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築》、《楚國青銅器》、《明清工藝珍品》、《恐龍世界》等1個基本陳列和7個專題陳列,內容豐富,蔚為大觀。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來河南博物院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內容更充實的大型陳列,展廳面積達3200多平方米、展覽文物1000多件(套),均屬館藏文物精品,重點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在內容上,一改傳統的模式,盡可能地增加了觀眾參與項目;在形式上,普遍採用了聲、光、電等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使觀眾真正能夠賞心悅目;在講解手段上,配備了電腦控制的自動擴放錄音講解、擴放錄像、聲控幻燈、感應錄音講解等先進設備,增加了觀眾參與的一些項目,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對文物的求知鑒賞、娛樂等需求。
另外河南博物院自創建以來,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這個問題上做出積極的努力和嘗試。如1935--1936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當時河南博物館選送的新鄭出土的8件青銅器,在倫敦引起轟動,受到海外觀眾的高度贊揚。70年來,舉辦和參加的出國展覽還有:1980年丹麥、瑞士的《中國珍寶展覽》,1985年日本的《中國歷代陶俑藝術展》,1986年日本的《黃河文明展》,1987年美國的《中國歷代陶俑藝術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國漢代文明展,1991年法國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亞的《帝王的中國展》,1993年丹麥的《華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國、德國、瑞士和丹麥的《人與神展》,1998年的《大黃河文明展》等。通過展覽,增強了我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使更多的海外觀眾進一步了解河南,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四、從《河南博物館館刊》到《中原文物》
有著70年歷史的河南博物院,不僅是文物薈萃之地、文化教育的場所,同時又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特別是在解放後的40多年來,河南博物院人才輩出,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1929年,殷墟文物進館之後,當時的河南博物館即聘請考古學家關百益為編輯委員,研究考訂甲骨文字和各種器物刊印成書。1930年底,關百益先生接任館長職務,同時成立了研究部,科學研究工作步入正規。據粗略統計,1931-1938年間,河南博物館出版文物圖錄和研究著述達一百多冊、卷。比較重要的如《伊闕石刻圖表》(關百益)、《石華》(關百益)、《殷墟器物存真》(關百益)、《殷墟文字存真》(關百益)、《新鄭古器圖考》(關百益)、《南陽漢畫像集》(關百益)、《河南金石志圖》(關百益)、《老君洞石墨擷英》(關百益)、《繁塔石墨擷英》(關百益)、《南陽漢畫像匯存》(孫文青)、《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釋》(許敬參)、《館藏石刻整理匯報》(孫文青)、《河南博物館自然科學匯報》一、二、三冊(傅桐生)等。在研究內容上,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充分發揮了地方博物館的優勢。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重視實踐,研究人員經常走出書齋,親自參加文物、標本的搜集和整理。如1935年8月,關百益在汲縣山彪鎮發掘戰國墓;1936年春,孫文青參加殷墟第十三次發掘;1936年9月至11月,許敬參、郭豫才等在輝縣琉璃閣進行發掘等。
1936年7月,王幼僑任館長後,為了"闡揚文化,研究學術",創辦了《河南博物館館刊》,到1938年3月因日寇入侵而停刊。短短的兩年時間,共出版15期,其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真所謂"琳琳琅琅,萃集一堂,遂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觀。"不僅能夠從中詳細地了解到河南博物院的發展史,而且還有一批重要的考古學理論、考古調查報告和考古研究論文,直至今天,仍不失為重要的學術參考資料。
建國以後,隨著博物館事業的迅速發展,科學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40多年中,雖然經受了多次政治運動的沖擊,但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考古發掘報告、學術論文數以千計,出版專著目錄和普及讀物也有幾十部之多,比較重要的如《中國陶瓷小品》(河南省博物館編)、《龍門造像題記》(河南省博物館編)、《河南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之七)、《中國奴隸社會》(許順湛)、《漢代疊鑄》( 湯文興)、《中原遠古文化》(許順湛)、《夏文化研究論集》(鄭傑祥編)、《中嶽漢三闕》(呂品)、《河南漢代畫像磚》(湯文興、呂品)、《黃河文明的曙光》(許順湛)、《河南文博考古文獻敘錄》一、二(孫傳賢主編)、《漢畫--河南漢代畫像研究》(周到、王曉)、《河南博物院落成論文集》等。
1977年,由河南省博物館主辦的全國第一家省級文博期刊《河南文博通訊》創刊,已故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刊名。刊物問世後,很快引起了國內外讀者的關注。1980年,為了進一步擴大其影響,改為國內外公開發行,並於1981年更名為《中原文物》。20年來,《中原文物》始終擔負著向社會宣傳文物保護政策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學術繁榮的多重使命,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獨特風格的學術期刊,越來越受到文博界的重視,已成為研究史前文化、夏商文化、漢畫、楚文化及科技考古等領域的重要園地,並且連續被評為河南省一級期刊和中國社科類核心期刊。截至目前,《中原文物》出版發行近百期,發表學術論文、考古報告等2000多篇,並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學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佛教學會論文集》、《論仰韶文化》等特刊,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了中原大地文物博物館工作的面貌。
從《河南博物館館刊》到《中原文物》,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河南博物館數十年來的光輝歷程,同時也使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累累碩果的背後,有著河南博物院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他們嘔心瀝血,默默耕耘,為河南博物院的發展和科學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關百益先生,是30年代著名學者,近代考古學家,也是河南博物院的奠基人。他知識淵博,著述宏富,於史學、金石學、考古學、甲骨學、方誌學等皆有很深的造詣和卓絕的創建。孫文青先生,早在30年代,就開辟了漢畫研究的新天地,為漢畫研究奠定了基礎。解放後,河南博物館更是人才濟濟。諸如許順湛、韓紹詩、楊煥成、孫傳賢、任常中、周到、王瀛三、張維華、湯文興、呂品等同志,著述甚豐,在國內乃至國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如今,他們有的已年屆七旬,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齡,但在文博戰線默默奉獻,不知老之將至。更為可喜的是,在老一輩專家學者的帶領和鼓舞下,涌現出一大批後起之秀,他們不僅有扎實的文博知識,而且善於接受新思想、新方法,這是我們事業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河南博物院美好的未來。
河南博物院輝煌的今天,是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關心支持的結果。是河南博物院幾代人共同奮斗的結果。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豐富的文物資源以及全體職工的不懈追求,河南博物院將會以更加堅實的步伐,以嶄新的姿態、現代化的管理、多功能的服務、優美典雅的環境獨領風騷,為中原大地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