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乾陵開挖了嗎求乾陵的考古知識
歷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長達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小毛賊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記載,野史里也懶得寫。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種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盜成功。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挖走了半座大山。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沒得手。
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古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數萬人於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過程十分不順,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受了驚嚇,才絕了發掘乾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最後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
目前,許多專家認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尚未發現新的盜洞。
我是支持挖掘的,只要技術上能支持我們能夠不損壞在地下千年的文物,還是那些文物重現的好
B. 乾陵詳細情況介紹
http://ke..com/view/16971.htm?fr=ala0 希望對你有幫助 乾陵規模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後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安史之亂」後,乾陵地面建築遭到嚴重破壞。《唐會要》記載,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乾陵修葺時曾造屋378間。此後,歷經1300多年的風雨滄桑,乾陵地面的宏麗建築已盪然無存,唯陵園內城朱雀門外司馬道兩側沿主軸線列置的120餘件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群,成為盛唐社會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讓人感受到它所體現的盛唐時代精神。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餘的八稜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志,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接著是1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卷雲紋,似有騰飛之勢。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徵。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傳說翁仲姓阮,是秦朝鎮守臨洮的大將,威震夷狄。秦始皇樹翁仲像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後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衛陵園。翁仲之北是兩通石碑,西邊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聖紀」碑,它是女皇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紀念碑,碑高6.30米,寬1.86米。碑文約5600餘字,武則天親自撰文,中宗李顯書丹,筆畫初刻填以金屑,現今個別字的金跡尚在。東側一通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8噸。碑身雕有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龍,左右兩側各四條。碑身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兩側各線刻高4.12米的「升龍圖」。碑座陽面線刻「獅馬圖」,長2.14米,寬0.66米。整個無字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美,為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制。無字碑唐時立,但不銘唐人一字,留下諸多待解之謎。目前主要有「德大說」、「遺言說」等。「德大說」是武則天認為自己以女子稱帝,「功高德大」,難以用文字表達,故僅立白碑;「遺言說」是說武則天臨終前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後人評說」,故不銘一字。從北宋崇寧二年(1103)至明崇禎六年(1633)的530年間有「往來登眺者題詠詩篇刊其上」,計39人42段。其中無字碑陽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朗君行記」題刻是用被稱為「二十世紀之謎」的罕見的契丹文字鐫刻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在兩通石碑的緊北邊,豎立著61尊蕃臣石像。東群29尊,西群32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武則天為炫揚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於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C. 乾陵歷史價值及評價
乾陵
位於來西安以西80公里的自乾縣,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陵園,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陵墓,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墓。
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座北朝南,由內外兩城組成,佔地頗廣。外城遺跡已消失,內城遺跡至今完善,面積2.4平方公里,四面有門,門外均有石刻。陵前石刻全長575米,寬11米,由3200塊陝西墨玉石砌成526級台階和18座平台。乾陵地面文物主要是石刻,共計114件。石刻多用整塊巨石雕成。陵東南有17座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墓先已發掘復原,並在永泰公主墓園內建有乾陵博物館。
交通:在西安火車站西廣場乘西安至乾陵的專線旅遊車,車程約2小時,票價12元。景區內除有仿古馬車可到各景點外,還可以騎馬游覽
D. 有關乾陵的一切事情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位於陝西乾縣城北的粱山上,距西安八十公里,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治(公元628-68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貞觀十七年立為太子,二十三年即皇帝位,在位34年。弘道元年十二月死於洛陽貞觀殿,年56歲。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葬於乾陵。武則天(公元624-705年),原為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後,得幸高宗,被立為皇後,漸擁實權。
高宗死後,先後廢中宗、睿宗,自立為大周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21年。神龍元年十一月死於洛陽上陽宮之仙居殿,年82歲。翌年五月,與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
粱山三峰聳立,崢嶸峻峭,主峰海拔1047.9米,地宮建於其中 ;南二峰東西對峙,渾圓挺秀如乳,遠眺乾陵,酷似一尊「睡美人」,她是女皇武則天仰卧大地的絕妙象徵。
文獻記載,乾陵原有城垣兩重。內城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門,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外城周八十里。陵園內有獻殿,下宮、上仙觀、闕樓等建築378間,其依山為陵的宏大場面,仿唐長安城格局營建的陵園,眾多精美的巨型石雕,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成為後世諸帝陵仿效的楷模。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得知,乾陵可能是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陵園東南隅分布有17座陪葬墓,1960年至1972年先後發掘了五座,出土唐三彩等珍貴文物四千餘件,唐墓壁畫1200多平方米,石雕線刻畫近300平方米,為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建築以及對外關系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依據。目前,乾陵陵區、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對外開放,供中外遊客觀光游覽。
E. 求有關乾陵的知識
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 「乳峰」。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台階,其台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台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製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
F. 關於乾陵的歷史
乾陵
位於西抄安以西80公里的乾縣,襲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陵園,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陵墓,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墓。
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座北朝南,由內外兩城組成,佔地頗廣。外城遺跡已消失,內城遺跡至今完善,面積2.4平方公里,四面有門,門外均有石刻。陵前石刻全長575米,寬11米,由3200塊陝西墨玉石砌成526級台階和18座平台。乾陵地面文物主要是石刻,共計114件。石刻多用整塊巨石雕成。陵東南有17座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墓先已發掘復原,並在永泰公主墓園內建有乾陵博物館。
交通:在西安火車站西廣場乘西安至乾陵的專線旅遊車,車程約2小時,票價12元。景區內除有仿古馬車可到各景點外,還可以騎馬游覽
G. 乾陵的軼聞傳說
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為了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的遺願,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宮里專掌陰陽和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
袁天罡接旨後遍尋黃河兩岸,都沒找到一塊中意之處。後來來到關中,半夜子時出來觀看天象,只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恰好與北斗相交。袁天罡認定是塊寶地,於是急忙奔上山巒,找准方位,但一時找不到東西作記號,就摸出枚銅錢放地上再蓋上浮土,這才下山回朝復命去了。另一個風水師李淳風接旨後,沿渭水東行尋找寶地。在一天正午艷陽高照之時,他見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裸睡在藍天白雲之下,這少婦五官齊全,一對乳房堅挺對稱,連乳頭、肚臍都也具備。更讓他神奇的是:這少婦雙腿稍稍分開,中間還有一淙清泉在終日流淌不息!李淳風大為吃驚,於是抓緊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拔出發針在二魚相交處扎入土中後,也下山回朝復命去了。武則天聽二人說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再去復查。大臣來到梁山後,發現原來李淳風的那根發針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裡!武則天下令立即開工,很快就將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後隨夫也葬於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應合了陰陽二儀、天地配合得最絕妙的完美結合。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乾陵——唐高宗李治死葬乾陵和遼景宗耶律賢死葬乾陵,一個在陝西乾縣,一個在遼寧北寧,兩陵相隔三百年。有趣的是兩陵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僅陵名一樣,而且皇帝即位後都曾因長期患病不能上朝,都由皇後武則天皇後、蕭燕燕蕭太後代理攝政,皇帝都先去世,皇後都曾以太後身份臨朝稱制,都做了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情,都是社會有所發展,都成為女政治家,也都有過艷史,死後都葬於乾陵,這在歷代帝陵中都是少見的巧合。
H. 關於乾陵的各種傳說,越多越好
乾陵形似女人橫卧
1958年在今天的很多人看來很有意思,那一年,春天全民打麻雀,夏天全民煉鋼鐵,都是舉國上下,歡欣鼓舞的事情。這一年的11月27日,在距西安市西北方向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西安到蘭州的西蘭公路正在施工。因為工程需要大量石料,乾縣附近的農民便到梁山上就地取材,放炮炸石。當半空中飛出的石條散落在農民眼前的時候,有些學識的人迅速將此與武則天聯系了起來。於是,歷經風雨的乾陵墓道,在沉寂了千餘年後,第一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腳下,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裡的人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就是聽說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正是女皇武則天長眠的陵寢,裡面蘊涵的寶藏,難以計數。千百年來,從唐末五代的溫濤專事盜墓、到黃巢的起義大軍、孫連仲的精銳部隊,對乾陵的盜掘活動從未停止。奇特的是,每每都會在遭遇狂風大作之後,在戰戰兢兢中不得以罷手。1958年,當農民們意外地將乾陵墓道炸出來的時候,考古隊員緊隨其後,趕到了現場。根據以往對秦川大地漢唐陵墓的挖掘經驗,考古隊員迅速展開了勘察。
王魯湘:唐代的這個帝陵和漢代的帝陵最大的一個不同在什麼地方。
張所長:唐代帝陵和漢代的帝陵實際上它是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是兩個大的階段。因為這個唐代帝陵從關中現在保存的18個陵來看,有14個陵是因山為陵。
王魯湘:是在山上。
張所長:是在山上,因山為陵,那麼這個,它最初的一個陵,這個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它基本上是仿照漢陵制度來做的。
王魯湘:還是在平地起墳。
張所長:平地起墳,所以它自己的這個陵園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從昭陵開始它就因山為陵了,那麼昭陵它選擇那個山是一個非常陡峭的一個山,它的陵園這個設計上受到很大的這個限制,那麼實際上這個乾陵應該說是唐代陵園制度成熟的一個標志。
經過仔細的勘查,考古隊員對乾陵陵園遺址進行了初步分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寢位於梁山主峰上,墓道口用石條填充後,用鐵水灌注,固若金湯。主峰四面各闢一門,南部東西二峰對峙聳立,形成天然闕門。中間設有神道,整個陵園氣勢恢宏,在唐代陵園中堪稱奇跡。
王魯湘:我1983年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最震撼的就是遠遠地看到這個乾陵,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一個婦人躺在咸陽原上頭這種感覺,頭,脖子,然後胸部,然後肚子,然後甚至說還有兩條腿是吧。
張所長:對對,我們現在走這部分差不多相當她這個腹部這一塊。
王魯湘:她的肚皮這一塊。
張所長:肚子這一塊,這塊也還是比較高的,它越往南越低,越往南越低。
王魯湘:整個乾陵的園區的建築好像就有點仿長安城的那個感覺是吧。
張所長:對對對,一共三重就是有一個外郭城,有一個這個皇城還有宮城這么三道,三道,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第一道我們已經進來了,最前面那個闕還在南邊,它距這個地方還有一公里呢。
王魯湘:我們等於已經走在外城了。
張所長:已經進入到外城的城圈裡頭了。乾陵它實際上這個陵園制度它形成一種模式了,再往後因山為陵的唐陵基本上是走得這個乾陵模式。
王魯湘:一個什麼樣的模式,哪幾個基本樣的要素和規范呢?
張所長:就是說首先他選擇這個山是相對獨立的一個山,然後把這個懸宮選擇在它山的南面的半山坡來開鑿,環繞著這個山築一圈這個陵園的城牆把它包起來,包起來,然後在它南側有一個非常長的一個神道。
從高宗崩逝,營建陵園,到武則天合葬入寢,乾陵的營造歷經23年。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有人說,每一座皇陵。既是死者的天堂,又是修建者的墳墓。
陵址傳說為唐代風水師李淳風所選
王魯湘:高宗李治的這個乾陵據說是高宗生前並沒有選定,而是死後由武則天派人選定的是這樣的嗎?
張所長:文獻里邊沒有明確的記載就是派誰去選定,但是從現在這個陵址我們現在看起來,從它環境的角度,它這個地形的角度,甚至包括中國傳統的風水的角度,都是非常好的一個,一個選址。
王魯湘:顯然是御用風水師做得這個工作。
張所長:對,應該是。
王魯湘:因為他那個時候正好是中國風水在唐代發展到一個頂峰的時候,也可以說中國風水發展到一個頂峰的時候,最有名的李淳風就生活在這一個時期。
李淳風何許人也,對大唐史熟悉的人便知,那可是皇宮里的傳奇人物,大唐御用風水師。他與當時朝野聞名的大術士袁天罡一起,為高宗選擇陵寢寶地。後來二人各自回朝,都說為皇上選到了一處上極之地,就在長安之北的梁山。高宗聽說後,即刻命老臣長孫無忌前去查看,結果,當長孫無忌來到梁山,震驚得半天不能說話。
相傳為高宗選址之時,袁天罡曾以銅錢為記,李淳風以發針為標,各自為證,而當長孫無忌興沖沖地趕到那裡,他驚奇地發現,李淳風的發針竟然不偏不倚,恰好扎在袁天罡銅錢的方孔里,而當他抬頭仰望,赫然發現整個山體宛若女人的時候,他心裡隱隱感到了不安。
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628-683)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624-705)的合葬陵,是陝西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園位於陝西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40公里。1961年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乾陵因處於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這里最注目是武則天的「無字碑」因其「無字」而著稱,至於究竟是因武則天遺言「已之功過,留後人評」故不書字,或因武則天「德高望重,無法可書,留後人評」而成無字碑,均無充足的史料佐證。
吃的特產:
鍋 盔:相傳唐代修築乾陵時,工程浩大,士卒甚眾,做飯困難,兵士們有人用頭盔做鍋,燒烤面餅,頗為好吃,這一辦法便於工作在地上傳開來。後以人們改進,發展成今天用平底鐵鍋烙成的「鍋盔」饃,現在的乾州鍋盔,取精細麥面,做成直徑八寸,厚六分的圓餅,用爐火上烘下烤。烤成後外表黃白相間,內瓤起層,聞則幽香,食則甘美,久放不壞,便於攜帶。
掛 面:系用精粉手工製作,細若發絲,潔白光韌。先在開水中煮熟撈出,在涼開水中沖過,再撈成小撮,調成酸湯,以雞蛋洛餅,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做為「漂稍」澆在撈好的面條中,做也叫「澆湯面」,酸香可口,滋味鮮美。相傳修建乾陵時,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幹,當地群眾為使他們能吃上面條,便把擀好切細的面條搭在竹桿曬干切斷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士卒和民工在勞動之餘,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不僅能充公飢還能解乏止渴,被雀為上等慰勞飯食。後來有人將曬面條改進為手工掛面,在酸湯中又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酸湯掛面」。
餷 酥:也是乾縣著名小吃,用馬油和面,包以冰糖,青紅絲、綿白糖作餡,入鍋油煎,餅即發起成泡,顏色金黃,香酥可口。據傳餷酥原為宮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時作為供品敬獻,隨之流傳到民間。因馬油難得,故今多以大油代之。
豆腐腦:傳說,修築乾陵時士卒工匠們用黃豆磨成豆漿,沖沸後飲用,後來有人不慎將石膏掉入豆漿中,豆漿即凝結,有人放膽去嘗,很是好吃。此後便有意在作好的豆漿中加適量石膏讓其凝結,一種新的食品就這樣產生了。因見其狀酷似腦髓,故起名豆腐腦。一直流傳至今。
乾縣豆腐腦由於水質特別,製成後顏色雪白,柔嫩光潔,翻而不散,攪而不斷。再加上調料講究,醋用大香、桂皮熬過,辣面用菜油澆開潑稀,咸辣酸香,溫潤適口,香味撲鼻,誘人食慾。
李治並非舊史家所稱的「昏憒無能、怯弱平庸」之輩。即位初年,他「載懷千古,流鑒百王」,立志要做中興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業。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輔佐下,他恭勤國事,禮賢下士,認真執行太宗皇帝的貞觀遺規,墾殖荒田,推行均田制;發展科舉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勢力進入中亞地區。故史書評價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中年後,因「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遂委武後處理朝政。武後借機大權獨攬,專擅朝政,「權與人主侔矣」。公元666年正月,李治與武後同登泰山封禪,謁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聖」並尊的局面。宰相上官儀曾上奏後宮權重,被下獄處死。李治亦深感大權旁落,恐李氏江山喪於己手,欲禪位太子李弘(李治與武則天長子),無奈李弘沉痾嬰身暴薨。於是立次子李賢為太子,並使之監國。武後旋以「忤逆」罪廢黜李賢。李治無奈,又立英王李顯為太子。公元682年,李顯生子李重潤(死後追謚懿德太子),李治立其為皇太孫,並破例為太孫開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萬代。弘道元年十二月,李治病逝於東都洛陽之貞觀殿,享年56歲,在位34年。他臨死前說:「天地神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表示願將屍骨埋在故鄉關中。遺詔「陵園制度,務從節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後(武則天)處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則天遵照高宗遺願,命睿宗護送高宗靈駕西返長安。八月葬於梁山,陵曰乾陵。
武則天(624—705),自名曌,因其曾稱則天大聖皇後,後人稱為武則天。祖籍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生於唐都長安(一說四川廣元)。其父武士彟原為木材商人,後追隨隋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書、利州都督。其母楊氏是隋宰相楊達之女。據說武則天小時候就有異相。當時名聞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間,武士彟請袁給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楊氏後,說:「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貴子!」看了武氏二子元慶、元爽後,說:「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並不富貴終身!」這時,乳母抱著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則天走了出來。袁天罡上前審視了一會兒,說:「此小郎君神色奧爽,不易知曉,讓他走走看。」於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幾步,袁天罡又讓她抬頭看,大驚道:「此子龍睛鳳頸,伏羲之相,必極顯貴!」袁天罡又從側面將孩子審視了一會兒,又驚奇,又遺憾地說:「可惜是郎君,若是女,當為天下主!」
貞觀十一年(637)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聞其「美容止」,召入後宮,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初入宮闈的武才人以其特有的嫵媚博得了唐太宗的歡心,但她自揣在佳麗如雲的後宮是難以得到太宗長久寵愛的,這個頗有心計的女人,便以自己的美色誘惑了皇太子。貞觀末,太宗病危,李治侍奉在側,與武氏有染。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駕崩。按照當時的宮廷制度,26歲的武才人及後宮中沒有生養的妃嬪,被送進感業寺削發為尼,為先皇祈福。永徽三年(652)太宗忌日,李治臨寺焚香,與武媚娘相遇,舊情重溫,遂被召回後宮,封為昭儀。
宮中古來多怨火,最是娥眉不讓人。復入宮廷的武昭儀以自己的伶俐和睿智,並不惜以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來嫁禍於王皇後,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後寶座,並開始參與朝政。「素多智計,兼涉文史」的武皇後,很快就顯露出她超人的才華和精明強悍的治國能力,得到高宗皇帝的極大信任與依賴。顯慶五年(660)十月以後,身患多種疾病的李治,便將「百司表奏皆委天後詳決。」武則天藉此機會,籠絡朝臣,利用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的支持,消滅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重臣,從此專斷朝政。弘道元年高宗死後,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李顯,立李旦為帝,令其不得干預政事。載初三年(690),武則天命僧人法明編造《大雲經》,稱其是彌勒佛降生,應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接著又命心腹大臣搞了幾百人「勸進」,結果朝廷上下、京城內外、四夷酋長、僧道等幾萬人都跟著「勸進」。武則天見時機成熟,遂改唐為周,於天授元年九月正式登上皇位,自稱大周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通文史,善權謀,手段殘酷。她稱帝後,廣開仕途,開創「殿試」、「自舉」、「武舉」制度,廣泛吸納人才;獎勵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打擊士族顯貴,以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在她統治的近50年間,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加強和改善了唐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晚年豪奢專斷,宮闈穢亂,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十一月,武則天崩逝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囑「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終年82歲。次年五月,中宗護則天靈駕還西京,八月與其夫合葬於乾陵玄宮。
I. 乾陵的歷史價值
乾陵是唐代「依山為陵」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傑作,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版葬墓。秦漢以後,皇帝權、皇後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聖」合葬墓獨樹一幟。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社會里,武則天一生活動的評價爭論激盪了上千年,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乾陵也是唯一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宮遂道編號刻字砌石已被發現,出土有細腰鐵拴板、錫鐵錠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沒有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