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歷史是什麼」為題 談談對歷史及歷史學習的認識
歷史是一面鏡子,讀史明智,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我們重蹈覆轍。
思路已經告訴你了,你在這個基礎上找些事例自己發揮一下,文章不就有了嗎。
⑵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⑶ 學歷史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問:歷史有什麼用?
這是歷史哲學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其實問有什麼用或現實意義?首先得知道你「在做什麼?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才可談「用」,才可以講現實意義。歷史學也是普通事物或者稱知識之一。如果她不在你的「在做、想做、能做」的范圍之內,她是毫無用處,談不上現實意義。但是如果你能夠結合你的「在做、想做、能做」的事,學習你想學的知識或認識你想認識的事物,這一事物或知識才能談的是有用或有現實意義。也就是說,學歷史是否有用,要結合你的條件和興趣,來談她的用處。
有人說以史為鑒,我認識這是不足取的。以史為鑒,在何時何事上「為鑒」又以何事為鑒?我們不知道。而且我們要面臨事情了,想著歷史上某年某月有過同樣的事,我們可以借鑒古人怎麼怎麼樣的……總顯得,我們不是在過我們自己的生活,而是在過古人的歷史。如果迎面刺來的是把劍,我寧願用我的身體親身去感受一下,體驗生活究竟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磨練,也不願學古人的經驗,輕易的就躲過這一劍。畢竟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不像歷史那樣悠久,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復,我只有一次機會。所以我不借鑒歷史。我要活的是我的一生。
那如何學歷史?孔子說過一個學習的方法:溫故而知新。故,我們這里就可以理解為歷史。這句的意思就是,學習歷史,我們可以得到新的東西。但不一定就是讓人明智,僅僅是「知新」。「新」可以說是知識,也可以說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其實我也在思考,所以說的不是很明確。寫出來希望可以交流學習下……)
⑷ 對歷史學科的認識
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我們知道,歷史是由以往時代的許許多多的人及其活動構成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如果能把歷史上那些看似單個的、孤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發現其相互間的關系,發現其對後世特別是對當世的影響與作用,無論這種影響與作用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經驗啟示的還是思想啟示的,那歷史本身於現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義,歷史就不是死亡的過去,而是現實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的精神活動,歷史學其實也就是每一時代的人類在反思自己往昔經歷的過程中,對歷史之本質和意義的一種理性追問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歷史意義、歷史本質的理性反思與情感體驗,在每一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從根本上說,追問歷史的本質與意義,探究歷史的變因與動力,在不斷與自己的歷史進行對話過程中,在從對自己歷史的重新體驗與反思中,獲得對自我個性本質與特徵、對自我現實存在狀態的真切認識,乃是人類源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永恆的精神需求。歷史使我們看清過去的路而得以知道現在的位置。那「我從何處來,現在在哪裡,將向何處去?」的追問,那對「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不懈探究,那對文明之興衰交替、社會之治亂相因的艱難解讀,總是會深深地牽動著每一時代人的精神世界,撥動每一時代人的情感心弦。確實,有主體自覺意識、關注自我的現實存在際遇與未來命運的人,怎麼能不為歷史上那具有昭示意義的無數驚心動魄之往事所吸引,怎麼能不為往昔歲月里那無數生命的歡樂痛苦所牽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歷史學存在之價值與意義,在於它對人類而言乃是一種體現人之本質的、對自我精神故園的回歸情感,一種對自我個性特徵作理性和情感認同的尋根意識。由此我們說,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生命力的活水源頭。在這個精神故鄉里,凝聚著每一個民族先賢祖輩瀝血之路上的光榮與夢想,匯集著每一個民族古聖先哲那經過時間考驗的偉大智慧和情感。藉助於歷史學這一古老而常新的精神形態,人類的智慧、理想、經驗、情感才得以延續下來,積累起來,傳承下去,而不會被滾滾流逝的歲月黑洞吞噬湮沒,現代人也才不會成為迷失故土、無家可歸的浪人。歷史學作為伴隨人類始終的精神追求,每一個民族從這種精神追求中,找到使自己的情感與心靈得以慰藉、得以安頓的庇護所。人們之所以必須守護自己的歷史,正因為人們必須守護自己的故土與家園。人類的文明猶如一條江河,它從遙遠的昨天流淌而來,還要流向明天流向未來,而它之所以永遠奔騰向前,正由於它有著歷史這一永不枯竭的源泉。所謂「欲明大道,必先知史」,沒有歷史,沒有對歷史的承繼與發展,我們並不會比「北京猿人」有更多的智慧。生生不息的歷史,智慧與知識日積月累的歷史,發展與變化著的歷史,使我們得以繼承以往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此來面對當前的生活,應付未來新的挑戰。同時,對自己歷史的認同與守護,更是每一個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失去與自己歷史聯系的民族,忘記或背叛了自己歷史的民族,必將淪為一個心靈飄泊的精神放逐者,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精神流浪者,這種無根的痛苦是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
歷史學具有博大的時空胸襟,它是人類超越個體生命時空局限而得以認識感受世界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根本途徑。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如此漫長綿延的過程,每一個體的人生之旅都只不過是這個歷史長河中的一瞬。而世界之大,使得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可能的生存空間范圍都不過如同茫茫沙漠之中的一粒沙石。歷史時空的無限性,既是文學、哲學、藝術世界裡永恆的主題,是一代代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體驗生命本質、抒發內心情感的主題,更是歷史學得以顯示它對於人類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之重要意義的根源所在。面對無限之宇宙與歷史,有情感有意識的人不能不生發出超越自我、超越當下而去追問無限歷史的內在精神沖動,所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詠史而傷今,每一個時代的人是這樣為歷史而情動神傷,以至「一篇讀罷頭飛雪」(毛澤東《賀新郎·讀史》),讀史而白頭,可知歷史學是一個多麼富於人類情感的世界。面對亘古無際的歷史,你是否會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那種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呢?其實,這深沉厚重的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正是人性之本質的一個突出方面。我們可以說,試圖對個體生命的這種時間空間有限性困境作出超越與突破的不懈努力,構成了歷史學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在動因。每一個個體的人,盡管他的個體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生存空間是局促的,但卻可以通過歷史這個濃縮著人類以往時代豐富智慧與思想的巨大寶藏,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遙遠時代遙遠地域里人類歷史的無限恆久性與豐富性。
總之,通過歷史學,通過歷史學家為我們提供的關於悠悠往昔歲月、關於遙遠異國他鄉的人類生活圖景,我們獲得了無限豐富的人類的知識、智慧,體驗到了其它時代的人們的情感與思想,感受到了遙遠世界其它民族的歡樂與痛苦。歷史學使我們不是簡單地只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國度里,而是生活在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漫長的「歷史學時空」里,從而得以同過去以往時代、同所有地域的人進行交流對話,汲取全人類的智慧與經驗,把自己短暫局促的個體生命溶入到世界歷史的無限進程中去,獲得對自我的超越和升華。
⑸ 學習歷史的意義和作用
精華答案 好評率:100%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鑒,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像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鑒」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系。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系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系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辟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系,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里。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了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熏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朴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補充回答: 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系,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系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辟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系才有可靠的基礎。江澤 民同志、胡錦 濤同志也多次講到歷史學習的重大意義。
請採納。
⑹ 我對歷史的認識300字
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版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權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我們知道,歷史是由以往時代的許許多多的人及其活動構成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如果能把歷史上那些看似單個的、孤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發現其相互間的關系,發現其對後世特別是對當世的影響與作用,無論這種影響與作用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經驗啟示的還是思想啟示的,那歷史本身於現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義,歷史就不是死亡的過去,而是現實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的精神活動,歷史學其實也就是每一時代的人類在反思自己往昔經歷的過程中,對歷史之本質和意義的一種理性追問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歷史意義、歷史本質的理性反思與情感體驗,在每一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⑺ 歷史對現代社會的作用
(1)歷史學是認識歷史的最重要途徑。
歷史是人的創造,有了人,才有人類的歷史。但不要忘記,人也是歷史的產物,如果古往今來,人們都不學歷史,不懂歷史,人也就不成其為人,而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大家知道,動物的生存和發展依靠的是它的天賦和本能,即某種遺傳密碼,即使是在有嚴密組織和分工的蜂群和蟻群中也是如此。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蟻同它們億萬年前的祖先並沒有多大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動物是沒有歷史的,人們除非用擬人化的辦法是寫不出它們的歷史來的。人卻不同,人有智慧,是萬物之靈。人的智慧雖然主要來自社會實踐,但社會實踐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創新的過程。在這里,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學習歷史知識。歷史是人類的記憶,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記錄。通過學習歷史,人們了解和吸取先輩的經驗和智慧,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實踐,然後再把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留給後人。如此世代相傳,人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大,人類社會也就不斷向前發展了。建議教師引用以下一段材料,讓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自有人類以來,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但由於那時還沒有文字,沒有真正的史學,社會發展就非常緩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而這幾千年的進步卻遠遠超過那幾百萬年。」顯然比較容易得出其中的結論:歷史學在其中具有一份十分重要的功勞。
(2)認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現實,進而有助於觀察未來,看清歷史前途。
歷史知識是人們認識現在和預見未來的前提條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它的現狀入手,例如,世界的現狀,中國的現狀,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單位的現狀,等等。但是,要真正認識一個事物,僅僅知道它的現狀是遠遠不夠的,知道現狀,頂多隻能說出它現在是這樣,而不能回答它為什麼是這樣。這是由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一個有規律的客觀過程,任何現實事物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都有它的淵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歷史,才能知道它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才能把握它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 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如此,每一個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