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政治學的視角來研究一下怎麼做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作為政策分析的一種理論工具,是能夠為決策者提供集假設、定義、描述、解釋、對策於一體的概念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政治分析模型和理性分析模型。
1.政治分析模型的主要觀點認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統的產出,政策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政治過程。政治分析模型一般包括制度分析模型、精英分析模型、集團分析模型。制度分析模型主張,公共政策是政府機構的產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導致不同的公共政策。精英分析模型認為,公共政策是政治精英價值偏好的反映,政策過程中公共政策完全由占統治地位的政治精英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動權。集團分析模型則認為,公共政策是集團利益平衡和均衡的產物,公共政策是集團斗爭中相互妥協的結果。
按照制度分析理論,不同的政府制度導致不同的政策輸出,社會主義制度的政策必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政策不同。社會主義制度以公有制為基礎,在制訂政策時必然以維護公有制為目標;而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所制訂的政策主要是為維護私有制的存在和發展。用制度分析理論來分析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初期所出台的政策,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如建國初期,我國推行公私合營政策,興辦國營企業,都是基於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而出台的政策。
按照精英分析理論,公眾被認為是麻木的、被動和消息閉塞的,公共政策只是由統治階層的少數人負責制定,反映精英的興趣和偏好。精英理論最關心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領導人物所發揮的作用,用精英分析理論來分析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及帶有專制色彩的發展中國家所出台的政策,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如在我國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實行海禁,導致海運業及港口業發展的停滯,反映了封建統治階層消極保守的價值取向。
按照集團分析理論,公共政策是團體斗爭中相互妥協的結果,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一種平衡產物。公共政策一般偏向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利益團體,公共政策隨著利益團體影響力的變化而變化。用集團理論來分析資本主義國家及具有民主政治傾向的國家所出台的政策,具有相當的適應性。如美國的伊拉克政策,可以說就是其國內石油能源利益集團利益的反映。
2.理性分析模型的主要觀點認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應當以社會收益最大化為目標,政府應當選擇給社會帶來的收益最大限度超過所付成本的政策。理性分析模型一般包括完全理性決策模型、有限理性決策模型和漸進決策模型。完全理性決策模型根據數字和事實,用合理的科學方法與精細的計算,分析解決問題的各種政策方案的優劣,從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問題的解決辦法。有限理性決策模型預先設定最低限度規定的標准,在備選方案中尋求符合要求或滿意的方案,從而基本解決政策方案所指向的問題。漸進決策模型把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看作是對以往政策行為的不斷修正的過程,在試錯的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按照完全理性決策理論,決策者具有絕對的理性,能夠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排序選擇出最優方案。理性決策反映在經濟社會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理性決策模型以充分的信息和精準的計算為基礎,適用於分析完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所出台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如對銀行利率的調整政策,應當根據國民經濟的運行情況、存儲規模和信貸規模進行量化分析後進行決策。
按照有限理性決策理論,決策者並不具有完全理性,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包括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只能尋求滿意的方案或次優的方案。有限理性決策模型以追求滿意解為主要目標,適用於分析有關政府規劃、政府支出及安全環保等相關政策。如安全生產政策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最優的方案往往難以實現,只能尋求基本滿意的方案。
按照漸進決策理論,政策過程是一個對以往政策行為的不斷補充和修正的過程。漸進決策模型以政策逐漸調整為主要方式,要求政策有繼承性,不斷調適漸進,適用於分析政府實行改良的相關政策。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政策,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漸進決策。
❷ 運用歷史或比較的方法寫的公共政策學案例有哪些
公共政策學是一抄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公共政策學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創立了一個新的公共部門管理的知識框架,適應了當代公共部門管理實踐發展的迫切需要。公共政策學科的發展正是為了適應政府部門及公務員提升決策和執行能力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公共政策學的發展趨勢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和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學自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興起之後,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發展十分迅速。
❸ 廣西民族大學的 歷史學 公共政策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 三個專業哪個好一些 就業前景怎樣 特別是歷史學
我就是在廣西民族大學在校生讀研的。其實這幾個專業都是民大的強項,要在他們版中間選擇的話,那是政治學與權行政學最出名了。因為行政管理是民大的最好專業,這個專業在全國的排名也是領先的,在廣西要讀行管的話首選民大了。中國行政管理的鼻祖——竺乾威的弟子是這個專業的學科帶頭人,竺乾威本人也經常來參加本校的論文答辯等。還是很有前景的
❹ 在公共政策學中,簡述多角度政策分析通常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的
在對決策方案選優時要堅持的原則和標准主要是客觀標准和主觀標准。客觀標准主要是堅持目標原則、利害原則、適應性原則和公共關系原則;主觀標准主要是樂觀原則、悲觀原則、折中原則和滿意原則。
❺ 我國的公共政策分析科學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公共政策分析是對公共政策主體為解決各類社會公共問題所選擇的政策的本質、產生原因及實施效果的研究。
[編輯]
公共政策分析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在人類社會中,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共同組成了多層次復雜系統,政策系統就是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分系統。在政策系統中,各項政策相互聯系,彼此協調,形成了具有一定結構、層次、功能的開放性政策體系
(二)預測性原則
政策系統是動態的。制定政策依據的是所獲取的過去和現在的有關行為和結果的參數和變數,但它又是發生效用於未來。制定政策可以說是對未來行為所作的一種設想,是在事情發生之前的一種預先分析與選擇,因此,制定政策具有明顯的預測性。
(三)協調性原則
政策的協調性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政策所指向的社會利益與價值的協調,一是指政策系統中各層次、各類型的政策的協調。協調的目的是為了保持某種平衡。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事物具有不一致的一面,即對立面;也有相互聯系的一面,尤其是互補的一面。
(四)信息化原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共政策活動過程就是對政策信息進行搜集、傳遞、加工、使用、反饋的過程。在政策過程中,對社會問題的感知是其初始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搜集或察覺信息,這是發現問題、進入政策議程的關鍵環節。
(五)科學性原則
政策科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應用性極強的科學。歷史經驗證明,科學的政策能帶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相反,一項違背了科學原則的錯誤政策能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公共政策分析應遵循科學的規律、按照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進行。
(六)民主性原則
首先,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次,公共政策必須保障民眾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生活領域中,享有同等的權利與公平的利益;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遵循法定的、科學的、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第四,政策過程的各階段都必須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參與。
❻ 分別運用歷史制度主義和理想選擇主義分析一個具體的政策問題(公共政策學作業)
異地高考,地方名校不是當地人的私塾,是中國人民的!可怕地不是有誤的政策,而是改革的阻力。
❼ 如何從公共概念角度來理解公共政策
應從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義? 答案:1 a 從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從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公共政策是解決沖突性要求並為合作提 供激勵的一種行動模式。廣義的政策概念具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首先,政策是一種社會活動,而不是單一的或 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產生於兩種需要的其中一種,或者是協調沖突性要求,或者是為集體活動建立激勵機制。 b 從市場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角度) 2 (1)美國學者伍德羅·威爾遜,他認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權者)制定的並且由行政人員(國 家公務員)執行的法律和法規。 (2)美國政治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在創立政策學科時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種含有目標、價值和策略 的大型計劃。」 (3)加拿大學者戴維·伊斯頓認為,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做權威性分配。 (4)美國學者托馬斯·戴伊認為,凡是政府決定做的或者決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綜上所述,公共政策簡單定義為:社會公共權威在特定情境中,為達到一定目標而制定的行為方案獲行動准則。 其作用是規范和指導有關機構,團體或個人的行動,其表達形式包括法律法規、行政規定或命令、國家領導人口頭 或書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規劃、具體行動計劃及相關策略等。
❽ 公共政策學主要包括哪些
公共政策學主要包括五個基本范疇,即:政策戰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統版的改進、政策評估和權政策科學的發展。其內容,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了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是一個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來研究政策系統和政策過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實質、原因和結果的學科,以提供政策相關知識,改善公共決策系統,提高公共政策質量的一門學問。
學習公共政策學,可以培養五種能力:
1、掌握公共政策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
2、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模型路徑,掌握具體的決策與分析技術;
3、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體和途徑,了解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歷史經驗、教訓;
4、運用現代公共政策原理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具備公共政策問題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規劃和抉擇能力,公共政策執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評估能力。
❾ 公共政策體制存在缺陷的原因在哪裡
[摘要]公共政策執行體制是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根本性因素。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體制性原因主要是官僚制公共政策執行體制、公共政策執行參與體制和公共政策執行監督與責任追究制度存在問題所致。公共政策有效執行需要公共政策執行體制創新。
[關鍵詞]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執行;公共政策執行體制
[作者簡介]高建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廣西桂林541004
[中圖分類號]D6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08)12-0064-04公共政策有效執行是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既有公共政策執行主體、公共政策目標群體、公共政策執行環境等因素,也有公共政策執行體制的因素。本文試從公共政策執行體制的角度對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因素進行分析。
一、公共政策執行體制與公共政策有效執行:基於制度功能的視野分析史密斯認為:「理想化的政策、執行機構、目標群體、環境因素四者,為政策執行過程中所牽涉到的重大因素。」實際上,公共政策執行體制是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根本性因素。這是因為,在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因素中,無論是公共政策執行主體因素、公共政策目標群體因素還是其他因素,其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取決於公共政策執行體制的完善與否。丁煌指出:「在現行制度存在缺陷的條件下,各個政策執行主體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導致政策執行阻滯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理陛的選擇。如果制度條件能夠得以完善,政策執行主體的行為自然會隨之改進。」
所謂公共政策執行體制,「是指承擔公共政策執行任務的機構、人員與規范公共政策執行活動的各種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公共政策執行模式的總稱」。公共政策執行體制與公共政策有效執行關系密切,可以從制度功能的視角得以理解。俞憲忠在《制度現代化解構》一文中指出:「在人類文明演化變遷的歷史進程中,制度優化始終是人類首先關注的重要對象,不僅要求生產力方面的科學技術創新,而且更要求制度本身的最優選擇和最佳安排等制度創新,很多事實表明制度創新會比科技創新具有更重要的意義。」關於制度的功能,丁煌認為:「首先,制度是人們有效地開展社會活動的一種工具。人們創造制度是因為制度有用,它可以彌補理性的不及和無奈;其次,制度為人們的行為設定了一個本利結構和獎懲機制。它向人們揭示了做什麼事情和怎麼做可以得到怎樣的利益和好處,不做和不這樣做需要受到怎樣的制裁和懲罰;最後,制度還為我們觀察和理解人類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和行為提供了一把鑰匙。」
王詩宗認為:「外在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內在制度的不足,而且使制度適用於大型社會,有益於廣泛的社會秩序的形成。」徐育苗認為:「政治制度的功能作用至少有四個方面:一是規范政治權力的運作;二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三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四是保證公民的政治參與。」楊龍、戴揚認為:「其一般意義上的功能涉及三個方面:第一,使復雜的人際交往過程變得更易理解和更可預見,從而不同個人之間的協調也就更易於發生;第二,制度既保護又限制個人自由領域,它使人們盡可能多地享有自由領域,這意味著擁有盡可能多的合意選擇;制度的第三個功能是安全功能,它有助於緩解個人間和群體間的沖突。」
從制度功能的視角出發,公共政策執行體制與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第一,公共政策執行體制對公共政策有效執行起到保障作用。作為制度形式的公共政策執行體制,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其主要作用機理是:公共政策執行體制通過對公共政策執行者的權力進行監督和約束,通過監督和約束從而達到控制公共政策執行者公共政策執行偏差行為。美國學者雷恩和拉比諾維茨在《執行的理論觀》一書中就提出公共政策執行監督的重要性。他們把公共政策執行過程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綱領發展階段、資源分配階段和監督階段。其中的監督階段主要是對政策執行過程與成果加以評估,確認執行者所應該承擔的行政責任,包括監督、審計和評估三種形式等。薩巴蒂爾和馬茲曼尼安在《公共政策的執行:一個分析框架》一文中也提到公共政策執行體制的重要性。他們把影響公共政策執行各個階段的因素分為三類:政策問題的可處理性、政策本身的規制能力以及政策本身以外的因素。在政策本身的規制能力中,他們就提出要「執行機構間與機構內部的層級整合」和「建構執行機關的決定規則」等等。
第二,公共政策執行體制為公共政策有效執行提供了制度規范和秩序。公共政策執行體制是政治權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為實現社會政治的有序運行而對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和活動方式所作的法定約定。如政治權力確定政治權力的主體,規定政治權力由誰行使、屬於誰;政治制度保障政治主體對政治權力的有效行使,不受侵犯;公共政策執行體制規定政治權力運行機制,保證政治主體活動的實現;公共政策執行體制規定對政治權力主體進行監督的范圍和方式,限制政治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權益不受侵犯等等,這種法定約定對於保證公共政策有效執行提供了合法性基礎和秩序性滿足。丁煌指出:「人們的任何社會經濟活動都離不開制度。如果沒有制度的約束,那麼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只能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的混亂或者低效率
第三,不好的公共政策執行體制則會對公共政策有效執行構成阻礙。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力分配不合理、權責不明的公共政策執行體制則會造成公共政策執行內耗和消極抵抗,不利於公共政策有效執行。喬成邦、李軍超認為:「傳統體制下許多政府部門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服務對象是誰,往往是為了政策執行而執行政策,為了體制的需要而執行政策,甚至為了迎合上級的好惡而執行政策。由於傳統的政策執行只注重投入,不注重產出,片面追求效率而不計成本,不衡量效果,因此也就很難取得效果,甚至投入越多效果越差,公眾無法從政策中獲得應有的好處。」二、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體制因素分析(一)官僚制公共政策執行體制對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制限
官僚制體制曾經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效率最高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模式由馬克斯·韋伯所創立,用於解決組織效率和政策執行問題。在傳統的官僚制公共政策執行體制下,執行主體結構是與一元化壟斷相適應的「官僚制」的金字塔式等級結構,主體與主體之間主要體現為自上而下的統屬與制約的不平等關系,聯系的紐帶多為命令或指令,強調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觀意味著:決策的重要性完全取決於它是在科層的哪一層作出的;因此,最重要的決策是由政府機構的最高人物作出的。而處於科層等級低層的人們,只是執行這些決策罷了。」
作為公共政策執行的官僚制模式近年來遭受 學者們的批評和指責。其批評和指責集中在:(1)過多關注中央行動者的目標和策略,其他行動者在執行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被忽略了;(2)為了應付不確定性,各種組織都不可避免地擁有自由裁量權,基層官員的活動也將由此產生「控制赤字」,因為他們發展出了應付壓力的各種辦法;(3)過分強調中央的目標,不但忽視了基層官員的適應策略,也忽視了政府活動的以外結果。埃爾莫爾認為:「科層等級結構的關系越束緊,為保證所需的監督和決策點數目便越多,異變和拖延的機會便越多,下級對上級指導的依賴便大,對個人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依賴便越少。」此外,官僚制公共政策執行體制關注的是縱向權力上的制約與控制,而對橫向權力的配置控制不足,當「將公共政策執行任務分派給多個行政組織進行實施」時,「由於執行新公共政策部門責任的分散性,極有可能導致責任的互相推諉,信息的不通暢、執行工作的難以協調以及執行責任無法追究等一系列公共政策執行困境」。
(二)公共政策執行參與體制的不足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
張國慶指出,「陽光之下鮮有罪惡」;「政府建立信息公開制度,一切腐敗行為就難以滋生與蔓延;從政策接受主體的角度來說,信息公開是主權在民的體現,保證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政策的制定,保證公民行使監督權,切實保護自己的權利」。然而,從我國公民公共政策執行參與的現狀而言,我國公民公共政策執行參與的力度和廣度似嫌不足:一方面,從國家制度層面上,國家雖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圍上實施了聽證和政務公開等制度,但「過於強調粗放式的政策執行方式,忽視專業化、規范化和程序化,造成追求短期效應的形式主義盛行」;在某種情況下,公民公共政策執行參與體制內渠道不多、也不暢通,這與公共政策執行者的「官本位」思想有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就是一個多方利益主體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相互博弈的過程。」「政府若支持公眾參與,擴大信息透明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政府的權力。由於權力是一種稀缺資源,它可帶來利益,減少權力就意味著利益尋租可能減少。」另一方面,從公民自身的角度看,公民公共政策執行參與的動力不足,存在消極參與或不願參與的情況。「公共政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公共物品,它涉及全體公眾,具有非競爭性和排它的不可能性,因此,公共政策的這種特性就決定了公民在公共政策參與中具有搭便車的動機,即個人不為公共物品的生產和供應承擔任何成本也能為自己帶來收益。」
當然,當公共政策執行危及到公共政策目標群體的利益時,如果體制內參與渠道不順暢,則有可能導致「以法抗爭」的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
(三)公共政策執行的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缺損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
因此,加強對公共政策執行者的政策執行監督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然而,由於現實和體制的原因,我國公共政策執行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存在「虛監」、「失監」和責任追究無法落實的情形。如丁煌指出:「就我國的政策執行系統來看,由於監督機關實質上是屬於當地黨委和政府的一個工作部門,其人事任免權、調動權均掌握在當地黨政首腦手中,使監督機關成為當地黨政機關的附屬品。」作為公共政策執行責任追究制度而言,我國的公共政策執行責任追究也還處於理念和概念建構之中,深層次的責任追究制度無論在理論還是現實實踐上還處於探索之中。此外,在中國現有的公共政策執行環境中,公共政策執行責任追究在沒有上級和外來壓力的情況下,大多都流於形式。如我國現行的《黨政領導幹部辭職暫行規定》規定:「對引咎辭職責令辭職以及自願辭去領導職務的幹部,根據辭職原因、個人條件、工作需要等情況予以適當安排。」這就說明,所謂引咎辭職,甚至是免職,都有可能是異地交流任職或成為升遷的前奏,公共政策執行責任追究制度的缺損或流於形式由此可見一斑。
三、創新公共政策有效執行體制之策略選擇(一)重組公共政策執行結構體制,創新公共政策執行運行機制。第一,科學設置公共政策執行機構。在目前「公共政策執行」成為公共政策理論和實踐關注的焦點的情況下以及政治與行政二分的啟示,筆者認為,公共政策決策與公共政策執行分離是一個較好的範式選擇,即在決策、執行職能相對分離的基礎上,形成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決策局和執行局。執行部門和決策部門之間是績效合同關系,按照決策部門的法規、政策、辦法運作,實現決策部門規定的責任、目標和任務。第二,合理劃分公共政策執行權力。從縱向上說,要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權力,做到集權和分權的統一,特別是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的自主權。從橫向上說,一方面,要整合各部門執行權力,防止「政出多門」、「多龍治水」現象;另一方面,要做好橫向間各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典型的公共政策執行是發生在一個復雜的府際間關系網路上,其中多元參與者經常抱持分歧而且沖突的目標與期望;基於此,各種層次的府際關系運作能否順暢無礙,自然與政策執行的效果息息相關。」第三,探索公共政策執行新途徑。公共政策執行既要重視傳統自上而下官僚制公共政策執行模式,也要注重採用自下而上公共政策執行模式;既要充分發揮自上而下官僚制公共政策執行模式的管理「控制」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自下而上公共政策執行模式中基層官員的主觀能動作用。「離問題越近,其影響問題的能力就越大。換言之,復雜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依賴於官僚層級的控制,而是依賴於處理問題最恰當的地方之自由裁量權的最大化。」此外,還要注重網路治理模式的運用。「網路是由各種各樣的行動者構成的,每個行動者都有自己的目標,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網路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行動者之間的相互依賴;網路行動者採取合作的策略活動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二)加強公共政策執行參與體制建設,提高公共政策目標群體公共政策執行參與程度。公共政策目標群體參與公共政策執行,不僅可以提高公共政策執行的社會認同度和接受度,而且還有助於減少公共政策執行者政策執行偏差和執行腐敗行為,有助於公共政策有效執行和公共政策目標群體的利益不致受損。為此,一方面,作為公共政策執行者,應充分敞開公共政策執行參與渠道,在當前「通過對話、協商、公開辯論乃至全民公決渠道把公眾納入公共決策過程已不再是一件觀念上難以接受、技術上無法克服的事情」的情況下,不僅要充分發揮體制性的公共政策執行參與機制,如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和政協的參政作用,健全人民來信來訪制度,領導深入基層調研製度等等,還要不斷開辟新的公共政策執行參與渠道,如舉行公共政策執行聽證會、建立公共政策信息披露制度,通過公共政策執行活動和公共政策信息的公開化確保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了解權,允許公眾對公共政策執行進行公開辯論或公開批評,公眾直接參與公共政策執行的投票表決等等;另一方面,作為公共政策目標群體,也要自覺地主動地參與公共政策執行全過程,克服公共政策目標群體公共政策執行參與不足和參與「搭便車」現象,應建立正常的公民公共政策執行參與制度,允許在合法利益未得到解決之前有合法的「抗爭」的權利等等。
(三)建立和完善公共政策執行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首先,要給予監督者一定的權威和權力,特別是上級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權威和權力,防止出現因控制權力過軟導致「令不行、禁不止」的現象;其次,要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功能、內外溝通、上下結合的監督網路,進一步完善以黨的監督為先導,權力監督為主體、輿論監督為動力的監督體系。同時,公共政策制定機關以及其他國家機關要加大對公共政策執行的監督力度,使公共政策執行者時時感受到執行的壓力,不敢懈怠;再次,完善公共政策執行責任追究制度,對因政策理解偏差、貫徹不力、執行失誤、甚至違背政策、對抗政策造成嚴重影響和後果的政策執行人員和相關領導要追究其執行責任和領導責任;對玩忽職守、擅自篡改政策或使政策執行發生嚴重偏差和嚴重後果的故意行為要追究執行者和領導者的法律責任,該處理的處理,該制裁的制裁,使其在法律的邊界內不敢擅自作為;完善公共政策執行責任追究方法,對玩忽職守、貫徹不力、執行失誤、對抗政策等的政策執行人員該撤職的撤職、該免職的免職,該開除的開除,永不續用
❿ 學習公共政策學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麼意義
這要從公共政策學產生的歷史條件來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如下:
(1)系統論、信版息論、控制論的產生權;
(2)決策科學的形成;
(3)行為科學的形成和行為主義政治學的進展;
(4)凱恩斯主義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領域的擴大,公共政策對經濟、社會生活正面作用,盡管許多國家的政府官僚系統不斷擴充,但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涉及的專業知識仍然超過他們的知識領域。
特別是在混合經濟環境下的公共部門經濟職能包括三個方面:資源配置功能,收入分配功能和穩定經濟功能。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