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張掖臨澤的歷史事件

張掖臨澤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4 11:33:27

Ⅰ 臨澤縣的名勝古跡

臨澤丹霞地貌景區
臨澤丹霞地貌景區地處祁連山北麓,東距張掖市區30公里,北距專臨澤屬城區2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約為1800米,分布面積約50平方公里。是總面積510平方公里「省級地質公園」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張掖丹霞地貌景區的一部分。
梨園口戰役紀念館
梨園口戰役紀念館(原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臨澤烈士陵園),座落在臨澤縣東郊大沙河南岸,總佔地面積600畝,是西北地區佔地面積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
香古寺
香古寺為2A級旅遊景區,座落在臨澤縣城北30公里板橋鎮境內,佔地面積約201畝,北依明長城,南眺黑水河,始建於西漢武帝元守年間。建築布局、風格融道、佛、儒「三教合一」基調,是西北地區有名的朝聖旅遊勝地。
雙泉湖
雙泉湖位於臨澤縣城北5公里,景區總面積5040畝,其中水域面積1290畝,屬國家2A級旅遊景區。雙泉湖史稱梁家湖,千百年來,在眾多泉水中有兩眼泉(九眼泉和五眼泉)涌較盛,水聚成湖,雙泉湖由此而得名。園內建有水上公園,千畝魚池垂釣區、蘆葦區、食府娛樂區和濕地保護區五個旅遊景區。

Ⅱ 關於歷史上甘肅省臨澤縣平川鎮四二村李家營盤的相關信息

就在四二村與沙溝三隊交接處,原來有些墳灘

Ⅲ 簡述甘肅張掖歷史

多了一萬塊錢。她擰著眉,苦思這筆

Ⅳ 張掖古城的歷史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張掖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過著狩獵、游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里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它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占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系。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漢唐以來,張掖就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沖。由於地理環境優越,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張掖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羅棋布。大禹導弱水入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駿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張騫、班超、法顯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唐玄奘經張掖去西天取經,馬可·波羅旅居張掖一年等歷史傳說和記載,使這塊土地更加神奇。創建於魏晉時期的馬蹄寺、金塔寺,保存著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壁畫

Ⅳ 西路軍臨澤戰役的內容是什麼

西路軍西征之戰1936年10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勝利會師。

紅軍主力在西北的集中,形成了橫跨黃河兩岸發展、雄峙西北的戰略態勢。一心企圖滅共的蔣介石擔心東北軍、西北軍與我黨形成「三位一體」抗日反蔣的局面,因而對紅軍主力在西北的集中憂心如焚、坐卧不寧。

在剛剛處理完「兩廣事件」後,他便急忙揮戈西北,全力「剿共」。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決定提前實施寧夏戰役計劃(即佔領寧夏及河西,打通與蘇聯的聯系,首先造成西北地區抗日局面)。

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決定調三十軍開至靖遠的大蘆子地區,秘密造船,偵察渡河點,准備渡河的各種事宜。造船任務由三十軍政委李先念組織實施。

Ⅵ 簡述「張掖」的歷史

九州時期 張掖 屬雍州。
漢代(前206-220年)以前 月氏國稱雄於敦煌祁連間,張掖為其屬地
西周時期 戎、狄兩族在這里居住
春秋戰國時 烏孫與月氏共居河西。其後,月氏逐烏孫而獨居。
秦漢之際 北方的匈奴族強大起來,擊敗並趕走了月氏人,河西遂為匈奴右賢王的領地。黑河東、西分別由休屠王、渾邪王分領。
西漢時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此後,開始大規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通和繁榮。「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張掖遂為絲綢之路的重鎮。西漢(前206-8年)末年,竇融任張掖屬國督尉時,注重發展農牧業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後漢書》記載:「竇融據河西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飢荒者, 歸之不絕。」
兩晉南北朝時期 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國,都建康(今高台縣駱駝城),他採取發展農業,大興儒學,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繼承發揚漢文化,推廣佛教,翻譯佛經,開鑿石窟,並以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造新的音樂《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成為北方中國佛教的中心,同時也使張掖成為中國內地與西域通使和商貿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時,《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廷的「國伎」;張掖的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的法樂。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
唐時期 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稻豐收稔,一縑數十斛,積軍糧數十年」。河西的國際貿易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張掖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經,途徑張掖。詩人陳子昂奉旨視察張掖,寫有《上諫武後疏》。王維、高適、岑參、馬雲奇等駐足甘州時均留下著名詩篇。甘州音樂《波羅門佛曲》傳入宮廷後,唐玄宗改制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後,成為教坊大麴,以《甘州破》、《甘州子》、《八聲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詞牌、曲牌流傳甚廣。唐末,張掖與中原、西域關系密切,通互市,發展貿易;僧侶往返,佛教文化得到進一步交流。
北宋時期 天聖六年(102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擊敗甘州回鶻,建立西夏。繼承漢文化傳統繼續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興辦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時期 置甘肅行省,張掖為省會。元世祖忽必烈親詔郎中董文用墾甘州之土為水田,仿寧夏之法種水稻。城內建甘肅最大的糧倉-扎渾倉,供應各路軍糧。甘州成為河西走廊的驛道中樞和茶葉外貿的轉口城市,商路四通八達,商品交易頻繁。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馬可 波羅游記》中記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模以及宗教寺廟的宏偉。
明時期 張掖為陝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明王朝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建設了一批學校、書院,使甘州自此進士、舉人、秀才輩出。從內地大量移民屯墾,大興水利,使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在甘州大興土木,修築長城等一大批軍事設施以鞏固邊防,形成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甘州仍然是西北軍事補給基地,河西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商業持續繁榮,成為西北最大的畜產品集散市場,晉商及陝西、山東、京師商人集團雲集甘州,建立會館。明政府利用山西、陝西商人運糧、茶至甘州,充實邊儲和開展茶馬交易。
清時期 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軍駐地,節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總兵。清王朝在西部的歷次軍事行動,均以甘州為軍事提調中心和後勤補給基地。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商人雲集張掖(甘州),建立商幫會館,如山西會館、陝西會館、直東(河北、山東)會館、涼州會館、鎮蕃(民勤)會館,兩湖會館、河南會館。各大商團貿易活動輻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廣大地區,甘州成為河西商業中心和日用雜品的中轉批發市場。清時,文化教育更加興盛。城鄉普設義學、社學、私塾;民間武學林立,百姓習武成風,在一百多年間出現了二十多名武進士和一百多名武舉人。清末,張掖人王之佐留學日本時,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鄉後宣傳革命主張,他的《致馬安良書》,公開支持武昌起義、擁護共和、廢除帝制,風靡全省。
1927年 設張掖縣。
1985年5月 撤銷張掖縣,設立縣級張掖市以原張掖縣行政區域為張掖市的行政區域。
2002年3月1日 國務院批復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甘州區南環路。張掖市設立甘州區,以原縣級張掖市的行政區域為甘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縣府街。地級張掖市轄原張掖地區的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甘州區。

Ⅶ 簡述張掖的歷史

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公元前121年由漢內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容,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為河西四郡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地區下轄臨澤、高台、山丹、民樂、肅南五縣及張掖市,總面積4.1萬平公里,總人口117萬。張掖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騫、班超、法顯、唐玄奘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
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停留長達一年之久。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最,古稱「金張掖」,後改名甘州,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之佳句。

Ⅷ 張掖的歷史遺跡八百字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張掖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過著狩獵、游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里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它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占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系。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漢唐以來,張掖就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沖。由於地理環境優越,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張掖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羅棋布。大禹導弱水入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駿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張騫、班超、法顯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唐玄奘經張掖去西天取經,馬可·波羅旅居張掖一年等歷史傳說和記載,使這塊土地更加神奇。創建於魏晉時期的馬蹄寺、金塔寺,保存著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壁畫。

Ⅸ 紅軍在臨澤戰爭作文

甘肅省西北部座落著一個繁華的小縣城——臨澤。臨澤縣歷史悠久,地處河西走廊中專部,是古絲綢之路要塞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商旅必經之地。公元前9年,王莽廢漢立新,改昭武縣為渠武縣。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改渠武縣為昭武縣。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避司馬昭諱改昭武縣為臨澤縣。
臨澤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物產豐富。臨澤有棗鄉之城的美譽。臨澤小棗以其適應性強和應用性廣,一直為我國人民所喜愛。除小棗外,臨澤還有許多遠近聞名的產業,如:制種玉米、大棚葡萄、昭武酒等。
臨澤還是一個美麗的小縣城。春天,鳥語花香;夏天,綠樹成陰;秋天,碩果累累;冬天,白雪紛飛。香古寺、天鵝湖、烈士陵園、頤和綠苑都把臨澤襯托的更加美麗。我們臨澤最有名的還是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層理交錯、岩壁陡峭、氣勢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斕。這個神奇的地方今年已經吸引了十多萬遊客和眾多攝影愛好者。電影《神探狄仁傑》就是在這拍攝的。
我愛我的家鄉!美麗的臨澤,使我驕傲!繁華的臨澤,使我自豪!我真誠的邀請全國各地的朋友們,來我的家鄉!

Ⅹ 張掖發生過哪些歷史典故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是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沖。 張掖歷史悠久, 張掖地圖文化燦爛,山川秀麗,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過著狩獵、游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里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
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
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占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系。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勝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張掖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羅棋布。大禹導弱水入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駿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張騫、班超、法顯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唐玄奘經張掖去西天取經,馬可·波羅旅居張掖一年等歷史傳說和記載,使這塊土地更加神奇。創建於魏晉時期的馬蹄寺、金塔寺,保存著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壁畫。

閱讀全文

與張掖臨澤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