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西方的歷史學說

西方的歷史學說

發布時間:2021-03-04 11:17:24

Ⅰ 西方歷史學界的記錄方式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我們當代所看到的歷學寫作方式就是西方的史學記錄方式。五四以後向西方學習的方面之一。以如範文瀾先生寫得《中國通史》就是是不是就是西方的史學記錄方式,按其年代,人物,相關事件全部逐一的記錄下來。

Ⅱ 西方的古代歷史是看什麼歷史古籍研究的

您好
西方史學史最開始是古典史學
最早的資料是荷馬史詩,講述的大約專是公元前11-8世紀的屬。
公元前是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色諾芬的《長征記》《希臘史》
在羅馬時代,羅馬史學產生
先說早期羅馬史學,代表人物是費邊.皮克托,著作是《羅馬史》,還有羅馬史學的奠基人老伽圖寫的一些著作。
後來是共和國時期的撒路斯提烏斯的《喀提林陰謀》《朱古達戰爭》《歷史》,凱撒的《高盧戰記》《內戰記》
再到帝國時期的李維的《建成以來史》,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阿古利可拉傳》
接下來是基督教史學
代表人物是尤西比烏斯的《編年史》
聖奧古斯丁《懺悔錄》《上帝之城》
...................................
好多好多的,先說這些吧
一般來說,西方的古代歷史是看以上歷史古籍研究的。
望採納,謝謝了,純手打,好累,,,,,,

Ⅲ 西方古典史學傳統與特點

導言:西方史學理論的發展及演變概貌

西方史學源遠流長、恢弘博大,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的歷史性的轉折和變遷。

第一次轉折:西方史學的創立。發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歷史與神話分離,產生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的古典史學。

第二次轉折: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西方史學從古典史學的人本主義轉向基督教的神學史觀。

第三次轉折:開始於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西方史學從基督教的神學史觀轉向資產階級史學的人文主義史觀。

第四次轉折:發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史學理論的演變更為激盪復雜,產生了與傳統史學相對峙的新史學思潮。

第五次轉折:發端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標志著當代西方史學的形成。

第一節:古典史學(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

1、希羅多德與「社會文化史」傳統的開創。

人本意識、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則,奠定了西方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

2、修昔底德與「政治軍事史」傳統的確立。

將人類歷史獨立於天神之外的歷史觀念,成為西方建立科學的歷史學的基礎。

3、古典史學思想的發展特徵:

(1)倒退的、循環的歷史觀念。

(2)人本主義思想。

(3)「世界主義」思想。

(4)尚未取得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

第二節:基督教史學(公元5世紀——14世紀的黑暗時代)

基督教史學理論的價值:

1、系統提出了歷史「統一性」和世界史的觀念。

2、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歷史直進觀」和「歷史進步論」。

3、提出善惡沖突推動歷史進步的「歷史動力觀」。

3、創立體現歷史線形發展的公元紀年法。

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節:近代資產階級史學(14世紀——19世紀末)

一、人文主義史學(文藝復興時期14——17世紀)

人文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恢復古典史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2)重新強調歷史的垂訓意義。

(3)重視歷史敘述的體例。

重要流派:「修辭學派」、「博學派」。

二、理性主義史學(啟蒙時代17世紀——18世紀末)

理性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人類的理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2)主張探索歷史的發展規律,以理性的眼光來審視歷史和評判歷史。

(3)提倡突破狹隘的政治軍事史,注意廣義上的社會文化史。

(4)提出系統的歷史進步理論。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爾泰《論世界各國的民族精神、禮儀和風俗習慣》、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綱》、康德《從世界主義者角度看世界歷史觀念》、維柯《新科學》

三、浪漫主義史學與歷史主義(十九世紀)

浪漫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歷史的連續性和繼承性。

(2)關注歷史發展的個性和獨特性。

(3)提倡用情感來取代理性,反對用抽象的理性原則來概括歷史。

(4)注重偉大人物和政治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歷史主義是浪漫主義史學的一個最重要內容。歷史主義的鮮明特徵:

(1)人類歷史是有機發展的過程,有著不可割斷的歷史連續性。

(2)對歷史現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態度加以研究,進行歷史的分析,具體了解個歷史時期的特點,承認它們存在的合理性。

(3)世界歷史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歷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體的歷史研究。

維柯的《新科學》開創了世界歷史主義。

赫爾德的「文化的歷史主義」。

蘭克與「政治的歷史主義」。

四、歷史哲學 (十八世紀以後)

所謂的「歷史哲學」,即是對歷史進行哲學的思考。指的是人們對於歷史不應該只以堆積史實為能事,還應該達到一種哲學的或理論的了解。

近現代的歷史哲學一詞,專指西方唯心主義的歷史哲學。唯物主義的歷史哲學則一般通稱為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

在唯心主義方面,歷史哲學一詞的涵義和內容,也隨著科學觀念和哲學觀念的變化而經歷長期不斷的演變,其演變的趨勢是從思辯的走向分析的。大體上,前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演變的規律或規劃是什麼?而後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知識或理解的性質是什麼?

思辯的歷史哲學——重要探討整個人類歷史的特徵、意義模式和規律等。是試圖在一大堆貌似雜亂無章的歷史事實的背後,尋求出理性的原則、規律和意義來。(前面所述各派大體上都屬於思辯的歷史哲學。)

思辯的歷史哲學特別關注的問題:

(1)歷史運動的模式。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進步的。

(2)歷史發展的動力。看法不一,或認為是人的理性,或認為是復雜的人性,或認為是英雄人物。

(3)歷史進程的目的和意義。認為歷史發展有明確的目的和終極意義。

代表人物:維柯、伏爾泰、赫爾德、康德、黑格爾,以及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的文化形態史觀。

分析的歷史哲學——著重闡釋歷史學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質、方法、價值或作用。其出發點是:要理解歷史事實,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歷史知識的性質。歷史哲學的任務應該應該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對歷史的假設、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質進行反思。

分析的歷史哲學關注的問題,更多的是歷史認識是什麼,而不再是歷史本身是什麼;更多的則是人們是怎樣在認識歷史的運動的,而不再是歷史自身是怎樣運動的。對於分析的歷史哲學來說,更重要得多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對歷史本身的探討和解釋,而是對歷史學的探討和解釋。

代表人物:布萊德雷、狄爾泰、克羅齊、柯林武德、波普爾等。

四、實證主義史學(十九世紀後半期)

實證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主張依照自然科學的模式建設歷史學,力圖使史學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追尋「一般法則」的科學。

(2)努力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反對歷史研究的「個體論」傾向。

第四節:當代西方史學(20世紀以來)

一、當代西方史學形成的特徵:

1、從傳統的「敘述型」轉向「分析型」。即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2、從研究「顯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動為中心,而轉向研究普通人和「社會底層的力量。

3、從狹隘的政治軍事史轉向探求社會歷史的「總體」與「結構」。

4、從個人在故紙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業方法轉為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技術。

5、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二、當代西方史學的發展脈絡、主要流派及其理論:

(一)「新史學」的開端

法國卡爾。蘭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學」這一口號;法國亨利。貝爾創辦《歷史綜合評論》;美國魯濱遜與「新史學派」的建立。

(二)法國年鑒學派(三個發展階段)

1、創建階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費弗爾和布洛赫。這一階段奠定了年鑒學派的基本理論:

(1) 反對傳統史學迷信史學和史料的傾向。

(2) 提倡「總體史學」。即強調歷史研究的對象包含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3) 反對歷史研究以精英人物為中心,大力倡導「從下往上看的史學」,主張著重研究下層的普通大眾的歷史。

(4) 主張史學要按科學的程序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5) 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2、第二發展階段(1945——1968年)

是年鑒學派「制度化」和深化階段。代表人物為布羅代爾(1902——1985)。

布羅代爾理論代表作:《歷史和社會科學:長時段》、《菲力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羅代爾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論」(歷史時間的理論):認為歷史時間可以分為相互聯系的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分別表述三個不同層次的歷史運動,而其中的長時段歷史也就是結構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長期的決定性的作用。只有藉助於長時段歷史觀,才能夠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類生活的全貌。

3、第三發展階段(1968年以後)

打出「新史學」的旗號,從此被稱為「年鑒——新史學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諾拉、夏蒂埃、勒韋爾。

年鑒——新史學派著重研究的理論、方法和領域:

(1)繼承了長時段理論,著重研究各種結構和變化緩慢但長期起作用的事物。認為只有通過長時段才能把握和認識推動歷史前進的潛在力量。研究領域是歷史人類學和精神狀態史。

(2)重視歷史認識論和史學方法論。

(3) 進一步拓寬歷史研究的領域,更潛心於細小的課題。

(4)重新強調政治的作用,承認事件的重要意義。

(三)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即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代表人物有多布、希爾頓、希爾、霍布斯鮑姆、湯普森。

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共同性與理論特徵:

(1)熟悉馬恩著作,信仰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從事歷史研究。但對歷史唯物主義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解釋,並有所修正。

(2)發揚了英國經驗主義的史學傳統,強調對歷史特殊性的認識,堅持歷史學是研究歷史事實發展過程的科學。

(3)強調研究下層人民的歷史。

(4)注重總體史研究。

(四)當代西方比較史學

西方比較史學的研究著作大致上歸納為四類:

(1)「各文明體系的比較」研究。即如斯賓格勒、索羅金和湯因比那樣的宏觀比較。

(2)「主要是對文明的某種中心題目進行比較研究,如比較宗教式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大都是一些比較具體的歷史現象的比較。

(3)通過比較而「研究歷史過程」,「它們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可選擇的生產方式』的比較研究到一個單獨的行業實現工業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較;從革命這個永遠受歡迎的題目的比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確的過程的比較研究(例如現代教育制度的普及)。著重歷史比較尤其與經濟學、社會學或人類學的某些學派有密切的聯系」。

(4)「機構的比較」。如教會、黨派、銀行之類的組織和機構的比較。

比較史學的特點:它不像寫作通史或斷代史的歷史學家那樣在連續敘述人類的發展中尋找歷史的意義,也不像歷史哲學家那樣在尋求全面的總體模式中獲取歷史的意義,而是從整個人類歷史中一直在撞擊著人類的那些永恆的問題中尋找歷史的意義。為此,比較史學按照某種規范和范疇,從人類歷史中挑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側重探討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某種情況下的特殊規律,亦即尋求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闡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異同。

(五)當代西方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是歷史學與心理學的嫁接而產生的一門新學科,它藉助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探索人類過去的種種行為,進而更全面與更深刻地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

心理史學分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生活,其理論的一般特徵:(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頓和克胡特)

(1) 以新精神分析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即堅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學說的原則,強調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的主導作用。同時強調自我的的自主性,認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來源,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主要是家庭環境、養育方式)對人格的重大影響。

(2) 反映了一種「心理決定論」的歷史觀。即用歷史人物的心理特徵解釋一切行為。

(3) 模式歸納。即習慣套用心理學模式的歸納,缺乏因果解釋的科學研究(有些原理根本無法驗證)。

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反映了當代西方心理史學的變化趨勢:(代表人物溫斯坦、普拉特、埃爾金斯、阿瑟爾、霍弗、拉森)

(1)由「心理因素決定論」向「外在環境決定論」轉變。

(2)方法論的突破。即不再僅僅是將心理學理論作為解釋歷史現象的史學方法,而把歷史上的心理現象本身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是說,不再局限於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個人和群體的歷史行為,而是把歷史上的個人和群體心理的發生、發展、演變的原因,及其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變化,使心理史學不知不覺變成了歷史心理學和心態史學了)。

(3)社會學對心理史學的滲透。強調不是心理驅力決定外在現實,而是外在現實決定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史學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行為完全是環境決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像是本能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對外部世界的反應。

(4)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史學中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認知模式會影響和決定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六)當代西方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也就是把數學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歷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當代西方計量史學的特徵:

(1)運用電子計算機。它的使用,使系統收集、利用史料及進行統計分析成為可能,並向研究者提供了處理大量情報資料和分析多變數現象的能力。

(2)進行統計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學研究中那種描述性的統計,而是一種高級的推理統計學和多變數解析領域的分析,對此非用電子計算機不可。

(3)製作數學模式。借用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中的理論模式,以數理形式來表現歷史文化現象。

(七)文化形態史觀

文化形態史觀是當代西方思辯的歷史哲學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賓格勒(著作《西方的沒落》)和湯因比(著作《歷史哲學》)。

其主要理論特徵: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賓格勒)或「起源、生長、衰落、解體」(湯因比)四大階段的生命周期來概括人類歷史或文化的全部過程及其一般模式。

強調兩點:

第一:所謂的歷史就是文化或文明。這一結論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類歷史的真正載體,而歷史的意義即寓於作為人類歷史之基本現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認為,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應闡釋的主要對象既不是純粹的精神觀念,也不是表層的政治、經濟現象,而是作為一種歷史整體的文化或文明。

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價值、屬於同一時代的。這個結論的重點在強調,各種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原本就是自成一體、各有根據的,而決無孰優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確信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面對的世界歷史指的是整體,而不是某個選定的部分。因此,理應放棄狹隘的歐洲文化中心論和偏頗的民族主權國家觀,轉向一種整體性的、深層次的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比較研究。

參考書目:

《西方史學史》,張廣智主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何兆武陳啟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西方新史學評述》,龐卓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Ⅳ 西方史學理論發展的階段

第一次轉折:西方史學的創立。發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歷史與神話分離,產生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的古典史學。

第二次轉折: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西方史學從古典史學的人本主義轉向基督教的神學史觀。

第三次轉折:開始於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西方史學從基督教的神學史觀轉向資產階級史學的人文主義史觀。

第四次轉折:發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史學理論的演變更為激盪復雜,產生了與傳統史學相對峙的新史學思潮。

第五次轉折:發端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標志著當代西方史學的形成。

Ⅳ 西方史學史為什麼說19世紀是歷史學的世紀

19世紀被譽為歷史學的世紀,史學理論認為,19世紀歷史學逐漸科學化(尤其是法國大回革命之答後),歷史研究從此擺脫修辭和文學寫作的悠久聯系;並在19世紀涌現一大批歷史理論、歷史學家
這個世紀里出現了很多史學流派(如蘭克史學等),培養出了很多史學工作者,史學雜志和歷史學社普及,史學理論有了進一步的更新,眾多的考古發現(如特洛伊遺址的發掘)。

Ⅵ 西方歷史學的源頭為何是神話與傳說

不僅僅是西方的歷史學,源頭會是神話和傳說,就是中國自己的一些歷史學的源頭也是神話和傳說,比如說女媧造人,嗯,誇父逐日盤古開天闢地。

Ⅶ 西方歷史

這個要全面說可太多了 我前不久讀一本叫《世界史綱》裡面從歐洲起源一直講到一戰結束 建議去看一看裡麵包括了各種宗教的起源

Ⅷ 西方古典史學的特點是什麼

導言:西方史學理論的發展及演變概貌

西方史學源遠流長、恢弘博大,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的歷史性的轉折和變遷。

第一次轉折:西方史學的創立。發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歷史與神話分離,產生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的古典史學。

第二次轉折: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西方史學從古典史學的人本主義轉向基督教的神學史觀。

第三次轉折:開始於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西方史學從基督教的神學史觀轉向資產階級史學的人文主義史觀。

第四次轉折:發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史學理論的演變更為激盪復雜,產生了與傳統史學相對峙的新史學思潮。

第五次轉折:發端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標志著當代西方史學的形成。

第一節:古典史學(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

1、希羅多德與「社會文化史」傳統的開創。

人本意識、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則,奠定了西方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

2、修昔底德與「政治軍事史」傳統的確立。

將人類歷史獨立於天神之外的歷史觀念,成為西方建立科學的歷史學的基礎。

3、古典史學思想的發展特徵:

(1)倒退的、循環的歷史觀念。

(2)人本主義思想。

(3)「世界主義」思想。

(4)尚未取得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

第二節:基督教史學(公元5世紀——14世紀的黑暗時代)

基督教史學理論的價值:

1、系統提出了歷史「統一性」和世界史的觀念。

2、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歷史直進觀」和「歷史進步論」。

3、提出善惡沖突推動歷史進步的「歷史動力觀」。

3、創立體現歷史線形發展的公元紀年法。

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節:近代資產階級史學(14世紀——19世紀末)

一、人文主義史學(文藝復興時期14——17世紀)

人文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恢復古典史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2)重新強調歷史的垂訓意義。

(3)重視歷史敘述的體例。

重要流派:「修辭學派」、「博學派」。

二、理性主義史學(啟蒙時代17世紀——18世紀末)

理性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人類的理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2)主張探索歷史的發展規律,以理性的眼光來審視歷史和評判歷史。

(3)提倡突破狹隘的政治軍事史,注意廣義上的社會文化史。

(4)提出系統的歷史進步理論。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爾泰《論世界各國的民族精神、禮儀和風俗習慣》、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綱》、康德《從世界主義者角度看世界歷史觀念》、維柯《新科學》

三、浪漫主義史學與歷史主義(十九世紀)

浪漫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歷史的連續性和繼承性。

(2)關注歷史發展的個性和獨特性。

(3)提倡用情感來取代理性,反對用抽象的理性原則來概括歷史。

(4)注重偉大人物和政治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歷史主義是浪漫主義史學的一個最重要內容。歷史主義的鮮明特徵:

(1)人類歷史是有機發展的過程,有著不可割斷的歷史連續性。

(2)對歷史現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態度加以研究,進行歷史的分析,具體了解個歷史時期的特點,承認它們存在的合理性。

(3)世界歷史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歷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體的歷史研究。

維柯的《新科學》開創了世界歷史主義。

赫爾德的「文化的歷史主義」。

蘭克與「政治的歷史主義」。

四、歷史哲學 (十八世紀以後)

所謂的「歷史哲學」,即是對歷史進行哲學的思考。指的是人們對於歷史不應該只以堆積史實為能事,還應該達到一種哲學的或理論的了解。

近現代的歷史哲學一詞,專指西方唯心主義的歷史哲學。唯物主義的歷史哲學則一般通稱為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

在唯心主義方面,歷史哲學一詞的涵義和內容,也隨著科學觀念和哲學觀念的變化而經歷長期不斷的演變,其演變的趨勢是從思辯的走向分析的。大體上,前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演變的規律或規劃是什麼?而後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知識或理解的性質是什麼?

思辯的歷史哲學——重要探討整個人類歷史的特徵、意義模式和規律等。是試圖在一大堆貌似雜亂無章的歷史事實的背後,尋求出理性的原則、規律和意義來。(前面所述各派大體上都屬於思辯的歷史哲學。)

思辯的歷史哲學特別關注的問題:

(1)歷史運動的模式。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進步的。

(2)歷史發展的動力。看法不一,或認為是人的理性,或認為是復雜的人性,或認為是英雄人物。

(3)歷史進程的目的和意義。認為歷史發展有明確的目的和終極意義。

代表人物:維柯、伏爾泰、赫爾德、康德、黑格爾,以及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的文化形態史觀。

分析的歷史哲學——著重闡釋歷史學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質、方法、價值或作用。其出發點是:要理解歷史事實,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歷史知識的性質。歷史哲學的任務應該應該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對歷史的假設、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質進行反思。

分析的歷史哲學關注的問題,更多的是歷史認識是什麼,而不再是歷史本身是什麼;更多的則是人們是怎樣在認識歷史的運動的,而不再是歷史自身是怎樣運動的。對於分析的歷史哲學來說,更重要得多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對歷史本身的探討和解釋,而是對歷史學的探討和解釋。

代表人物:布萊德雷、狄爾泰、克羅齊、柯林武德、波普爾等。

四、實證主義史學(十九世紀後半期)

實證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主張依照自然科學的模式建設歷史學,力圖使史學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追尋「一般法則」的科學。

(2)努力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反對歷史研究的「個體論」傾向。

第四節:當代西方史學(20世紀以來)

一、當代西方史學形成的特徵:

1、從傳統的「敘述型」轉向「分析型」。即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2、從研究「顯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動為中心,而轉向研究普通人和「社會底層的力量。

3、從狹隘的政治軍事史轉向探求社會歷史的「總體」與「結構」。

4、從個人在故紙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業方法轉為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技術。

5、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二、當代西方史學的發展脈絡、主要流派及其理論:

(一)「新史學」的開端

法國卡爾。蘭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學」這一口號;法國亨利。貝爾創辦《歷史綜合評論》;美國魯濱遜與「新史學派」的建立。

(二)法國年鑒學派(三個發展階段)

1、創建階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費弗爾和布洛赫。這一階段奠定了年鑒學派的基本理論:

(1) 反對傳統史學迷信史學和史料的傾向。

(2) 提倡「總體史學」。即強調歷史研究的對象包含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3) 反對歷史研究以精英人物為中心,大力倡導「從下往上看的史學」,主張著重研究下層的普通大眾的歷史。

(4) 主張史學要按科學的程序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5) 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2、第二發展階段(1945——1968年)

是年鑒學派「制度化」和深化階段。代表人物為布羅代爾(1902——1985)。

布羅代爾理論代表作:《歷史和社會科學:長時段》、《菲力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羅代爾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論」(歷史時間的理論):認為歷史時間可以分為相互聯系的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分別表述三個不同層次的歷史運動,而其中的長時段歷史也就是結構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長期的決定性的作用。只有藉助於長時段歷史觀,才能夠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類生活的全貌。

3、第三發展階段(1968年以後)

打出「新史學」的旗號,從此被稱為「年鑒——新史學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諾拉、夏蒂埃、勒韋爾。

年鑒——新史學派著重研究的理論、方法和領域:

(1)繼承了長時段理論,著重研究各種結構和變化緩慢但長期起作用的事物。認為只有通過長時段才能把握和認識推動歷史前進的潛在力量。研究領域是歷史人類學和精神狀態史。

(2)重視歷史認識論和史學方法論。

(3) 進一步拓寬歷史研究的領域,更潛心於細小的課題。

(4)重新強調政治的作用,承認事件的重要意義。

(三)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即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代表人物有多布、希爾頓、希爾、霍布斯鮑姆、湯普森。

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共同性與理論特徵:

(1)熟悉馬恩著作,信仰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從事歷史研究。但對歷史唯物主義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解釋,並有所修正。

(2)發揚了英國經驗主義的史學傳統,強調對歷史特殊性的認識,堅持歷史學是研究歷史事實發展過程的科學。

(3)強調研究下層人民的歷史。

(4)注重總體史研究。

(四)當代西方比較史學

西方比較史學的研究著作大致上歸納為四類:

(1)「各文明體系的比較」研究。即如斯賓格勒、索羅金和湯因比那樣的宏觀比較。

(2)「主要是對文明的某種中心題目進行比較研究,如比較宗教式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大都是一些比較具體的歷史現象的比較。

(3)通過比較而「研究歷史過程」,「它們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可選擇的生產方式』的比較研究到一個單獨的行業實現工業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較;從革命這個永遠受歡迎的題目的比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確的過程的比較研究(例如現代教育制度的普及)。著重歷史比較尤其與經濟學、社會學或人類學的某些學派有密切的聯系」。

(4)「機構的比較」。如教會、黨派、銀行之類的組織和機構的比較。

比較史學的特點:它不像寫作通史或斷代史的歷史學家那樣在連續敘述人類的發展中尋找歷史的意義,也不像歷史哲學家那樣在尋求全面的總體模式中獲取歷史的意義,而是從整個人類歷史中一直在撞擊著人類的那些永恆的問題中尋找歷史的意義。為此,比較史學按照某種規范和范疇,從人類歷史中挑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側重探討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某種情況下的特殊規律,亦即尋求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闡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異同。

(五)當代西方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是歷史學與心理學的嫁接而產生的一門新學科,它藉助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探索人類過去的種種行為,進而更全面與更深刻地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

心理史學分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生活,其理論的一般特徵:(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頓和克胡特)

(1) 以新精神分析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即堅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學說的原則,強調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的主導作用。同時強調自我的的自主性,認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來源,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主要是家庭環境、養育方式)對人格的重大影響。

(2) 反映了一種「心理決定論」的歷史觀。即用歷史人物的心理特徵解釋一切行為。

(3) 模式歸納。即習慣套用心理學模式的歸納,缺乏因果解釋的科學研究(有些原理根本無法驗證)。

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反映了當代西方心理史學的變化趨勢:(代表人物溫斯坦、普拉特、埃爾金斯、阿瑟爾、霍弗、拉森)

(1)由「心理因素決定論」向「外在環境決定論」轉變。

(2)方法論的突破。即不再僅僅是將心理學理論作為解釋歷史現象的史學方法,而把歷史上的心理現象本身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是說,不再局限於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個人和群體的歷史行為,而是把歷史上的個人和群體心理的發生、發展、演變的原因,及其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變化,使心理史學不知不覺變成了歷史心理學和心態史學了)。

(3)社會學對心理史學的滲透。強調不是心理驅力決定外在現實,而是外在現實決定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史學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行為完全是環境決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像是本能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對外部世界的反應。

(4)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史學中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認知模式會影響和決定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六)當代西方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也就是把數學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歷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當代西方計量史學的特徵:

(1)運用電子計算機。它的使用,使系統收集、利用史料及進行統計分析成為可能,並向研究者提供了處理大量情報資料和分析多變數現象的能力。

(2)進行統計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學研究中那種描述性的統計,而是一種高級的推理統計學和多變數解析領域的分析,對此非用電子計算機不可。

(3)製作數學模式。借用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中的理論模式,以數理形式來表現歷史文化現象。

(七)文化形態史觀

文化形態史觀是當代西方思辯的歷史哲學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賓格勒(著作《西方的沒落》)和湯因比(著作《歷史哲學》)。

其主要理論特徵: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賓格勒)或「起源、生長、衰落、解體」(湯因比)四大階段的生命周期來概括人類歷史或文化的全部過程及其一般模式。

強調兩點:

第一:所謂的歷史就是文化或文明。這一結論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類歷史的真正載體,而歷史的意義即寓於作為人類歷史之基本現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認為,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應闡釋的主要對象既不是純粹的精神觀念,也不是表層的政治、經濟現象,而是作為一種歷史整體的文化或文明。

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價值、屬於同一時代的。這個結論的重點在強調,各種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原本就是自成一體、各有根據的,而決無孰優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確信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面對的世界歷史指的是整體,而不是某個選定的部分。因此,理應放棄狹隘的歐洲文化中心論和偏頗的民族主權國家觀,轉向一種整體性的、深層次的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比較研究。

參考書目:

《西方史學史》,張廣智主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何兆武陳啟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西方新史學評述》,龐卓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Ⅸ 國家學說的西方歷史上的國家學說

大致可分為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及近代幾個階段。 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18世紀下半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發生工業革命,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也帶來了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資產階級需要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健全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論證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必要性和資本主義的永世長存。以英國的J.邊沁、J.S.密爾、H.斯賓塞為代表的國家學說反映了這一特點。他們反對啟蒙學者從絕對理性、永恆正義的抽象原則中引申出的國家理論,很少直接討論國家本質這樣的抽象問題,而注重用經驗性、實證性的方法探討現實政治現象、政府活動,主張政府應採取自由主義政策,反對政府對社會事務的過多干涉。邊沁擯棄了「自然法」、社會契約等概念,代之以功利主義的原則作為國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國家起源於人類服從的習慣,功利是維持政府的根本原則,是政府行為的唯一標准。密爾全面論述了自由主義的國家學說,闡述關於防止掌權者濫用職權、議會的監督職能、國家機關行政管理的原則等代議制政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對資產階級民主如何從理論到實踐、如何不斷改善國家機構進行了理論總結。斯賓塞則用生物學的方法說明國家現象,創立了系統的國家有機體論(見社會有機體論),實質上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一些特點。
在這一時期,無政府主義的國家學說也在歐洲廣泛傳播,以M.施蒂納、P.-J.蒲魯東、Μ.А.巴枯寧為代表的國家學說,反映了獨立的小生產者企圖消除資本主義弊病的幻想。他們從「個人至上」的觀點出發,把國家看作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戰爭的根源,反對任何權威和國家,希望建立沒有國家和權威,個人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的社會。

Ⅹ 被譽為西方歷史學之父

B 本題考查古希臘的文化成就,屬於識記型的題目,難度較低。希羅多德是古版希臘偉大的權歷史學家,被西方尊稱為「歷史之父」。B項正確;A項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臘早期喜劇代表作家;C項修昔底德也是古代希臘歷史學家,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D項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思想家。

閱讀全文

與西方的歷史學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