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下元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大蒙古國
蒙古統一 · 攻西遼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戰爭 ·蒙金戰爭 ·窩內闊台攻宋之戰 ·西征歐洲 ·乃容馬真後稱制 ·海迷失後稱制 ·高麗蒙古戰爭 ·征西亞 ·蒙哥攻宋之戰 ·四大汗國
元朝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 · 李璮叛亂 ·宋元戰爭 ·塔拉斯河庫里爾台大會 ·蒙越戰爭 ·元日戰爭 ·元緬戰爭 ·元爪戰爭 ·海都之亂 ·延祐復科 ·南坡之變 ·至正新政 ·元代民變 ·亦思巴奚兵亂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戰 ·捕魚兒海之戰 ·元益宗遇害
2. 元代有哪些歷史事件和故事
元朝與四大汗國形勢圖蒙古汗國 蒙古族是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鮮卑、契丹人屬同一語系的室韋各部落。隋唐時代,他們分布在契丹之北、韃靼之西、突厥之東(約當今洮兒河以北,東起嫩江、西至呼倫貝爾)的廣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統治,突厥人多稱之為達怛(韃靼)。唐貞觀年間,突厥勢衰,室韋人歸附於唐。繼突厥而起的回鶻政權崩潰後,室韋—達怛人大批進入大漠南北。大約在9至11世紀,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韋,從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下游之東逐漸西遷,到了斡難河(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和土剌河(今圖拉河)三河的上源一帶,分成尼魯溫蒙古(「出身純潔」的蒙古人)和迭兒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兩大支,合稱為合木黑蒙古──全體蒙古人,其中包括許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當時在蒙古高原活動的,還有蔑兒乞、塔塔兒、克烈、乃蠻、斡亦剌等部。 所有這些氏族部落,先後都受到遼和金的統治 。他們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到12世紀時,有的還在森林裡從事狩獵,有的則在草原上從事游牧,只有少數部落經營農業。不過這時,他們通過同中原的貿易獲得了大量鐵器,從而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階級的分化更加明顯。為了掠奪更多的財富,各個部落的奴隸主互相展開戰爭。 蒙古高原地區的眾多蒙古部落原為金朝的臣屬民族。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逐漸脫離金朝政權的統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通過殘酷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 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蒙古汗國成立 ,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蒙古汗國成立後,不斷發動征服戰爭擴張其疆域。1218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中亞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又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病逝。之後蒙古於1234年滅金朝,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滅大理。 蒙古軍隊的對外戰爭具有徵服性質,為了減少蒙古軍隊的傷亡,加快戰爭的進度,蒙古軍隊在戰爭期間對敵人採取了殘酷的屠殺政策。戰爭的結果是蒙古部族對歐亞各國造成了空前的掠奪,破壞和殺戮。應該看到,這一系列的征服戰爭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歐亞大陸眾多古老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眾多民族受到了殘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壓迫,難以計數的人口和財產在戰火和隨後的瘟疫、飢荒及自然災害中損失,對戰火塗炭地區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時期。 蒙古帝國大汗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駕崩,享年52歲。其四弟忽必烈與七弟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 1260年3月,忽必烈在漢族地主階級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於即大汗之位 ;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法令,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汗位戰爭。 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奪得蒙古汗國的最高統治權 。但他推行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汗國,結果導致其他幾個蒙古汗國紛紛敵對。蒙古汗國事實上分裂為忽必烈政權(大汗轄區)和四大汗國,四大汗國名義上服從大汗宗主權,實際上各自為政。 元世祖忽必烈大元一統 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大元」。 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元朝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的統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轉移。 1273年,元軍攻陷樊城。不久,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隨後,元丞相伯顏督率大軍沿江東下,南宋守將或敗或降。1275年,南宋奸臣賈似道被迫出兵應戰,但很快潰敗。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俘虜6歲的宋恭帝及謝太皇太後,南宋滅亡。 臨安陷落後,南宋大臣文天祥與張世傑、陸秀夫等繼續在東南沿海堅持抗元,擁立益王趙昰為帝。趙昰死後,又擁立衛王趙昺,繼續抗戰。1278年底,文天祥兵敗被俘。文天祥被囚於大都三年之久,拒絕了元朝的誘降,後從容就義。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9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 之後,元軍曾進攻過周邊一些地區,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試圖征服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為忽必烈建造戰艦的高麗人有意建造和設計質量極其低劣的船隻是導致忽必烈的蒙古艦隊葬身魚腹的主要原因。 成吉思汗陵(今內蒙古鄂爾多斯)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丘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孫海山即位於元上都,是為元武宗。並立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約定兄終弟及,同時又約定愛育黎拔力八達死後,帝位復歸武宗之子和世剌。 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但違背前約,封和世剌為周王,令其出鎮雲南,而改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死,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治三年,英宗從南返途中,駐蹕南坡,被權臣鐵失等人殺死。謀亂諸王大臣擁立當時鎮守漠北的前太子真金之孫也孫鐵木兒即位 [1] ,改元泰定,是為泰定帝。 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為帝,而與此同時,元武宗的舊部重臣燕帖木兒與河南行省丞相伯顏則分別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時迎接周王和世剌與其弟圖貼睦兒。結果,圖貼睦兒先至大都,在天歷元年(1328年)自立為帝,是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達和林後,也宣布即位,是為元明宗。文宗表面上表示願意退位,奉兄為帝,兩人遂相會於上都之南,文宗毒死明宗後稱帝。 至順三年(1332年),文宗卒。臨終下詔立明宗子為帝。權臣燕帖木兒為了控制朝政,故意舍長立幼,立懿璘質班為皇帝,是為元寧宗,但寧宗即位未及一月就病逝,其兄妥歡貼睦爾才得以即位。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滅亡 元朝後期,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更為嚴重。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劉福通紅巾軍起義,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卻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因此加速了元朝滅亡的進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義軍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佔領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率領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會寧)病逝。
3. 元朝歷史人物及事跡
成宗鐵穆耳,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中國元代皇帝。忽必烈次子真金第三子,名鐵穆耳。至 元三十年(1293),統軍鎮守漠北,受皇太子寶。次年,忽必 烈去世,由於其母闊闊真可敦與權臣伯顏、玉昔帖木兒等的 支持,鐵穆耳繼帝位 , 建元元貞 ,後改大德 。遂罷侵日本、 侵安南之役,減免江南地區的一部分賦稅,又令編輯整理律 令。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為了酬謝擁立他 的諸王貴戚而濫增賞賜,很快造成國庫向之所儲,散之殆盡, 歲入之數,不支半歲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鈔本來維持, 導致鈔幣迅速貶值。在用人上傾心任用的仍是伯顏(賽典赤 孫)、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在位後期,因連年患病,這些 色目官僚與皇後卜魯罕內外勾結,淆亂朝政,官場中-因 循的風氣大盛。為了能建功後世,提高威望,鐵穆耳又發兵 征討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擾,釀成雲南、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這些舉措都導致國力空虛,政治日趨黑 暗。但他在位時,元軍成功地擊敗了海都、篤哇的侵擾,迫 使窩闊台和察合台兩兀魯思的統治者息兵請和,重振大汗在 西方諸汗國中的宗主地位,基本上結束了西面延續40多年的 皇室內爭。
4.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重大歷史事件:
1、崖山海戰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2、開創行省制度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
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元帝國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元代「行中書省」的性質,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早期是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帶中書省的職銜,在外行使「省」的職能。滅南宋之後,行省逐漸轉變成了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其首長也不再帶中書省的官銜。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基層行政設施。
3、海禁
元朝海禁時興時廢,從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結束,其間出現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起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暫禁兩浙、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開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詔有司勿拘海舶,聽其自便」結束。
第二次海禁於大德七年(1303下)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機構開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復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是由朱清、張瑄賄官事件引發的整頓吏治風潮導致的大德七年關閉市舶司暫行整頓。
最後一次海禁從元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以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番」開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元、廣東、三路。」
最後一次海禁時間最短,延祐七年四月,元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蕃」,然而兩年後便「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州、廣東三路」。第四次海禁結束。
此後至元滅亡,市舶機構沒有再發生變化。元朝海禁政策間斷地總計有11年時間。
(4)元代著名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元朝國號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余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2、元朝戲曲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繁華,元廷不重視中國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升華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系密切。
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大德年間。根據《太和正音譜》中所記,大約有五百三十五本,創作十分巨大而輝煌。
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昆劇和粵劇。
當時散曲四大名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與喬吉,有名的《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樂觀和頑強精神;《憑闌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脫離散曲特有風格。
描寫景物的《水仙子·重觀瀑布》雅俗兼備,以出奇制勝;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凈沙·秋思》刻劃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被稱為「秋思之祖」。
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其中關、白、馬、鄭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
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5. 元朝歷史故事
219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
元世祖在位的時候,成吉思汗時期開始建立的龐大的蒙古汗國,已經分裂成四個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元朝皇帝在名義上還是四個汗國的大汗。在那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西方各國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紛紛慕名到中國來觀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古拉·波羅和叔父瑪飛·波羅,原來是威尼斯的商人。兄弟倆常常到國外去做生意。蒙古汗國建立以後,他們帶了大批珍寶,到欽察汗國做生意。後來,那兒發生戰爭,他們又到了中亞細亞的一座城市——布哈拉,在那兒住了下來。
有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經過布哈拉,見到這兩個歐洲商人,感到很新奇,對他們說:「咱們大汗沒見過歐洲人。你們如果能夠跟我一起去見大汗,保能得到富貴;再說,跟我們一起到中國去,再安全也沒有了。」
尼古拉兄弟本來是喜歡到處游歷的人,聽說能見到中國的大汗,怎麼不願意?兩人就跟隨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忽必烈聽到來了兩個歐洲客人,果然十分高興,在他的行宮里接見了他們,問這問那,特別熱情。
尼古拉兄弟沒准備留在中國,忽必烈從他們那兒聽到歐洲的情況,要他們回歐洲跟羅馬教皇捎個信,請教皇派人來傳教。兩人就告別了忽必烈,離開中國。在路上走了三年多,才回到威尼斯。那時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經病死,留下的孩子馬可·波羅,已經是十五歲的少年了。
馬可·波羅聽父親和叔父說起中國的繁華情況,十分羨慕,央求父親帶他到中國去。尼古拉覺得讓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不放心,就決定帶他一起走。
尼古拉兄弟見了教皇之後,帶著馬可·波羅到中國來。路上又花了三年多,在公元1275年到了中國。忽必烈已經即位稱帝,聽到尼古拉兄弟來了,派人從很遠的地方把他們迎接到上都。
尼古拉兄弟帶著馬可·波羅進宮拜見元世祖。元世祖一看尼古拉身邊多了一個少年,詫異地問這是誰,尼古拉回答說:「這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僕人。」
元世祖見到馬可·波羅英俊的樣子,連聲說:「你來得太好了。」
當天晚上,元世祖特地在皇宮里舉行宴會,歡迎他們。後來,又留他們在朝廷里辦事。
馬可·波羅非常聰明,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元世祖發現他進步很快,十分賞識他,沒有多久,就派他到雲南去辦事。元世祖喜歡了解各地風俗人情,過去,朝廷使者到各地去視察,回來的時候,問他們風俗人情,都講不出。馬可·波羅出去,每到一處,都留心考察風俗人情。回到大都,就向元世祖詳細匯報。元世祖聽了,直誇馬可·波羅能幹。以後,凡是有重要的任務,元世祖總派馬可·波羅去。
馬可·波羅在中國整整住了十七年,被元世祖派到許多地方視察,還經常出使到國外,到過南洋好幾個國家。他在揚州呆過三年,據說還在那裡當過總管。
日子一久,三個歐洲人不免想念家鄉,三番五次向元世祖請求回國。但是元世祖寵著馬可·波羅,捨不得讓他們走。恰好那時候,伊爾汗國國王的一個妃子死了,派使者到大都來求親。元世祖選了一個名叫闊闊真的皇族少女,賜給伊爾汗國國王做王妃。伊爾汗國使者認為走陸路太不方便,知道尼古拉他們熟悉海路,就請元世祖派尼古拉他們一起護送王妃回國。元世祖只好答應。
公元1292年,尼古拉兄弟和馬可·波羅就和伊爾汗國使者一起,離開中國乘海船經過印度洋,把闊闊真護送到了伊爾汗國,經過三年的跋涉,才回到威尼斯。
這時候,他們離開威尼斯已經二十年。當地人長久沒聽到他們的消息,都以為他們死在國外了。現在看到他們穿著東方的服裝回來,又聽說他們到過中國,帶回許多珍珠寶石,都轟動了。人們給馬可·波羅起個外號,叫做「百萬家產的馬可」。
沒有多久,威尼斯和另一個城邦熱那亞發生沖突,雙方的艦隊在地中海里打起仗來。馬可·波羅自己花錢買了一條戰船,親自駕駛,參加威尼斯的艦隊。結果,威尼斯打了敗仗,馬可·波羅被俘,關在熱那亞的監牢里。熱那亞人聽說他是個著名的旅行家,紛紛到牢監里來訪問,請他講東方和中國的情況。
跟馬可·波羅一起關在監牢里有一個名叫魯思梯謙的作家,把馬可·波羅講述的事都記錄了下來,編成一本書,這就是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一名《東方聞見錄》)。在那本游記里,馬可·波羅把中國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揚州、蘇州、杭州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稱頌中國的富庶和文明。這本書一出版,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的嚮往。熱那亞人因為馬可·波羅出了名,把他釋放回國。
打那以後,中國和歐洲人、阿拉伯人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學、數學、醫學知識開始傳到中國來;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葯,也在這個時期傳到了歐洲(中國的另一個大發明造紙術,傳到歐洲要更早一些).
6. 元朝的歷史大事。一定要進!!!!!!!
呵呵,我幫你整理了一下,希望有幫助。
公元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號成吉思內汗
公元1227年,消滅容西夏
公元1234年,消滅金朝
公元1253年,消滅大理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
公元1274年,元朝第一次攻打日本
公元1276年,元朝發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
公元1281年,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
公元1292年,元大都建成
公元129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
公元1323年,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
公元1343年,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公元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
公元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
公元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公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會寧)病逝,元朝全面消亡
呵呵,就是這么多了,找的還蠻辛苦,有一些東西一般網上沒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7.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南下伐金 西征花剌子模
太宗窩闊台:定都和林 滅金 宋蒙開戰 遠征欽察
定宗貴由:吐蕃內附
憲宗蒙哥:設立行省 遠征西亞
世祖忽必烈:建大都 滅宋 統一中國
8. 元朝發生過哪些歷史大事為什麼會滅亡
1271年,忽必烈稱帝,國號大元,定都於金國的中都
1274年,元軍征伐日本,失敗
1275、1277年,欽察汗國/金帳汗國襲擊立陶宛
1277年,元軍第一次征伐緬甸
1279年,崖山之戰,元軍滅南宋,元王朝正式成為中原王朝
1281年,元軍第二次征伐日本,失敗
1284年—1285年,元軍征伐越南,失敗
1285年,金帳汗國征伐匈牙利、襲擊保加利亞
1287年,元軍第二次征伐緬甸
1287年—1288年,元軍再度征伐越南,失敗
1293年,元軍遠征爪哇,失敗
1300年,元軍第三次征伐緬甸
1301年,元武宗徹底擊敗海都,滅窩闊台汗國
1313年,元仁宗採納王約恢復科舉的建議,下令明年開始進行科舉考試,以程朱理學作為考試的內容
1322年,元英宗改革,重用儒士,限制蒙古保守貴族的特權
1323年,鐵失、也先帖木兒、赤斤鐵木兒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發動政變,殺元英宗,立也孫鐵木兒(元泰定帝)
1323-1333年,十年更五帝
1341年,元惠宗(元順帝)罷黜伯顏,脫脫上台,開始脫脫更化。主要內容有,恢復被伯顏廢除的科舉。大興國子監。置宣文閣,開經筵。恢復太廟四時祭及其他禮儀制度。平反冤獄。允許民間養馬,減鹽稅。編遼史、金史、宋史。
1346年,頒布《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
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揭竿反元,元末農民戰爭爆發
1357年-1366年,福建發生一場長達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軍隊「亦思巴奚軍」為主的軍閥混戰,由於「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裝,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為「亦思巴奚兵亂」或「波斯戍兵之亂」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明朝,徐達、常遇春北伐,元惠宗北逃上都
1370年-1396年,明太祖八次發兵北伐,消滅元朝在北方各地的政權
1387年,金山之戰,明軍戰勝納哈出,把遼東納入明朝版圖
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明軍打敗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繳獲元朝國璽
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殺死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從此蒙古大汗不再使用年號、帝號,大元國號被廢棄,元朝徹底滅亡。
元朝長期處於繼承權問題、貪污、權臣擅政,再加上蒙古人對漢人實行高壓統治,經常欺壓和岐視漢人,與壓榨百姓的惡習,使得政治總是無法上軌。這種不穩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災人禍的干擾,往往導致國家的覆沒。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乾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元惠宗又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與此同時,元廷不斷收取各種賦稅,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艱苦。白蓮教、紅巾軍及其他民變不斷,終於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9. 我想要份元朝的大事年表
元朝歷史
大蒙古國(-1953)
蒙古高原原為金朝的附屬地區。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不再臣服於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鐵木真獲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窩闊台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窩闊台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窩闊台繼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後再次西征,1237年佔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德意志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台逝世。遠征軍於是東還,後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1246年,貴由在窩闊台的皇後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貴由在遠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另舉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1251年,蒙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佔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佔領大馬士革。這時,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在合州城下去世,軍隊於是東還。
初期(1260-1294)
元朝建立
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但他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與蒙古本土(起初還包括承認忽必烈汗位的伊兒汗國,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了)。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大元」,是中國第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為尊稱。[1] 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掠奪性的殖民地式統治,只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統一中國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5歲的宋恭帝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元朝遂統一全中國。
之後,元軍曾入侵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日本以及爪哇(今屬印尼),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台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中期(1294-約1345)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後期(約1345-1368)
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
北遷(1368-1388)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軍的追擊下逃離大都來到上都,隨後又逃到應昌。他繼續使用大元國號,並組織反抗,失敗後於1370年在應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後繼續北逃至漠北,並多次與明軍交戰。北遷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這個國號,史稱北元,直到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10. 元朝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元朝歷史
大蒙古國(1481-1953)
蒙古高原原為金朝的附屬地區。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不再臣服於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鐵木真獲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窩闊台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窩闊台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窩闊台繼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後再次西征,1237年佔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德意志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台逝世。遠征軍於是東還,後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1246年,貴由在窩闊台的皇後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貴由在遠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另舉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1251年,蒙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佔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佔領大馬士革。這時,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在合州城下去世,軍隊於是東還。
初期(1260-1294)
元朝建立
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但他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與蒙古本土(起初還包括承認忽必烈汗位的伊兒汗國,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了)。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大元」,是中國第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為尊稱。[1] 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掠奪性的殖民地式統治,只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統一中國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5歲的宋恭帝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元朝遂統一全中國。
之後,元軍曾入侵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日本以及爪哇(今屬印尼),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台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中期(1294-約1345)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後期(約1345-1368)
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
北遷(1368-1388)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軍的追擊下逃離大都來到上都,隨後又逃到應昌。他繼續使用大元國號,並組織反抗,失敗後於1370年在應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後繼續北逃至漠北,並多次與明軍交戰。北遷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這個國號,史稱北元,直到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以前收藏的一份兒歷代大事編年表,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