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的中小學法制教育的實施途徑
中小學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機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各門學科、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為主,同時,利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要重視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法制教育資源,發揮整體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 1.骨幹學科教學
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學科,初中的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地理等學科,高中的思想政治、歷史等學科,是法制教育的骨幹學科。要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挖掘法制教育內容,增強法制教育,分層次、分階段,適時、適量、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法制教育。
(1)小學階段
《品德與生活》:在學生能感受、能觀察、能體驗的日常生活中滲透法制教育,採取適合小學生接受能力的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方式,使學生初步了解法律,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品德與社會》:在學生思考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滲透基本的法律知識教育,理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認識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學習運用法律知識思考和分析一些簡單的社會生活現象,學習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規范自身行為,從小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公民。
(2)初中階段
《思想品德》:結合學生的品德修養,採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將法制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小學法制教育的基礎上,了解法律是具有強制性的行為規范,了解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學會運用法律維護合法權益;了解我國法律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增強自我防範意識;了解憲 法和法律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能夠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了解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增強依法辦事意識,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
《歷史與社會》: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和內容,體會現實社會生活中相關法律規則和制度的意義;從歷史角度了解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依法行使公民的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的義務,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
《地理》:結合中國的自然資源的教學,了解保護自然環境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應遵循的公約、法律和法規,滲透法治觀念,培養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3)普通高中階段
《思想政治》:結合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必修課程的教學,了解法律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權威,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理解依法治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通過選修課《生活中的法律常識》的學習,掌握民事權利與義務、信守合同與違約、就業與創業、婚姻與家 庭、法律救助等生活中常見的法律知識。
《地理》:通過高中地理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學習,了解相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認識法律在解決當前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增強法治觀念。
2.相關學科滲透
語文、生物、體育等學科蘊涵著豐富的與法制教育相聯系的內容。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法制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法治文明、公平正義、恪守規則等方面的教育。例如,語文課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滲透崇尚公平正義、違法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光榮等教育;生物課對學 生進行保護環境、熱愛生命、尊重人權的教育;體育課對學生進行遵守規則、崇尚公正的教育等等。各相關學科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要充分運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事例,學科史上的有趣材料作為教學資源,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展法制教育活動。 課外活動是學生學習法律、踐行法律的重要途徑。要充分利用班團隊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節日紀念日活動、儀式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載體,開展生動活潑的法制教育活動,增強學生依法律己、依法辦事的自覺性。
1.班團隊活動
少先隊和共青團組織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法制教育活動,使學生真正懂得集體要有紀律、要有規則,每個集體成員要懂規則、守規則,要在享有法定權利的同時履行應盡的各項義務。班集體活動要結合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活動。
2.學生社團活動
學生社團是幫助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的重要載體。要支持和指導學生社團廣泛開展與法制教育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大力發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興趣小組,逐步培養學生參與群體生活的能力、按規則辦事的習慣。結合不同社團活動的特點,進行相關法制教育,充分發揮學生思想活躍的特點和開拓創新的能 力,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參與法制實踐與宣傳,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3.節日、紀念日宣傳教育活動
要充分利用現有中國傳統節日、法定節日和紀念日,如「3.15」消費者權益日、「6.26」國際禁毒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4.儀式教育活動
學校要通過學生入學儀式、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18歲成人儀式以及入隊、入團、入黨等各種儀式,精心組織設計,滲透法制教育,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健康成長與法律的關系,培養愛法、敬法的情感,增強守法、用法的能力。
5.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要組織學生到人大、法院、監獄等機構旁聽和參觀,開展模擬人大、模擬法庭等活動,通過了解和分析真實的事例,了解相關法律,增加法制觀念。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多方開發和利用校內外豐富的法制教育資源,加強法制教育的軟體建設,積極開發圖文資料、教學課件、音像製品等教學資源;利用網路、影視、圖書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豐富法制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司法、公安部門應選擇適合青少年參觀的相關普法教育機構和設 施,開辟為中小學法制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開放,為青少年法制教育服務。
各地進行法制教育使用的相關材料必須科學、系統、權威,既要符合青少年認識特點和成才需求,又要充分體現法制教育的科學性、規范性、嚴密性。原則上以結合相關課程教學為主,不另外編寫法制教育教材,也不得強行組織學生集體購買。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依靠司法、行政執法部門和社會專業機構的力量,為廣大中小學師生提供法律咨詢等專業支持,開發開放法制教育資源,提高法制教育的質量;要積極協調社區、家庭等社會資源,提供充足的教育設施和條件,為中小學生法制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❷ 法治課教學中如何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需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自由發展空間。文章首先概述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隨後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幾點建議。
2016年9月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師大舉行,提出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以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為內涵的中國學生培養思路。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基礎課程,以培養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教學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也成為現階段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1.文化基礎
文化學習是核心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僅以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來說,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提升個人道德素養,另一方面也可以樹立科學精神和正確價值觀念,追求真善美的統一。
2.自主發展
以往的中學課程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理論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受到限制。而核心素養則提倡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例如要堅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勇於質疑、敢於提問,培養學生的發問精神。此外,也要注重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採取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直接幫助,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3.社會參與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的學科,而核心素養也主張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所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另外,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責任擔當,提高社會活動中的創新創造能力,這些都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和發展起到必要的促進作用。
二、道德與法治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1.促進深度體驗,提升探究能力
教師要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重視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層次價值,不僅讓學生通過書本教材「知其然」,更要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標。為此,教師要積極嘗試師生角色轉換,以更加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從被動聽講向主動參與轉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美好集體有我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真切的感受到集體給自己成長帶來的積極影響,進而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在「五一勞動節」時,組織班級中的學生成立志願者隊伍,有的隊伍負責清理校園花壇中、草坪中的垃圾,有的隊伍負責宣傳和製作黑板報。最後由教師進行活動經驗總結,大家在活動中互幫互助,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也間接的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2.釋放學習主動權,開展共享式教學
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主動「放權」,同時要能夠更多的關注當代中學生的學習訴求,從而確保課程教學模式能被學生所接受。例如,當代學生被稱為網路的「原住民」,他們對互聯網有著較高的興趣,教師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體、互聯網進行課堂教學,包括現階段比較常見的MOOC(慕課)、公開課、微課等,都可以嘗試引進並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互聯網+教育」。基於互聯網的輔助教學模式,也繼承了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特點,教師可以將教案發布到校園網、QQ群里進行共享,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下載課件,自行學習,溫故而知新。
3.進行學科整合,培養綜合素養
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跨越文化差異、觀點差異,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備批判和創新思維……都至關重要,而這些素質無一例外都是跨越學科的綜合素養。對於學校教育來說,讓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就需要有超越學科教育的「大教育」觀念。道德與法治與初中其他文化課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歷史、地理等,教師在進行本學科內容講解時,也可以根據具體內容適當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在講解《國家利益至上》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聯系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像林則徐、周恩來等,這樣不僅使得道德與法治內容更加生動、靈活,而且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015年下發的《關於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圍繞立德樹人,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提煉課程整合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實施的綜合性。實踐中,我們也在不斷深化對綜合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結語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代中學生必備的一種品格和能力,從中學階段開始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有助於學生基礎文化課的學習,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從教師角度來說,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也要注重轉變傳統觀念,例如充分藉助於現代化教學模式,進行學科整合等,為學生營造相對寬松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本位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❸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有什麼重要意義
實施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是教內育行政部門、學校及容教師的法定責任;是「法律進學校」的工作重點;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工作;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
❹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進行法治教育
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師「既注重教書,更注重育人」的一項常規。中學思想品德課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塑造的重要實現方式,在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加強法制教育,是思想品德課的功能性需要,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作為一名初中政治教師,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是義不容辭的職責。那麼,如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有效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提高教師法制意識,率先垂範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法制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絕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教師只有提高了法制意識、掌握了豐富的法律知識,才能做到學高為師、融會貫通,使思想品德教學更加生動風趣、游刃有餘,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
其次,教師要遵紀守法、率先垂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工作不只是傳授知識,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喚醒情感,教師的巨大力量在於做出榜樣、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身教勝於言教,必須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形象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只有身正為范、遵紀守法為先,對學生進行的法制思想教育才能水到渠成,才會點石成金。
二、結合教材內容,強化法制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知識內容選擇一些法律當中典型的案例來引發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理解。要充分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去討論、辯論,讓學生從中去理解法律知識,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起到引導和總結作用。
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法律知識,如教材中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有關保護隱私、保護受教育權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內容等。課本內容緊貼學生實際和時代特點,選材豐富多彩,並且都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來編寫的,淺顯易懂,學生很容易接受。如《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婚姻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民法通則》、《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內容,涉及到七、八、九三個年級的學生,這就為我們切實利用思想品德課教學對學生進行進行知識鏈接式的法制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使學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憲法和有關部門法的基本精神和規定提供了便利。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和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只有將法制教育融入到品德學科教學中,才能避免把法律當標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的怪相,才能真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注重課堂體驗,落實法制教育
「法制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將法制教育融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去,豐富學生們的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是思想品德教師的一個主要任務。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法制教育活動,在教育中育人。如參加法制講座和模擬法庭、法制圖片展、觀看法制教育光碟、法律知識競賽、失足青少年現身說法等等活動,讓學生在教育實踐中體驗法律的作用,並引導學生養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維權的習慣,在潛移默化的感性教育中,觸發學生對知法、守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別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案例,尤其是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案例和材料,並把這些案例、材料製成電腦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以案說法。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法制教育產生興趣、豐富學生的想像力、調動學生學法的積極性,遵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思維發展規律,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體驗來理解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而且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通過法制教學和教育,能更加有效地處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發生的突發事件,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尊重他人隱私,在體驗中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法律覺悟。可通過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讓法治意識深深地紮根到每個同學的心田裡。
四、思想品德學科教學與日常管理工作相結合,滲透法制教育
教育無小事,要想減少青少年犯罪首先就要從預防入手,讓他們懂得法律知識,提高法制意識,自覺地遠離罪惡。在學生日常管理實踐中,要善於抓住發生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小事,適時地利用板報、牆報普及《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並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收集整理法律知識和案例資料,讓他們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提高法律意識。如針對學生上課遲到、上課不注意聽講、不完成作業、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等現象,幫助學生分析這些問題的危害性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認清「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等錯誤認識的危害性——「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使自己墮落為落後的差生或走上犯罪的道路」,促使其時刻記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五、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關注社會熱點,弘揚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不是簡單的法律知識教育,而是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弘揚法制思想。除了課堂上下功夫外,還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弘揚法制思想。教學實踐中,特別要求學生關注新聞上連續報道的坍塌、爆炸、車災、打架斗毆事件,以及近期央視「今日說法」、「法制頻道」、「與法同行」、「焦點訪談」等內容,通過合理引導,組織學生以多種學習方式,討論分析,明辨是非,引起他們心靈上震撼;可開展「法制知識競賽」、「法制教育作文競賽」、「法制教育手抄報競賽」,使他們認識到「法盲」會讓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只有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才不會讓法盲的悲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還可以促使學生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總之,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融合和滲透法制教育思想是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政治教師,結合學科進行有機滲透更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好辦法。這樣,學生們才能從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圍里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護法和用法的好公民。
❺ 在歷史學科中如何滲透法制教育
在歷史學科教學中進行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採取靈活多變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①課堂知識滲透法 。在課內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以歷史發展為線索,由淺入深地受到啟發,達到教育的目的。如我們在講授嶽麓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第6課《 洋務運動》一課時,在「創建海軍」 這一目中滲透法律知識,教師可以先投影顯示:人們說舊中國「有海無防 」,的確如此。兩次鴉片戰爭,列強都是由海上入侵我國的。洋務派創建海軍,但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遭受了嚴重失敗。在新中國成立前,人民解放軍就創建海軍。經過現代化建設,我強大海軍捍衛我國領海,在南沙群島建設永署礁,並在七個島礁駐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上述事例明白:(1)海防的重要性。(2)對比說明,新中國加強國防建設,有力地保障了國家主權。投影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第二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陸、內水、領海、領空神聖不可侵犯。國家加強邊防,海防、空防建設,採取有效的防衛和管理措施,保衛領陸、內水、領海、領空的安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②情境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創設情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在心感其情的狀態中,達到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提高法律知識的能力。
③課內外結合法。法制教育的滲透,不應只局限在課堂里或書本上,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思想教育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引進源頭活水,或課內、或課外,或請進來、或帶出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④活動課法(包括班團隊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節日紀念日宣傳教育活動、儀式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把課堂教學與活動課結合起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理解。
⑤專題討論法。歷史教學通過專題討論,進行法制教育:一方面學生在歸納、整理過程中,使法制教育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對有關法制教育的歷史知識進
行歸納、整理,讓知識系統化、條理化。1840年的鴉片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從此以後,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列強瘋狂的向中國傾銷鴉片。鴉片不斷的輸入不僅造成清政府財政的匱乏,而且摧殘中國人民的心身健康。近些年來,受國際毒潮的影響, 吸毒人員中青少年佔大多數,毒品嚴重威脅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辯論,最後引入:為了打擊制毒、販毒等犯罪活動,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
❻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法制教育
在歷史教育教學中進行法律法制學習,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公民意識。下面本人就自己在歷史教學之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探索與實踐談幾點看法,敬望同仁多多指教,以期在以後的教學之中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
一、充分利用課堂所教知識,在課內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以歷史發展為線索,由淺入深地受到啟發,達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教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這一課時,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實行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違法者無論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也無論職位高低,只要觸犯法律,一律繩之以法。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歷史學科教學,引導學生在直觀而生動的教學情境中接受法制教育。近些年來,受國際毒潮的影響,禍國殃民的毒品重新在我國泛濫,吸毒人數不斷增加,吸毒人員中青少年佔大多數,毒品嚴重威脅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把「1840年的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一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讓學生進行學習。具體採取的方法是要求學生在課前去查找資料,先對書本知識有一個印象,在上課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把鴉片戰爭的一些片段和現實社會中的一些吸毒片段結合起來,給學生以鮮明的對比,讓他們感受到吸毒的危害,並自覺地去抵制毒品、遠離毒品。
三、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科滲透法制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教學之中,還可以利用課外活動等方式進行,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成立以法制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課外興趣小組,這個小組可以組織大家撰寫一些歷史小論文和歷史手抄報。另外也可以舉辦「反腐倡廉」的專題報告和演講比賽。通過這些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加強了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