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知識點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3-04 04:07:26

1. 晉朝統一全國順不順應歷史潮流

天下分久必合,晉朝統一全國完全順應歷史潮流、

2.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歷史作為非熱門考試科目,卻也在中考中占據一定比重,近年來的歷史中考中,開放性題目的比重在不斷增高。因為開放性試題最能體現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人文素養的要求。昂立新課程小編為大家帶來中考歷史19大必考知識點,讓這萬能的模板助你得高分。
一、大國崛起
1. 常考設問:對大國發展/崛起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發展經濟的基礎和前提;
(2)不斷改革,大膽創新;制度創新是大國崛起的關鍵;
(3)善於學習外國的長處和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大力發展科技,培養人才等。
二、中日關系
1. 常考設問:中日雙方妥善處理兩國關系、為中日關系良性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2. 答案模板 (1)總體做法(建議、啟示、看法)
① 正視歷史,以史為鑒,面對未來;
② 加強交流,增進互信;
③ 睦鄰友好,合作共贏。
(2)日本方面:應正視歷史問題,積極、主動、妥善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不要做傷害中國人民情感的事,努力發展中日兩國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鄰關系。
(3)中國方面:應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努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加強和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努力促進中日關系的友好發展。
三、中美關系
1. 常考設問:發展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系的看法、建議
2. 答案模板
(1)求同存異、增強政治互信;
(2)促進經濟合作與共贏、加強文化交流、加強國際事務合作;
(3)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堅持和平發展,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珍惜和平發展機遇期。
四、三次科技革命
1. 常考設問:科技革命帶來的影響和認識
2. 答案模板
(1)積極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2)消極影響:環境污染,交通擁擠,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網路游戲等;
(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要正確利用科技,減少消極影響。
五、對外交往
1. 常考設問:對外交往的發展對我們的啟示
2. 答案模板
(1)開放利於進步,閉關導致落後;
(2)獨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國家利益是外交的出發點;
(4)維護國家安定和統一是外交發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
六、民族復興
1. 常考設問: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 答案模板
(1)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
(3)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世界觀,為發展貢獻力量。
七、戰爭與和平
1. 常考設問:怎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戰爭
2. 答案模板
(1)反對戰爭,珍愛和平;
(2)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打擊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防止軍國主義和極右勢力抬頭;
(4)力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5)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八、民族團結
1. 常考設問:如何維護民族統一
2. 答案模板
(1)增強民族團結意識,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
(2)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自覺同破壞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行為作斗爭;
(3)實行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
(4)加大對民族分裂勢力的打擊力度,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都註定失敗。
九、兩岸關系與祖國統一
1. 常考設問:如何推進兩岸關系進一步(和平穩定)發展,實現祖國統一
2. 答案模板
(1)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堅持九二共識;堅決擁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2)互相尊重、互補互利,加強經濟、科技、文藝、旅遊等方面的交流;
(3)加強領導人對話和兩岸人員往來;
(4)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堅決反對「一中一台」等各類台獨言行,堅決維護國家統一;
(5)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聰明才智,積極參與海峽兩岸的交流活動等。
十、改革與制度創新
1. 常考設問:從中外的改革中,獲得了什麼啟示
2. 答案模板
(1)改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改革必須立足國情,從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改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是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
(4)改革是強國之路,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有利於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十一、侵略與反抗
1. 常考設問:對中國近代遭受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抗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2)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對外開放,只有提升綜合國力,才能在國際上立足;
(3)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等。
十二、思想解放
1. 常考設問:思想解放的作用及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
2. 答案模板
(1)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社會進步;
(2)思想解放為社會進步奠定思想基礎,社會進步推動思想解放。
十三、黨的發展歷程
1. 常考設問:對黨的發展歷程的啟示
2. 答案模板
(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2)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3)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4)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抓住機遇,發展壯大自己,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自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等。
十四、改革開放
1. 常考設問:由中國改革開放得到的啟示
2. 答案模版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
(2)要結合本國國情,實事求是,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
(3)要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十五、民主與法制
1. 常考設問:對民主法制建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3)不同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借鑒;
(4)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十六、經濟全球化
1. 常考設問: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2. 答案模板
(1)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重視區域合作,與各國實現互利共贏;
(2)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重視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
(3)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
十七、世界政治格局
1. 常考設問:面對復雜多變的政治形勢,中國應該如何做/如何應對
2. 答案模板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教育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綜合國力;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加快自身發展,積極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3)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
十八、傳統文化
1. 常考設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2. 答案模板
(1)堅持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
(3)積極宣傳民族傳統文化;
(4)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
十九、三農與民生
1. 常考設問: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
2. 答案模板
(1)重視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2)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堅持稅費改革;
(3)加強、加大向農民宣傳農業技術等的力度;
(4)注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歷史學科注重記憶理解與背誦,學生們不可忽視歷史對我們的學習成長的作用,在初中階段就應該打好基礎。

3.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學習本單元,一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內外服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突出四個重點: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注重三個重要知識點:一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一個觀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於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結構:
1. 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 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 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一條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革命,從英國到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都建立起以議會的設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政治統治。把握四個重點: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二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誕生與聯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四是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與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發展。 理解一個重要觀點:盡管英、法、美、德各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度,並且議會的權力在不斷發展。

第8課 漸進的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知識結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從人治走向法治)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 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 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 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的新體制)
知識結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第10課 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知識結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知識結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 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 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第五單元
把握一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反過來它們又在實踐的過程中,。印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突出四個重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歷史條件、政權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教訓;三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四是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內容及意義;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意義;土地革命。理解一個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同時,又通過各國的實踐印證、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結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1.《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知識結構: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第21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線索:
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1.中國一大(中共誕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國革命的任務:反帝反封)、國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南昌起義(建軍)、井岡山道路(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領導人民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獨裁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第六單元
把握一條線索: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從鞏固新生政權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構成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設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總之社會主義建設並不是一帆風順,它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突出三個重點: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二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制度;三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解放台灣問題的意義。理解一個重要觀點:政權的鞏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第22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線索:
一、新中國的成
1. 新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的籌備會)
2. 新中國的成立
二、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1. 《1954年憲法》中國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規定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會制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23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線索: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曲折)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發展)
1. 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2. 基層民主選舉

第24課 祖國統一的潮流
線索:
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形成、含義)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實施)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第七單元
理清一條線索: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出現並加強。把握三個重點: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過程及其主要對抗形成「冷戰」興起的原因和表現;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歐的聯合自強、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等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使世界格局開始從兩極對立走向多極化;當今的世界格局正處在新舊交替之中,多極化趨勢加強。
形成三個觀點和認識:20世紀世界格局經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多極化趨勢三次大的變動,每次新舊格局的交替,都有一個緩慢的過程;當今世界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多極化只是一種趨勢,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根源於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漸明朗,九十年代初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更加不可逆轉。

第25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知識結構:
一、「冷戰」的興起
1.「冷戰」興起的背景
2.「冷戰」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台(興起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冷戰」時期的「熱戰」
1.朝鮮戰爭
2.越南戰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線索:
一、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過程
3.影響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日本經濟迅速騰飛的原因
2.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的背景
2.興起的標志
3.含義及宗旨
4.意義
四、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1.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瓦解
2.緩和與動盪並存
3.多極化趨勢加強(多極化趨勢的表現、意義)
第27課 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時間 主要對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動

50年代
美國
三大政策,一邊倒 1.中蘇友好
2.獨立自主
3.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實踐)
60年代 蘇、美 爭取兩個中間地帶
70年代 蘇 三個世界,一條線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關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權主義 兩個重要轉變 加強與世界各國及組織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參加各種經濟組織(WTO、APEC)
90年代以後 霸權主義 多邊外交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65316968.html?fr=qrl&fr2=query

4.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祖國統一,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正確

5. 求歷史全部重點框圖,重要知識點

2011年高考歷史總復習筆記

專題一 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1、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專制制度(中央的決策方式):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大權,都具有隨意性和獨斷性。 中央集權(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全國各種軍政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有密切的關系,不能把它們截然分開。在中國歷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權,中央集權就是以皇帝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壟斷一切權利。包括秦漢在內,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國家形式就是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緊密聯系,皇帝個人既體現了專制主義,又反映了中央集權的貫徹。
2、形成原因和條件:
原因:A、經濟上: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B、政治上: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新興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以維護其政治和經濟利益;同時也是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C、思想上:戰國時法家韓非子關於中央集權和法制的思想,為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奠定了理論基礎;D、實踐上:戰國時商鞅變法,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其中地方上建立縣制的規定,強化了國君在政治上對國家統一的權力。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客觀條件:A、春秋戰國的混亂局面和周王室的軟弱無力是歷史的教訓,也是這種制度產生的客觀歷史背景;B、秦的統一和強盛。
3、演變歷程:(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各國的變法運動、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依法治國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西漢:空前加強 (漢承秦制、有因有革);
(4)、東漢:進一步加強(加強監察制度等);
(5)、隋唐: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
(6)、北宋:強化(北宋採取措施,使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得以強化);
(7)、元朝:新發展(中央的中書省、宣政院和樞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達到頂峰(明朝時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措施、清朝時增設軍機處和大興文字獄等);
(9)、反君主專制民主思想的產生(李贄、黃宗羲等)。
(10)、結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4、特點、功能和作用:
(1)、特點:皇權至高無上;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絕對聽命於皇帝;
(2)、功能:壓迫、剝削和鎮壓人民的功能;維護國家統一和抵禦外辱的功能;組織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嚴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進步性: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有效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和我國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證了中外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明清時期還為抵禦外敵入侵提供了保證。 B、消極性: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在資本主義萌芽以後它還束縛和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認識:A、發展趨勢:一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二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三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B、產生根源:理論上來源於法家思想;實踐上是封建國家鞏固統治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 。
二、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變:A、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在確立皇權至上的基礎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漢承秦制,漢朝繼續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職在名稱上有所變化,職權范圍變化不大。
(2)、影響: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確立和完善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對以後歷代王朝的政治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變: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繼承魏晉以來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礎上創立的,唐朝延用並完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他們相互牽制和制約,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時期在沿用的基礎上稍有變化,但變化了只是局限於形式。(2)、影響:以三省六部制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國古代封建國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趨於成熟。該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使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唐朝以後的中央行政機構的格局一直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3、上述兩種制度的主要區別:
(1)、確立和盛行的時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確立於秦朝,盛行於漢;三省六部制確立於隋朝,盛行於唐。 (2)、內部結構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綜合性的中央行政機構,其中行政、軍事和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皇帝的家政與國政混為一談;三省六部制則是集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中央行政機構。(3)、丞相的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三省六部制中,由於三者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的皇權。(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確立,使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並趨向鞏固;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則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經濟基礎:井田制;②、受封的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內具有行政、軍事、經濟上的相對獨立性;③、作用:
2、郡縣制:
(1)、起源於春秋初期。秦統一全國後,這種制度在全國推廣,並被後世所沿用,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郡縣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與分封制不同,郡守與縣令不是世襲,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縣在政治、經濟上沒有獨立性,也沒有自己的軍隊。所以郡縣制的實施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3、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制 漢初在地方推行。封國分王國和侯國兩級。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制,實際上與割據無異。形成了王國問題。侯國相當於縣,受所在郡監督。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決了王國問題。
4、行省制度 開始於元朝。行省制度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統治需要,鞏固和發展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行省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我國選官(才)制度的演變
1、世襲制;軍功受爵;
2、察舉制度 兩漢時期,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漢朝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撥人才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和徵召等內容。選官標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後期卻變成門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舉制度
(1)、隋唐時期:創立和完善:A、隋文帝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B、唐朝時:①、貞觀時,增加了科舉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②、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③、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了定製。C、評價: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起到了抑制門閥、擴大封建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等作用。
(2)、北宋時:發展:①、北宋初期:A、考試分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B、嚴格規定了科舉考試的程序,殿試成為定製;C、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考試科目;D、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時又改革科舉考試:廢:…;改:…;設:…。
(3)、明朝時:八股取士:科舉試卷只能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
(4)、清朝時:A、戊戌變法時: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
五、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設的「三公」之一,(職能)
2、刺史制度:西漢武帝在全國設十三個州,每州設刺史1名進行監察。刺史級別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刺史權力進一步加強,並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3、通判:北宋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兩者相互牽制。
4、御史台:元朝設立的最高監察機關。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設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監察和司法。
6、廠衛特務機構錦衣衛負責輯捕、刑獄之事,監視、偵察官民的不法行為。它直接則皇帝指揮,不受政府司法部門的管轄。後來,東廠和西廠則宦官統領,皇帝直接控制。
專題二 重大的變法與改革
一、 中國古代重要的變法與改革
1、變法與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內容:作用:
(2)、商鞅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慶歷新政:(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
(5)、王安石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失敗原因)
2、綜述:
(1)、分類:A、促進舊社會形態向新社會形態轉化:
B、奴隸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
C、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變法:
D、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2)、變法的原因:
A、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發展;B、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實現富國強兵;C、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D、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為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E、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結果改革或變法抑制了土地兼並,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財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統治基礎、克服封建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4)、變法成功的原因:
A、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B、改革者或為最高統治者,或贏得最高統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並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堅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信心。
(5)、變法失敗的原因:改革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用人不當或操之過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啟示:它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會觸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有,進而遭到他們的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二、中國近現代的重大改革:
1、洋務運動:時間、口號、主要內容、失敗的標志及原因、歷史作用。
2、戊戌變法:時間、標志事件、主要內容、失敗的標志及原因、性質、歷史意義
3、新中國的改革開放:開端、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其他方面改革、重大成就、鄧小平理論等
三、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
1、俄國1861年改革:原因、時間、人物、主要內容、性質、意義、不足。
2、日本明治維新:原因、時間、主要內容、性質、意義、不足、結果及原因。
3、美國羅斯福新政:原因、時間、人物、主要內容、典型特點、意義。
4、二戰後德國、日本的社會改革:主要內容、取得成功的原因、給中國改革開放的啟示。
四、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1、二戰前的蘇俄(聯):A、十月革命後,蘇俄鞏固新生政權所採取的措施;B、新經濟政策;C、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D、高度集中的經濟政策體制的形成、特點、弊端;
2、二戰後的蘇聯改革:A、赫魯曉夫改革:重點、結果及原因;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結果及原因;C、戈爾巴喬夫改革:重點及其內容、結果及原因。
3、東歐國家的變革:①、原因: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②特點:A、南斯拉夫:B、波蘭;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③、結果及原因。
五、重要改革之間的比較
1、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
(1)、相同點:①直接目的:富國強兵;②、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持;③、性質相同;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前者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後者處於嚴重的社會危機時;②、根本目的不同: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後者是鞏固封建統治;③、效果不同:前者使秦國逐步強大起來,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後者使軍隊戰鬥力有所增強,財政收入有所增加。
2、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
(1)、相同點: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向西方學習;②、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富國強兵,鞏固統治;③、影響相同:都是從西方引進了技術,建立了一批近代企業、新式軍隊和學堂。
(2)、不同點:①、結果不同:前者失敗;後者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②、性質不同:前者是地主階級領導的封建性質的改革,後者則帶有明顯的資本主義特徵,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戊戌變法與與日本明治維新成敗原因比較
項目 日本 中國
社會背景 人民反抗持續且猛烈,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相對較強,統治集團內部發生較大分化 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封建勢力強大
領導力量 中下級武士擁有較大武裝力量;改革派掌握實權;改革的阻力較小 改良派沒有發動群眾,而是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新法根本無法實行
國際環境 西方列強正抓緊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資本主義列強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急需原料產地和市場,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專題三 國家的分裂與統一
時期 主要內容 名稱
三國 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到達台灣 夷洲
隋唐 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 流求
元朝 在澎湖設巡檢司,管理澎湖及琉球 琉球
明朝 前期稱小琉球 小琉球
清朝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83年施琅打敗鄭軍,台灣納入清朝版圖;1684年,清朝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清朝設台灣省;1895年,中國清朝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日本強佔台灣及附近島嶼、澎湖列島等。 台灣
南京國民政府 1945年10月,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後,台灣回歸祖國懷抱。 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大陸解放後,形成了台灣與大陸暫時隔離的狀態;1979年至今,我國政府堅持以「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為內容的祖國統一政策;堅決反對台獨勢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動; 台灣

一、中國古代的國家的分裂與統一
1、基本情況:
自進入封建社會以來,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了三次大的分裂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和五代遼宋夏金時期)、四次統一(秦、西晉、隋和元)和三次大的統一時期(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和元明清時期)。從時間上看,合長於分;從空間上看,合的范圍不斷擴大;從程度上看,合的穩定性越來越強。
2、秦、隋、元三朝能完成統一的主要原因:
(1)、長期的戰亂紛爭,廣大人民渴望統一;(2)、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強;(3)、完成統一的一方力量強大,分裂割據的一方衰弱腐朽;(4)、傑出人物採取正確的統一方針策略。
3、統一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國家統一,對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權鞏固、民族融合、文化進步、邊疆開發、賑濟災荒、抵禦侵略、提高國際地位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4、我國古代出現分裂的原因: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分裂割據的經濟原因;(2)、地方勢力膨脹是分裂割據的政治根源;(3)、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民族矛盾尖銳是造成分裂割據的重要原因;(4)、中央集權不力是分裂割據的直接原因;(5)、社會經濟不夠發達,特別是商品經濟發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割據的原因之一。
5、分裂對我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分裂會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如社會動盪、經濟發展遲緩、國弱民窮等。
(2)、分裂時期,歷史仍然在發展,如各民族不斷融合,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等,同時,分裂時期也孕育著諸多統一的因素。
二、朝鮮半島問題
1、古代:中朝親善:①、兩漢:三韓多次派人覲見漢武帝和漢光武帝;②、隋朝:隋煬帝三征高麗,以和議而終;③、唐朝:與朝鮮關系密切,有人員、技術文化、經濟貿易往來等。
2、近代:屈辱抗爭:①、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四個環節:A、《江華條約》,打開朝鮮的門戶;B、甲午戰爭,控制朝鮮;C、日俄戰爭,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D、《日韓合並條約》,吞並朝鮮。②、抗爭:20世紀30年代,反對日本法西斯,最終贏得民族獨立。
3、現代:統一曲折:①、朝韓分裂:②、朝鮮內戰:③、朝韓會晤,2000年6月,金大中和金正日發表共同宣言,進一步推動朝鮮半島的和平進程;④、朝鮮統一,一波三折,原因:A、嚴重的軍事對抗的存在;B、政治分歧很大;C、雙方經濟實力懸殊;D、雙方有效溝通明顯不足;⑤、中、日、美、俄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和力量的角逐。
三、台灣問題:
1、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見表)
2、承認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國際條約等:《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建交公報等國際文件,都闡明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台灣問題的由來:①、19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形成對峙局面;②、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阻撓中國統一 。
4、國家統一的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
(1)、有利條件:①、根本保證:現在,中國的綜合國力極大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②、民族心理:完成國家統一,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③、歷史證據:(見上);④、國際法依據:(見上);⑤、政策保證: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理論。⑥、榜樣借鑒: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與繁榮穩定。⑦、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新民黨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認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訪問大陸。
(2)、不利因素:①、台獨勢力的百般阻撓;②、美國政府對中國內政的肆意干涉;③、日本右翼勢力與台獨勢力相配合,不斷製造事端,既影響中國統一,又影響中日關系的正常發展。
[練習] (綿陽市07級市二診考試題37題)古往今來,反對分裂、消除割據,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統一,追求人民幸福安康,是仁人志士、傑出政治家、普通老百姓共同追求的目標。回答:
①、秦、隋兩朝完成大統一相同的歷史因素是什麼?〔8分〕
②、兩宋時期,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成就遠遠超過了漢唐,但兩宋卻沒有像漢唐一樣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分析兩宋時期封建國家統一未能完成的原因〔6分〕
③、明清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時期,歸納分析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採取的措施。〔8分〕
④、20世紀是中國歷史大發展和大變革時期。中國逐步從戰亂、屈辱、落後,走向了獨立、發展、統一。中國共產黨人從20世紀中期到20世紀末期,是怎樣逐步實現祖國大陸統一的?為最終完成國家統一提出了什麼樣的政策?〔10分〕[強調:政策: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三、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統一問題
1、美國內戰:時間、背景、著名人物、經過、兩個文件、轉折戰役、性質、進步作用、意義。
2、德意志統一:時間、統一中心與人物、一個政策、三次王朝戰爭、進步作用、局限性。
3、義大利統一:時間、統一中心與人物、進步作用、局限性。
4、美國、德國維護或實現國家統一的共同時代特徵:
①、兩者都反映了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②、都面臨排除外國勢力的干涉;③、都採取戰爭方式清除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障礙;④、都完成了維護或實現統一的既定目標,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掃除了道路,使兩國在19世紀末分別成為世界頭號、二號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6. 為什麼說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首先,黨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又有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提高,有了統一的實力!
其二,台灣自古屬於我專國領土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三,祖國統一乃全國人民共同期盼之大事,乃民心所向!
其四,分裂祖國的行為不得民心!
其五,有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持!
其六,黨一國兩制的好政策出台,以及港澳的例子再先示範!
最後,祝福祖國早日統一!

7. 1、根據材料一,寫出這一時期出現的政權分立的國家 2、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8. 為什麼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因為它即不阻擋大陸收回自治區的主權,又不影響它們的發展,又得到當地人回民和大多數的答資本主義國家的認可,幾乎沒多少阻力(台灣例外),所以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9. 清政府的採取的哪些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促進了中國穩定的統一的疆域形成

首先是清政府不在坐井觀天,雖然難免會有天朝上國的心思,但是不在閉內關鎖國了。增強了對世界容各國尤其是強國之間的交流,採取了一些符合清政府本身情況的一些革新政策。例如對外派遣留學生,對內增設工業化設施,例如槍炮廠,造船廠之類的,雖然質量不好。
其次,利用各國之間的齷齪,採取有利於自己的方針,雖說都是比較軟弱的,但是清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戰勝國呢。李鴻章此人雖然有很多爭議,但是當時來說他是最接近近代外交官素質的人了,只是國家太弱,無法給他太多的支持,而且很多合約都是政府背後在推動的,他只是個背鍋的老人罷了。
盡管如此,清政府在越南馮子材打敗法軍,在新疆左宗棠攻滅阿古柏,這些其實都是戰功,但是政府太軟弱了,黑龍江以北以及台灣還有西藏當時已經不是別人的就是獨立了,所以當時清政府並沒有完全維護了統一,只是勉強支撐而已。

與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