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會同縣歷史事件

會同縣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4 03:50:50

『壹』 ..懷化歷史及發展

懷化,別稱鶴城,古稱五溪。湖南省轄地級市之一,自古以來就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是我國東中部地區通往大西南的「橋頭堡」。

懷化位於湖南省西部偏南。西鄰貴州省銅仁市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桂林市,北依湖南省常德市、張家界市和湘西州,東靠湖南省益陽市、婁底市和邵陽市。總面積27564平方千米。總人口520萬人(2013年),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懷化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侗、苗、瑤等。全市轄1個市轄區、5個縣、5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和1個縣級管理區。市政府駐鶴城區府前路1號。

懷化是雙擁模範城,湘西商貿物流中心,鐵路交通發達,又有「火車拖來的城市」之稱。
春秋之時,屬楚巫中地。戰國之世,屬楚黔中郡地。
秦朝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郡置縣,開始了國家的行政治理。魏晉六朝,治所加密,又有發展。
唐代以辰州為據點,經營今懷化市,有州6個:辰州盧溪郡、錦州盧陽郡、敘州潭陽郡、獎州龍溪郡、晃州、誠徽州。宋屬荊湖路,有辰州、敘州、晃州、鶴州、錦州等30餘州。元設中書省,省下設路、府、州、縣,懷化境內設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隸屬湖廣行省。
明設一府二州。辰州府,治沅陵,領沅陵縣、盧溪縣、辰溪縣、漵浦縣。二州:沅州,隸辰州府,領黔陽、麻陽二縣;靖州,隸湖廣布政使司,領會同、元故、通道、綏寧四縣。清置有2府、1州、1廳:辰州府,直屬湖南省。領沅陵、盧溪、辰溪、漵浦四縣。沅州府,治芷江,隸辰州府。領芷江、黔陽、麻陽三縣。靖州直隸州,治今靖州縣。領會同、通道、綏寧三縣。晃州直隸廳,治老晃城,今新晃縣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懷化分設會同、沅陵兩個專區。
1952年撤銷沅陵專區,以會同專區為基礎成立芷江專區,將原沅陵專區的沅陵、辰溪、漵浦、麻陽等4縣劃歸芷江專區,形成懷化市的雛型。
1953年改名黔陽專區。
1968年改稱黔陽地區。
1981年改稱懷化地區。
1998年撤銷懷化地區,改設地級懷化市。轄12個縣(市、區)和一個管委會,包括鶴城區、洪江市、中方縣、沅陵縣、辰溪縣、漵浦縣、會同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和洪江管理區。[3]

『貳』 請教湖南省懷化市的歷史沿革拜託各位了 3Q

歷史沿革 宋代以「懷柔歸化」之意設懷化砦,年設縣。1998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懷化地區和縣級懷化市,設立地級懷化市。 懷化市(指地級懷化市,下同)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棲秘繁衍,遺址遍及全市各縣,遺址出土文物極為豐富。遠古為禹貢九州之荊州地。但直到春秋末期楚國向南開發湖南地區並開始征服今貴州一帶才開始建立統治。戰國時楚設黔中郡,懷化市境基本屬楚黔中郡。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08),派司馬錯發兵伐楚,攻佔楚黔中郡地。三十年,重新設立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縣。今天沅陵縣城南窯頭村有秦黔中郡故城遺址。但當時設縣狀況已不可考。 秦亡後,西漢政權建立,懷化市境為荊州刺史轄地武陵郡,但郡治改治義陵,即今漵浦縣城南。設立的縣主要有:沅陵(今沅陵、瀘溪、麻陽縣地)、鐔成(今鶴城區、中方縣和洪江市,以及靖州會同、通道、綏寧縣地,並錯入貴州省境)、無陽(今芷江、新晃縣及鶴城區地,又錯入貴州省境)、辰陽(今辰溪、麻陽、花垣、鳳凰縣及鶴城區地,又錯入貴州省境)、義陵(今漵浦縣地)等。東漢武陵郡改治臨沅(今常德市區),建武六年(30年),省無陽、義陵2縣並入辰陽縣。 三國時屬孫吳,仍為武陵郡地;以後多有變遷,東晉時省鐔成縣並入舞陽縣;南朝齊時改舞陽縣為氵舞陽縣;南朝梁時,辰陽縣改名建昌縣,氵舞漾縣改名龍檦縣。設南陽郡,治建昌;析沅陵縣置夜郎郡。南朝陳將建昌縣復名辰陽縣,析武陵郡置沅陵郡。 隋統一後,懷化市地屬武陵郡、沅陵郡。 唐代州郡並稱。為加強對州郡的監督管理,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又依山河形勢分天下為10道,玄宗時增為15道。懷化市境屬黔中道,治所在今重慶市彭水縣。懷化市境設立的州郡有:辰州盧溪郡,治沅陵;錦州盧陽郡,治盧陽(今麻陽縣地);敘州潭陽郡,治龍檦(今洪江市地);獎州龍溪郡,治峨山(今新晃縣地);晃州,羈縻州,治所在今新晃縣涼傘。除原有的沅陵、龍標(龍檦改名)外,新設置的縣有漵浦(今縣地)、麻陽(今麻陽、鳳凰縣地)、盧陽(今麻陽縣西南)、招諭(今麻陽縣東北及鳳凰縣地)、朗溪(今洪江市及靖州、會同、通道縣地)、潭陽(今芷江縣及鶴城區、中方縣地)、峨山(今新晃縣地)、渭溪(今新晃、芷江縣地)等。 五代十國湖南境內馬殷創立了楚國,懷化市境分屬辰州、錦州、敘州等。 宋代懷化市境屬荊湖北路,治所在鄂州(今武昌)。基本上分屬辰、沅、靖三州。設縣主要有沅陵、漵浦、辰溪、麻陽、盧陽(潭陽縣地改置。今芷江、新晃及鶴城區地)、黔陽(先置於黔江城,後改置黔陽縣)、永平(先改沅州貫保砦為渠陽縣,後改名。紹興八年省入靖州為州治。今靖縣)、會同(三江縣改名。今縣地)等。 元代懷化市地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湖北道,分屬辰州路(宋辰州)、沅州路(宋沅州)、靖州路(宋靖州)。 明代屬湖廣布政司(治武昌)。省下改路為府,府領州、縣,部分州直隸布政司,也領縣。懷化市境屬辰州府(治沅陵)和靖州(直隸州)。 清康熙三年湖南設省,懷化市境劃歸湖南省,屬辰沅永靖道。設辰州府,治沅陵,轄沅陵縣、辰溪縣、瀘溪縣、漵浦縣;沅州府,治芷江縣(縣丞駐榆樹灣),轄芷江縣、黔陽縣、麻陽縣;靖州直隸州,本轄,下轄會同縣、通道縣、綏寧縣;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析芷江縣晃州堡置晃州直隸廳。 民國成立後,廢府存縣,保留「道」一級,清辰沅永靖道被改為辰沅道,靖州直隸州改為靖縣。晃州直隸廳改為晃縣。民國11年(1922年),撤銷道制,僅存省、縣二級。民國24年(1935年),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區,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庸、沅瀘辰漵、永保龍桑、芷黔麻晃、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年), 正式設立專員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與原19縣組成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分別設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代行省政府職權。 民國26年(1937年)12月,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專員兼任駐在地縣長。其中第三區轄沅陵、大庸、桑植、漵浦、永順、瀘溪、辰溪7縣,專員駐沅陵;第七區轄黔陽、綏寧、會同、芷江、靖縣、通道、晃縣7縣,專員駐黔陽;麻陽縣屬第四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又將全省重新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其中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沅陵,轄沅陵縣、漵浦縣、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會同縣洪江市,轄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1942年設縣)。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後,將原來的行政督察區改為「行政專員行政公署區」,簡稱「專區」。原第九、十區被改為沅陵專區和會同專區。並設立湘西行政區,轄永順、沅陵、會同專區。同時,懷化縣駐地由懷化驛(瀘陽鎮)遷至榆樹灣,黔陽縣駐地由黔城鎮遷至安江鎮。 1950年3月,會同縣駐地由洪江鎮遷至今城關鎮;10月以會同縣洪江鎮行政區域設立洪江市。 1952年9月,撤消湘西行政區和所轄的三個專區,設立湘西苗族自治區和芷江專區。芷江專區轄洪江市及芷江、黔陽、漵浦、綏寧、通道、靖縣、會同、晃縣、懷化、麻陽、辰溪、沅陵12縣,同年11月,芷江專區改名黔陽專區,行署駐地由芷江遷至於黔陽縣安江鎮。今天懷化市的行政區域基本成型。 1953年6月,撤銷洪江市,並入黔陽縣,黔陽縣駐地由安江鎮遷至洪江鎮。同年9月再設洪江市。 1954年5月,撤銷通道縣,設立通道侗族自治縣 1956年6月,撤銷晃縣,設立新晃侗族自治縣。以晃縣以及芷江縣部分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8年6月,黔陽專區的綏寧縣劃歸邵陽專區。 1959年3月,撤銷靖縣,並入通道侗族自治縣。 1961年7月,設立安江市,以黔陽縣的安江鎮及其周邊部分區域為行政區域。1962年10月撤消。同時復設靖縣。 1963年5月,撤消洪江市,並入黔陽縣。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行政專員行署被改為地區行政公署,簡稱「地區」。 1978年12月30日,黔陽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更名為懷化鎮。 1979年4月4日,設立懷化市,以懷化縣的懷化鎮、盈可公社為其行政區域。同年9月1日,復設洪江市。 1981年6月30日,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 1982年12月24日,撤消懷化縣,並入懷化市。 1986年9月22日,撤銷芷江縣,設立芷江侗族自治縣。 1987年2月19日,撤銷靖縣,設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1988年10月31日撤銷麻陽縣,設立麻陽苗族自治縣。 1997年11月29日,撤消懷化地區,設立地級懷化市。懷化市轄原懷化地區的沅陵縣、辰溪縣、漵浦縣、會同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中方縣、鶴城區。合並原黔陽縣和洪江市,新設立的洪江市駐黔城鎮,由省直轄,懷化市代管。 1999年,洪江市雄溪鎮(原洪江市)發生群體事件,為平息事態,以原洪江市行政區域(原黔城鄉除外)從新洪江市分離,設立懷化市洪江管理區,為懷化市政府派出機構。

『叄』 懷化的歷史沿革

春秋之時,屬楚巫中地。戰國之世,屬楚黔中郡地。
秦朝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郡置縣,開始了國家的行政治理。魏晉六朝,治所加密,又有發展。
唐代以辰州為據點,經營今懷化市,有州6個:辰州盧溪郡、錦州盧陽郡、敘州潭陽郡、獎州龍溪郡、晃州、誠徽州。宋屬荊湖路,有辰州、敘州、晃州、鶴州、錦州等30餘州。元設中書省,省下設路、府、州、縣,懷化境內設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隸屬湖廣行省。
明設一府二州。辰州府,治沅陵,領沅陵縣、盧溪縣、辰溪縣、漵浦縣。二州:沅州,隸辰州府,領黔陽、麻陽二縣;靖州,隸湖廣布政使司,領會同、元故、通道、綏寧四縣。清置有2府、1州、1廳:辰州府,直屬湖南省。領沅陵、盧溪、辰溪、漵浦四縣。沅州府,治芷江,隸辰州府。領芷江、黔陽、麻陽三縣。靖州直隸州,治今靖州縣。領會同、通道、綏寧三縣。晃州直隸廳,治老晃城,今新晃縣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懷化分設會同、沅陵兩個專區。
1952年撤銷沅陵專區,以會同專區為基礎成立芷江專區,將原沅陵專區的沅陵、辰溪、漵浦、麻陽等4縣劃歸芷江專區,形成懷化市的雛型。
1953年改名黔陽專區。
1968年改稱黔陽地區。
1981年改稱懷化地區。
1998年撤銷懷化地區,改設地級懷化市。轄12個縣(市、區)和一個管委會,包括鶴城區、洪江市、中方縣、沅陵縣、辰溪縣、漵浦縣、會同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和洪江管理區。

『肆』 初中歷史各個事件歸類

一九五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
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
周恩來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
中國軍隊著名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由此確立。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
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
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並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范,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暗和時局動盪,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鍔所主辦的雲南講武堂。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當時他與別的將領不同,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喜好音樂,在家中廣泛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並讀過《新青年》等雜志。
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軍界,外出學習。翌年,朱德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他又見到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國***。一個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盡管鼓勵朱德追求進步,卻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戰術,並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周恩來。翌年,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並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回國後如打不贏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 1926年朱德回國後,利用舊關繫到川軍、滇軍中動員北伐,並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領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任第九軍副軍長。起義軍南征潮汕失敗時,他在危境中率領「鐵軍」余部近千人進入粵北、湘南,於1928年4月走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合,建立了紅四軍並任軍長,成為全國第一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在紅軍長征時,他有時也擔負具體作戰指揮。
抗戰初期,他率八路軍總部前往太行山前線。1940年回延安後,因年紀已大,主要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局,不過1947年攻克石家莊時他曾親臨前線指揮。
建國後,朱德先後任國家和黨的副主席、人大委員長,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
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不同意給彭德懷那樣定性,被有人說成年老糊塗。「文革」初定林彪為接班人時,他不表贊成,1975年又率先揭發江青,可見心底如明鏡。 1976年7月,朱德以90歲高齡去世。毛澤東曾稱他是「紅司令」,並說,「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
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
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朝鮮停戰,
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
他的軍事造詣並不出色,
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
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
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黃岡縣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長、團長,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紅軍大學校長。參加了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聯軍總司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司令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第七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一九八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
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
白崇禧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
而毛澤東對他則別有看法。
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
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
三是毛澤東不會將他對劉的看法公開化。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賀龍,藉助南昌暴動總指揮
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
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
軍事造詣和戰績沒有任何出色之處。
他創建紅二軍團時有很強的封建宗族色彩,
在十年間洪湖蘇區僅能自保,談不上發展。
後人往往將此歸罪於夏曦洪湖肅反,
其實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比洪湖蘇區更為嚴重。
抗戰時一二零師是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力量最弱、戰績最小的,
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
賀龍解放戰爭時僅任晉綏軍區司令這一兵團級的職務,
建國後任體委主任。
但如僅就表象認為賀龍一無是處也不客觀,
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
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
成為毛澤東牽制林彪的首要人物,
六五年取消軍銜制就出自他的手筆。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
第三野戰軍三個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軍事造詣有限。
抗戰以來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粟裕。
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和地位,
以及他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歷史淵源,
而使得這三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
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
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
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二七年入黨,
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
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歷最高的,上過大學。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人
徐向前,同賀龍類似,
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
他的資歷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
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
最強的紅四方面軍。
但自從指揮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全軍覆沒後,
再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
解放戰爭時他僅任兵團司令,
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克了太原。
由於紅四方面軍這一派系人數眾多,
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
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盡管他曾在黃埔軍校任職,
但實際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
他指揮華北野戰軍同傅作義對峙三年,
沒有出色的戰績。
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
紅軍時期他是紅一軍團政委;
抗戰開始時他擔任一一五師副師長;
平津戰役又是東野與華野聯合作戰,
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
「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葉劍英,沒有派系背景,沒有實際戰績。
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
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制約,
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
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
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
「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
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
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
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
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
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
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
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
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
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二七年七月他向賀龍、葉挺通報朱培德的動態
而直接引發了南昌暴動;
三五年過草地時他的作為又導致了紅軍的公開分裂。
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
對粉碎「四人幫」和華、鄧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
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能力如何,歷史沒給他機會證明

從十大元帥的各人背景看,哪一個都動不得,
十大將換誰上來都會引發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將的人選,派系平衡的因素減弱了,
而當時職務的因素加強了。

大將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
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
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
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
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
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
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
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
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
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
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
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
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
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
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
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
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
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
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
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
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
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
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
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
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
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
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
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
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
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
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
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
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
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
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
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
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
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
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
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
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
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
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
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
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
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
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
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
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
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
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
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
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
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
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
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
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
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
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
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
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
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
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
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
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
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
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
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
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
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
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
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綜合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的每個人的情況來看,
授銜時多種因素都在起著作用,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
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
而是黨內軍內多年來戰爭歷程和人事變遷的綜合平衡。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盡可以對他們每個人品頭論足,
但如果從授銜時的歷史環境出發,

『伍』 會同縣為何被稱為炎帝故里

炎帝故里「會同新說」是湖南懷化學者陽國勝先生2005年提出來的(會同是一個縣的地名,在湘西懷化市)。由於在此之前炎帝生卒地已有陝西寶雞、湖北隨州、山西高平和湖南炎陵等多種說法,故陽國勝的炎帝故里在會同的說法稱之為"會同新說"

近年來,陽國勝先生在《邊城晚報》、《廣州詩詞報》、《船山學刊》等發表20多萬字的文章。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王震中、宮長為等一批學界高層專家認為,「會同新說成立」,「會同新說是炎黃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陽國勝認為,「神農」是距今9000年左右起源於環洞庭湖地區的一個農耕氏族,而炎帝是這個氏族鼎盛時期的一個傑出軍事聯盟制首領,距今6000年左右。他認為「炎帝故里」在會同連山,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證據。

——從春秋至西漢的所有史料記載,「炎帝(炎皇)」是出自「南方」、「南方之極」、「楚之南」的,直到晉代著名史學家習作齒還提到「神農炎帝生於黔中」。據懷化地方誌記載,古代會同縣正好處在「楚之南」、「南方之極」和「黔中」之地的中心區域。陝西寶雞說、湖北隨州說等所持的有效史料依據大多是晉代以後的,其說服力遠不及會同說。

——炎帝因發明《連山易》又號稱「連山氏」,與會同「連山」地名相同。會同連山還遺存有一批古廟古庵遺址,其中有八座古廟與炎帝首創的「連山八卦」方位和所代表的物象完全一致。近年貴州在水族民間發現失傳兩千年的《連山易》手抄本,手抄本所載的「連山八卦」又與會同連山八座古廟的方位及所處的地貌特徵完全吻合,說明「連山八卦」是根據會同連山的地貌發明的。炎帝能夠發明「連山八卦」,說明他對連山了如指掌,也證明炎帝出生於會同連山。

——史料載炎帝生於「常羊山」,陝西寶雞有「常羊山」的說法但於史無據。成書於春秋末年的《山海經》明確記載「常羊山」在「洞庭山首」的南方,並說「常羊山」、「有金山」、「大巫山」三座山是並存的。調查發現會同連山正好有座山叫作「常羊山」,與會同相距不遠的城步縣境內有座「大巫山」、隆回縣境內有座「有金山」,此三山的坐落方位與史料一致。史載炎帝有「火神」和「太陽神」之稱,連山境內又正好有「火神坡」和「太陽坪」古地名。會同境內尚有38處古地名具有炎帝文化特徵。有這么多古地名與之相印證,不可能是一種巧合。

——晉代以後有傳記,「神農」炎帝生於古荊州境內的湖北隨州厲山的「神農穴」,洞穴「長兩百丈、高三十丈」,還有九個井,「吸一井而九井動」,炎帝出生時九井塌陷為一井即後來所稱的「九龍泉」。實地調查,湖北「厲山」根本沒有九井塌陷形成的「九龍泉」,也沒有「長兩百丈、高三十丈」的「神農穴」。關鍵的是隨州「厲山」屬海洋沉積性砂礫岩地質,從科學角度講不可能形成大型溶洞和「九井自穿」的地貌奇觀。而會同連山屬石灰岩地質、地下水豐富,又正好有「長兩百丈、高三十丈」的天然溶洞,也有「九井塌陷」的地貌遺痕(現仍有九個出水眼),還有「九井出九龍」的傳說。會同古代也屬荊州,湖南歷史上也有「歷山國」的記載,這說明湖北「厲山」之說是因與「連山」讀音相近張冠李戴造成的。

——沅水流域近二十年的考古為會同「炎帝故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會同連山境內,有距今1—10萬年的舊石器遺址6處、新石器至商代遺址4處。懷化境內發現1—30萬年的舊石器遺址113處,新石器遺址18處,且大多新石器遺址分布在連山周邊直線距離50公里范圍內。著名的洪江高廟遺址有距今6000年左右的貴族夫妻合葬墓和四人合葬墓、有距今7800年左右的「太陽紋」、「鳳鳥紋」和具有易經八卦特徵的「八角星紋」彩陶;在距今5000—5500之間懷化高坎壠遺址發現大量農耕工具和栽培稻遺存;在靖州斗篷坡遺址發現距今5000年左右的竹製飯簍;等等。這些,為神農氏族的炎帝部落在中國歷史上最早進入父系社會建立軍事聯盟制度、改進農耕「教民耕種」、發明歷法八卦及崇拜火神、太陽神等提供了實物證據。而陝西寶雞、湖北隨州等地卻沒有類似的考古發現。

陽國勝認為,晉代以後之所以真正的「炎帝故里」被歷史塵封,是因為沅水流域是苗、瑤、侗少數民族的世居地,秦漢以後特別是兩晉以後中原漢人南侵,土著民族奮力抵抗,持續兩千餘年的戰亂讓世人誤以為這里自古是「狼煙瘴雨」的不發達地區。中華一統,大多建都中原,歧視少數民族的文人政客追根尋祖時難免產生偏見,以致「炎帝故里」遍地開花,眾說紛紜。
(以上文字是根據《懷化社科》雜志「炎帝故里會同專集」文章歸納總結的)

『陸』 炎帝故里會同連山歷史依據

炎帝故里「會同新說」是湖南懷化學者陽國勝先生2005年提出來的(會同是一個縣的地名,在湘西懷化市)。由於在此之前炎帝生卒地已有陝西寶雞、湖北隨州、山西高平和湖南炎陵等多種說法,故陽國勝的炎帝故里在會同的說法稱之為"會同新說"

近年來,陽國勝先生在《邊城晚報》、《廣州詩詞報》、《船山學刊》等發表20多萬字的文章。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王震中、宮長為等一批學界高層專家認為,「會同新說成立」,「會同新說是炎黃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陽國勝認為,「神農」是距今9000年左右起源於環洞庭湖地區的一個農耕氏族,而炎帝是這個氏族鼎盛時期的一個傑出軍事聯盟制首領,距今6000年左右。他認為「炎帝故里」在會同連山,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證據。

——從春秋至西漢的所有史料記載,「炎帝(炎皇)」是出自「南方」、「南方之極」、「楚之南」的,直到晉代著名史學家習作齒還提到「神農炎帝生於黔中」。據懷化地方誌記載,古代會同縣正好處在「楚之南」、「南方之極」和「黔中」之地的中心區域。陝西寶雞說、湖北隨州說等所持的有效史料依據大多是晉代以後的,其說服力遠不及會同說。

——炎帝因發明《連山易》又號稱「連山氏」,與會同「連山」地名相同。會同連山還遺存有一批古廟古庵遺址,其中有八座古廟與炎帝首創的「連山八卦」方位和所代表的物象完全一致。近年貴州在水族民間發現失傳兩千年的《連山易》手抄本,手抄本所載的「連山八卦」又與會同連山八座古廟的方位及所處的地貌特徵完全吻合,說明「連山八卦」是根據會同連山的地貌發明的。炎帝能夠發明「連山八卦」,說明他對連山了如指掌,也證明炎帝出生於會同連山。

——史料載炎帝生於「常羊山」,陝西寶雞有「常羊山」的說法但於史無據。成書於春秋末年的《山海經》明確記載「常羊山」在「洞庭山首」的南方,並說「常羊山」、「有金山」、「大巫山」三座山是並存的。調查發現會同連山正好有座山叫作「常羊山」,與會同相距不遠的城步縣境內有座「大巫山」、隆回縣境內有座「有金山」,此三山的坐落方位與史料一致。史載炎帝有「火神」和「太陽神」之稱,連山境內又正好有「火神坡」和「太陽坪」古地名。會同境內尚有38處古地名具有炎帝文化特徵。有這么多古地名與之相印證,不可能是一種巧合。

——晉代以後有傳記,「神農」炎帝生於古荊州境內的湖北隨州厲山的「神農穴」,洞穴「長兩百丈、高三十丈」,還有九個井,「吸一井而九井動」,炎帝出生時九井塌陷為一井即後來所稱的「九龍泉」。實地調查,湖北「厲山」根本沒有九井塌陷形成的「九龍泉」,也沒有「長兩百丈、高三十丈」的「神農穴」。關鍵的是隨州「厲山」屬海洋沉積性砂礫岩地質,從科學角度講不可能形成大型溶洞和「九井自穿」的地貌奇觀。而會同連山屬石灰岩地質、地下水豐富,又正好有「長兩百丈、高三十丈」的天然溶洞,也有「九井塌陷」的地貌遺痕(現仍有九個出水眼),還有「九井出九龍」的傳說。會同古代也屬荊州,湖南歷史上也有「歷山國」的記載,這說明湖北「厲山」之說是因與「連山」讀音相近張冠李戴造成的。

——沅水流域近二十年的考古為會同「炎帝故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會同連山境內,有距今1—10萬年的舊石器遺址6處、新石器至商代遺址4處。懷化境內發現1—30萬年的舊石器遺址113處,新石器遺址18處,且大多新石器遺址分布在連山周邊直線距離50公里范圍內。著名的洪江高廟遺址有距今6000年左右的貴族夫妻合葬墓和四人合葬墓、有距今7800年左右的「太陽紋」、「鳳鳥紋」和具有易經八卦特徵的「八角星紋」彩陶;在距今5000—5500之間懷化高坎壠遺址發現大量農耕工具和栽培稻遺存;在靖州斗篷坡遺址發現距今5000年左右的竹製飯簍;等等。這些,為神農氏族的炎帝部落在中國歷史上最早進入父系社會建立軍事聯盟制度、改進農耕「教民耕種」、發明歷法八卦及崇拜火神、太陽神等提供了實物證據。而陝西寶雞、湖北隨州等地卻沒有類似的考古發現。

陽國勝認為,晉代以後之所以真正的「炎帝故里」被歷史塵封,是因為沅水流域是苗、瑤、侗少數民族的世居地,秦漢以後特別是兩晉以後中原漢人南侵,土著民族奮力抵抗,持續兩千餘年的戰亂讓世人誤以為這里自古是「狼煙瘴雨」的不發達地區。中華一統,大多建都中原,歧視少數民族的文人政客追根尋祖時難免產生偏見,以致「炎帝故里」遍地開花,眾說紛紜。
(以上文字是根據《懷化社科》雜志「炎帝故里會同專集」文章歸納總結的)

『柒』 會同縣2020年七年級下期歷史期末質量監測卷

這種試卷可以去書店裡面買一份。或者從網上的書店也可以去購買一下,比如說當當網就行。

閱讀全文

與會同縣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