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李雲漢

歷史學家李雲漢

發布時間:2021-03-04 00:51:04

⑴ 有關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那麼此時的陣地上只剩下了楊根思自己一個人,但是這個時候美軍已經發起了第9次的進攻。那麼楊根思如何以一己之力與美軍對抗呢?

他的選擇是抱起最後的炸葯沖入敵軍之中,最終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這是多麼偉大的人啊,而這樣的人在朝鮮戰場之上有千千萬萬個。

他們之中很多人連名字可能都沒有留下來,就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之上,到死我們都不一定知道他們的英雄事跡,而這些就是為我們負重前行的人。

⑵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名單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榮立三等功以上指戰員302724名,被授予英回雄、模範稱號和答特等功人員502名,分別為:特級英雄兩名,一級英雄50名,一級模範4名,二級英雄286名,二級模範75名,特等功85名。



一、中國人民志願軍軍徽「特級英雄」稱號(2名):楊根思、黃繼光。

二、中國人民志願軍軍徽「一級英雄」稱號(50名):卜廣德、於泮宮、於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學鳳、王德明、毛張苗、孔慶三、劉慶亮、劉維漢、孫占元、孫生祿、孫振錄、伍先華、李鳳林、李家發、李延年、余新發、許家朋、沈樹根、邱少雲、張永富、張積慧、吳志洲、貟寶山。

周厚剛、陳忠德、楊寶山、楊育才、楊春增、楊連第、胡修道、趙寶桐、柴雲振、徐長富、高成山、高景灝、倪祥明、秦家彬、曹慶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國、雷寶森、魯珉、魏玉德、譚炳雲、毛岸英。

三、中國人民志願軍軍徽「一級模範」稱號(4名):王興紀、孫鳳鉅、羅盛教、張益仁。

⑶ 戴季濤生平簡介

戴季陶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後來任職於《上海日報》,後任《天鐸報》總編輯。著有《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青年之路》、《日本論》、《學禮錄》等。
1905年,戴季陶去日本留學,進日本大學。
1909年回國,任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教習。後因在上海《中外日報》、《天鐸報》撰文抨擊清王朝而受通緝,逃往南洋檳榔嶼,主辦《光華報》,並加入同盟會。
1911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在上海創辦《民權報》。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後,戴季陶回國[2] 。參加了陳其美、鈕永建等人組織的上海起義[2] 。
1911年底,孫中山由海外回到上海,戴季陶以黨員及記者資格首次謁見,迅即受到器重[1] 。此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他隨從去南京參加典禮[1] ;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他又奉命與蔡元培、宋教仁等去北京迎袁世凱南下[1] 。
1912年回國,他在上海創辦《民權報》,後任孫中山秘書,並受命進行二次革命的軍事聯絡活動。二次革命失敗後逃往日本。
1916年,戴季陶隨孫中山離日返上海[4] 。次年從上海到廣東任大元帥府秘書長。五四運動時期在上海主編《星期評論》。
1916年10月6日,蔣緯國誕生,後被蔣介石收養。(蔣緯國於自傳-《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台灣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表示:其父為戴季陶,母為日本護士重松金子)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設立「護法」軍政府,戴季陶被任命為法制委員會委員長[4] 。
1918年2月,兼任大元帥府秘書長[4] 。
1918年4月,林森署理軍政府外交部長時,戴季陶代理外交次長[2] 。
1918年5月21日,孫中山離廣州前往上海,戴季陶同行[4] 。1918年5月4日,因桂系軍閥操縱國會,決議改組軍政府,孫中山受到排擠,憤然宣布辭去大元帥之職[4] 。
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後,戴季陶受命於孫中山,與李漢俊、沈玄廬一起在上海創辦《星期評論》,作為國民黨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系列中的雜志,由戴季陶任主編[4] 。戴季陶撰寫了不少文章,著力於宣傳愛國思想,宣傳社會主義思潮,對共產主義也作了廣泛介紹[4] 。他嘗試用共產主義說明中國倫理問題,稱贊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稱馬克思是「近代經濟學的大家」、「近代社會運動的先覺」[4] 。他撰文批判有人企圖壓制思想解放,認為翻譯、研究、批評馬克思著作是不可也不能禁止的[4] 。朱執信等人創辦的《建設雜志》還陸續登載過他由日文轉譯的考茨基著《馬克思資本論解說》[4] 。但他並不是為了實現工人階級的最終目標,建立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4] 。他曾對孫中山說:六三罷工以來,「工人直接參加政治社會運動的事,已經開了幕,如果有智識有學問的人不來研究這個問題,就思想上智識上來領導他們,將來漸漸地趨向到不合理不合時的一方面去,實在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受了罷市風潮的感動,覺得用溫和的社會思想,來指導社會上的多數人,是一樁很緊要的事。[4] 」所以,他雖和陳獨秀等早期共產主義者聯系密切,並參與了若干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籌備活動,李立三在一次黨史報告中甚至說戴季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發起人之一,但戴季陶並沒有繼續朝前進步[4] 。
1920年,陳獨秀到上海組建上海共產黨小組,這是全國第一個共產黨小組,戴季陶將自己租住的樓讓出來給陳獨秀一家住[4] 。戴季陶經常參加由陳獨秀主持、維經斯基參加的在《新青年》雜志社舉行的座談會,討論有關社會主義和中國社會改造等問題[4] 。
1920年夏,他曾參加籌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中途退出。其後同張靜江、蔣介石等共同經營交易所的投機生意。
五四運動後,曾大力推廣社會主義。1920年5月,參加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信豐林銳翻拍) (2張)
起草《中國共產黨綱領》,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之一,後來因孫中山反對而退出共產黨。1924年1月出席中國國民黨一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同年5月黃埔軍校成立,任政治部主任。1924年11月隨孫中山北上。

戴季陶負責起草《中國共產黨黨綱》[4] 。黨綱是邊討論邊修改邊起草,其中一條「共產黨員不做資產階級政府的官吏,不加入資產階級的政治團體」讓戴季陶倒吸一口涼氣,獨自關門垂淚,內心十分痛苦[4] 。他總算明白,共產黨與他心目中設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共產黨也不準備與政府合作,走一條議會的合法的奪權道路[4] 。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成立時,戴季陶的住址即團址,對外掛「外國語學校」,團務由袁振英、施存統、俞秀松等主持,總務由楊明齋負責。它實際上是准共產黨小組,所以,戴季陶的家實際上也是共產黨小組所在地[4] 。
戴季陶為中共的創建做了不少前期准備工作,但他最終沒有參加中共[4] 。由於世界觀的不同,戴季陶終於漸漸與共產主義分道揚鑣了。在中共一大召開的三年之後,戴季陶成了國民黨右派的旗幟性人物,揚言要把中國共產黨人斬盡殺絕,絕不養虎貽患,成了徹頭徹尾的反共高手。後來,他直接充當了蔣介石的理論寫手和幕後參謀[4] 。
1924年.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 自辛亥到中國共產黨的籌建時期,戴季陶有著突出的政治表現,由於戴季陶有這些資本,加之與蔣介石又是結拜弟兄,因而當軍校黨代表廖仲愷向孫中山推薦戴季陶時,作為校長的蔣介石自然舉雙手贊成,孫中山也表示同意[1] 。就這樣,戴季陶擔任了黃埔軍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1] 。
但戴季陶並不重視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不僅如此,開學僅一個多月,他就在黃埔軍校內神秘失蹤,轟動全校[1] 。據記載:「第一任的政治部主任便是戴季陶先生。他接事不久,因為和張繼、謝揚(此人不詳,疑為謝持之誤——原注)為爭持共產黨員加入中國國民黨的事起沖突,憤然離了黃埔軍校到上海去了[1] 。」
1924年11月,戴季陶以日文秘書的名義,跟隨孫中山北上[1] 。而孫中山病逝後,戴季陶發表《孝》,以宣傳孫中山人格和思想為名,「歪曲」孫中山思想[1] 。1925年5月,在國民黨一屆三中全會上,他拋出預先起草好的《接受總理遺教宣言》,並寫成《民生哲學系統表》,提出所謂以「純正三民主義」為中心思想的國民黨「最高原則」的建議, 旨在反對三大政策[1] 。1925年6、7月間,他又相繼拋出《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和《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兩本小冊子,和《民生哲學系統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理論體系,號稱「戴季陶主義」,集反共理論之大成[1] 。李雲漢在《從容共到清黨》中曾評論:「此書(指《國民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作者注)一出,從上海到廣州,反共的視線開始集中,反共的勢力開始形成,各地孫文主義學會的成立及反共運動的醞釀,莫不受戴氏反共理論的影響[1] 。」
1926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及後司中華民國考試院長達二十年(1928年10月─1948年6月)。
中華民國國旗歌的歌詞作者。
1927年,積極參與策劃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而此事件(指四一二)中屠殺國民黨反而比共產黨更多,徹底摧毀了國民黨的基層組織。
1928年以後,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等職。
1929年,以影響中國人民團結為由打擊當時在學術界如日中天的顧頡剛,將教育界流行的顧頡剛編寫的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本國史》封禁,成為了一樁轟動教育界和學術界的文字獄。
1948年6月改任國史館館長。
1949年2月11日於廣東省政府廣州東園招待所,服安眠葯自殺。[5]

⑷ 宋美齡真的如歷史上所說很奢侈么

網上有關宋美齡生活奢侈的段子頗多,其中最有名的一則,說她1942年訪美期間,在白宮要求用自己從中國帶來的「綢床單鋪床」,並且「每天至少要換一次床單——如果夫人午休過或者上過她的『炕』,換的次數就更多了。據白宮的管家阿朗索·菲爾德說,每天要換四五次。」①這段話出自美國人西格雷夫所著的暢銷書《宋家王朝》。

此書從1986年在中國大陸問世以來,至今已有多個版本,是坊間了解蔣、宋家族最主要的參考讀物之一。事實上,《宋家王朝》只是一本訛誤頗多的文學作品。

宋美齡自帶絲綢床單,是因為對棉織品過敏;其在美行程緊張,也不可能一天換很多次床單

因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The Soong Dynasty,台灣譯為《宋氏朝代》)中對孫中山、蔣介石、宋美齡等人非議頗多,故其1985年在美國一出版,即引起台灣方面的極大不滿。為商量如何批駁此書,宋美齡同蔣經國有大量電報往來,其中就提到了白宮床罩一事。

《宋家王朝》被出版社稱為「本世紀最傑出的家族傳記」

西格雷夫在細節上的錯誤同樣嚴重,如他說「靄齡和查理陪著孫中山來到了南京。他再次受到極其熱烈的歡迎,被一致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其實被選為臨時大總統時,孫中山在上海,也沒有獲得「一致」同意;又說蔣介石奉陳其美之命,率所謂「八十三旅」攻打杭州,而「該旅三千人實際上全是由黃金榮策動參加革命的青幫歹徒」,事實上當時並無這一番號。西格雷夫甚至說,1943年蔣介石去參加開羅會議期間,有「年輕將軍們」計劃發動政變,陰謀被發覺後,「經委員長批准,戴笠逮捕軍官六百餘人」「蔣從開羅一回國,中國陸軍中十六個最有作為的年輕將軍被處決」,並暗示孔祥熙參與其中。然而,無論是當時的報刊,還是回憶錄,都沒有提及這樣一件子虛烏有的大事。另外,宋美齡同威爾基著名的緋聞謠言,最早亦是通過此書廣為流傳。

海外學者對台灣組織反駁《宋家王朝》不以為然,但如唐德剛也承認此書「野史的味道相當重」

蔣經國在給宋美齡的信中說,希望批駁文章能表現「此書以誣謗宋氏家族為名,實際則是丑詆國父與父親,並對庸丈(即孔祥熙,字庸之)、文舅(即宋子文)在北伐、抗戰中之貢獻作正面之肯定」。請黎東方寫書,「重在強調嘉樹公(宋嘉樹,宋氏三姐妹的父親)對辛亥革命之貢獻與母親戰前、戰時、戰後之勛勞,以及庸丈、文舅、良舅(即宋子良)不可磨滅之勛勞作為」⑨,此外再另撰孫中山、蔣介石的合傳。

台灣方面組織學者批駁西格雷夫及《宋家王朝》一事,在當時學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他們大都覺得此舉不智,小題大做。但他們同樣認為此書和事實有較大出入,唐德剛說,「就我所讀過的部分來分析,這本書的內容不是百分之百正確,而且野史的味道相當重」;馬若孟(胡佛研究所東亞圖書館館長)說,「《宋家王朝》是被歪曲歷史史實的書,書中有很多都是錯誤的」。⑩由此可見,對於來自《宋家王朝》的故事,我們實在有必要多留一個心眼,多參考一些其他資料,以免上了西格雷夫的當。

⑸ 關於抗美援朝的志願軍

志願軍作戰簡介

1950年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宣布美軍進入朝鮮半島。美國海軍進入台灣海峽,妨礙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中國領土台灣,嚴重威脅中國安全的情況下。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准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美國無視中國的嚴正立場,同時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並通過申請協助南韓的動議案,組成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的「聯合國軍」,7月7日至10日,中國中央軍委召開國防會議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根據會議決定於7月13日組建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為主共25萬餘人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以確保中國東北邊境安全。8月下旬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和第19兵團分別調至津浦線、隴海線等鐵路沿線。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並並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鎮。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9月30日宣布:「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警告仍然置若罔聞,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佔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並向鴨綠江進犯,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10月8日,中國政府決定出兵朝鮮,並將東北邊防軍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10月17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同意了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要求蘇聯方面提供空軍掩護的請求。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志願軍出國作戰時,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任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杜平任政治部主任。在戰爭期間,陳賡、宋時輪、楊得志曾先後任副司令員,甘泗淇曾任副政治委員,李志民曾任政治部主任,李達曾任參謀長。朝鮮停戰後,鄧華曾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得志、楊勇曾先後任司令員,李志民、王平曾先後任政治委員,梁必業曾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蘊瑞曾任參謀長。志願軍入朝作戰時,共有6個軍 。兵力最多時為19個軍,連同由劉震任司令員的志願軍空軍,以及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部隊,共134萬餘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經歷兩個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運動戰階段,一般按戰役過程分為五次戰役。從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為陣地戰階段。戰爭期間,志願軍為克服美國空軍狂轟濫炸所造成的補給困難,於1951年5月成立後方勤務司令部,由洪學智兼任司令員,周純全任政治委員,統一組織指揮後方對敵斗爭和後勤保障。志願軍後勤部隊在空軍、高射炮兵、鐵道兵、工程兵和警衛部隊等的密切協同下,和朝鮮人民軍一起,粉碎了敵人破壞志願軍後方的戰略企圖,使後勤保障逐步適應作戰需要。中國人民志願軍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戰勝種種困難,創造無數英雄業績,涌現出30.2萬余名英雄模範和人民功臣。

朝鮮停戰後,中方嚴格遵守和維護停戰協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1958年3月15日開始撤軍,戰斗部隊在10月26日已全部撤回,僅保留了在軍事停戰委員會內的代表。1994年,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召回了駐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1994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回國,標志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完成了歷史使命。

志願軍名稱的由來

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同時徵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見。最後命名為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和編制。表示中國不是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雖然名稱為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繼續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便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關於戰俘

在參戰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解放戰爭中被俘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國民黨政府軍人員。由中立國印度主持對戰俘進行甄別,以確定其本人的意願。實際上,這種甄別違反了日內瓦公約對於戰俘遣返的規定。一部分被聯合國軍俘虜的中共志願軍戰俘被強制遣往台灣。戰後有14,715位戰俘去台灣。他們於1954年1月23日到達台灣,之後不少被編入國軍。大多數事實上成為被壓榨的苦力。
回到中國大陸的七千多名戰俘中的大部分受到審查。以後在各種運動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相信這不是個別現象。

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

麻扶搖詞、周巍峙曲
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
就是保家鄉!
中國好兒女,
齊心團結緊,
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文學作品

《誰是最可愛的人》
魏巍著

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名單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12名)
彭德懷、楊根思、黃繼光、伍先華、許家朋、孫占元、邱少雲、李家發、楊連第、楊春增、楊育才、胡修道。

「特級英雄」稱號(2名)
楊根思、黃繼光。

「一級英雄」稱號(50名)
卜廣德、於泮宮、於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學鳳、王德明、毛張苗、孔慶三、劉慶亮、劉維漢、孫占元、孫生祿、孫振錄、伍先華、李鳳林、李家發、李延年、余新發、許家朋、沈樹根、邱少雲、張永富、張積慧、吳志洲、貟寶山、周厚剛、陳忠德、楊寶山、楊育才、楊春增、楊連第、胡修道、趙寶桐、柴雲振、徐長富、高成山、高景灝、倪祥明、秦家彬、曹慶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國、雷寶森、魯珉、魏玉德、譚炳雲。

「一級模範」稱號(4名)
王興紀、孫鳳鉅、羅盛教、張益仁。

「二級英雄」稱號(286)
馬忠慶、馬新年、萬子揚、王天保、王合良、王保江、王彥林、王德福、毛國臣、鄧章德、牛保才、冉隆華、田立明、平太信、龍世昌、任志明、劉鳳勇、劉欽、劉俊卿、劉繼和、農廷秋、孫子明、朱友恆、朱金池、朱溶堂、安炳勛、關崇貴、呂慕祥、余貴、宋蘭君、李文彥、李元興、李漢、李忠先、李經盛、李洪序、李祥、楊國良、楊振玉、陳開茂、陳吉、陳德生、陳治國、鄒炎、易才學、房光超、龐殿臣、周德高、林炳遠、范萬章、歐文輝、鄭金缽、鄭起、 鄭朝元、張世秀、張蘭亭、張建明、張桃芳、張像山、張瑞臣、胡文江、胡連、郝興文、郝志新、高雲和、高良倫、孫志忠、栗振林、徐天良、徐連才、徐恆祿、賈雲明、唐治平、梁振隆、閻成恩、黃丑和、黃道明、曹光景、葛英東、葛洪臣、蔣永德、蔣道平、程述中、程榮慶、韓德彩、焦景文、董克榮、董明德、彭煥新、鮑清芳、賴發均、蔡興海、潘學仕、潘昌義、穆守營、薛志高、戴榮華、尹繼發、盧耀文、呂玉久、陳振安、張全合、張明錄、張振智、胡金華、於水林、馬一鈞、馬天明、馬玉臣、馬如華、馬壽昌、王萬夏、王雲閣、王元義、王文范、王佔山、王玉生、王慶琳、王興義、王克傳、王志、王虎元、王學才、王保德、王鎖昌、王景洲、孔繁玉、車臣才、牛錫浩、尹東華、方新、支全勝、葉永安、葉君、葉樹東、史阜民、劉久恆、劉雲典、劉長嶺、劉石友、劉四、劉光子、劉興文、劉建華、劉保成、劉根全、劉清懷、劉福海、喬永生、孫克榮、孫明芝、畢武斌、任西和、許長友、邢連富、李雲龍、李雲漢、李文生、李文柱、李太林、李玉才、李華雲、李吉武、李秀德、李青山、李英才、李國玉、李國海、李國珩、李洪全、李樹森、李家芝、李耘田、李曙荷、汪金蘭、冷樹國、蘇文俊、宋祥華、杜樹君、吳少桂、吳勝凱、沈志宏、肖貴強、楊太忠、楊仁富、楊阿如、楊伯釗、楊錫生、楊樹華、楊道根、陳士榮、陳少清、陳啟瑤、陳志、陳伯悅、陳忠賢、邵鳳陽、陸廷高、陸昌榮、邱耳林、周子和、周文江、周平、周信仁、周臘生、周景和、金克智、張萬榮、張文蘭、張來元、張希瑞、張良廣、張寶富、張振華、張渭良、張豪、張福榮、林貴遠、范仁和、尚衍發、武在元、鄭長華、鄭定富、歐陽代炎、駱家奎、饒一世 姜世福 姚顯儒、趙在柱、趙永旺、趙柏生、趙志恆、趙繼華、胡祖卿、段培英、高月明、高守余、高勝德、高潤田、高殿祿、徐方斌、徐生、徐申、徐幫禮、柴育民、唐雲、唐鳳喜、郭隆楷、袁孝文、錢忠勝、黃萬豐、黃在漁、黃宗德、崔長海、崔貴江、閻萬庫、閻洪全、梁封、曹殿生、梅懷清、麻俊坤、韓發成 韓國富、韓勤忠、粟學福、謝坤、程九齡、蔣元倫、喻忠奎、曾少才、曾平章、曾南生、傅慶祥、傅紹斌、董恆志、褚慶然、簡海金、解法正、蔡金同、蔡朝興、漆少泉、譚朝志、裴景善、樊金明、潘澤明、薛文德。

「二級模範」稱號
於鳳泉、於憲桂(女)、於 琛、於西元、王永維、王明學、王法利、王順義、王紫龍、亓鳳巒、車書琴(女)、史元厚、白鶴連、劉玉祥 劉秀珍(女)、劉寶英、劉紹銀、劉樹德、任玉祥、任廷昌、孫夫章、伍克勤、朱重 元 許景春、李小羊、李文臣、李懷道、李根葆、杜佔山、杜福先、沈先宏、何柏年、宋克義、蘇志明、陳漢文、陳達志、陳 良、陳國鈞、楊再先、楊金生、楊明忠、楊殿超、楊瑞金、陸春無、陸善清 羅德順、岳吉齋、苟光輝、林波、林范洪(女)、范 永、張 燦、張信福、張培芝(女)、張耀義、趙爾雲、趙金貴、趙憲法、饒嚴昌、姚小遂、施玉南、錢良生、席 忠、黃國銑、黃明德、謝教禮、曾義寬、曾榮廷、程山堂、童家祥、路林民、靳國華、熊克恆、薛其德、耀先。

「特等功」稱號
於德江、王萬成、王安全、王興邦、王 英、王榮、牛喜生、牛瑞山、文漢春、方國發、甘士良、史仁和、史朝珍、劉萬壽、劉東武、劉岐、劉金聲、劉桃順、牟世清、許鴻斌、朱有光、孫忠國、孫敬珍、孫福祥、華龍毅、齊子英、呂學敏、蘇世英、宋文新、何家勝、肖子雲、李飛、李 玉、李占廣、李光錄、李炳舟、李春長、李海清、李 滿、李德貴、陳仁華、陳佑甫、陳亮、陳其昌、陳德清、邱憲章、吳儒林、楊保明、鄒天仁、金耳世 羅子周、羅滄海、鄭玉田、鄭恩喜、張廣生、張書明、張守義、張懷英、張昭義、張炳恆、張續計、趙毛臣、趙玉忠、趙先有、趙連山、侯白鎖、胡志先、胡照春、顧洪臣 唐章洪、徐忠、郭正喜、郭金升、隋春暖、黃德明、常同茂、崔含弼、梁慶友、逯松亭、彭福禮、賴永澤、滿維平、譚光煥、譚芳雲、潘正光。

⑹ 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英模人物:彭德懷 楊根思黃繼光伍先華 許家朋 孫占元 邱少雲李家發 楊連第 楊春增 楊育才 胡修道
二、特級英雄: 楊根思黃繼光
三、一級英雄: 卜廣德 於泮宮 於喜田 毛張苗 王兆才 王學鳳 王 海 王德明 孔慶三 劉玉堤劉慶亮 劉維漢 孫占元 孫生祿 孫振祿 伍先華 沈樹根 邱少雲吳志洲 余新發 許家朋 李鳳林 李家發 李延年陳德忠 楊寶山 楊育才 楊春增 楊連第 胡修道 貟寶山 周厚剛 張永富 張積慧 趙寶桐 倪祥明 柴雲振 秦建彬 徐長富 高成山 高景灝 郭忠田 郭恩志 曹玉海 曹慶功 黃家富 崔建國 雷寶森 譚炳雲 魏玉德
四、一級模範: 王興記 孫鳳鉅 羅盛教張益仁
五、二級英雄: 馬忠慶 馬新年 萬子揚 王天保 王合良 王保江 王彥林 王德福 毛國臣 鄧章德 牛保才 冉隆華 田立明 平太信 龍世昌 任志明 劉鳳勇 劉欽 劉俊卿劉繼和 農廷秋 孫子明 朱友恆 朱金池 朱溶堂 安炳勛 關崇貴 呂慕祥 余貴 宋蘭君 李文彥 李元興 李漢 李忠先 李經盛 李洪序 李祥 楊國良 楊振玉 陳開茂 陳吉 陳德生 陳治國 鄒炎 易才學 房光超 龐殿臣 周德高 林炳遠 范萬章 歐文輝 鄭金缽 鄭起 鄭朝元 張世秀 張蘭亭 張建明 張桃芳張像山 張瑞臣 胡文江 胡連 郝興文 郝志新 高雲和 高良倫 孫志忠 栗振林 徐天良 徐連才 徐恆祿 賈雲明 唐治平梁振隆 閻成恩 黃丑和 黃道明 曹光景 葛英東 葛洪臣 蔣永德 蔣道平 程述中 程榮慶 韓德彩 焦景文 董克榮 董明德 彭煥新 鮑清芳 賴發均 蔡興海 潘學仕 潘昌義 穆守營 薛志高 戴榮華 尹繼發 盧耀文 呂玉久 陳振安 張全合 張明錄 張振智 胡金華 於水林 馬一鈞 馬天明 馬玉臣 馬如華 馬壽昌 王萬夏 王雲閣 王元義 王文范 王佔山 王玉生 王慶琳 王興義 王克傳 王志 王虎元 王學才 王保德 王鎖昌 王景洲 孔繁玉 車臣才 牛錫浩 尹東華 方新 支全勝 葉永安 葉君 葉樹東 史阜民 劉久恆 劉雲典 劉長嶺 劉石友 劉四 劉光子 劉興文 劉建華 劉保成 劉根全 劉清懷 劉福海 喬永生 孫克榮 孫明芝 畢武斌 任西和 許長友 邢連富 李雲龍 李雲漢 李文生 李文柱 李太林 李玉才 李華雲 李吉武 李秀德 李青山 李英才 李國玉 李國海 李國珩 李洪全 李樹森 李家芝 李耘田 李曙荷 汪金蘭 冷樹國 蘇文俊 宋祥華 杜樹君 吳少桂 吳勝凱 沈志宏 肖貴強 楊太忠 楊仁富 楊阿如 楊伯釗 楊錫生 楊樹華 楊道根 陳士榮 陳少清 陳啟瑤 陳志 陳伯悅 陳忠賢 邵鳳陽 陸廷高 陸昌榮 邱耳林 周子和 周文江 周平 周信仁 周臘生 周景和 金克智 張萬榮 張文蘭 張來元 張希瑞 張良廣 張寶富 張振華 張渭良 張豪 張福榮 林貴遠 范仁和 尚衍發 武在元 鄭長華 鄭定富 歐陽代炎 駱家奎 饒一世 姜世福 姚顯儒 趙在柱 趙永旺 趙柏生 趙志恆 趙繼華 胡祖卿 段培英 高月明 高守余 高勝德 高潤田 高殿祿 徐方斌 徐 生 徐 申 徐幫禮 柴育民 唐 雲 唐鳳喜 郭隆楷 袁孝文 錢忠勝 黃萬豐 黃在漁 黃宗德 崔長海 崔貴江 閻萬庫 閻洪全 梁 封 曹殿生 梅懷清 麻俊坤 韓發成 韓國富 韓勤忠 粟學福 謝 坤 程九齡 蔣元倫 喻忠奎 曾少才 曾平章 曾南生 傅慶祥 傅紹斌 董恆志 褚慶然 簡海金 解法正 蔡金同 蔡朝興 漆少泉 譚朝志 裴景善 樊金明 潘澤明 薛文德

⑺ 請專家推薦幾本關於「明清歷史」的書籍,最好包括「史實、文化,民族風情,封建禮教,趣聞......」等

明朝: 《明實錄》. 中研院史語所,民國五十一年. 《萬曆十五年》,黃仁宇. 生活

⑻ 九朝帝王徐州籍。是哪九個帝王

具體的帝王名單存在爭議,按出生地有劉邦、孫權、李昪,按祖居地有劉備、曹丕、劉裕、蕭道成、蕭衍、錢鏐、朱元璋、劉陟。

1、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中陽里街道)人。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

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滅亡秦朝。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收買人心。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敗屢戰。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擊殺西楚霸王項羽,贏得楚漢之爭,統一天下。即位於定陶汜水之陽,後來定都長安,建立西漢。

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建章立制,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秩序。

安撫人民生活,奠定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系。

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

2、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3、李昪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建立者。

李昪(昪音biàn)原姓李,父親李榮在戰亂中失蹤,後隨養父徐溫改名徐知誥,是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大將徐溫養子,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

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葯中毒導致背上生瘡,在升元殿去世,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謚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於永陵。

4、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5、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朝帝王徐州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曹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邦

⑼ 抗美援朝戰斗英雄有誰

抗美援朝「一級英雄」(50名):卜廣德、於泮宮、於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學鳳、王德明、毛張苗、孔慶三、劉慶亮、劉維漢、孫占元、孫生祿、孫振錄、伍先華、李鳳林、李家發、李延年、余新發、許家朋、沈樹根、邱少雲;

張永富、張積慧、吳志洲、貟寶山、周厚剛、陳忠德、楊寶山、楊育才、楊春增、楊連第、胡修道、趙寶桐、柴雲振、徐長富、高成山、高景灝、倪祥明、秦家彬、曹慶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國、雷寶森、魯珉、魏玉德、譚炳雲、毛岸英。



抗美援朝「二級英雄」稱號(286):馬忠慶、馬新年、萬子揚、王天保、王合良、王保江、王彥林、王德福、毛國臣、鄧章德、牛保才、冉隆華、田立明、平太信、龍世昌、任志明、劉鳳勇、劉欽、劉俊卿、劉繼和、農廷秋、孫子明、朱友恆、朱金池、朱溶堂、安炳勛、關崇貴、呂慕祥;

余貴、宋蘭君、李文彥、李元興、李漢、李忠先、李經盛、李洪序、李祥、楊國良、楊振玉、陳開茂、陳吉、陳德生、陳治國、鄒炎、易才學、房光超、龐殿臣、周德高、林炳遠、范萬章、歐文輝、鄭金缽、鄭起、鄭朝元、張世秀、張蘭亭、張建明、張桃芳、張像山、張瑞臣、胡文江;

胡連、郝興文、郝志新、高雲和、高良倫、孫志忠、栗振林、徐天良、徐連才、徐恆祿、賈雲明、唐治平、梁振隆、閻成恩、黃丑和、黃道明、曹光景、葛英東、葛洪臣、蔣永德、蔣道平、程述中、程榮慶、韓德彩、焦景文、董克榮、董明德、彭煥新、鮑清芳、賴發均、蔡興海等等。

⑽ 劉紹唐 什麼時候出生

劉紹唐:《傳記文學》之父
《傳記文學》創辦人、社長、發行人劉紹唐(1921年10月14日——2000年2月12日),原名宗向,筆名李光裕、吳中佑,遼寧錦州人,原籍河北蘆台。「九·一八」事變後,劉流亡山東、上海、南京,抗戰勝利後入西南聯大,後由北大畢業;曾參加南下工作團,在新華社、第四野戰軍政治部工作。1950年由香港至台,曾出版《紅色中國的叛徒》,被美國新聞處譯成16國語言出版。劉紹唐到台後,先後供職於「中國出版社」和「中央黨史會」,與文史界人士多有接觸,有感於「兩岸的文士因為各受其主的關系,許多史實難免不受歪曲」的現狀,於1962年創辦了《傳記文學》。
人生簡歷
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夏,畢業於滬北中學初中部;七月,抗戰軍興,旋在上海考入時遷南京、為收容東北流亡學生而設之國立東北中山中學高中;九月二十日,父親病逝上海,年六十歲;秋,獨自由上海前往南京板橋鎮報到;冬,南京告急,由校長王先青(宇章)率領先後撤至蕪湖、安慶、九江、武漢、長沙,備嘗艱苦。二十七年春,學校在湖南湘鄉縣永豐鎮復課,師生以校為家,課余任「牆報」編輯,兼畫刊頭、插圖、漫畫,以「她四歲了!」、「那山好比這山高」兩張漫畫聞名全校,後以戰火南移,學校再經廣西、貴州播遷四川,先在重慶上課,繼遷往自流井新校址,課余以各種筆名向陳紀瀅(寄瀛)主編之「大公報」文藝副刊「戰線」投稿。三十年夏,考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組而成、設於雲南昆明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經濟系,課余仍向文藝刊物投稿,以稿費幫補生活費。三十一年,母親病逝遼寧錦州,年五十八歲。 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二十五,八月,抗戰勝利,三校紛紛計劃復員平津;九月四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介石)〕任胡適(適之)為國立北京大學校長,未回國前由傅斯年(孟真)代理。三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結束,學生依志願分發三校肄業,計願入北京大學者七百四十三名,劉紹唐名列其中;九月,胡適抵平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十月十日,北大舉行復員後第一次開學典禮,入學後(經濟系主任陳岱孫)曾在圖書館工作,對近代史和民國人物傳記有濃厚興趣。三十七年,在北大大四補修未完之幾個學分,半工半讀,在大學秘書處任兼職職員,在此之前,「自己有機會干過報人,也曾出過報紙,我的報紙曾擁有不少的讀者」(「紅色中國的叛徒」),同年修畢所有學分,自言:「從西南聯大到北京大學,作者確是一個受過多年自由主義教育的人。」(「紅色中國的叛徒」初版代序「作者的幾點說明」) 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一月,北平淪共,旋接到北大「暫予停職」通知,於失業後為求生活,參加「南下工作團」(簡稱「南工團」),由於是時該團「只是一個空架子,幹部正在遴選中,我們已被集中在一個曾為『帝國主義兵營』的地方體驗生活」,稍後「南下工作」變成「志願參軍」,成為「人民隊伍」一分子,於經過「體驗生活」、「學習」後,編入「南下工作團」先遣工作隊第三小組;四月,於毛澤東(潤之)、朱德(玉階)頒布「渡江命令」之時,隨南下工作團由北平經天津、鄭州、許昌南下,任「新華社第四野戰軍總分社」隨軍記者;五月,於共軍攻佔武漢後,調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簡稱「四野」,司令員林彪(毓容)〕政治部〔主任譚政(舉安)〕宣傳部,任秘書工作;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成立於北京。三十九年,年三十,夏,於對「革命實際」之「失望已忍無可忍」之時,決定「蓄意求去」,自言:「一年多的時間,我有如被嵌在一個不能稍作伸縮的機器里邊,從理想到現實,從精神到物質,我絕不能主動地去求取,而只是被動地接受配給。我,正如許多知識分子一樣,一踏進『革命實際』,我們都被迫而失去了有關個人的所有。在『革命實際』中,我看到許多企圖調換工作而遭拒絕的人,許多不滿意配婚而被懲處的人,許多企圖脫離『革命』而再被『集中學習』的人,許多溜走而又被抓回,經過一次『斗爭大會』便不明下落的人。正因為我知道得太多,我與處理這些工作的支部與首長接觸的機會太多,縱然我自己的失望已忍無可忍,但我從未在行動上、語言上,流露一點久已蓄意求去的跡象。」(「紅色中國的叛徒」),於決心「背叛革命」後,伺機竊取「四野」兩張「軍用護照」,故意布下乘車北上疑陣,然後秘密由漢口出走,乘粵漢鐵路火車經岳陽、韶關南下,再由廣州乘廣九鐵路火車逃離「鐵幕」,安全抵達香港,「我背叛了『革命』,內心的興奮與愉快是無法描摹的,像經過持續年余的陰雨天,第一次見到陽光」,由於人地生疏,言語不通(所學識之第一句廣州話歇後語為:「扁鼻佬戴眼鏡--冇得頂」,歷久不忘,意謂沒有鼻樑承著眼鏡,「冇」,沒有也,「冇得頂」,無與倫比之謂也),局處斗室,在斗室中鋪紙,奮筆直書,將一己在共區年余之所見、所思、所聞,陸續寫成六十篇短文;冬,隻身「避秦」來台。 四十年(一九五一)二月,將前撰之六十篇短文匯刊為「紅色中國的叛徒」〔出版前曾在台北「中華日報」(社長葉明勛)發表,以報導真實可信,文筆清新幽默,見報後轟動一時,美國新聞處特加轉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版,四十五年十二月印行五版〕,卷首冠以「作者的幾點說明」(初版代序),說明共六點,其(四)雲:「我自信,這本書的報導,絕無任何誇大意味。我認為唯有這樣,才更能有助於真實地了解共產主義者的所作所為。不然的話,任何過高或過低地估計敵人,都將會使自己的力量蒙受損失。」出版後大受歡迎,並由美國新聞處購得譯文版權。四十一年下半年,胡適為「紅色中國的叛徒」英譯本撰序,其中提到:「讀者應該記得劉先生筆下所寫的是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 ○年間的情形,那一段時期正是中國共產黨用武力征服中國大陸,一般都認為正是他們的『蜜月時期』,可是年輕人的失望卻已經漸漸的開始了。……本書在開始時所提到的一位角色曾經這樣的說過:『要想改造一個知識分子是一件終身的工作。』我們這位年輕的作者已經料到了將要發生的事情。他明了紅色的羅網已經從四面八方向他包圍過來,所以他在全面性的『思想改造運動』,也就是所謂『洗腦』運動還沒有發動以前,就逃了出來。以後就在一九五二年發生了真正恐怖的『三反』和『五反』了。」四十二年三月,出版「紅色中國的叛徒」英文譯本(胡適撰序,賈德超、華爾德·亨利合譯,譯本由美國紐約、波士頓及加拿大三大出版公司同時出版)。四十三年六月,蔣經國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稍後任為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社長吳曼君)編輯,曾主編「國魂」月刊;七月,出版「紅色中國的叛徒」泰文譯本(內添大幅精美插畫十餘幅,曼谷印行);十月,出版「紅色中國的叛徒」阿拉伯文譯本(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版);同年蔣經國為國防部「青年戰士報」社長唐樹祥夫婦證婚,以介紹人身分在婚禮上致詞,語多詼諧,其後獲時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簡稱「設考會」)主任委員崔書琴師任為該會編審,後升總幹事,「以屬員身分追隨他工作過幾年」(「永念書琴老師」)。四十四年三月,出版「紅色中國的叛徒」日文譯本(日文譯名為「北京的落日」,又名「新聞記者所見之中國革命」,村石利夫譯,東京「國際文化協會」版);八月,出版「紅色中國的叛徒」印度 Ur 文版(印京新德里版,另有四十四年五月印度 Malayalam 文、四十四年九月印度 Hindi 文譯本);同年出版「紅色中國的叛徒」韓文譯本(韓文譯名為「北京的黃昏」,李相昆譯,南韓首都漢城「中央文化社」版)、「紅色中國的叛徒」德文譯本(德文譯名為「我來自紅色中國」,西德首都波昂版),又「紅色中國的叛徒」尚有葡萄牙文譯本(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版),「紅色中國的叛徒」計共譯成十三國、十六種文字,並經聯合國采為數據;同年以此獲蔣中正總統單獨召見,慰勉有加。四十六年七月十日,崔書琴師病逝台北,年五十二歲。四十七年,敬撰「永念書琴老師」一文為悼。四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與榆林王愛生在台北結婚〔兩人由查良釗(勉仲)師介紹認識,劉紹唐「是他賞識的學生,因此對他的婚姻大事也特別關心」(王愛生「紀念查良釗先生」)〕,胡適師手書「墨子」魯問篇語「鉤之以愛,揣之以恭」為賀,婚後育一子(嘉明)、一女(嘉文)。 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年四十二,二月五日,時值春節,春節期間去向老校長胡適拜年,其「漫談傳記文學」記雲:「我很榮幸的有一次和胡先生討論創辦『傳記文學』雜志的問題。……我說,胡先生您提倡傳記文學,但是您是以單人匹馬方式來提倡,為何沒有想到辦個刊物來推動呢?假如您三十年前(從寫『四十自述』算起)辦個月刊,甚至於季刊;如果您太忙,可以請朋友學生協助來辦,那麼這三十年來的累積成績一定非常可觀,到現在可以說是傳記文學的一個寶庫;也沒有人再不承認傳記文學這門學問了。當然這是一個假定,胡先生也不可能在七十高齡的時候再創辦刊物。但他對我這一假定很感興趣,他表示很遺憾沒有這樣做。最後我坦白地告訴他,我正在計劃籌辦一個『傳記文學』月刊。沒想到胡先生的反應,並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成,他說這事談何容易,每月需要十幾萬字至幾十萬字,哪裡去找那麼多信而有徵的稿子。最後,我了解胡先生年老氣衰(時已患有嚴重心臟病),不復有當年的銳氣了,另一方面他晚年受了乾嘉學派考證癖的影響,不大相信人家寫的東西,他認為每一期十五萬字也好,二十萬字也好,如何能夠使它成為信史?當時我就跟他辯論,我說我有幾個原則(也是我後來「傳記文學」創刊時稿約所定的原則,後詳),可以使它盡可能的成為可信的史料;如果二三十萬字,字字句句都經過『考據』才發表,那將是永遠不可能的事。胡先生當時點點頭,不過他舉了個例子,他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刊登『許世英回憶錄』的期刊,他說:靜仁(許世英字)先生這篇回憶錄,其中就有許多張冠李戴的嚴重錯誤。……他說,你要辦個刊物的話,將來難免有這類錯誤。我並不因為胡先生不熱心幫助的態度而氣餒,我認為胡先生是受了考據癖的影響。」前引「後詳」所指者為「三不主義」:「第一:不登以化名或用筆名所發表的文章,發表時必須署真名。第二:是不刊登當事人健在(自寫回憶錄或自傳除外)的文章與壽慶應酬的詩文。第三:是『不炒冷飯』,也就是不刊登在其它刊物上發表過的舊文章。」二十四日,胡適病逝台北,年七十二歲;六月一日,「傳記文學」雜志創刊於台北,每月一冊,由前北大校長蔣夢麟(孟鄰)題寫刊名,任發行人(實則集發行人、社長、主編於一身,由邀稿、審稿、校勘、考訂,從不假手他人),撰發刊詞「我們的想法與作法」,強調「傳記文學」不僅是「『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也必然創了寫傳記、讀傳記、重視傳記文學的新風氣」,同時於創刊伊始之時,「謹願以『對歷史負責、對讀者負責』兩語而自勉」,創刊號先聲奪人,作者陣容鼎盛,均一時之選,計有:毛子水(准)、蔣復璁(慰堂)、吳相湘(良善)、沈剛伯、陶希聖(匯曾)、梁寒操(均默)、秦德純(紹文)、李朴生(沃齡)、蘇雪林(梅)、鄒文海(景蘇)、戴君仁(靜山)、吳延環、浦薛鳳(逖生)、劉崇鋐(壽民)、張秀亞,出版後獲得國內外學術界、讀書界之喜愛與支持,屬手作式、夫妻檔、自耕農、個體戶之「傳記文學」,創辦初期,篳路藍縷,實行「苦幹實干,一部六成新的腳踏車,騎著四齣奔波,拉稿、跑印刷廠。每逢出刊之日,全家總動員,幫忙封裝雜志,然後再送郵局。」(吳相湘「創業維艱期再創新」),以廣交遊,加上人緣甚佳,經常到處拜訪黨國要人邀稿,「猛稿」源源不絕,此後一直視一手創辦之「傳記文學」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蔣永敬語),常言:「有這個雜志,我的生命才有樂趣。」五十二年九月,黃郛(膺白)夫人沈亦雲(景英)首次蒞台,以沈雲龍(耘農)之介,以所撰之「亦雲回憶」分期交「傳記文學」按期發表,「她對紹唐兄特別器重,有時竟稱之為『野史館』館長,乃至徑呼他『劉館長』而不名」(沈雲龍「『野史館』與『後野史亭』),人稱「劉傳記」。五十四年十一月,於全國各界隆重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之時,在「傳記文學」第七卷第五期發表「擴大研究國父生平運動」一文。 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八月,「傳記文學雜志社」由台北和平東路二段七十六巷四號之一遷往永康街七巷十八號之三(六十八年遷至信義路二段二三○號「信義華廈」四樓之一自置現址),在此前後於「傳記文學雜志社」外,加設「傳記文學出版社」,編印:1. 「傳記文學叢書」〔為三十二開本,由數萬字至十數萬字不等,截至七十九年(下同)共刊有一百零四部,第一部為劉紹唐等著之「什麼是傳記文學」,2.「傳記文學叢刊」〔為二十四開大本,容納二十萬字以上之著作,共刊有一百四十部,第一部為王雲五(岫廬)之「談往事」〕,3.「傳記文學集刊」〔共四部,其中包括由蔣復璁、梁實秋(治華)主編之「徐志摩全集」(每部六輯),由蔣復璁、薛光前(桂生)主編之「蔣百里全集」(蔣中正題簽,每部六輯)〕,4.「民國史料叢刊」(與吳相湘主編,十六開大本精裝,第一輯共二十二種,三十八冊;以上四大類叢書、叢刊之書目詳載「傳記文學」第七十六卷第二期)。五十六年一月,在「傳記文學」第十卷第一期發表「關於傳記文學叢刊、叢書與集刊」,同月「中華文學協會」成立,為中華學術院〔創辦人兼院長張其昀(曉峰)〕二十分科協會之一,加入為會員;同年中華學術院傳記學研究所成立,任為所長,後兼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化大學前身,董事長張其昀)華岡教授;六月,值「傳記文學」創刊十五周年,張佛千制聯嵌「宗向」及「傳記文學」六字,由台靜農(伯簡)書之同賀,聯雲:「多士所『宗』,史乘重立『傳』,高『文』皆錦綉;一時稱『向』,言行宜作『記』,後『學』有楷模。」九月,出版「崔書琴紀念集」(題張其昀等著,列為「傳記文學叢書」之二十四),卷首冠以以編者名義撰之「崔書琴先生略歷」,內收劉紹唐(用名劉宗向)「永念書琴老師」一文。五十七年十一月,黃季陸(學典)繼羅家倫(志希)為黨史會主任委員,稍後由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調為黨史會纂修〔此據蔣永敬「紹唐先生走了」;卜少夫(潤生)「敬佩劉紹唐的敬業精神」作:「他的老師崔書琴先生推薦他到黨史會工作。」〕,與蔣永敬、李雲漢在黨史會有「三老纂」之稱〔傳主於六十五年秦孝儀(心波)接任黨史會主任委員後申請退休〕。五十八年十二月,出版所編著之「傳記文學與文史新刊」(「傳記文學出版社」版,列為「文史新刊」之一),「文史新刊」(四十開本)第一輯共一百種(包括收購已停辦之「文星叢刊」及其它著作多種),同月在「傳記文學」第十五卷第六期發表「傳記文學與文史新刊」一文。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五十,九月,在「傳記文學」第十七卷第三期發表「百期紀念號敬告讀者」,是時喜見「由於『傳記文學』創刊的影響,社會上對傳記文學已日漸重視,許多讀者開始對人物傳記發生興趣」,認為「百期紀念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們過去辛勞的紀念,也是未來工作的起點」。
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四月,在「傳記文學」第二十二卷第四期辟「民國人物小傳」專欄,任主編,在「寫在前面」中,刊出撰稿原則八項;六月一日,撰「『民國大事日誌』編者的說明」(載「傳記文學」第二十三卷第二期);七月,出版所主編之「民國大事日誌」第一冊〔民國元年至三十年,封面題字恭集國父墨寶,沈雲龍、吳相湘撰序;六十四年出版第二冊(民國三十一年至六十年),七十七年十月出版第三冊(民國六十一年至七十年),八十四年四月續出第四冊(周培敬撰序,民國七十一年至八十年)〕;同年任「中華民國出版界訪問團」團長,率團訪問歐洲、美國,在此之前曾出席「亞太地區出版會議」,多次率團或隨團前往香港參加中文圖書展覽,並每年至港三數次,每次逗留三數天,終日忙於購書、訪友、搜集史料。六十三年四月,出版與沈葦窗(惠蒼)主編之「平劇史料叢刊」第一輯(收平劇史料「富連成三十年史」、「京劇二百年史」、「清代燕都梨園史料」、「譚鑫培全集」等十二種,精裝十四冊,「傳記文學出版社」影印版);七月「傳記文學」為紀念創刊十二周年,發起「推薦好書一百種運動」。六十四年四月五日,蔣中正總統病逝台北士林官邸,九日,移靈至「國父紀念館」,三次前往瞻仰遺容;五月九日,梁實秋續弦,與韓菁清在台北「國鼎川菜館」舉行婚禮,柬邀少數親友觀禮,筵僅三席,與夫人前往致賀;六月一日,撰「『民國人物小傳』編者的說明」(載「傳記文學」第二十六卷第六期),同月出版所主編之「民國人物小傳」第一冊(封面題字恭集國父墨寶,卷首冠以「編者的說明」,第一輯共十二冊,八十八年十月出至第二輯第二十冊),「民國人物小傳」、「民國大事日誌」兩套專書,不啻為研究民國史之左右手;七月十日,應英國「國際傳記中心」之邀,前往美國參加該中心假紐約「華爾道夫旅館」舉行之「國際傳記會議」,在會上作題為「傳記文學十四年來的道路」報告,介紹中國傳記之歷史與傳記文學之興起,以及「傳記文學雜志社」十四年來之簡要工作概況,其英文稿除在會議上宣讀外,並印發與國際人士參閱(中文原稿載「傳記文學」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題為「傳記文學十四年來的道路--為參加英國國際傳記中心在紐約舉辦之國際傳記會議而作」),會後旅美學術文化界設宴歡迎,與顧維鈞(少川)、張公權(嘉璈)、程其保(稚秋)、薛光前、董霖(為公)、姚崧齡(仲年)等聚首一堂,訪張大千(爰)於其「環蓽庵」,至聖若望大學(副校長兼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薛光前)參觀訪問,「本校亞洲研究中心出版物委託『傳記文學』在台總代理,故一面聚餐歡迎,一面舉行座談會」(薛光前「困行憶往」);十月一日,應國史館(館長黃季陸)之邀,在「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第五十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主講「漫談傳記文學」(由紀錄卓遵宏記之紀錄稿收入該中心「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六輯,並載「傳記文學」第四十一卷第一期)。 六十五年(一九七六)一月,「傳記文學」由第二十八卷第一期元月號起,別開生面,增闢「每月人物座談會」專欄,逐月邀請該月專題人物之戚友、故舊及其它有關人士與會,共同追憶與論述其生平事跡,包括其家世、家庭、為人、治學、治事、著述、交遊、社會關系與政治關系及其對社會國家之貢獻與影響等,並特邀一位或數字與該月專題人物有特別關系之戚友或有特別研究之學者為主講人,主講人備有講稿,與會者之發言由紀錄即席紀錄,或自撰講稿,元月號之專題人物為傅斯年,專題座談會之主講人為傅樂成(秀實,伯父斯年),主持人為劉紹唐,與會人士有:毛子水、王世傑(雪艇)、李濟(濟之)、李方桂、屈萬里(翼鵬)、查良釗、陳盤(盤庵)、陳雪屏、張子文、陶英惠;每月專題人物止於第三十一卷第六期,共二十四期,繼傅斯年之後,各期之專題人物依次為:黃郛、張君勱(嘉森)、陳布雷(畏壘)、胡適、胡漢民(展堂)、顧孟余(兆熊)、曾琦(慕韓)、陳果夫(祖燾)、吳鐵城(子增)、蔣廷黻、朱家驊(騮先)、羅家倫、謝壽康(次彭)、段錫朋(書貽)、連橫(雅堂)、陳獨秀(仲甫)、張季鸞(熾章)、宋哲元(明軒)、蔡元培(孑民)、張自忠(藎忱)、張作霖(雨亭)、閻錫山(伯川)、林語堂(刊畢,匯刊為「每月人物專題座談會專輯」第一、二輯);四月,在「傳記文學」第二十八卷第四期「蔣總統逝世一周年紀念特輯」發表「三次召見」一短文,略雲:「我沒負責過任何行政工作,但在民國四十二年至五十年的八年間,有幸蒙故總統蔣公單獨召見三次之多。第一次是與我的一本報導大陸的書,英譯本在美國出版有關。蔣公除深表嘉許外,並以慈祥的口吻問我:『你的國文是跟哪一位老師學的?』……一時竟舉不出一位國文老師的姓名以對。記得還是當時坐在蔣公右側的參軍長(編者按:疑為侍衛長)皮宗敢將軍看到我苦思的窘狀,而以其它的話題解了圍。第二次是蔣公指示黨政軍負責人『保舉人才』(那時還沒有『青年才俊』的名詞),規定每人每月要保舉一人,我是被業師故崔書琴教授保舉而晉見的。最後一次是蔣公垂詢我對於敵情研究方面的意見,我一邊說,蔣公一邊用紅藍筆記錄要點。」十二月二十一日,「傳記文學」獲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丁懋時)授予首屆「優良雜志金鼎獎」。六十六年一月二十四日,「傳記文學」復獲「國家文藝基金會」(主任委員吳俊才)授予首屆「優良文藝雜志優等獎」。六十七年一月,「傳記文學」第三十二卷第一期繼「每月人物專題座談會」告一段落之後,新辟「民國史事與人物專欄」,使讀者看完每一期雜志,不僅對該期之「史事與人物」專題有一較全面而翔實之認識,並且等於保存此一段歷史之數據,聘沈雲龍以編輯顧問主其事,是期之主題為「孫中山先生與民國初建」,自撰「主題說明」,沈雲龍為撰專論「孫中山先生與民初政府及其影響」,繼「孫中山先生與民國初建」之後,各期之「史事與人物」專題依次為:「陳炯明叛變與聯俄容共的由來」、「林森、鄒魯、謝持與西山會議」、「台兒庄大捷四十周年紀念」、「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北京搜查俄使館事件」、「北伐統一五十周年紀念」、「八二三炮戰廿周年紀念」、「九一八事變之回顧」、「擴大會議之由來及經過」、「孫中山先生逝世與奉安大典」、「從聯俄容共到絕俄清黨」、「民初國會之淵源及其演進」、「中美關系之回顧與檢討」、「中美關系之回顧與檢討」(續)、「國共商談之歷史教訓」、「五四運動的回顧與評估」、「政治協商會議的面面觀」、「少年中國學會六十周年紀念」、「國民參政會之由來及其成果」、「廣州非常會議與寧粵滬和平會議」、「金門古寧頭大捷三十周年」、「民國初建與南北議和」、「宋教仁與民初國會」、「三個中俄友好同盟條約的歷史教訓」、「舟山勝利回師三十周年」、「韓戰三十周年紀念特輯」、「七七對日抗戰的一筆總帳」,每期自撰「主題說明」,畫龍點睛,使讀者明其來龍去脈;三月三十一日,兄宗晏病逝台灣恆春,年六十歲,靈位安奉於台北松山寺;六月,「傳記文學」第三十二卷第六期發表徐自強撰之「劉宗晏先生事略」;七月,出版「陳納德將軍與中國」〔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著,陳香梅譯〕,在此之前曾重編重排重印陳香梅著作「一千個春天」、「謎」、「半個中國人」、「陳香梅時間」、「陳香梅通訊」、「陳香梅短篇小說選」、「陳香梅中篇小說選」、「張岳公閑話往事」、「陳納德將軍與我」九種〔尚有「陳納德將軍與飛虎隊」(英文)一書在翻譯中〕。六十八年八月,主持第一次「民國史研究座談會」,致開會詞,主講人李璜,講題為「官方修史與民間修史應該齊頭並進」,發言者有沈雲龍、張玉法、蔣永敬、李雲漢等人。六十九年(一九八○),年六十,三月,主辦「黃膺白(郛)百歲冥誕紀念會」;六月,出版主編之「卜少夫這個人」(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版,列為「遠景新刊」(1),書末殿以編輯後記「『不誤正業』的卜二哥」,七十一年十二月出版主編之「卜少夫這個人」續集,列為「遠景新刊」(10),書末刊有編輯後記「毀譽參半『卜少夫這個人』」,七十七年六月,八十五年六月續出所主編之「卜少夫這個人」第三、四集,香港「新聞天地社」版,第四集為「掛名」主編,內收劉紹唐「問鼎金氏紀錄」一文);七月,「傳記文學」第三十七卷第一期發表沈雲龍「變節投降者誰曰不宜編列小傳?」(書簡),對五月二十四日「中央日報」副刊馮去疾「不宜為變節投降者立傳」一文(馮文不滿「傳記文學」第三十五卷第三期刊出關志昌「傅抱石小傳」、關國煊「陳望道小傳」),不敢苟同,除於六月十日致函「中副」外,復申大義,認為「民國人物小傳」欄諸位執筆者秉春秋之筆,援正史「貳臣傳」、「逆臣傳」之例,為晚近已故變節投降者立傳,以彰其丑,以昭炯戒,誰曰不宜?(其後「傳記文學」續刊出偽府汪兆銘、溫宗堯、曾仲鳴等小傳,「紅朝」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陳毅、林彪、宋慶齡、葉劍英、鄧小平等小傳)。
……具體查詢http://ke..com/view/3985401.htm?wtp=tt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李雲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