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四制七年級上冊歷史重點知識
答--小學畢業後就要到初中學習了,就要學習歷史知識了也是按教學大綱所對應的教科書來學習的,所以要嚴格按老師授課來學習。
❷ 關於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為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七下P67)
北宋的畢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七下P68)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葯:(七下P68-69)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七下P74)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七下P7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為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范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七下P8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七下P87)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七下P94-95)「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達賴、班禪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七下P99-100)「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時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回歸:(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七下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4、影響:標志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啟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❸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第1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
年,楊堅(隋文帝),年號開皇。隋文帝的繼任者是隋煬帝(楊廣) ⒉589
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這是繼秦朝之後,中國又一次完成了統一。 3.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統治。 4.大運河:3+4+5=1。3點
即是:中心洛陽、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4段
即是:永
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
即是: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
錢塘江五大水系。1
即是:大運河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動脈,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第2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⒈隋煬帝不惜民力,酷虐殘暴,導致農民起義。隋朝二世而亡。 2
.李淵於
618
年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他就是唐高祖。 3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大臣是魏
征。 4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
之治」。 5
.唐太宗認真吸取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
新措施。我們把這些措施總稱為「貞觀新政」。 (1
)、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並規定可用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縛逐漸鬆弛。) (2)、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任能,
完善制度(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舉制度。)(「三省」指的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其中,尚書省下設六部。) (3
)、法律上:修改法令,編纂《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4)、民族關繫上:
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第3課 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⒈武則天登上帝位後,改國號為「周」,她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❹ 魯教版五四制七年級下歷史,地理,生物重點知識大綱
七年級下冊地理復習筆記
第一章
一亞洲及歐洲
1、亞洲:亞細亞 歐洲:歐羅巴
2、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為一體,合稱亞歐大陸。
3、亞洲北部深入北極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亞洲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東半球和北半球。
5、亞洲地形的三大特徵:
A.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極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C.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陸東側和東南側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島。由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因而此地區地殼不穩,多火山、地震。
7、亞洲氣候特徵:
A.復雜多樣,各地氣溫差別顯著。
B.氣候的大陸性特徵顯著,干濕差異懸殊。
C.季風氣候顯著,尤其是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最強盛、最典型,影響范圍也最廣。
8、冬季風:源於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氣溫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風: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豐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長江的長度和流量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
10、亞洲河網分布的兩大特點:
A.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B.內流區面積廣大。亞洲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注入鹹海,是世界上兩條著名的內流河。
1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佔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峽灣
B.芬蘭成千上萬的湖泊
C.東歐平原上波狀起伏的低丘
D.阿爾卑斯山脈挺拔的峰巒
13、歐洲形成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的原因:
A.三面臨海,形似亞歐大陸向西凸出的「大半島」。
B.大陸輪廓破碎,海岸線漫長曲折,絕大部分地方距海不遠。
C.大部分位於北緯40°~60°之間,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溫暖濕潤的西風。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經過,使西北部沿海地區顯著升溫。
E.山脈多為東西走向,平原廣闊,連成一片,有利於大西洋上的暖濕空氣長驅直入。
14、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區域是歐洲。
15、多瑙河是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萊茵河是歐洲著名的國際河流,伏加爾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
16、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合為一個時區,這樣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隔一個時區,時間相差1小時,東邊的時間早於西邊的時間,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1天。
17、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裏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鹽度很高的湖泊
巴爾喀什湖→一半鹹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筆記
第一課
1、秦隋朝的共同點:
A.秦、隋朝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
B.秦、隋朝的各項制度,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秦、隋朝不惜民力,連年大興土木,勞師遠征。
D.秦、隋朝歷二世而亡。
2、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南北重新統一。
3、隋朝繁盛的原因:
A.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B.隋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即位後,大力提倡節儉。在位期間,他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生產。被稱為「開皇之治」。
4、隋朝繁盛的表現:
隋文帝後期,隋朝出現了鼎盛的局面。國家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長。
5、說明國家的統一、安定,是社會發展、經濟繁榮的前提和保障。
6、隋煬帝耗費民力的表現(隋朝滅亡的原因):
掘長塹,營東都,開運河,修長城,築宮室,沒有節制地巡遊,接二連三地發動戰爭。
7、618年,隋煬帝的侍衛將士在江都,發動兵變,將他處死。不久,隋朝滅亡。
8、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
為加強對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控制,便於江南財務向洛陽和長安運輸。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作用:
大運河的開鑿,適應了統一後南北經濟交流的需要,對加強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維護國家統一,推動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隋煬帝時,包括開鑿大運河在內的一系列工程,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9、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餘杭。從南向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4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5大水系。
10、趙州橋位於今河北趙縣。它由隋朝傑出的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比歐洲早700多年。
11、趙州橋的科學性:
A.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B.趙州橋長50多米,寬近10米,凈跨度約37米,拱高7米。
C.橋的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孔,既可以加大過水面積,減少夏秋季節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又可以減輕橋身的重量和對橋基的壓力。
12、趙州橋的藝術性:
A.輕巧玲瓏,更加美觀。
B.石欄板上雕刻的蛟龍,變化多端,「若飛若動」,刀法蒼勁,線條流暢,造型古樸。
13、隋朝定都長安。隋煬帝時,他常住洛陽,洛陽成了政治、軍事和漕運中心,被稱為東都。
第二課
1、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他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於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在歷史上有「明君」之稱。
3、唐太宗的賢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①節用戒奢:
他力戒奢侈,盡量節儉,剋制自己的慾望,減輕百姓的負擔。他沿襲了隋朝的中央官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為了減輕百姓負擔,唐太宗下令精簡機構,裁撤了許多冗員。
②招賢用能:
唐太宗知人善任,不論資歷,不計親疏,只要是治國安邦之才,就委以重任。唐太宗還沿襲隋朝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確立,改變了過去官員選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科舉取士不重門第,完全取決於考試,改善了選官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學人得以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擴大了統治基礎。在科舉制度的激勵下,士人讀書的風氣更加興盛,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虛心納諫:
唐太宗經常鼓勵大臣們指出自己的過錯,不要有什麼隱瞞。對大臣們所提的意見,他也總是虛心採納和改正。
4、「貞觀之治」的表現:
A.政治清明,經濟富裕。
B.社會治安很好。
C.死刑犯很少。
第三課
1、690年,武則天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自稱「武周則天皇帝」。
2、武則天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於:
A.親自面視考生,開創了皇帝主持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
B.創設武舉,選拔武藝好的人。
C.通過鼓勵自我舉薦、地方官舉薦、試官等途徑,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
D.以女主的身份號令天下,使用酷吏打擊反對她的人,但政治穩定之後,她逐漸放棄了酷吏政治。
3、對於武則天的評價:
武則天注重減輕農民負擔,採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繼續推行唐朝的基本國策,維護國家統一。在她掌權的近半個世紀中,人口明顯增長,邊疆進一步開拓。貞觀時期所取得的統一和強盛這兩大成就,得到了切實的鞏固,史稱有「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武則天不愧為我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
4、唐玄宗改元開元,29年後又改元天寶
5、「開元之治」的表現:
開元年間及天寶前期,唐朝達到了鼎盛階段。人口約千萬戶,錢糧富足,物價低廉,社會治安良好,文化事業發達,中外交往頻繁,國力強盛,史稱「開元之治」。
6、「開元之治」鼎盛的原因:
唐玄宗的政治才能,主要體現在用人和納諫上。他先後用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各有所長,直言納諍,補救缺政。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唐玄宗裁減了武則天以來的冗濫官員,整頓吏治,精選地方守令,用諫官集思廣益,審時度勢進行改革,因而天下大治。他曾8次主持殿試,錄取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保證了大唐盛世的人才需求。
7、唐朝衰落的原因:
唐玄宗後期,為富庶繁榮所陶醉,驕奢之心日益增長,早期的勤政納諫作風逐漸退化。他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寵愛貴妃楊玉環,又用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為相,導致地方軍閥安祿山和史思明長達八年(755年—763年)的武裝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從此走向衰落。
8、藩鎮的最高官員叫節度使
第四課
1、唐朝滅了西突厥後,在那裡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2、唐太宗對少數民族使用的政策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政策: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實行仁政,注重文治。
成效:唐太宗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民族的尊重,他們稱他為「天可汗」,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進步和文化發展,密切了唐朝和各民族的交流,增強了漢族和各民族的友好。
3、吐蕃人稱自己的君王為「贊普」。
4、松贊干布求婚的原因:松贊干布十分仰慕中原文化。
文成公主入藏的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的經濟進步和文化發展,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
5、文成公主—松贊干布
金城公主—尺帶珠丹(提出「和同為一家」)
6、回紇是長期游牧於漠北地區的古老的民族,後更名為「回鶻」,是維吾爾族的祖先。
7、隋唐之際,在今雲南省境內分布著6個部落,稱六詔。唐朝初年,最南部的蒙舍詔強大起來,稱南詔。封其首領為雲南王。
8、794年,唐和南詔在點蒼山會盟。南詔的所有部落歸附唐朝,接受唐朝的封號,與唐朝和好。
9、突厥:西北 南詔:西南
吐蕃:西南 靺鞨:東北
回鶻:西北 渤海:東北
第五課
1、玄奘是唐朝著名的僧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
2、去天竺求法的原因:因為各家的說法不一致,難有定論,所以決定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求法。
3、629年,玄奘從長安出發,經今甘肅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過今新疆地區及中亞地區南下,並在那爛陀寺學習5年,645年,玄奘結束了歷時17年、行程5萬里的西行。
4、他把自己的親身見聞,寫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這部書成為今天人們研究7世紀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5、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應邀6次東渡日本。
6、754年,鑒真到達日本,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盛大的歡迎。鑒真還向日本介紹中國的醫葯、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知識。鑒真因其卓越的貢獻,被日本人民譽為「天平之甍」。鑒真對日本最突出的貢獻是醫葯學知識的傳授,被日本人奉為醫葯始祖。
7、日本政府派遣使節團到中國交流,這就是遣唐使。
8、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各類典籍,把中國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繪畫、建築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本國,這些都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第六課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人們稱為「詩仙」)的詩的特點:
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像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生動感人,一生寫下了不少謳歌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
2、杜甫的詩的特點: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深刻反映了那個動盪的歷史時代,真摯地表現了他關心國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們稱之為「詩史」。杜甫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簡練。被後人尊為「詩聖」。
3、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4、顏真卿的楷書氣勢雄渾,豐腴敦厚,筆勢遒勁,字形方正,人稱「顏體」,為正宗書法。
5、柳公權的字端莊嚴謹,又開闊疏朗,筆畫鋒棱明顯,如斬釘截鐵,書風遒勁雄健。
6、閻立本以人物畫而著稱。他的畫筆力剛健,線條像盤曲的鐵絲。簡練的筆法,傳達出人物的性格,使觀者如見其人。
7、吳道子的畫風格豪放,立體感強,不但追求形似,而且求其神似。他畫人物衣裙舉,線條遒勁,猶如迎風飄曳之狀,被譽為「吳帶當風」。吳道子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畫聖,民間畫工尊他為祖師。
8、唐朝的音樂和舞蹈,樂舞結合、風格多樣、既優美和諧又鏗鏘熱烈。
9、唐朝的樂舞分為軟舞和健舞兩種,軟舞優美柔軟,健舞剛勁雄健。唐朝的樂舞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舞》。
10、戲曲界又稱「梨園界」和「梨園行」。
11、敦煌城東南鳴沙山麓的莫高窟,是中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之一。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始建於前秦。
第八課
1、 安史之亂
唐朝滅亡的原因 藩鎮割據
唐末農民起義
2、公元9世紀,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
3、907年,朱溫廢掉唐朝的皇帝,自立為帝,國號梁,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4、五代:中原地區先後建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南方分別建立的吳、南唐、前蜀、後蜀、吳越、閩、南平、楚、南漢9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
5、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6、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後稱帝,建立契丹政權,後來改國號為遼。
7、1004年,遼對北宋發動大規模進攻,並很快逼近黃河岸邊的澶州城,直接威脅北宋都城的安全。
8、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歷史上稱這次盟約為「澶淵之盟」。
9、「澶淵之盟」的積極作用:
澶淵之盟後,遼宋開始了和平相處的局面,長達100多年沒有戰爭。北宋和遼都在邊境地區設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場,貿易和文化往來十分頻繁,豐富了漢族和契丹族人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
10、1038年,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黨項族(羌族分支)的首領元昊仿漢制自稱皇帝,建立大夏國,歷史上稱為「西夏」。
11、1044年,宋夏訂立和約:
內容:元昊取消帝號,由宋冊立為夏國王,北宋每年送給西夏許多白銀、絹和茶葉。
作用:從此,北宋和西夏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關系,兩國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促進了西北邊境地區的發展。
12、北宋政府和遼、西夏的和議有什麼積極意義?
答:1、結束了雙方的戰爭局面,極大地減少了人員的犧牲和百姓生命財產的損失。
2、取戰爭而代之的是宋和遼、西夏活躍的貿易往來。
13、耶律阿保機和元昊加強統治的措施有什麼相同之處?
答:大量吸收漢族文化,耶律阿保機建國後,以漢字行書、楷書兩體的偏旁拼合成契丹文字,並在都城建立孔子廟,每年春秋祭拜兩次。元昊重視學習中原文化,他仿照漢制建立了一套官制和軍事制度,他推行科舉制度,並任用一些漢族人擔任重要的官職。
第九課
1、女真族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2、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定都上京。
3、金滅遼後,為了掠奪土地和財富,有發動了對北宋的戰爭。宋徽宗驚慌萬分,派使臣向金求和,同時傳位給兒子宋欽宗。
4、1126年,金軍再次進攻北宋,攻破都城汴京,並在城內大肆掠奪。1127年,金軍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宗室後妃3000多人北返,並掠走大批典籍和珍寶器物,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
5、1127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稱帝。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
6、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4人領兵英勇抗金,南宋王朝得以生存。後世稱這一時期為「中興」,而稱抗金的4位將領為「中興四將」。
7、與北宋並立的政權有:遼、西夏
與南宋並立的政權有:金
8、1141年,宋金訂立和議:
內容: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每年向金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作用:從此,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宋金在力量大體相當的情況下,維持了一個較長時期相對穩定的局面。
9、岳飛為什麼深受人民愛戴?
答:1、岳飛自己抗金屢獲戰功,代表了人民的意願。
2、岳家軍作戰英勇,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3、由於岳飛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人民備感同情。
❺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1、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訓②輕徭薄賦③勤於政事④廉潔奉公⑤減輕農民賦稅勞役⑥戒奢從簡
⑦合並州縣⑧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房(房玄齡)謀杜(杜如晦)斷」,諫臣魏徵(鏡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訓,重視人民的力量,搞好君與民的關系,統治者要執政為民。
貞觀之治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此句話還可用於評價「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
2、開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的姚崇、宋璟等為宰相②重視地方吏治,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地方,親自考核縣令政績③戒奢從簡
3、科舉制的創立p17 (清朝1905年科舉制廢除)
隋文帝——開始分科考試。
隋煬帝——正式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設狀元。
武則天——設武舉和殿試。 唐朝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
唐玄宗——詩賦成為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③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促進了唐詩的發展。
4、(隋煬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P4
開鑿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開始。
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
A.永濟渠B.通濟渠C.邗溝D.江南河E.涿郡F.餘杭G.洛陽
京杭大運河溝通的水系:由北向南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開通的歷史意義: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評價大運河的詩作:
唐 皮日休《汴河懷古》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 胡曾《汴水》
千里長河一但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汴河懷古》:大家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運輸。如果沒有隋煬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績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觀點比較客觀,全面。
《汴水》: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奏響了隋朝滅亡的前奏。巡行的錦帆還沒落下部將叛變之事就發生了,煬帝更是沒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懷古》較為正確,它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去評價大運河的開鑿,既看到了但是人們看到的消極面,又看到了當時人們沒有看到的積極面,將問題一分為二來看待.而《汴水》只是從消極方面去評價大運河。
5、隋唐對外友好往來:P30
唐朝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傳播了唐朝文化,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裡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x疆地區的歷史和佛學典籍。
6、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P33
7、宋朝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史實P56
農業:唐宋時期,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糧倉,民間有「蘇湖熟,天下足」。宋朝時,水稻居糧食生產首位。
手工業:北宋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發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商業:宋朝大都市開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臨安)。廣州和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紙幣的出現: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產生,利於商業發展。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P59紙幣圖識記,北宋稱為交子,南宋稱為會子)
8、宋朝社會風俗(P61--P64)
宋朝由於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陋習逐漸傳開。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以吃魚多。
宋朝交通發達,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詩里「邸店如雲屯」,就是形容旅店業的興旺。
宋代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城裡有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宋 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反映的節日是春節。
9、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佔領臨安,南宋滅亡。P67
10、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將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經濟,又省時,促進了文化傳播。比歐洲早400年。
指南針:戰國時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後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P73三幅圖要識記,右邊豎文字看看)
火葯: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的發明。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火槍、火箭、火炮等。11、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12、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
①戚繼光抗倭:(P96)明朝時,日本的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組成「戚家軍」開赴台州,九戰九捷,盪平浙江的倭寇。保衛了東南沿海邊疆,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戚繼光的話:「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②鄭成功收復台灣:(P104)1661年,鄭成功率領將士攻打盤踞台灣的荷蘭殖民者。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投降,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歷史意義:鄭成功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鄭成功後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朝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意義: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的內在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邊防。
鄭成功緻信荷蘭殖民長官揆一: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③雅克薩之戰: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為保衛祖國疆土,康熙帝命令軍隊兩次圍攻雅克薩,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談判解決中俄邊界問題。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談判,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P106
13、鄭和下西洋:P94
目的:為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過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先後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以絲綢、瓷器換回各國的珠寶、香料、葯材。
歷史意義: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注意:鄭和下西洋和九年級所學的新航路開辟進行比較
14、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x藏:P110
①順治帝賜予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位佛教領袖「班禪額爾德尼」封號。
②1727年清朝設駐藏大臣。後來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x藏事務。
③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准。(金瓶掣簽制度)
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政府對x藏的管轄。
x疆:P111
①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②乾隆帝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x疆地區,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③土爾扈特部(蒙古族)不堪沙皇壓迫,在渥巴錫的領導下,返回x疆。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15、「閉關鎖國」P118
清朝統治著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實行「閉關鎖國」只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管理經營海外貿易。
「閉關鎖國」影響:
①積極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②消極影響: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16、北京城與明長城:P121
紫禁城(今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P122圖)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P122圖)
17、古代書法和繪畫
唐朝顏真卿(顏體),代表作《顏氏家廟碑》 並稱「顏筋柳骨」,見P39上圖
柳公權(柳體),《玄秘塔碑》
隋朝展子虔《游春圖》;唐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和《步輦圖》,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
宋朝畫家張擇端(濰坊人)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風景和繁華景象。
元代畫家趙孟頫,當時人們稱他的畫屬於「神品」,代表作《秋郊飲馬圖》 P80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明朝董其昌的書法有「顏(顏真卿)骨趙(趙孟頫)姿」之美。 P129
明末畫家徐渭善用潑墨《墨葡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