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列舉各國歷史上在社會改革中的復辟事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光榮革命
法國大革命:波旁王朝復辟
中國辛亥革命:袁世凱復辟、溥儀復劈
2. 1911-1921年 中國發生了那些歷史事件
1、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3. 講講有關復辟清朝的那段歷史,要盡可能詳細!!
丙辰復辟陰謀編輯
民國後,矢志復辟清室諸人雖懷興復之志,但面對袁世凱強大,一直無隙可乘。
1916年護國運動起,清朝復辟集團認為此時動盪局勢給他們以可乘之機。遺老胡嗣瑗在馮國璋幕中,勸馮國璋「獨立」並與張勛協同倒袁。劉廷琛也往來於徐州、南京,策動張勛復辟、正是在遺老們的牽線之下,張、馮二人聯手准備復辟。於是有丙辰復辟陰謀。
1916年4月,復辟分子在上海姚文藻家中開會,商討復辟計劃。參加者有張勛代錶王寶田,馮國璋代表胡嗣瑗,還有日本侵略分子西本白川和宗方。會談取得一致意見——馮、張聯合復辟。
但是不久馮國璋發表安定時局七條大綱,承認袁世凱的總統地位,這無疑給復辟遺老們當頭一棒,遺老們向馮國璋勸說:除了復辟外,沒有救亡上策了。6月袁世凱去世,這似乎給復辟以轉機。張勛派王寶田至馮國璋處聯絡,經過一個小時商談,馮國璋慨然承諾了聯手復辟行動。但是張勛看到段祺瑞迅速掌握了中央政權,控制了政治局勢,自己無力與之拚鬥,遂改變了態度,使得這次復辟復泡影。
4張勛丁巳復辟編輯
張勛,字紹勛,馬弁出身,北洋系統中的雜牌軍。清亡後,他掌握了一支12,000人的部隊,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誠,他的軍隊仍不剪發辮,被稱為「辮子軍」。他依靠辮子軍一心夢想重振清室。
袁世凱死亡,張勛認為形勢有利,於1916年6月邀請北方各省代表至徐州開會,是為「第一次徐州會議」。張勛提出解決時局要綱十條。要求尊重優待清室條件,保全袁世凱家屬生命財產及身後一切榮譽。這次會議可以說是一次組織和部署復辟力量的會議。隨後在9月又召開了「第二次徐州會議」,張勛被推為「十三省區聯合會」盟主,氣焰更加囂張。而袁世凱死後,北京政府出現了矛盾,尤其是1917年初總統黎元洪、總理段祺瑞因對德參戰問題關系惡化,此即為「府院之爭」。張勛誘騙黎元洪,表示支持黎元洪免去段祺瑞職務。
5月22日北京政府發出了免去段祺瑞職務命令。段祺瑞為圖東山再起,便力促張勛驅逐黎元洪,並表示對復辟一事可以合作。為此,5月23日第四次徐州會議,張勛等人確定了復辟計劃,隨後以安徽督軍倪嗣沖為首的督軍宣布獨立,宣布要另立中央,嚇得黎元洪無計可施,只得請張勛進京調停。6月7日,張勛率隨員及辮子軍500人北上,在劉廷琛、胡嗣瑗等人陪同下抵京。在威逼黎元洪解散國會後至清宮「朝謁」溥儀。
6月30日,張勛偕同黨潛入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並派軍佔領交通要地,7月1日凌晨,康有為、張勛文武兩聖身穿朝服,率文武官員三百餘人,擁入清宮,跪奏溥儀收回政權。於是十三歲的溥儀被捧上皇帝寶座。
溥儀發復辟詔,改元為宣統九年,並易五色旗為龍旗,重新任命文武官員。張勛復辟,遭到舉國人民一致反對。段祺瑞見利用張勛解散國會,推翻黎元洪目的已經達到,搖身一變,打出了反復辟旗號,組織「討逆軍」迅速攻入北京。文武「兩聖」逃入美國、荷蘭使館,溥儀再次退位,逃往英國使館。張勛復辟僅十二天,便宣告失敗了。
4. 晚清時期世界歷史事件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鴉片戰爭結束
1851年 金田起義 太平天國建立
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83-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定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保路運動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7年 張勛復辟失敗
1917年 護法運動開始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4年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7月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4月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8年4月 井岡山會師
1928年 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變、十九陸軍抗戰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6年10月 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寧等地,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1937年 八一三事變
1937年9月 凇滬會戰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 台兒庄戰役
1940年3月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談代表毛澤東等飛抵重慶,重慶談判開始
1945年 雙十協定簽字
1946年6月 內戰開始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 1912年至1936年中國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
1、洪憲帝制
1915年春,袁世凱在英、日帝國主義支持下,積極准備改行帝制。8月由總統府美國顧問出面發表文章宣稱共和憲政不符合中國國情,鼓吹君主制。
之後由袁世凱的黨羽作請願團要求改變國體,10月組成袁記國民代表大會,投票表決國體。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 ,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2、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3、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
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
4、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5、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近代史
6. 1901年到1920年間體現近代中國沉淪的重要歷史事件是什麼
1901-1920……真是個好時間段,前面是庚子國難,後面是共產黨建立。
如果歸類的話,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前,中國基本上沒有什麼涉外的大事件——因為《庚子條款》基本上把能輸的都輸差不多了。民國之後的中國沉淪的大事件主要是三個:1915年的二十一條,1916年以洪憲復辟失敗為標志的國家分裂、軍閥割據混戰,以及1919年巴黎和會的外交慘敗。
7. 民國初年兩次帝制復辟失敗的共同原因是
民國初年兩來次帝制復辟自失敗的共同原因是經過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全國人民一致反對。在中國復辟帝制的主要有袁世凱復辟、張勛復辟還有清末溥儀復辟。民國初年出現的兩次帝制復辟都以迅速失敗而告終,說明了任何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倒行逆施的人,難逃徹底滅亡的可恥下場。
(7)復辟失敗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兩次帝制復辟,都是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對中國道路探索的嘗試。參與者,不僅有袁世凱和張勛這樣的軍閥,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和學問家。兩次,他們都是要回到君主立憲去,復辟的主流人等,沒有幾個覺得君主專制好。民國時期接連兩次帝制復辟,操盤者本質上都是民意論者。他們實行復辟,其實都是著眼於國情,喜歡帝制的國情民意。無論怎樣強調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在袁世凱稱帝和張勛抬出清廢帝的事件中,都找不出底層民眾對此的抗議。
8. 民國初年兩次帝制復辟失敗的共同原因是
答案D
【解析】本題來旨在考自查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違背了歷史潮流,都會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所以選項D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