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線建設博物館以哪些史料呈現歷史
三線建設博物館中以三線建設的決策文獻史料、三線重點企業等各類三線建設文物版10000餘件權(套)、圖片2萬余張和三線建設領導者、親歷者和研究學者等120人的口述歷史視頻,歷時8000多分鍾,還有其他三線建設時期視頻資料3000多分鍾等史料形式呈現了三線建設的歷史。
⑵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原名「四川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版館」,位於四川權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區干壩塘村,佔地面積59畝,建築總面積24023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4億元。博物館是國內面積最大、展陳最全的三線主題博物館,全面展示了全國13個省區三線建設的歷史面貌。 博物館展陳內容由全國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黨中央的決策發動、十三省區三線建設的展開情況、三線建設推動發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點項目、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開發建設、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和成就、三線建設的精神傳承七大部分組成。收集文物、文獻史料1萬余件(套),圖片2萬余張,口述歷史視頻120人,8000多分鍾,收集了其他三線建設時期視頻資料3000多分鍾。 博物館是四川省黨性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和統一戰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的建成,既反映了三線建設歷史的全貌,宣傳紀念了三線建設的巨大成就,又弘揚了三線建設的偉大精神,更充分展示了攀枝花形象,成為了攀枝花最亮麗的一張文化名片。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注冊資本:128萬人民幣
⑶ 這個是攀枝花的哪個地方
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在攀枝花非常有名,是學生大部分學校都組織參觀過
。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是原名「四川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區干壩塘村,經一年的運行和提升完善後,於2016年4月11日獲得國務院辦公廳同意冠名。博物館是國內面積最大、展陳最全、影響力最廣泛的三線建設主題博物館,全面展示了全國13個省區三線建設的歷史面貌。
博物館由全國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黨中央的決策發動、十三省區三線建設的展開情況、三線建設推動發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點項目、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開發建設、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和成就、三線建設的精神傳承等七大部分組成。已收集了各類三線建設文物1萬余件(套),圖片2萬余張,口述歷史視頻120人,8000多分鍾,收集了其他三線建設時期視頻資料3000多分鍾。[1]
博物館是四川省黨性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和統一戰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的建成,既反映了三線建設歷史的全貌,宣傳紀念了三線建設的巨大成就,又弘揚了三線建設的偉大精神,更充分展示了攀枝花形象,成為了攀枝花最亮麗的一張文化名片。
⑷ 上海歷史博物館簡介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325號原上海跑馬總會大樓,是介紹上海歷史的上海市級地方性歷史博物館。上海市自1950年代開始籌建上海歷史與建設博物館,於1983年建成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1991年7月更名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但是沒有對外開放的永久展館。1994年10月,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虹橋路1286號再次開館,於1999年3月關閉。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展品在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裙房內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向社會開放,展區分五部分,分為「華亭溯源」、「城廂風貌」、「開埠掠影」、「十里洋場」、「海上舊蹤」五部分。
上海歷史博物館是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以基本陳列為主的東樓設「序廳」「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個板塊,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全面展現上海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歷史事件。西樓設特展廳、口述歷史廳及公共教育、觀眾服務區。
上海歷史博物館共展陳1100餘件文物,吸納上海史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上海歷史脈絡。博物館分為「序廳」、「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和「尾廳」四大部分,通過9個單元,綜合反映上海社會發展歷程和人文歷史特徵。
⑸ 崔永元公益基金的口述歷史
目標:全面收集和保護中國近現代口述歷史影像記錄,並最終建成與世界比肩的中國口述歷史博物館。館藏史料將永久保存傳承,並面向社會免費開放,以供公眾研究查閱。
進展:自2002年開始,截止2010年底,崔永元公益基金歷時九年,收集整理了涉及電影、外交、音樂、留學、戰爭、知識分子等六大領域,近4000人(人均年齡85歲以上)300萬分鍾的口述歷史影像,500萬張老照片,300萬分鍾紀錄影像,以及30萬件歷史實物……崔永元公益基金口述歷史影像記錄,已經成為中國內容最豐富的口述歷史庫之一。
計劃:2011年起,口述歷史正式啟動中國企業家、知青等方向的口述歷史項目;其中,中國企業家口述歷史項目,已經於2011年3月13日正式啟動,計劃用3—4年的時間,采訪收錄200位左右的企業家、相關專家學者及政策推動者等歷史親歷和見證者,多角度記錄「改革開放」這個特殊、而具有歷史戰略意義的歷史階段,展現時代脈絡和歷史細節。知青口述歷史項目,主要記錄自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那場涉及約1800萬人口的「上山下鄉」運動,以及前景成因和返城後的長期社會影響。
口述歷史項目簡介
崔永元口述歷史團隊自2002年前後開始,截至2011年,已歷時九年,共采錄整理了以下內容。
1.類別:包括戰爭、外交、電影、音樂等六大類……
2.數量:口述歷史收集了近4000人(人均年齡85歲以上)、300萬分鍾口述歷史影像,500萬張老照片,300萬分鍾紀錄影像,以及30萬件歷史實物……
3.現狀:截止目前,所收集的口述歷史影像庫,已成為中國內容最豐富的口述歷史庫之一。但是面對眾多需要搶救的歷史,這一切,還僅僅是開始。
⑹ 參觀崔永元口述歷史博物館要預約嗎
今天我去了,門口不讓進,說不對外開放,在中國傳媒大學內南門東100米
⑺ 中國刺綉的歷史
刺綉,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開始時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綉在服裝上。
《尚書》說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種花紋,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裳六花紋,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種花紋,稱十章。這里至少有兩種刺綉的(指黼黻)。
周代《禮記·祭義篇》中說「古代天子諸侯都有公室養蠶。蠶熟,獻繭繅絲,把它們染成紅、綠、玄、黃等色,以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絲線,在禮服上刺綉成各種圖案)。
據《辭海》,「黼(音輔)」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綉半黑半白的花紋;「黻(音符)」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綉半青半黑的花紋。至於「文章」兩個字,在古漢語中,用青、紅兩色線綉稱之「文」,用紅、白兩色線綉稱之為「章」。實際上,「文章」二字古意為錦綉,後來轉義喻文。「文」的另外一個意義是指畫,同「紋」。《禮記·月令篇》說「文綉有恆」,據注釋「文,是指畫,古代古代祭祀的禮服上衣是畫的,下裳是綉的」。總之一句話,刺綉發源很早,古已有之。
商代已有專門的紡織業和縫紉工業。絲織品受王室重視,商王室設專管蠶事的文官「女蠶」。刺綉最起初的形式是鎖綉,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刺綉要數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紋綉羅」了。
在稍後的漢墓出土文物中,綉品更多了,如馬王堆西漢文物中就有綉花絹綿袍、黃綉花袍、紅菱紋羅綉花袍等;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一幅絹地刺綉,所用綉線極細,是前所未有的;漢代王充襄邑地方織錦,沒有一個婦女手不巧的,眼睛看著,手裡活就出來了,看來一點也未誇張。
漢代的刺綉,大部分是鎖綉(即辮綉),當然也有少數物品是平綉。 據《拾貴記》,三國時,吳主孫權常把魏、蜀未能平定,在軍旅作戰之際,總希望得到一個善於作畫的人,可以把山川地勢、行兵布陣的圖象畫下來,丞相趙達有一個極善繪畫,巧思無雙,能在纖纖玉指間以彩絲織出雲霞、龍蛇花紋的錦緞的妹妹。趙達就將他的妹妹引進給孫權,稱為趙夫人。孫權讓她畫九州島、江湖、平地與山嶽的形勢,趙夫人說:「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妾能刺綉,作列國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陣之形。」地圖綉成後,進獻給孫權,吳主看了大喜。當時人稱之謂針(綉)絕(活)。所以歷史上就傳流下來,刺綉之成畫圖,是三國時趙夫人所創。可惜這幅刺綉未能保存下來,僅能供後人推測而已。
在敦煌125-126窟發現了北魏的刺綉佛像殘片,是一佛二菩薩說圖,下有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廣陽王字樣。梁沈約有綉像題贊,序言上說:「造綉無量壽尊像一軀」。可見六朝時刺綉之應用已在服裝、服飾之外,又開辟了綉佛、綉這個領域。
唐時綉佛亦很盛行,《法苑珠林》載:「康顯慶之際,於西京造二十餘寺,爰束力內宮式模遺形,造綉像一格,高舉十有二丈,驚目駭聽, 絕後光前,此為綉像之最巨者。」詩聖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一句「蘇晉長齋綉佛前,醉後往往愛逃禪」,也反映了唐朝綉佛之普遍。唐代服裝刺綉也開始盛行。據《舊唐書·後妃傳》載,「宮中供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人多達700人」。宮內如此,官僚當然相互仿效。發展到後來,連皇帝也覺得太過分了,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下詔說:「織錦、刺綉,太耗費婦女勞動力......,以後凡織的、 綉的花紋如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級及大繝錦等一律禁止生產。至於長生高麗白錦、大小花綾錦,仍按慣例造。曉諭各級官員,按此招待,不得有誤。可是,皇帝的詔書終究抵擋不住歷史車輪和時代潮流的前進,刺綉非但尚未被禁止住,反倒更向前發展了。除傳統辮綉外,發展平銹類齊針、纏針、套針、接針、釘線銹類、平金法、圈金、圈銀、拉金鎖、鋪絨、堆綾、貼絹等技術。套針、切針、滾針為此時期所創。
宋朝時由政府部門設置文綉院。上自天子下至百官,都穿綉衣,按照官階等級,各式服裝均有明文規定。由於政府倡導,民間風氣益盛,刺綉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除文綉院外,還設綉畫專科,專門從事依樣綉制各類繪畫藝術品,分為山水、樓閣、人物、花卉、鴒毛等各科。從此刺綉又分為兩道,一道為實用服飾藝術,一道為欣賞藝術。
在官府這樣大力倡導下,刺綉工匠的藝術素質也不斷提高,刺綉的運針、綉法都有很大的創新。屠隆《考盤餘事》描寫宋綉說:「宋代的閨綉,畫山水、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有時把絲劈開,只用一根絲的十分之一二,用的針象頭發絲一樣細,所以人物眉目都很清楚,絲色光彩奪目,神形俱備,設色配色比畫還要好,女紅手巧,十指春風,真是不可及。」
明代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對宋綉的成就也極度贊賞,他說:「宋代刺綉,設色精妙,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莫不生動有致,精彩處比繪畫更妙,婦女刺綉,十指春風,直能勝過畫家的筆墨」。文震亨《長物志》也說:「宋綉針線細密,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山水有遠近的趣味,花鳥則綽約多姿、親昵活潑,不可不藏一二幅,以備畫中之一格。」在刺綉工藝高度發達的宋代,刺綉名匠相斷脫穎而出,如當時的思白、墨林、啟美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台灣博物館內收藏有宋綉觀音大士像,綉長生佛會圖,綉老子像,綉老子騎牛圖,綉秋葵蛺蝶、梅竹山禽圖,綉芝仙祝壽圖,綉咸池浴圖,綉黃荃(五代工筆畫家)花鳥畫等。這些都是綉品傑作。
元朝於大都設有文綉局。從南宋偏安江南,元王朝建立後,知識分子或苟安為官或隱居庄園,於中國南方興起地主文化,純欣賞性刺綉流派以仿綉書畫為長,與民間刺綉工藝分離,與繪畫藝術結合。平綉類針法處理技巧細膩化與創新發展。綵線網綉技法已十分成熟,在綉品中自成一格。明代於北京設有刺綉作坊。因染織技術精練,發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絲。婦人多擅長女紅,綉制家庭所需綉品,收藏和鑒賞精妙綉品成為上層社會風尚。
民間顧綉脫離生活實用成為獨立的欣賞工藝。江蘇露香園顧家發揚宋元綉畫技法,以古今名人書畫作品為底稿,運用各式材料入綉畫,如蒲草、胎兒細發等。其構思講究、用材精妙天成,綉工善美,吸收西方浪漫主義突顯透視的效果,風格得以聞名傳世、名噪一時。
清代織綉工藝仍分為官營和民營兩種形式,官營集中在南京、蘇州和杭州,稱為江南三織造,以最精良的技術生產帝王官員用品,因而產生技術水平驚人的作品。 城市中出現經營刺綉工藝品的行庄,許多畫家參與刺綉畫稿設計工作,刺綉品類萬千,日用品為刺綉主流,刺綉商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歐美等地。"鈍婦無不巧、恆女無不能",精緻燦爛、各家百花爭妍的風格,於全國各地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綉系統,如四大名綉:蘇綉(安徽) 、蜀綉(四川)、粵綉(廣東)、湘綉(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出刊有史以來第一本刺綉專書「綉譜」,為丁佩所著。清末西學東漸,沈壽融會西方寫實表現,創「模擬綉」,針法多變且富立體感。沈壽同時也是傑出的刺綉教育家以及藝術理論家,於多處執教刺綉,並口述著撰「雪宦綉譜」。
清代早期繼承明代傳統,多用幾何圖案和大型纏枝/折枝花卉,以及傳統吉祥圖案,色彩以濃艷的重色為主,風格古樸、典雅、莊重、大方。清代中期花紋圖案趨向小巧精細,受西畫影響,使用西洋花卉圖案,用色艷麗豪華。晚期刺綉題材大量運用吉祥圖案。服裝上的圖案組織常見有團花、皮球花。開光、滿地、錦紋等刺綉圖案組織亦相當流行。乾隆時期用色喜金色,清朝晚期出現水墨綉及三藍綉等特殊風格。數十種針法成熟融會運用,劈絨彩綉為針法主流民國初年有不少傳承清朝時期的刺綉藝術家,在各重要刺綉產地亦有刺綉研究所成立。非帝制下的新時代統治者,不再使用刺綉為裝飾的官服,民間學習及從事刺綉工藝的風氣,因崇尚西風及國家戰亂的情況下逐漸式微,刺綉工藝雖然續有發展,但不復見家家戶戶從事刺綉的盛況。
刺綉發展到今天,逐漸由手工縫織<
⑻ 中國傳媒大學 博物館是什麼類型的博物館,是歷史博物館還是其他什麼類的
中國傳媒大學博物館是致力於國內外廣播電視傳媒行業歷史與現狀的研究、傳媒前沿理專念與創新屬思維的研究、傳媒理論與傳媒實踐的研究、傳媒素養與傳媒教育的研究、傳媒藏品與傳媒產業開發研究的綜合性傳媒博物館。
中國傳媒大學博物館包括七大主題分館:校史館、廣播館、電視館、廣告館、動漫館、體驗館、崔永元口述歷史館。目前,博物館正在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和建設,一期的「廣播、電視、廣告、校史」分館擬於2010年上半年正式對外開放。
⑼ 想知道上海紅色紀念館地址在哪裡
龍華烈士紀念館我上周剛去過,裡面有口述史屏、互動知識屏、內容擴充屏,多角度地還原了一個個真實的英雄,和我印象中的紀念館不太一樣。
⑽ 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景點怎麼樣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建於1849年,是新加坡歷史最久遠的博物館。館內主要展示新加坡歷史,翻修專後增設屬新加坡歷史館、新加坡文化生活館和臨時展廳,人們參觀歷史館時,可以通過隨身佩帶的講解機了解展覽品背後的歷史故事;而部分展覽品的原使用者,也會通過小屏幕親自講述它們所經歷的新加坡歷史。 另外,在新加坡文化生活館中,更是保留了新加坡本土多元種族、多元文化風格,讓人們從美食、時尚、影片和攝影這四個方面,去認識新加坡的歷史面貌。這里還有一些互動展示項目,如觸摸屏、老電影膠片、口述歷史等,新奇而印象深刻.有許多展場除了歷史文物之外,也有一些相關的藝術文物,我們在這里待了一整個下午,除了解暑之外,也獲得了心靈上的滿足。 但展場都有點冷,建議要帶外套前往.博物館以多種方式向遊客展示新加坡的歷史,可以看影像,可以聽錄音,還可以解讀符號。雖然博物館沒有對建國之後的國家發展進行詳細的說明,但我還是對這一部分的知識很有興趣。
這是我在新加坡游覽一天中最喜歡的活動。真是很有趣,可以了解到這個國家的歷史。咖啡館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