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中美關系重大歷史事件

中美關系重大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3 18:22:54

① 中美建交30年間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指的是1972年2月28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回合眾國聯合公報》(《上答海公報》)、1979年1月1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和1982年8月17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美國在三個聯合公報中均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是中美兩國關於兩國關系以及我國台灣問題的重要歷史文件。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是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政治基礎。

② 中美關系的歷史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

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舉行和平會議。在和會上,日本代表要求將山東的權益無條件讓予日本。中國代表去見威爾遜,希望他主持公道。威爾遜表示:他對日本代表提出如此天真的要求很驚訝,建議中國代表也坦率地陳述中國的主張。

3、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4、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中國。美國駐華使館和各地領事館人員留守原地「觀察」中國。

5、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國在北平的兵營等房產後,美國終於撤走了全部駐華人員。

6、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

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7、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

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8、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

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③ 促使中美關系轉變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麼(我覺得可

歷史這門學科,見仁見智。現代人去評論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歷回史已經塵埃落定。每個答人都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並發掘自己眼中的真相。就你問題中的歷史事件來說,我是這樣看待的:

  1. 建交,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都必須建立在雙方地位平等的基礎上。為什麼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都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因為中國百廢待興,不夠強大。改變美國對中國的看法的幾個關鍵點,第一個是朝鮮戰爭的勝利,第二個是中國傾盡國力開發出核武器,第三是蔣介石流亡到台灣後無力反攻大陸。讓美國覺得中國這個對手已經不能用高壓手段針對。所以美國的策略由敵對轉向建交。

  2. 國際環境,中國聯合了第三世界,並在聯合國取得了相應地位,擁有了話語權,能夠施加足夠大的影響力。

    之後的小球帶動大球之類的建交活動,其實就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美國無法壓制中國的現實結果下。關於中美關系,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有疑問,可以去找相關史料和專家筆記研究。

④ 中美關系轉變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麼(我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同年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布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

⑤ 二戰後中美關系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

1945-1949年:中(蔣介石時代)美蘇基本上是合作關系。

20世紀50年代:中蘇聯合,中美對抗,但版蘇美還是權處在合作狀態。

20世紀60年代:美蘇爭霸,美國處於攻勢,蘇聯處於守勢,中蘇關系惡化,中美的關系緊張。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越南慘敗,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處於守勢,中美關系正常化,中蘇關系冷淡。

20世紀80年代:中美聯合對抗蘇聯,使蘇聯在爭霸中落敗,最終解體。

20世紀90年代:美國重新對付中國,中美關系緊張,美俄關系冷淡,中俄關系緩和,開始合作。

21世紀初:中美、俄美關系持續緊張,中俄加強合作,結成戰略同盟。

⑥ 關於近代中美關系的歷史事件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

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接下來4年中美進行了一系列合作:雙方達成5億美元的貸款協定,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討論對日戰略,《開羅宣言》宣告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領土。

羅斯福關於戰後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於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3、在1945-1950年,中國的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美國對國共兩黨的態度一開始就有所不同。日本投降當日,杜魯門命令日軍只能向蔣介石政府投降就很說明問題。1946年7月12日——一天前,司徒雷登剛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國共內戰全面爆發。美國調停國共糾紛失敗後,開始援助蔣介石打內戰。

1949年8月發布的美中關系《白皮書》中美國承認抗戰勝利後對蔣介石政府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多達22.5億美元。但隨著國軍的敗退,1948年末美國開始調整政策,從「阻止中共取勝」變為「阻止中國成為蘇聯附庸」。

1949年初,司徒雷登就開始與各國大使接觸,主張各國外交官留在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各外國使團中只有蘇聯大使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廣州。周恩來讓與司徒雷登有師生之誼的黃華去南京軍管會擔任外事處長,與他進行私人接觸。

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中國。美國駐華使館和各地領事館人員留守原地「觀察」中國。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國在北平的兵營等房產後,美國終於撤走了全部駐華人員。

4、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

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中蘇早在1959年就已不和,美國的決策層卻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意識到這是個戰略機會,直到老羅斯福之後美國總統中少有的現實派尼克松走上前台。

1968年9月,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後不久,尼克松在接受一次采訪時說,「我們必須不斷尋求機會與她談談,也與蘇聯談談。我們必須不只注意是否發生了變化,我們也必須找機會製造變化。」她,指的是中國。

機會來得很快。1969年春天,中蘇兩國發生邊境沖突。當年夏天尼克松做了個不尋常的決定:放棄虛耗時日的中美現行對話機制,引入中國為轉化力量,打破美蘇兩極對峙局面,建構戰略性三角關系。

1971年7月,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由巴基斯坦中轉秘密訪問北京。為了躲避媒體,他先公開訪問了南越、泰國、印度等國,最後在巴基斯坦的歡迎晚宴上假裝肚子痛,被送往總統別墅「治療和修養。

次日凌晨,他登上了飛往北京的專機,專程前來迎接的中方代表和領航員早已在機內恭候。由於基辛格訪問印度只用了兩天,他「在巴基斯坦的時間」也不能超過48小時,以免「厚此薄彼」。當天中午專機抵達北京,下午周恩來就同他進行了會談。

開始,基辛格有點緊張,照著事先准備的稿子念,後來看到周恩來面前只放了一張寫著要點的紙,他也收起文件夾侃侃而談起來。結果包括飛機上的時間,只用了17小時就順利完成密訪。雙方約定把尼克松訪華安排在第二年的春天。

7月16日,中美同時公布雙方達成的《公告》。當年10月,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席位。

2月27日,中美達成《上海公報》,次日發表——其中有一條顯然針對蘇聯: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一年之後,雙方又發布一份公告,同意將共同「抵抗」任何國家在「全球」建立霸權的企圖。

美國與中國合作,蘇聯的最佳選擇只能是緩和與美國的緊張關系。莫斯科原本對安排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的峰會反應冷淡,拖拉了一年多;結果,基辛格密訪北京不到一個月,就迫不及待邀請美國總統去莫斯科——安排在尼克松訪問中國僅3個月後。

次年,美國和越南簽署和平協定,美軍撤出了越南。中美雙方互設聯絡處,走向關系正常化。

5、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中國駐芝加哥前總領事王立向記者描述老布希和基辛格的分別:「基辛格跟你見10次也不記得你是誰,老布希見過你一次就認得你了。」這天分顯然對從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

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老布希見到了鄧小平,鄧對中美關系感到滿意,又說,戈爾巴喬夫將於5月訪華,談得好的話,中蘇關系也可以正常化,但不可能恢復到1950年代,也就是說中蘇不會結盟。老布希放心了,向鄧保證說,「在我4年任期結束時,中美關系一定比現在更牢固、更好。」

在此之前,中美關系盡管時有波動起伏,總體上比較平穩。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之後,他的後繼者繼續尋求對華關系正常化。1978年12月16日(北京時間)中美發表了《建交公報》,兩天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

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戰略中,與美國關系的正常化是重要的一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訪問美國;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發表,兩國關系進入了偶有小風波的蜜月期。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1989年初,70%的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或極有好感。

1989年6月5日早上,尼克松跟老布希通了電話,認為要看長遠,與中國的關系不能斷絕。老布希同意。

6、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

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中方歷來重視發展中美關系,願同美方相向而行、一道努力,實現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中美之間存在一些分歧很正常。對此,不能動輒把自身的問題歸咎於對方、在戰略判斷上犯下根本性錯誤,那樣只會損人害己、搞亂世界;而應採取客觀、理性的態度,多做換位思考、相互適應。

最重要的是,要始終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通過化解和管控分歧避免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擾。

(6)中美關系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或美中關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國家關系。一些媒體將中美關系稱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系。這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美關系

⑦ 求中美建交的歷史事件!

1971年4月,乒乓襲外交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
參考網頁:http://ke..com/view/71109.htm

⑧ 28世紀50年代中美嚴重對立的重大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對中國來說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意義

樓主說的應該是20世紀50年代吧?

這個時期中美之間的最大事件應該就是朝鮮戰回爭了,
中國在答朝鮮半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在內的十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陣亡於朝鮮半島。但是,中蘇關系因朝鮮戰爭中中國堅定地反對「帝國主義陣營的侵略」而密切起來。蘇聯打消了中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建設全面的工業基礎,這些援建項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幾十個工業項目被合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為中國打下了冶金、石油、礦山採掘、煤炭、發電、電力裝備、機械製造、紡織、造紙、製糖、航空、航天、交通鐵路、國防兵器製造等全面的科研生產基礎,中國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建設道路。
除此之外美國還派出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
此外還對中國進行了長期的政治和經濟封鎖;還不斷地利用中蘇原有的矛盾離間中蘇關系,使中蘇關系日益惡化!!

⑨ 中美關系的發展史

1949-1979年期間,即二戰結束後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國國內始終存在關於「如何對待紅色中國」的辯論。國際大環境和雙方共同利益,最終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雙方開始經貿和人文交往的談判,以人文交流為例,1979年後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大大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與此同時,人權問題和台灣問題也逐漸演變成了中美沖突的兩大症結。

1989-2009年期間是中美建交基礎消失又重建的過程,1991年蘇聯解體,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礎和共同利益消失,雙方關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在人權和最惠國待遇問題上的長期拉鋸戰等歷史事件更是對中美關系構成很大的沖擊。在此階段,雙方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中美關系將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

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競爭的時期,從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始,中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國,開始對美國的地位發起挑戰。隨著各領域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美關系呈現出競爭大於合作的特徵。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提高、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則在此時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仍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9)中美關系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進入「新階段」

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這次中美關系的大調整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前者正處於冷戰剛結束,美國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國開放剛十年,國力羸弱,美國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關系的走向。但這次,美國正處於危機所導致的焦慮時期,而中國遠非30年前之中國。力量對比的大變化意味著,圍堵心切卻因無力感所產生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可能使美國的行為具有更多的非預期性。

就中國而言,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應對新挑戰,此時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戰略定力。同時,也要習慣一些「新事物」。過去幾十年中美關系都是以合作為主,以後或許不得不習慣「以對抗代替合作」的新關系,做到斗而不破。

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認識到,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直到形成一個穩定的「新階段」之前,「新事物」帶來的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已經大大增加。

在這個新階段里,美國並不必然要放棄很多領域內的「接觸」政策,但是「戰略圍堵」的成分會加大,比如在新近達成的《美墨加貿易協定》里針對中國的「毒丸條款」。預計,類似的「圍堵」設計將不會是個案,美國所謂的投資安全審查委員會所禁止的中國投資項目將會更多。

就算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並開始「圍堵」中國,美國精英態度的轉變並沒有改變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根據芝加哥對外關系委員會2018年的數據,在1994-2002年,美國人視中國為威脅的比例高達57%,之後開始回落,2012-2014年間是41%左右,2015-2018年則是39%。

可見,盡管民意可以動員並發生重大變化,但美國目前的民意基礎不支持將中國視為「敵人」的政策。不過,美國精英對中國態度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政策大轉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⑩ 請分別列舉三個階段中出現的中國外交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參加日內瓦會議,參加萬隆會議,中美建交

閱讀全文

與中美關系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