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先成家後立業的偉人有哪些
歷史上,一直是早婚早育,所以,基本上都是先成家後立業的。
最有名的例子,孔子,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這個時候,他的大多時間還在求學和讀書,他後來的成績,都是在他成家以後做成的。第二年,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孔子20歲,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這是文人。
岳飛,他也是十七歲結婚,以後才從軍打仗義,成為民族英雄。他犧牲時三十九歲,他的兒子岳雲其時也二十一歲。
而且有政治婚姻,本來就是為了培育權勢,更是因為有了婚姻的保障,才能夠有作為,即必須先成家才能立偉業,比如,清朝康熙皇帝十四歲大婚,西漢昭帝劉弗陵十二歲大婚,當然,這都是政治需要。更有甚者,北周靜帝宇文闡、元朝寧宗懿璘質班大婚時年僅七歲,堪稱成為中國歷代皇帝大婚史上的兩道奇觀。
——據《元史》記載,懿璘質班生於泰定三年(1326)三月,至順三年(1322)十月即位,同月冊立答里也忒迷失為皇後。而據《北史》記載,宇文闡生於建德二年(573)六月,大象元年(579)二月即位,七月立司馬令姬為皇後。二者比較,懿璘質班六周歲零七個月做了新郎,宇文闡六周歲零一個月成為丈夫,宇文闡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大婚時年齡最小的皇帝。
不成家,他們這樣七歲的娃娃皇帝怎麼能坐穩江山?更別說立業了。
所以,先成家再立來,中國古代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基本都是。
這不像外國人,許多名人都是終身獨身,更別說早婚了。
毛爺爺不是,毛爺爺算晚婚型的,不過,如果他的功業是建黨建軍建國來說,那也是先成家了。
② 古代有一個名人,小時候記憶力特別的差,但後來,他卻成了一位名人。請問他叫什麼名字
曾國藩
小時侯 一次他家來了個賊躲到房樑上 想等國藩背書背到休回息就偷東西誰知道 過了很久答 國藩都沒背出來 那賊就一直等 然而國藩就一直背 很努力的背 最後賊受不了 就走了 一邊走的時候一邊把國藩的書背出來了
③ 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司馬光司馬光是不是司馬光砸缸」的那個
是
司馬光(公元一○一九—— 一○八六),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陝州夏縣涑(sù)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為淵博。仁宗(趙禎一○二三--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一○三八—— 一○四○)初中進士,英宗(趙曙,一○六四—— 一○六七)繼位前任諫議大夫,神宗(趙頊,一○六八—— 一○八五)熙寧(一○六八—— 一○七七)初拜翰林學士(唐時始設此官,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兼顧問,參予機要,宋代以後權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於周期,東漢以後專司彈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頑固地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而曾自請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長官),退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趙煦,一○八六—— 一○○)繼位後任尚書左僕射(yè)(秦始設,後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後立即廢除新法,數月後,卒。追贈太師,溫國公,謚(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司馬光治學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於此書」。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yìn)(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連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資治通鑒》取材極為廣泛,除了歷代「紀傳體」斷代史(所謂「正史」)之外,還採用了大量的「雜史」、文集、筆記等有關著作,考訂史實,舍棄「符瑞」等神怪材料刪繁就簡、取精用宏,先由「當代通儒(博洽多聞的學者,即今之史學家)(司馬光的助手)劉攽(fēn)、劉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寫,再經司馬光刪削潤色總其成,所以全書讀來如出一人手筆,很少有自相矛盾之處,文字也簡潔流暢,富有文學色彩。
書由神宗賜名並做序;另外又由司馬光編寫了《通鑒考異》卅卷、《通鑒目錄》卅卷,以備參考和檢閱;又由劉恕另寫《通鑒外紀》,記述庖羲至周的歷史。
《通鑒》的編寫,為我國提供了一部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它是繼《史記》之後的我國又一歷史巨著;然而就其編寫目的而言,正如題名一樣:「鑒於往事,資以治道」,是為使後代統治者吸取前代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所以它著重於政治、軍事,而缺少社會經濟變動的記載。
就作者說,他的正統觀念是很強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見《通鑒》的史評)中體現得是很充分的。他主張法制永遠不變,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他認為,象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等為諸侯,是棄「先王之禮」,廢「祖宗之法」。同時,他還把人們的思想活動,尤其是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做為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這些觀點當然要貫串於《通鑒》之中,因此,我們在閱讀時,不能不加以注意。
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偉大史學家,他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編輯者。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一、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宇君實,號迂叟,是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 "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此外,還有一件事使小司馬光名滿九州。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二、功名早成
宋仁宗寶元初年,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甲科,可謂功名早成。然而,他卻不以此自滿自傲,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一席話反映出青年司馬光不圖虛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成聖稱賢。此後,他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司馬光歷來樸素節儉,不喜歡奢侈浮華的東西。考中進士後,皇上賞賜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這是聖上賞賜的,不能違背君命。"這時他才插上一枝花。這件事,到了司馬光晚年,被他寫進家訓來教育他的兒子司馬康要注意節儉。
此外,司馬光對雙親特別孝順。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時,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他便請命要求改任蘇州判官,以便離父親近些,可以奉養雙親。
司馬光還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擔任並州通判時,西夏人經常入侵這里,成為當地一大禍患。於是,司馬光向上司龐藉建議說:"修築兩個城堡來控制西夏人,然後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龐藉聽從了他的建議,派郭恩去辦理此事。但郭恩是一個莽漢,帶領部隊連夜過河,因為不注意設防,被敵人消滅。龐藉因為此事被罷免了。司馬光過意不去,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辭職,沒得到允許。龐藉死後,司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藉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當時人們一致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賢德之人。
三、經世致用
《資治通鑒》內頁
步人仕途後的司馬光仍然潛心學習,力求博古通今,他通曉音樂、律歷、天文、數學,而對經學和史學的研究尤其用心。
當時北宋建國近百年,己出現種種危機,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司馬光,以積極人世的態度,參與政事,力圖拯救國家。
1·直諫忠臣
司馬光秉性剛直,在從政活動中亦能堅持原則,積極貫徹執行有利於國家的決策方略。而在舉薦賢人、斥責奸人的斗爭中,他也敢觸犯龍顏,寧死直謀,當廷與皇上爭執,置個人安危於不顧。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繼承人還沒確定下來。因為怕提起繼位的事會觸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諱,群巨都緘口不言。司馬光此前在並州任通判時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這次又當面跟仁宗說起。仁宗沒有批評他,但還是遲遲不下詔書。司馬光沉不住氣,又一次上書說:"我從前上呈給您的建議,馬上應實行,現在寂無聲息,不見動靜,這一定是有小人說陛下正當壯年,何必馬上做這種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們都沒遠見,只想在匆忙的時候,擁立一個和他們關系好的王子當繼承人,像 『定策國老』、『門生天子』這樣大權旁落的災禍,真是說都說不完。"仁宗看後大為感動,不久就立英宗為皇子。
英宗並非仁宗的親生兒子,只是宗室而己。司馬光料到他繼位後,一定會追封他的親生父母。後來英宗果然下命讓大臣們討論應該給他的生父什麼樣的禮遇,但誰也不敢發言。
司馬光一人奮筆上書說:"為人後嗣的就是兒子,不應當顧忌私親。濮王應按照成例,稱為皇伯。"這一意見與當權大臣的意見不同。御史台的六個人據理力爭,都被罷官。司馬光為他們求情,沒有得到恩誰,於是請求和他們一起被貶官。
司馬光在他的從政生涯中,一直堅持這種原則,被稱為 「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說: "像司馬光這樣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2·高謀遠略
司馬光經常上書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大致是以人才、禮治、仁政、信義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他曾說修心有三條要旨:仁義,明智,武略;治國也有三要旨:善於用人,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司馬光的這一主張很完備,在當時有一定積極意義。
朝廷下詔在陝西徵兵二十萬,民心大亂。司馬光認為此舉不妥當,便向掌管軍事的韓椅詢問。
韓琦說想用突然增兵二十萬來嚇唬敵人。司馬光認為這只能欺騙一時,而且慶歷年間徵兵戍守邊地,已經把老百姓嚇怕了。韓椅說他不會用老百姓戍邊,司馬光表示不信。不出十年,事情果然如司馬光所料。
宋、金朝皇宮故址 開封龍亭
還有一件事表明司馬光是很有軍事眼光的。
西戎部將嵬名山打算幫助朝廷捉住敵人諒祚。司馬光上書反對,他認為:嵬名山的兵力不足,未必能性諒祚。即使僥幸得勝,治標不治本,以後還會產生另一個諒祚。而且嵬名山如果失敗後來投奔我們,不被接納的話,窮途末路,就會突然占據邊城來活命,成為我們的禍患。
皇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從此西邊狼煙四起。
司馬光在政治上是一名守舊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了嚴重分歧,幾度上書反對新法。他說:"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
"而且治理天下,就好比對待房子,壞了就加以修整,不是嚴重毀壞就不用重新建造。"
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 "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優材,而今二者都沒有,要拆舊屋建新房的話,恐怕連個遮鳳擋雨的地方都沒有了"。
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 "宋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偏差和用人不當等情況,從側面證明司馬光在政治上還是老練穩健的。
四,編寫 "通鑒"
宋仁宗像
著史,也是司馬光從政治國的一種方式。1071年,王安石為相,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請求擔任西京留守御史台這個閑差,退居洛陽,專門研究歷史,希望通過編寫史著,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提取治國的經驗。
早在仁宗嘉佑年間(公元1056一1063年),司馬光擔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看到凡間屋子都是史書,浩如煙海的史籍,即使一個人窮其一生也是看不過來的。於是他逐漸產生了一個編寫一本既系統又簡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讀了之後能了解幾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友——歷史學家劉恕的贊同和支持。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司馬光把自己創作的史書 《歷年圖》二十五卷呈獻給英宗,過了兩年又呈上 《通志》八卷本。英宗看後,非常滿意,要他繼續寫下去,並下詔設置書局,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專門進行編寫工作。司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共同討論書的宗旨、提綱,並分工由劉班撰寫兩漢部分、劉恕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寫隋唐五代部分,最後由司馬光總成其書,由其子司馬康擔任校對。
神宗即位後,認為 《通志》比其他的史書更便於閱讀,也易於借鑒,就召見司馬光,大加贊賞,並賜書名為《資治通鑒》,說它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還親自為此書作序。神宗還將穎邸舊書三千四百卷賞給司馬光參考,寫書所需的筆墨紙硯以及伙食住宿等費用都由國家供給,這給司馬光提供了優厚的著書條件,同時也促進了這部史書的編修工作。到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此書終於完稿,這部書的修訂前後共用了十九年時間。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通史,記述了從周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個年頭的歷史。全書共計二百九十四卷,另三十卷,《考異》三十卷。這部書選材廣泛,除了有依據的正史外,還採用了野史雜書三百二十多種,而且對史料的取捨非常嚴格,力求真實。這部書所記述的內容也的確比較詳實可信,歷來為歷史學家所推崇。而且 《通鑒》記事簡明扼要,文筆生動流暢, 質朴精練,不僅可以作為史學著作閱讀,有些篇章也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
《通鑒》的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司馬光著史治國的本意,它不僅為統治者提供借鑒,也為全社會提供了一筆知識財富。清代學者王鳴成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通鑒》已和《史記》一樣,被人們稱為史學瑰寶,廣為流傳,教益大眾。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使其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即 "通鑒學"。
當然,這些都與司馬光的嘔心瀝血分不開。在洛陽的十五年,他幾乎耗盡了全部心血。在完書後他曾上表皇上說:"臣現在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齒也沒兒顆了,而且神經衰弱,剛剛做過的事情,轉過身就忘記。臣的精力全都耗費在這部書里了!"司馬光為編書經常廢寢忘食,有時家裡實在等不到他回來吃飯,便將飯送至書局,還要幾次催促,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面沒有一個草書,全是一絲不苟的楷書。書成之後,僅在洛陽存放的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可見他為這木書付出了多麼艱辛的勞動。
司馬光一生著述很多,除《資治通鑒》外,還有 《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涼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五,司馬相公
《資治通鑒》寫成以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他在洛陰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稱他為司馬相公,而司馬君實這個名字,婦孺皆知。神宗逝世時,司馬光赴喪,衛士望見他,都說:"這就是司馬相公。"他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以致於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對司馬光說:"您不要返回洛陽,留下來輔佐天子,救救百姓吧。"
等到哲宗即位、太皇太後臨政時,司馬光已是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的四朝元老,頗具威望。他建議太後廣開言路,於是上書奏事的人數以千計。當時天下百姓,都拭目以待,盼望革新政治。但有些人卻說:"三年之內不能改變先皇的政策。"於是,只改革了一些 細小的事,堵堵人們的嘴巴。
此時,司馬光上書直言:"先帝之法。好的即使是百世也不能改變。而像王安石、呂惠卿所制訂的制度,已經成了天下禍害,應該像 救火災、水災一樣急迫地去改變它。況且太皇太後是以母親的身份改變兒子的法令制度,並不是兒子改變父親的法律。"這樣大家的意見才統一下來。於是,廢除保甲團教,不再設保烏;廢除市量法,把所儲藏的物資都賣掉,不取利息,免除所欠錢物;京東鐵錢及菜鹽的法律都恢復其原有的制度。"
晚年的司馬光疾病纏身,但是不把新法完全廢除,他死不瞑目。於是他寫信給呂公著說:"我把身體託付給醫生,把家事託付給兒子,只有國事還沒有託付,今天就把它交給您吧。"於是上書論免役法五大害處,請皇上下詔廢除,並請求廢除提舉常平司;邊地的策略以與西戎講和為主;又建議設立十科薦士之法。這些建議都被朝廷採納。
司馬光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時,又廢除了青苗法。兩宮太後聽任司馬光行事。當時司馬光功高蓋主、權重無邊,連遼國、西夏派來的使者也必定要詢問司馬光的身體起居,他們的國君對戌守邊境的將官說:"大宋用司馬光做宰相,你們輕易不要惹出事非,使邊境出問題。"
司馬光對於朝廷可謂 「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帶病處理各種事務,不分晝夜地工作。別人勸他注意身體,他卻說:"人的生死是命中註定的。"病危時,他在失去知覺的情況下,還不停地囈語,說的全是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逝世,終年六十八歲。太皇太後聽到消息後,和哲宗親自去弔唁,追贈司馬光為太師、溫國公,溢號 "文正",賜碑 "忠清粹德"。京城的人聽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弔祭;嶺南封州的父老鄉親,也都備辦祭祖;都城和周圍地區都畫了司馬光的遺像祭祖,吃飯時必定為之祈禱。
六、蓋棺定論
司馬光一生忠孝節義、恭儉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禮。在洛陽時,司馬光每回去夏縣老家掃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馬旦。司馬且年近八十,司馬光不僅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還像照顧嬰孩一樣照顧他。
司馬光一生從不說謊話,他評價自己時說:"我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平生的所作所為,皆問心無愧?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陝州、洛陽一帶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錯事,就說:「司馬君實會不知道嗎?」
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朴,不喜華靡。史書上記載著他這方面的許多小故事,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願意與他為鄰。據說,司馬光的妻子死後,家裡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和親戚主張借些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並且教訓兒子處世立身應以節儉為可貴,不能動不動就借貸。最後,他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馬光的品格德行、修學治史,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但對他的政績,人們卻時褒時貶。
保守派主政的時候,對其政績大加褒揚,宋哲宗還赦令保守派的翰林學士蘇東坡撰寫神道碑文,洋洋幾千言盡是贊美之辭。
而改革派當政時,司馬光不僅漫有政績可言,而且被列人奸相之列。宋紹聖年間,御史周鐵首論 "溫公(司馬光死後溢號)誣謗先帝,盡廢其法,當以罪及"。朝廷不僅奪去了所有封號,而且還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王安石的學生章淳、蔡京主政時,為報復司馬光等人盡廢新法的做法,將其與三百零九名朝臣列入"元佑奸黨",並要在朝堂和各州郡立 "奸黨碑"。
但是在立碑肘,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石匠安民對蔡京說:"小人是愚民,不知道立碑的意圖。但司馬相公海內都稱道他為人正直,現在卻要列人奸黨,小人不忍心做。"蔡京一怒之下便要處罰他,嚇得安民一面求饒,一面哭訴:"大人的命令,小人不敢違抗。只是小人有一個請求:碑上刻匠人名字時,不要把小人安民的名字署上,以免留下千載罵名。"蔡京仔細一想,司馬光雖然有錯,但畢竟為人正直,享有威望,於是改變了主意,將司馬光排除在奸人之外。
可見,司馬光的人格不僅為百姓所稱道,甚至連對手也為之 折服。在封建時代,司馬光是孔門的第三個聖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樣在孔廟享配。時至今日,人們仍記得歷史上有一"涑水先生",他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④ 趙普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胸襟讓你聯想到了宋朝的那位傑出人物及他的名言
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⑤ 《史記》中的人物
1、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2、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
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3、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生於長安 。唐朝開國皇帝、軍事統帥。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因隋文帝獨孤皇後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愛,歷千牛備身,譙、隴、岐三州刺史。大業九年(613年),遷衛尉少卿。
隋煬帝征高句麗,督運糧草於遼東。大業十一年(615年),率兵擊破毋端兒起義軍於龍門。大業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屢捷。大業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時隋朝土崩瓦解,李淵與李世民等於五月殺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晉陽。
建大將軍府,與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萬南下。攻克霍邑,斬宋老生;又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十一月,攻取長安。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自為大丞相,封唐王。
4、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稱呂後,或稱漢高後、呂太後等等。碭郡單父縣(今山東菏澤市單縣)人,後世把她與唐朝的武則天並稱為「呂武」。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後,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
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5、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
漢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後,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後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
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後。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⑥ 中國歷史上十大傑出的軍事家是哪些
孫武
孫臏
孫臏,戰國時軍事家。在今山東鄄城人。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86米)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銀雀山出土,有一萬一千餘字。
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漢族,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李牧
李牧(?—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戰國四大名將。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
韓信
韓信(?—前196年),漢族,字重言,淮陰(時稱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楚州區留有與胯下之辱相關的「胯下橋」遺址,並在鎮淮樓東側建有韓侯祠紀念。西漢開國功臣,初屬項羽,後歸劉邦。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
衛青
衛青(?~公元前105年),漢族。字仲卿,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東平陽(今中國中西部山西臨汾西南)人,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衛青父親鄭季,是一個縣吏,在平陽公主家做事時,和婢女衛媼私通,生下衛青。後來,衛青的同母異父姐姐衛子夫入宮得到漢武帝寵愛,所以他們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衛。
劉裕
劉裕是在戰術上敢於創新的軍事家,即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巧妙布陣,利用優勢彌補了自己的短處,使「卻月陣」成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戰術,充分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李靖
李靖(571—649),字葯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唐初傑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民族英雄。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
岳飛
岳飛(1103.03.24-1142) 民族英雄、軍事家、抗金名將。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岳飛19歲時投軍抗遼。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有《岳武穆集》。
戚繼光
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一人為一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⑦ 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排前十名
軒轅黃帝 統一北方文明開始
倉頡,造字使我們的文明可以傳承下去
管仲,幫助齊回桓公成為春答秋第一個霸主
孔子,一代大儒家儒學創始人
秦始皇,我國第一位統一天下的皇帝
白起,長平坑殺40萬趙軍為秦始皇統一做出了貢獻
陳勝,第一代農民起義軍做出了表率
武則天,第一位女皇女人的楷模
溥儀,中國最後一位皇帝
毛澤東,新中國創始人
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總設計師
⑧ 歷史風雲人物
劉邦和項羽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以後,劉邦和項羽繼續領導農民反抗秦朝統治。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大敗秦軍主力。同時,劉邦帶兵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自公元前206年開始,項羽和劉邦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4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戰爭初期,,項羽實力雄厚,有40萬大軍;劉邦只有10萬人。但是劉邦關注民心,進駐咸陽時,宣布廢除秦朝的嚴酷法令,向老百姓「約法三章」——殺人的要被處死,打傷人以及偷盜都有罪;劉邦還很重視人才,得到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幫助。另外,劉邦有富饒的關中作為根據地,因此,劉邦率領的漢軍逐漸由弱變強。相反,項羽驕傲自大,不聽取意見,放任士兵燒殺搶掠,大失民心。
公元前202年,劉邦率大軍攻打項羽,在垓下 (今安徽省境內)把項羽的楚軍重重包圍。夜裡,項羽聽到漢軍軍營中的楚歌從四面八方傳來,十分吃驚,以為楚的地方全被漢軍佔領了,項羽悲痛地與虞姬(項羽的妾)訣別,率領800多騎兵突圍逃走。漢軍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危急,項羽被迫在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殺。
同年,劉邦戰勝項羽後,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今西安西北),國號「漢」,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來源:中國僑網
劉邦和項羽的千古絕唱
劉邦打敗項羽之後,躊躊滿志,衣錦還鄉,面對家鄉父老,他把酒臨風,壯懷激烈,慷慨高歌,留下了千古絕唱《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敗塗地的項羽,兵潰垓下,四面楚歌,面對愛妾,霸王別姬,他仰天長嘯,悲壯而歌,也留下了千古絕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聽聽兩位英雄的絕唱,回首歷史煙雲,不能不叫我們今人盪氣回腸,感慨良多。
劉邦的千古絕唱《大風歌》,讓我們為這位雄才大略,氣吞環宇的英雄而贊嘆。取得江山,君臨天下,劉邦求賢若渴,為安得猛士守四方而傷懷泣下,恨不得世上的英才良將,招攬怠盡,悉收帳下。遙想當年,起兵於沛縣的小亭長,曾被身長八尺二寸,力能扛鼎的項羽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鼠串,困滎陽,逃鴻門,追成皋,好不狼狽。為了英雄大業,他向項羽委曲求全,討好送禮,點在哈腰,俯首稱臣。能屈能伸大丈夫,含羞忍辱是男兒。劉邦招賢納諫,知人善任,最後終於以弱勝強,逼項羽烏江自刎,打敗了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世英雄,開創了大漢基業,成為封建社會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和有作為的君主。他在與群臣縱論天下時坦誠而言:「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取,攻必勝,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段話可以說是《大風歌》的最好詮釋。一首千古絕唱,濃縮了劉邦安邦治國的人才觀,猛將良才,謀士賢才,精幹清才,人盡其才,才盡用,事業可成,天下可定。聽取劉邦的《大風歌》,會使我們樹立求才若渴的人才觀,唯才是舉,才舉國興。
項羽的千古絕唱《垓下歌》,讓我們為這位叱吒風雲,力拔山兮的英雄而感嘆。這位剛愎自用,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山窮水盡,窮途末路之時,依然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若何美女虞姬,若何良駒馬騅,若何江東父老,沒有翻然醒悟。倒是劉邦替他作了歷史總結:「項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本來,項羽奪取天下佔有優勢,天時,地力,人和,三者皆占,巨鹿之戰,項羽已成諸侯上將軍,威名遠震,諸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他佔地九郡,統轄彭城,身邊群賢圍繞,武有良將,文有謀臣。可他恃武輕才,狂妄自大,聽不得別人意見,對身邊的人才冷然相待。韓信在他手下,無知無名,得不到任用,一氣之下跑到了劉邦那裡,劉邦一看是個人才,馬上委以重任,拜為大將軍。韓信一看劉邦這人行,對手下任人善任,封官晉爵,韓信出力獻策,願效犬馬之勞。陳平在他身邊默默無聞,投靠劉邦那後,屢建奇謀。黥布走了,彭越走了,英布走了,一個個的謀士良才都相繼離他而去,就剩一個范增而不能用。鴻門宴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聽范增的話除掉劉邦,可他憂柔寡斷,縱虎歸山,放跑了劉邦,氣得范增大罵:「豎子不足與謀!」最後偏信劉邦的離間計,趕跑了范增,只剩下孤家寡人。詩人蘇轍看得很透,項羽不愛人才愛美人:「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令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項羽的悲劇在於恃武輕才,剛愎自用,不會知人納諫。他曾學書不成,又去學劍,學劍又不成,他說:「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項羽,在楚漢戰爭的百餘次戰斗中,屢戰屢勝,劉邦屢戰屢敗。然而他最終還是輸得一塌糊塗。「八千弟子已投戈,夜帳猶聞怨楚歌。學敵萬人成底事?不思一個范增多!」北宋詩人陳洎說,你項羽以為有萬夫不當之勇,便可所向無敵,贏得天下,事實上「學萬人敵」也無濟於事,你的失敗是不能用人,採納忠言,連一個范增也容不下啊!根本就不是你所認為的「天之亡我」,至死尚未醒悟。
項羽的《垓下歌》唱得滄涼悲壯,凄哀無奈,在野風嘯嘯,夜色沉沉中,聽美姬凄婉和歌:「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時,與愛妾虞姬揮淚別離,真是泣蒼天動鬼神啊,這首千古絕唱讓後人憑吊傷懷,感慨無限,眾說紛紜。詩人杜牧對項羽的烏江自刎不以為然:「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從來未可知。」何士顒也說:「忍辱從來事可成,英雄蓋世枉傷神。但知父老重羞見,不記淮陰胯下人!」烏江亭長勸項王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可是死要虛榮面子的項羽,自愧無顏,羞見父老,「烏江恥學鴻門遁,亭長無勞勸渡河。」倘若這個西楚霸王東渡烏江,認真反思,總結教訓,發揚勝不驕,敗不餒,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重整旗鼓,卷土重來,也未可知。晚唐詩人李山甫過項羽廟時對霸王的自刎深表不滿,「為虜為王盡偶然,有何羞見漢江船?停分天下猶嫌少,可要行人贈紙錢!」在市井上從胯下受辱的韓信怎麼樣?在鴻門宴上從廁所逃跑的劉邦怎麼樣?不都建功立業,搏取功名了嗎?被吳王夫差囚困的越王勾踐,蒙羞受辱之後卧薪嘗膽,奮發圖強,採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政策,歷二十年的勵精圖治,終於報國雪恥。「更生更聚終須報,二十年間死即休。」這才是英雄好漢。可惜項羽「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唱,留下了歷史的思索,叫後人感慨傷懷,嗟嘆不已。
項羽的《垓下歌》,讓我們不可英雄氣短,一蹶不起,要愈挫愈勇,愈挫愈強,在困難中看勝利,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毛澤東對項羽自刎很不贊成,他說:我們「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要自殺,要干到底。」魯迅先生的硬骨頭精神值得發揚光大,只要一息尚存,我仍要戰斗。挫折和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萎縮不振,項羽的悲劇正在於此。無論英雄豪傑,凡夫俗子,在為事業的奮斗中,只要百折不撓,一往無前,一干到底,才有成功的希望
曹操簡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國譙縣(安徽毫縣)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成為曹騰養子而改姓並繼承侯爵。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國演義中,南陽何禺頁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之亂時顯露頭角,董卓死後,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公元208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成為東漢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以擊馬超,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葬於高陵。
曹操一生從陳留起兵到洛陽逝世,奮戰30餘年,參加大小戰役近50餘次,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張綉、呂布等割據勢力。曹操共有25個兒子,卞皇後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蕭懷王曹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曹昂、相殤王曹鑠,環夫人生鄧哀王曹沖、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曹鉉、陳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陽閔王曹矩,王昭儀生趙王曹干,孫姬生臨邑殤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剛殤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殤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靈殤公子曹微,趙姬生樂陵王曹茂。其中長子曹丕曹操認為篤厚恭謹,立為後繼,成為後來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國演義中提到他黃須,勇而無謀;三子曹植為曹操最喜歡的兒子,雖才華橫溢但個性怯懦,嗜酒放縱;四子曹熊體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長女曹節,次女曹憲,三女曹華,均嫁與漢獻帝為妻。曹操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與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代表了東漢末年的文風,與蘇軾一家並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庭」,曹操一生有諸多作品,為眾人稱道的《觀滄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敗袁紹後於河南延津縣附近所作,《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出他的高遠志向,公元208年冬於湖北漢口西南長江邊賦歌《短歌行》,抒發出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心情。
⑨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