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革命歷史事件有哪些
有:平型關大捷、南昌起義、百團大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七七事變等。
1、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2、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5、平津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
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
㈡ 1921——1949年的重大歷史事件
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
2、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使中國大革命受到嚴重的摧殘,標志著大革命的部分失敗,是大革命從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3、「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4、長征開始
1934年10月,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革命根據地主力紅軍開始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5、遵義會議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這次會議開始確立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㈢ 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打過哪些打的戰役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吉星文(盧溝橋) 本戰由七七事件所引發,中日最終談判破裂,經過數周的戰斗,日軍獨立混成第l旅團和駐屯旅團分別在30日晚和31日進占長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廠附近地區,平津失守。從此拉開了艱苦的8年抗戰。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謝晉元(四行倉庫)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將領:唐生智、劉湘、顧祝同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林彪(平型關)、衛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庄)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主要將領:薛岳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首指揮的中國軍隊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中國軍隊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將領:陳誠、白崇禧(代)、薛岳(萬家嶺)、徐煥升(空軍東征)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主要將領:余漢謀 日軍控制了廣州及附近要地,廣州失陷。廣增之戰,雙方傷亡不少:日本防衛廳的《中國事變中國作戰史》載:日軍傷亡1923名。中國軍方記載:中國官兵陣亡2954名,傷5645名,失蹤2643名。 南昌會戰:1939年3月-4月 主要將領:羅卓英、上官雲相 南昌失守。此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制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將領:薛岳、羅卓英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傷亡3萬多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杜聿明(昆侖關)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冬季攻勢: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主要將領:蔣介石、李宗仁、薛岳 在這次攻勢中,中國軍隊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餘人,與敵作戰1340次,其中主動出擊1050次,斃敵九萬多人,我軍傷亡七萬多人。冬季攻勢是中國軍隊繼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對外主動出擊,改寫中國百年來基本上只有「挨打」的歷史,日軍亦承認這次作戰中我國軍隊的英勇。更為重要的是,抗日戰爭從被動挨打轉入主動進攻,一掃全國民眾之頹喪之氣,樹立起抗戰必勝之決心。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將領:羅卓英、王耀武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晉南會戰:1941年5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唐淮源(中條山)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中國軍隊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中國軍隊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主要將領:薛岳、王耀武 中國軍隊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主要將領:薛岳、李玉堂、方先覺 中國軍隊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主要將領:顧祝同、王敬久(衢州)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主要將領:陳誠、孫連仲(代)、胡璉(石牌要塞)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黨第18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將領:孫連仲、余程萬 在日軍3萬優勢兵力進攻下,中國57師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16天。最終中國軍隊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萬人。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將領:湯恩伯(洛陽)、李家鈺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黨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衡會戰:1944年5月-8月: 主要將領:薛岳、方先覺(衡陽)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中國軍隊在衡陽進行了長達48天的抵抗,最終沒有支援而遭到失敗。 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桂林)、張發奎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中國軍隊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滇西作戰:1944年5月—1945年1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宋希濂、李彌(松山) 我軍攻克騰沖、松山、龍陵地區,遠征軍和駐印軍會師芒友,結束了滇西戰役。滇西作戰,自1944年5月11日開始,至1945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個月零16天,日軍共傷亡、被俘21057人。遠征軍傷亡、失蹤67364人。 豫西鄂北會戰:1945年3月-5月 主要將領:劉峙、胡宗南 此次會戰,日軍雖然達成進占豫西鄂北控制老河口空軍基地的目標,但傷亡慘重,多達1.5 萬餘人。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主要將領:何應欽、王耀武(雪峰山) 中國軍隊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創造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中國軍隊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退。 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8月 主要將領:張發奎、湯恩伯 此役為國民革命軍對日最後一役,中方死傷不詳, 日軍4000人死亡, 5000人被擊傷。
㈣ 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是指什麼事件
全面進攻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首先向中原解放專區發動大舉進攻,屬全面內戰爆發了。接著,國民黨軍隊向其他解放區進行全面進攻。
戰爭初期,國民黨在軍事和經濟力量方面占著明顯優勢。面對嚴峻的形勢,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同美蔣反動派斗爭的信心和勇氣。解放區軍民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經過八個月的作戰,人民軍隊殲敵70多萬人,敵人的機動兵力大為減少。國民黨全面進攻的計劃遂告破產。
重 點 進 攻
全面進攻被粉碎以後,從1947年春開始,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西北野戰軍採取「蘑菇」戰術與敵人周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領導人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在青化砭、蟠龍、沙家店等戰役中,西北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隊3萬餘人。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美械裝備的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74師3萬餘人。至此,國民黨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被粉碎了。
㈤ 1948年至1949年國共雙方進行戰略大決戰而發生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三大來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源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 。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㈥ 1947年國民黨攻打延安
國共內戰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在中國境內爆發的戰爭。自1927年到1949年間,國、共之間有多次內戰,其間由於日本入侵中國,內戰暫停,但仍摩擦不斷。
國共內戰之所以難以避免,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國、共兩黨的目標完全不同。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參仿西方法國大革命以降,關於民主的新思維,其政治制度理想以美國、英國等為藍圖,孫中山也參仿了馬克思主義,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兩種的體制所關切的皆為人民本身的自由,雙方都各有優缺點,孫中山病逝之後,中國國民黨由蔣介石接任黨主席,因為與共產黨的權力爭奪及理念不同,決定進行「清黨」(黨內紅化)以及「剿共」。繼而產生許多戰爭,對日抗戰結束後,國共雙方因為對淪陷區的「受降」、「接收」問題有相當多的沖突和齟齬。加上雙方皆以外國勢力為靠山(國民黨—美國,共產黨—蘇聯),不斷的擴張版圖,終至再度發生沖突。就在沖突日益擴大時,美國的馬歇爾奉命前來進行調停工作,雖曾達成國共雙方共組政府的協議,但在國民黨不願分享權力,共產黨不願放棄武力的情況下,短暫的合作再度破裂,內戰再次爆發。1946年6月,共產黨軍隊易名為「人民解放軍」,並以「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搭配蜂擁而起的學潮,開始進行全面的國共斗爭;而國民黨方面則由蔣介石領軍,與共產黨展開大規模的內戰。在三年半的戰事中,歷經了遼沈、平津、徐蚌(淮海)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實力快速縮減,節節敗退。到了1949年,蔣介石宣布下野,代總統李宗仁試圖求和,但其後遭到蔣介石拒絕。共產黨軍隊渡過長江後,國民政府轉進台灣,情勢岌岌可危,不久韓戰爆發,美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中華民國政府得以維持。從此,兩岸分裂的局面就此形成。
㈦ 國民黨發動內戰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一二·一」血案:
1945年10月,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違背《雙十協定》,向華北、東北解放區推進。他的罪惡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
11月25日晚,昆明市大中學生六千餘人在西南聯合大學舉行反內戰時事演講會。國民黨當局派軍警包圍會場,開槍恫嚇,並在學校附近戒嚴。為了抗議國民黨的法西斯暴行,第二天,昆明全市學生舉行聯合大罷課,並上街遊行,反對政府暴行、反對內戰。12月1日上午十時,一大批國民黨軍警手持木棍、扁擔沖進各校毆打罷課學生,身受重傷的女大學生潘琰(yǎn)在營救被打同學時,受到特務的圍攻,他們喪心病狂地用刺刀在她腹部連戳三刀,由於傷勢過重,潘琰當天下午就死去。這一天,共有四名學生和教員被害,二十多人受重傷。這就是轟動全國的昆明「一二·一」血案。慘案發生後,全國各大城市舉行抗議和示威,譴責國民黨當局的暴行。
下關慘案 1946年6月,國民黨政府在美國支持下,調集百萬大軍准備向解放區大舉進攻,挑起全面內戰,全國人民對國民政府的內戰政策極為不滿。馬敘倫、陶行知、王紹鏊、許廣平等知名人士聯名致函蔣介石和馬歇爾,強烈要求國民黨當局制止爆發全面內戰,要求美國政府審時度勢,重新考慮援助國民黨的價值和意義,從外交上幫助中國擺脫內戰的陰影。與此同時,他們也給中共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寫了一封信。
但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蔣介石根本不予理睬。中共代表團的周恩來、董必武、陸定一、鄧穎超則聯合復信給馬敘倫、陶行知等,表示全力支持他們反對內戰的正義行動。
6月上旬,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決定組織上海人民反對內戰大會。6月中旬,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各團體經過協商,推舉馬敘倫、胡厥文、雷潔瓊、包達三、閻寶航、吳耀宗、盛丕華、蕢延芳、陳立復、陳震中等11人為代表,另由上海學生和平促進會選出兩位學生代表共11人,組成上海人民團體代表團,又稱和平請願團,赴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馬敘倫任代表團團長。
6月23日,上海市五六萬人在火車站廣場召開群眾大會,歡送代表赴南京請願。
經過長達8個小時的艱難旅程,列車終於到達南京下關車站。代表團剛剛下車,就有3個自稱是蘇北流亡青年的人擠到代表身邊來,要代表說明此行的目的,發表對時局的意見。代表團秘書鬍子嬰答復道:此行的目的無非是要向政府當局和中共呼籲停戰,達到全面永久和平。
忽然有人鳴笛,一群自稱「難民」的暴徒蜂擁而來,罵聲四起,一片混亂,把代表們包圍起來。而兩旁站立著的軍警熟視無睹,聽之任之。在混亂中,代表團被有計劃地分割成兩部分:馬敘倫、雷潔瓊、陳震中、陳立復被推推拉拉,進了候車室;盛丕華、蕢延芳、吳耀宗、閻寶航等則被擠進了西餐廳。
到晚上11點多,也就是代表們被圍困5個多小時後,候車室門口只剩下一個憲兵和一個警察,而圍在外面伺機行凶的「難民」卻有一二百人。突然,「難民」堆里一個人敲破窗戶鑽進候車室,於是,大批「難民」一擁而入。頓時,桌椅、汽水瓶一齊向代表們飛來。
閻寶航和雷潔瓊為了保護馬敘倫,拚命以身體擋住暴徒,但擋了這面,露出那面,防不勝防,結果馬敘倫還是挨了打。後來馬敘倫被一個憲兵推到男廁所後面的辦公室里躲起來,才免於繼續挨打。學生代表陳震中被打成重傷,記者高集背部、腿部受傷,頭部受傷最重,左眼球已突出。
事件發生時,政府當局置若罔聞。迄夜12時,經民盟及中共代表數小時向孫科、邵力子、李濟深、馮玉祥、馬歇爾緊急呼籲,再經馮、邵及馬歇爾電陳誠、俞大維等交涉,但此時已行凶完畢,代表們在憲兵「保護」下,被送入中央醫院。
較場口血案又稱「較場口事件」、「較場口慘案 」
1946年1月31日政治協商會議閉幕。為慶祝政協會議的成功,促使5項決議貫徹實施,2月2日,由政協陪都各界協進會 特務把持的校場口會場等19個團體發起,定於2月10日上午在重慶較場口廣場舉行慶祝政協成功大會,並邀請李德全為總主席,李公朴為總指揮,推選李公朴、郭沫若、施復亮、章乃器等20餘人組成大會主席團。陳立夫召集方治、葉秀峰、王思誠等人開會,密謀破壞。10日晨,當參加大會的群眾團體陸續進入會場時,由中統特務組織秘密拼湊的另外一個所謂「主席團」成員吳人初(重慶市工會理事長)、劉野樵(重慶市農會常務理事)、周德侯(重慶市商會理事)等登上了主席台。會場兩側布滿了特務打手。周德侯叫嚷:要劉野樵當執行主席,並悍然宣布開會。李公朴、施復亮上前阻攔遭到毒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馬寅初等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60餘人也被打傷。這就是「較場口血案」。正當暴徒、特務行凶的時候,周恩來、馮玉祥等趕到。於是特務暴徒遂四散而去。當晚,政協各方代表舉行緊急會議,推出周恩來等四代表向蔣介石當面交涉,
㈧ 1945年到1949年之間國民黨和共產黨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
1、重慶談判
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2、轉戰陝北
1947年3月18日晚,在國民黨軍進攻延安已清晰可聞的槍炮聲中,毛澤東、周恩來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開始了轉戰陝北的偉大歷程。
臨行前,毛澤東對前來送行的西北野戰兵團的領導幹部們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3月19日上午,西北野戰兵團主動放棄延安。當天下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入延安,"佔領"了一座空城。
3、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挺進大別山是1947年6月,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劉鄧大軍向國民黨統治地區大別山實施進攻的戰略性行動。
4、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石家莊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而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5、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㈨ 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違背了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決議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蔣介石想獨裁統治,所以發動了內戰撕毀雙十協定。
㈩ 1927年,中國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
1月日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廨收歸國有。 同日,廣州的國民政府遷到武漢。漢口爆發反英怒潮。1月3日漢口爆發「一·三」事件,中國政府宣布收回漢口英租界。1月7日——中國國民政府接管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
2月6日龍雲發動雲南政變。2月12日翁文灝首次提出「燕山運動」的概念。2月18日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失敗。
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3月24日 南京事件。佔領南京的國民革命軍攻擊外國機構,打死金陵大學美籍副校長文懷恩等人,英美軍艦炮擊南京城。鎮江英領事將鎮江英租界管理權交還中國。3月31日康有為在青島去世。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4月18日 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舉行第二次北伐誓師大會。4月27日 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舉行。
5月5日馮玉祥出師潼關,直系軍閥覆沒。5月1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到會代表60餘人,代表團員5萬多人。會議選出新的團中央局,任弼時當選為書記。
7月3日 台灣爆發了「第一次中壢事件」。
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8月7日 中共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8月25日 武漢政府宣布遷都南京,並改組「國民政府」。
9月9日 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
12月11日 中國共產黨發動廣州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