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歷史全部知識點總結
下面是我發在文庫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高中政治知識點 http://wenku..com/view/1342be17866fb84ae45c8d32.html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及復習策略 http://wenku..com/view/bab1e64733687e21af45a9fb.html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三) http://wenku..com/view/be861022192e45361066f5a7.html 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的主幹知識和主要線索 http://wenku..com/view/67d16b19227916888486d70d.html 世界近現代史知識歸類 http://wenku..com/view/5b8e7c0203d8ce2f00662302.html 高中歷史專題復習資料 http://wenku..com/view/71c4b98fcc22bcd126ff0c2b.html
⑵ 有沒有高中歷史總復習政治經濟文化相互融合的知識點總結得復習資料
三者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⑶ 高中歷史經濟史部分該怎樣記
(一)復述記憶
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為了記住這些知識不少同學採用機械記憶方法,一般收效不大。培養對歷史事件有節奏地復述,是提高記憶力良好的捷徑,因此,培養有節奏地復述是很重要的。
如:在學習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時,只要對19世紀末以來資本主義自身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經濟、政治模式發生的重大變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資本主義國家一度出現相對穩定有了充分的記憶,才能從根本上認識: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以提高發展科學技術為依託,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的目的,建立的資本主義的現代經濟模式所取得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並未由此而消失。這些知識的記憶要點是:(1)1929~1933.(2)事件是《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柯立芝繁榮,這樣將歷史知識分解復述記憶,更能使我們記憶猶新。
(二)圖示記憶
利用圖示或提綱,可以化繁為簡,連橫合縱,有利於提高空間識記能力。在課文知識點構成較多的情況下,如果依據各點整理筆記,可能會出現密密麻麻一大串知識要點,反而不易──記清。而綱要圖示正好可以補其不足,揚其所長。綱要圖示的特點是利用圖像結構,概括要點知識。如:《殖民體系的崩潰和第三世界的興起》,闡述了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以及新興的非洲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作用。依據這些相關知識可構建為以下提綱:
通過對殖民體系形成原因的回顧和對殖民體系崩潰原因的分析,能提高我們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認識;殖民體系的形成是人類歷史發展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出現,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與它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這種圖示是將教材中貯存的大量知識信息,進行精心提煉,加工濃縮,將提出來的知識要點,以單詞、短語、符號等信號表現形式,不僅依照知識縱向聯系,而且注意知識的橫向關系,交錯關系。通過科學的編排,組合成大小不同的系列直觀視覺圖像。視覺信息表現知識內容,圖像體現整體結構,有嚴密的內在邏輯聯系,並體現信息的流通傳導過程。用在教學上,可以改變以語言聽覺刺激為主的教學傳輸形態,轉變為以圖像視覺刺激為主的傳輸形態。
顯然,繪制和使用綱要圖示圖要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濃縮知識點,表現以單詞,短語,數碼等信號。濃縮的知識點應該根源於課本,否則,就成為無本之源。濃縮的過程是知識的精煉過程,知識的再組合過程,不是簡單的濃縮,而是本質的東西,知識點之間要反映史實邏輯發展的脈絡。
(2)在製作過程中需用最簡明的文字或符號按各知識點之間的科學性、邏輯關系建立起一個系統化的方框圖表,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每一章節的綱要信號圖像一棵根、莖、葉具全的大樹,既枝葉繁茂,又枝幹分明,次要知識以主要知識為核心,自然地和諧地展開,
(3)科學編排:綱要圖示要求各知識點之間有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系統。化繁為簡,有利於在短時間內,高效率的把握,並達事半功倍之效果與融會貫通的目的。
(三)時間記憶在復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把握好時間概念,對於掌握歷史知識同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課文中每一個重要的歷史年代都聯系著豐富的歷史內容。把年代與時間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形成鮮明的、生動的時間概念。例如,1840~1842年,它既是中英鴉片戰爭的開始,也是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又是中國歷史由古代史進入現代史的轉折時期。更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時期,即由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在學習中把特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時間聯系起來,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歷史年代表格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各個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從而有助於對教材的理解。還可以將歷史事件的異同,把區別和相似之點分別集中在一起,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組成簡單明了的對照和聯系,使知識條理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應充分發揮這方面的作用。為此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善於根據課文內容創造性地設計好表格,整合知識結構表現出歷史現象之間的橫向聯系,以更清晰地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有利於從時間上進行聯想。常用的時間表格有:
1.大事年表(參閱課後)。
2.朝代順序表:即將某一國家的各個朝代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進行編制。例如中國古代史可列為:夏(約前2070~約前1600年)-商(約前1600~前104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春秋(前770~前476年)戰國(前475~前221年)-秦(前221~前207年)-西漢(前202~9年)-東漢(25~220年)三國(220~280年)等。
3.歷史大事與時間順序表等。
總之,在歷史復習中,要記住的事件及時間多,只要我們能藉助時間表概念,均能牢固記憶,達到較好的效果,記憶歷史事件的時間,就可以避免死記硬背。
(四)專題記憶
根據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我們可以把整個高中歷史分為以下幾個專題:第一專題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展、第二專題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第三專題三農問題、第四專題堅持可持續發展,建立和諧社會、第五專題中國古代史專題復習-經濟史(農業)、第六專題亞洲的崛起、第七專題改革開放、第八專題中國古代經濟--繁榮的經濟領先的文明等進行復習。也可分為為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三個專題。各部分我們可以將性質相同的歷史現象結合在一起,注意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相互聯系,突出歷史現象的整體性特點,有利於我們記憶和認知歷史。
(五)分類比較記憶分類比較,是確立事物之間的同異和關系的過程。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對某些知識點進行比較區別,加以辨別。因此,對知識點的分類比較,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我們可用分類比較法來分析把握,非洲年。大家知道1960年因為持續高漲的民族獨立運動席捲非洲大陸,本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它沉重打擊了西方殖民體系。非洲國家在爭取獨立運動中有不同的特點,由於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出現部分交叉現象,我們一時難以准確分辨,容易混淆。為此在分類基礎上進行比較,找出所要比較的事物的特徵並加以聯系,通過分析比較與綜合概括,能正確掌握各種知識,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
(六)口決記憶法
口訣記憶法就是把重要的歷史知識編成詩歌、民謠、順口溜、快板等形式來記憶。
例如關於蘇聯成立時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聯邦,可以通過以下歌訣進行記憶:烏外兩只俄(屋外有兩只鵝)。
這首歌訣便於記憶。歌訣記憶法的好處是記憶時押韻、朗朗上口,並且生動輕松,久久難忘,乃至於記憶終身。
(七)聯系記憶
歷史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每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發生或出現,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是在一定背景下、通過一定人物的活動下發生的。這一事件的結果影響,往往就是下一事件發生的背景或原因。其知識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與各知識點有著相互聯系的。聯系記憶對容易混淆的歷史事件,年代、概念則可採取的方法。
第(一)前後聯系理解記憶
將歷史知識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前後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如根據美國在二戰中的有關史實,可得出美國在戰後經濟實力增強的原因:是由於美國參戰較晚,本土未遭戰火破壞;並且通過對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法案,大做軍火生意,發戰爭橫財。而其他原有強國或因戰敗、或因遭戰火破壞、戰爭消耗損失慘重,因此相比這下,美國在戰後實力進一步得到增強,由此攫取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通過在這種理解基礎上的記憶,不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就能掌握好所學知識,且不易忘記。
第(二)條理分析化繁為
對一些內容較多的問題,可將歷史知識條理化,要點化,每一知識,可分解成幾個要點,並根據前後順序標上序號。每一要點找出其中的一個關鍵詞,這樣,在理解的基礎上就非常容易掌握。如:記憶諾曼底登陸以及歐洲第二戰場開辟的作用:其作用:可記為拖住了德軍、支持了蘇軍、消除了威脅、鼓舞了鬥志。這就是第二戰場的開辟,拖住了法西斯德軍的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蘇軍的反攻作戰,也消除了德軍跨海征服英國的直接威脅;同時,它也鼓舞了歐洲人民的鬥志,促進了抵抗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從此以後,德國法西斯陷於東西夾擊、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中。
如我們在學習中能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相似、相連和相關的聯系,並能靈活地運用這些聯系,就能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八)識圖記憶
歷史具有過去性和不可再現性的特徵,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常見的是史料記載或歷史圖片。為了更好地把握歷史知識,因此,我們必須藉助圖片這一中介物去感知歷史,認識歷史。圖片雖然多為片斷性的,但它卻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因此,在歷史科考試中,經常要求我們通過歷史圖片,分析現象來解決問題。
⑷ 誰能幫忙整理下高中近現代經濟史
這是我根據自己的復習筆記整理的,可能有點粗魯,但大概脈絡有了,湊合著應該有點參考價值
鴉片戰爭前中國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經過一系列的列強侵略戰爭,小農經濟逐漸被破壞,逐漸淪為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太平天國期間
《天朝田畝制度》
(一)主要內容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它的基本內容,是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規定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級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歲以上的,分得一份同等數量的土地,不滿16歲的減半。同時,還提出「豐荒相通」、以豐賑荒的調劑辦法。
此外,《天朝田畝制度》還對農副業生產和分配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具體規定。
(二)評價
《天朝田畝制度》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比較全面地提出了農民革命綱領和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目的是要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總結和提高了中國歷代農民起義提出過的「均平」、「均貧富」、「均田」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擺脫剝削和壓迫、要求平等、要求消除貧富區分的願望,表現了農民群眾對封建土地制度深刻痛恨和大膽否定的高度的革命精神。但是,這種絕對平均主義的分田方案只能是農民小生產者的一種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它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後性。
洋務運動
四、洋務運動主要內容
洋務運動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19世紀60、70年代)以「自強」為主,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起以「求富」為主,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
(一)軍事工業
洋務派發起的洋務運動,是從「制器」和「練兵」開始的。19世紀60年代,開始興辦以軍事工業為重點的洋務事業。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建軍械所,這是洋務派製造新式武器的第一個近代化兵工廠。1862年和1863年,李鴻章先後在上海、蘇州建立洋炮局。洋務派官僚先後建立起一批較大的近代化軍工企業,其中規模較大的有以下幾個: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湖北槍炮廠。
(三)民用工業
從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洋務派進一步認識到「必先富而後強」。他們開始採用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形式,興辦了一批民用近代工業。
1.官督商辦企業
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湖北織布局等。
輪船招商局是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也是規模最大的民用企業。1872年8月,李鴻章飭令浙江海運委員,候補知府朱其昂籌辦輪船招商事宜。12月,輪船招商局在上海宣告成立。而後朱其昂不善於經營新式航運,引咎辭職。1873年7月,李鴻章札委唐廷樞任招商局總辦,重訂「局規」和「章程」。
改組後的招商局雖有總辦、會辦5人,實權卻在唐廷樞、徐潤手裡,他們既是官方的代表(總辦和會辦),又是股東的代表(商總和商董),兼有官、商雙重身份。由於二人富於洋行經商經驗,招募股本,開展業務,頗為順利。1874年實收股金47萬余兩,1877年又以220萬兩收購旗昌輪船公司的產業,船隻由12艘增至30餘艘。
晚清社會經濟
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生、發展
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也慢慢興起來。商辦企業主要由一些地主、官僚、買辦和商人投資而來的,也有一些是從原來的舊式手工業工場、作坊開始採用機器生產轉化而來。
自1869至1894年,商辦企業只有50多個,資本共有500餘萬元。
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
(一)數量少、規模小,設備簡陋,技術落後。
(二)發展進程緩慢,主要是日用工業產品。
(三)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
第二節 著名民族資本企業及其代表人物
1869年方舉贊在上海辦的發昌機器廠;
1872年華僑商人陳啟源在廣東南海辦的繼昌隆機器絲廠;
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設立的貽來牟機器磨坊;
1881年黃佐卿在上海設立公和永繅絲廠;
1882年徐鴻復、徐潤在上海設立同文書局等。
1886年,官紳楊宗濂、買辦吳懋鼎、淮軍將領周盛波等在天津合資設立「自來火公司」(火柴廠),資本1.8萬兩。
1887年,買辦商人嚴信厚在寧波設立通久源軋花廠。
1890年,上海商人設立燮昌火柴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一)表現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社會提倡國貨和振興實業,中國資產階級政治地位大有提高,北京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社會經濟的政策及各種法令、條例,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事,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進入了一個難得的黃金發展期。
隨著經濟環境的改善,商業得到很大發展。伴隨商業的興起,一批大型資本集團應運而生。擁有1200萬元以上的茂新、福新、申新總公司以及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都是這個時期出現的。
(二)特點
1.趁「一戰」期間發展起來的,較短暫。
2.集中在輕工業。麵粉、紡織、五金、針織。
3.雖然出現了上百萬元的大公司,發展較快的還是中小企業和工場手工業。
4.即使在「一戰」期間,也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
二、工人階級的成長
中國的工人階級,自19世紀中葉產生以來,不斷成長壯大。辛亥革命前不超過60萬。到1919年,中國的產業工人已達到200萬左右,到1927年前後已增加到約300萬。除了產業工人以外,還有一大批手工業工人。
中國的工人階級除了具備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工人階級的基本優點外,還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集中程度高。
其次,中國工人階級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本國資本家三重壓迫和剝削,經濟、政治地位都極為低下,其所受的苦難要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更為深重。
再次,中國工人大多數出身於破產的農民,與廣大的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
最後,斗爭水平不斷提高,由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轉化。
抗戰前十年間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措施
在1927至1937年十年間,國民政府曾經實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經濟措施。促進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
(一)統一了財政制度和財政政策,改革了稅制
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在財政經濟方面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整理了財政,統一了財政制度和財政政策,改革了稅制,整頓了三稅(關稅、鹽稅、統稅),1931年廢除了制約商品流通的厘金制度。
(二)開展關稅自主運動
(1)收回了中國關稅權
(2)關稅收入增加,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3)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民族工商業和國內市場,抵制了外貨傾銷。
但海關行政管理權仍然掌握在外國人手中。還不能算完全的自主。
(三)實施幣制改革
1935年11月,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將白銀收為國有。
1.背景
(1)舊中國貨幣混亂(銀元、銀兩、銅幣和紙幣等,發行權分散)
(2)國民政府開支大,為了彌補財政赤字。
(3)為了擺脫美國白銀政策的影響
美國高價收購白銀,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
2.主要內容
(1)統一貨幣發行權。以中國、中央、交通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銀行所發行的鈔票定位法幣。
(2)法幣准備金。以現銀六成和有價證券四成的比例充之。
(3)實行白銀國有。
(4)確定了法幣的對外匯率。如法幣1元合美元2角9分5厘。
(5)推行新的輔幣。共5類,鎳幣(20分,10分,5分)、銅幣(1分,半分)
3.評價
積極方面
(1)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2)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3)在貨幣形式上是一種進步
消極方面
(1)為官僚資本對金融的控制和壟斷提供了條件
(2)使得國民黨政府在外匯和軍火買賣方面撈到好處
(3)助長了商業投機
(4)濫發紙幣造成通貨膨脹
(四)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實行鐵路國有化,收回對鐵路的管理權
收回、擴建鐵路,使得中國鐵路長度增長47%。
2.修築了10萬公里的公路。
3.開展農村復興運動
上述一系列經濟措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下,30年代的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緩慢的發展過程,經歷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發展趨勢。
二、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形成
(一)以籌措內戰軍費為名大肆搜刮積累資本
1.增加稅收(關稅、鹽稅、統稅),是南京政府財政的三大支柱。
2.舉借內外債。共發行14種外債約2億元,內債26億元。
3.購買軍火
(二)建立金融體系進行金融壟斷
1.建立中央銀行
2.兼並和控制一些大銀行。兼並中國、交通銀行。控制四行二局(中央信託局、郵政儲備匯業局)
(三)對工礦、交通和商業的控制和壟斷
1.在工礦業中壟斷市場。沒收和接辦北洋政府的企業。自建一批企業。
2.交通運輸和商業中的壟斷活動
(四)對民族資本的侵吞和掠奪
1.利用債務關系侵吞民族資本
2.強購企業股票控制和侵吞民族企業。盧作孚的民生輪船公司被宋子文控制
(五)國民政府實施法幣政策和公布「五五憲草」 國民經濟的復甦
第一,統一鈔票發行權。
第二,廢除銀本位制,法幣為惟一貨幣
第三,實行白銀國有,作為法幣准備金。
第四,規定法幣對英鎊的匯價。
法幣政策的實施有積極意義:統一貨幣,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實行白銀國有,穩定法幣匯價,有利於穩定國內金融業,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增長;增加貨幣流通量,刺激物價上升,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中國國民經濟的復甦。
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在1927-1937年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處於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即1927-1930年有發展;1931-1935年,因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而發展停滯;1936-1937年又有一個發展過程。
(一)1927-1930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表現
佔中國民族資本44%的紗廠、絲廠、卷煙廠都增長。棉紡織業、絲綢工業、機器工業、麵粉廠此間呈不斷增長趨勢。商業、金融業和交通運輸業也有發展。
2.原因
(1)與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相關。「五卅運動」等抵制日貨、英貨。
(2)與國內政局有關。國民黨形式上統一全國。關稅自主。民族資產階級歡迎蔣介石上台。
(3)民族資本家的積極經營。
(二)1931-1935年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衰退
1.表現
注冊工廠與資本額從1931年後明顯下降。工廠改組與倒閉情況嚴重。
2.衰退原因
(1)帝國主義在華經濟勢力的擴張
(2)東北三省的淪陷
(3)美國的白銀政策的影響
(4)連年自然災害
(三)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高峰:1936,增長率11.8%.
1936年經濟危機過後,出現了短暫的繁榮,農業、工業和商業均有發展。
四、中共開辟農村革命道路,實施變革中國社會的新探索
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廣大農村建立起許多大小不等的革命根據地。這些根據地在農村艱苦環境下,創造了系統的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
抗戰時期的社會經濟
抗戰全面爆發後,為了躲避戰火和日軍燒殺搶掠,堅持抗戰,「中國社會的重心迅速西移」。
一、西南大後方的建設
(一)工業內遷
(二)興辦了一批工礦企業
(三)高校的內遷
(四)人口大規模向西部地區流動
(五)銀行業發展較快
(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二、西南大後方工業發展原因
1.大規模工業內遷的推動作用
2.有一個獨立的充分市場
3.淪陷區人口大量遷移到西南後方,增加了對工業品的需求。戰時各種物資的需要也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4.大量科技人員和設備遷到後方,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5.國民政府採取的扶持政策。鼓勵內遷,代征土地,低息或者免息貸款。鼓勵資源開發。鼓勵發明創造。
三、西南大後方工業發展特點
1.官僚資本的壟斷和統治。
2.生產資料部門發展速度大大超過生活資料部門。
3.規模小,設備簡陋。
以國統區為重點。國民政府完成了從和平經濟到戰時經濟的轉變。
1)戰時工礦區內遷。1937年8月13日前開始到1940年,內遷工廠600家,為保存抗戰的經濟力量。奠定後方建設、開發西北西南工業,在技術、設備與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國營工礦業有了較大發展,戰時工業發展方針:「以軍需工業為中心」,重點發展重工業、開發礦業資源、發展電力等。1943年,共有工廠656家。
3)民營工礦業。1944年共有工廠近5000家。1939年前,主要生產軍需品,1939年年後轉向非軍工生產,涉及發電、煤炭、鋼鐵等領域。
4)農業經濟。1940年國民政府設立農林部,設立農村金融網,組織農村合作社,推廣科學種田,增加農產品出口,復興中國農村。1941年起,國民政府對農村實行「三征」(征實、征購,征稅),加重了農民負擔,弊大於利。
5)交通運輸業,有長足發展。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及西南交通網的建立。
6)商業與外貿。對戰略產品如桐油、鈦、鎢實行統購統銷、貿易統制。
7)財政與金融。成立四行聯合辦事總處(四聯總處),負責辦理政府戰時金融政策的制定及相關特種業務。1937-1944年間四聯總處核定的放貸總額是495.56億元,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四、日本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日本佔領東北、華北後,通過扶植傀儡政權、經濟掠奪、推行奴化教育等形式,開始了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權,日本通過建立偽「滿洲國」、華北自治政府、維新政府、南京汪偽政府等,實行「以華治華」的政治統治。在淪陷區強化保甲制度
為了彌補日軍兵力的不足,日本大量在淪陷區編練偽軍
日軍同時對淪陷區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掠奪。
對淪陷區農村,日本殖民統治的方式是:強占土地。。其次,地方偽政權任意徵收苛捐雜稅,加重了對農民的盤剝。第三,強行以低價收購農產品。第四,日偽軍直接搶掠糧食、牲畜及各種財物。
日本在淪陷區扶植偽政權的同時,還成立了銀行,發行貨幣。日本在中國設立的各種銀行,通過發行偽鈔、收兌法幣、套取中國外匯基金等形式,破壞中國的金融體系,引發了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漲。
推行奴化教育與宣傳也是日本在淪陷區進行殖民統治的重要環節。
建國後
沒收官僚資本等企業
中國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是在沒收官僚資本,收購、征購、徵用和沒收外資企業轉變為國有企業,再加上解放區原有的公營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穩定市場物價,統一全國財政經濟
為了制止通貨膨脹,穩定市場物價,安定人民生活。1949年8月,中央採取了下列措施:
第一,加強金融管理,健全社會主義金融體制。
第二,通過建立強有力的國營和供銷合作社商業系統,控制主要商品,並通過集中拋售商品打擊投機倒把活動;同時,國家對私營工商業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生產經營活動,執行了正確的扶持政策,以維持其正常經營和生產。
第三,加強市場管理,打擊投機倒把活動。
1950年3月3日,政務院通過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
土地改革
1.土改經過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中共中央決定,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在全國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2.土改意義
徹底消滅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的基礎——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廣大農民真正獲得了翻身和解放。
工商業的合理調整和「三反」、「五反」運動
(一)工商業的合理調整
根據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黨和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對現有工商業進行了合理的調整,到1950年9月底基本完成。
最突出的是調整公私關系、勞資關系、產銷關系三個基本環節。
(二)「三反」、「五反」
為了打退資產階級的猖狂進攻,1951年10月至1952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及時地向全黨做出了深入開展「三反」、「五反」斗爭的決定,並首先部署了在黨、政、軍和人民團體內開展「三反」運動。
社會主義改造
(一)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步,號召農民組織帶有某些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幾戶或幾十戶聯合的農業生產互助組。
第二步,在互助組的基礎上,號召農民組織以土地入股和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小型的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
第三步,在初級社基礎上,組織大型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叫「高級合作社」。
2.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要求通過生產小組、供銷合作社、生產合作社三種形式,逐步把大量分散的個體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實現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級到高級的社會主義改造,把個體手工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
(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即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過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途徑,採取贖買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在企業改造的同時,對資本家則堅持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並給予一定的工作安排,使他們在勞動和工作實踐中,逐步由剝削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把對企業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
1.方針政策
2.經過
3.經驗教訓
四、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性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在佔世界1/4人口的中國全面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背景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願望,但是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
(二)概況
「以鋼為綱」;建立人民公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起來。
(三)評價
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會主義的願望。在探索中,對國情認識不足,誇大了主觀能動性,急於求成,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片面追求單一的生產關系,追求大規模和高速度。
教訓: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防止「左」、右兩種傾向,但主要是防止「左」傾。
二、國民經濟的調整和十年建設成就
(一)國民經濟的調整
1960年冬,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1962年初,中共召開了「七千人大會」,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從1962年起,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二)十年建設的主要成就
在經濟建設方面,建成了大中型項目五百多個。工農業總產值增長近60%。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都是這個時期建設起來的。新修鐵路八千多千米,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在尖端科學技術方面,1964年成功地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涌現出一批英雄模範人物,如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
農村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啟動
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制定一系列政策,指導農村體制改革。
1979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
1980年5月,鄧小平發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充分肯定了包產到戶的做法。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進一步肯定包產到戶、包產到組、包干到戶、包干到組等形式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並且強調集體經濟要堅持生產責任制長期不變。12月,全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新憲法,正式規定了人民公社要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接著,在全國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農村人民公社體制的改革。
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在農村改革積極推進的同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點也開始進行。城市試點改革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擴大企業自主權
四川早在1978年10月,就選擇了6家企業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到1980年底,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企業發展到6600個,約佔全國預算內企業數的16%,產值的60%,利潤的70%。
(二)改革財政體制
從1980年起,開始實行新的財政體制。
(三)發展多種經濟形式
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出《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
(四)進行城市綜合改革
為了解決企業改革的配套問題,讓企業改革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國家開始進行城市綜合改革的試驗。
特區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
中國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把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並且把實行對外開放的突破口放在廣東和福建兩省,在那裡劃出一定區域,試辦經濟特區。
一、經濟特區建設的准備
廣東和福建兩省。
二、經濟特區的建立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各劃出一塊區域,試辦經濟特區(開始叫出口特區)。同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國務院提出的在粵、閩四市設立經濟特區的建議,同時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完成了設立經濟特區的立法程序。
經濟特區實行的特殊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
三、建立經濟特區的意義
創辦經濟特區,積極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對於緩解我國經濟建設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的矛盾,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從鄧小平南方談話強調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到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表明中國經濟體制開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
1993年3月,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對憲法的若干條文作了重要修訂。其中第九條,把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下來。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從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目標邁開更大步伐,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到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階段,深入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外匯、計劃、投資、價格、流通、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各個領域。
⑸ 高中歷史的知識點歸納
因為范圍你給的太大了,我就只說重點好了
中古史:重點是大一統時候的經濟專 文化 外交屬和民族關系
然後是幾個朝代的比較,如秦和隋的共同點 唐和漢的共同點
中國近代史: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發展過程 政治變革和斗爭以及不同的政治變 革和斗爭的比較 反抗侵略的歷程 民族經濟發展的歷程
中國現代史:經濟的發展 黨的各個會議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
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啊~~~~文藝復興 三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 重點是法國和英國的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 蘇聯領導人所採取的措施和綱領是很重點的
最好能系統的做好比較和尋找其中的聯系
二戰比一戰重要 以及兩次戰爭的比較和異同點 戰後的國際新形勢和
因此而產生的兩個國際機構是很重點的東西
現在的國際新秩序
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國 東亞和中國
你主要要聯合今年的熱點啊 不過總的來說 經濟都是很重點的東西
多關注一下吧
還有你問的真的很籠統啊
⑹ 跪求高中歷史關於宋代所有知識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成就
一、經濟:1、精耕細作技術成熟,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西專北得到發展。2、制瓷屬業享譽世界,涌現一批名瑤(五大窯: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瑤)。3、商業繁榮,打破市坊界限;商業交換品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轉向市場;出現;世界上最早錢幣交子出現並推廣;海外貿易發達。
二、政治:(兵)軍事上:收精兵,充實禁軍;(權)行政上:派文官、設通判,地方政權分州縣,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權;(財)財政:(制錢谷)地方賦稅留一部分開支,其餘歸中央。
三、文化:形成了宋明理學。
⑺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知識結構: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義: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主體:同姓親族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長子繼承製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工具:禮樂制度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知識結構:1.統一(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2、中央集權的確立(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縣制(地方)(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之所以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比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網,可能不如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原因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