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復習資料及課件
九年級歷史復習資料
第1課:人類的形成
1,人類形成的過程:攀樹的古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世界上的人類分為三大主要人種,即黃種,白種和黑種人.人種的差異,是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等眾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
3,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人類社會的歷史.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社會是原始社會.
4,原始社會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婦女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第2課:大河流域——人類聞名的搖籃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亞洲的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這四個古國被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因為這四個國家最先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2,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非洲的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古代埃及權利的象徵是金字塔.它們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標志之一,是人類文明的傑出成就.
3,在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它形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 "之稱.
4,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制定了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現存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5,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古印度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歷史上稱"種姓制度 ".
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文明之源——希臘,羅馬
2,公元前8世紀,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出現希臘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6世紀,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在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全體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權參政)
3,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公元前27年,屋大維開始獨攬大權,羅馬帝國建立.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年)標志著西歐奴隸社會的結束.
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5世紀,奴隸制國家大和統一日本本土,最高統治者稱天皇.
2,7世紀日本仿照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內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此後,大和國正式改名為日本 .
3,7世紀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號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棄本部落的神,這種一神教的宣傳,有利於促進民族統一.
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並在那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
5,630年,麥加貴族妥協,承認穆罕默德為政治宗教領袖.麥加成為伊斯蘭教聖地.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
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
1,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當時西歐社會等級森嚴.
2,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羅馬教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10世紀,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義大利,法國,英國,德意志等都有許多著名城市.
4,隨著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由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准備了條件.
5,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15世紀中期,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被封建制的奧斯曼土耳其給滅掉了.
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
1,曾經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
2,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取得勝利.
3,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後,出兵東征,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
4,公元前27年後,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的統治下,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5,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連.一般來說,戰爭具有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我們要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
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在古絲綢之路上,歐,亞,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斷進行友好往來,他們交換各地不同物產,傳播各民族的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阿拉伯數字"最初是由印度人創造的,而阿拉伯人對它加以改造並傳播到歐洲去,這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3,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的時候旅居中國長達17年之久,並在元朝朝廷中擔任官職.回國後,他口述《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傳播中國與東方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8課,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二)
1,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由古代埃及人創造的,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
2,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3,佛教: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於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要人"忍耐服從".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在位時,佛教由了很大發展,並向外傳播.
4,基督教:1世紀時產生於巴勒斯坦一帶.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就是以傳說中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5,伊斯蘭教: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徒稱為穆斯林,它們的經典是《古蘭經》.
6,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阿基米德以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而聞名.(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
7,《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它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由盲詩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
8,索福克勒斯是古代希臘著名的悲劇作家,他把古代悲劇藝術推向成熟.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
9,《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
10,伊斯蘭教的第一大聖寺是麥加大清真寺,位於今天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中心.
11,巴黎聖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第10課: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1,文藝復興:14世紀前後首先在義大利開始;
(1)指導思想:人文主義,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重視人的價值;
(2)性質:不是古典文化復興,而是資產階級文化興起,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3)人物:義大利――詩人但丁《神曲》;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英國――莎士比亞《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4)影響: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新航路的開辟:
原因:商品貿易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歐洲人的尋金熱,《馬可•波羅行紀》的渲染.
客觀條件:天文,地理知識進步,造船航海技術進步等.
(3)經過: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進入印度洋,發現好望角;②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到達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③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④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
(4)影響:新航路開辟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2,革命爆發的原因:①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要當權,要發展資本主義,這是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而當時的英國國王卻鼓吹"君權神授",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社會各種矛盾迅速激化.
3,過程:(1),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2),1640年國王召集議會開會,議會要求限制王權,革命爆發;(3),查理一世挑起內戰;(4),1649年處死國王,英國宣布為共和國;(5),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6),1660年封建王朝復辟;(7),1688年政變,資產階級,新貴族統治確立.
4,結果: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力法案》.因此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統治在英國確立起來了.
5,影響:(1),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2),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3),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第12課 美國獨立戰爭
1,時間:1775 年——1783年
2,原因:① 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② 英國的殖民壓迫 .
3,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階級(代表人物是 華盛頓 )
4,經過:
①,爆發: 來剋星頓 的槍聲( 1775 年 4 月);
②,建軍:任命 華盛頓 為大陸軍總司令(1775年);
③,獨立:《 獨立宣言 》發表;( 1776 年7 月4 日)
④,轉折: 薩拉托加戰役 ;( 1777 年)
⑤,勝利:約克鎮英軍投降;
⑥,承認: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3 年)
⑦,成立政府:制定憲法,成立聯邦政府,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1787 年)
5,意義:(P76)
第13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的建立
1,革命爆發的原因: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封建專制的矛盾;社會等級森嚴,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的對立.
過程:(1)導火線:三級會議的召開.(2)開始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3)革命綱領: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力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4)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度,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5)雅各賓派專政,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羅伯斯庇爾等人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台,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3,歷史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4,1799年,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建立拿破崙帝國――歷史上稱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在位期間,拿破崙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法典》;對外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的軍隊,乘勝擴大了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拿破崙的對外戰爭既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所以拿破崙的對外戰爭既有捍衛大革命的成果打擊歐洲封建統治傳播資本主義的積極成份;又有侵略爭霸的消極成份.
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時期由工場手工業階段發展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是生產領域里的一場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最早出現的工業部門是棉紡織業.
3,重大發明:(1)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標志工業革命的開始.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2)英國機械師瓦特改進了蒸汽機.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人們利用蒸汽機提供的動力帶動機器,進行生產,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3)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利用蒸汽機發明了火車機車.此後,鐵路交通迅速發展,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4,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工業革命完成.此後,法國,美國等國也都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世界其他國家或早或晚都進行了工業革命.影響:(1)創造了巨大生產力.(2)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通過各種剝削手段,日益富有;無產階級日益相對貧困,這兩大階級的對立和斗爭逐漸明顯和尖銳.(3)改變世界的面貌:歐美成為強大工業國,而亞非拉則長期貧困,落後.
第15課:血腥的資本積累
1,惡的"三角貿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銳減,種植園主急需黑人勞動力.(2)線路:從歐洲出發到非洲,俘獲黑人運往美洲出賣,然後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3)時間:延續了三百多年.(4)影響:非洲喪失了近億精壯勞力,給黑奴帶來了悲慘的命運;血腥的資本積累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2,最早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國人後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3,18世紀後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4,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活動開始於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英國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
第16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1,玻利瓦爾——"南美的解放者",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
2,章西女王——印度民族英雄,領導起義軍抗擊英軍對章西的侵犯.
第17課: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36年—1848年,英國工人掀起了一場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長久的運動——英國的憲章運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但沒有成功.
2,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國際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德意志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3,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4,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失敗後,公社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國際歌》.
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
1,背景(原因):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銳,雙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南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
2,導火線:1861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3,內戰爆發;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4,進程:(1)戰爭初期,北方軍事上一再失利.(2)扭轉戰局: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5,意義: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第19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背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農奴製成為嚴重的障礙.
2,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3,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4,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閉關鎖國,封建落後;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外國勢力入侵.1868年中下級武士以武力推翻幕府統治,後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的內容: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買賣,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鼓勵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1,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電力逐步取代蒸汽,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歷史進入了"電氣時代".
美國愛迪生發明耐用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光明.他正式注冊的發明達到1300種之多,被譽為"發明大王".
3,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以內燃機為動力,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此後經不斷改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工具.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
4,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製成了飛機.後來飛機成為人們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
1,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迅猛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為爭奪世界霸權,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活動.
2,爭權奪霸的結果,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組成了三國同盟.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了三國協約.
3,巴爾干半島素有歐洲"火葯桶"之稱.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德,奧匈決定以此事為借口,挑起戰爭.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4,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戰爭,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造成雙方共七十多萬人的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5,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大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捲入戰爭.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參加協約國,中國也加入戰爭.1918年11月,德國投降,大戰歷時四年多.影響: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參戰各國共死傷3000多萬人,戰爭,疾病,飢餓奪走1000萬人的生命.
第22課:科學和思想的力量
1,18世紀,法國出現了一批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主張:對封建專制制度,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會的黑暗和腐朽.影響: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為新興資產階級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啟蒙思想促進了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思想解放.
2,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萬有引力;在數學上的貢獻是微積分的創立;在力學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其中,力學三定律,也稱"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
3,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思想.影響: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轟動了歐洲和整個世界,動搖了神學統治的根基.
4,"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5,愛因斯坦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出生於德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20世紀初提出的相對論.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6,"不要希圖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愛因斯坦
第23課:世界的文化傑作
1,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些作品描寫了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圖景,深刻揭露了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俄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列寧稱托爾斯泰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2,美術名家:梵高,荷蘭人,代表作是《向日葵》,表達出作者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音樂家:貝多芬,德國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完成於1804年——標志著貝多芬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成熟.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貝多芬
2. 2020年中考歷史熱點專題復習課件(共11個專題)
中考歷史熱點如下:
1、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75周年)
(1)考點預覽: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鴉片戰爭的爆發及深遠影響等。
(2)命題角度猜想:
角度一:分析《南京條約》的具體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產生的重大影響。
角度二:中外歷史結合,主要考查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及與鴉片戰爭的關系。
角度三:把《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比分析,認識這三大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不同影響。
角度四:通過列強的侵華戰爭的結果,結合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主流趨勢,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落後(社會制度的落後與經濟的落後)是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源。
2、1862 年,在北京洋務派創辦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155 周年)
(1)考點預覽: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內容、結束標志、及深遠影響等。
角度一: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通過對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對比分析,認識到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艱難歷程。
角度二:舊中國教育的變遷:戊戌變法時期創辦的京師大學堂、1905 年廢除科舉制。
3、1872 年,在上海創辦《申報》(145周年)。
(1)考點預覽:《申報》創辦的時間和地點,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報紙。
角度一:考查《申報》創辦的時間和地點,以及歷史地位。
角度二:和1897年創辦的商務印書館一塊考查,同屬於近代大眾傳媒。
角度三:考查中國近代史中的上海時設涉及到。
角度四:考查中國社會生活、習俗的近代化。
4、1912 年,推翻清朝統治,中國結束兩千年封建帝制,中華民國成立(105 周年)。
(1)考點預覽: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的歷程及歷史意義。辛亥革命後在社會習俗等方面的變化如剪發、服飾、稱呼等。
角度一: 以民國成立為切入點綜合考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我國近代化進程的艱難起步。
角度二 :結合世界史上的啟蒙運動的影響,以思想解放為切入點考查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
角度三: 中華民國成立與孫中山其他的活動結合考查,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角度四 : 從民國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入手,證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政治上的近代化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
5、192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紅軍創立(90周年)。
(1)考點預覽: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等。
角度一 :聯系俄國十月革命及蘇俄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結合十月革命傳播到中國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考查共產主義在中國由理想變為現實的艱辛歷程。
角度二:聯系國民黨政權在中國的垮台,證明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角度三:以海峽兩岸交流的時政要聞為切入點,回顧歷史上的國共兩黨合作的史實,認識「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角度四:以南昌起義為切入點考查中國共產黨探索民族復興的艱辛歷程。
角度五:以南昌起義等史實為線索考查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能領導中國 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
6、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京大屠殺80(周年)。
(1)考點預覽:抗日戰爭時期的相關史實、中日關系回顧及展望、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史實、日本的崛起及戰 後經濟恢復的歷史及啟示等。
(2)命題角度猜想:
角度一:結合中國近代史上外國列強的侵略,比較近代兩次中日戰爭的不同結局及其原因。
角度二: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及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考查全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從而揭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的道理。
角度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意義中歷史的啟迪和感悟。
角度四:從正確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作用中,引出國共兩黨關系及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並考查對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區別和聯系。
角度五:通過時政要聞考查南京大屠殺及旅順大屠殺的相關史實,並說明日本法西斯的殘暴及對國人的啟示等。
角度六:通過對歷史上中日關系的回顧及日本戰後經濟的恢復的考查,對中日關系前景進行展望。
角度七: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走向勝利的史實的回顧考查抗戰中的著名戰役,揭示民族團結的深刻含義。
7、1952年,中國土地改革完成(55 周年)。
(1)考點預覽:土地改革的內容、意義.
角度一:新中國建立初期鞏固政權的斗爭。
角度二: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對農村土地政策的四次調整。
角度三:對比中外歷史上涉及到農業的重大歷史事件,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維新、俄國的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1933年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揭示政策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8、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聯合公報》發表、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5周年(45 周年)。
(1)考點預覽: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程、建國後的新中國外交成就等。
角度一:以時政材料創設情境考查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史事件。
角度二:以中美關系正常化40周年為切入點,縱向考查中美關系的歷史軌跡,並對中美關系進行展望。
角度三:將中美關系放在中國近現代的外交這個專題 查。如近現代外交的不同特徵、原因及帶來的啟示等。
角度四:綜合考查新中國的外交原則及外交成就。
9、1982年,中共十二大,頒布第四部《憲法》(35周年)。
(1)考點預覽:中共十二大的主要內容、第四部《憲法》頒布的背景、意義。
角度一: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鄧小平理論形成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角度二:對比美國1787年憲法、法國1804年《法典》 、中國1954年憲法。
角度三:中外歷史上的民主與法制建設,綜合考察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及啟示。
10、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中共十四大召開 ,九二共識(25 周年)。
(1)考點預覽: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形成過程、南巡談話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等。
角度一: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相關史實考查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程。
角度二:從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角度考查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是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從而理解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角度三:以南巡談話為切入點,綜合考查中國共產黨探索民族復興道路的過程和啟示。
角度四:以十四大內容為線索,結合羅斯福新政、新經濟政策、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和速動 的社會改革等史實綜合比較這些改革和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就和特點及異同點等。
角度五:以南巡談話為線索縱向考查歷史上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及其歷史意義等。
(2)偉大的歷史轉折知識點PPT擴展閱讀:
2020年重要周年歷史事件
一、120周年大事件
1、1900年5月中國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5月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洋人進京,也叫「庚子事變」。
2、1900年12月德國柏林大學教授普朗克發表了題為《論正常光譜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論》的論文,標志量子物理學誕生。
二、110周年大事件
1、1910年8月,托巴斯·愛迪生發明有聲電影。
三、100周年大事件
1、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在上海問世。
2、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
3、1920年11月,《共產黨》月刊在上海出版。
四、85周年大事件
1、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召開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史稱「八一宣言」。
3、1935年10月,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
4、1935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爆發,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實行抗日。
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子長縣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3. 斗魚財經房間西藏高原課件有人上過嗎
斗魚的主播西藏高原,大忽悠一個,我就先問問那些在他群裡面的人,你整天聽高原嗶嗶,能賺到錢嗎??你們看過高原真實的交割單,如果高原真的能賺錢。讓高原去淘股吧有實盤大賽,都是游資大佬公認管理員驗證交割單,狐狸尾巴就露出了。哈哈。股票是個孤獨的行業,要有獨立思維,自己沒有主心骨才會被騙子忽悠。老高在群里推薦這個票那個票的,都是弱勢股,強勢股都已經開始出現炸板潮了,還去排一字板,當天虧損10個點的大面,還不承認錯了,一直讓大家補倉。每天說十幾只票如果漲了賺錢的票就是他的功力,如果虧錢的票都是你不對,因為和你說了是「訓練」的票,誰讓你買了,整天的套路是:虧損的票就加對等倉,等反彈了再出。典型的負收益的做法。他真的不配當老師。就是嘴炮。他說話的套路就是一直讓你對他充滿期待,總是畫個大餅給你,什麼判讀大盤低點的絕活啊,讓你很著迷的心態。。。這個人心眼極小,嘴上可是說到沒毛病,如果你多些社會經驗就,能聽出老高這個人心理有多狡猾和姦詐了。上次成都面授接觸了一些學員,很多都是交了比直播間水友少的學費錢就面授了,能忽悠一個是一個。股市就是這樣騙子多,賺錢可能只是因為市場好,但是騙子讓你覺得是他的功勞。而且高原盜竊「心吾49堂課」的內容,所謂面授都是心吾的課件內容(除了騙人的macd) 真心建議大家學習心吾的課程去。說這么多就是不想大家再被忽悠了。多看看炒股養家大神的「養家心法」這才是真正的股市的天道。
4. 大學畢業的自我總結
四年的大學生活似彈指一揮間,從剛跨入中專時的失落和迷茫,到現在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從容、坦然。我知道,這又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大挑戰,角色的轉換。這除了有較強的適應力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於大學四年的學習積累和技能的培養。時間如此的短暫,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就要告別了,畢業之即,對自已四年來的大學校園生涯作一個鑒定。
一、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堅定的政治方向。品行關繫到能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所以我很注重自己的品行,堅持著自我反省且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一品德至上來要求自己,嚴於律己,友愛同學,樂於助人。
二、在學習方面上,能按照學校的有關規定,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各門課程,積極參加集中串講,按時完成各項作業。通過四年學習,現已掌握了所學知識,並通過了有關課程考核。在學習期間,我能自覺將所學知識用於實踐當中,以「獨立思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不忘警戒。勤儉樸素,熱愛集體,以誠待人,關心同學,樂於助人,有較強的時間觀念。性格樂觀開朗, 並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
三、在工作上,我積極參加學校學生工作和社會實踐工作。工作計劃詳細分明,協助老師和同學。做好班集體工作。積極參與學校勤工儉學等活動,還有自己到校外投身相關專業兼職工作。在這些過程中我認真負責,極大地鍛煉了我的工作能力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
這是我四年學習以來的個人總結,畢業了,我會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實再充實,完善自我的未來目標,我將以飽滿的熱情、堅定的信心、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環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戰,攀登新的高峰,更好地實現自身人生價值。
5. 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教學課件
中 國 近 代 史 綜 述
綜述:
此時期是從1840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止。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期綜述
(1840—1919年)
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政治目的;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據教材內容的種種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及相互關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系,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
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雖說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是民族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其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製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凶,美國是幫凶,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徵,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徵。但鴉片戰爭並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雖由於時代,尤其是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有著極重大的意義且承擔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與一些領導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時代特點(社會性質決定),這是以前農民戰爭所不曾有過的,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總之此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且在思想界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而清朝統治者在對待西方侵略的態度上,有對抗到暫時「和好」,在鎮壓中國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歷史。
〈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此時期的主要史實有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資本主義的產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此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社會運動態勢看,既有沉淪,也有發展;在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顯然居於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暫時「和好」的形勢下,清建立了總理衙門,為解決內憂外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破滅,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19世紀中期的全世界勝利,英法美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不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進程。鑒於此,列強為擴大海外市場及占更多的原料產地,尤其是資本輸出的場所,加緊對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們之間既勾結又相互爭奪。隨著中外「和好」局面的結束,以武力和戰爭手段造成中國邊境地區的普遍危機,以大舉輸出資本來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後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馬關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標志,《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強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由於侵華的不斷加劇,使清統治集團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也擴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別,但都改變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中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加快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艱難地產生和發展起來,同時產生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半封建經濟的特徵已經具備。而軟弱的資產階級形成兩個政治派別,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戰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把救亡圖存作為主要斗爭目標,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變法(和平方式)來實現其救亡圖存的斗爭目標,而演出了一幕戊戌變法悲劇;以義和團運動通過「滅洋」(流血方式)來實現斗爭目標,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使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為「以華制華」,而後這兩次救亡運動的失敗都與清有極大的關系,從此以後,以推翻清政府為主要斗爭目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此時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在政治上變動極大。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匯於一流,集中地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清統治集團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爭奪,「一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於列強。慈禧太後為苟延殘喘,既要取悅於列強,又要消弭於社會不滿,一手出賣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適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制復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斗爭,其斗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這說明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需要新的階級-無產階級來領導,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為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內:一方面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掀起了復古逆流,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派倡導民主共和和知識分子倡導新文化運動,且隨著「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華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的推動下,中國工業迅速發展,這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後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中國現代史綜述
(1949年10月—今)
一、綜述
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歷史,故又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此期從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與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底至今)兩大歷史時期。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此期從1949年10月 —1956年底,是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或轉變時期。包括新中國建立、鞏固新政權、國民經濟恢復、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為中心內容。此時期的社會形態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新中國建立以來經歷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形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兩次歷史性轉變。此時期又分為兩個歷史發展階段: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與初步發展階段(1949年10月—1952年底):此階段最主要的特徵是政治上的人民民主專政,經濟上以 國營經濟為主導的五種經濟成分並存,面臨首要任務是鞏固新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通過三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新民主主義秩序初步建立。具體而言:(1)新中國建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及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
(2)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極為嚴峻復雜,迅速恢復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是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務。為此政治上、軍事上,祖國大陸統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鎮反運動。其中後者被稱為建國初期的三大運動,鞏固了新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而經濟上為了更快地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黨和政府又在經濟戰線上進行了一系列斗爭:沒受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穩定物價、統一財經,精簡機構、整編軍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到1952年國家財政經濟取得了根本好轉,國民經濟取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
2、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年初—1956年底):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及超額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但三大改造後期及「一五」計劃後期出現急躁冒進傾向,為以後「左」傾思想、急於求成的錯誤埋下了伏筆,因如此的高速度給未有建設社會主義經驗的中共黨人尤其是毛澤東以錯覺,因為他們要急於擺脫落後,在中國迅速建成社會主義,超英趕美,一旦在適當的條件下,這種良好的心願有可能發展成盲目冒進的「左」傾思想。
(二)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底至今):分為三大時期:
1、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時期(1956年底—1966年5月):又稱為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主題是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但由於主客觀原因,呈現出曲折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理性探索與實踐階段(1957年1月—1959年6月):
①《論十大關系》標志我國開始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中共八大正確分析國內階級變化及主要矛盾變化、任務,提出經濟發展的正確方針,也作出黨內民主生活決議;
②1957年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正確理論,為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正確政治方針,而整風運動本為反對黨的不良作風,解決好人民內部矛盾這一政治生活主題,但由於反右擴大化,使黨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從理論上修改了八大關於主要矛盾的論述,「左」傾思想開始抬頭,而且一開始就形成具有一定理論性認識,在社會主義階段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資本主義道路與社會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社會主要矛盾,這就在認識上脫離了中國國情,成為黨在以後的階級斗爭問題上屢犯錯誤的理論根源;
③在政治理論上的反右的「左」傾思想發生,勢必對中共八大作出的經濟建設的正確方針產生右傾保守的認識,從而導致在建設中不顧國情、過分誇大人的主觀意志,違背客觀規律,導致總路線的提出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出現,造成嚴重的後果。總的來說,此階段基本上執行了中共八大的正確路線,國家工作的指導方面基本上是正確的,盡管這一時期「左」的指導思想開始抬頭,出現了政治上的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經濟上「三面紅旗」運動的嚴重錯誤,但黨和國家仍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糾正實際工作中的錯誤,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總的來說呈上升趨勢。
(2)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嚴重受挫階段(1959年7月—1961年12月):廬山會議本為糾「左」,但由於以毛澤東為首部分中共黨人缺乏經濟建設經驗,不懂經濟規律,又由於急於建成社會主義的迫切心情,不能從思想深處認識「大躍進」產生問題的嚴重性,又不能從現實失誤中檢討思想深處的「左」傾認識,且由於中國歷史的傳統,每次取得重大斗爭的勝利者往往把自己作為真理正義的化身,很少聽進不同意見者;組織路線以個人專斷代替黨內民主,故錯誤地發動了反右傾斗爭,踐踏了黨內民主,使「左」傾錯誤繼續發展,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斗爭等「左傾」錯誤的發展、自然災害、中蘇關系惡化,最終導致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
(3)國民經濟調整和恢復階段(1962—1966年)糾「左」、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全面貫徹,國民經濟得到調整與恢復,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取得了新成就。但未從思想深處認識「左傾」錯誤,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階級斗爭擴大化錯誤進一步擴展,並逐步演變為全局性的「左傾」錯誤,終於導致新中國歷史上最大悲劇十年內亂序幕的出現。
2、「文革」十年動亂時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此時期主要有發動原因、主要概況、性質、危害及教訓。
(1)原因:
①除了國內的「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惡果即「左傾」思想的繼續發展和錯誤理論形成及付諸實踐;
②國際形勢惡化及過於嚴重的估計;
③還有深層原因:a、就制度而言:建國初期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很不健全,作為執政黨的主席有著越過人大、以黨代政,決定重大決策的無限權力。b、就毛澤東個人而言:他是歷史和時代的產物:一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在毛澤東的治國思想中佔有主導地位,故產生家長制、黨內生活不民主的現象,這是家長製作風產生的歷史基礎;二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但在幾千年來唯心英雄史觀的熏陶下的中國工農群眾,容易將此功歸於毛澤東個人,導致對毛澤東的崇拜到個人迷信,在當時中國人心理上認為毛澤東的言論就是真理,這是產生家長製作風的群眾基礎;三是自遵義會議以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的民主革命未遇到過重大挫折,毛澤東受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擁戴,隨著革命勝利,新政權建立,毛澤東越來越認為自己的地位及思想、言論的權威性只能加強,不容質疑,對此也使一些黨的領導人物形成一種錯覺:首先混淆了毛澤東的個人思想與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體系,形成一個毛澤東個人言論指示作為其真理與正義的化身;其次混淆了黨的主席與黨的概念,認為反毛澤東就是反黨;再次混淆了黨、國家、政府的概念與區別,認為既然中共是中國的執政黨,故國家政府權力就是黨可以隨意支配的,就有以黨代政、以黨代法。總之這是產生家長製作風需要個人崇拜的心理因素。如上就是形成個人專斷、黨內民主屢遭踐踏,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深受破壞,文革得以輕易發動和被利用的原因。
(2)性質:從文革所有概況來看、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物質生產到意識形態、從黨的傳統到社會風氣、從文教科技到外交政策,無不給予重大的破壞,所以它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內亂。
(3)概念: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大革命,而是文化上的廣義面,它是毛澤東親自發動領導、由中共中央正式作出決定,號召全國人民參加,重點整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發動億萬人民自上而下進行。
(4)危害:是中共黨史上「左傾」錯誤占統治地位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時期(略)。
(5)教訓: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黨的工作重心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正確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正確分析社會主義階級斗爭形勢;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待領導、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實行黨內民主,集體領導,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正確認識教育、文化科技在建設國家中的作用,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善於處理邦交關系,為國內建設爭取和平的有利環境,建立良好的國際環境。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新時期的基本內容及特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包括偉大的轉折年、改革開放、繼續探索三大內容:
(1)偉大轉折是新時期到來的前提條件,而為轉折奠定基礎的為關於真理標准討論,並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轉折,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的轉折,標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也開始形成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其證明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進行改革開放,以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它初步具備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一黨的基本路線的雛形。
(2)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以解放社會生產力,其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開放是時代的潮流,是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對外開放是在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則下同世界各國進行經濟合作、技術交流、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先進的科技及管理經驗,其目的是為加速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3)繼續探索是新時期保持常新的保證,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①關於初級階段:a、起止: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需要上百年時間;b、特點: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與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c、象徵:生產力相對落後,生產關系、商品經濟與國內市場很不發達,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還不成熟,需要不同性質規模的私有制經濟作為補充;政權建設上舊勢力、舊思想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階級矛盾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表現在資產階級思想自由化與四項基本原則的對立;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滿足需求間的矛盾;d、主要任務:要逐步擺脫貧窮落後,由農業國變為現代化工業國,由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通過深化改革與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騰飛。
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認識國情的基礎上提出此階段的主要矛盾、任務,總結蘇聯,尤其是中國建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尤其是改革開放的經驗。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三大、十四大而逐步形成此理論。
二、特徵
(一)中國現代史是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時代,從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國變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強國的時代。
(二)中國現代史是中國社會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史:
1、從探索的方向看:是近代西學的繼續,具有模仿性的特點:80年代以前,無論從政治上或經濟上大都是模仿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模仿西方的經營方式、管理經驗。
2、從探索的歷程看:具有曲折性的特點:改革開放以前,革命和建設進程或者被冒進脫離現實地超越,或者為左傾錯誤不時地中斷,使工作重心不正確的轉移,以致於經濟建設從冒進至中斷,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走上正規,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從探索的內容看:具有獨創性、連續性的特點:三大改造以和平方式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堅持並擴大統一戰線,把它發展到愛國統一戰線的新階段;「一國兩制」的構想為祖國統一創造條件;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再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三、認識
1、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統一與強盛是民族自強、外交獨立的前提條件。
2、外國的先進思想、技術、經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我們必須要勇於學習借鑒,但所學要符合國情。
3、要得出合乎國情的認識與決策,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否則將使現代化建設事業遭受挫折。
4、經濟建設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它必將使中國經濟迅速騰飛。
5、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近代史證明只有中共及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現代史證明也只有中共和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6. 求高中歷史必修二的高考歸納筆記
大哥,我可是花費了很多分才下載來的,望採納~
高中歷史必修二的整理筆記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7. 麻煩大家總結一下中國公元1400到1800年的歷史,我是高中生,在國外做ppt演示,很緊張,麻煩大家了,謝謝
公元1400年為明建文二年,兩年後朱棣稱帝,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歷經16帝、回277年為李自成所推翻(答1644年),隨即滿清入關,建立清朝,至1800年為嘉慶(仁宗)元年,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前共有太祖、皇太極(太宗)、世祖(順治)、聖祖(康熙)、世宗(雍正)和高宗(乾隆)六帝。
8. 求講述我國建國六十周年年的變化的ppt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