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有高中歷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內容太多,想要全部,請追問
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 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 夏 2、 王位世襲制的確立, 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 分封制 特點: 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 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 加強統治, 鞏固王權 4、 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 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 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 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 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 王位世襲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 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 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重點: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 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 皇帝制度: ①「皇帝」 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 皇帝獨尊、 皇權至上、 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 皇權至上、 皇帝獨裁 (2) 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 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 充分體現出「家天下」 的特點。 (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 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 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 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2.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歷史知識點按時間順序整理,例:唐朝哪年政治怎麼樣,經濟怎麼樣
必修三都包括在內要麼?
3. 高一歷史必修二整本書的知識結構圖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農業
1、中國原始農業的創始人: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發展
①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②春秋戰國:精耕細作(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農用動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現
③漢代的發展:漢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東漢某些地區已出現一牛挽犁
3、水利的興修: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現在都江堰
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以農為本)
②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二、古代中國手工業
1、絲織業:
①漢代: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遠銷歐洲、中國被稱為「絲國」
②明清:在紡織業部門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冶金業
①商周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繁榮時期
②春秋時期:鐵器時代的到來(春秋冶鐵技術的進步:冶煉生鐵技術、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煉鋼技術。意義:促進了鐵器的普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漢代: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陶瓷業
①唐代: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名句贊美的是越窯青瓷
②宋代:景德鎮「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①官營、私營、農民個體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發展;
②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
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分工細;
⑤手工業經濟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⑥明清時期手工業生產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三、古代中國商業
1、商業的發展
①唐:政治的統一和大運河的開通,商旅往來頻繁
②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海外商運發展迅速
③明清:商幫和會館的出現(晉商和徽商勢力最為強大)
2、城市與「市」的發展
(1)唐代長安:
①布局整齊,經營商業的「市」嚴格規定在東西兩「市」, 「市」與「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商業交易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
③縣城以下,禁止設市
④出現夜市,
(2)宋代東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②整齊劃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復存在;
③市的啟閉不再由官方統一規定時間,出現夜市、早市
④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視,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3、古代商業的特點
①商業不斷發展,商業運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動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加強;
③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四、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②實質:維護封建經濟基礎
③評價:在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政協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統治階級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於社會進步。
2、「海禁」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3、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中首先出現僱傭關系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時間 航海家 籍貫 開辟的新航線 所經大洋 扶持國家 方向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抵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東
1492年 哥倫布 義大利 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開辟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東
1519-1522年 麥哲倫等 葡萄牙 環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聯系日益密切,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各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從美洲傳到世界的作物有:煙葉、玉米、可可、馬鈴薯
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1、荷蘭的殖民擴張活動——「海上馬車夫」(17世紀)
①競爭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開展海上貿易,在美洲、亞洲等地進行殖民掠奪
②荷蘭造船業非常發達,憑借一支強大的商船隊,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的「海上馬車夫」
②影響:取代葡、西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北美阿姆斯特丹(即後來紐約)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2、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
(1)英國是如何成為最大殖民帝國的?
①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海軍優勢
②建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
③發動商業戰爭奪取貿易優勢和殖民地
④進行以黑奴貿易為中心的「三角貿易」,18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
(2)英國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義的罪惡:掠奪財富,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採用奴隸制勞動,販賣黑奴等
4、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和掠奪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為西歐國家提供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1)進程:①首先開始於紡織業;
②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瓦特改良的萬能蒸汽機),「蒸汽時代」到來;
③交通運輸業(火車和汽船)
(3)影響:①工業革命後,世界各地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逐漸由農業文明走進工業文明
③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起)——電氣時代
(1)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2)主要成就:①電力的廣泛使用,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發電機、電動機、電燈、電影)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飛機)
③化工技術的發展
④電訊技術發展迅速,使人們聯系更加方便和緊密
(3)影響:改變了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發展如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①計算機把人類帶入信息時代;②網路大大縮小全球空間距離;③生命科學的發展逐步打開生命的奧秘;④航天科學的發展為人類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和生存空間等。(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布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原因: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
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麵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②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落後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文革」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④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內容與意義見必修一綱要)
2、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安徽、四川率先進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後,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後,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後,西式建築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築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中國出現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車等)
5、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外改變落後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與傳統交通工具比較,有何進步之處?
①牽引動力的變化:由人力、畜力、風力轉向機械力(以蒸汽機、內燃機、電力為動力);
②速度更快;③運力更大;④費用更低廉;⑤更有利於國計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①加強了各地的聯系;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於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⑥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⑦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
1、報紙:
①從維新運動時起,報紙成為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的武器。戊戌變法期間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等發揮著製造輿論、喚起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
②報刊業發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報道時事信息,傳播知識,宣傳教育,開啟民智,輿論監督,宣傳政治綱領,推動社會政治運動發展,提供休閑和娛樂,促進科學知識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電影:①19世紀末,電影傳入中國。②1931年攝制的《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
3、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這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
4、互聯網:中國1993年正式接入互聯網,由於政府大力支持,互聯網發展極其迅猛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
2、爆發:1929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大崩潰為先導,出現瘋狂的股票拋售風
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劇增、生產下降
4、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強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③羅斯福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2、內容:
措施 內容 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 《緊急銀行法》 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 《工業復興法》 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 《農業調整法》 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 《聯邦緊急救濟法》 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 《全國勞工關系法》
《公平勞動標准法》 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法》 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濟矛盾,
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採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後,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校仿美國新政的做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三、二戰後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變化: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②表現: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凱恩斯主義的運用
②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2、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美、英、法、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政府幹預經濟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嚴峻的國內外形勢
①外:英、法、美、日對十月革命建立的蘇俄政權進行武裝干涉。
②內: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危機。
(2)措施: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③商業——取消一切商品貿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
(3)評價: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使蘇維埃政權在嚴酷的戰爭條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國的人財物力,保障了軍事上的勝利;②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新經濟政策
(1)實施的必要性:①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基本結束。蘇俄急需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政權。
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日益顯現,引發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2)主要內容:農業上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3)目的:平息農民不滿,解決危機,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4)意義: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迅速消除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②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造。
二、「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主要表現,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確立標志:1936年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表現
①所有制形式:單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調節手段:排斥市場,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經驗教訓:
①遵循經濟發展規律; ②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 ③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④國民經濟應按比例直協調發展; ⑤應注意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與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赫魯曉夫改革
(1)內容:選擇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開展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等。
(2)評價:①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沖擊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 ②但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③脫離實際,盲目性大;個人作風急躁,反復無常,造成混亂。
(3)結果:失敗
2、戈爾巴喬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經濟體制,實施「加速戰略」,結果失敗;
②1988年後,改革重心轉向政治領域,國內局勢逐漸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蘇聯共產黨被排擠出政權,蘇聯國家政權發生了質的變化
④蘇聯解體標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
▲蘇聯解體原因:見必修一專題九復習綱要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一)歐盟(EU)
1.歐洲聯合原因:①歐洲各國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②吸取戰爭的教訓;③二戰後歐洲國際地位下降;④來自蘇聯和美國的威脅與控制;⑤馬歇爾計劃的推動。
2.過程:
①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建立——西歐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開始。
②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
③1967年三個共同體正式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④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⑤歐元(EURO):歐盟單一貨幣,2001年1月1日正式啟用。這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於整個歐洲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3、歐洲統一進程的特徵:由經濟聯合發展到政治聯盟,從經濟一體化到經濟、政治一體化
4、歐盟的性質: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聯盟組織。
5、影響:
①經濟: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
②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大大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在資本主義世界裡形成了西歐、日本和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
1、成立:1992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3國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開始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2、特點: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
(三)亞太經合組織(APEC)
1.成立和發展:①1989年12國第一屆部長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召開,宣告成立。②1991年,中國和中國台北、香港加入該組織。
4、特點: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和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確立:1944年,美、英、中等44個戰時盟國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
2、內容:
①確立國際貨幣制度:具體指(雙掛鉤)——a.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b. 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②建立國際金融機構: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IB)
3、結果:美元獲得了「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建立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2、意義: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1、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①1947年,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簽署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
②世界貿易組織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形成
2、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②促使各國生活水平和經濟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中的強權政治。(通過爭端解決機制,為各成員國提供建設性和公平合理的解決貿易糾紛的方案。)
3、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
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實行對外開放客觀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
(1)客觀必然性:①閉關自守的深刻教訓;②經濟全球化的浪潮;③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①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的一個契機,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
②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繁榮與發展。
③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應該積極面對,趨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利用好世貿規則等,才能在世界中贏得市場.
四、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認識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環境問題
1、含義: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歷史過程。
2、過程:①新航路開辟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②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朝著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③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3、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迅速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
②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術手段;
③兩極格局結束,提供有利國際環境;
④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實行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問題與對策
存在的問題: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②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環境污染和科技落後、發展差距拉大等問題。
對策:①堅持對外開放;②既要快速發展本國經濟,又要關注和防止環境污染等問題,和諧發展;③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⑥加強區域合作等。
4. 高中歷史必修2的知識點(要具體的)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影視互聯網
概況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航海家支持的王室開辟的航路意義
1487年迪亞士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倫布西班牙王室歐洲到美洲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基本情況
亞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結果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實施余糧收集制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取消自由貿易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經濟改革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人民版歷史必修三復習提綱(文科)
5. 歷史必修一必修二知識點網路圖
找你歷史老師要去,他有的是,又全又准!
6. 高中人教新課標歷史必修一必修二知識大綱
把郵箱留一下唄我給你發過去。
必修一二知識點總結 絕對完整..
歡迎網路HI我。
7. 誰有高一歷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知識點提綱是人教版的(要全部章節的)
高一歷史復習資料(2008-11-25 20:22:21)標簽:文化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8. 我急需高中歷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總結的知識清單來畫知識樹。拜託拜託啦!謝謝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 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農業
1、中國原始農業的創始人: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發展
①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②春秋戰國:精耕細作(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農用動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現
③漢代的發展:漢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東漢某些地區已出現一牛挽犁
3、水利的興修: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以農為本)
②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二、古代中國手工業
1、絲織業:
①漢代: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遠銷歐洲
②明清:在紡織業部門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冶金業
①商周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繁榮時期
②春秋時期:鐵器時代的到來(春秋冶鐵技術的進步:冶煉生鐵技術、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煉鋼技術。
意義:促進了鐵器的普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漢代: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陶瓷業
①唐代: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②宋代:景德鎮「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①官營、私營、農民個體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發展;
②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
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分工細;
⑤手工業經濟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三、古代中國商業
1、商業的發展
①唐:政治的統一和大運河的開通,商旅往來頻繁
②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海外商運發展迅速
③明清:商幫和會館的出現(晉商和徽商勢力最為強大)
2、城市與「市」的發展
(1)唐代長安:
①布局整齊,經營商業的「市」嚴格規定在東西兩「市」, 「市」與「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商業交易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
③縣城以下,禁止設市
(2)宋代東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②整齊劃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復存在;
③市的啟閉不再由官方統一規定時間,出現夜市、早市
④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視,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3、古代商業的特點
①商業不斷發展,商業運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動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加強;
③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四、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②實質:維護封建經濟基礎
③評價:在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政協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統治階級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於社會進步。
2、「海禁」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3、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中首先出現僱傭關系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時間 航海家 國籍 開辟的新航線 所經大洋 扶持國家 方向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抵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東
1492年 哥倫布 義大利 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開辟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東
1519-1522年 麥哲倫等 葡萄牙 環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聯系日益密切,歐洲、亞洲、非洲、
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各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1、荷蘭的殖民擴張活動——「海上馬車夫」(17世紀)
①競爭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開展海上貿易,在美洲、亞洲等地進行殖民掠奪
②荷蘭造船業非常發達,憑借一支強大的商船隊,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的「海上馬車夫」
②影響:取代葡、西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2、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
(1)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①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海軍優勢
②建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
③發動商業戰爭奪取貿易優勢和殖民地
④進行以黑奴貿易為中心的「三角貿易」,18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
(2)英國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義的罪惡:掠奪財富,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採用奴隸制勞動,販賣黑奴等
4、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和掠奪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為西歐國家提供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1)進程:①首先開始於紡織業;
②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瓦特改良的萬能蒸汽機),「蒸汽時代」到來;
③交通運輸業(火車和汽船)
(3)影響:①工業革命後,世界各地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逐漸由農業文明走進工業文明
③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起)——電氣時代
(1)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2)主要成就:①電力的廣泛使用,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發電機、電動
機、電燈、電影)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飛機)
③化工技術的發展
④電訊技術發展迅速,使人們聯系更加方便和緊密
(3)影響:改變了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①計算機把人類帶入信息時代;②網路大大縮小全球空間距離;③生命科學的發展逐步打開生命的奧秘;④航天科學的發展為人類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和生存空間等。(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著人類文明進程。
(這是必修二的一二單元)
9. 歷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總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夏
出現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商
政治制度:內服與外服,王權+神權
西周
分封制實質:授民授疆土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秦
(1) 統一的基礎
群雄割據 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 統 一:時間:前221年; 人物:贏政。
(3)確 立:A. 「皇帝」: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郡縣制(地方)
(4) 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度,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
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宋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隋唐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明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清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黑暗時代:300年
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實質:城邦居民內部的少數男性公民的民主
4.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政制發展
1.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
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英國 美國 法國 德國
政體 君主立憲 總統共和 民主共和 共和制(專制)
特點 責任內閣 三權分立 過程曲折 專制、軍國主義
綱領文件 《權利法案》 《1788憲法》 《人權宣言》 ——
領導者 —— 傑斐遜 —— 俾斯麥
元首 女王 總統 總統 總統
實權掌握者 首相 總統 總統 宰相
(此表非常重要)
英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1215年《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3.1688光榮革命
4.1689《權利法案》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美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法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德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特點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一、 鴉片戰爭
目的:打開中國市場、扭轉貿易逆差
1839年虎門銷煙
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
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 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四、 太平天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太平天國的全盛(1856年)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二、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
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
(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三、 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一、 甲午中日戰爭
1、 原因:A、日本走向資本主義,形成侵略朝鮮、奪取東北、佔領中國、征服世界的擴張政策。B、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以「朝鮮改革案」糾纏
2、 過程:豐島海戰—黃海決戰 1894年
3、 結果:《馬關條約》 1895
4、 影響:A、《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後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勢力深入內地;嚴重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清政府被迫大舉外債。
B、宣告洋務運動破產,中華民族危機嚴重。
C、極大刺激西方列強。「三國干涉還遼」,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開始軍事改革。
E、中國各界救亡圖存。
二、義和團運動
1、起因:A、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B、19世紀末反洋教斗爭迅速發展。
2、口號:「扶清滅洋」
3、清政府政策:鎮壓—招撫—鎮壓
4、影響:義和團體現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推動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國聯軍侵華
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B、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
2、 過程:A、1900年,列強組織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進犯北京。B、慈禧太後攜光緒逃往西安,發布「剿匪諭旨」。
3、 結果:1901年簽定《辛丑條約》
4、 影響:《辛丑條約》是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巨額賠款加重苦難,使館區成為侵華大本營。
五、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會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2、組織基礎:A、興中會 1894 檀香山 標志興起。
B、同盟會 1905東京 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主張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發展為三民主義
二、爆發:武昌起義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率先發難。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國號「中華民國」,政體「五族共和」。
2、影響:武昌起義使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華民國建立:
A、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五色旗為國旗。
B、頒布〈〈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
C、名義上為中央政府,但並沒有實現真正統一。
2、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統治結束,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大權在握;立憲黨和舊官僚的支持。
五、意義: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創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四、 五四運動
背景
1、 一戰後,日本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2、 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 根本原因:階級矛盾。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過程
1、 爆發: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遊行
2、 高潮:上海 「三罷」
3、 初步勝利:
A 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職務。
B 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C 釋放被捕學生。
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2.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3.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五單元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馬克思主義
一、 空想社會主義代表: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英國的歐文
A、聖西門主張實行實業制度,是「工業社會最早的預言家」。
B、傅立葉和歐文主張建立合作組織。
二、《共產黨宣言》 1848年
三、內容:
①《宣言》肯定了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
②《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秘密
③《宣言》宣告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
④ 《宣言》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的原則
三、意義:
《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進行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發展起來。
二、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凌晨,革命開始。
2、措施:
①政權建設:廢除舊軍隊、舊警察,取消資產階級的法庭和議會,代之以國民自衛軍,並建立工人階級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機構。公職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任何公職人員的薪金不得超過一個熟練工人的工資。
②在社會經濟方面:沒收逃往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③公社還通過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法令,如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實行義務教育等。
3、經驗教訓:
①教訓:公社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也沒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聯系,更沒有能發動廣大農民。
②經驗:這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他的經驗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產。公社戰士在同強大敵人戰斗時表現出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將永垂史冊。
二、 俄國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自己的權力機關工兵代表蘇維埃。
資產階級建立了臨時政府。工兵代表蘇維埃承認臨時政府是俄國合法的全國政權。
《四月提綱》:臨時政府沒有滿足人民要求,繼續參戰。列寧回國發表《四月提綱》,出俄國無產階級要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通過無產階級政權去實行土地改革,並提出退出戰爭。《四月提綱》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綱領。
七月事件:7月,臨時政府使用武力鎮壓革命,布爾什維克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越來越多的地方蘇維埃政權的領導權轉到布爾什維克黨手中,起義時機日漸成熟了。
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工人士兵發動起義,推翻臨時政府。
在攻打冬宮的戰斗中,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開幕。大會宣布一切權力轉
歸工兵代表蘇維埃,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選舉、批准了新政府——
人民委員會的組成。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和平法令》宣布俄國退出帝
國主義戰爭;《土地法令》宣布立即無償沒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產工具分給勞動
者使用。
意義: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成功的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
它使經濟文化並不發達的俄國,在短時間內擺脫了封建殘余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起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開辟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
路。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南陳北李(南方陳獨秀 北方李大釗)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①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開。出席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張國燾、李達等13人,代表全國五十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也出席。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大會還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李達負責宣傳工作。
②1922年,中共二大上,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修改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認清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革命性質是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五、新民主主義革命
1、國民大革命時期:(1924年——1927年)
A 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大會對俄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
B 北伐失敗:北伐勝利進軍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基礎,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干涉中國革命,並在革命隊伍里尋找新的代理人。
C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
D 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國民大革命運動失敗。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
①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建立人民軍隊的開始。
②井岡山的斗爭:
A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湘鄂邊秋收起義。
B 1927年10月,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就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正確道路的開端,中國革命的策略從此發生了轉變。
③長征:
A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領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北上長征。
B 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糾正了錯誤的軍事路線,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C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以延安為中心,建立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3、抗日戰爭時期:
防禦階段(1937、7——1938、10):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相持階段(1938、10——1945、8):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七大,號召全黨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而奮斗,為爭取抗戰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
反攻階段:(1945、8)
4、解放戰爭時期:
和平斗爭時期:(1945、8——1946、6)
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了《雙十協定》
武裝斗爭階段:(1946、6——1949、9):
①1946年6月底,中共經過8個月的作戰,共殲敵71萬餘人,至1945年2月,國民黨全面進攻不得不停止。
②全面進攻失敗後,蔣介石發動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中共採取避敵主義、誘敵深入,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粉碎了重點進攻。
③1947年6月,中共轉入戰略反攻。
④1948年秋,解放軍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使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
⑤1949年4月,國共和談破裂,4月21日,發動渡江戰役,23日解放南京,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從此揭開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篇章。
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建立
一、 新中國的建立
1、准備:1949.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主要任務是討論建立新中國的事宜。
2、開國大典:1949.10.1
3、性質特色: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
4、意義: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中國進入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二、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性質:1954年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意義:
A、加強人民民主專政,鞏固革命建設成果。
B、反映過渡時期要求,反映建設社會主義的願望。
C、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奠定基礎。
D、1957年初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54年憲法確立
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趨於停頓;文革時名存實亡;新時期恢復發展。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歷史。
1954年憲法確立;1956年,中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遭到破壞;文革時陷於癱瘓;文革後恢復
1982年,中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
基本組織:政治協商會議
主要形式:政治協商。
職能的變化:建國初,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後成為
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舞台。
五、民族區域自治
1、基本內容: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實現全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團結,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構,行使自治權。
2、法律保障:《共同綱領》規定
1954年憲法更明確規定。
3、自治區的建立: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