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德國在短短30年間,「從一個『詩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轉變為以工藝
答案D
本題考查了德國迅速發展的前提是國家的統一
B. 德國現代化之路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直到1870年至1900年,德國的工業發展才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把這種
(1)此前,德意志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阻礙工業革命發展。1871年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德意志統版一,權建立帝國,為工業革命創造有利條件。同時,獲得了法國的50億法郎和阿爾薩斯等礦產資源,又抓住了剛剛興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所以,迅速崛起。 (2)一戰前,德國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主要經濟指標趕超英法,機械製造和化工業處於領先地位,誕生了電氣和化學等新興工業部門。城市人口劇增,1900年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3)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惡性膨脹,德國統治集團挾工業化的巨大力量,熱衷於對外殖民擴張,導致戰爭危機。 |
C. 西奧·平森的基本資料
西奧·平森
球隊:Oak Ridge Military Academy
位置:得分後衛
生日:
身高:
體重:180磅
出生地:美國北卡羅州格林斯伯勒(Greensboro, NC)
D. 2009高考全國二卷文綜答案,不要圖片版WORD版要手打能用手機在知道看的兩小時內要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試題卷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第Ⅰ卷(選擇題)
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近期研製出利用玉米葉片加工、編織購物袋的技術,這種購物袋易分解且物美價廉。據此完成1~3題。
1. 該種購物袋的生產廠應接近
A.原料產地 B.銷售市場
C.能源基地 D.研發基地
2. 以該種購物袋替代目前廣泛使用的同類用品,對環境保護的直接作用是
A.減輕大氣污染 B.減輕「白色污染」
C.促進生物多樣性 D.減輕酸雨危害
3. 該種購物袋的生產原料在我國的最大產地是
A.河南省 B.山東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圖1顯示某國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變化。讀圖1完成4~5題。
4. 1951-2000年,該國
A.是人口凈遷入國 B.人口遷入是維持人口增長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於死亡率 D.人口增長了15.1%
5.據圖示資料推測,該國
A. 自20世紀70年代,人口再生產進入現代型
B. 可能位於歐洲
C. 1990年人口達到900萬
D. 20世紀末青壯年人口比重偏大
圖2中,H地給與某高壓天氣系統中心相吻合,該天氣系統以每天約200千米的速度東移。據此完成6~8題。
6. H地與甲聚落的相對高差約為
A.800米 B.1500米
C.1800米 D.2100米
7.上午10時,H地氣溫為12 ℃,甲聚落氣溫為17 ℃。到15時甲聚落的氣溫最接近
A.15 ℃ B.18 ℃
C.21 ℃ D.24 ℃
8.甲聚落第三天的天氣狀況為
A.晴天轉陰雨 B.大風有浮塵
C.晴暖有微風 D.陣風間暴雨
某旅遊團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賞「雷峰(塔)夕照」的同時,也領略「月到中天(亮高度最大),水面風來」的情境。(註:月球公轉周期約為30天,農歷初一月球在天中的視位置最靠近太陽)。完成9~11題。
9.若該旅遊團在某日16時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則該日是農歷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0.若該旅遊團在某日18時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則該日是農歷
A.初三 B.初五彩繽紛
C.初八 D.十一
11.若該旅遊團在18時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並欣賞到「雷峰夕照」,那麼這時
A.華北平原小麥豐收在望 B.長江三角洲由菜花盛開
C.松嫩平原稻穀飄香 D.山羊半島瑞雪迎春
12.關於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謚,則文武成宜¬……氏於事,則巫乙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自
A.族號 B.邑名 C.爵號 D.官名
13.隋唐時期商業經濟較之前代有很大的發展,但仍有許多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其中有
A.廢除五銖錢 B.市坊分區
C.實行兩稅法 D.草市興起
14.圖3所示戰役是
A.明朝與瓦刺之戰
B.明朝與後金之戰
C.清軍反擊喝爾丹之戰
D.清軍平定大小和旱之戰
15.表1 1979、199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分比重表(%)
類別
年份 國有及國有
控股工業 集體工業 城鄉個體工業 其他經濟類
型工業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份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業結構不斷調整 B.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C.市場經濟逐步形成 D.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16.17-18世紀,歐洲大陸仍處於以土地貴族和依附農民為主體的社會,而英國較早發展成以土地貴族-中間階級-工資勞動者為主體的新的社會結構。這表明
A.英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高於歐洲大陸 B.歐洲大陸農業發展水平遠高於英國
C.英國的社會結構更有利於工業革命 D.社會結構變遷與工業革命同步發生
17.美國歷史學家弗格森在《美國革命史(1763-1970)》中寫道:「1776年革命派認為自由是保護個人權利,反對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聯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們的理解,則是反對群眾暴政的侵犯。」根據他的看法,創立美國聯邦政府
A.背離了美國革命的原則 B.強化了全國性政府的權力
C.忽視了對個人自由的保持 D.維護了商人和農場主的利益
18. 1835年,印度總督本丁克決定:「英語政府的偉大目標洞庭湖 該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間提歐洲文藝和科學,所拔出的一切教育經費最好完全用在英語教育上。」這表明英國當力圖
A.將英語教育融入印度本士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進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動英語文化與印度文化結合
19.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德國在短短30年間,「從一個『詩人思想家』的民族變為以工藝技術、金融和工業組織以及物質進步為公共生活的的顯著特徵的民族」。成這一巨變的主要原因是
A.壟斷組織大量出現 B.從殖民地攫取巨額利潤
C.自法國獲得割地賠款 D.德意志統一的完成
20.在20世紀,奧利帝國、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等帝國漸次消失。這映出
A.資本主義擴張的方式發生變化 B.第三世界興起
C.經濟實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視 D.民主政體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21. 1951年,美、英等國在舊金山召開對日嫦和會議,簽訂了對日和約。中國、朝鮮越南被排除在會議之外,參加過對日作戰的印度和緬甸拒絕參加會議,蘇聯等國絕在和約上簽字。該和約的簽訂違反了
A.《聯合國家宣言》 B.印度
C.《雅爾塔協定》 D.泰國
23.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總結20世紀的歷史時說,最簡單明了的一點,就是到80年代,保加利亞與厄瓜多之間的相似之處,遠比其各自與1939年時的本國或方更為接近。他強調的是
A.走向現代化的國家經濟上共同之處增多
B.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C.不同國家之間的社會發展水平差距縮小
D.各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24. 2008年某國生產甲種商品100萬件,每件商品的價值量為6元。如果2009年該國生產甲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甲種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單商品的價值量分別為
A.720萬元,6元 B.720萬元,5元
C.600萬元,5元 B.600萬元,6元
25.2009年4月,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5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①將擴大人民幣的職能從而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②使人民幣在一些國際貿易中發揮流通手段的職能
③有利於中國國內物價保持穩定
④有利於降低中國與貿易夥伴國的匯率風險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目前,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家電下鄉」活動,政府對農民購買家電產品給予補貼家電下鄉受到農民的歡迎。回答26~27題。
26.「家電下鄉」活動的推出有利於
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②閏動國內的消費需求
③通過消費帶動家電企業的生產
④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27.方出現了不法商家借「家電下鄉」銷售偽劣產品坑害農民的現象,這種不法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
①自主選擇權 ②知情權 ③公平交易權 ④求償僅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美國科研人員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隻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觸電般立即竄逃出去;又將青蛙放入涼水中,然後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溫度變化,卻沒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漸喪失逃生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青蛙效應」。回答28~29題。
28.「青蛙效應」說明的關於事物發展狀態的哲理是
①事物變化發展的實質是引起質變的量變
②事物的質變是由漸進的量變引起的
③事物的質變就發生在無形的量變之中
④事物的不顯著的量變可以向質變轉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應」在於能居安思危,並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學道理是
①認識「危」的條件、根源和前景是實現「安」的必要前提
②認識「危」的必須性,則可以安之若素、秦然處之
③認識「安」與「危」的依存、貫通關系,順應和迎接安危轉化的趨勢
④認識「安」與「危」的包含、轉化關系,努力實現轉危為安和趨安避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中國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做題為《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的演講,指出:「我之所以強調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就是因為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這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發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認識對象在變化發展,不能囿於靜止的觀點而無視其變化
②認識對象的改變,必然引起人們認識的改變
③看問題觀點的改變,是認識結論變化的前提和基礎
④看問題觀點的不同,會導致對客觀事物判斷的差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31.胡楊樹生長在中國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紮根深,抗乾旱,迎風沙,耐鹽鹼,生命力極強。人們贊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倒,倒而千年不朽」,稱其為「英雄樹」,譽之為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精神的象徵。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發人們昂揚的精神狀態,體現了意對物質的積極的反作用
②可以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國,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相對獨立性
③可以調動人的精神能量,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特殊決定作用
④可以促進入的全面發展,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2.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下列選項中,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組織和活動基本原則的是
①各級代表大會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②在法律的制定上實行少數服從多數
③重大問題的決策由人大常季委會負責
④在貫徹執行上實現嚴格的責任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3.在2009年3月十一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們就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化教育等建言獻策,會議提案組共收到委員提案5571件。這說明
①政協是我國制定政策法律的重要機構
②人民政協建言獻策是我國實現民主決策的重要環節
③提交議案是人民政協政治協商的根本途徑
④提交議案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4.民族區域自製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侯辦法》第四條規定,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從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①是該地方的提高權力機關
②可以依法根據本地實際制定相關法規
③有權根據國務院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
④其自治權即立法和文化管理彼治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5.自1990年到2008年11月,中國共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22項,累計派出維和人員上萬人次。2008年在海外執行維和任務的官兵有1900多人,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這充分表明
①中國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力量
②維和行動有利於實現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
③中國致力於加強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交流
④維和行動有利於擴大中國同聯合國其他成員國的軍事聯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Ⅱ卷(非選擇題)
本卷共4大題,共160分。
36.(36分)閱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花卉消費的國際需求迅速增長,北美、日本、歐洲成為世界三大花卉消費市場。同期,圖4所示國家成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國。
(1) 簡述該國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徵。(10分)
(2) 說明該國有利於花卉生長的自然條件。(13分)
(3) 概述該國發展花卉產業的社會經濟條件。(13分)
37.(32分)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國必有學而始立,學必以粹為有用。國不學則不國,學非粹則非學。非學不國,其將何以自存矣!
——鄧實:《國粹學》(1902)
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去。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
——鄧實:〈國學講習記〉(1905年)
十五世紀為歐洲古學復興之世,而二十世紀則為亞洲古學復興之世。夫周秦諸子,則猶之希臘七賢也。土耳其毀滅羅馬圖籍,猶之贏秦氏之焚書也。舊宗教之束縛,貴族封建之壓制,猶之漢武之罷黜百家也。嗚呼!西學入華,宿懦瞠目,而考其實際,多與諸子相符。於是而周秦學派遂興,吹秦灰之已死。揚祖國之耿光。亞洲古學復興,非其時邪?
——鄧實:〈古學復興論〉(1905年)
(1) 根據指出鄧實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對傳統文化認識的異同。(8分)
(2) 鄧實認為「亞洲古學復興」猶如歐洲文藝復興。評析這一觀點。(12分)
(3) 鄧實的主張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思潮。指出這一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38.(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黨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廢除人民公社,確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全面放開農產品市場,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糧食生產不斷躍上新台階,農產品供應日益豐富,農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十三億人口吃飯問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蓬勃發展,農村市場興旺繁榮,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億萬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據統計,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在1978年約有2.5億,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農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
材料二
表2 我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構成統計
年份 家庭人均純收入指數
(1978年=100) 食品支出% 交通通訊
支出% 文教娛樂用品
及服務支出%
1985 268.9 57.79 1.8 3.9
1990 311.2 58.80 1.44 5.37
1995 383.6 58.62 2.58 7.81
2000 483.4 49.13 5.58 11.18
2005 624.5 45.48 9.59 11.56
(1) 根據表2描述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指出這一變化說明了什麼什麼問題。(6分)
(2) 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途徑是大力發展農業,根據所學經濟學知識,提出發展農業的有效經濟措施。(6分)
(3) 結合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從黨的宗旨出發解決農民脫貧致富問題的,(10分)
(4)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原理,結合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改革發展中為什麼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標准。(10分)
39.(60分)閱讀分析資料和圖5,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魯)肅對(孫權)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縫隙,可乘之機)••••••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材料二
(魯)肅對(孫權)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今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困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陰,西和諧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熟收不簞食壹將以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魯和諸葛亮對荊州認識的相同之處。(4分)
(2)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魯肅和諸葛亮提出的戰略目標及實現步驟。(12分)
(3)根據材料一、二,分析荊州問題對孫、劉雙方未來關系的影響。(4分)
如4示意古荊州部分地區。
(4)據圖5分析古荊州地區的交通地位。(12分)
(5)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簡析當時荊州地區的農業發展條件。(8分)
材料三
三國時斯的荊州地區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區。這一區域位於我國經濟梯次發展戰略的中部。為統籌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國家推進「中部崛起」戰略,確定其為重點開發區域,擬加大對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投入,從而使該地區而臨吸納資源、資金和人才的絕好時機。同時,東部發達地區進入產業升級換代的新階段,也使該地區具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戰略的指導下,位於該地區的甲地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1978年 全國 28.2 47.9 23.9
甲地 51 30 19
2007年 全國 11.3 48.6 40.1
甲 29.7 33.5 36.8
(6)根據表3,指出甲地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並分析其經濟發展的特點。(10分)
(7)運用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結合材料分析三國時期的刑州地區在當時和現在所處地位的不同。(10分)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參考答案和評分參考
第I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
1.A 2.B 3.D 4.A 5.B
6.B 7.D 8.C 9.B 10.C
11.A 12.C 13.B 14.C 15.D
16.C 17.B 18.C 19.D 20.A
21.A 22.B 23.A 24.C 25.D
26.B 27.C 28.C 29.D 30.B
31.A 32.C 33.B 34.B 35.A
第II卷共4大題,共160分。
36.(36分)
(1)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赤道從北部穿過(位於低緯地區或熱帶地區),西臨太平洋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多高峰。
(2)(地處低緯),雨量較充沛, (地勢較高)常年光照充足,氣候溫暖,年溫差小
(3)通過航空運輸, 可以方便聯系北美、歐洲等花卉消費市場。
該國(為發展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 (政府決策)推動花卉種植和出口。
37.(32分)
(1)同:反對儒學獨尊。
異:鄧實:倡導國粹立國,認為西學與傳統文化相通。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認為傳統文化禁錮思想,阻礙社會進步。
(2)評分標准:(1)答案應包括四個方面:①對文藝復興的認識;②對「亞洲古學復興」論的看法;③分析兩者異同;④總體評價。
(2)評析須有史實、有分析、有論點,言之成理。
(3)歷史背景:民族危機加深:西學東新;探索教國之路;傳統文化的影響。
作 用: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導致復古守舊,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機。
38.(32分)
(1)從長期趨勢看,食品支出比重下降,交通通訊支出、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比重上升。 這說明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生存資料消費的比重下降,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的比重提高,說明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改善,消費質量提高。
E. 2009年全國卷2文綜試題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試題卷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第Ι卷(選擇題)
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近期研製出利用玉米葉片加工、編織購物袋的技術,這種購物袋易分解且物美價廉。據此完成1~3題。
1.該種購物袋的生產廠應該近
A.原料產地 B.銷售產地
C.能原產地 D.研發基地
2.以該種購物袋替代目前廣泛使用的同類產品,對環境保護的直接作用是
A.減輕大氣污染 B.減輕「白色污染」
C.促進生物多樣性 D.減輕酸雨危害
3.該種購物袋的生產原料在我國的最大產地是
A.河南省 B.山東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圖1顯示某國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變化 讀圖1完成4~5題
4.1951——2000年,該國w.w.w.k.s.5.u.c.o.m
A.是人口凈遷入國 B.人口的遷入是維持人口增長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於死亡率 D.人口增長了15.1%
5.據圖示資料推測,該國
A.自20世紀70年代,人口再生產進入現代型
B.可能位於歐洲
C.1990年人口達到900萬
圖2中。H地恰與某高壓天氣系統中心吻合,該天氣系統以每天約200千米的速度東移。據此完成6~8題。
6.H地與甲聚落的相對高差約為
A. 800米 B.1500米
C. 1800米 D.2100米
7.上午10時,H地氣溫為12℃,甲聚落氣溫為17℃。到15時甲聚落的氣溫最接近
A.15℃ B.18℃
C.21℃ D.24℃
8.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氣狀況為
A.晴天轉陰雨 B.大風有浮塵
C.晴暖有微風 D.陣風間暴雨
某旅遊團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賞「雷鋒(塔)夕照」的同時,也領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風來」的情境。(註:月球公轉周期約為30天,農歷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視位置最靠近太陽) 完成9~11題。
9.若旅行團在某日16時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則該日式農歷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0.若該旅行團在某日18時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則該日式農歷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1.若該旅行團在18時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並欣賞到「雷峰夕照」,那麼這時期
A.華北平原小麥豐收在望 B.長江三角洲油菜花盛開
C.松嫩平原稻穀飄香 D.山東半島瑞雪迎春
12. 關於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謚,則文武成宣……
氏於事,則巫乙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自
A.族號 B. 邑號
C.爵號 D. 官名
13. 隋唐時期商業境界較之前代有很大的發展,但仍有許多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其中有
A.廢除五銖錢 B.市坊分區
C.實行兩稅法 D.草市興起
14. 圖3所示戰役是
A.明朝與瓦刺之戰
B.明朝與後金之戰
C.清軍反擊噶爾丹之戰
D.清軍平定大小和卓之戰
15. 表1 1978、199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分比重表(%)
類別
年份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 集體工業 城鄉個體工業 其它經濟類型工業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分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業結構不斷調整 B.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C.市場經濟逐步形成 D.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16. 17——18世紀,歐洲大陸仍處於以土地貴族和依附農民為主體的社會,而英國較早發
展成以土地貴族——中間階級——工資勞動者為主體的新的社會結構。這表明
A.英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高於歐洲大陸 B.歐洲大陸農業發展水平遠高於英國
C.英國的社會結構更有利於工業革命 D.社會結果變遷與工業革命同步發生
17. 美國歷史學家弗格森在《美國革命史(1763-1790)》中寫道「1776年革命派認為
自由是保護個人權利,反對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聯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
們的理解,則是反對群眾暴政的侵犯。「根據他的看法,創立美國聯邦政府
A.背離了美國革命的原則 B.強化了全國性政府的權利
C.忽視了對個人自由的保護 D.維護了商人和農場主的利益
18.1835年,印度總督本丁克決定:「英國政府的偉大目標英國式在印度本地人中間提倡
歐洲文藝和科學,所撥出的一切教育經費最好完全用在英語教育上。」這表明英國當局
力圖
A.將英語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進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動英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結合
19.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德國在短短30年間,「從一個『詩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轉
變為以工藝技術、金融和工業組織以及物質進步為公共生活的顯著特徵的民族「。促
成這一巨變的主要原因是
A.壟斷組織大量出現 B.從殖民地攫取巨額利潤
C.自法國獲得割地賠款 D.德意志統一的完成
20.在20世紀,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等帝國漸次消失,這反
映出
A.資本主義擴張的方式發生變化 B.第三世界興起
C.經濟實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視 D.民主政體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21.1951年,美、英等國家在舊金山召開對日媾和會議,簽訂了對日合約。中國、朝鮮、
越南被排除在會議之外,參加過對日作戰的印度和緬甸拒絕參加會議,蘇聯等國拒絕在合約上簽字。該合約的簽訂違反了
A.《聯合國家宣言》 B.《開羅宣言》
C.《雅爾塔協定》 D.《波茨坦公告》
2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主義影響力增強,一些亞洲國家獨立後在經濟上實行
「社會主義」,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工業體系。其中有
A.馬來西亞 B.印度
C.新加坡 D.泰國
23.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保姆在總結20世紀的歷史時說,最簡單明了的一點,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亞與厄瓜多之間的相似之處,遠比其各自與1939年時的本國或對方更為接近。他強調的是
A. 走向現代化的國家經濟上共同之處增多
B.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C. 不同國家之間的社會發展水平差距縮小
D. 各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24.2008年某國生產甲種商品100萬件,每件商品的價值量為6元。如果2009年該國生
產甲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甲種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單位
商品的價值量分別為
A.720萬元,6元 B.720萬元,5元
C.600萬元,5元 D.600萬元,6元
25.2009年4月,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5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
幣結算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核算
①將擴大人民幣的職能從而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②使人民幣在一些國際貿易中發揮流通手段的職能
③有利於中國國內物價保持穩定
④有利於降低中國與貿易夥伴國的匯率風險
A.①③ B.②③ C. ①④ D.②④
目前,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家電下鄉」活動,政府對農民購買家電產品給予補貼。
家電下鄉受到農民的歡迎 回答26~27題。
26.「家電下鄉」活動的推出有利於
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②拉動國內的消費需求
③通過消費帶動家電企業的生產
④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7.個別地方出現了不法商家借「家電下鄉」銷售偽劣產品坑害農民的現象,這種不法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
①自主選擇權 ②知情權 ③公平交易權 ④求償權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美國科研人員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隻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觸電般立即竄逃出去;又將青蛙放入涼水中,然後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溫度的變化,確沒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漸喪失逃生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青蛙效應」。回答28~29題。
28.「青蛙效應」說明的關於事物發展狀態的哲理是
①事物變化發展的實質是引起質變的量變
②事物的質變是由漸進的量變引起的
③事物的質變就發生在無形的量變之中
④事物的不顯著的量變可以向質變轉化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應」在於能居安思危,並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學道理是
①認識「危」的條件、根源和前景是實現「安」的必要前提
②認識「危」的必然性,則可以安之若素、泰然處之
③認識「安」與「危」的依存、貫通關系,順應和迎接安危轉化的趨勢
④認識「安」與「危」的包含、轉化關系,努力實現轉危為安的趨安避危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中國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做題為《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的演講,指出:「我之所以強調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就是因為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這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帶來巨大發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這里是
①認識對象在變化發展,不能囿於靜止的觀點而無視其變化
②認識對象的改變,必然引起人們認識的改變
③看問題觀點的改變,是認識結論變化的前提和基礎
④看問題觀點的不同,會導致對客觀事物判斷的差異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1.胡楊樹生長在中國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紮根深,抗乾旱,迎風沙,耐鹽鹼,生命力極強。人們贊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稱其為「英雄樹」,譽之為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精神象徵。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發人昂揚的精神狀態,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積極的反作用
②可以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相對獨立性
③可以調動人的精神能量,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特殊決定作用
④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2.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下列選項中,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組織和活動基本原則的是
①各級代表大會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②在法律的制定上實行少數服從多數
③重大問題的決策由人大常委會負責 ④在貫徹執行上實行嚴格的責任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3.在2009年3月十一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們就經濟發張、民生保障、文化教育等建言獻策,會議提案組共收到委員提案5571件。這說明
①人民政協是我國制定政策法律的重要機構
②人民政協建言獻策是我國實現民主決策的重要環節
③提交議案是人民政協政治協商的根本途徑
④提交議案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3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國務院公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四條規定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從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
①是該地方的最高權力機關
②可以依法根據本地實際制定相關法規
③有權根據國務院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
④其自治權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權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5.自1990年到2008年11月,中國共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22項,累計派出維和人員上萬人次。2008年在海外執行維和任務的官兵有1900多人,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這充分表明
①中國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力量
②維和行動有利於實現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
③中國致力於加強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交流
④維和行動有利於擴大中國同聯合國其他成員國的軍事聯系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第Ⅱ卷(非選擇題)
本卷共4大題,共160分。
36.(36分)閱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花卉消費的國際需求迅速增長,北美、日本、歐洲、成為世界三大花卉消費市場。同期,圖4所示國家成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國。
(1) 簡述該國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徵。(10分)
(2) 說明該國有利於花卉生長的自然條件。(13分)
(3) 概述該國發展花卉產業的社會經濟條件。(13分)
37.(32分)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國必有學而始立,學必以粹為有用。國不學則不國,學非粹則非學。非學不國,其將何以自存矣! ——鄧實:《國粹學》(1902年)
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
——鄧實:《國學講習記》(1905年)
十五世紀為歐洲古學復興之世,而二十世紀則為亞洲古學復興之世。夫周秦諸子,封建之壓制,猶之漢武之罷黜百家也。嗚呼!西學入華,宿儒瞠目,而考其實際,多與諸子相符。於是而周秦學派遂興,吹秦灰之已死,揚祖國之耿光。亞洲古學復興,非其時邪?
——鄧實:《古學復興論》(1905年)
(1) 概括指出鄧實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對傳統文化認識的異同。(8分)
(2) 鄧實認為「亞洲復學復興」猶如歐洲文藝復興。評析這一觀點。(12分)
(3) 鄧實的主張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思潮。指出這一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38.(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廢除人民公社,確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全面放開農產品市場,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糧食生產不斷躍上新台階,農產品供應日益豐富,農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十三億人口吃飯問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蓬勃發展,農村市場興旺繁榮,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億萬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據統計,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在1978乃約有2.5億,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農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
(1) 根據表2描述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指出這一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6分)
(2) 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途徑是大力發展農業,根據所學經濟學知識,提出發展農業的有效經濟措施。(6分)
(3) 結合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從黨的宗旨出發解決農民脫貧致富問題的。(10分)
(4)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原理,結合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改革發展中為什麼要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標准。(10分)
39.(60分)閱讀分析資料和圖5,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魯)肅對(孫權)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縫隙,可乘之機)……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劉表死,蘇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三國志•魯肅傳》
材料二
(諸葛)亮答(劉備)曰:「……今操已擁兵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托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從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壺槳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
(1) 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魯肅和諸葛亮對荊州認識的相同之處。(4分)
(2) 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魯肅和諸葛亮提出的戰略目標及實現步驟。(12分)
(3) 根據材料一、二,分析荊州問題對孫、劉雙方未來關系的影響。(4分)
圖5示意古荊州部分地區。
(4) 據圖5分析古荊州地區的交通區位。(12分)
(5)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簡析但是荊州地區的農業發展條件。(8分)
材料三
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區。這一區域位於我國經濟梯次發展戰略的中部。為統籌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國家推進「中部崛起「戰略,確定其為重點開發區域,擬加大對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投入,從而使該地區面臨吸納資源、資金和人才的絕好時機。同時,東部發達地區進入產業升級換代的新階段,也使該地區具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戰略的指導下,位於該地區的甲地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表3 三次產業產值比重表(%)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1978年 全國 28.2 47.9 23.9
甲地 51 30 19
2007年 全國 11.3 48.6 40.1
甲地 29.7 33.5 36.8
(6)根據表3,指出甲地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並分析其經濟發展的特點。(10分)
(7)運用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結合材料分析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在當時和現在所處地位的不同。(10分)
F. 歷史3解析
二十年(1956-1976)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失誤及其原因。教訓
一、探索。成功的探索。1.中共八大2.調整期 糾正農村 左傾錯誤
二、失誤。1.生產力「大躍進」。2、生產關系 人民公社化運動 3、文革十年
原因、客觀:中共對國情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 主觀、1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 照搬蘇聯模式2對社會主義建設認識不足3違背經濟發展客觀規律4沒有正確認識處理左傾錯誤使之蔓延
三、教訓 1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 按客觀規律辦事2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3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4國民經濟必須按比例發展,搞好綜合平衡。
十年建設探索時期的失誤造成的危害
1、違背了經濟發展的規律,造成國民經濟比率嚴重失調
2、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嚴重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3、大煉鋼鐵破壞了生態平衡
4、也是造成三年經濟困難的根本原因
1953-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共產黨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特色和原因
一、特色:1經紀商,通過贖買的方式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實現和平過渡 2政治上,實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民主協商,於民主黨派長期並存,互相監督
二、原因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民族資本主義是先進的經濟成分,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2民族資產階級和共產黨一起為民主革命的勝利作出過貢獻3民族資產階級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經濟體制改革
1.必要性。,a。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b適應世界技術革命的迫切需要
2.前提, 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3.目的。解放生產力
4.目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措施a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特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6.本質 是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原因。1.是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了生產力發展2改革開放以後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發展了生產力,積累了經驗3.鄧小平的南方講話中沖破了思想束縛,4.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世界經濟全球化趣事,要求經濟改革有重大發展
1所謂市場經濟,是指建立在社會大生產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它是人類現代化進程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與所有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無關,它本身不存在「資」「姓」「社」的區別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市場經濟,其特徵是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其他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並存
標志。內容,黨的十四大,鄧小平的南方講話
特點。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2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3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4以按勞分配為主題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實行、、、的意義
1鄧小平南方講話和黨的十四大成為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標志2到21世紀,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3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奇跡3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使人民生活從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並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黨的第十三屆三中全會
時間 地點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
中心議題 討論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3 主要內容 確
4 歷史意義 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 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時期的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也是在這一次會議上開始形成的,這次會議還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的原因
1.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中國是農業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農村的穩定決定了中國的穩定,
2.在農村改革不會引起太大的動盪和風險,而城市多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現代化大生產,風險較大,
3.在經濟體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農民已經自發組織起來,實行包產到戶,成為改革的先聲.黨中央正是在綜合他們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對其加以肯定和推廣的。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980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1988 中國設立海南省。海南經濟特區。
1984 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1985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又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上海浦東
1歷史原因 上海在歷史上開放早,經濟實力雄厚
2地理原因 上海地處長三角地帶,資源豐富,交通發達
3人才技術 人才多,技術先進
4政策導向 國家決定開發上海浦東是為了示範帶動 作用:使他們更加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
原因 文革導致我國經濟科技等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紀2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吸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建設步伐 3適應當今形式發展的需要
前提。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 特點。點--經濟特區(原因,歷史上這些地方與海外有密切交往,基礎好,b緊靠國際市場,深圳珠海與澳門香港為鄰,廈門面對台灣,vc交通便利,深圳是我國南方對外交通的重要陸地通道。汕頭廈門是中國南方重要海運港口d以廣闊經濟腹地為依託,e華僑較多f資源豐富 線--沿海開放城市 沿海經濟開放區,面--由沿海向內地延伸
經濟特區的作用。經濟特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方面,成為全國的排頭兵,特區外向型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範作用。特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實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經濟管理體制的特區,也是經濟體制改革實驗的適宜場所
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的層次 特點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江開放城鎮,內地省會城市
特點 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實踐: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以重工業為主,(結合歷史地圖冊記住這時期的成就)。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經驗教訓:①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的主要矛盾。②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③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的水平相適應。④必須發揚民主,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反對個人崇拜。反右更要反「左」
(2) 了解中共八大主要內容:1956年;大會正確分析了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我國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盡快將我國有落後的農業國發展為先進的工業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
(3) 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及意義:
內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還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改革開放與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起點。
這次會議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樹立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意義:①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② 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③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4) 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最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地區——安徽、四川。作用:極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5) 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內容: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在所有制改革方面:那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改革方面: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作用:通過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6) 了解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
? 經濟特區——深圳(第一個 1980年)、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 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劃出一定的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引進外資為主,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加工出口產品為主,具有人才、技術、知識密集等特點,是新型的經濟區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 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國務院先後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 開發開放上海浦東——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20世紀90年代,上海浦東成為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7) 了解中共十四大的主要決定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 了解近代「斷發易服」、西裝傳入和中山裝流行等物質生活變遷的史實
史實:①西裝傳入:廣州、上海等地買辦最早傳起西裝。洋務運動期間,留美幼童也開始穿西裝。②「斷發易服」:洋務運動期間,留美幼童揭開「斷發易服」的序幕。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辛亥革命前後,「斷發易服」不僅是移風易俗,還帶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③中山裝: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提倡中山裝。
? 了解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
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主張 「廢止纏足」,改革傳統婚姻制度。
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 了解中國鐵路的誕生
? 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唐胥)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 了解中國電訊事業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丹麥電報公司架到上海,並建立第一個電報機房。福建巡撫在台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20世紀初,上海崇明海裝置無線電台,並設有無線電報局。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清政府到20世紀初才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
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
? 知道中國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報刊
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昭文新報》,一般被認為是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戊戌變法時期《時務報》,宣傳維新改良思想。辛亥革命時期《民報》,宣傳革命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宣傳新文化。
? 了解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1905年,電影《定軍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1935年,電影《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這是中國第一步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 了解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原因: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②國民貧富差距拉大。③一系列的投機活動:分期付款和銀行貸款、股票投機。
標志。1929年十月二十四日,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股市崩潰
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農產品價格猛跌。
1929-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爆發在美國。②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大③影響:加深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危機,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各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是世界局勢變得動盪不安。
? 了解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歷史背景:①胡佛的反危機措施的失敗,加劇了美國的社會動盪。②全國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希望能夠迅速擺脫經濟危機。③1933年3月,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
主要內容:見課文P85,重點:工業,首先金融業。
?
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與作用
特點:國家干預經濟 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作用:①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減輕了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危害程度。②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③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使美國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模式,資本主義世界迎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徵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注意:由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到「混合經濟」和福利國家。了解第三產業的興起和「新經濟」的出現。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 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後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形勢:①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反蘇維埃政權②1918年開始的國內戰爭的需要。內容:余糧收集制。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
必要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日益顯現,蘇俄廣大的農民、工人和士兵隊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強烈不滿,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的海軍基地喀琅施塔得發生反政府兵變,反映出國內出現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 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和作用:
① 內容:農業方面,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還允許農民出租土地,使用僱傭勞動。
工業方面,中小企業以出租的方式交給原來的業主經營,允許國內外資本家投資開發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礦產、森林、油田等。
貿易方面,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方面,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以工人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為依據的按勞分配。
② 作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政治形勢。找到了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斯大林模式」
? 列舉「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經濟方面: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效益低下;犧牲農民利益,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 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
① 政治方面: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強調集體領導
② 經濟方面:減輕農民負擔,大力開墾土地,大種玉米,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精簡機構。(對農業政策的調整,是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
? 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① 內容:經濟方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上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② 後果:1991年蘇聯解體。
③ 注意分析對中國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 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① 1944年7月,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協定》得以簽署。1945年12月,根據協定,聯合國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 。美國控制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
? 了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
① 建立:1947年10月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48年1月1日開始實施。
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 了解歐洲聯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
① 歐洲聯盟的成立:1992年,歐共體12過正式簽署《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條約》正式生效,歐盟成立。
② 歐盟的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度。
③ 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1992年,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正式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 了解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情況
① 1989年11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在堪培拉召開,標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
② 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中國台北和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
③ 宗旨:1991年11月,《漢城宣言》,正式確立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④ 自成立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以及經濟技術合作 三個方面取得了成就。
世界經濟全球化
?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① 世界貿易組織從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
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開始運作,標志著規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
?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① 作為國際性貿易組織,世貿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 市場開放 ,調節貿易糾紛 ,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 自由 化。它通過多邊貿易,促使各成員之間逐漸取消貿易壁壘,使貿易更加自由地進行,使各國通過貿易獲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它還通過爭端解決機制,為各成員提供建設性和公平合理的解決貿易糾紛的方案。
?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① 1947年,中國參與簽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是創始員之一,後被台灣當局非法佔據
②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一把雙刃劍。
① 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②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
加入的影響
1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同時也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於建立萬丈的世界貿易體系
2中國加入世界貿易也帶來壓力和嚴峻的挑戰,中國企業正在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以適應新的國際經濟形式
二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1.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表現是1944年確立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建立了關貿總協定)
2.兩極格局形成 但蘇聯在經濟上還是無法與美國抗衡
3.20世紀70年代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引發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 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4.西歐和日本相繼崛起 20世紀70年代 在資本主義世界與美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5.二十世紀後半期亞洲國家相繼崛起
6.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加強
G. 閱讀下列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19世紀後半期,德國在
德國在世界近現代史上的興衰是歷史的一面鏡子。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直到1870年至1900年,德國的工業發展才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把這種發展速度的加快叫做「革命」是適當的。德國正是在這期間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國家……一些作為「未來」工業時代標志的新興工業,像電氣工業、化學工業、光學工業等,得到最早的開發和扶持。……德國的綜合國力很快趕上和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化工業強國。
——丁建弘《德國通史》
材料二? 不可一世的納粹政權僅僅存在12年就兵敗國亡,其暴興速亡的反常曲線給世人留下很大的思索空間。從顯性的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納粹體制是被外力打敗的。……從更深的層次看,20世紀的人類社會,世界整體發展的進程在加快,民眾的民主意識在提高,納粹政權鼓吹並實施的專制恐怖統治和民族沙文主義行為,嚴重違背了時代精神,是註定要失敗的。
——齊世榮主編《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的歷史演變》
材料三表5:1951-1966年聯邦德國經濟增長率表
——數據2000年第28期《德國經濟研究所DIW周報》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述1870年後德國經濟發生的變化並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納粹德國迅速敗亡的原因。(6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聯邦德國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從經濟、外交兩個方面分析聯邦德國政府為此發揮了哪些作用?(10分)
=============================================================
答案
(1)變化:工業領域特別是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新興工業部門出現並發展迅速;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傳統產業部門逐步向現代化轉化;德國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主要經濟指標趕超英法。(每點1分,寫到其中4點即可給4分)
原因:1871年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德意志統一,建立帝國,為工業革命創造有利條件。(2分,若學生答:德國獲得了法國的賠款和礦產資源,也可得2分)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確立了德國聯邦制體制和君主立憲政體,為德國資本主義發展奠定政治基礎。(2分)德國抓住了剛剛興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迅速崛起。(或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中心之一)(2分)
(2)原因: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成立,對迅速戰勝納粹德國起了決定性作用;(2分)納粹政權鼓吹並實施的專制恐怖統治和民族沙文主義行為,嚴重違背了追求民主的時代精神;(2分)納粹政權在戰略戰術中有不少失誤之處,如在尚未征服英國的情況下大舉入侵蘇聯,東西兩線作戰,犯了兵家大忌。(2分。舉出其他言之成理的例證也可給1分。)
(3)狀況:聯邦德國經濟復興並持續增長。(2分)
經濟上:政府建立了介於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社會市場經濟」;(2分)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2分,寫到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或社會市場經濟的其中1個內容也可給2分。附內容:限制壟斷行為,保護競爭秩序;實行穩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用收入調節政策來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
外交上:與法國、義大利等國共同合作,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歐洲的統一。(4分,答到歐洲的聯合可給2分,答到正確的2個事例可給2分。答歐洲共同體、歐盟不給分,因為圖中數據截止到1966年。)
H. 高考文中歷史部分古文翻譯
13.B 下面是試題和答案,你看下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試題卷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第Ⅰ卷(選擇題)
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近期研製出利用玉米葉片加工、編織購物袋的技術,這種購物袋易分解且物美價廉。據此完成1~3題。
1. 該種購物袋的生產廠應接近
A.原料產地 B.銷售市場
C.能源基地 D.研發基地
2. 以該種購物袋替代目前廣泛使用的同類用品,對環境保護的直接作用是
A.減輕大氣污染 B.減輕「白色污染」
C.促進生物多樣性 D.減輕酸雨危害
3. 該種購物袋的生產原料在我國的最大產地是
A.河南省 B.山東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圖1顯示某國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變化。讀圖1完成4~5題。
4. 1951-2000年,該國
A.是人口凈遷入國 B.人口遷入是維持人口增長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於死亡率 D.人口增長了15.1%
5.據圖示資料推測,該國
A. 自20世紀70年代,人口再生產進入現代型
B. 可能位於歐洲
C. 1990年人口達到900萬
D. 20世紀末青壯年人口比重偏大
圖2中,H地給與某高壓天氣系統中心相吻合,該天氣系統以每天約200千米的速度東移。據此完成6~8題。
6. H地與甲聚落的相對高差約為
A.800米 B.1500米
C.1800米 D.2100米
7.上午10時,H地氣溫為12 ℃,甲聚落氣溫為17 ℃。到15時甲聚落的氣溫最接近
A.15 ℃ B.18 ℃
C.21 ℃ D.24 ℃
8.甲聚落第三天的天氣狀況為
A.晴天轉陰雨 B.大風有浮塵
C.晴暖有微風 D.陣風間暴雨
某旅遊團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賞「雷峰(塔)夕照」的同時,也領略「月到中天(亮高度最大),水面風來」的情境。(註:月球公轉周期約為30天,農歷初一月球在天中的視位置最靠近太陽)。完成9~11題。
9.若該旅遊團在某日16時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則該日是農歷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0.若該旅遊團在某日18時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則該日是農歷
A.初三 B.初五彩繽紛
C.初八 D.十一
11.若該旅遊團在18時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並欣賞到「雷峰夕照」,那麼這時
A.華北平原小麥豐收在望 B.長江三角洲由菜花盛開
C.松嫩平原稻穀飄香 D.山羊半島瑞雪迎春
12.關於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謚,則文武成宜¬……氏於事,則巫乙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自
A.族號 B.邑名 C.爵號 D.官名
13.隋唐時期商業經濟較之前代有很大的發展,但仍有許多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其中有
A.廢除五銖錢 B.市坊分區
C.實行兩稅法 D.草市興起
14.圖3所示戰役是
A.明朝與瓦刺之戰
B.明朝與後金之戰
C.清軍反擊喝爾丹之戰
D.清軍平定大小和旱之戰
15.表1 1979、199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分比重表(%)
類別
年份 國有及國有
控股工業 集體工業 城鄉個體工業 其他經濟類
型工業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份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業結構不斷調整 B.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C.市場經濟逐步形成 D.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16.17-18世紀,歐洲大陸仍處於以土地貴族和依附農民為主體的社會,而英國較早發展成以土地貴族-中間階級-工資勞動者為主體的新的社會結構。這表明
A.英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高於歐洲大陸 B.歐洲大陸農業發展水平遠高於英國
C.英國的社會結構更有利於工業革命 D.社會結構變遷與工業革命同步發生
17.美國歷史學家弗格森在《美國革命史(1763-1970)》中寫道:「1776年革命派認為自由是保護個人權利,反對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聯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們的理解,則是反對群眾暴政的侵犯。」根據他的看法,創立美國聯邦政府
A.背離了美國革命的原則 B.強化了全國性政府的權力
C.忽視了對個人自由的保持 D.維護了商人和農場主的利益
18. 1835年,印度總督本丁克決定:「英語政府的偉大目標洞庭湖 該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間提歐洲文藝和科學,所拔出的一切教育經費最好完全用在英語教育上。」這表明英國當力圖
A.將英語教育融入印度本士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進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動英語文化與印度文化結合
19.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德國在短短30年間,「從一個『詩人思想家』的民族變為以工藝技術、金融和工業組織以及物質進步為公共生活的的顯著特徵的民族」。成這一巨變的主要原因是
A.壟斷組織大量出現 B.從殖民地攫取巨額利潤
C.自法國獲得割地賠款 D.德意志統一的完成
20.在20世紀,奧利帝國、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等帝國漸次消失。這映出
A.資本主義擴張的方式發生變化 B.第三世界興起
C.經濟實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視 D.民主政體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21. 1951年,美、英等國在舊金山召開對日嫦和會議,簽訂了對日和約。中國、朝鮮越南被排除在會議之外,參加過對日作戰的印度和緬甸拒絕參加會議,蘇聯等國絕在和約上簽字。該和約的簽訂違反了
A.《聯合國家宣言》 B.印度
C.《雅爾塔協定》 D.泰國
23.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總結20世紀的歷史時說,最簡單明了的一點,就是到80年代,保加利亞與厄瓜多之間的相似之處,遠比其各自與1939年時的本國或方更為接近。他強調的是
A.走向現代化的國家經濟上共同之處增多
B.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C.不同國家之間的社會發展水平差距縮小
D.各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24. 2008年某國生產甲種商品100萬件,每件商品的價值量為6元。如果2009年該國生產甲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甲種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單商品的價值量分別為
A.720萬元,6元 B.720萬元,5元
C.600萬元,5元 B.600萬元,6元
25.2009年4月,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5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①將擴大人民幣的職能從而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②使人民幣在一些國際貿易中發揮流通手段的職能
③有利於中國國內物價保持穩定
④有利於降低中國與貿易夥伴國的匯率風險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目前,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家電下鄉」活動,政府對農民購買家電產品給予補貼家電下鄉受到農民的歡迎。回答26~27題。
26.「家電下鄉」活動的推出有利於
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②閏動國內的消費需求
③通過消費帶動家電企業的生產
④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27.方出現了不法商家借「家電下鄉」銷售偽劣產品坑害農民的現象,這種不法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
①自主選擇權 ②知情權 ③公平交易權 ④求償僅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美國科研人員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隻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觸電般立即竄逃出去;又將青蛙放入涼水中,然後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溫度變化,卻沒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漸喪失逃生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青蛙效應」。回答28~29題。
28.「青蛙效應」說明的關於事物發展狀態的哲理是
①事物變化發展的實質是引起質變的量變
②事物的質變是由漸進的量變引起的
③事物的質變就發生在無形的量變之中
④事物的不顯著的量變可以向質變轉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應」在於能居安思危,並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學道理是
①認識「危」的條件、根源和前景是實現「安」的必要前提
②認識「危」的必須性,則可以安之若素、秦然處之
③認識「安」與「危」的依存、貫通關系,順應和迎接安危轉化的趨勢
④認識「安」與「危」的包含、轉化關系,努力實現轉危為安和趨安避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中國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做題為《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的演講,指出:「我之所以強調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就是因為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這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發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認識對象在變化發展,不能囿於靜止的觀點而無視其變化
②認識對象的改變,必然引起人們認識的改變
③看問題觀點的改變,是認識結論變化的前提和基礎
④看問題觀點的不同,會導致對客觀事物判斷的差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31.胡楊樹生長在中國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紮根深,抗乾旱,迎風沙,耐鹽鹼,生命力極強。人們贊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倒,倒而千年不朽」,稱其為「英雄樹」,譽之為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精神的象徵。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發人們昂揚的精神狀態,體現了意對物質的積極的反作用
②可以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國,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相對獨立性
③可以調動人的精神能量,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特殊決定作用
④可以促進入的全面發展,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2.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下列選項中,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組織和活動基本原則的是
①各級代表大會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②在法律的制定上實行少數服從多數
③重大問題的決策由人大常季委會負責
④在貫徹執行上實現嚴格的責任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3.在2009年3月十一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們就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化教育等建言獻策,會議提案組共收到委員提案5571件。這說明
①政協是我國制定政策法律的重要機構
②人民政協建言獻策是我國實現民主決策的重要環節
③提交議案是人民政協政治協商的根本途徑
④提交議案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4.民族區域自製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侯辦法》第四條規定,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從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①是該地方的提高權力機關
②可以依法根據本地實際制定相關法規
③有權根據國務院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
④其自治權即立法和文化管理彼治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5.自1990年到2008年11月,中國共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22項,累計派出維和人員上萬人次。2008年在海外執行維和任務的官兵有1900多人,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這充分表明
①中國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力量
②維和行動有利於實現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
③中國致力於加強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交流
④維和行動有利於擴大中國同聯合國其他成員國的軍事聯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Ⅱ卷(非選擇題)
本卷共4大題,共160分。
36.(36分)閱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花卉消費的國際需求迅速增長,北美、日本、歐洲成為世界三大花卉消費市場。同期,圖4所示國家成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國。
(1) 簡述該國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徵。(10分)
(2) 說明該國有利於花卉生長的自然條件。(13分)
(3) 概述該國發展花卉產業的社會經濟條件。(13分)
37.(32分)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國必有學而始立,學必以粹為有用。國不學則不國,學非粹則非學。非學不國,其將何以自存矣!
——鄧實:《國粹學》(1902)
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去。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
——鄧實:〈國學講習記〉(1905年)
十五世紀為歐洲古學復興之世,而二十世紀則為亞洲古學復興之世。夫周秦諸子,則猶之希臘七賢也。土耳其毀滅羅馬圖籍,猶之贏秦氏之焚書也。舊宗教之束縛,貴族封建之壓制,猶之漢武之罷黜百家也。嗚呼!西學入華,宿懦瞠目,而考其實際,多與諸子相符。於是而周秦學派遂興,吹秦灰之已死。揚祖國之耿光。亞洲古學復興,非其時邪?
——鄧實:〈古學復興論〉(1905年)
(1) 根據指出鄧實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對傳統文化認識的異同。(8分)
(2) 鄧實認為「亞洲古學復興」猶如歐洲文藝復興。評析這一觀點。(12分)
(3) 鄧實的主張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思潮。指出這一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38.(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黨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廢除人民公社,確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全面放開農產品市場,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糧食生產不斷躍上新台階,農產品供應日益豐富,農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十三億人口吃飯問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蓬勃發展,農村市場興旺繁榮,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億萬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據統計,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在1978年約有2.5億,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農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
材料二
表2 我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構成統計
年份 家庭人均純收入指數
(1978年=100) 食品支出% 交通通訊
支出% 文教娛樂用品
及服務支出%
1985 268.9 57.79 1.8 3.9
1990 311.2 58.80 1.44 5.37
1995 383.6 58.62 2.58 7.81
2000 483.4 49.13 5.58 11.18
2005 624.5 45.48 9.59 11.56
(1) 根據表2描述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指出這一變化說明了什麼什麼問題。(6分)
(2) 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途徑是大力發展農業,根據所學經濟學知識,提出發展農業的有效經濟措施。(6分)
(3) 結合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從黨的宗旨出發解決農民脫貧致富問題的,(10分)
(4)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原理,結合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改革發展中為什麼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標准。(10分)
39.(60分)閱讀分析資料和圖5,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魯)肅對(孫權)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縫隙,可乘之機)••••••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材料二
(魯)肅對(孫權)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今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困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陰,西和諧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熟收不簞食壹將以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魯和諸葛亮對荊州認識的相同之處。(4分)
(2)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魯肅和諸葛亮提出的戰略目標及實現步驟。(12分)
(3)根據材料一、二,分析荊州問題對孫、劉雙方未來關系的影響。(4分)
如4示意古荊州部分地區。
(4)據圖5分析古荊州地區的交通地位。(12分)
(5)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簡析當時荊州地區的農業發展條件。(8分)
材料三
三國時斯的荊州地區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區。這一區域位於我國經濟梯次發展戰略的中部。為統籌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國家推進「中部崛起」戰略,確定其為重點開發區域,擬加大對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投入,從而使該地區而臨吸納資源、資金和人才的絕好時機。同時,東部發達地區進入產業升級換代的新階段,也使該地區具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戰略的指導下,位於該地區的甲地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1978年 全國 28.2 47.9 23.9
甲地 51 30 19
2007年 全國 11.3 48.6 40.1
甲 29.7 33.5 36.8
(6)根據表3,指出甲地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並分析其經濟發展的特點。(10分)
(7)運用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結合材料分析三國時期的刑州地區在當時和現在所處地位的不同。(10分)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參考答案和評分參考
第I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
1.A 2.B 3.D 4.A 5.B
6.B 7.D 8.C 9.B 10.C
11.A 12.C 13.B 14.C 15.D
16.C 17.B 18.C 19.D 20.A
21.A 22.B 23.A 24.C 25.D
26.B 27.C 28.C 29.D 30.B
31.A 32.C 33.B 34.B 35.A
第II卷共4大題,共160分。
36.(36分)
(1)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赤道從北部穿過(位於低緯地區或熱帶地區),西臨太平洋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多高峰。
(2)(地處低緯),雨量較充沛, (地勢較高)常年光照充足,氣候溫暖,年溫差小
(3)通過航空運輸, 可以方便聯系北美、歐洲等花卉消費市場。
該國(為發展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 (政府決策)推動花卉種植和出口。
37.(32分)
(1)同:反對儒學獨尊。
異:鄧實:倡導國粹立國,認為西學與傳統文化相通。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認為傳統文化禁錮思想,阻礙社會進步。
(2)評分標准:(1)答案應包括四個方面:①對文藝復興的認識;②對「亞洲古學復興」論的看法;③分析兩者異同;④總體評價。
(2)評析須有史實、有分析、有論點,言之成理。
(3)歷史背景:民族危機加深:西學東新;探索教國之路;傳統文化的影響。
作 用: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導致復古守舊,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機。
38.(32分)
(1)從長期趨勢看,食品支出比重下降,交通通訊支出、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比重上升。 這說明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生存資料消費的比重下降,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的比重提高,說明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改善,消費質量提高。
I. 高2歷史題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請把它選出來,並把它前面的字母填塗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每小題2分,共48分。)
新航路開辟以後,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西方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積累原始資本、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使東方日益從屬於西方。根據相關知識回答1—6題。
1.歐洲航海家首次發現新大陸的航行的出發地是右圖中的
2.一個英國政論家描述英國時這樣說道:「我們的船隻滿載著原料歸來,又將滿載著製成品返回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按照自然法則,用原料換成製成品的方法使各個國家相互服務,顯示人類的兄弟之情。」這段描述所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A.英國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B.中國淪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成為英國經濟的附庸
C.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D.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3.為了開展某研究性課題,同學們搜集到中國通商口岸興建大批外資企業、英國在印度大力投資修築鐵路、法國高利貸資本發達、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產量佔全美產量的90%以上等相關資料。該研究性課題的主題最可能是
A.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 B.資本主義國家大肆資本輸出
C.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組織的形成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4.依照中國刑法第四十八條、第三百四十七條的規定,2009年12月29日上午,英國毒販阿克毛?沙伊克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被注射執行死刑,成為第一個在中國被判處死刑的英國人。「阿克毛案」被譽為「遲到了一百多年的審判」。19世紀40年代英國毒販在中國肆意妄為卻能逍遙法外,是受益於
A.《南京條約》 B.《望廈條約》 C.《黃埔條約》 D.《天津條約》
5.光緒帝詩雲:「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資劇冠挫我軍。後來無道終許汝,致遠深沉第一勛。」此詩反映的戰爭是
A.第一次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6.19世紀晚期,美德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不包括
A.採用新技術新設備 B.在世界佔有廣闊的殖民地
C.擁有統一的國內市場 D.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比較高
思想文化的發展往往走在政治變革之前,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起重要作用。根據相關知識回答7—9題。
7.「若是我們要指定中世紀科學終結是哪一年,我們就推舉1543年,那年根據實驗方法而確立的兩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維薩留斯所著《人體結構》,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體運行之道路》。」將《天體運行之道路》作為中世紀科學終結的標志是因為它
A.開創了近代實驗科學,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B.開辟了天文學新領域,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
C.撼動了中世紀神學基礎,顯示了挑戰權威的態度
D.概括了宇宙運動規律,指引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方向
8.歐洲文藝復興和中國維新思想都被稱為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對二者的共同點表述正確的是
A.都宣揚天賦人權、民主法制 B.都反對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C.都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 D.都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9.1929年5月4日,國民黨上海特別市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輯的《五四特刊》認為,五四運動輸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陳腐便是過火」。這里的「陳腐」與「過火」思想分別是指
A.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學和實業救國
C.民主科學和馬克思主義 D.新三民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它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近代化進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根據相關知識回答10—15題。
10.在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各國實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中阻礙工業革命進程的是
A.圈佔土地建立資本主義農牧場 B.以法律形式保障小農土地所有制
C.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D.開墾西部土地建立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
11.1804年8月9日,曼徹斯特某棉紡織廠廠主激動地對工人們說:「這一批布我們也能在一小時內完工啦!」四位同學對這則材料發表了如下看法,最為合理的看法是
甲:這太誇張了,不可能在這么短時間內織好一批布料
乙:這是真實的,因為我聽說這則材料來自於一位學者的著作
丙:這有可能,廠主可能招募了大批工人,以完成任務
丁:這有可能,廠主可能引進了機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A.甲 B.乙 C.丙 D.丁
12.「1815年,法國與英國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地位的失敗,標志著倫敦將成為世界的經濟中心……此後,法國再也未能重現其往日作為「超級」大國的輝煌,她已淪為二流強國。」這段材料所述狀況產生的原因是
①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而法國尚未開展工業革命
②1789年到1815年法國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動盪
③啟蒙思想對英法兩國的不同影響
④18世紀英法爭奪歐洲霸權和殖民地戰爭,法國戰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西服流行的同時,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保留下來;酒吧多起來了,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也在走向興盛。」日本社會生活的這種變化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近代西方文明的影響 B.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
C.明治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 D.人們思想文化觀念的改變
14.隨著輪船、火車、汽車在近代中國的出現,「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憐坐下擠非常」這樣的竹枝詞也開始流行起來,這主要反映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
A.加強了中國各地之間的聯系 B.導致了中國人口遷移
C.沖擊了中國的封建等級制度 D.沖擊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
15.全世界最大的博覽會將於2010年在中國上海舉辦,上海世博會將是探討人類城市生活的盛會,是一曲以創新和融合為主旋律的交響樂,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下列圖片不是上海近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是
A.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總局 B.榮氏兄弟創辦福新麵粉公司
C.嚴復創辦《國聞報》 D.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
政治民主化體現了人類社會由專制向民主、由人治向法治演變的過程。根據相關知識回答16—21題。
16.「與別國不同,英國沒有固定的國慶日,國王的生日就是國慶節……在各種宴會上,人們會為國王的健康乾杯,卻從不提議為首相祝酒。」這種持續至今的現象反映的本質是
A.英國人有許多保守習慣 B.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保留了封建殘余
C.英國國王的權力超過了首相的權力 D.英國國王與首相的權力相互制約
17.美國經濟的整體下滑雖然被抑制,失業率卻呈螺旋上升之勢。2009年12月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講演時提出了促進就業、降低失業率等新舉措。這些新舉措需要國會通過才能付諸實施。奧巴馬表示,實施這些措施所需的資金總額將取決於國會通過的計劃規模。有人通過這一事件對美國的政治體製作出了如下評價,你認為正確的是
①美國總統與國會是相互制約的關系 ②美國總統擁有制定政策法規的權力
③美國國會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④美國政治體製成功地實踐了三權分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④
18.以圖證史是歷史研究的新方法,史學家布克哈特把圖像稱作「人類精神過去各個發展階段的見證」。下列圖片反映文獻為近代社會提供法律規范的是
A.《論法的精神》 B.《獨立宣言》 C.《人權宣言》 D.《拿破崙法典》
19.1830年7月27-29日,法國議會將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權力寶座,史稱「光榮三日」,「光榮」的含義源自英國「光榮革命」。據此推斷「光榮三日」後法國的政體應該是
A.君主專制 B.君主立憲制 C.民主共和制 D.責任內閣制
20.當你的老師談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反法西斯主義、黑人民權運動等史實時,你不由自主地想到的歷史概念是
A.三權分立 B.社會保障 C.人權 D.君主立憲
21.下圖是一份報紙的號外,從中可獲取的歷史信息是
A.這是1920年一份報刊 B.報到的新聞焦點城市可能是北京
C.表明工人階級已經登上政治舞台 D.抨擊南京政府失敗的外交政策
工業革命後,世界上出現了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股思想潮流。根據相關知識回答22—23題。
22.中國辛亥革命的爆發反映了
A.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潮流 B.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潮流
C.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潮流 D.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潮流
23.下列與民族主義進步潮流相關的表述,正確的是
A.拉美獨立運動徹底鏟除了封建主義
B.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先進的領導階級
C.亞洲的覺醒反映了舊式民族解放運動的典型特徵
D.塞爾維亞的參戰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24.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學》中稱:「歷史不僅是政治史、軍事史和外交史;而且還是經濟史、人口史、技術史和習俗史;不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歷史,而且還是所有人的歷史。」在這里,雅克?勒高夫強調的是
A.從社會各方面發展的角度闡釋歷史 B.以關注下層民眾的視野認識歷史
C.以辯證發展的眼光研究歷史 D.從與現實聯系緊密的角度探索歷史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
二、問答題(共52分)
25.(22分)實現工業化是世界近代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趨勢。世界近代史上兩次工業革命使歐美國家相繼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同時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也捲入到工業化潮流之中。工業化這把雙刃劍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問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英國擁有)很大的、不斷擴展的市場……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都多……由於行會較早瓦解,由於對傳統的條塊農田的圈佔,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裡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上半期英國基本完成工業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的三大條件。(6分)
材料二:美國鋼鐵業統計表
年份 1870 1900
企業總數(個) 808 669
工人總數(人) 78 000 272 000
產量(噸) 3 200 000 29 500 000
投資額(美元) 121 000 000 590 000 000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紀後期美國鋼鐵業發展變化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鋼鐵業的發展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業化進程中取得了怎樣的成果?(4分)
材料三:農業是我國古代的主導產業,它為我們在歷史上的不斷進步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直到近代,作為一個已經落後於世界的傳統農業型國家,我們在西方國家開始進行工業革命一百年後,終於也邁開了近代工業使用動力機械的步伐。然而中國的最初90年,卻步履維艱,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傳統農業大國的地位才得以改變。
(3)根據材料三,指出我國「邁開了近代工業使用動力機械的步伐」是從哪一歷史活動開始的?中國工業化「最初90年步履維艱」的客觀因素是什麼?(6分)
材料四:2009年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它反映了各方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願。12月19日會議以決定附加文件方式通過了「哥本哈根協議」, 在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方面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氣候安全、生態安全和低碳發展等一系列嶄新的理念,可能會導致人類的生活方式、經濟模式和國際格局進一步演變。
(4)結合世界近代工業化進程中機器動力裝置的創新發明和能源的開發利用,簡要指出材料四所述會議召開的歷史淵源,它給當代各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啟示是什麼?(6分)
26.(共30分)世界近代史是一部歐美各族自強復興的歷史,歐美各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近代文明的中心。中華民族卻落後於世界近代化進程近一個世紀,直至新中國的成立,才奏響了民族復興的序章,打開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命運之門。這一段近代各民族復興的歷史發人深省。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13塊殖民地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移民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美利堅民族的形成使北美13塊殖民地各自為陣的反英的民族獨立戰爭統一了起來……
……這場戰爭最終清除了聯邦只是一個各州的聯盟,而其成員可以隨意退出的觀念。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種觀念,即美國不是由各成員州組成的,而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團結在一起的人民組成的一個整體,即一個民族國家。
——R?帕爾默等《近現代世界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中美國通過哪一場戰爭成為了「一個不可改變的團結在一起的人民組成的一個整體,即一個民族國家」?這場戰爭為美利堅民族的崛起提供了什麼條件?(10分)
材料二: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德國在短短30年間,「從一個『詩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轉變成為了一個以工藝技術、金融和工業組織以及物質進步為公共生活的顯著特徵的民族」。下圖反映了德意志某一歷史時期的版圖變化狀況。
(2)根據材料二,指出德意志民族開啟近代民族復興之路的前提是什麼?它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的?此後,促成德意志民族在短短30年間發生巨變的主要內外因素又是什麼?(8分)
材料三:19世紀以後歐洲「每個國家突然之間有了要使自己民族強大的感情,但都忘記了別的國家也會有同樣的情緒;每個國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財富,每個國家都想從別國得到點什麼。」
(3)概括材料三反映出的狹隘民族主義的內容。面對歐洲狹隘民族主義的泛濫,近代前期中華民族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變革,你認為哪一事件對近代中華民族復興最具進步意義,並說明你的理由。(8分)
(4)談談你從近代世界各國民族復興中得到的啟示。(4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8分)
1—5 AADAC 6—10 BCDCB 11—15 DDBDC
16—20 BCDBC 21—24 BCBA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25題22分,26題30分,共52分。)
25.(共22分)
(1)市場:殖民擴張擴大了海外市場,圈地運動擴大了國內市場;(2分)
資金:殖民擴張和海外貿易提供了資金來源;(2分)
勞動力:圈地運動和行會較早瓦解,提供了勞動力資源。(2分)
(2)特徵: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鋼鐵業出現了壟斷組織)。(2分)
成果:美國工業產量巨增,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2分)
(3)洋務運動。(2分)
客觀因素:自然經濟的阻礙;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阻撓破壞。(4分)
(4)歷史淵源:第一次工業革命改良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煤的開采和使用,造成了環境污染;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的開采和使用,加劇了環境污染。(4分)
啟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等。(2分)
26.(共30分)
(1)原因:統一的國內市場;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文化。(4分)
戰爭:南北戰爭。(2分)
條件: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4分)
(2)前提:德意志的統一。(2分)
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2分)
內因:兩次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外因:殖民擴張。(4分)
(3)內容: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敵視掠奪其他民族。(2分)
最具進步意義的政治變革:戊戌變法或辛亥革命。(2分)
理由: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中國民族復興的進程。(4分)
(4)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前提;大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走和平發展之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