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山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唐山博物館改擴建方案的主要設計理念是「讓城市歷史成為博物館展示和收藏的一部分」。根據這一理念,博物館原有的南、西、北三座「品」字型舊建築全部保留,同時,為了彌補既有老建築的不足,在「品」字形展館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增建一座現代時尚新館,形成新舊相間、錯落有致的5個展館。
從建築風格看,博物館老建築修舊如舊,除對頂部做出局部處理外,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色調、材質與風格;而兩座新館採用層次錯落的設計,以絲網印鍍白釉玻璃做外飾,外觀輕盈靈動。厚實、莊重、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舊館與輕盈、時尚、極富現代氣息的新館交相輝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兩者的特色在對比中凸顯,散發出和諧之美。
改擴建後的唐山博物館仍位於鳳凰山公園東側,開放式設計使市民可以經由公園進入博物館區。博物館建築群和館前廣場構成了公園的一道獨特風景,鳳凰山也在博物館的映襯下更顯雋秀。新老建築的結合、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交融,使得新唐山博物館在眾多地市級博物館中獨具特色。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民俗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唐山博物館將在A館推出「冀東文藝三枝花」展覽,內容涵蓋「評劇」、「皮影」、「樂亭大鼓」及「唐劇」四個部分。
「評劇百年」將展示評劇從1909年到現在一百餘年的發展歷程,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到花淑蘭、韓少雲、洪影等評劇名家穿過的戲服,還能欣賞老唱盤中的經典名家唱段。在皮影展覽部分,博物館將展出上千件皮影實物,包括明末老藝人雕刻的作品。參觀者還可以到展台上親自動手操縱皮影、學習影人雕刻技術。
「為增加展覽的故事性、趣味性,部分皮影實物會以劇目的形式展出。」王春斌介紹,2005年博物館曾舉辦過一次皮影展,當時引起了轟動,很多參觀者都表示沒想到皮影這么好看。「這次展出將做得更精美、更細致,展覽手段也更加先進,充分運用聲光電、多媒體等技術,將展品全方位、立體式地呈現給參觀者。」
現代高科技的展陳方式也是新唐山博物館的亮點之一。以往博物館的展覽陳列方式比較單一,幾乎都是以靜態展品為主,缺少吸引力。此次布展,博物館聘請了來自北京、石家莊的三家著名展覽裝飾設計公司進行展陳設計,在突出文物展品的基礎上,採用光電、音響、電子觸摸屏、多媒體、動漫等多種現代科技手段布展,大大增強了展覽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博物館根據不同展覽內容選擇不同的表現方式。」王春斌舉例說,「再現原始人類生活場景採用了環幕投影、明清時代遵化冶鐵場面採用了幻影成像、南堡制鹽場景採用了雕塑景觀,美術名家劉漢宗先生的一幅11米長卷《陶瓷史畫》被做成動畫進行展示,和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里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生動。」
改擴建後,新唐山博物館的展陳面積達到1.2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2.4萬余平方米。博物館的功能將更加完善,集收藏、研究、宣傳、展示、教育及休閑娛樂於一體,成為公眾共享的文化樂園。
博物館B館開辟了文博互動樂園,參觀者可在此感受電子考古、文物拼圖的樂趣;D館(新建館)建有多功能報告廳,今後將舉辦專家講座、小型音樂會等文化交流活動;E館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將面向青少年開展手工製作、科學小實驗等一系列學習實踐活動,寓教於樂;E館的臨時展廳將舉辦多種臨時展覽,不斷給市民以新鮮的藝術感受,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博物館還將面向社會開展徵集博物館之友、義務講解員等活動,增加市民與博物館的交流與互動。
Ⅱ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陝西歷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館名碑池、主館、庫區、東南角樓、西南角樓、臨時陳列廳、行政用房、業務用房等一組仿唐風格建築群組成。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址在西安市小寨東路翠華路口,其優點是用地方整,四周有路,位於城市幹道的交叉口,距市中心較近,交通方便;同時這里距大雁塔曲江風景旅遊區僅一公里左右,在城市旅遊路線上,與大小雁塔均有較好的通視線;特別因為這塊地上無搬遷任務,近旁的幹道有城市管網設施,便於工程上馬。但其不利之處是用地略感局促,發展徐地不大。作為大型公共建築近旁還缺少公共廣場或公用綠地。根據上述場地條件及現代化博物館的功能要求,陝博建築物採取了相對集中緊湊型的布局。
博物館建築整體充分體現了設計大師張錦秋「在技術上達到國際水平,建築藝術上成為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的設計思想,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設計上,借鑒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成,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特點」。整座建築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樸凝重的格調,營造出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氣氛,再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風范,表現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太極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間構圖特色以及千百年來早已潛入中國人空間意識中的「超以像外,得於寰中」的東方宇宙哲理。
Ⅲ 博物館設計理念(就是依據)
如我國的上海博物館新館位於市中心的人民廣場,與市政府辦公樓相對,內位置比較重要,建容築師根據建築的空間環境,建築風格的內外關系,積極利用地下空間配合城市中心廣場的尺度,建築地上的部分主要是展示空間,地下是行政辦公、庫房、機房等輔助用房。地上地下的面積基本上相當。利用地下空間的成功地碩塑造博物館建築形象,其做法不失為一較好的例子。
當代社會的環境意識正在不斷加強,因此達到建築與環境的充分融合是建築師追求的目標。
在城市中心區,歷史文化地區,自然景區的博物館以及遺址博物館,它們的外部環境具有各自的秩序和特點。其中一部分博物館是通過地下空間的利用,在環境中求的適應自身的存在方式。這種得體的,具有親和力的表達方式已經得到人們廣泛的接受和歡迎,並且為地區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作出貢獻。
Ⅳ 博物館前的廣場該怎麼設計
如果是歷史博物館應該顯得莊重一些,色彩搭配方面以暗色為主。如果是為了表現現代生活的博物館則應該添加一些現代科技以及歡快的元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南京博物院的建築布局
中央博物院的建築設計思想是力圖體現中國早期的建築風格,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同時區別於中山東路上其他幾幢大屋頂的仿古建築。遼式建築於10一12世紀在中國北方形成,它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又有變化。主要表現為造型朴實雄渾,屋面坡度較平緩,立面上的柱子從中心往兩邊逐漸加高,使檐部緩緩翹起,減弱大屋頂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頂下簡潔而粗壯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結構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來的建築斗拱,裝飾意味越來越濃,受力性能越來越弱。中山東路的其他幾幢仿古建築,基本上屬於仿明清風格。博物院建築委員會經過研究,決定採用遼代的式樣來建造博物院。
在最初的規劃中,國立中央博物院的設計規模十分宏大,這就需要建築風格氣魄宏偉,嚴整開朗,才能達到原本設想中的效果。20世紀初的中國早期現代設計師們,受歐美復古思潮的影響,推崇唐、遼式建築風格。以梁思成、劉敦楨為首的古建築研究機構「營造學社」發現,遼代建築不僅在風格上繼承了唐代建築的豪爽之風,而且更有加強的趨勢。遼代建築以造型朴實雄厚而出名,因此它的屋面坡度較平緩,同時立面上的柱子從中心往兩邊逐漸加高,使檐部緩緩翹起,不僅給人輕快騰飛之感,減弱了大屋頂的沉重感,同時也擴大了屋子內部的空間,更好地滿足展覽陳列空間的規整需求。由於當時南京中山東路上其它幾幢仿古建築基本上是採用的仿明清式風格,為了與它們有所區分,遼代建築成了最好的選擇。
遼寧錦州義縣奉國寺是中國遼代木構建築的典範。它建於遼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其建築群的主要遺存為大雄殿,是國內現存最古老最龐大的佛殿。其建築形態反映了遼代建築的典型特徵,既受到宋代建築技術與規范方面的影響,又在文化價值上保存了唐代遺風。梁思成、劉敦楨為首的設計師團隊在多方研究與比較下,最終決定館舍的建築外形以奉國寺為藍本,實現古樸雄厚、氣魄宏偉的建築風格。
老大殿的主體結構採用了以奉國寺為藍本的遼式風格,但是其在各部分細節上仍然有眾多的創新以及改變。首先體現在建築師對於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在中西文化相碰撞下,採用仿古外形的同時,在內部材料的選用上以西方建築材料,如水泥為主,與傳統的木材相比,既加強了建築的牢固性,也增加了其使用的年限,可謂一舉兩得。其次,在內部結構設計的細節上也有自己獨特的創意。如將陳列室設計成平屋頂式的結構,這不僅沿用了當時美國眾多博物館所採用的形式,同時也是一次力圖將中式建築與西式建築相結合的實踐。對於傳統的建築形式,平屋頂式的結構更有利於採光、擴大空間等,更加能夠適應博物館這一特殊性公共建築的各項要求。
徐敬直的設計圖原是仿清式建築的,在梁思成、劉敦禎兩位顧問的指導下,徐敬直和李惠伯兩人重新設計了建築圖案。總體布局強調深層次的對稱軸線,主體建築離中山東路主幹道較遠,前面留下寬敞的空間,做草坪、廣場和綠化帶,大殿前建有寬大的三層平台,這樣設計,可以襯托主體建築的雄偉高大。大殿仿遼代薊縣獨樂寺山門形式,其結構多按《營造法式》設計,某些細部和裝修兼采唐宋遺存。大殿為七開間,屋面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鋪棕黃色琉璃瓦。陳列室仿自美國某博物館,做成平屋頂,外牆加中國古典式挑檐,使之與大殿風格協調。整座建築物設計科學合理,比例嚴謹,是在滿足新功能的要求下,採用新結構、新材料建造的仿遼式殿宇的優秀實例,受到建築界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
第一期工程約佔全部工程的58.5%,約需款90萬元左右。建築委員會採用招標的形式確定工程的營造者。投標廠家達22家之多。1936年,建築委員會經仔細審查考察,最後確定江裕記為承建人,新金記和余洪記為候補得標人。合同正式簽訂後,江裕記於同年6月初動工興建。院舍工程進行一年多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原本還有半年完工的工程不得不於8月底停工。當時第一期工程已完成大半(約完成75%)。
建國50年來,首先把原中央博物院留下的建築未了工程,修繕而裝飾一新,屋頂鋪蓋金黃色琉璃瓦,添砌仿漢闕大門,修築庭前馬路,綠化周圍環境,興建大殿前的月台。門前面向通往東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蔭大道,滬寧高速公路經門口穿過而進入市內繁華地區;門內庭園廣闊,花木蔥蔥似錦,襯托出仿遼式宮殿建築的陳列大殿的端嚴和壯觀。
除原有中山門、朝天宮兩處藏品庫房外,又在大殿右側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現代化的新庫房,使文物保管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大殿底層的新展廳,即30年代原圖紙上設計的連接二樓陳列大廳的底層陳列廳,計2400平方米,也已建成,連同二樓2390平方米陳列大廳,舉辦有《長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我們的昨天——祖國的歷史、民族和文化展》、《江蘇考古陳列》三個基本陳列,常年對觀眾開放。大殿前方西側的一座與現大殿相似的仿古宮殿式藝術陳列館,即30年代原計劃興建中的工藝館,計12600平方米。內設珍寶館、青銅館、瓷器館。書畫館、玉器館、織綉館、陶藝館、漆藝館、民俗館、現代藝術館、名人書畫館等11個專題陳列展館。
Ⅵ 中國首都博物館的歷史建築風格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用地面積24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北部
設計了綠色文化廣場,東部設計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築物(地面以上)東西長152米、南北寬66米左右,建築高度41米。建築外形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面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的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為觀眾營構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情調的環境。
首都博物館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巨大的屋蓋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深遠挑檐;通長的石質幕牆象徵著中國古代城牆;廣場起坡傳承古代高台建築風格;在大廳北門外地面上鑲嵌清代丹陛,大廳內有明代牌樓,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築平面中心軸線特點;橢圓形的青銅展館斜出牆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青銅、木材與磚石的大量運用更顯一種歷史的久遠。北廣場和大堂地面所用石材,產於自古以來為營造北京城供應石材的房山地區;方形展廳的外裝飾,採用北京最常見的榆木;橢圓形展廳的外裝飾,採用青銅材料,並飾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的紋樣。鋼結構棚頂、玻璃幕牆等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高大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順應了當代建築的國際流行趨勢。
Ⅶ 文化廣場的文化廣場的設計
項目位於老河口主城區的核心部位,北京路與勝利路的東北角,北與老河口市博物館相鄰內;西部隔北容京路與奧華國際大酒店相望;東部與老河口火車站相接,遠期鐵路東遷後,現老河口火車客運站用地將並入廣場范圍。規劃總用地面積為26791平方米(40.2畝),工程分二期實施,其中;一期規劃用地面積為19331平方米(29畝),二期規劃用地面積為7460平方米(11.19畝)。廣場定位為抗戰文化及集會廣場。空間布局為一心、兩軸、三片1.一心:以中央噴泉和代表八年抗戰的八根圖騰柱作為整個廣場的中心景觀。2.兩軸:以火車站建築的中心點與北京路的垂直線作為整個廣場的中軸線,也是整個廣場的歷史軸線(主軸線)。貫穿入口景觀——中央噴泉(黃河大合唱)——浮雕柱——浮雕牆——歷史博物館。以勝利路—噴泉—浮雕柱—紀念碑—第五長官司令部這條軸線作為景觀游覽軸線(次軸線)。3.三片:主要指臨北京路的市民休閑片區、中央集會片區和臨火車站以綠化為主的休憩片區。力求整個廣場動靜分區,達到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Ⅷ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場館設計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總體布局通過以東西走向的人民大禮堂對稱軸為主軸線,並以一個完形將人民廣場與博物館主體建築聯系起來,主軸線上人民大禮堂、人民廣場、博物館三位一體,一氣呵成,張馳收放灑脫自如,形成「三位一體」的四維效果(包含人群的行為運動)。通過對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變化、肌理對比,形成統一簡約而又內涵豐富的象徵圖形。人民廣場與博物館一體圖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圖案連接。從東端人民大禮堂向西望,博物館主體的玻璃頂在陽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廳山石狀)中升起的紅日,顯出勃勃生機。從西端博物館東望,人民大禮堂在人民廣場和諧曲線環抱的映襯下,昭示出博物館和人民大禮堂兩個不同時期標志性建築的歷史對話,而人民廣場則成為對話的極佳場所,這種生動、諧趣的對話方式,既強調了歷史和社會的人文關懷,又展示了重慶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這座氣勢恢弘,內涵深邃的博物殿堂,在建築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歷史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弧形外牆和對面大禮堂的圓形傳統建築,形成一種向心力的呼應和整體吻合:弧線代表著水利大壩,而圓型代表著古建築的文化特徵。大面積的藍色玻璃和古樸的砂岩,規避了一般大型建築用大理石、花崗石帶來的珠光寶氣,同時,藍色玻璃象徵著水,而砂岩外牆則代表著山,充分體現了我們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而且外牆砂岩是專門從澳大利亞購進的,在晴天、陰天、雨後等不同的時候,砂岩的顏色都會有微妙的變化。博物館正上方的玻璃穹頂不僅是滿足了大堂採光的需要,而且,這個漏斗型的圓形穹頂,在外型上很像一個巨大的承露盤,一方面取「三峽之水天上來」之意,另一方面,水通過三層疊瀑,一瀉而下,與人民廣場連相。這樣就體現了博物館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潤大地的寓意。大門前由西向東的三疊水池,暗合我國從西到東的三級階梯地勢。博物館的左右兩邊外牆上,各有一幅巨大的浮雕。浮雕取材於遠古巴人的造型藝術符號:巴人圖騰白虎,三峽特有的魚,巴人信仰的巫教里的迎魂樹、迎魂舟和楚文化的標志———朱雀鳥,它意味著巴楚同在一條江上,共同創造了遠古長江文明。位於博物館正面右上方,有一個4米見方的巨大篆體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9個大字。據了解,在建築物上戳印章這種創意,在中國還是首次,而篆體本身就透漏出歷史的滄桑。
作為一個傳承並延續著歷史文脈,提供公共文化資源的場所,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一座擁有豐富藏品的綜合性現代化博物館,它採用了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突出文物展品的形象特徵,使其具有直觀、生動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達到文物展品的歷史文化內涵與陳列形式的藝術構想的協調統一。各具特色的陳列展覽,使人人都有受歷史文化和藝術熏陶的平等機會。
Ⅸ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設計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用地面積24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北部設計了綠色文化廣場,東部設計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築物(地面以上)東西長152米、南北寬66米左右,建築高度41米。建築外形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面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的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為觀眾營構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情調的環境。
首都博物館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巨大的屋蓋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深遠挑檐;通長的石質幕牆象徵著中國古代城牆;廣場起坡傳承古代高台建築風格;在大廳北門外地面上鑲嵌清代丹陛,大廳內有明代牌樓,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築平面中心軸線特點;橢圓形的青銅展館斜出牆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青銅、木材與磚石的大量運用更顯一種歷史的久遠。北廣場和大堂地面所用石材,產於自古以來為營造北京城供應石材的房山地區;方形展廳的外裝飾,採用北京最常見的榆木;橢圓形展廳的外裝飾,採用青銅材料,並飾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的紋樣。鋼結構棚頂、玻璃幕牆等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高大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順應了當代建築的國際流行趨勢。 首都博物館設計方案,經過兩輪國際招標,從16家中外知名建築設計機構提交的22個設計方案中選出的。博物館建築落成後,已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一致稱贊。新館建築用地2.4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建築高度40米,地上五層、地下兩層。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與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精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如:外觀外傾斜的青銅體破牆而出,懸挑的大屋頂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出檐,青灰色磚牆模糊了古城牆與現代幕牆的界線。寬闊的廣場和大堂也取材於皇家宮殿高台建築的手法。在博物館中軸線上,大廳外地面鑲嵌清代丹陛,大廳內有明代牌樓,體現中國傳統中心軸線特點。在建築材質上,青銅、木質與磚石的大量運用更顯現一種歷史的久遠;鋼結構棚頂、玻璃幕牆又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高大的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更順應了當代建築的國際流行趨勢。
佛像展廳佛像展廳共展出佛像262尊,分為漢傳佛像和藏傳佛像藝術。看過這個展廳,各式各樣的藝術造型讓觀眾了解到佛像藝術在我國漢族、藏族地區的發展、演變。展廳中一尊「銅鍍金大成就者毗瓦巴」,是明代宮廷造像,通高18.5厘米,如此大型的佛像非常罕見。佛像造像十分生動,雙目圓鼓,面露喜色。右腿橫盤,左腿支起,左手上舉,食指伸出作上指狀。這種造型表現的是毗瓦巴與賣酒女打賭而定住太陽時的姿勢。
玉器展廳
在玉器展廳共展出文物181組件,將玉器發展的基本脈絡展示給參觀者。展品中有大量王公貴族墓出土的以及帶有皇帝年款、刻有御制詩文的玉器。一部分小件玉器前均配有放大鏡,使觀眾更好感受我國古代玉雕的高超工藝。展廳中備受關注的是一方乾隆御璽。據了解,這方玉璽是2004年首都博物館以250多萬港元從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購得的。這方「白玉鏤雕龍紐方形璽」是清乾隆皇帝禪位給嘉慶帝而自居太上皇前不久所刻的印璽,從「八徵耄念之寶」的印文可知,是乾隆80壽辰(1791年)所治印璽之一,屬乾隆私印。乾隆皇帝曾在很多著名書畫上用過它,因此也可作為鑒別書畫真偽的依據之一。
瓷器展廳
瓷器展廳中展出了北京作為都城歷史時期出土和傳世的瓷器170組件,青花釉里紅海水雲龍紋天球瓶在2000年就已價值1000萬元。另外宋遼金時期的定窯白釉童子誦經壺、元大都出土的青花鳳首扁壺、乾隆松石綠地粉彩蕃蓮紋多穆壺等名貴瓷器都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精品。展廳中還列有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這對葡萄紋杯與雞缸杯為同時期作品,都是明代官窯的代表作,而雞缸杯只有一隻,葡萄紋杯是一對,這對杯子是在清初重臣索尼7歲孫女的墓中出土的。
書房展廳
書房展廳共展出文物149組件,其中有乾隆款御墨、御制淳化軒刻花紙、四大名硯、明代竹雕張希黃款山水樓閣筆筒等珍貴文物。磨磚對縫的月亮門、精緻的花窗、畫案、書櫃、綉墩……走進這間展廳,就像走進明清時期文人的書房。由於這里展出的多是筆、墨、紙、硯等比較嬌貴易乾裂的文物,展櫃和展廳中特別增設了多台加濕器來保證文物安全。
鎮館之寶
乾隆御制碑分為碑身、碑帽、碑座三個部分,帽和座各有兩個,一共五件。全碑總高6.7米,重40多噸,漢白玉石材,保存非常完好,碑身上全部是少見的乾隆正楷手書《皇都篇》、《帝都篇》,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這兩首詩篇生動具體地表達了乾隆皇帝「在德不在險」和「居安思危」的治國思想。
這兩篇文章也是這個巨型石碑最大的文物價值,是研究和展示北京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文獻。碑座為束腰須彌座,刻有卷草花紋,精美異常。
該碑1935年前後曾立於北京天橋十字路口西北方的「斗姆宮」內;1915至1919年間被移至先農壇;1949年育才學校進駐先農壇時,尚立於內壇東北角;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該碑被人為推倒,散放地表;之後由於「文革」期間的種種工程,碑的各個部件被陸續埋入地下。依據這些線索,2003年,尋碑工作開始啟動。工作人員先是動用探測儀進行現場探測,但結果令人失望。後來,根據一位老人的回憶,初步確定了御碑的方位。2004年春節前,在先農壇內壇,北京方便食品廠院內的一間辦公室地下,發現了碑身一角,此後又找到了碑帽和底座。
乾隆御制碑保存非常完好,但因為年代久遠,碑體上出現了一些裂紋,不過並沒有通透裂縫。為了保證碑體不受損壞,在立碑前已經對石碑進行了修復。較大的裂縫用鋼筋加固,並進行了灌膠處理。為避免風雨和陽光對石碑的侵襲,今後整座石碑將用特製玻璃封罩。玻璃罩上下留有通氣孔以便空氣流通。據介紹,選用的玻璃不僅強度大,用錘子都砸不碎,而且還能防紫外線。
數字放映廳
數字放映廳主要展示北京在歷史中的朝代更迭與發展,此放映廳在2013年6月首都博物館公開招標選拔實力公司,打造出的最現代化的數字放映廳,剛剛完成全新的改造升級,改造後的數字放映廳運用目前最新的數字放映技術。展示的主要內容為《輝煌的北京》。
《輝煌的北京》影片將以全新的視角展現北京在歷史中的朝代更迭與發展,以三維動畫與三維特效的方式詮釋北京城在歷史長河中古今發展變化作為主體,以充滿視覺沖擊力的影視節奏和極具儀式感的視聽表現烘托出一個具有濃厚歷史氣息文化的北京城。在創意要求上追求無與倫比的視覺沖擊力與表現手法的強大張力,更要契合歷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以巡視的視角俯瞰整段北京城的歷史,帶領觀眾融入其中,渲染強烈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首都博物館新館不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設施,同時也是北京地區文物保護、文物研究、面向公眾和廣大青少年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歷史及科學知識的基地,還是北京市舉辦禮儀和慶典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民群眾旅遊和休閑的理想去處。 建築設計重視博物館的特定功能要求,力圖以清晰的、簡明的、富於邏輯的方法處理好各功能區間的關系。主要的功能區分為:展陳區、社會教育區、綜合服務區、業務科研區、地下停車庫、行政辦公區、安全保衛區、藏品庫區、設備區。 文物安全的環境監控:首都博物館採用恆濕不恆溫的先進、獨特的智能化空調系統,將文物庫房和展廳的相對濕度的變化幅度控制在2%以內,極大地保證了文物存放安全;同時又使展廳溫度隨外界自然氣溫有一定幅度的浮動,獲得較好的對人舒適度。
禮儀與公眾活動:舉行禮儀活動時,儀式前大廳多媒體投影屏幕會放映相關的標語和背景信息。儀式中大廳各處具有均勻清晰的音響。大廳具備新聞攝影電源和發稿信息終端,能夠根據會議、禮儀的進程自動地聯合控制相關的燈光、窗簾、音響、投影等設備。室外廣場的大屏幕可同時轉播儀式實況,並自行進行實況拍攝和錄音。儀式結束後半小時內立即可提供相應的多媒體光碟。
觀眾現場服務:在博物館各大門內、大廳均安裝參觀導覽系統,讓公眾自由地瀏覽、查詢博物館的基本情況和參觀信息。售票驗票系統出售本館的全價、優惠價等各種參觀券,能夠自動識別參觀券的真偽、面額,並允許觀眾當天即使中途臨時出館、仍可返回繼續參觀。
信息化服務:信息技術將以往歷史的音視頻數據數字化所建立音視頻節目資料庫和點播系統,可讓觀眾通過計算機屏幕或者電話撥號自由地點播想收聽、收看的曲藝、戲曲節目。
多功能報告廳:通過數字化網路、電台、電視網(有線/無線)和現場視頻直播、數據網路互動式播發、後期電子出版物製作,實現現場會議與網路會議的相結合。互聯網用戶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通過瀏覽本館區域網的方式實時地參與現場學術討論。
中央禮儀大廳——面積2000餘平方米、高度34米,其裝飾中國文化特徵突出、現代氣息濃郁,是舉行禮儀活動和大型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
展廳——不同類型展廳相對獨立,既便於觀眾有選擇地參觀、縮短參觀路線,又便於安防管理。寬闊的展廳面積和充足的高度,也為豐富多樣的展陳設計提供了理想空間。3000餘平方米的臨時展廳將為國內、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一流的展示平台。智能化溫濕度控制系統、安防消防系統,為舉辦最珍貴級別的文物展提供了條件。
文物庫房——面積充足、分隔合理;安防消防設施先進、完備;擁有10噸液壓電梯,文物運輸車可從地面運到地下二層庫房,如今為中外博物館所獨有。
多功能會議廳——具有多語種同聲傳譯、數字電影播放、會議表決系統、會議廳專用網站等國內最選進的設施。
數字放映廳——超寬視角弧形銀幕,可播放高清晰數字影片,該設備解析度為國內外目前最高;如今第一部影片是《輝煌的北京》;今後將製作立體數字影片。
進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6號的首都博物館,厚重的歷史感和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巨大的屋蓋、通長的石質幕牆、明代的牌樓、清代的丹陛……現代而不張揚,傳統而不沉悶,這是這座建築給每一個走近它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首都博物館,作為老北京記憶的保管者和新北京精神的踐行者,成為了這座城市精神文化的棲息所在。
「歡迎到首都博物館網站串門」,這是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在首博官網寫下的致辭,在他看來,首都博物館「以展示北京五十萬年人居史、三千年城市史、八百年京都史及其無比豐厚的文化遺存為主業,兼及收集、整理、修復、研究、保管北京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同時也是新北京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從一個邊陲小城,到發展成為十三億人口大國的首善之都,首都博物館成為了容納北京地區歷史文化的記憶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