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歷史學科的特點:
一是傳統課題持續受到關注。如史官制度、歷史編纂學、官方史學、私家史學、正史、野史等依然受到關注,一直不乏重要研究文章。但改革開放以來對傳統課題的研究並非一循舊章,而是有許多新的見解。
二是研究視角更加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尤其注重思想、思潮、學派等。如把史學家群體以地域、時期、思想等分成流派,對乾嘉學派、浙東史學派、戰國策派、疑古派、食貨派、南高史地學派等都進行了深入研究。
三是研究對象涵蓋古今,尤以近代為主。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對中國近代史學的研究已超過對中國古代史學的關注,從整體上研究中國近代史學的著作就有十餘部,關於具體史家、史著的研究則更多。同時,還出現了以一個時期為范圍的選題,如五四時期的史學、抗戰時期的史學、延安時期的史學等。
四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後來居上。近年來,關於侯外廬、郭沫若、翦伯贊、範文瀾、吳晗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傳記陸續出版,這些史學家的著作也重新出版。憑借蔚為大觀的學術成就,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史學史研究機構不斷增加,專業期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學術交流也在不斷加強。
(1)歷史學科的思維方式擴展閱讀:
歷史學科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一:行政/後勤
行政/後勤部門就是協助好上級行政領導施政行政。
就業方向二:編輯/文案/作家
據估算,目前我國擁有網路編輯人員近300萬,而傳統媒體有編輯記者75萬人,網路媒體從業人員從數量上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同時,當下網路編輯的學科背景與六年 前相比,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2000年以前,有著計算機學科背景的編輯成為各大網站的主力軍,但自2000年以後,網路媒體競爭逐漸激烈,內容為王的理念被視為網站發展的「聖經」,有著社會科學背景的編輯逐漸占據主流,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進入網路大潮。
從2004年開始,網路媒體從業人員與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進行大輪換,網站人力資源結構也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既有新聞、計算機的專業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財經、歷史、外語等專業的人員。
就業方向三:市場/公關/品牌策劃
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是企業的好幫手。
在企業文化方面,歷史學專業的知識和品牌的策劃有異曲同工的微妙相同點,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本專業畢業生具備豐厚的文化積淀。
就業方向四:學術/科研
隨著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收入分配關系的調整顯現出一些新的特徵,知識勞動和知識要素正在成為按勞分配的主要依據;
知識所依附的主要對象,即高技術、高技能、高素質、責任重、貢獻大的人,收入明顯提高,高技術、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與一般勞動者的薪酬水平的差距,在市場供需調節過程中日漸擴大,科研事業單位中集聚著大批的高科技人才。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科研事業單位的薪酬制度也處於快速變革之中。
㈡ 四種以學科為代表的思維方式有哪些 科學,哲學
聯系:科學思維方法里包含著哲學思維方法,哲學思維方法演繹著科學思維方法內。
就社會容科學來說:
包含著千千萬萬種哲學思維方法,其中就包括我們熟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我們學馬哲。用馬哲。來分析事情。來獲得社會發展的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行為。
具體例子就是您現在大腦里形成的客觀唯物論指導著你,知道實踐出真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干興邦,空談誤國。
就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是揭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分析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之後形成一定的理論學說用以指導人的思維,再來進行實踐活動。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演繹著社會科學思維方法。
具體例子就是哲學家、哲學者根據思考形成那些大量的著作和理論。以及我們的教科書。都在演繹著科學思維方法。
㈢ 歷史的「建模意識和思維方法」是什麼意思
思維建模(Modeling)是藉助於一些特定的工具(比如:思維導圖)和方法將自己的內在的思維過程建立模型,進行可視化表徵的認知方法。思維建模的方法適用於自我建構知識,是教師創設建構主義課堂的一把鑰匙。美國密蘇里大學的教育專家:喬納森(David Jonassen)教授在他的著作《用於概念轉變的思維工具:技術支持的思維建模》(《Modeing with technology : mindtools for conceptual change》)中認為:「思維建模通過思維建模工具幫助學習者具化內部的認知概念模型,促使學習者在建模的過程中積極地調整與修改自我的概念模型結構,並通過多種形式的認知呈現,幫助學習者豐富和拓展內部的認知概念模型的意義。」 (一) 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思維建模: 思維建模是將學習的思維過程通過建模工具做可視化表徵。思維建模是一種建構性學習方式,學習者根據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使用所給與的工具(軟工具和硬工具),建構對當前學習的理解,並將這種理解通過模型表達出來,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思維建模不是知識建模,思維建模是建立個人的知識內化過程的模型,知識建模通常是知識的邏輯體系化過程。思維能力和思維建模能力不是一個概念。思維能力不能等同於思維建模能力,思維建模能力是將思維過程可視模型化的能力。 思維建模在中學地理教與學中的應用: 即以思維建模理論為指導,根據思維建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結合中學地理學學科教學思維的共性及特質,探討思維建模在中學地理教與學中的具體具體實踐與建構,其主要包括教師教的思維建模、學生學的思維建模以及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的思維互動建模,以求得中學地理教與學的形的改觀和質的提升。 (二) 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 關於思維建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D·H·喬納森系統提出來的。喬納森在《技術支持的思維建模:用於概念轉變的思維工具》一書中,集思維建模之大成,全面闡述了思維建模的有關概念和理論。他認為:有意義的學習需要概念參與,學習的目標就是概念的轉變與發展;對學習者來說,支持有意義學習最有力的策略之一是對他們所學的知識進行模型的建構,思維工具的使用可以看作是能引發和支持概念轉變的建模工具。喬納森的這些思想在整個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國內目前也已有部分學者專家對思維建模的理論進行了關注及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在《建模:一種有效的建構性學習方式》的文章中提出,建模作為一種建構性學習方式,可促使學習者根據先前的知識經驗,使用所給與的物件和工具,來探究當前情境,建構起對當前情境的理解,並將自己的這種理解表達出來,從而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靈活應用。劉教授還具體將建模分為探究性建模和表達性建模兩種形式,並提出了關於有關建模的三種抽象水平,即定量、半定量和定性;他同時強調在教學中,教學者可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提供適當的支持,幫助學生展開不同形式、水平的建模活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還曾專門發表國郭秀霞研究思維建模的文章《淺析思維工具對學習者思維品質的培養》,該文著重對思維建模(思維建模也是一種思維工具)和思維品質做出理論性的研討;另外還有部分學者及少量的一線教師就思維建模在有關理科教學中的運用進行過一些零散的的探討和研究;但就目前的資料檢索,地理學科教學中思維建模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㈣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
(1)存在形式的過去性。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也無法實驗,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實物、圖片、電影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概括的東西具體化,用語言的記述將歷史知識轉化為生活的畫面,讓學生間接認識或感知歷史。正是由於這樣,歷史對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2)認知結構的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認知途徑靈活多變,不應從單一的角度去認識歷史事件,而應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認識和思考。認知結構的多樣性表現為整體性、因果性和發展性。
A、整體性。歷史是人類在特定時空環境中留下的「足跡」,因此學習歷史要從時間、空間、人物三方面去整體把握。人類活動具有世界性,每個國家都不能獨立於世界之外,因此學習歷史要擴大視野,把歷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對歷史發展過程的立體的、整體的認識。
B、因果性。社會中的每一種變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結果。歷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的發生有著特定的背景和條件,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互為因果的關系。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主題之一,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和理解歷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C、發展性。歷史是一個連續不斷、繼往開來的過程,後一個過程總是在前一個過程基礎之上的開拓創新;從認識論上看,人們的認識處於發展與深化之中。歷史課堂教學要具有前瞻性,培養學生運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去總結歷史,認識歷史的規律,使之服務於現實和未來。
(3)思維方式的求異性和靈活性。求異思維是針對常規定向思維而言的反向思維,是一種富有創見性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突破思維定勢,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形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根據不同情況、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最主要的特點,信息處理能力是最主要的歷史學科能力。應重視史料的作用,培養學生對史料進行多方面的真實解讀的能力,以及思維與邏輯的嚴密性。遵循歷史與現實、史論與史實相結合的原則,強調「以史為鑒」的教育思想。
(4)學科聯系的交融性。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會的各門學科,其內容異彩紛呈,縱橫交錯,互為影響。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這一特點,以歷史為依託進行學科間的滲透、綜合,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其創新能力。
㈤ 高中歷史學科思想是什麼
高中階段與初抄中階段學襲習歷史課程的出發點有所不同。
1、初中時期主要是了解、掌握基本的知識點,更注重的是知其然;高中時期主要是進一步了解、掌握事實發生的社會背景、深層次的復合原因,更注重的是知其所以然。
2、初中時期注重知,高中階段注重思。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以為高中歷史學科的思想是:通過進一步熟悉掌握歷史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具體要件,促進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重點掌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重點掌握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學習中國現代史時,重點掌握中華民族迎難而上、奮起直追的歷程;在學習外國歷史時,重點掌握世界大勢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人類成長的軌跡、探索的歷程。
㈥ 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學科能力培養已成為中學教學的一個中心環節,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歷史學能能力是多方面的,它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因此,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應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像力、意志力、興趣等能給思維力的產生提供強大的動力。一個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就越大;想像力愈豐富,愈有利於構建知識的立體體系,愈有利於思維的擴展;意志力堅強的人,能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駕馭自己的情緒,並善於確定自己的目標;興趣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才能積極思維。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看成教材與學生間的媒介,一定要大力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證每位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思維意識。這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首要環節。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就必須把問題引入課堂,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越高、迫切感越強,思維也就越活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應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問題之中,使學生大腦處於積極思維狀態。設問要注意啟發性,要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可依據《考試說明》的幾種能力要求從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例如,要求比較問題: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異點?要求綜合歸納問題: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哪幾次高潮?各有什麼特點?要求推理說明的問題:中國近代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把中國民主革命引向勝利,說明了什麼問題?
三、多運用直觀教具和形象語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歷史教學不能平鋪直敘教材的內容,要多運用直觀教具,如歷史地圖、課文插圖、仿製的模型教具等,以此來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開啟思維的動機。比如講述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時,可先引導同學們看課本插圖,並要求同學們指出哪幅圖反映英國必然會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哪幅圖能體現英國的侵略行為?哪幅圖反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樣以圖導談,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的敘事形象化,以幫助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聯想思維,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赤壁之戰時,可利用蘇軾《赤壁懷古》裡面生動的詞句對古戰場赤壁進行渲染,簡單色畫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然後因勢利導,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讓學生了解赤壁之戰的背景、經過和歷史作用,並假設關羽當時把曹操殺了,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結局?讓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討論,既開闊了視野,又鍛煉了對歷史事件的思辯能力。
另外,語言的准確運用,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也是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考試中出現審題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簡潔明了,條理不清楚、層次混亂等問題,主要是學生語言能力問題。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下面幾點:首先,老師應注意縮小師生間的語言差異,使老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知識接受趨於一致,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關鍵性語言,引導學生做定量思維。如鐵農具、牛耕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廣泛使用。出現、推廣、廣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著巨大差別的。再次,引導學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進行思維,把所學的內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語言,往往能把厚書讀薄,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過好語言關是培養思維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讓學生多研究思維實例,吸取別人思維的經驗長處。
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往往受到時間的限制。為了讓學生思維能力真正發展起來,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應把歷史教學引向課外,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內活動。例如,看歷史故事,聽歷史講座,參加歷史專題辯論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多研究一些思維實例,學習一些專家、學者的思維成果,填補課堂學習上的一些空白。這樣有利於打破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有助於解答一題多論的歷史問題。不過,學生在吸收謁外營養的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點:第一,注意科學吸收。對同一歷史問題的看法有幾種不同的觀點,有些觀點不科學也不全面,不利於學生形成辯證的唯物史觀。因此,讓學生多掌握一些歷史理論知識,特別是與邏輯學、辯證法有關的理論知識,學會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思考和分析問題,達到去偽存真、辯證吸收的目的。第二,講究質量,不盲目追求數量。研究思維實例在於精而不在於多,思維實例應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第三,注意思維的多棱性。思維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思維等多種形式。一種歷史知識的學習往往包括幾種思維形式,只有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領悟不同思維方式在掌握歷史知識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實現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識遷移,並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歷史思維能力是一個內涵豐富而深刻的科學概念,其培養的方法與途徑多種多樣,以上幾點淺識,希望能與諸位同行共勉。
㈦ 怎樣才能具有歷史學科思維
歷史學科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你堅持不懈,建議樓主多瀏覽一下歷史網,騰訊歷史頻道,人民網歷史頻道,看看它們對歷史事件是如何進行分析評價的,學習這種方法,並試著用它對書本上的或日常碰到的歷史事件作出自己的分析評價,長此以往,我想樓主多多少少會掌握唯物史觀的。
㈧ [討論]什麼是歷史學專業思維
歷史學專業思維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成的,需要閱讀大量書籍和思考。現在距離考試還有半年時間,還是以考試思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