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考歷史學科思維

高考歷史學科思維

發布時間:2021-03-03 07:54:55

⑴ 高中歷史課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回乾坤

(河北省青縣一中回乾坤) 【摘要】歷史分析思維方法,是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幾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這是思 維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高中歷史課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分析思維方法,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他是適應高校選拔的需要。 【關鍵詞】分析能力提高 歷史分析思維方法,是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 分成幾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這是思維 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高中歷史課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分析思維方法, 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他是適應高校選拔的需要。 1 歷史分析思維方法須有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作理論基礎 歷史是一門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綜合性極強的社會科學,其分析 思維的方法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的特色。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即辯證唯 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歷史思維的理論依據,有人形象地 稱之為「鑰匙」。辯證唯物主義中原因與結果(內因與外因)共性與個性 (必然性與偶然性)、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繼承與發展等原理,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 與上層建築、階級與階級斗爭、人民與英雄等原理,常被用於歷史思維 過程中。利用好這把「鑰匙」學習歷史,進行歷史思維,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還是社會現象,都能從背景、根源、特點、作用等方面 進行分析,發現規律,得到正確結論。 2 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①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②資 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③都鐸王朝的統治。④斯圖亞特專制王朝的 統治。 2.2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①議會中反對派的形成。②蘇格蘭人民起義 和革命的開始。③英國內戰和克倫威爾的統治。④斯圖亞特王朝的復 辟和「光榮革命」。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2.3 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的確立。①君主立憲制的確立。②英國內閣 制的形成我們將教材所述背景的四個方面加工整理為;原因:根本原 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之矛盾尖銳。具體原因:①斯圖 亞特王朝專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緊張;②查理一世為討伐蘇格蘭 人,企圖使議會通過征稅法案。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將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概括為5 個要點:①新議會召開,革命開 始的標志;②美國內戰;③克倫威爾的統治;④斯圖亞特王朝復辟;⑤ 「光榮革命」。又從原因的分析和過程的介紹中概括出英國資產階級革 命的特點:①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國王為代 表的封建勢力作斗爭;②資產階級經過反復、曲折的斗爭,歷時近半個 世紀,才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 這樣將教材內容進行壓縮,突出了教學重點,學生記憶和理解的負擔就減輕了。再如,在講「戊戌變法」時,為了讓學生弄清「中國為什麼興 起了維新變法運動」這個問題,我們設計了以下思考題:①19 世紀70 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它們怎樣侵略中國?②面對 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中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態度怎樣?③為什 么說甲午中日戰爭後的形勢,為維新變法運動的產生提供了社會條 件?④康有為等知識分子怎樣進行維新變法活動?學生看書後,一一回 答了這4 個思考題,也就知道了維新變法運動為什麼在中國興起。這樣,將教材內容線索(問題)化,線索(問題)要點化,要點又做到條理、 全面化,將書由「厚」變「薄」了。同時,依據這些要點,學生抓住了教材 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結構體系,駕馭教材,再將教材由「薄」 變「厚」,這樣,學生就能從記憶的羈絆中解脫出來,在輕松愉快中得到 知識的拓寬和思維能力的升華。 在教學中處理教材內容的難點問題時,我們或將難點分開講解, 或進行引導啟發,讓學生思考回答,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高三復習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專題中的英法資產階 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這一內容時,我們按時間順序把這三國革命的 背景(原因)、經過及其歷史意義歸納成要點,列成表格,並把要解決的 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尋求解題的思路、方法,並比較 其異同點,得出正確結論。又如「資本主義的產生「一節中」,有人說,中 國民族資本主義是歐風美雨的產物,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這一思考題,書中只是講了些歷史事實,沒有較強的語言概括能力和 一定的歷史理論基礎就不能答出來。我們便以此為突破口,將題目分 解成幾個方面,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回答:①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 什麼情況下?發展態勢怎樣?學生回答: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空前 發達的基礎上,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並有緩慢發展。但在清初,腐 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②鴉片戰爭以 後,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有什麼特點?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學生 回答: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閉關鎖國大門,從此,資本主義國家相繼 侵略中國,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掠取大量權益,使中國一步步滄 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打斷 了中國社會獨立緩慢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進程,中國逐漸被捲入世界資 本主義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供應地。③洋務 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其結果說明什麼問題?學生回答:洋務運動是在清 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和同外國侵略者打交道過程中出現的,主張利用西 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其結果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甲午中 日戰爭中國失敗就是證明。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培養了一 批近代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從這幾個層次引導學生思考,依據史實分析歸納,形成正確結論, 他們的判斷力、想像力得到了發展,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⑵ 淺議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中抄歷史教學過程,是襲教師指導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中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上,明確指出:「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應如何通過歷史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針對學生歷史學習中存在的歷史思維問題,在歷史課堂教育教學中,筆者有針對性作一些探討。(剩餘2273字)

⑶ 談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引用;"一、歷史教學首先要達到一定深度
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規律性,大到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徵和規律,小到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的形成又是進一步獲取知識的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那麼在歷史教學中,要達到一定深度,除了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而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指出歷史事實、歷史現象或歷史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則是能力訓練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並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對比總結。經過這樣挖掘和整理,世界近代史的三大線索就清晰地顯現出來,整個教材內容也就有機地融為一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調動學生的內驅力
1、我認為應以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歷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現,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人類經驗和教訓的總匯。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正是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突出表現。因此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並非過眼雲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
2、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歷史故事、古詩,如給同學朗讀蘇聯大清洗運動中的布哈林遺書,就使同學很受感動。又如,發揮直觀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效果更佳。還可以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橫向遷移,如講一戰二戰影響時,講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聯系語文課中《蒲公英》一課,講辛亥革命失敗時聯系魯迅的文章《葯》,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啟發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1、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課本,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具體方法是出示閱讀提綱、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句、詞,設計一些提高能力的問題。如出示閱讀提綱應是本節或本段的重點內容。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可告訴學生規律,如一段話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往往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例如二戰影響,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點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內容,另外閱讀時要理解重點詞的含義,如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度集中」是重點詞,應理解,否則無法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除了這些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說,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內容講的是什麼,然後自己組織語言表達,當然,老師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如提問、討論、演講、編演歷史小品等。
2、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動腦子,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事物後邊的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老師及時誘導。通過學生自己找問題,學生回答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形成競爭機制,給學生以表現自己的機會,又可避免老師的一言堂。同時又可把學生思維帶到老師設計好的思維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1、課堂討論。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的情景,開辟群眾討論,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⑷ 新高考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引言
關於目前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明確規定除了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成績之外還需要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14科目,任選三科的學業水平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成績高的科目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在這個《決定》中,歷史科目表面上是不參加高考的,並不是所有中學生會自主選擇歷史科目。同時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認為歷史學科是冷門學科,而且文科沒有理科好找工作,所以在選擇科目的時候會讓學生選擇理科科目。這就為中學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歷史教學中注重對中學生學習歷史心理進行研究是勢在必行的,尤其是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目前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缺乏
學習興趣是學習需要的表現形式,所謂的求知慾、好奇心、愛好等都是興趣的體現。[1]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無論是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還是學科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養成,都是伴隨著學生的心理活動的。」
首先,現行高考制度,歷史科目是和政治 、地理綜合考試的。所以高中階段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結果更為關注,將歷史學習成績與自身以後的發展聯系起來,其間接興趣較為明顯。所以歷史學科成績好的同學,基本上對歷史學習也感興趣。
其次,學生從始至終都認為歷史是「背多分」,死記硬背的多,並不像理科有挑戰性。同時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理科的選擇面更廣,就業面更廣。所以文理分科的時候,毅然選擇理科。例如,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文科班就只設了兩個班,高一文科總人數91人,可以看出社會上對於文科並不看重。
再次,雖然高一、高二理科班也會學習歷史,並有同學對歷史學習有著表面層次的感興趣,覺得歷史故事性很強,可以將歷史故事作為緊張學習的添加劑。大多數理科生在他們所謂的副科課堂上會選擇做主科的作業,忽視歷史課。
最後,同時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重點關注高考的考點,注重教學時間。而忽視歷史的故事性與情境性,以至於整個歷史教學相對是比較枯燥的。所以即使文科班的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不濃厚,這與中學歷史教學是密切相關的。畢竟,高中生在緊張時間里接收歷史信息,教師是主要的來源之一。
現行中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是來自於高考的壓迫,對歷史學習興趣缺乏,隨著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否激發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呢?
三、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對歷史學科的挑戰
在新一輪高考模式改革下高中生不再像現行文理科進行捆綁式考試,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興趣和特長,揚長避短發揮特長。同時結合一些高校在招生對科目成績的要求,所以歷史學科也是不能夠忽視的。

四、中學歷史教師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如何提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由於學生有自主選擇權,所以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
首先,師生需要建立信任的關系。鑒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的情況,師生建立信任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重要的一步。師生之間的信任關系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興趣濃厚;然而,師生關系僵化,就使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對任課教師和所教的學科引起倦怠和反感。
其次,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歷史教師教學能力包括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運用、課堂教學氛圍等。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對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學生會因為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形象生動的教學而被打動。因此,歷史教師不僅要豐富自身的歷史內涵,提高教學手段,挖掘教學內容的特點,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充分了解學生的階段學習心理特徵。如,在新高考改革下,學生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那麼在講授歷史課時不僅要知識點和情境性相結合,而且還需要教師侃侃而談、輕松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教師的魅力一般都是在課堂上而展現出來的。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應有積極情感態度和適當的威信。教師的心態、情感在教學中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首先教師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方能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的情緒很容易帶動學生的情緒。同時教師需要適當威信,讓學生不自覺對教師產生敬畏、信服之情,進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歷史,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最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評價。「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語)[4]在課堂適時給予學生積極評價會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並且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結語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雖然給歷史學科帶來了不少的沖擊,但也是一種挑戰。是教師對自己的挑戰,挑戰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識與故事相結合,如何脫離現行只求結果枯燥的教學模式,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本文就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師將要面臨的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行了淺顯的分析,希望在將來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不斷發展、完善自己。

⑸ 對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的幾點思考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歷史學科的高考試卷體現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點,那就是題目的設置依託大量的史料閱讀與理解,因為材料解析題能夠培養和考查學生深層次的能力,拓展歷史的思維,形成一定的史學素養,所以高考試卷對它情有獨鍾,幾乎是沒有史料無以成題。如何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如何正確運用各種史料進行教學,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談談我對於如何運用史料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幾點思考。
一、通過史料創設情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教材中的史料作為學生對某一歷史課題研究的資料,有時並不能全面反映歷史人物、事件。這就既需要教師補充恰當的史料,又可讓學生在課後通過查找史料增加了解。通過史料創設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場景,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氛圍之中,大大縮短學生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距離。學生見的材料多,儲存的知識就寬,看問題的視野就不局限於教材了。
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開辟新航路》中"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這一問題時,運用了三段史料並設置了問題:
材料一: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佔君士坦丁堡,佔領巴爾干、小亞細亞以及克里木等地區,從而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國軍隊肆意搶劫商旅,而且帝國當局還規定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這實際上等於堵死了這一條重要的商路。
――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
材料三:基督教與歐亞其他廣泛傳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滲透著普救主義。十字軍的多次東侵,就是受著傳教精神鼓舞的。熱心於航海事業的冒險家們動機除了企圖奪取香料外,便是發動新一次十字軍運動,傳播基督福音於全世界。
――吳於廑等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試從這些材料找出新航路開辟有哪些原因?教師提出富於啟發性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展開更加積極的歷史思維活動,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索歷史的興趣。
史料不止是文字史料,還有不少生動形象的圖片、圖畫等,用好這些史料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課堂中設置"圖說歷史"這一環節,可以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中去,讓學生用心去體會和感悟歷史。
二、運用史料"以史導論",培養思維能力,全面認識問題
史料引入高中歷史教學,就是希望學生明確歷史的結論並不是武斷的,也不是強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為依據的。在教學中,教師有效運用史料,為學生營造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情境,這樣便使學生通過多則史料前後聯系,相互考證,從而讓學生從史料中來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形成歷史意識。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二《羅斯福新政》時,就可以運用有關史料,就羅斯福新政進行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材料一:羅斯福至多是一個改良主義者,新政不是一種社會主義,只是資本主義的續命劑。……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及挽救美國傳統的私有制度及競爭制度。……他承認現行社會制度中的病點,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沒有希望把它全部撲滅後再來建造。新政只要把資本主義已銹了的車輪,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轉動,這是資本主義的還魂劑,不是資本主義的致死葯。
――馬星野:《美國新政成績之總檢討》,《新中華》4卷17期(1936年9月)
材料二:誠然,新政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記,12年來美國的工人階級和黑人從羅斯福總統手中所得到的經濟保障和政治權利比從美國歷史上任何其他總統手中所得到的都多,這還不夠說明羅斯福總統的對內政策是一種高度民主進步的政策嗎?
――喬冠華:《民主的巨星墜了》,《新華日報》1945年4月20日
上述材料是當時我國學者對羅斯福新政的不同評價,肯定者中評價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比如,馬星野從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新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方面的作用;喬冠華則從社會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民主行為,這幾段史料有助於學生全方位地看待羅斯福新政。
三、應用史料探究歷史,形成創新精神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豐富史料並鼓勵學生分析史料,在
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所得的信息和已儲存的知識為基礎,鼓
勵學生克服傳統思維定勢的缺陷,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設想新方法、新概念,提出新觀點,從而使認識或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教授狄金森先生認
為,通常的看法與真實的歷史過程並不一致。在對"光榮革命"的認識上,就可以使用這樣一段新材料,以顛覆性的視角重新認識光榮革命。
2011年9月《光明日報?1688:一場真正的現代革命?》中這樣認為:事實上,雖然詹姆斯二世在荷蘭執政威廉率軍登陸後逃離了英國,並未與其正面交戰,但英國民眾主動發起的暴力行動和他們對詹姆斯二世的反叛浪潮在英格蘭開始爆發並迅速波及英倫三島。這種大眾的暴力行動過程相當激烈,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不可避免而且相當持久。
這段材料以新視角說明了英國的"光榮革命"並不是和平的政治改變。我們通常認為,英國的光榮革命之所以"光榮",是因為一小撮政治精英以政變的形式改變了英國的政治局勢,並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材料卻以新視角告訴人們,光榮革命時不僅流了血,而且還發生了大規模的持久性沖突。有利於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認知,而敢於以創新的精神探究歷史的真相。
以上是我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關史料教學的三點粗淺的思考。總之,藉助史料的搜集、分類、解析、運用等各種形式的史料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轉變歷史學習方式,密切與社會實踐的聯系,改革傳統的、以"教師、課堂、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廣闊性,使學生初步形成自主研究歷史的能力。

⑹ 高考史化地組合利於學生學科思維嗎

我覺得還行。
因為歷史的思維性還是挺強的,你既選了文科類,又選了理科類,沒有問題。
希望幫到你。

⑺ 高中歷史主要是考察學生哪些思維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復,是教師指導制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中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上,明確指出:「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應如何通過歷史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針對學生歷史學習中存在的歷史思維問題,在歷史課堂教育教學中,筆者有針對性作一些探討。(剩餘2273字)

⑻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分析思維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歷史是社會科學的一部分,與其他學科比較起來,這部分因為與社會息息相關而顯得較難理解和把握。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那麼,高中教師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呢?結合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筆者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注重閱讀
歷史學科的閱讀要求學生領會教科書的篇章結構、大小子目和內在聯系,哪些是基本史實,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觀點。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通過感知,參與了觀察、思維、想像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思維活動。教師在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介紹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可把每個歷史事件分成背景、經過和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從閱讀中尋找答案。(二)指出閱讀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講解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夠明確的概念。(三)設計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問題,幫助他們通過閱讀去進行思維、分析、判斷、提高閱讀能力。(四)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單純地按課本順序看書,提高到從各個角度看;從基本史實上升到概念,最終進行理論概括。閱讀能力是各種能力形成的基礎。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與提高是通過表達來進行的。
二、提問啟發
恩格斯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
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設疑啟智是關鍵的一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問題為中心來組織教學。通過設疑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探索意向。啟發思維就是想方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綻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必須以教材為依據,因此應善於藉助教材中的典型材料、典型人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提出疑惑,從而把握教材的內容,啟發學生思維。如在講授《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時,先提出二個問題:(一)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清政府是如何應對的?(二)「辛亥革命」的名稱是怎樣由來的?在講課的過程中,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同盟會的綱領有沒有反帝的內容?孫中山對帝國主義仍存幻想,怎麼能說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質呢?」這些問題的提出,充分說明學生是善於思考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對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敗、鴉片戰爭的性質、辛亥革命的性質都非常有用。
三、強化概括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中「知識與能力」包括提高學生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理由的能力:
(一)高一年級要將概括技能納入歷史學科教學目標中,並向學生說明歷史概括能力的重要作用。如,在高一年級的第一學期,應當將概括技能目標作為前兩個月能力培養的重點,引導學生由語句到篇章、從書本到史料,進行歷史概括能力的訓練。
(二)在概括材料的選擇方面,應當先從課本正文開始,再擴展到課本上或以外的各類材料。對於高中生來說,在掌握了基本的概括能力後,應當選擇較長的材料讓他們閱讀、概括,採用精讀的策略,仔細分析一下,對概括能力的提高有較好的推動作用。
(三)應當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中學到的概括策略遷移到歷史學習中,並與同期教學的語文老師配合,共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適當布置針對性練習,及時發現概括能力較差的學生,了解每個學生導致概括能力差的理由,是分類的理由,還是語句理解的理由等,幫助他們了解有關概括的程序性知識,針對理由再進行訓練。
四、藉助插圖
歷史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它不可能以本來的面目原封不動地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學生喜歡的是鮮活的東西,怎樣「死」的歷史在學生們的眼中「活」起來?藉助教學插圖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插圖中載負的圖形信息,比語言、文字敘述更簡潔、鮮明、生動和真實,通過歷史教材插圖,學生更容易感知歷史,再造想像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產生和發展必須以一定的情景資源作為基礎。情景資源包括文字、插圖(畫)等材料。課本的插圖(畫)對學生的正確的思維能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直觀體驗和感性認識,為分析問題提供輔助依據.正因為如此,現行的教材增設了大篇幅的插圖,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插圖這一環節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學會運用分析
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就是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也就是說把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經過歸納、綜合、分析、類比,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用通俗的語言敘述出來,把新的知識納人個人已有的知識系統之中,進行正確的運用和分析。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一個艱苦而復雜的過程,為此需要做到這樣幾點:(一)教師精選精講典型例題,並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尋找答題有關規律;(二)認真審題,精選與題目有關的素材;(三)結合政治課教學,講清常用的哲學原理,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四)結合課本加強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滲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論性較強的章節和段落;(五)深層次挖掘教材,充分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增加這方面的訓練。
總之,廣大歷史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⑼ 高中歷史的學習怎麼形成思維體系

我們用的嶽麓課本是按專題劃分,我們在梳理單元知識進行復習時,鞏固落實專題知識重視課本的同時,必須學會用史學觀做指導來整合教材,建立學科體系,提升歷史學科能力。當前滲透教材和指導復習的史學觀主要有文明史觀、全球化史觀、現代化史觀。
文明史觀是以各個文明作為自己的研究單位,以及反映各個文明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變遷和磨合的歷史觀。人類文明從縱向角度分可大體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後工業文明時代。從橫向角度又可分為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們現在的課本就是以文明史觀編寫的:必修一政治文明、必修二經濟文明、必修三精神文明。以政治文明為例:中國古代主要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世界史上古代希臘人創造出一種集體管理國家的新模式即直接民主制;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受雅典民主政治影響創立了代議制民主,如英德的君主立憲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並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政治文明的基本走向是專制到民主,先後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新中國成立後由資產階級民主到建立了一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體系。
全球史觀強調只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在決定人類歷史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如用全球史觀分析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看到它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亞非拉國家和對世界產生的不同影響;用全球史觀分析工業革命對中國、日本、俄國等的影響,看到鴉片戰爭、廢除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等發生的深刻背景。
近代化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查看課本必修2的第9or10課知識鏈接:工業文明),其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等;經濟上的工業化、商品化,即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自由化(理性化);社會生活上的現代化等。只有緊緊扣住近代化史觀才能理清中國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艱難的工業化之路及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工業化成就。從世界近代史來說只有用近代化史觀才能看透歐洲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擴展、兩次工業革命及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近代科學的發展。
在重視教材的基礎上,只有用史學觀來指導自己的復習,才能更好地構建歷史學科體系,開闊自己的視野,把握主幹知識同時客觀全面地認識、評價古今中外的歷史事物與現象,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課本很少給出具體直接的歷史觀點讓同學們認識,同學們平時復習時一定要帶著這三個史觀把握主幹知識,建議對課本導讀和單元前言多讀讀思考

⑽ 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②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
③防止直觀的不當與濫用;
④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閱讀全文

與高考歷史學科思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